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黄运涛 彭乔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116012)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对防治海洋生物污损的方法进行分类,介绍了各种防污方法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防污,生物污损

The Prevention Method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rine Fouling

Huang Yuntao Peng Qia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harm caused by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 and classify the methods of antifouling.Weals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thods.

Keywords: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antifouling;biofouling

1 前言

自从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以来,海水的腐蚀问题和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就成为限制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航运、海防、水产养殖以及海滨电厂等的发展,海洋生物的污损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附着在海洋人工设施上、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损失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海洋污损生物所造成的危害称为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物污损的防除

称为防污[1,2]。

中国沿海已记录614种海洋污损生物,主要的类群是藻类、水螅、外肛动物、龙介虫,藤壶和海

鞘等[2,11]。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污损的影响程度随

海域、海水深度、温度和使用海水的设施的不同而不同。

海洋生物污损的危害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2,7,10,11]

(1)加速了金属的腐蚀。污损生物在钢板上附着,由于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的作用,使金属的腐蚀加剧;一些污损生物会破坏金属表面的涂层,使金属裸露而导致金属的腐蚀;有石灰外壳的污损生物覆盖在金属表面,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局部供氧,形成氧浓差电池而加速腐蚀;一些藻类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从而加速金属的腐蚀。

(2)影响设施的正常使用。对船舶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增加了行进的阻力,使航行速度下降,油耗增加;对海水输送管道和冷却设施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会造成管道的阻塞、换热效率降低;同时污损生物的附着可以造成海中的仪表及转动机构失灵,影响声学仪器、浮标、网具、阀门等设施的正常使用。

(3)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污损生物的附着影响牡蛎等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下降。而污损生物在藻类表面的附着,影响了藻类养殖产品质量。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这里,我们按防污技术所采用的原理,将其分为物理防污法、化学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

3.1 物理防污法

物理防污法是指采用物理手段如提高流速、过滤、超声波等来达到防污的目的。物理防污法主要有人工或机械清除法、过滤法、加热法等。

人工或机械清除法:主要用于对已经附着污损生物的设施进行人工或机械清除。这种方法是应用最早的防污方法,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方法, 目前已有各种用于清理管道、设备内污垢的机械用于实际生产中。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预防污损的发生,只能在污损发生后进行清理。

过滤法:利用土壤、砂砾等对海水进行过滤,滤

全 面 腐 蚀 控 制

TOTAL C ORROS ION CONT ROL 第18卷第1期2004年2月

Vol.18 No.1Feb. 2004

除污损生物的卵、幼虫和孢子等。过滤法一般和别的防污方法联合使用,作为对海水的初级处理。

加热法:向附着了污损生物的海水系统中通入热水,用热水杀死污损生物,然后用大量海水清除残骸。

此外还有超声波法,利用电子装置产生超声波来破坏污损生物的生存环境。紫外线防污法,利用紫外光杀死污损生物,从而达到防污的效果。[3]

物理防污的方法中, 目前最先进的是低表面能涂料防污法。这种防污涂料的主要材料有氟聚合物和以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料的硅树脂材料两种。利用这类材料的表面自由能低、污损生物难以附着的特性,从而达到防污的目的。这种防污涂料的最大优点是其环保无毒,不含生物杀生剂,它代表了新型防污技术的发展方向。低表面能涂料在船舶上已有超过60个月的运行纪录。[4,13]

3.2 化学防污法

化学防污法是指采用化学物质对海洋污损生物进行毒杀,阻止其附着。化学防污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方法。根据化学物质的加入方式,又可以将化学防污法分为直接加入法、电解法和化学防污涂料法。

3.2.1 直接加入法

直接将一些有防污效果的化学物质加入到海水中,抑制或者杀死海洋污损生物。一般加入的化学物质有液氯、次氯酸钠溶液、二氧化氯和臭氧等。由于液氯在贮存、运输和使用中存在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而次氯酸钠溶液贮存时间短易分解,故目前加入液氯或次氯酸钠溶液的方法正在逐渐被其它方法所取代。

加入臭氧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防污方法。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与加入氯相比,臭氧具有更强更广谱的杀生作用,而且杀生速度快无污染。臭氧防污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这项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5]

3.2.2 电解法

电解法是利用电化学的原理,通过电解生成化学物质抑制或杀死海洋污损生物。电解法又可以分为海水直接电解法和电解重金属法。

(1)海水直接电解法:一般采用钌钛阳极,直接以海水为电解液进行电解,在阳极产生氯气,氯气与海水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利用生成的氯和次氯酸盐来杀死海洋污损生物。其主要反应式为:

阳极:2C1- C12+2e

阴极:2H2O+2e H2+2OH-

溶液:C12+H2O HCIO+Cl-+H+

总反应:Cl-+H2O ClO-+H2

和直接加入氯或次氯酸钠溶液防污法相比,海水直接电解法具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的特点,将会成为防污技术发展的主流。目前海水直接电解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冷却水系统和海水输送管道的防污上。 国内主要引进的海水直接电解装置有美国 Electrocatalytic公司的Chlopac管式双极式电解装置、美国Exceltec公司生产的Sanilec电解装置、意大利De Nora公司生产的Seaclor复极式电解装置、日本Daiki公司生产的 Hychlorator单极式电解装置等;国内也有一些厂家生产海水直接电解的装置。国内外对海水直接电解防污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开发长寿命、低电耗、高电流效率的阳极上,如含铱、钯、钽等贵金属涂层的阳极。[3,6,7,ll]

