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密级:内部公开

文档编号:NTT_SD_PROC_XTSJBMGC

版本号:V1.0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本文件资料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文件资料(其全部或任何部分)披露予任何

第三方,或进行修改后使用。文件更改摘要:

目录

1. 目的/方针 (3)

2. 范围 (3)

3. 术语 (3)

4. 角色与职责 (3)

5. 入口准则 (3)

6. 输入 (3)

7. 流程图 (3)

8. 主要活动 (4)

8.1.设计原则 (4)

8.2.设计方法 (4)

8.3.多方案选择 (5)

8.4.概要设计 (5)

8.4.1.概要设计 (5)

8.4.2.概要设计评审 (7)

8.5.详细设计 (7)

8.5.1.详细设计 (7)

8.5.2.详细设计评审 (7)

8.6.编码 (8)

8.7.单元测试 (8)

8.8.代码走查 (8)

8.9.制作用户文档 (9)

8.10.变更 (9)

9. 输出 (9)

10. 出口准则 (9)

11. 引用文档 (9)

12. 使用模板 (10)

1.目的/方针

系统设计编码的目的在于开发、设计和实现关于需求的解决方案。

本过程规定了项目开发设计工作应遵循的步骤和原则,保证《软件需求说明书》中的各项要求在设计时都能够得到满足;对项目的编码实现进行质量控制,保证编码实现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并与设计相一致。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研发类、合同开发类、维护开发类项目的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3.术语

4.角色与职责

5.入口准则

●《软件需求说明书》已通过评审。

6.输入

●《软件需求说明书》

7.流程图

图1: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示意图

8.主要活动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包括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设计是指设计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模块等,在需求和代码之间建立桥梁,一般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系统实现是指软件工程师按照系统设计去编码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代码走查;在设计编码过程中同时进行用户文档的编制。

8.1.设计原则

设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正确、完整地反映《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各项要求,充分考虑其功能、性能、安全保密、出错处理及其它需求。

保证设计的易理解性、可追踪性、可测试性、接口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考虑健壮性(易修改、可扩充、可移植)、重用性。

采用适合本项目的设计方法。若系统使用了新工具和新技术,为了确认新工具和新技术,可以采用快速原型法进行技术预研。

考虑选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制定编码规范和系统约定等。

吸取以往设计的经验教训,避免重新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对于重要的和复杂度较高的部分要求有相当经验的设计人员担任。

8.2.设计方法

设计时要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软件设计。主要的软件设计方法包含但不限于:

面向结构设计方法:

结合《软件需求说明书》及系统不同层次的数据流图,把整个系统分解为模块并确定各模块功能,确定每个功能模块的输入、转换和输出数据流,并考虑各方面

数据接口、存储方式等。迭代逐步分解各系统模块,直到确定每个功能模块只执行

一个行为为止,同时细化数据结构设计,完善数据字典以确保系统能获得所需的输

出结果,从而完成系统构架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结合《软件需求说明书》和系统选用的编程语言,确定客户类(包括子类)及类的各种行为,并使用设计模型及相应的列表,确定每个对象的客户(模块)关联,并给予必要的方法设计。迭代逐步检查对象及其方法,直到系统中每个对象拥有所

有必需的方法,从而完成系统构架设计。

8.3.多方案选择

系统设计过程进行多方案选择时,按照《决策分析和决定过程》进行系统架构选择和关键技术方案的确定,设计出多个侯选的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应基于成本、进度、技术性能、生命周期、产品运作条件、风险、需求和技术变化等多个因素来进行,开发出的解决方案将作为后续设计工作的基础,必须保证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并非所有项目都要求提供多个技术解决方案,但为保证项目质量和公司商业利益,大型项目至少应提供两套以上技术解决方案。小型项目和中型项目提供一个技术决策方案,对于项目的级别较小或是公司内部项目或对技术性要求不大的项目技术解决方案可以适当的裁减,但对于其中某些重要部分需要提供两个以上解决方案。

8.4.制作、购买与复用

系统设计过程中,如果某一组建存在进行新开发、采购或复用多方案选择时:利用决策分析和决定过程确定新开发、采购和复用方案。参见《决策分析和决定过程》。

8.5.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分析各种设计方案和定义软件体系结构的过程。系统分析师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依据《软件需求说明书》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分析与设计软件的结构、模块功能。通过系统分解,确定子系统的功能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块的功能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必须经过技术评审。

8.5.1.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建立整个软件的体系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等。包括:

总体架构设计

接口设计

界面总体设计

数据结构设计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可选)

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部署等

概要设计入口准则是《软件需求说明书》评审通过

概要设计输入是《软件需求说明书》

概要设计输出形成《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等

概要设计的工作步骤:

1.项目经理确定系统设计人员,并讨论确定阶段出口准则,通盘考虑并跟踪上游顺延下来

的进度、技术难度等风险、问题,与相关人员沟通,制定阶段计划。必要时,请高层参与问题解决;

2.评估、确认需求分析结果,并对可重用的软件或功能模块进行性能测试,通盘考虑整个

系统结构、功能扩展性;

3.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用选定的工具(如需求功能矩阵表等)和开发计划设定的交付方式(如小版本渐进交付)及设计方法,结合设计原则(如功能模块化等),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功能模块,并3-2确定子系统、功能模块及其间的关系;

确定子系统、功能模块间的约束、假设和依赖(如系统运行环境和开发、测试环境等,并考虑系统并发性和分布性要求);

3-3结合以上内容,对系统的模块逻辑实现和集成方法进行设计,降低使软件难于实现、测试(必要时测试人员参与讨论)、维护的因素,形成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体系结构;

3-4定义错误处理和恢复策略,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解,确定处理对策;

4.数据体系结构设计:

4-1确定项目数据库设计规则以便于系统统一,其中包括:库命名,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安全性设计及优化,管理规则等;

4-2数据库设计一般要经过“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安全性设计→优化”等步骤,通常要迭代进行:

4-3逻辑设计

分析软件系统模块及其之间的数据操作,使用抽象数据类型设计,转换数据对象的属性及其关联、接口等内容,设计并完善数据字典及其约束条件,实现数据的变量封装结构设计。面向结构设计方法中为创建与数据库相关的数据流图或实体关系图;若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则分析类信息传递内容,并创建类图;

4-4物理设计

设计表结构,与实体关系图或类图相结合;对表结构进行规范化处理;

4-5安全性设计

考虑数据库的登陆访问限制,用户密码加密,操作访问权限等系统安全设计;

4-6优化

分析并优化数据库的“时-空”(即性能,容量等)效率,尽可能“提高处理速度”并且“降低数据占用空间”。

分析“时-空”效率的瓶颈,找出优化对象(目标),并确定优先级;

消除对象(目标)间的对抗性,必要时给出折中方案;

给出优化的具体措施,如逐步评估、优化数据库环境参数,对表格进行反规范化处理等,坚持信息隐蔽等原则,加强数据设计可维护性;

8.5.2.概要设计评审

为保证概要设计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与需求的一致性,应对概要设计说明书以及相关文档进行技术评审。选用技术评审会议的方式,提请评审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具体过程参见《评审规程》。

●评审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经理、需求分析人员、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

QA工程师、技术或业务专家

●输入:《概要设计说明书》;

●输出:《概要设计说明书》、《评审报告》、《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检查单:《概要设计检查单》

概要设计评审通过后,概要设计说明书及其评审记录纳入受控库管理。负责概要设计的系统分析师填写《需求跟踪矩阵》的相关设计项。

8.6.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评审通过后,依据《软件需求说明书》,根据《概要设计说明书》,高级软件工程师进一步细化系统的设计。针对每个子系统从功能、性能、输入输出、流程、接口、用户界面等方面实施具体的详细设计,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必须经过技术评审。

8.6.1.详细设计

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法,选择适当工具进行详细设计,以获得关于处理逻辑、数据结构和数据定义的更加详尽的描述,最终产生软件工程师可用的模块说明。可以包含: 描述

功能

参数说明

性能(可选)

用户界面

流程逻辑

算法等

详细设计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细化的《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等。

8.6.2.详细设计评审

为保证详细设计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与概要设计和需求的一致性,应对详细设计说明书以及相关文档进行技术评审。由项目经理作为评审组长,组织按照组内评审、轮查的方式进行,或由项目经理指定人员按个人复查的方式进行,具体过程参见《评审规程》。

●评审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QA工程师、项目经理、技

术或业务专家;

●输入:《详细设计说明书》;

●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会议纪要》;

●检查单:《详细设计检查单》

详细设计评审通过后,详细设计说明书及其评审记录纳入受控库管理。负责详细设计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填写《需求跟踪矩阵》的相关设计项。

8.7.编码

●系统设计完成后,进入编码阶段。

●项目组在系统设计时开始制定编码规范,在进入编码阶段之前,必须确定项目的编码规

范:

?直接使用公司现有的编码规范

?引用公司现有的编码规范,在设计阶段开始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生成项目的编码规

范,必须经过EPG审批后使用。

?公司没有的,项目组应在设计阶段开始建立新的编码规范,经过EPG审批后使用。

●编码是把系统设计转换为程序代码的过程。软件工程师:

?依据设计说明书,开展具体的程序代码的编写。

?严格项目的编程规范及项目组的系统约定。

?借鉴以往编码的经验和代码复用。

8.8.单元测试

编码完成的系统各模块必须经过单元测试。

●由模块开发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可以由其它开发人员进行互换测试。

●测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源代码编译-----测试代码是否通过编译。

SQL脚本-----测试数据库脚本、存储过程运行是否正常。

模块接口-----对被测模块,信息是否能正确地流入和流出。

局部数据结构-----在模块的工作过程中,其内部的数据能否保持其完整性。

边界条件-----在边界上模块是否能正常工作。

覆盖条件------模块的运行是是否满足设计的逻辑要求。

出错处理-----检查模块的错误处理设施是否有效。

●建议引用测试工具自动执行单元测试。

●互换测试发现的问题纳入缺陷管理,参见《缺陷管理规程》。

●输出单元测试报告,纳入测试库管理。

利用工具自动执行单元测试的,可由工具直接导出测试报告

手动执行的,按模板生成单元测试报告

完成各模块的单元测试后,负责编码的软件工程师填写《需求跟踪矩阵》的相关编码模块。单元测试后形成《单元测试报告》

8.9.代码走查

软件模块经过单元测试,由项目经理在进度计划中策划并安排软件工程师进行程序代码检查,检查发现的问题纳入缺陷管理(参见《缺陷管理规程》),直到问题解决。

代码走查采用个人复查方式执行。具体过程参见《评审规程》

代码走查通过后代码纳入测试库管理。代码走查后形成《代码走查单》

8.10.制作用户文档

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还须输出《用户操作手册》、《用户安装手册》等用户文档。由项目经理指定人员完成。在系统设计阶段构造用户文档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在编码及单元测试过程中进行充实,在确认测试之前完成编写。

用户文档经过确认测试纳入受控库管理。

8.11.变更

对进入受控库的设计、编码及用户文档的变更,按《变更管理规程》执行。

8.12.建立和维护数据包

TDP:Technical Data Package,技术数据包是一些元素的集合,这些元素和一种类型的产品或产品组件相关。包括:产品总体结构描述、确定的需求、产品组件描述、产品相关生命周期过程描述(如果没有在独立的产品组件中描述)、关键产品特性、必须的物理特性和约束关系、接口需求、保证需求被满足的验收条件、可操作性场景等。

把这些相关工作产品(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用户提供的技术资料、公司开发所需的技术资料)纳入到技术数据包(TDP)进行管理。技术数据包在开发库建立单独目录,并建立《技术数据包清单》。

9.输出

●《概要设计说明书》

●《详细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源代码

●《单元测试报告》

●《用户操作手册》

●《用户安装手册》

●《技术数据包清单》

10.出口准则

●设计文档评审通过

●通过单元测试和代码走查

●完成用户文档

11.引用文档

●评审规程

●变更管理规程

●缺陷管理规程

12.使用模板

●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

●用户安装手册

●单元测试报告

●概要设计检查单●详细设计检查单●代码走查单

●技术数据包清单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4.教学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方法。

JAVA简单项目购物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详解(内含源码和注释)

1. 购物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类划分 购物系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有很多细节问题如果深究会更加复杂,并且一般购物系统都是网页类型的,要有一个友好的界面,但是作为一个简单项目,该项目只是为了给JAVA初学者介绍一下开发的基本思想,以及面向对象时应该怎样去设计框架和实现流程,所以只

是基于eclipse开发的一个简单的项目,并没有GUI的参与,并且很多细节问题作为后续研究,整体的设计比较简单,但是足以说明很多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那么下面对基本的需求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简单的购物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功能(这些功能分布在不同级的菜单中): (1)用户登录功能、用户账号密码修改功能,暂时不提供注册功能; (2)用户成功登录后,需要具备客户信息的管理功能、购物结算功能以及一些抽奖活动等; (3)客户信息管理功能下面又可以分出很多功能,比如说:查询、修改、增加等; (4)购物结算功能下面又可以分出很多功能,比如说:商品选购、付款、账单等; (5)抽奖活动下面又可以设计出多种的抽奖形式,从而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新的功能模块。 (6)在一级菜单中要提供退出系统的功能,在二级菜单中要提供注销登录的功能,其他级菜单都要能够返回上一级菜单。 上面的这些功能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功能,那么如果按照面向流程的思想来设计,就会划分很多功能模块,然后按照流程一步步走就行,但是现在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设计,那么应该如何考虑设计框架呢?面向对象的主要思想就是将一些需求抽象为许多类,然后建立这些

