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
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汤显祖在剧中以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赋予了“情”超越生死的力量,通过其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家庭的种种禁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超现实书写,尽情演绎了人生“至情”的理想境界。这种以“情”抗“理”的戏剧式表达,首先使剧作的主题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种理想的表达主要得力于浪漫主义的情节构思和精彩的人物塑造。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礼教禁锢的现实当中,只能在梦中相会,这本来是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作者靠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主人公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女主人公由人成鬼,又由鬼变人;与她的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后终有还阳后的完满的人间结合。倘从世俗和道学的眼光来看,这是十足的荒诞不经,但由于它本质上体现了以“情”抗“理”的主张,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和热烈希望,体现了“情”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所以它又完全能为人们理解与接受。剧中人没有爱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可以生发出情人,现实生命的死亡可以作为理想人生的起点, 这样的奇幻情节和美妙构思,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带有鲜明的“情之所必有”的时代特征。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
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亦是很明显的。
3、格调说:清中叶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要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

统派的诗论。
4、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意即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以考据入诗,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性灵说:乾嘉时期袁枚的论诗主张。他反对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以及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但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6、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以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陈维崧词作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辑了《今词苑》和《瑶华集》等,但除陈维崧外,其他人的成就和7、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8、常州词派:嘉庆初年由张惠言开创的词派,代表作家有周济等。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反对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的作风。其词学主张对于尊崇词体,开拓词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是重形式、轻内容,意境狭窄,且由于过分强调寄托,有时不免流于晦涩。
9、桐城派: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方苞首先确立了写作的基本原则,刘大櫆在此基础上将之具体化,到姚鼐则以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合一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10、阳湖派:清代中叶的散文流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因其皆是阳湖人故得名,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仅在一定层面上对桐城文论作了一些修正,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
11、弹词: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作品多为长篇,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也很浅近。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演唱形式。

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
12、鼓词: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明代开始出现,清代在北方各地普遍流行。在演唱方式上或是艺人自击鼓板而唱,或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形式上散韵相间,较弹词句式更为灵活。
13、子弟书: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界,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两种。
14、苏州派:清初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该派以李玉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苏州派。
李渔的戏曲理论:
①他的戏曲理论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和舞台性。
②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强调“结构第一”。提出了“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一系列观点。
③在戏曲语言上,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人物语言要个性化。
④在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上强调“奇”与“新”。
⑤在表演方面,认为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
⑥在谈到戏曲的社会作用时,他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把戏曲当作宣扬封建道德的工具。这是他戏曲理论中的不足与消极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