海水直接电解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电解涂层的方法。该方法将电解技术与涂层技术结合,在金属的外层涂刷绝缘涂层,然后涂上一层导电涂料,以导电涂料为阳极电解海水,通过在阳极产生氯气和次氯酸盐达到防污的目的。

(2)电解重金属法:以重金属(主要是铜)作为阳极在海水中电解,重金属溶解生成重金属离子,利用重金属离子的毒性来杀死海洋污损生物。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各种舰船和海洋平台的防污。目前电解重金属防污技术主要有电解铜铝防污技术和电解氯铜防污技术。电解铜铝技术是以铜和铝作为阳极,生成的铜离子作为杀生剂,生成的铝离子形成絮状物作为铜离子的载体,粘附在海生物易附着的地方,起到防污的效果。电解氯铜技术是采用析氯活性阳极和铜阳极,电解时生成铜离子和次氯酸盐,两种有毒物质共同作用达到防污的目的。

电解重金属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安装简单,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重金属的消耗制约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3.2.3 化学防污涂料法[3,8,9,13,14]

化学防污涂料法是指在接触海水的表面涂上涂料,涂料中含有化学毒性物质,在海水中这些毒性物质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抑制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和生长。化学防污涂料可以分为溶解型防污涂料和不溶型防污涂料。

溶解型防污涂料:是指涂料中的基料在海水中溶解,涂料中的毒性物质随着基料的溶解而释放出

—4—

—5—

来,以此达到防污的效果。常用的涂料一般用松香为基料,毒性物质为氧化亚铜或有机锡。有一种被称作“自抛光型”的防污涂料,其主要成分为有机锡和丙烯酸的共聚体,当这种涂料浸入海水中后,毒性物质有机锡缓慢地水解渗出,同时树脂也缓慢溶解并在水流作用下被冲刷掉,使表面保持光滑。这种涂料其实也是溶解型涂料的一种。

不溶型防污涂料:是指涂料中的基料在海水中不溶解,而毒性物质在海水中溶解释放出来阻止污损生物的附着。这类涂料的基料常采用乙烯、氯化橡胶、丙烯酸酯等合成树脂。

防污涂料技术在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治上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它所用的毒性物质(主要是有机锡)对环境污染很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禁用有机锡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开发环保、低毒或无毒的新型防污涂料是今后防污涂料法发展的方向。

3.3 生物防污法[9,12,14,15]

生物防污法是指采用生物活性物质作为防污剂来防止海洋污损生物的污损。具有防污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有机酸、无机酸、内酯、萜类、酚类、甾醇类和吲哚类等天然化合物。一些海洋生物如红藻、珊瑚、海棉等,生活在海中却很少受到污损,人们从这些生物中提取出活性物质用来防止海洋生物的污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生物防污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有抑制附着、抑制变态、干扰神经传导(可恢复性麻醉、神经传导)和驱避作用等等。

目前生物防污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性物质在海水中很快就释放出去,使用寿命短。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开发具有缓释作用的生物防污技术,使这项技术尽快用于生产实践中。

4 海洋生物污损防治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海洋

生物污损所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严重,防止海洋生物污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开发具有环保、广谱高效、长寿命的防污技术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锡兴,尹学明,马江虎,《中国海洋污损苔虫生物学》,科学

山版社

2.黄宗国,蔡如星,《海洋污损生物及其防除》,海洋出版社3.梁成浩,顾谦农,吴青镐,电解海水防污处理技术,《东海海洋》,1997,5(1),59-65

4.方海波,任卫东,低表面能防污未来无毒防污漆的发展方向,《中国化工报》,2002.9.24

5.王丙玲,边洪村等,海水消毒净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海岸工程》,2001,20(3),65-68

6.潘会波,我国钛阳极开发应用现状及水平,《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9,28(6),9-12

7.李长彦,张桂芳,付洪田,电解海水防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材料开发与应用》,1996,11(2),38-438.汤理平,海船无公害防污技术探讨,《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1995,18(1),25-31

9.赵晓燕,海洋天然产物防污研究进展,《材料开发与应用》,2001,16(4),34-3710.侯纯扬,武杰等,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金属腐蚀污损生物附着及其对策,海洋技术,2002,21(4),41-4511.逯艳英,吴建华等,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腐蚀与防护》,2001,22(12),530-534

12.J Grant Burgess,et a1.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nature product-based antifouling paint, Biofouling,2003Vol-l9(supplement),PP197-20513.Soren Hiil,et a1.Seawater-soluble pigments and theirpotential use in self-polishing antifoulingpaints:simulation-based screening tool,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45(2002),423-43414.Burkard Watermann,Alternative Antifouling TechniquesPresent and Future,www.1imnomar.de/download/DHZ-GJH-1997.pdf15.Hans-Curt,et a1.Antifouling strategies in technicalsystem——a short review,Wat.Sci.Tech.Vol.34,No.5-6,pp 517-524,1996

协会开户银行更名:

户 名: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

账 号:0200004209089111752

开户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支行营业室

海洋生物碱研究进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128530139.html,
海洋生物碱研究进展1
那广水1 2,叶亮2,奚涛,姚子伟1

