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摘要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下面就从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娱乐方式、婚丧嫁娶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亳州的文化。

关键词亳州民俗发展民俗文化饮食传统节日等

一、亳州的民俗文化

1、饮食文化

先从我们的饮食文化上来讲起来吧。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2、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在民俗传统娱乐方式上,我们有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也有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

百多个,有《李天保吊孝》、《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另外,杨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亳州的历史传奇。我们也有踩高跷的习俗,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的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演出,人物各式各样,场面壮观,是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亳州高跷不仅独具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十八里集(地名)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人送绰号“倒拐”。

3、婚丧嫁娶

在婚丧嫁娶上,也基本无甚特殊之处。以丧葬礼仪为例,基本由送终、抱死讯、守灵、入殓、出殡(泼汤)组成。治丧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称为“做七”、“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其中“五七”一次最热闹,一般请来道士做“五七”道场。亲朋好友都到齐,办“五七”饭。一百日到来做百日祭祀,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为止。每十年做阴寿祭祀,到百岁为满百止。旧时,亲属丧服、死者穿戴、随葬冥器等都多有考究,今天详细知晓的人已不多。但一些习俗如在死者口中塞入钱币等至今仍是惯例。建国以来,提倡简办丧办,后国家一律推行火葬。由于长期的习俗以及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孝悌观、对土地与生俱来的感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起初很多人选择变相土葬(火葬后将骨灰盒放入棺木中入土)的做法,这些情况在今年来已经大大好转,大多数人都渐渐习惯了火葬治丧。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丧葬改制同古代道家的薄葬观有很多契合之处。亳州一区两县,其中涡阳、蒙城分别是老子、庄子故里(学术争议暂且不议),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庄子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他不仅主张薄葬,而且也身体力行。只可惜,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漫长社会,这种薄葬的思想影响力终究有限。

二、民俗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快速发展下,我们在快速的节奏中,我们丢失了很多民俗文化的习俗,我们受到西化的影响,我们越来越不重视我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在这样的大时代的背景里,我们在不断的丢失着原本属于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找回些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民俗文化。

总结文化和民俗都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继续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上述就是我从网上搜集的有关我们亳州的民俗文化,可能不是特别的全面,但也大体包括了所有的民俗内容,亳州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不在于这一点一滴,大家可以来亳州实地调查了解更纯粹的亳州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在百度上搜索的关于亳州的民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摘要:本文是关于我的家乡安徽省亳州旅游资源的介绍和旅游环境的设计开发的论述。通过对我家乡旅游资源的介绍和对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案,为我的家乡的旅游资源的设计提供一些合理地建议,帮助我的家乡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安徽省亳州市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业在有些地方甚至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我的家乡有旅游资源,也有旅游景区,但是我的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没有充分利用。这是对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不负责任。为了响应节约型、资源型社会建设的号召,同时让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提一些我对我家乡旅游环境设计的想法。 一、家乡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四周与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接壤。亳州是豫皖交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正在兴起的一座新兴能源城市。全市现有现代中药、能源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文化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从商成汤王建都开始,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下道家文化中心,世界中医药养生之都和中国十大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二、家乡人文旅游资源 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候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也都生于亳州。正是如此才使亳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生了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 (一)曹氏家族墓群 张园汉墓,是曹氏宗族墓群之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中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 墓室多为穹隆顶,少数为拱形券顶。墓室之间用拱形券顶相连接。该墓多次被盗,墓内仅清理出土了玉猪、陶罐等文物。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亳州最好玩的旅游景点

亳州最好玩的旅游景点 亳州最好玩的旅游景点南京巷钱庄 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 南京巷钱庄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北关南京巷19号,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旧址,占地1300平方米。南京巷钱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南京巷钱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景区内采取实物、蜡像等手法,再现了当时钱庄经营的场景,同时陈列有中国历代钱币展览。 花戏楼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 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安徽“十大”行业馆之一 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安徽“十大”行业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馆之一,连同古井酒厂、

魏井、宋井,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工业旅游示范点”。整体布局巧妙,全部仿古建筑,汉式阙门雄伟壮观,清式回廊布满了碑文与浮雕。 蒙城博物馆 反应蒙城县历史文化 蒙城博物馆位置在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以西、陈牛路以东、仁和路以南、永兴路以北的块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以知识性、科普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展现模式,反映蒙城历史、沿革变迁以及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蒙城博物馆是为了宣传蒙城县历史文化。 亳州市博物馆 仿汉城堡式建筑 亳州市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位于亳州市北关外,以收藏、整理地方文物史料为主,兼集地方自然标本,是建立最早的安徽省地方博物馆。亳州市华佗纪念馆也属该馆管理。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87余件。 天静宫 道教鼻祖老子的圣地 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纪念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圣地。天静宫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的涡北街道郑店村。北宋贾善翔《犹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摘要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下面就从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娱乐方式、婚丧嫁娶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亳州的文化。 关键词亳州民俗发展民俗文化饮食传统节日等 一、亳州的民俗文化 1、饮食文化 先从我们的饮食文化上来讲起来吧。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2、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在民俗传统娱乐方式上,我们有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也有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

