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贺犇

班级:金融工程152

学号:2406150207

内容摘要

近年来居民卫生医疗健康状况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中央及

地方各级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力度。而许多地方“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似乎并没有得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在太多,要一次性完全解决妥当似乎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要解决问题,首先肯定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卫生医疗跟不上脚步。本文着重从政府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为何地方卫生支出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卫生医疗、财政支出、GDP 、财政收入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力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水平仍旧偏低。从绝对量上看,我国的卫生支出从2000年的709.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24.57亿元,虽然增长了4倍多,但直到2003年SARS 的爆发,政府才更加重视卫生领域的投入,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开始慢慢地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协调。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要求在二十世纪末“争取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是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直到2010年也没有超过5%。根据Tanzi 和Schuknecht(1997)的整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德国、挪威、荷兰等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就超过了8%,加拿大和美国更是超过了10%,比例最低的是爱尔兰,也达到了7.1%。

一、理论分析

研究对于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人均GDP ,受教育水平。本文主要以人口密度、人均GDP 和文盲率作为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率影响因素。所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2010年各地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数:由于较多的人口数有利于降低政府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成本,所以人口数与政府支出的效率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GDP 水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所以GDP 越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应该越高。

卫生医疗机构数:卫生医疗机构多的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卫生医疗机构数应与政府财政医疗支出成正比。

财政收入水平:财政收入高的地区说明当地政府正真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说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高,医疗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财政收入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卫生医疗支出也高。

二、模型设定

Y 代表政府财政医疗支出额 X1 代表人口数 X2 代表GDP 总额 X3 代表卫生医疗机构 X4代表财政收入

基于以上数据,初步建立模型

t i u X X X X Y +++++=443322110βββββ

三、数据收集:本文收集了我国2010年我国卫生医疗支出以及相关因素的部分数据

注:以上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图形分析及理论模型建立:

1、利用Eviews软件分别绘制X1,X2,X3与Y的相关图相关图如下:

由相关图可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此,可建立如下人口密度,人均GDP ,文盲率与政府卫生医疗财政支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t i u X X X X Y +++++=443322110βββββ

2、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 软件可得估计结果如下:

报告形式:

t i

u X X X X Y +++-+=43210567.00006.00049.00231.02123.29? (7.4831)(20.0044) (0.0014) (0.0004)(5.0199)

t =(3.9038) (5.2771) (-3.4521) (1.6519)

(5.0199) 2R =0.9388 2R =0.9293 DW=2.2969 F=99.6313 σ

?=19.5387

3、检验多元回归模型: 给定显著水平为0.05

拟合优度检验:2

R =0.9388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程度高。

F 检验:F=99.6313>αF (5-1,31-5)=2.74 表明模型线性关系显著,或解释变量人口密度X1,人均GDPX2,文盲率X3结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政府卫生医疗财政支出Y 有显著影响。 T 检验:人口数X1的T 统计量绝对值为5.2771>2/αt (31-5)=2.056 表明人口数量对Y 有显著影响

GDP 总量X2的T 统计量绝对值为3.4521>2/αt (31-5)=2.056 表明GDP 总量对Y 有显著影响 卫生医疗机构数X3的T 统计量绝对值为1.6519<2/αt (31-5)=2.056 表明卫生医疗机构数对Y 没有显著影响

财政收入X4的T 统计量绝对值为5.0199>2/αt (31-5)=2.052 表明财政收入对Y 有显

著影响

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现对其进行计量经济检验:

4、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影响因素过多,所以估计模型之前,应先分析各个因素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COR 命令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得相关系数矩阵为:

通过计算表明,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政府财政医疗支出高度相关,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两两高度相关的。先按照逐步回归原理建立回归模型。

1)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根据理论分析,人口数量应是财政医疗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系数检验也表明,人口数量应与财政医疗支出的相关性最强。所以,以Y=a+bX+ 作为最基本的模型

经过以上的逐步引入检验过程,最终确定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函数为

i

Y ?= 42.2853+ 0.02041X + 0.01744X (7.9621) (0.0020) (0.0051) t=( 5.3108) (10.1024 ) (3.4008)

2

R=0.9051 2R=0.8983 DW=2.3662 F=133.4513

统计检验:

判定系数:R2=0.9051 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优度高。

α=,说明各个解释F检验:F=133.4513,大于临界值2.74, 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0.05

变量对政府财政医疗支出Y有显著影响,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t(31-5)=2.056 表明人口数量对Y有显著影T检验:人口数X1的T统计量绝对值为5.3108>

2/α

t(31-5)=2.052 表明财政收入对Y有显著影响响;财政收入X4的T统计量绝对值为3.4008>

2/α

自相关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DW表,当n=31 ,k=3时,得下限值d L=1.229,上限值d U=1.650