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2.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E-mail:gsna@https://www.360docs.net/doc/128530139.html,
摘 要:本文概述了2000年以来海洋生物碱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 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绵和微生物中新发现的海洋生物碱及其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海洋生物碱,抗肿瘤,抗菌,抗病毒 生物碱是一类生物体中一种含氮化合物,它不仅存在于植物中,而且也存在于动物、微生 物和海洋生物中,人们已经发现很多的有活性的生物碱且用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 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生物碱类药物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海洋药物研究日益 受到专家学者关注。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由于生活在高盐、高压、低 温、缺氧等极端环境中,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结构独特而又有显著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 产物,其在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作用显著。 海洋生物碱作为海洋生物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同样具有以上的生物学活性,它们有很多 可能成为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有良好的药用前景。
1. 抗肿瘤生物碱
抗肿瘤是海洋生物碱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主要来自海绵,其次是海鞘、海洋微生物 等。 Aoki S等人[1]研究一种海绵中的五环胍类生物碱 crambescidin 800对慢性骨髓瘤细胞K562的 影响,发现它在细胞周期S期发挥作用,0.15-1μmol?ml-1时增加了 K562细胞血红素的量,当治 疗24小时时有p21蛋白表达,(p21蛋白是p53蛋白诱导的WAF1基因表达产物,与肿瘤增殖细胞 核抗原结合,阻抑DNA多聚酶delta的功能,从而抑制DNA复制;p21蛋白也抑制细胞周期素/细 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的底物磷酸化,阻止细胞周期从G1到S期,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 在48小时表达量增加,而对p27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27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 激酶抑制蛋白,在哺乳动物有丝分裂G1期转化到S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在恶性肿瘤中都存 在p27的降低)。 从Kuchinoerabu-jima岛附近捕获的海绵(Neopetrosia sp)中,Oku N等人提取出来一种新 的四氢异喹啉生物碱Renieramycin J,在86nmol?ml-1对3Y1细胞作用6小时发现细胞核萎缩或消 失,同时明显抑制伪足生长,当处理12小时时细胞界限模糊,细胞开始死亡,这种现象在用放 线菌素D(RNA合成抑制剂)和放线菌酮(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此细胞系时也观察到。另 外,Renieramycin J对宫颈癌细胞和P338癌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2]。 Warabi K等人从日本Nagashima岛采集的海绵(Dictyodendrilla verongiformis)中分离出5种 新的生物碱dictyodendrins A-E(图1),它们在50μg?ml-1时完全抑制端粒酶活性,这时首次从 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天然产物,因为90%的癌症病人都表现为端粒酶活性
1
本课题得到国家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2006)的资助。 -1-

生物活性物质的论文

海鞘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陈小闻 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在海洋生物中,海鞘是种类较为丰富的背囊动物,是以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洋动物。海鞘类在系统分类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并因其含有强特异性生理活性物质,海鞘被视为研究生物学、免疫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较为理想的生物之一。我国海鞘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发现有103种,其中渤海有5种、黄海有21种、东海有24种、南海有53种。今年的研究表明,海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除海绵以外人类获取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生物资源。 关键词:海鞘;生物碱;环肽;多硫化物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active subsrances from Ascidians Chen xiao-we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In marine organisms, species ascidian is abundant backpack animal, is single or group living marine animal. Ascidians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t contains strong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ascidian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deal biological study bi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neurophys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scidians resources in China is rich, has found 103 species, including 5 species in Bohai, the Yellow Sea 21, China 24, China 53.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ascidian contains many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 is in addition to sponge outside human access to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has significant phys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Keywords: sea squirts, alkaloids, cyclic peptides, polysulfide 海鞘是接近脊索动物门的高等无脊椎动物[ 1],属于脊索动物,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它与尾索动物亚门的另外2个纲一起被称为被囊动物.全世界大约有 2 000 种被囊动物, 其中海鞘占大多数[2]. 我国海鞘资源相当丰富,已纪录中国沿海海鞘类有66种,其中渤海有5 种,黄海有21种,东海有2 种,南海有53种[3]. 海鞘以单体或群体行固着式生活,形态差异很大,单体生活的海鞘体长从1 cm~

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简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概述了海洋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并进一步介绍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的一些概况。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海洋碳循环模式具有大量研究,据此,本文阐述了我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最后对海洋碳循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海洋、碳循环、贝藻养殖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CO2浓度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气CO2浓度还会不断增加。IPCC在2001年发布了第三次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42万年中,大气CO2浓度从未超过目前的大气CO2浓度,在20世纪中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估计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CO2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1倍。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该报告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温已增加了约0.6℃,这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人为温室气体(如CO2、CH4、N2O、CFCs)浓度增加所致,其中CO2的作用居首位。初步预测,21世纪全球增暖将超过过去10 ka来自然的温度变化速率。为了准确评价和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正确认识碳循环显得十分重要。 1、海洋碳循环简介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储存碳是大气的60倍,是陆地生物土壤层的20倍(IPCC, 2007);大约50%人为排放的碳被海洋和陆地吸收(Prentice etal., 2001)。 1.1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及包括植物和土壤的陆地生态系统3个主要贮存库之间的流动。海洋碳循环是碳在海洋中吸收、输送及释放的过程,主要包括CO2的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环流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其碳的储存形式有3