亳州特色小吃

亳州特色小吃 亳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州菜以徽菜为主,徽菜擅长烧、炒、炖、重油炒,讲究火功。亳州的小吃非常丰富。牛肉馍、油炸馍、麻花、小跑肉、锅盔……风味独特。 亳州的牛肉馍味道不错,还有狗肉汤、烧饼、麻糊,是用五谷磨粉后加粉条、花生等做成的)。 最为出众的小吃,那就数牛肉馍啦!每位亳州的市民都特别热衷于亳州牛肉馍。 牛肉馍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特有的小吃,它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每天清晨,城区各个牛肉馍的摊点都会荡漾着扑鼻的香味,就像芳香扑鼻的鲜花开满城区的角角落落。 牛肉馍为清真食品。它以上好的黄牛肉为主料,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是深受市民喜爱的小吃。 做牛肉馍有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做馅儿,用上好的黄牛肉剁成肉泥,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拌匀后,其形状以不塌架为准;第二道是和面,面和好之后要“醒”好,然后用手按成薄皮,层层卷入肉馅,直到皮薄如纸;第三道是炕,先把炭火生旺,再于旺火上盖一层炭灰,厚度以不露明火为准。 制成的牛肉馍是直径35-40厘米、厚3-5厘米的圆形饼,因此要把它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底锅内炕,并要兑上清香油用文火细炕,且不断地翻转,约30分钟即可。熟透的牛肉馍外壳油亮亮、光灿灿的,入口时能发出脆响的声音,里面的馅儿分多层,层层鲜嫩而不油腻,做到这些才算是口味绝佳的牛肉馍。 材料:泡馍1个,清炖牛肉汤500毫升,牛外脊片,细粉丝各100克,香菜1根,蒜苗二分之一根,青江菜1根。 调料:盐1小匙,鲜鸡精四分之一小匙,麻油5克,辣椒油适量。 特点:香酥可口,馅纯味美。 做法: 1、香菜、蒜苗洗净,均切末;青江菜洗净;粉丝泡水至软备用。 2、锅中倒入清炖牛肉汤煮沸,放入牛肉片烫熟,捞出;放入青江菜烫热捞出;再加入粉丝煮软,加调味料调匀,盛入碗中,放上烫好的牛肉片,撒上香菜末和蒜苗即可,食用时将泡馍剥成小片,放入牛肉汤中即可。(将醒好的面,擀成一层层的薄片,再卷入用当地的上等黄牛肉作的馅,放入锅中,转动炕熟,即成。)攻略:牛肉馍为清真食品,做早餐不错,亳州有很多街边摊都在做牛肉饼,一斤价格在五元左右。 相传牛肉馍在清朝时便产生了,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是药都的特产之一,这个“特”字不仅包含着特别的美味,还包含着仅在亳州才能吃到的特别之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外地还吃不到亳州这一美食。 牛肉馍因其独特的美味深受人们喜爱,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历久弥新。每天清晨,个个摊点冒出的缕缕炊烟伴着牛肉馍的阵阵香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美丽,人们边吃边聊,就像广东人喝早茶一样富有诗意。 在学校时听同学说他去过我们亳州,在亳州吃的是牛肉馍喝的是撒汤(撒汤以其简单的做法和鲜美的口味被流传开来。撒汤主要是用羊或者鸡的骨头来熬制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亳州市场概况

亳州谯城区概况 一、谯城区概况 地理区位: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是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交通状况:谯城区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涡河水运直抵苏杭,311、105国道交叉穿越,商丘、阜阳民用机场据谯城区仅百里之遥。

●地域概况:全区辖2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 公顷,人口15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47万。 ●经济概况:全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5.3:42.2:32.5。 规模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18.5%;财政收入16.05亿元,增长33%;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32%;外贸进出 口总额8000万美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增长19%。 指标2010 2011 2012 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GDP 140 13% 181 14% 202 12% 社消总额70 18.7% 83 17.8% 95.3 16% ●产业概况:谯城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烟、酒、药、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 柱。饮誉国内外的古井贡酒出于谯城区古井镇;谯城区盛产中药材,全国最大的中药 材交易中心坐落在谯城区。(配图) 二、城市名片 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配图) 三、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适当向西、向北发展,控制向东跨铁路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一条涡河城市景观带,一条(魏武大道)历史文化及现代环境 艺术大道,数条滨河绿化带。 ●城市发展规模: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为5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62.8平方公 里;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7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远期2030 年城市人口为1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