类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类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地抽象出这些类,以及这些类要实现什么功能,类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下面通过本次设计的结构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1)StartSMS类:用于系统的启动。我们的系统肯定需要一个启动类,这个类里面包含了main方法,用来启动这个系统,这个类是最顶层的,所以不能牵涉太多底层的细节实现,只需要实现一些顶层的基本流程就行,主要还是要调用底层其他类的一些方法来实现功能。 (2)Data类:用来存放我们的所有数据信息,本次设计主要存放的是已经预存的一些可供购买的商品信息和已经注册的会员信息。为什么需要这个类呢?大家想一想,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们的数据比较多,肯定不能零散地到处定义、任意修改,这样会使得系统的聚合程度太低,容易出现很多错误,并且难以进行后期功能扩展和错误修改,所以我们要把用到的一些公有的数据进行归类,然后放在一个类中,并且在该类中提供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的方法。 (3)Menu类:用于显示及处理各级菜单。既然我们设计的是一个购物系统,那么即使再简单,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菜单,用来和用户进行交互,由于菜单的比较多,并且各级菜单之间层层相连,所以我们需要对菜单进行统一管理,故而出现了菜单类。注意,这里的菜单只是一些顶层的菜单显示和基本的功能调用,具体底层的算法还是需要更加底层的类来实现的。

曼彻斯特码原理与应用

曼彻斯特码 1 曼彻斯特原理介及其编码规则 (1) 2 曼彻斯特码的各方面应用 (3) 3 曼彻斯特码与差分曼彻斯特码 (5) 1 曼彻斯特原理介及其编码规则 Manchester编码是一种常用的基带信号编码。它具有内在的时钟信息,因而能使网络上的每一个系统保持同步。在Manchester编码中,时间被划分为等间隔的小段,其中每小段代表一位数据。每一小段时间本身又分为两半,前半个时间段所传信号是该时间段传送比特值的反码,后半个时间段传送的是比特值本身。可见在一个时间段内,其中间点总有一次信号电平的变化,因此携带有信号传送的同步信息而不需另外传送同步信号。 Manchester编码采用电平由高到低变化的下降沿代表0,电平由低到高变化的上升沿代表1;发送和接收的同步工作方式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方便和可靠。 为了减少控制器与位置反馈单元之间的连线数目,信息的传递可采用两根线的串行方式。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同步靠信息脉冲串之前的同步脉冲串来实现。 在电信领域,曼彻斯特码,(也称作相位码或者PE)是一种数据通讯线性码,它的每一个数据比特都是由至少一次电压转换的形式所表示的曼彻斯特编码被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自定时码。自定时意味着数据流的精确同步是可行的。每一个 图1 二进制码和曼彻斯特码对比图 比特都准确的在一预先定义时间时期的时间中被传送。但是,今天有许许多多的复杂的编码方法(例如8B/10B编码),在达到同等目的情况下只需要更少带宽负荷并且只有更少的同步信号相位模糊。

二进制码与曼彻斯特码波形的对比关系如图1所示。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1和0,即用正的电压跳变表示0,用负的电压跳变表示1。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相应编码。由于跳变都发生在每一个码元的中间,接收端可以方便地利用它作为位同步时钟,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自同步编码。 用于数字基带传输的码型种类较多,Manchester码是其中常用的一种。Manchester码是一种用跳变沿(而非电平)来表示要传输的二进制信息(0或1),一般规定在位元中间用下跳变表示“1”,用上跳变表示“0”. 曼彻斯特编码被被认为是一种自定时码自定时意味着数据流的精确同步是可行的。每一个比特都准确的在一预先定义时间时期的时间中被传送。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在长时间段内没有电平跳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任意的二进制序列进行编码,并且防止在这种情况下同步时钟信号的丢失以及防止低通模拟电路中低频直流飘移所引起的比特错误。如果保证传送的编码交流信号的直流分量为零并且能够防止中继信号的基线漂移,那么很容易实现信号的恢复和防止能量的浪费。曼彻斯特码具有丰富的位定时信息。 在物理层的同步时钟编码技术用来将时钟和数据编码统一在一个同步比特数据流中。在这项技术中,在电缆上被传送的真实二元数据不是以一连串的逻辑序列1或者0来表示的(这项技术也是一种不归零码NRZ)。这些要传送的数据比特被转换成一个略微不同格式,比起直接用二进制码(i.e. NRZ)来有许多的优势。 在曼彻斯特编码方案中,比特周期中间的0到1跳变表示逻辑0,比特周期中间的1到0的跳变表示逻辑1。注意信号跳变不一定在‘bitboundaries’比特边界(一个比特和另外一个比特)之间的分界线,但是总是发生在每个比特的中间位置.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列出如下表1所示。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

