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讲清楚一个观点

5分钟讲清楚一个观点
5分钟讲清楚一个观点

5分钟讲清楚一个观点

开场白:一个故事

我平时在工作场合都会接触一些公开演讲,有的时候是自己做,有的时候是听人讲,平时也会去看一些TED演讲什么的。有些演讲听完很舒服,有的演讲听完就像吃了颗苍蝇。我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好演讲的一些特点,但也说不好究竟有哪些,更加没办法用一两句简短的话把好演讲的精髓提炼概括出来。什么演讲会让人“一听倾心”?先说个故事给你听听:

引文1:

故事:推拿师傅的抱怨

最近这几天,可能是因为坐得太久了,也不常活动,所以我这个腰,就有点酸。那天,我在附近找了一家推拿馆,让那里的推拿师傅给我推了腰跟背。在推拿的时候,这个师傅就跟我聊起一个事情。他说前几天,他跟他的一些做养生保健的同行去外地听了一个讲中医讲座。但是听完之后呢,他说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个老师讲得不好。我说为什么不好?他说他就在讲一些中医发展的趋势,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有就是帮主办方在介绍一些产品。他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没什么用,根本不是他想听的。我说你想听什么?他说希望老师能够讲一些跟我的工作相关的,

能够让他的专业技术有进步的东西。我说这倒也是,然后问同去的同行对这个老师有什么评价?这个师傅马上说:

他们也不满意啊,就是觉得这个老师讲得不行。他说我们大老远的,起了个大早,牺牲了一天的时间,完了跑过来听了这么一个没用的课,他们也跟我一样回来的路上一直发牢骚嘛。

你从这个师傅的语气当中,你就可以看出来,他确实对这一次讲座啊,特别不满意,很失望。通过这一个故事,我其实是想跟大家表达这么一个观点:作为演讲者来说,当我们平时去做演讲也好,去做培训也好,去做讲座也好,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场合当中,我们都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想讲什么,自己会讲什么,而是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必须得搞清楚想听什么,听众有什么问题,你的这个演讲能不能给他们带去价值。只有这样,你的这个演讲才会受人待见。为什么现在我们有很多演讲者他讲出来的东西别人不愿听,甚至有的时候连听都听不懂。分析到最后你就会发现,问题就出一件事情上——自己这边的情况想得太多,对于听众这边的情况,想得太少!

总结:那怎么学习?不妨先从模仿TED演讲开始吧!

引文2:关于模仿,大家有时间记得搜索一下中越混血儿黄阿丽爆笑脱口秀,它具有三大鲜明风格,最大程度诠释了什么是好的演讲!

那什么是好的演讲?

总结1:用最真实自然的说话状态,像对话一样跟听众去说一些发自真心的话!这句话其实包含三个要点,我们单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来:

1??自然:第一个点就是我们做演讲的时候要拿出真实自然的说话状态。你别看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我告诉你,这太重要了。大家对演讲这个事情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一个最明显的误区就是觉得上台演讲就是得拿腔拿调,就是得起范儿,甚至必须得搞得跟诗歌朗诵一样,动不动就得去煽情,动不动就唱高调,你看这个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演讲。或者像东施效颦一样模仿出来的状态可以做出多优秀的演讲,反正我是很抵触这种演讲的。相反如果说你平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平时是怎么跟人说话表达的,完了到台上讲话的时候,你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把你真实自然的一面大大方方地展示给大家,你只有这样的话,才有可能做出一个真正高级的,真正优秀的演讲。

2??对话感:第二个要点,叫做对话感。发现自己在演讲的时候讲出来的话特别地机械,感觉像是在背稿子了,不生动,没有感染力。做法是让学员先去身边找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或朋友,然后我就让她就当着对方的面,把整个演讲像聊天一样跟对方聊出来。我说你就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把你的这个演讲内容聊给你的朋友听,朋友如果说听不懂,你还可以让他直接提问,完了你再做解释。所以你在演讲的现场,让大家感觉到一种亲切的对话感,这种状态,对于拉近双方的距离,以及促进听众对你这个演讲内容的理解,真的是可以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作用。

3??实话实说:好演讲的最后一个要点,就是说话就是要说发自真心的话,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实话实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公开场合做演讲,他不实话实说的。相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演讲者一到台上就来官话,套话,漂亮话,唯独不说人话实话。如果说你的整个演讲都是充斥着这种东西的话,你还怎么指望人家喜欢听你讲?有的时候人家甚至连你在讲什么他都听不懂。我们有的演讲者为了装X,显得自己很厉害,他就故意在说话的时候讲一些术语,整一些理论,然后把大家搞得云里雾里,他自己是洋洋得意了,但最后受苦的就是我们这帮听众,大老远跑过去听个演讲,最后发现都是一些假大空和装X的东西,这样一来的话,我们肯定很郁闷啊,对吧。这