2019年亳州特色400作文范文

2019年亳州特色400作文范文 我爱我家,我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爸爸、妈妈特别爱我。 一天到晚都是:宝这样,宝那样的。 叫个没完。 在家我有我自己的空间——卧室和书房。 每天在自己的空间里遨游、荡漾。 我今年上小学四年级,除了学习方面的事情,爸爸、妈妈为我做主。 其余的基本上都是我说了算。 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每星期只能回来一趟。 呆两天就走。 可他对我的学习却特别关心。

经常打电话回来询问。 当我考了100分时,他就会不停的说:“好、好、好。 ”如果这次没有考好,他也会非常严肃的说:宝,这样不行哟,要努力呀。 这时候我就会内疚的低下头。 妈妈就不一样了,工作很轻松,就在我们住的院里上班。 妈妈没有什么爱好,不喜欢玩,也不喜欢看电视。 每天就是围着我转,不停的催促我吃饭、喝奶、洗澡、换衣服等等等等。 有时候我特烦她,但我又离不开她。 因为我爱妈妈。 这就是我的家,和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拥有的家。

可是我爱它,我爱它的一切。 我祝愿天下所有人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 安徽大呢你是去那个市?哪个地方?肥东:石塘驴巴、牛轧花生糖、撮镇公和堂狮子头、梁元小鳖、真心瓜子、二十埠的猪头汤肥西:三河茶干、肥西米面条长丰:吴山贡鹅怀远石榴、萧县葡萄、巢湖银鱼、宣笔、八公山豆腐、符离集烧鸡(淮北市)、亳州“穿心红”辣萝卜、云雾茶(安庆)、徽州竹编、黄山名茶、黄山弥猴桃、晴雪香茶(安庆)、舒州竹席、蚕豆辣酱(安庆)、绩溪绿茶、绩溪绿笋、绩溪山核桃、绩溪火腿、绩溪野蕨、绩溪徽墨、绩溪雕刻、绩溪盆景水煮笋安徽省宁国市罐装板栗安徽省宁国市糖水板栗罐头安徽省宁 国市金寨翠眉金寨县霍山黄芽霍山大化坪黄山香菇黄山黄山黑木耳 黄山宣笔铜陵姜定远桥尾休宁松萝条符离集烧鸡肥王鱼三潭枇杷亳 州苏赵梨巢湖银鱼屯溪腌鲜鳜鱼黄山猕猴桃育才酱制品亳州烟草黄 山绿牡丹豪门贡菊冰茶黄山毛峰亳州中药材穿心红辣萝卜涌溪火青 歙砚金丝琥珀蜜枣亳州泡桐徽墨亳州观堂大蒜古井贡酒淮南猪怀远 石榴安徽铜陵姜无为兰花萝卜一品玉带糕芜湖瓜子安徽舒席黟县香 榧铜山龙芽太平猴魁六安瓜茶兰花茶屯溪绿茶祁门红茶黄山石耳泾 县琴鱼干芜湖腐乳胡玉美蚕豆辣酱宣纸太和樱桃来安花红义门苔干 灵壁磬云石雕濉溪酱包瓜芜湖芝麻香菜亳州白芍雪湖贡藕临泉贡柿 宣州板栗萧县葡萄芜湖铁画大阜瀛石鸡富岱杨梅黄山蕨菜徽派盆景