海水养殖网箱防污技术初探【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 海水养殖网箱防污技术初探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海洋防污技术是用于防止海洋生物对海上设施的附着污损,以往主要以毒料释放型防污为主要技术途径,多年的研究表明,以氧化亚铜及有机锡类防污毒料为主的释放型防污涂料已具有明显的防污效果。然而,由于此类防污涂料存在海水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养殖网箱防污,对鱼、虾、贝等养殖对象有毒副作用。例如,当海水中氧化亚铜的质量浓度为0.68mg/L时,就可以抑制各种藻类的生长,质量浓度为25~50mg/L时,可以毒死硅藻,进而给以硅藻为食物的鱼类带来危害。有机锡类防污剂虽有较好的防污效果,但毒害更大,即使含百亿分之几的有机锡就足以使某些海洋生物发生畸变,抑制其繁殖,并且不适于食用。因此,近年来有机锡类等有毒海洋防污剂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纷纷制定法规、条例,限制或禁止使用含这一类防污剂的防污涂料。 从环保角度考虑,人们希望使用无公害防污技术,实现对海洋污损生物的防除。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多种技术途径的长效和无公害防污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型海洋防污材料已经成为国际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起始于1970年代,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类型的海水养殖网箱总数已超过100万个,其中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有3000多个。海水网箱养殖的鱼类有30多种,年产量约30万吨。海水网箱养殖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不过随之而来的网衣污损问题已成为网箱养殖管理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点。我国渔网防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因此国内市场迫切需要研究与开发新型渔网防污技术,特别是研制不含有机锡的新型网箱防污涂料,以实现海水养殖的高产、高效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在防止网衣附着污损生物的方法中,使用防污涂料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是使用以铜系化合物与其他有机助防污剂复合体系的防污涂料。早期曾使用汞、砷等化合物配制防污涂料,但由于这些物质毒性大而被淘汰;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将有机锡化合物应用到防污涂料中,延长了防污时效,但这些防污涂料中含有化学毒性物质,会污染海洋环境。作为铜系等防污涂料的有机辅助防

碳汇渔业

碳汇渔业 唐启升: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碳汇”要扩增“碳源”要降低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1PCC)的解释,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而“碳源”就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仟何过程、活动和机制。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是要扩增“碳汇”,降低“碳源”。 生物碳汇扩增技术可行成本低效益高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含量,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依靠工业节能降耗、降低生物源排放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能降耗来实现;二是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可以通过工业手段,也可以通过生物固碳来实现。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

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此,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 海洋生物是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的主要完成者 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 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海洋植物的碳捕获能量极为强大和高效,虽然它们的总量只有陆生植物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循环量)却与陆生植物相当。海洋植物的生长区域还不到全球海底面积的0.5%,却有超过一半或高达70%的碳被海洋植物捕集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形成植物的蓝色碳捕集和移出通道。土壤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的生物碳可以储存上千年。 中国水产:唐院士,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碳汇”的含义,那什么是“碳汇渔业”?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究综述

综述 1、生物污损的形成 生物污损根据其在基体上的附着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损是由各种细菌和微型动植物等微观有机体吸附在材料表面并繁殖引起的,称之为微生物污损;第二类污损是各类大型藻类及原生动物个体附着在基体表面并逐渐繁殖而形成的,称为大型生物污损[7],是肉眼可见、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污损。 海下固体表面上生物污损层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即修整膜、生物膜和生物污损层。任何侵入海水的物体在数分钟内表面就会吸附一层有机物,形成修整膜;然后细菌和硅藻等相继在修整膜上附着并分泌胞外代谢产物形成微生物膜或黏膜;随后其他原核生物、真菌、藻类孢子以及大型污损生物幼虫在膜中发育生长,最后形成复杂的大型污损生物层[9]。作为海洋污损的必经阶段,生物膜[6]厚度可达微米级,是由微小生物及其代谢物连同海洋中的一些有机物、颗粒物相互粘连一起形成的厚度小于1mm的膜状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水、细菌及其胞外高聚物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形态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并最终影响整个生物污损层的形成[2]。 海洋生物污损过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污损过程初期阶段为细菌和硅藻分泌粘液在海中洁净物体表面形成微生物粘膜;发展阶段为大型污损生物的幼体开始附着,种类和个体数不断增多,群落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演替现象明显,一些个体密度大,生长迅速的种类成为群落的主导种;稳定阶段为生长期长、个体大的种类充分生长,排挤或覆盖了一些已经附着的中、小型种类,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复杂和质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不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化[16]。 2、生物污损的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固有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水下固体表面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附着会增加船舶航行阻力,增大燃料消耗,降低舰船在航率;污损生物死亡后脱落,容易被吸入设备的管道内,堵塞海水管道系统,影响供水或冷却效果;污损生物的繁殖会引起船舶或海上建筑防腐蚀保护层的损坏,加速金属构件的腐蚀过程,引发局部腐蚀或穿孔腐蚀;降低水中设备、仪表