因为DW统计量为2.3662 位于4-d U=2.35与4-dl=2.771之间所以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性。

5、偏相关系数检验:

从上图可知,偏相关系数PAC的绝对值都小于0.5,表明回归模型存在一阶二阶,三阶,自相关性

从White检验知Obs*R-squared=10.80896小于自由度为5,显著性水平为为0.05的χ2值为11.071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修正模型: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建立的样本回归模型:

权数为W1=1/ abs(resid)和权数为W2=1/RESID^2的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相比较,最终得到的理想模型是

经过White 检验,无交叉乘积项的检验结果为:2nR =0.6905 prob(nR 2

)=0.9524 White 检验结果表明:prob(nR 2

)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0.05,接受原假设,认为经加权最小二乘法调整后的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6、经比较和检验,我们最终确定的政府财政医疗支出的模型为:

i

Y ?= 951610+0.00261X +0.02284X (16.1952) (0.0009) (0.0104) t=(5.8759) (3.0038) (2.1846)

2R =0.9709 2R =0.9688 DW=2.1899 F=467.1209 P=0.0000

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人口每增加一万人,该地区的政府财政医疗支出就会增加26万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财政收入每增加一亿元,政府财政医疗支出就会增加228万元。

五、得出结论:

(1)人口数量与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表明人口数量越多 的地区,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越高,相应的效率也越高。 (2)地区财政收入与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成正相关关系。说明说明当地政府正真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说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高,医疗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财政收入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卫生医疗支出也高。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贺犇 班级:金融工程152 学号:2406150207 内容摘要 近年来居民卫生医疗健康状况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中央及

地方各级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力度。而许多地方“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似乎并没有得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在太多,要一次性完全解决妥当似乎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要解决问题,首先肯定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卫生医疗跟不上脚步。本文着重从政府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为何地方卫生支出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卫生医疗、财政支出、GDP 、财政收入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力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水平仍旧偏低。从绝对量上看,我国的卫生支出从2000年的709.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24.57亿元,虽然增长了4倍多,但直到2003年SARS 的爆发,政府才更加重视卫生领域的投入,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开始慢慢地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协调。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要求在二十世纪末“争取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是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直到2010年也没有超过5%。根据Tanzi 和Schuknecht(1997)的整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德国、挪威、荷兰等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就超过了8%,加拿大和美国更是超过了10%,比例最低的是爱尔兰,也达到了7.1%。 一、理论分析 研究对于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人均GDP ,受教育水平。本文主要以人口密度、人均GDP 和文盲率作为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率影响因素。所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2010年各地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数:由于较多的人口数有利于降低政府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成本,所以人口数与政府支出的效率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GDP 水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所以GDP 越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应该越高。 卫生医疗机构数:卫生医疗机构多的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卫生医疗机构数应与政府财政医疗支出成正比。 财政收入水平:财政收入高的地区说明当地政府正真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说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高,医疗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财政收入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卫生医疗支出也高。 二、模型设定 Y 代表政府财政医疗支出额 X1 代表人口数 X2 代表GDP 总额 X3 代表卫生医疗机构 X4代表财政收入 基于以上数据,初步建立模型 t i u X X X X Y +++++=443322110βββββ 三、数据收集:本文收集了我国2010年我国卫生医疗支出以及相关因素的部分数据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复习与思考 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宏观因素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财政支出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额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量。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的财力保证。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前经济政策。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总的情况是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从经济性因素来看,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局是否稳定;皮科克与威斯曼认为,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财政支出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与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一般而言,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当前我国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里要抓好四个环节: 1)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年2月初已经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深圳等地蔓延开来,广州出现了抢购消毒用品和板蓝根的风潮,接着在香港、越南、加拿大也出现被感染的病例。虽然直到4月下旬经过全球的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研究,才确认“非典”是由新的冠状病毒的感染引起,但是对这起具有恶性特质的新型传染疾病在3月中下旬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如果当时采取果断措施,“非典”就不会在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地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非典”的第一个病例出现在广东,但是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广东甚至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交往,发生在我国的疫情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将来爆发在国外的新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也有可能传播到我国来。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将中国人经济发展的自我陶醉中拉了出来。不仅如此,不断蔓延的SARS病毒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下滑趋势,而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典时期相关财税政策: 4月初,中央财政紧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专项用于非典防治有关工作。 4月29日,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 4月3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中央部门调整2003年部门预算保障“非典”防治经费的紧急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要求,压缩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和出国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以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同时,为便于中央财政及时了解各地“非典”防治经费安排情况,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资金,建立了资金调度机制和“非典”防治经费投入情况统计制度。 5月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治专项经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据了解,这是中央财政自4月23日以来第三次下拨对地方的“非典”防治补助经费。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在内,中央财政已经拨付直接用于“非典”防治专项经费近9亿元。 5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对餐饮等行业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5项政府性基金。 SARS疫情发生之后,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在防治基金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到5月上旬,20亿元中用于支持地方“非典”患者和相关医疗设备、仪器购置3.9亿元,支持卫生部科研攻关、疫情监测等工作2000万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3.1亿元……此外,在相继出台的减免困难群众“非典”病人医疗费用的紧急通知中,在一系列类似的措施里,财政对于公共卫生的支持落在实处。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支出也有显著增长。 思考题:结合本案例分析: (1)财政扮演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急先锋”角色你有何看法? (2)除去本案例中医疗卫生支出外,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思考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上,政府职能存在哪些越位与缺位。 案例7: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