样的演讲者,久而久之,他肯定就会被听众嫌弃的。相反你去看好了,不管是在哪个领域,真正受人待见的演讲者,他肯定是那种实话实说,讲话有料,而且讲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能听懂的人。这个才是人们真正喜欢的。作为演讲者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基于自己亲手做过的,脑子里面想过的这么一些真实的东西去构思你的演讲,实话实说,这样的演讲它就会有力量的,它就能真正地打动人。

总结2: 所以说到这儿,咱们可以回顾一下了,真实自然的状态,对话感,实话实说,这个其实就是好演讲的三条核心精神。这三个要点连起来,就是我在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演讲,就是用最真实自然的说话状态像对话一样跟听众去说一些发自真心的话!前段时间,北大光华学院搞了一个校友交流论坛,俞敏洪以北大杰出校友的身份去做了一个演讲。本来是个光荣的事,俞敏洪却说「其实这样的论坛我是非常不想来参加的」,最后还奉劝现场的听众「以后少来参加这种论坛」?题外话的力量

上来先说点题外话,吐槽一下糟糕的围巾,以显自己的性格实在和心态松弛;

?面对超时现象的应对术

面对前面演讲者超时现象,直接点出问题,并以此为契机,玩个小幽默,完事之后跟听众保证会加快进度,「拉拢」人心;

总结:故事化思维

引文5:最近我在看一个名叫《黑色止血钳》的电视剧,今天我截取了这个剧的其中一个片段给大家看一下。这个视频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医生,给一家日本的医院引进了一款可以替代人工手术的高端机器。在人们一开始对这个新生事物抵触的情况下,这个医生是

怎么通过语言的力量做好这个产品介绍的呢?大家先看一遍视频,视频案例会附上我对这个案例的深度剖析。看的时候尤其注意这个演讲者通过表情和仪态透露出来的那股满满的自信。

总结:语录式语言,把演讲推向高潮

本来需要排队的千千万万的患者,现在不需要再等待。因为有了Snipe之后,即便普通的医生也可以完成手术,而不再需要什么上帝之手。

原本呢,这个演讲是在用一些专业化的工作型语言介绍跟这个产品相关的一些基本情况。讲到最后,你有没有发现,语言的风格开始微微起变化了,开始带有感情色彩,甚至出现了像「上帝之手」这样的诗意语言。他做这么一个改变是想干嘛?还不是为了把演讲推向高潮,还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说服力推向顶点,到达一种不容置疑的地步?

这个演讲案例,虽然来自电视剧,有剪辑和编排的成分,但它不夸张,而且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步骤都是值得我们在做类似产品介绍型演讲时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那股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即便面对质疑也绝不消退的浓浓自信。

总之,演讲也是一门技术。而5分钟讲清楚一件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套路就可以掌握的,做好「刻意练习四原则」,公开演讲的说话魅力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清帝罪己诏讲解