传统文化与民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探究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探究 * 刘 珍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旅游业是亳州比较重要的经济产业。虽然亳州市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业的发展却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而不断进步。归根结底,是因为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的突破口,而这也是文章着重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亳州市选择一个真正有效的突破口,让亳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关键词:亳州;旅游业;旅游资源;突破口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0-0026-01 ——————————————基金项目: 2017年院级科研课题:基于“故宫模式”引发的对亳州旅 游产品开发的思考(BYK1727) 作者简介: 刘珍(1985—),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 室内装饰设计。 国内的旅游业市场竞争很激烈,各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业竞争力,打响本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只有对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利用,丰富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内涵,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促进自身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亳州市的旅游业而言,其要突破眼前的发展困境,就要注重寻找旅游资源的突破口,让自身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亳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亳州市是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也是京九铁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还有不少国道和省道从其市内经过。尤其是在高速交通快速发展的当下,亳州市的区位与交通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为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前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依旧比较滞后,归根结底是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到位或者不合理。1)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让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的受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满意度。2)亳州市的旅游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人才的支撑。任何一个旅游业都要注重做好旅游管理,同时也要注重引进旅游管理科学技术,并且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3)亳州市旅游单位对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力度不够,使其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1]。 亳州市要注重更新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念,寻找有效的突破口,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 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合理选择 2.1 从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资源入手 亳州市是皖北平原的一座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不少的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比如“曹操运兵道”“铁营遗址”“南京寺钱庄”“白衣律院”“花戏楼”等。这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因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对人们的吸引力比较大,这也是亳州市不可逆转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所在。因此,亳州市旅游单位应该做好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的养护工作,同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做好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比如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可以划分为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遗址遗迹、综合自然旅游地、综合人文旅游地等,有利于优化当前亳州市的旅游资源管理,这也是亳州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且为了提高这一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旅游单位还需注重引进人才,让管理人才辅助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亳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质量[2]。 2.2 加强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亳州市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或比拟的优势。比如亳州市的“五禽戏”“二夹弦”等优秀的民俗文化会吸引一些喜爱民俗文化艺术的游客前来。这样的旅游资源是亳州市旅游企业应该重视的资源,尤其是在倡导弘扬和继承民俗文化的今天,亳州市拥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会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优势。因此,亳州市的旅游单位可组织游客参加当地民俗文化的活动,将其纳入旅游名目之中,让游客可以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下,接受其良好的熏陶,并感受亳州市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2.3 充分开发地方特产的旅游产品资源 亳州市地方特产比较多,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游发出新的活力[3]。在“旅游以与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医药产业、工业等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共同打造新型的旅游业。比如亳州市旅游单位可以与医药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亳州市的中药材资源,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型旅游项目,比如中药种植体验旅游项目、药膳旅游项目、养生保健旅游项目等。通过这样的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增加旅游区的游客数量,同时也提高旅游区项目的体验质量,最终促进亳州市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为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4]。 3 结束语 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呈现比较缓慢的状态,但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旅游单位应该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寻找促进亳州市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切实提高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其旅游服务满意度。参考文献: [1]王欢.亳州市旅游资源突破口的选择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 2016(5):98-99.[2]陈晓璐.亳州市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62-65.[3]王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亳 州市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9(2):66-72.[4]王奎元.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强化对外宣[J].对外大传播, 1998(4):32-34. (收稿日期:2019-5-14)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 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节目新颖,有创意,紧凑、连贯,能够将节目完整、艺术性地展示给现场观众。节目

亳州简介

第一章亳州市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辖涡阳、蒙城、利辛县和谯城区。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物产丰盛,人才辈出,古迹遍地,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这里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37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都;西周时,称“焦”,为神农后裔的封地;战国时称“谯邑”,其后改属陈国和楚国;秦代属砀郡、泗水郡,汉代属沛郡、沛国;建安(196——220)后置谯郡,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把谯定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地位极其显赫;东晋时改谯县为小黄县,南北朝时于谯县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隋代改小黄县为谯县,隶属亳州;唐代为“十望”州府之一,五代时亳州先后置宣武军、防御州、团练州;宋代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元以后至明洪武六年(1373),亳州一直是州建制,1373年朱元璋为提高其原籍凤阳的地位,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管辖。明弘治九年(1496)升亳县为亳州,1724年(雍正二年)后亳州升为直隶州,1735年后降为散州,隶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1948年设立亳州市,1949年亳州解放后市县合并,设立亳县,隶阜阳专员公署,1986年撤县设县级亳州市,1998年亳州升为副地级市、由省直管,2000年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

和谯城区。由于历史上商汤曾在此建都、曹魏时在此设陪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在此建立大“宋”政权。因此,亳州被称为“三朝古都”。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泱泱涡河水哺育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仅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100多位。其中有老子、庄子、张良、花木兰、曹操、华佗、曹丕、曹植、曹洪、夏侯渊、许褚、李绅、曹霸、陈抟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亳州地处中国中东部和南北方的交汇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也使亳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亳州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较著名的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道德中宫、商成汤王衣冠冢、江宁会馆、薛阁塔、魏代和宋代古井、白衣律院、明清老街;涡阳县有太清宫、张乐行故居、新四军四师旧址、袁大化故居;蒙城县有万佛塔、黉学文庙、庄子祠、尉迟寺遗址、双公庙、双锁山和马玉昆故居等;利辛县有纪家塔、伍奢冢等。亳州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宗教文化、古商贸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 涡阳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涡阳县建于1864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以雉河集为中心,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浩大,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省。雉河集界于皖豫之间,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