1、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 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 2、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 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 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4、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主要目的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由于MIS开发项目往往是投资巨大、时限较长,对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冲击较大的工程,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并把它置于战略高度。 归纳起来,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三点:(1)保证信息共享;(2)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3)使系统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5、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主要是编制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2)制定一套系统开发的文档规范作为各分系统书写文档的标准;(3)设计系统总体结构;(4)设计系统总体网络结构;(5)初步进行系统所需编码分析;(6)初步完成系统的接口设计;(7)制定系统的安全标准;(8)设计统一规范的系统平台;(9)制定系统运行及维护标准;(10)统一协调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6、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结构的种类 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即集中式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以及基于Web 的网络计算模式或称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这几种网络计算模式在进行数据处理方面大不相同。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引入理论(1987——1994) 中国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从1987年在《外语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算起。从此之后,国内的研究人员一方面翻译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如: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等。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大部分教学系统设计著作中没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个命题。 2、对国内教学实践中大量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方面。 第二阶段:发展遭遇低谷(1994——1997)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学科性质很有关系,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我认为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放弃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1997——) 如今国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掌握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设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必然改变。我们预测未来的教学系统设计将有一下几种特征: 1、更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3、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2、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4、广义的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 5、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6、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7、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

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1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二、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深入发展四个阶段。 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教学产品层次、教学过程层次、教学系统层次。 3、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4、依据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可以归为三类: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7、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 8、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25K EM4100系列RFID卡解码源程序分析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25K EM4100系列RFID卡解码源程序分析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 1.曼彻斯特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曼彻斯特编码被用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给编码简单的二进制序列而没有长的周期没有转换级别,因而防止时钟同步的丢失,或来自低频率位移在贫乏补偿的模拟链接位错误。在这个技术下,实际上的二进制数据被传输通过这个电缆,不是作为一个序列的逻辑1或0来发送的(技术上叫做反向不归零制(NRZ))。相反地,这些位被转换为一个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过使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有很多的优点。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1。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但每一个码元都被调成两个电平,所以数据传输速率只有调制速率的1/2。 就是说主要用在数据同步传输的一种编码方式。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1和0,即用正的电压跳变表示0,用负的电压跳变表示1。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相应编码。由于跳变都发生在每一个码元的中间,接收端可以方便地利用它作为位同步时钟,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自同步编码。】 2.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常用于局域网传输。在曼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密级:内部公开 文档编号:NTT_SD_PROC_XTSJBMGC 版本号:V1.0 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本文件资料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文件资料(其全部或任何部分)披露予任何

第三方,或进行修改后使用。文件更改摘要:

目录 1. 目的/方针 (3) 2. 范围 (3) 3. 术语 (3) 4. 角色与职责 (3) 5. 入口准则 (3) 6. 输入 (3) 7. 流程图 (3) 8. 主要活动 (4) 8.1.设计原则 (4) 8.2.设计方法 (4) 8.3.多方案选择 (5) 8.4.概要设计 (5) 8.4.1.概要设计 (5) 8.4.2.概要设计评审 (7) 8.5.详细设计 (7) 8.5.1.详细设计 (7) 8.5.2.详细设计评审 (7) 8.6.编码 (8) 8.7.单元测试 (8) 8.8.代码走查 (8) 8.9.制作用户文档 (9) 8.10.变更 (9) 9. 输出 (9) 10. 出口准则 (9) 11. 引用文档 (9) 12. 使用模板 (10)