海洋生物海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海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XX 11生本3班******** 摘要: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随着对海兔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海兔具有极大的药用与食用价值,现在海兔已经成为生物研究的一种模式生物,尤其是在神经节蛋白质组的研究上[1],除此之外,国内外对于海兔提取物的抗癌作用及其获取光合作用基因的机制研究也有报道。本文介绍了海兔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特征,并对海兔的药用与食用价值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海兔,神经,肿瘤,光合作用 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 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海兔种类有3,000多种,遍及全球海域,其中还包括热带和南极洲海域。海兔虽在中国沿海尤其东南沿海有分布,生活于热带海域,五彩斑斓的外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尚待开发。 1、形态特征 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头上有两对突出如兔耳的触角,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体表光滑,或有许多突起。其体外石灰质的外壳,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埋在背部外套膜下,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其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海兔雌雄同体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2、生活习性 2.1分布 海兔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底栖矽藻和沉积在海滩上的有机质、绿藻和底栖桡足类等为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它在我国福建、广东、山东等省的海域均有分布. 厦门最常见的海兔品种是蓝斑背肛海兔(N otarchus leachii cirrosusS ti mp son, NLCS)。[2] 2.2自我保护与防御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黄运涛 彭乔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116012)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对防治海洋生物污损的方法进行分类,介绍了各种防污方法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防污,生物污损 The Prevention Method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rine Fouling Huang Yuntao Peng Qia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harm caused by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 and classify the methods of antifouling.Weals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thods. Keywords: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antifouling;biofouling 1 前言 自从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以来,海水的腐蚀问题和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就成为限制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航运、海防、水产养殖以及海滨电厂等的发展,海洋生物的污损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附着在海洋人工设施上、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损失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海洋污损生物所造成的危害称为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物污损的防除 称为防污[1,2]。 中国沿海已记录614种海洋污损生物,主要的类群是藻类、水螅、外肛动物、龙介虫,藤壶和海 鞘等[2,11]。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污损的影响程度随 海域、海水深度、温度和使用海水的设施的不同而不同。 海洋生物污损的危害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2,7,10,11] (1)加速了金属的腐蚀。污损生物在钢板上附着,由于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的作用,使金属的腐蚀加剧;一些污损生物会破坏金属表面的涂层,使金属裸露而导致金属的腐蚀;有石灰外壳的污损生物覆盖在金属表面,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局部供氧,形成氧浓差电池而加速腐蚀;一些藻类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从而加速金属的腐蚀。 (2)影响设施的正常使用。对船舶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增加了行进的阻力,使航行速度下降,油耗增加;对海水输送管道和冷却设施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会造成管道的阻塞、换热效率降低;同时污损生物的附着可以造成海中的仪表及转动机构失灵,影响声学仪器、浮标、网具、阀门等设施的正常使用。 (3)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污损生物的附着影响牡蛎等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下降。而污损生物在藻类表面的附着,影响了藻类养殖产品质量。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这里,我们按防污技术所采用的原理,将其分为物理防污法、化学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 3.1 物理防污法 物理防污法是指采用物理手段如提高流速、过滤、超声波等来达到防污的目的。物理防污法主要有人工或机械清除法、过滤法、加热法等。 人工或机械清除法:主要用于对已经附着污损生物的设施进行人工或机械清除。这种方法是应用最早的防污方法,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方法, 目前已有各种用于清理管道、设备内污垢的机械用于实际生产中。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预防污损的发生,只能在污损发生后进行清理。 过滤法:利用土壤、砂砾等对海水进行过滤,滤 全 面 腐 蚀 控 制 TOTAL C ORROS ION CONT ROL 第18卷第1期2004年2月 Vol.18 No.1Feb. 2004

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第32卷第2期2013年4月 中国海洋药物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DRUGS Vol.32 No.2 April,2013 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汤枝鹏,朱天骄,顾谦群,李德海* (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摘 要:Roquefortine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结构复杂生物碱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源于组氨酸和色氨酸,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此类化合物具有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抗肿瘤活性。本文主要从化合物的发现,生物活性,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化学合成这几个方面对这类化合物的研究作全面的回顾。 关键词:Roquefortine;次级代谢产物;真菌 中图分类号:R9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461(2013)02-076-09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结构类型和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菌,免疫抑制,促进生长等,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某些次级代谢产物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损害,被称为真菌毒素[1]。Roquefor-tine类生物碱都是从来源于各种环境下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roquefortine C在高浓度时具有神经毒性,是1种常见的真菌毒素。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是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键或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兴趣,对于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正在广泛开展。 1 Roquefortine类化合物的发现 Roquefortine C(1)是第一个被分离得到具有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结构的roquefortine类化合物。1975年日本的Ohmomo等人在1株Penicillium roqueforti中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命名roquefortine A-C。其中只有roquefortine C的结构符合本文论述的结构类型。1976年法国的Scott等人在1株青霉中再次分到了化合物(1),并阐明了其化学结构,至此以后roquefortine C多次被不同的课题组重 复分离[2-5]。1978年Ohmono再次从上述真菌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2)[6],它是化合物(1)的3位和12位双键被还原的产物,被认为是roqueforti-ne C生物合成的前体。1994年Musuk等从来源于木薯的1株Penicillium verrucosum var.cy-clopium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它是化合物(1)6位N的甲醛基取代物[7]。化合物(4)是Ko-zlovsky等于1996年分离得到的,它是化合物(1)14位N的乙基化衍生物[8]。2003年Kozlovsky等从来源于俄罗斯冻土的Penicillium aureovi-rens中分离到了化合物(5),它是化合物(2)16N的羧乙基衍生物[9]。化合物(6)是2005年由BenClark等人从澳大利亚土壤中的Gymnoascusreessii中分离得到,它是该类化合物中唯一从非青霉属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10],它是化合物(1)17位C上发生异戊烯基化的产物。2009年Du等从1株深海来源的青霉属真菌F23-2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7~10)[11-12],其中16位N上来源于乙酸甲羟戊酸途径的侧链取代以及11a位的甲氧基取代都是首次报道,也是首次从深海来源样品中发现该类化合物。化合物(11)不是天然产物,而是化合物1在酸碱作用或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发生双键异构化生成,其双键构型是Z式[13]。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132120026);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BS2010HZ027); 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科研支持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汤枝鹏(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通讯作者:李德海,男,副教授Tel.:0086-532-82031619;fax:0086-532-82033054;E-mail:dehaili@ouc.edu.cn  收稿日期:2012-09-18 DOI:10.13400/https://www.360docs.net/doc/128530139.html,ki.cjmd.2013.02.013

