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苦瓜黄豆煲排骨

原料:新鲜苦瓜500克、黄豆200克、猪排骨250克、生姜3~4片。

做法:先用清水把苦瓜、黄豆、排骨、生姜洗净,苦瓜去核切块,黄豆浸泡片刻;排骨切成段状,然后一起放进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约6碗水

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直到600至800毫升(约3~4碗水量),调入食盐少许,饮汤食苦瓜及猪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热期间多次饮用。

苦瓜,又称为凉瓜,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经,功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滇南本草》说它能“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还说它“治丹火毒气,

疗恶疮结毒”,《泉州本草》认为它“主治烦热消温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黄豆,又名大豆,广州人称之为白豆,性平味甘,入脾、大肠经,功能健脾,宽中,《日用本草》说它能“宽中下气,利大肠”;猪排骨性平,味甘、咸,入脾、胃、肾经,功能滋阴,润燥;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胃、脾经,有驱寒、祛腥的功

能。合而为汤,更具清暑涤热、益气止渴之功效。

清拌茄子

原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

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入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绿豆南瓜汤

原料: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

做法: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绿豆猪肚汤

原料:猪肚1只,绿豆250克,精盐15克。

做法:

1.猪肚擦洗干净切成片,下炒锅加水,精盐同炖。

2.绿豆洗后,另用沙锅加水(水要没过绿豆),煮至开花,捞出豆壳,连汤汁一并倒入炒锅内,用温水煨半小时。闻香气四溢便可食用。

大暑节气习俗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说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莆田大暑节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荔枝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大暑节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一定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因之,故老相传:大暑节那天,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节时刻一到取出它,仔细品尝。这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羊肉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羊肉性温补,食用、药用(配合药物)咸宜。大暑节那天早晨,羊肉上市,供不应求。

米糟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

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

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大暑节气是大热天,人们为什么偏要吃这些都是属于热性的食物呢?据医家称:大暑节气是在梅雨季节刚过后不久的月份,此时天气虽热,但暑主阴,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甚至发病。吃了这些食物,能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以驱除暑、湿。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海边过大暑

深圳人在海边度过炎热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晒很重要,不仅仅是爱美怕晒黑的女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男性也一样需要防晒,尤其是去海边或水上乐园,更需要使用防晒霜,并不时补涂防晒霜。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

二十四节气谚语(整理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有关春雨的气象谚语有: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清明节气谚语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2月3—5号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季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季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季 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

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季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 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 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 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 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 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 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习俗谚语大全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 六一,一雷压九台。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Greater Heat) 2017年大暑时间是7月22日23:15:18 时间 每年07月22~24日 三候 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在每年这个时候由腐草变成的。土润溽暑:土地很潮湿。 大雨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

介绍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由来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习俗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大暑时节偏要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贴“伏帖”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暑期间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这时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多吃淮山一类益气养阴的食品,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感到精力旺 如果你是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那么吃南瓜就最好不过。南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还能排毒养颜,爱美的女士当然不能错过。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除体内寒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子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菜式。但吃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相对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鸡、鸭、鸽子等家禽都是大暑进补的上选。

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起居常识 大暑节气,由于干热,往往使人有一种发躁难耐的感觉。此时, “心静”是很可贵的,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切忌情绪不定,动怒无常。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 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 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 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房中也不可有对流的空气,即所谓的“穿堂风”。早晨醒来,要先醒心,再醒眼,并在床上先 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 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 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汗 为度。当然,最好选择散步或静气功为宜。气温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 居室温度亦不可太低。要安排好午睡,白天只要微感困乏,即可小睡片

刻。一天也不能无所事事,应当有意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下棋、练书法、绘画、观看演出等,但嗜好不可太深,应适可而止。 此外,小暑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是不可取的。 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机体处于放 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体温与气温之间的温差慢慢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留学监理网专家提醒,意大利拥有较好的医疗福利。在意大利就读 的留学生,只要统一参加学生医疗保险,每月按时缴纳学生医疗保险金,就可以享受其完善的医疗福利,这解决了广大中国留学生的后顾之忧。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制作:先将甲鱼放人温热水中,使其排尽尿,然后剁去头,剖除内脏,清洗干净。将甲鱼放入蒸钵中,加水适量,放人贝母、料酒、花椒粉、细葱、味精、精盐,以武火蒸熟即成。 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在做一些较大的运动后,大量的出汗会 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值得注意的是,停 止运动后,不可用冷水给身体降温,也不能过量地喝冷饮,最好喝些热 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另外,大暑时节,清凉的游泳对人有一种难以 抗拒的魅力。正因为这种魅力,水中健身运动也被轻松地推上了舞台。 这时正值中伏前後,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大暑节气应该吃什么 苦瓜黄豆煲排骨 原料:新鲜苦瓜500克、黄豆200克、猪排骨250克、生姜3~4片。 做法:先用清水把苦瓜、黄豆、排骨、生姜洗净,苦瓜去核切块,黄豆浸泡片刻;排骨切成段状,然后一起放进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约6碗水 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直到600至800毫升(约3~4碗水量),调入食盐少许,饮汤食苦瓜及猪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热期间多次饮用。 苦瓜,又称为凉瓜,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经,功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滇南本草》说它能“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还说它“治丹火毒气, 疗恶疮结毒”,《泉州本草》认为它“主治烦热消温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黄豆,又名大豆,广州人称之为白豆,性平味甘,入脾、大肠经,功能健脾,宽中,《日用本草》说它能“宽中下气,利大肠”;猪排骨性平,味甘、咸,入脾、胃、肾经,功能滋阴,润燥;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胃、脾经,有驱寒、祛腥的功 能。合而为汤,更具清暑涤热、益气止渴之功效。 清拌茄子 原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