1.目的/方针 系统设计编码的目的在于开发、设计和实现关于需求的解决方案。 本过程规定了项目开发设计工作应遵循的步骤和原则,保证《软件需求说明书》中的各项要求在设计时都能够得到满足;对项目的编码实现进行质量控制,保证编码实现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并与设计相一致。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研发类、合同开发类、维护开发类项目的系统设计编码过程。 3.术语 无 4.角色与职责 5.入口准则 ●《软件需求说明书》已通过评审。 6.输入 ●《软件需求说明书》 7.流程图

JAVA简单项目购物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详解

1. 购物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类划分 购物系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有很多细节问题如果深究会更加复杂,并且一般购物系统都是网页类型的,要有一个友好的界面,但是作为一个简单项目,该项目只是为了给JAVA初学者介绍一下开发的基本思想,以及面向对象时应该怎样去设计框架和实现流程,所以只是基于eclipse开发的一个简单的项目,并没有GUI的参与,并且很多细节问题作为后续研究,整体的设计比较简单,但是足以说明很多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那么下面对基本的需求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简单的购物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功能(这些功能分布在不同级的菜单中): (1)用户登录功能、用户账号密码修改功能,暂时不提供注册功能; (2)用户成功登录后,需要具备客户信息的管理功能、购物结算功能以及一些抽奖活动等; (3)客户信息管理功能下面又可以分出很多功能,比如说:查询、修改、增加等; (4)购物结算功能下面又可以分出很多功能,比如说:商品选购、付款、账单等; (5)抽奖活动下面又可以设计出多种的抽奖形式,从而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新的功能模块。

(6)在一级菜单中要提供退出系统的功能,在二级菜单中要提供注销登录的功能,其他级菜单都要能够返回上一级菜单。 上面的这些功能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功能,那么如果按照面向流程的思想来设计,就会划分很多功能模块,然后按照流程一步步走就行,但是现在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设计,那么应该如何考虑设计框架呢?面向对象的主要思想就是将一些需求抽象为许多类,然后建立这些类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类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地抽象出这些类,以及这些类要实现什么功能,类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下面通过本次设计的结构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1)StartSMS类:用于系统的启动。我们的系统肯定需要一个启动类,这个类里面包含了main方法,用来启动这个系统,这个类是最顶层的,所以不能牵涉太多底层的细节实现,只需要实现一些顶层的基本流程就行,主要还是要调用底层其他类的一些方法来实现功能。 (2)Data类:用来存放我们的所有数据信息,本次设计主要存放的是已经预存的一些可供购买的商品信息和已经注册的会员信息。为什么需要这个类呢?大家想一想,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们的数据比较多,肯定不能零散地到处定义、任意修改,这样会使得系统的聚合程度太低,容易出现很多错误,并且难以进行后期功能扩展和错误修改,所以我们要把用到的一些公有的数据进行归类,然后放在一个类中,并且在该类中提供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特征、学科性质、应用层次(知道) 含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学科性质:a、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b、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c、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d、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应用层次: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b、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知道)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3.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ET、CDT)(知道)P15 加涅: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他认为教学必需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发生同时以来外部条件和部条件。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ET: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结果 CD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知道) 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

曼彻斯特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 曼彻斯特编码 同步时钟编码技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曼彻斯特编码被用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给编码简单的二进制序列而没有长的周期没有转换级别,因而防止时钟同步的丢失,或来自低频率位移在贫乏补偿的模拟链接位错误。在这个技术下,实际上的二进制数据被传输通过这个电缆,不是作为一个序列的逻辑1或0来发送的(技术上叫做反向不归零制(NRZ))。相反地,这些位被转换为一个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过使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有很多的优点。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 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 1。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但每一个码元都被调成两个电平,所以数据传输速率只有调制速率的1/2。 [编辑本段] 编码方式 就是说主要用在数据同步传输的一种编码方式。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1和0,即用正的电压跳变表示0,用负的电压跳变表示1。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相位编码。由于跳变都发生在每一个码元的中间,接收端可以方便地利用它作为位同步时钟,因此,这种编码也称为自同步编码。】 【关于数据表示的约定】 事实上存在两种相反的数据表示约定。 第一种是由G. E. Thomas, Andrew S. Tanenbaum等人在1949年提出的,它规定0是由低-高的电平跳变表示,1是高-低的电平跳变。 第二种约定则是在IEEE 802.4(令牌总线)和低速版的IEEE 802.3 (以太网)中规定, 按照这样的说法, 低-高电平跳变表示1, 高-低的电平跳变表示0。 由于有以上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所以有些地方会出现歧异。当然,这可以在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 encoding)方式中克服. 曼切斯特和差分曼切斯特编码是原理基本相同的两种编码,后者是前者的改进。他们的特征是在传输的每一位信息中都带有位同步时钟,因此一次传输可以允许有很长的数据位。 曼切斯特编码的每个比特位在时钟周期内只占一半,当传输“1”时,在时钟周期的前一半为高电平,后一半为低电平;而传输“0”时正相反。这样,每个时钟周期内必有一次跳变,这种跳变就是位同步信号。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供大家参考! 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也是最困难,最耗时的一步。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和准确,决定了在其上构建数据库大厦的速度与质量。需求分析做的不好,会导致整个数据库设计返工重做。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原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系统功能,新系统还得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与改变,不仅仅能够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 调查的重点是,数据与处理。达到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分析方法常用SA(Structured Analysis) 结构化分析方法,SA方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结构入手,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在SA方法中,处理过程的处理逻辑常常借助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在处理功能逐步分解的同事,系统中的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