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 【摘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 【关键词】碳循环过程;浮游植物;固碳;渔业捕捞与海水养殖碳汇;中国近海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2]。碳汇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碳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实现的,称其为生物碳汇。生物体所产生和持有的碳称为生物碳( Biogenic carbon) ,其主体是颗粒有机碳( 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和溶解有机碳( DOC,Dissolvedorganic carbon) ,这两类碳的来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初级生产过程实现的。一般认为生物碳是最终可以分解并重新变成CO2的,只不过时间尺度不同,有些过程很快,如光合作用中的光呼吸过程,通常发生在几个毫秒内,而有些生物则通过沉积变成煤和石油,重新燃烧变成CO2,这个过程则要经过几百万年。由于没有定义碳汇的具体时间尺度,因此广义的来说,生物有机碳形成就是生物碳汇。但是通常意义上,人们还是认为将生物碳移入并保留在碳库的一段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才是真正的碳汇。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POC 一般保留在活的生物体或死亡的生物体和碎屑中,他们最终沉积在海底或地层中,这是狭义的碳汇过程。海洋底部是地球最主要的生物碳汇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POC,再通过各种食物网过程,最终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碎屑会通过重力作用沉降,一般称为生物泵过程。这其中主要有几条途径: ①浮游植物死亡沉降,大细胞的、群体的和链状的浮游植物死亡后快速沉降至海底; ②浮游植物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后,变成浮游动物粪便颗粒,快速沉降至海底; ③浮游植物产生的DOC,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似胶体的胞外 多糖( EPS,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最终吸附聚集各种有机或无机颗粒物碎屑形成大的有机颗粒物———海雪沉降至海底; ④浮游植物通过层级的捕食关系———食物链的打包最终变为大的海洋生物体,最终死亡后沉降至海底。 随着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碳的减排又一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少工业CO2排放量,二是增加自然界对人为产生的CO2的吸收。海水中的碳约为大气中碳的50倍,陆生植物碳库和大气碳库容量基本相当。虽然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含碳量不到陆生植物的1/200,但它们的固碳量基本相当,即陆生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约63~10 t(C)/a,海洋初级生产力为(37N45)~10 t(C)/a。可 见,海洋碳库在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过十余年的研究,认为海洋每年大约可从大气吸收人类排放CO2的1/3,近20x10 t碳。事实上这一结论是对大洋碳通量研究的结果,没有考虑陆架边缘海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近海生态系统与深海大洋相比,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8%,其海水中储藏的碳只有3.1×10,不

海洋污损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引言 海洋污损生物(marine fouling organisms)是海洋环境中栖息或附着在船舶和各种水下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给投资者带来负效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1]。其中危害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硬性污损生物,具有石灰质外壳或骨架的种类,包括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虫等[2]。紫贻贝是污损动物中的主要优势物种,其特有的足丝可以使之牢固地胶粘在各种固体表面,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使之成为一种极难控制的污损动物[3];另一类则为软性污损生物,其不具备上述结构,如海藻、水螅等[4]。 生物污损是人们从事海事活动以后才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它会增加船舶的阻力,影响浮标的质量,增大近海结构物(如石油平台)的静力载荷和动力载荷,堵塞海中的管道设施,影响养殖网箱的水交换,并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影响养殖品种的生长发育,降低水产品的品质,加速金属的腐蚀过程,使海中仪表及转动部件失灵,对声学仪器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海洋生物污损及海洋生物防污损活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5]。 2防污损技术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700年,腓尼基人用铅皮包覆帆船船底,保护木材,效果较好。 对航海的木船保护在我国宋代已广泛采用桐油和颜料的油漆材料,防污方法有:定期上岸,清除污物;烟熏火烤,杀死船蛆;船底涂白灰,称“白底船”,具有防海蛆功效;采用短期在淡水中停泊,以改变海洋污损生物的生活环境,杀死生物等。 1691年英国海军成功引进采用铜皮包覆木船的方法,防海蛆效果良好。 1737年Lee等人发明用沥青、焦油和硫磺等组成的涂覆物,在英国使用,证明具有2a以上的防污效果。 19世纪,随着铁船的产生和发展,美国海军和许多西方国家的远洋船舶多采用铜皮包覆铁船的方法防污,但铁船的腐蚀严重问题已不亚于防污问题,需要非常仔细地用木块在铁船和铜皮之间隔绝。 防止铁船的腐蚀问题促进了防污漆的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发展,为争夺海上霸权,刺激了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舶防污漆的研究和防污方法的研究也迅速发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铜和铜化合物(主要是红色的氧化亚铜)仍然是防污漆的主要防污剂,其他防污增效剂有氧化汞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如铅、汞、砷、锌和锡。 60年代中期,以有机锡高聚物为代表的自抛光型防污漆技术的发明,标志着防污漆技术的新高度。 80年代后,取代有机锡自抛光型防污漆的产品, 海洋污损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郑彩璐1梁黎黎1赵卓2 (1.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概述了海洋防污损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污损试剂如有机锡、铜和汞及其化合物等,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有些已被禁止使用。介绍了当前环保新型防污涂料的特点及防污损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了防污涂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船舶;防污涂料;防污剂;海洋生物;附着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antifoulants(TBT,Cu,Hg)was reviewed.The ocean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polluted by those that used in antifouling coatings,such as most of the toxic antifoulants TBT,Cu,Hg and other compounds,so that some of products have been banned.Progress on biocides and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by different type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new low toxic and non-toxic antifouling paints was pointed out. K ey word s:ship;antifouling paint;biocide;marine organism;attachment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09)11-0048-03 收稿日期:2009-08-03;修订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郑彩璐,女,1981年生,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48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 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具有十分独特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深海,具有高温(低温)、高压、低光照、寡营养等特点。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共同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海洋真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海洋真菌既具有真核生物典型的蛋白修饰性能,又具有微生物操作上简便、快速的优点,作为新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从海洋真菌的研究现状,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并详述目前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的研究,助于其尽快找到切入点。 正文: 一、海洋真菌研究现状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G 来.陆栖真菌已成为主要的医药产品 的来源。但是对海洋真菌研究相对很少。直到1991年,只对321种海洋真菌进行了相关研究。相比较,同期研究过的陆栖真菌已达69 000种。在这一领域最早期的研究报道是由一种木素色子囊菌Leptosphaeria oraemaris培养物中分到的一个小内脂Leptosphaerin,