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入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绿豆南瓜汤 原料: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 做法: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绿豆猪肚汤 原料:猪肚1只,绿豆250克,精盐15克。 做法: 1.猪肚擦洗干净切成片,下炒锅加水,精盐同炖。 2.绿豆洗后,另用沙锅加水(水要没过绿豆),煮至开花,捞出豆壳,连汤汁一并倒入炒锅内,用温水煨半小时。闻香气四溢便可食用。

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导读: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3、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4、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5、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6、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7、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8、立秋下雨喜悠悠,处暑下雨万人愁。 9、小寒暖,立春雪。 10、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11、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12、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13、小雪白兆大旱,大雪白连根烂。 14、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5、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16、星星稠晒死牛,星星稀淋死鸡。 17、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1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19、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20、过了大寒,又是一年。21、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22、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23、雨天麻雀叫喳喳,云退晴刮刮。 24、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25、小寒寒,惊蛰暖。 26、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27、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28、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29、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0、立冬小雪,抓紧冬耕。 31、三月雷,麦屹堆。 32、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33、麦怕清明连夜雨。 34、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35、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36、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37、霜降无霜,碓头无糠。 38、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 39、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40、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41、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42、春分无雨到清明。43、风前暖,风后寒;霜后暖,雪后寒。

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每月月首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谚语有什么呢?大家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谚语摘抄 ●七一,一雷九台来。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十四节气谚语推荐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送月雨,后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二月三日若天清,着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二十四节气谚语精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谚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谚语 篇一: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 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24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小寒节气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养生每年的1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意味着这之后的天气将会非常冷,“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2010年1月5日,农历2009年11月21日,星期二为2010年小寒。 时间:2010年1月20日大寒节气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养生每年的1月20日或1月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度。《三礼义宗》言:“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2010年1月20日,农历12月6日,星期三为2010年大寒。 时间:2010年2月4日立春节气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闭藏的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所谓的冬物解冻,万物始生正是这个道理。2010年2月4日,农历12月21日,星期四为2010年立春。 时间:2010年2月19日雨水节气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养生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2010年2月19日,农历1月6日,星期五为2010年雨水。 时间:2010年3月5日2010年惊蛰惊蛰的含义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震震,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2010年3月5日,农历1月20日,星期五为2010年惊蛰。 时间:2010年3月20日2010年春分二十四节气之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说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古时以立

二十四节气谚语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谚语及解释 本文是关于二十四节气谚语及解释,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正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气象,物象、侯象等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接下来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二十四节气谚语及解释。欢迎大家的借鉴! 二十四节气谚语 立春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 惊蛰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春分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清明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谷雨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立夏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 小满 小满大满江河满。 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芒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夏至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夏至下雨十八河。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小暑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 处暑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一、春 1、1立春 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 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 1、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 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

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 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 2、1立夏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 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 “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池边阵阵蛙鸣声唱与着采菱人得曲调,合奏着夏日得交响. 2、4夏至 夏至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得一日。“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大暑谚语

大暑谚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六月连阴吃饱饭。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九里的雪,伏里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 白天光照强,夜晚露水狂,庄稼丰收有希望。 伏天大雨下满塘,玉米、高粱啪啪响。 伏天大雨下过头,秋季庄稼要减收。 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遇到伏旱,就要减产。 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 伏旱伏旱,并很多见。 要旱要旱未真旱,准收棉;要涝要涝未真涝,粮丰产。 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大汗冷水激,浑身痱子起。 伏天穿棉袄,收成好不了。 六月盖棉被,新米倒比陈米贵。 天气欲变有前兆,虫畜禽鱼能预报: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晚宿窝蛤蟆叫,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家里有人场里跑。

蜢虫子打脸,下雨难免。 蜻蜓飞满天,大雨下满湾。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满地泥。 蝴蝶屋内飞,下雨不到黑。 蜜蜂不出巢,当天有雨浇。 今天蜜蜂忙,明天雨衣忙。 飞蚁扑打天有雨。 细蚊满街转,大雨连成串。 今晚蚊子恶,明天有雨落。 今晚蚊子狂,明天雨一场。 蚊子嗡嗡叫,明天雨来到。 牛虻叮人,大雨倾盆。 夜间蝎子多,白天大雨落。 蝎子水缸底下爬,天公就要把雨下。 蚂蚁垒窝留门避风雨。 门留南,雨来北;门留北,雨来南;留门雨向正相反。蜘蛛添网主天晴,蜘蛛悬吊雨蒙蒙。 雨中知了叫,预报天晴了。 雨中蝉鸣,就要天晴。 蝼蛄唱歌,有雨不多。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如今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时节。“立”是“开始”的意思,《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自秦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碎冰片,从上面往下看,就像被鱼背着走一样。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雨水 公历的2月18日至20日,是雨水时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作为对这一时节降水现象的反映,“雨水”之名从此而来。 “拉保保”是一项与雨水有关的民俗活动,“保保”是“干爹”的意思。在过去,到了雨水这天,不管天晴下雨,父母会带着孩子、拿着酒菜在人群中穿梭找干爹。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大多都会爽快答应,因为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一时期,水獭开始捕鱼了,他们习惯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吃,就像作祭祀一样;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春雨降临,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梨来让他吃下,随后嘱咐道: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谚语大全_谚语大全

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谚语大全 (一)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1 / 4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2 / 4

拓展阅读;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3 / 4

二十四节气中(大暑)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中(大暑)的含义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 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 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 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最快,绝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 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 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 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 立秋过渡。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 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 早稻,不但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 晚适时栽插,争取充足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 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值, 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低 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实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 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 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即时浇灌。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 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