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三、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依据学生水平和高三学习要求,理解具体成就,整理知识结构;第二课时的内容包括分析秦汉文化特点、总结秦汉文化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影响,达成对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整体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对前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这些都对秦汉时期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学习秦汉时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往往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

【讲授新课】

一、知识结构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结构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结构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更完整,准确程度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秦汉时期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者首推东汉张衡。史称他“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他在天文学上成就尤其突出,教材中提到张衡对月食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屏幕显示史料,教师解释)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指地球的影子)。……遇月则食。”

——选自张衡天文学专著《灵宪》张衡还发明了水运浑天仪,通过水动力,模拟天体运行状态。他已经认识到宇宙的无限,他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并且系统地阐明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形成他哲学世界观。

他在地学上的贡献,大家熟知的是他发明、制作了地动仪。

提问:谁能说明地动仪测地震的工作原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根据学生对地动仪原理的了解情况,决定是否演示课件“地动仪的原理”。)

提问:谈谈你对张衡的评价?

张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机械制造家,还是一个闻名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数学紧密相关,古代称天文历算学。张衡就在数学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比如他对圆周率作过推算、著有数学名著《数罔论》(已经失传)。但是秦汉时期中国数学发展并不在于此,汉代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九章算术》中。(屏幕显示“九章算术”内容,教师解释)

《九章算术》介绍246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分9大类,即:一、方田(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行求面积法);二、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三、衰分(分配比例的算法);

四、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法);五、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六、均输(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法);七、盈不足(盈亏类问题);八、方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九、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测量的解决)。

《九章算术》作者已无从查证,其成书虽在东汉,但主体内容在西汉就已经存在,是经过许多人修改补充发展完备起来的。“粟米”、“衰分”、“均输”三章中关于比例算法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七章“盈不足”所讲的算法问题在中世纪阿拉伯算术里被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阿拉伯人把中国叫契丹),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传播。

提问:从九章算术的内容来看,秦汉数学成就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九章算术是对从周朝一直到汉代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成果的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注重实际应用是它的突出特点。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请学生概括秦汉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名医及其著作成就,反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学治疗体系形成了。

秦汉时期又一值得后世引为自豪的科技成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造纸术是汉代发明的,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先看一看古人造纸的工艺流程。(屏幕演示造纸的九个步骤。)

请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造纸术外传示意图》概括造纸术的外传情况。

提问: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什么说它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在纸没有发明前,古代先民曾经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但“缣贵简重”,以往的书写材料存在各种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材料的局限也成为人们记事交流、保存思想、经济文化发展的局限,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价廉易得、使用方便的新型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适应了这一要求,尤其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后,“自是莫不从用焉”,成为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造纸术不仅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适应整个人类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纸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提问: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秦汉科技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2.哲学和宗教

(学生概括思想方面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补充。)

在思想领域形成两种哲学观点的激烈矛盾斗争。一种由西汉董仲舒所阐发的唯心主义思想,另一种是东汉王充所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先来看董仲舒的观点。

提问: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他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这两者密切相关。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提问: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提问:董仲舒的思想和建议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的采纳?谈谈你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董仲舒的观点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促进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使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趋于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说也助长宣传神灵怪异之风。以王充为代表的学者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王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王充的观点体现了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对立。在那个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他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王充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这一时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即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并存。

提问:秦汉时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

东汉明帝求佛法、建白马寺等说明统治者的鼓励和提倡是宗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神仙方术和迷信思想是宗教产生的助推器;道教所宣扬的观点对百姓的吸引说明人民的苦难、社会问题是宗教产生发展的土壤。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问:秦汉时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董仲舒的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这是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那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对立;佛、道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

3.史学成就

汉代的史学成就首推司马迁写的《史记》。

提问:阅读教材史料,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教师可作解释)表达了他治史的目的,反映了司马迁气魄宏大的治学理想,也体现了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提问:阅读教材,概括《史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反映了历史面貌,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4.文学新成果

(请学生朗诵自己寻摘的“汉赋”和“乐府诗”片段,总结汉赋和乐府诗的文学特点和社会意义。)

5.艺术欣赏

(进入历史图片,屏幕显示:

气势雄伟的“秦始皇兵马俑”全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局部;生动活泼的说唱俑;

长沙马王堆帛画;汉代的砖石画像艺术,并配有简洁而引人入胜的解说词。)

提问:秦汉雕塑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总结)

除本节所提到的科技成就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内容体现科技进步呢?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农学研究的新成就,水利工程的修建,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万里长城、灵渠、秦始皇陵等重大工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秦汉科技的进步。

请学生整理知识结构(附后)。

(进入讨论)

二、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

经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秦汉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在哲学、宗教等思想方面出现了新的体系,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辉煌成就。与以前我们学习的夏商周三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相比,甚至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秦汉文化特点,并能举例说明论证,然后教师总结。)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统一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语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统一持续发展。儒学独尊加强了秦汉文化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发达的农业文明,统一成熟的伦理制度、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加强,促进了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格局形成。这一成就是秦汉时期完成的。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在统一的前提下秦汉文化呈现多样性。秦汉文化这一特点也成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说明秦汉文化已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丝绸之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外交流取得重大突破,是秦汉时期的一大贡献,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的第一阶段。中外交流促进秦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丝绸、冶铸等技术的输出,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及其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都充分说明秦汉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祖先的成就告诉我们:中国人不缺乏探求科学的大脑和科学的精神,今天的青年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为当代中国的科技领先发挥聪明才智。