该菌常见栖息在水淹的木头表面。为比较同一环境组种间的化学相似性.Stragnman 1987年比较了l21株木素色子囊菌的抗真菌活力,发现所有的27株菌除了产Obioninene和Oreamann外,都产倍半萜二元醇大镰刀孢菌素,另外其中4株苗还产生抑制性物质。 1991年Pooh 等从以前未进行过研究的Kirschstemothelia 中分离到一系列化学结构上类似的萘醌,二聚体Kirsehsteinin和两种新的氯化的二苯酯。二聚体Kirschsteinin的两个不对张单体之间通过亚乙基桥连结,这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几种肿瘤细胞系细胞有毒性。1991年,日本Sugano 报道从海洋动物中分离了一批能产生新化合物的真菌。这类化台物具有细胞毒性,并显示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刺激作用。 除了从海洋真菌培养物中分离新的医药品和代谢产物之外,近几年来,对海洋真菌所产酶类的分离与克隆已有所报道,如Burtseva 报道从海洋丝状真菌Chaetomrum indicum液体培养物中分离到多种糖苷酶和葡聚糖酶。 鉴于海洋真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事近年来已开展海洋真菌的研究工作。对海洋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筛选等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已从深海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若干株海洋真菌,目前正在对菌株的生长特性与低温水解酶酶学性质等进行研究,进一步分离具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工作正在进行中【1】。 二、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方面的作用

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世纪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景。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海洋生物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严重的限制。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搭建的平台,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海洋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应用于海洋生物领域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1]。 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2]。 (一)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生物药物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ro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3]。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究综述复习进程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 究综述

综述 1、生物污损的形成 生物污损根据其在基体上的附着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损是由各种细菌和微型动植物等微观有机体吸附在材料表面并繁殖引起的,称之为微生物污损;第二类污损是各类大型藻类及原生动物个体附着在基体表面并逐渐繁殖而形成的,称为大型生物污损[7],是肉眼可见、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污损。 海下固体表面上生物污损层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即修整膜、生物膜和生物污损层。任何侵入海水的物体在数分钟内表面就会吸附一层有机物,形成修整膜;然后细菌和硅藻等相继在修整膜上附着并分泌胞外代谢产物形成微生物膜或黏膜;随后其他原核生物、真菌、藻类孢子以及大型污损生物幼虫在膜中发育生长,最后形成复杂的大型污损生物层[9]。作为海洋污损的必经阶段,生物膜[6]厚度可达微米级,是由微小生物及其代谢物连同海洋中的一些有机物、颗粒物相互粘连一起形成的厚度小于1mm的膜状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水、细菌及其胞外高聚物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形态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并最终影响整个生物污损层的形成[2]。 海洋生物污损过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污损过程初期阶段为细菌和硅藻分泌粘液在海中洁净物体表面形成微生物粘膜;发展阶段为大型污损生物的幼体开始附着,种类和个体数不断增多,群落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演替现象明显,一些个体密度大,生长迅速的种类成为群落的主导种;稳定阶段为生长期长、个体大的种类充分生长,排挤或覆盖