清帝罪己诏 读清史,常见皇帝下诏“罪己”。开例的是庙号世祖的顺治帝。他于二十四岁那年患天花濒死,命人草成“遗诏”,对自己亲政十年,背离满洲旧制,“渐习汉俗”,表示忏悔,历数己“罪”多达十四条。无论这道诏书是否经过满洲顾命四大臣修改,却因顺治帝被奉为清入关后第一祖,而垂训后世。 所谓罪己诏,相传始于夏禹、商汤。它在中世纪的经典模式,所谓“万方多难,罪在朕躬”之类,在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以后,已成列朝某些君主被迫检讨自己胡作非为而殃民祸国的套语。北宋苏轼在论陆贽劝唐德宗下诏罪己时说出这类做法的奥妙:“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 不过顺治帝虽有临终示范,他的子孙未必乐于效法。其子康熙帝偶而做点自我批评。其孙雍正帝已特好斥骂满汉异己以彰显其英明。其曾孙乾隆帝非但破了权力独裁的历史纪录,而且创了纵容权力腐败的最新纪录。谁知皇天不佑,就在他自封太上皇的第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藏在交泰殿的“天子御宝”,全遭回禄之灾。八十七岁的老皇帝慌了,这才破例“下诏自省”。 比较起来,嘉庆帝似乎很会学其高祖。他亲政伊始,便将和珅捉拿治罪,岂非如《易》经所示“干父之蛊”,替太上皇晚年昏德遮丑?他服丧期满,便恢复“经筵”,与满汉大臣讲经论史,且每年率八旗亲贵赴木兰围场狩猎习武,岂非恪守祖制?可惜神灵似乎对他并不垂青。他将和珅抄家处死,立即学顺治元年大赦,宣布“咸与维新”,却招来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批评,说他没有改革诚意。他顿时忘记才“下诏求直言”,将洪亮吉充军伊犂。不想没几个月,京师就大旱。他一再亲自祈雨,旱情反而更烈,哀鸿遍野。他唯恐天灾再度诱发民众造反,被迫下罪己诏,说大旱是上天不满他“以言罪人”的惩罚,于是下旨释放洪亮吉回原籍常州,交地方官管制;同时将洪亮吉谏书公布,“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可与言之君;诸臣幸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大失致君之道,负朕求治之苦心矣。”我曾说,这道谕旨既是嘉庆帝在天象示儆后被迫下达的罪己诏,也是这位天子向上天求恕的陈情表。据帝国官方记载,嘉庆帝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当天中午由皇帝硃笔亲书的谕旨颁发中外,午后便彤云密布,甘霖普降。(详见拙文《洪亮吉案》,前揭《音调未定的传统》,页 159-172。) 显然,学习顺治帝下罪己诏,使嘉庆帝感到这一招,的确可以“收人心”,可以“应天道”。他在做皇子时,就很留心中唐历史。据说他抓捕和珅,便是唐太宗在唐肃宗死后暗杀权阉李辅国得到的启发。他在吞没和珅大部分财产以后,怒斥一名满洲副都统关于追查和珅隐匿财产的建议,是将他比作将贪官财产转入皇帝私人内库的唐德宗,可知他也十分熟悉陆贽要唐德宗下诏罪己以掩饰世人耳目的真实意向。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经部文献 (一)《周易》 《周易》: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 篇), 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 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周易本义》:宋代朱熹所撰写的为《周易》作注的书。朱熹撰,正文共二十卷。汉代以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其记事上起尧舜,下记春秋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今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今文尚书》即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 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汉初流行的尚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共58 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 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 篇为伪作;另有33 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伪孔传》:即今传尚书最早、最完整的经典注释。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的《古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 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尚书正义》: 即唐代孔颖达编纂的尚书注解。孔颖达主要是根据南北朝刘炫、刘焯等经学学者原有的 著作基础上编成。(“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字冲远(亦作仲达),唐代经学家(学者),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学识渊博,除经学外,天文、地理、历算等学著述颇丰,撰写《经籍籑(zhu àn)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3、《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5、《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6、《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6、《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世本原为十五篇。 7、《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8、“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9、《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新的学年开始了,一个不算太长的假期后,我成为了一名大二学姐。暑假不长,却使我成长不少,收获不少,对自己、专业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个人能力的提高方面有了更好的认知。 没有计划的生活是盲目的,凡是必须有计划,那样事情才能做得得心应手井井有条给自己制定一个隔热能力提升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提出方法,以使自己更好的提高自己,加强自身实力。 一、学校经验 1.老师指导 在上学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中,我们的上课老师在每节课都会跟我们讲相关的职业数据,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给自己制定正确的职业方向,而在随后的职业规划这一作业中,老师又教了我们相关的信息查询的方法,让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充分的掌握最近的就业信息,全面的了解自己,从多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估,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2.自我学习 大学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能及时的了解到任何的就业信息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情况,我进入大学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个人在这方面特意的搜集、学姐学长的介绍以及曾经在院就业创业部的工作经验,让我对自己的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有了更好的计划。 二、暑期经验 1.社会实践的体会 暑假里,我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真实的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滋味,跟着我的老师学习各种上课的技巧和能力,收获很多。通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明白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先说说这个暑假我获得的东西: 因为我将实践地点定在高中,所以我选了自己的高中母校,跟着自己的历史老师进行实践学习。老师在暑假所教的年级是高一新生,因此我也体验了一次与高一新生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我的老师是一位十分认真的老师,上课前她会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这需要教师做到:注重学生心理认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业设置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大方给予学生时间、引导及称赞等。 标签:《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兴趣 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一条学史入门的途径,使他们学会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能力的培养。目前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仍有许多与此不符的地方,譬如这门课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它所选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笔者认为历史文选课选用的文章应该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话本,课后注释很全面,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全面锻炼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目的。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给学生带来很大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看到课本的感觉是害怕,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没动力去研读。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课堂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袭的“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这样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突破学习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的局面。此外,可以借机培养学生作为师范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使他们从技术到心理都受到一定的锻炼,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独立的科研打下基础。 把《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要经过精心策划,不能只流于形式。 一、注重心理认知 我校历史文选课开设在第一学年,学生经过高考后近三个月的煎熬和等待,又经过入学后一个月的军训,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憬,对专业课及任课老师有着强烈的好奇及内心的崇拜。这种情绪和激情如被引导到学习,是一股很强的学习动力。但是历史文选课的教材和这种情绪是不协调的,它艰涩难懂,趣味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历史要籍选读 课程名称(英文):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大学语文(古代汉语) 学时:36学时 学分: 2分 教学层次:课堂教学 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1]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李宗邺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考核方式:考察 成绩评定:期中作业三次(均分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察作业一次(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最后成绩。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分 执笔人:郑朝彬编写时间:2009 年8 月25日 一、课程性质、任务 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通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言(1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对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的作用和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理解并掌握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11、《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北宋司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1)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现存重要的历史典籍,并选取重要典籍中的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重要典籍的内容、优劣、传承及版本问题,并对其中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繁体字、古文献书写方式、古文翻译等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与选读;编年体的产生;国别体的出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纪传体的创始于发展;编年体的继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读 第1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教学要点: 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与主要体例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尚书》介绍(2学时) 今文、古文尚书及真伪问题 《尚书》的主要内容、作者与史学价值等。 第二节《尚书·牧誓》选文(3学时) 《尚书·牧誓》的背景 《尚书·牧誓》选文讲解 考核要求: 今文、古文尚书及真伪问题;《尚书·牧誓》的翻译、繁体字默写。 第2章编年体的产生 教学要点: 编年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春秋》的书写方式;《左传》的价值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春秋》介绍(3学时)