4.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文化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秦汉的文化成就少有玄虚空谈,大都与现实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科技成就是这样,哲学、宗教也如此。无论是董仲舒还是王充,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的思想观点都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密切相关。汉赋有较强的现实感,乐府诗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丰富的现实生活更是在雕塑绘画有全面反映。各文化领域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天人感应”说使天象与王朝统治有了系统的关联,因此天文学研究受到政府重视,从而促进天文仪器的更新、天文学研究的发展。

5.气势恢弘,奋发向上。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宏大的规模、惊人的气魄已经成为秦汉文化的标志。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个学者博大的胸怀抱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连汉赋也展示了文字的气势,说唱俑是秦汉人活泼、进取的缩影。从有形的实物遗存到无形的思想都反映出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奋发向上的特点。甚至可以说秦汉文化精神已经铸就了中华文化精神的魂魄。

三、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文化是人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创造的,一定时代的文化为一定时代人的生产生活服务,是一定时代生产生活的反映。具体到秦汉文化,促使秦汉文化取得重大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

当然文化不仅与一定时代政治、经济互相作用,文化的特点还在于它能发挥超越时空的影响。秦汉文化的某些成就超越时空,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一脉相传,不断地被发展,许多今天仍在使用。我们现在依然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气势而惊叹,这些已不仅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遗产。儒家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以后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史记》及许多秦汉文艺作品,历代都有读者喜爱和研究。今天宗教依然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冲突仍在继续,许多观点对现在仍有启迪。秦汉文化的许多成就开始外传,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秦汉文化是秦汉时代留给后人的遗产。秦汉时代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时代!

附:知识结构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的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概括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培育出丰富的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也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文化成就。 一、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网络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网络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完整,准确程度提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秦汉时期的文化》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 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 活动一:同学们,下面我们用7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66页到第70页的内容,围 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讲。 <一>司马迁与《史记》(文学) <二>佛教传入与道教产生(宗教) <三>造纸术的发明(科技) <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医学) 活动二: 1.同学们,请大家继续用2分钟时间回顾课本P72蓝色小字部分,想一想司马迁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同学们,浏览第75页造纸生产过程示意图,讨论一下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三、问题梳理,总结提升。各小组用2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分享。 四、问题训练,巩固提高。下面轻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完成《问题训练单》上的内容,要求像考试一样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述了3000多年的历史,它记述的范围是(C) A.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 B.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C.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D) A.古代罗马 B.古代希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我国的(A)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4.“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C)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5.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蔡伦发明了地动仪 B.《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在南阳市总有大量的各界群众在医圣祠自动参加祭拜活动,表达对一位医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且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的深爱和怀念。这位医学家是(B)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7.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时,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A)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8.资源回收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这一概念的特点(D) A.黄帝 B.张仲景 C.张衡 D.蔡伦 9.下列人物的事迹不可能在《史记》中看到的是(D)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第14课 汉代的文化与科技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4课汉代的文化与科技 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秦国商鞅变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医中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传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你知道我国古代哪部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女史箴图》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著作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有( ) ①《伤寒杂病论》②《齐民要术》③《天工开物》 ④《本草纲目》⑤《农政全书》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 A、春秋战国之际 B、秦朝 C、汉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诗中的“寺”指( ) A、佛教建筑 B、道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伊斯兰教建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请问纸发明于何时(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东汉时,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1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 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习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2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武昌模拟)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不能体现D项。 2.(2018湖南长沙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材料中的“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合则留,不合则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地位提高,并可以灵活流动,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A项错误;士阶层的兴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代,D项错误。 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秦汉文化论文

秦汉文化论文 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2 姓名:王春雪 学号:1060212014013

关于秦汉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秦汉时期文化特点: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2.所焚烧的书籍多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经历了大的动荡、整合并在新的形势下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封建制的出现,各诸侯国经济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铁农具代替了石木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更加迅速的提高。私田增加,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政治方面,由于诸侯国的日益强大,作为宗法共主的周天子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同时由于私学的兴盛,士阶层的扩大和庶人地位的提高,私人讲学、著书立说之风大兴,从而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家等学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换来了天下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的统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秦虽二世而亡,但它所建立的制度为汉皇朝所继承,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开创的文化局面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文化能延绵不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于最先进的地位 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 一饮食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产品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食是五谷或六谷。五谷一般指黍、稷、麦、稻、菽,六谷为五谷再加麻。古代“食”即指各种谷类做的饭食,有糗和饼。糗又称“糇粮”,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今之干粮炒米粉或炒面。也可做成粥以为主食。副食主要有五大类:肉类、蔬菜、瓜果、油脂和调料。肉类食物主要指六畜,即牛、羊、豕(猪)、犬、雁、鱼,还包括一些野味。食肉在当时是贵族的特殊享受,一

秦汉文化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 2 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第六,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

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重点突破方案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

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利用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年--公元年,共年。 秦西汉新东汉)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演示板书)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 (演示纸出土的地点)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