干层次的数据流图。系统中的数据则借助数据字典来描述。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5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 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再逐步细化。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再将他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张,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的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混合策略。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进行优化。 在这阶段,E-R图显得异常重要。大家要学会各个实体定义的属性来画出总体的E-R图。 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主要有三类: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

系统开发过程

系统开发过程 □五个阶段 各种系统开发方法学在范围、复杂性、完善程度以及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尽管有的方法学分三个阶段,有的分15个阶段,但是每个方法学所描述的要完成的活动基本上是相同的。本章要阐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好的方法学是那些始终把用户考虑进去的方法学。过去的情况是,用户管理人员与信息服务开发组合作来完成系统的一般功能说明书,然后,由信息服务人员来进行系统开发。现在,系统开发是各占50%的比例;因此,用户管理人员应该非常熟悉系统开发的大体过程,特别应该熟悉他们单位自己使用的方法学。 系统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来描述。这五个阶段是: 1.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 2.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 3.第Ⅲ阶段—程序设计 4.第Ⅳ阶段—转换和实现 5.第Ⅴ阶段—实现后的评价 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是在为开发一个建议的系统提供人力和资源之前完成的。第Ⅰ阶段多数的工作和编写的资料是第Ⅱ阶段的输入。在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期间,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一起工作以编写详细的功能和系统的说明书。将这些说明书交给程序员,然后开始第Ⅲ阶段——程序设计。在第Ⅵ阶段—转换和实现期间,一旦软件开发出来,则建立数据文件,转换现有系统,并且实现新系统。第Ⅴ阶段—实现后的评价。在开始了系统寿命期中的生产阶段之后,提出(经常被忽略的)实现后的评价要求。 □具体开发过程 下面将逐步地描述系统开发过程。至于具体的细节、相互的影响、方法、形式等,用户管理人员应该与信息服务经理联系,与他们讨论公司当前使用的方法学,同时再看看公司内部描述方法学的手册。 1.第Ⅰ阶段—系统开始和可行性研究 在第Ⅰ阶段的活动中很少有与其他四个阶段的活动相一致的。此处所提供的方法包括对于受拒绝后的再次服务请求的方法以及将技术转移可能性的研究合并到诸过程中这些内容。第Ⅰ阶段最终的产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它包含对建议的或改进的系统的描述以及利润/成本分析。第二部分是系统的初步设计。它对于估价成本和利润是必要的。该初步设计是第Ⅱ阶段—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直接输入。 将系统的初步设计并入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多数可行性研究是以概念而不是以设计为基础的。如果在描述系统目标上花的时间太少,那么成本估计,甚至利润估计将是错误的。用概念来指导可行性研究注定会导致成本过高,而且用户不满意。在系统初步设计上所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即使拒绝可行性研究也是如此。因为所编写的资料将必然会被证实其他项目中是有价值的。 下述编号的活动与表20.9.2的系统开发责任矩阵相对应。 (1)提交服务请求 图20.5.1说明了包括对受拒绝的请求再次请求处理的一种方法。所请求的服务毕竟是用户做的,因此,应该由用户着手进行。我们鼓励用户管理人员请求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但是应该再一次强调,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各种大小的服务请求都提供合适的资料。 (2)估价服务请求 正如在责任矩阵中所注释的那样,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只能承诺小的项目(由公司的方针所确定的小项目)。 (3)指定可行性研究组 信息服务经理和用户经理共同来指定适当的混合的人选以组成可行性分析研究组。该组至少由一名系统分析员和一名用户代表组成。可行性研究组的大小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时间限制。 用户代表应该熟悉当前专业领域的所有工作,用户经理、总经理助理,或专业领域分析员是合理的候选者,用户的系统分析员,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基础知识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 1、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2、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为主和“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P12-P14)答: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者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设计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以学习理论的措辞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的措辞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 教学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各种教的理论中吸取精华,综合应用而保证教学设计过程的成功;系统方法: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及系统方法论的取向的反思;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最大贡献在信息传播模式中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举例说明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P10-P11) 答: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 网络教学系统等当做产品来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 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 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等; 四、有人提出根据学习理论将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划分为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也有人认为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只是各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没有必要如此划分,浅谈自己对此有什么看法?(P19) 答:我认为它们都存在着各自的弊端,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虽然也说明了首先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这对教学效果不利,诸如教学系统设计不能最终落到对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上。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但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强调了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认为“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理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由于两类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必然使得教学设计的核心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开发阶段 项目立项主要任务 提出开发请求 用户需求分析 企业的运行情况 企业管理方法 信息需求分析 基础数据管理状态 现有信息系统运行状态 确定系统目标常用工具初步调查各种调查方法系统规划划分子系统 功能结构图的总体设计 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总体方案设计代码方案的总体设计 系统物理配置总体方案的设计 工程费用概算与效益分析 制定实施计划 给出系统的总体方案 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 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操作上的可行性研究