《春秋》的内容、作者 《春秋》的笔法特点 《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左传》介绍。(6学时) 《左传》的作者、内容与史学价值 选文《城濮之战》讲解 考核要求: 《春秋》笔法;《左传》的价值;《城濮之战》的翻译 第3章国别体的出现 教学要点: 国别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国语》《战国策》的价值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语》介绍(2学时) 国别体的定义 《国语》的内容与价值 第二节《战国策》介绍。(5学时) 《战国策》的编订与版本 《战国策》的内容与价值 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讲解 考核要求: 《战国策》的内容与价值;国别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 第二编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4章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序言 教学要点: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背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成就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背景(1学时) 第二节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成就。(1学时) 考核要求: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发展的成就。 第5章传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纪传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史记》的内容与价值;《史记·平准书》的翻译与背诵;《汉书》的价值;《三国志》的内容;《后汉书》的内容与价值;《汉书·艺文志》的翻译 教学时数: 2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纪传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1学时) 第二节《史记》介绍。(9学时)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一、经部文献 (一)《周易》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篇),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共58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篇为伪作;另有33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者原有的著作基础上编成。(“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字冲远(亦作仲达),唐代经学家(学者),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中国历史文选2》之《隋书选讲》

史部文選

《隋書》選講?一、魏徵與《隋書》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後遷相州內黃(今屬河南)。歷官祕書 監、侍中等。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 集》,言論多見唐吳兢《貞觀政要》。 ?《隋書》八十五卷,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 志三十卷。貞觀十年(636)魏徵、顔師古、孔穎達等撰紀傳;顯慶元年(656)于志寕、李淳風等撰成志十卷。十志原爲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而作,稱“五代史志”,因完 成時各史已經單行,遂編入《隋書》。

?《隋書》記事起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迄於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凡38年。 ?《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資料。 ?魏征主撰紀傳,秉筆直書,品評公允,少曲筆隱諱。 ?《隋書》十志多達三十卷,記載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曆、天 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 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典章制度資料,部分甚至溯 及漢魏。尤其《食貨》《刑法》《百官》《地理》 《經籍》等志,向為研究隋及梁、陳、北齊、北周 等朝歷史重要資料。

二、選文講解 ?《經籍志序》據中華書局1973年版《隋書》卷三二。?《隋書·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之後又一部重要史志目錄。據柳?(字顧言)《隋大業正御書目》,並參考阮孝緒《七錄》分類體系編成。 ?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 ?正式採用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後附佛、道二錄。為後世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 ?清以來考補疏證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等,可供參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