了一些已经附着的中、小型种类,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复杂和质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不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化[16]。 2、生物污损的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固有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水下固体表面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附着会增加船舶航行阻力,增大燃料消耗,降低舰船在航率;污损生物死亡后脱落,容易被吸入设备的管道内,堵塞海水管道系统,影响供水或冷却效果;污损生物的繁殖会引起船舶或海上建筑防腐蚀保护层的损坏,加速金属构件的腐蚀过程,引发局部腐蚀或穿孔腐蚀;降低水中设备、仪表及转动部件的灵敏度,干扰海洋声学仪器正常工作;增加航标和网箱等设施的额外重量,减少浮力甚至导致漂移和磨损,大大缩短其工作时间[1-3]。污损生物的附着同样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附着会影响牡蛎等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下降。而污损生物在藻类表面的附着,会降低藻类养殖产品的质量[8]。 对大型海洋结构而言,污损生物的附着不仅会妨碍水下检测、保养和维修等工作的进行,而且增加海洋结构物的自重,提高其重心,增大导管架构件的直径和表面粗糙度,加大对波浪和海流的阻力,从而造成动力载荷效应显著增加,在强风暴的恶劣天气状况下可能导致失衡以致颠覆[3]。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意识到生物污损的危害并采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为避免和减轻污损生物造成的危害,有效地控制海洋生物的附着,及时进行污损生物的防除才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3、海洋防污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中核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 (中国天津,邮编300180) 摘要: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工混凝土结构的污损成为人类海上活动的巨大障碍;尽管各种防污涂料相继问世,但寻求高效、持久、无毒、环境友好的防污涂料仍迫在眉睫。中核防水材料 有限公司生产的CB2000B和CN2000C&D防水、防腐涂料属于非释放型的低表面能、高pH 值的涂料,目前已获得优异的防污效果。 关键词:附着生物藤壶污损表面能pH值非释放型CB2000B CN2000C&D 图2美国佛罗里达州SR-A1A桥近景 图3船底受海洋生物污损情况 藤壶分布甚广,数量繁多,密集成堆,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附着在桥墩、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这是因为,藤壶分泌出的一种粘性胶含有

多种生化成份并具有极强的粘合力,若想用手把它从附着物上拨下几乎不可能,必须藉助凿子类的硬金属才能将它敲下来。 据统计,万吨以上的远洋轮,船底污损5%,燃油消耗将增加10%,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万美元[1];有资料称,藤壶附着在舰船的底部,会大大降低航速,全世界每年燃料消耗要增加26%以上,甚至达40%,全世界每年需花大量人力清除藤壶,进行频繁的周期性维护,耗资巨大,每年达上百亿美元;有时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1905年,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之所以使号称世界王牌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沙俄舰队在一年多的航行中,船底附着了藤壶等附着生物,使其航速降低之故。Home曾威胁说:“自古以来,海洋生物的污损比起腐蚀来是个更为麻烦的问题,污损生物生命力之坚韧,将使污损问题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一个难以逾超的障碍。”[2]生物污损又和生物腐蚀联系在一起,海洋附着生物达2000种以上,它们通过分泌粘液附着在基体上,它们在新陈代谢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其中,所产生的酸类物质对金属和混凝土有很大的腐蚀性,致使船舶和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 人类与海洋附着生物的战斗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而防止附着生物的污损研究至今也有300多年。自1626年出现防污涂料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以毒料毒杀附着生物为依据,并建立了漆膜的毒物渗出理论,在漆膜中使用铜、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锡,中取得了一定的防污效果。但这种含毒料防污漆严重污染海水,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产养殖,而且价格高,生产实际上无法使用[3]。近年来,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各沿海国家纷纷立法限制有毒防污涂料的使用。1994年,联合国发表了“21世纪宣言”;我国也于1995年发表了“21世纪海洋发展宣言”,明确提出发展无公害的海洋防腐和防污技术。至今,已经有43个国家先后发布限制使用含三丁基锡防污涂料的禁令。国际海事组织(IMO)所属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2008年1月1日之后将彻底禁止使用含有机锡的防污漆。针对这种情况,开发高效、无毒、水性的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就成为21世纪海洋涂料的发展方向[4]。 1附着生物的生存条件 1.1水域的温度、pH值和盐度 影响海洋生物附着和生存的主要条件是温度、酸碱度和盐度等。以藤壶为例,藤壶的附着盛期为夏季,其适宜生长的海水温度在18℃以上,海水pH为7.5~8.5,盐度范围约为25‰~30‰。这些海水的理化因子或高或低都不利于藤壶的生长繁殖。研究发现,新浇铸的混凝土表面的水下结构在相当时间内无生物附着。其原因,正是由于此时的混凝土表面呈强碱性的缘故。 1.2基材的表面能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对舰船和混凝土表面的附着是通过分泌粘液润湿被附着表面,以化学键合、静电吸附、渗透扩散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污损物从基材表面脱落则是以剥离、剪切等方式进行。其中,剥离脱落所需要的能量较小。因此,生物污损与表面能有很大的关系,基材表面自由能越低,粘液对表面的浸润性差,固体表面液体的接触角也就越大,海洋生物就难以附着或附着不牢,利用自重、航行水流的冲击或者辅助设备的清理就可以轻易除去。 因此,附着物表面的粗糙程度往往会影响藤壶等海洋生物的附着,海洋生物喜欢吸附在粗糙的表面即自由能较大的表面上,具有“向触性”[5][6]。 为保护海洋环境、增殖海洋渔业资源,有关部门开展了“人工鱼礁”的有研究。人工鱼礁所用材料的生物附着量直接影响到人工鱼礁集鱼功能的效果。人工鱼礁礁体试验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板、各种金属板、塑料板、木板和轮胎等共14种;其中钢筋混凝土板共有8种表面和不同花纹的试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