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 管理上的可行性研究 书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审核批准 组织机构与功 详能分析审核项目开发计划 申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组织机构与功能调查 绘制组织机构图 绘制业务功能一览表 收集相关资料 绘制业务流程图 绘制表格分配图 收集相关资料 绘制数据流程图 分析系统目标 分析原系统存在的问题 优化子系统的划分结果,分析各子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绘制新系统的DFD图 新系统的边界分析 确定数据处理方式

系统分析报告组织结构图业务功能一览表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数据流图U/C矩阵PERT图细 系调业务流程分析xx 数据流分析分析系统分析与逻辑模 型设计 系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设计完成系统分析报告,交有关部门审批,选择计算机机型 确定网络 确定DBMS统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 系统流程图设计 处理流程图设计 详细设计编码 数据存储设计 输入与输出设计 指定设计规范 编写程序说明书 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物理系统的实施绘制功能结构图 划分模块

把DFD图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图具体规定处理过程中各个步骤 为新系统中的数据编码 统一并改进编码 DB的逻辑结构设计 DB的物理结构设计 输入设计、输出设计 制定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 定义处理过程 完成系统设计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采购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系统 准备机房 安装调试设备 管理程序设计 业务程序设计 程序调控 分调 总调 以新系统代替旧系统 将系统交付使用,验收是否合格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曼彻斯特编解码器

工具软件实训报告 项目名称:曼彻斯特编解码器指导老师: 系科: 专业: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实训要求 (3) 二:实训原理 (3) 三:实训思路 (4) 四:实训步骤 (4) 五:原理图、仿真结果图以及结论分析 (5) 1.曼彻斯特编解码器(实现16bit数据的编解码) (5) 1.1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电路原理图: (5) 1.2模块详解 (6) 1.3仿真图以及分析 (10) 六:个人总结 (11)

一:实训要求 (1)通过学习原理图输入设计的方法掌握使用工具软件Quartus Ⅱ设计小型数字电路; (2)查阅文献,了解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在Quartus Ⅱ软件环境下用VHDL进行仿真的方案。 (3)完成设计对编码器的要求:能够对输入的16bit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输入有时钟、使能、16bit并行数据、写信号等;输出有编码结束和曼彻斯特编码信号(都为1位信号)等。 (4)完成设计对解码器要求:能够把输入的串行曼彻斯特码解码成原先的并行数据,输入有时钟、曼彻斯特码输入(1bit)、使能信号等,输出有提取的同步时钟信号、解码完成(1bit),并行数据(16bit)等。 二:实训原理 曼彻斯特编码,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它的每一个数据比特都是由至少一次电压转换的形式所表示的。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为时钟信号,又作为数据信号。按照曼彻斯特码在IEEE 802.4(令牌总线)以及IEEE 802.3 (以太网)中的规定,本次实训将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复习进程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 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2、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4、广义的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 5、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6、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7、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1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二、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深入发展四个阶段。 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教学产品层次、教学过程层次、教学系统层次。 3、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4、依据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可以归为三类: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