财政学作业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财政学作业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 因素 1978年-1995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性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包揽一切,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权,只能服从国家计划的安排。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要求承认企业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承认消费者的消费权利。因此,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求财政在政策上"放权让利"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另外,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 (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体制很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 (3)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反映在预算管理上,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以预算外的形式管理分配,这也是形成这一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4)统计原因。 1995年-2005年,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缓慢上升,主要原因包括: (一)财政收入绝对规模的增加提高了供给能力

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为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提供了可能,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财源保障。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一个可观察到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对于教育、卫生、娱乐、文化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从而财政支出用于这些项目的支出也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改革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7, 6(2), 174-1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7959870.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17959870.html,/10.12677/sa.2017.62020 Analysis on Scale and Structure of Medical Expenditure of Chinese Government Mengying Wang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un. 4th, 2017; accepted: Jun. 19th, 2017; published: Jun. 26th,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2 (except Tibe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although Chine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health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he years, the overall scale is still sm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re is unreasonable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health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the total scale is still far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Keywords Government Medical Expenditure, Scale, Structure 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王梦颖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7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26日 摘要 本文收集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台湾除外) 2005~2012年的政府卫生支出数据,从中不难看出虽然我国历年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整体规模依旧偏小。同时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虽然近些年中部、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支出增长明显,但规模总量还是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文章引用:王梦颖. 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J]. 统计学与应用,2017, 6(2): 174-177.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

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 班级:11财务管理 学号:1102121012 姓名:李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而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2008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

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 财政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机制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的费用占比偏高,我国的财政支出大量的投入与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视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特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提供,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 当然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以及财政支出规模水平几乎已经定形,然而,对于中国这类经济正处于发展中而且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以及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水平,仍有待探索和研究。当前来看,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中国当前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其中要做好四个环节:一是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务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换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全面贯彻实施《行政可许法》,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三是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为了进一步解决财政支出方面的相关问题,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做法有: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2014医疗卫生形式与政策论文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财政对策 “卫生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少生病、看好病、少花钱、有保障。”市卫生局局长李向东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思路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领域政府“缺位”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村提留、乡统筹、集资、摊派等制度外筹资手段和农业两税的相继取消,县乡财政举步维艰,村集体财务状况恶化,进而使得原来主要由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组织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严重影响了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又使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农民增收面临着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和农民看不起病、看不到病、看不好病的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人认为造成医疗卫生领域的城乡二元分布以及农村医疗卫生产品供给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缺位” 。 政府“缺位”是指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如防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这些产品本身存在的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及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致使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几乎全部承担医疗保健支出,从而加剧了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导致城乡健康差距快速增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水平整体不足,资金使用结构不甚合理首先,人口老龄化和死亡率的降低导致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使得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增长超过人均收入增长,相比而言我国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并不乐观。 其次,我国卫生投入占GDP勺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人均医疗保障水平还处 于落后水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的卫生支出,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勺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勺排序中相对靠后。 再次,医疗卫生勺财政支出整体不足勺同时,资金使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医疗卫生支出中,各国政府在卫生防疫方面大都采用无偿或者近乎无偿勺提供方式,而对医疗机构采用勺是按照成本收费,自求平衡勺政策。我国对医疗机构给予了大量勺财政补贴,而防疫经费则十分短缺。 (二)我国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在卫生资源勺配置上,城市卫生资源和服务过度,而农村却严重不足。在原本已经很少勺卫生投资情况下,重城市、轻农村,进一步导致了基层和贫困地区勺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医院,一些高精尖医疗设 备勺数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发达国家勺水平;而很多卫生防疫机构只设到县一级,基层卫生体系相当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勺县、乡镇和村分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总体上防病、保健职能弱化,诊疗设备不足,人员、技术老化,部分卫生院艰难度日,濒临倒闭。 (三)农村医疗卫生财政资金“缺位” 我国自1994 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财权不断向上集中的同时,却把事权层层向下分解,省级以下政府几乎负责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其中县乡两级政府负责提供基础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县乡基层政府处于整个分配链条的末端,是各级财政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卫生服务的费用只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