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第g卷第(期测绘工程"W l+g$#W+( (f f f年$月%#~j#%%&j#~’(c\&"%)j#~*#+|*’’j#~,\#+$(f f f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李乔刘春奚长元刘妙龙

"同济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同济大学#

摘要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当前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过程中将始终涉及制图概括的问题$本文在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

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专题图的制图概括理论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概括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01223456/4/718391:3;4;4:./

<353:18012;=>14?@A B/C D:E183:F

G H I H J K!G H LM N L O!P H M N J O Q R L J O S G H LTH J K U K O Q!

"!V W X Y Z[\X[]^_‘[a b$c d e X Y d e[$(f f f g(&

S c h i d W hj X k h‘a_[e l’e_mc h_]^b[X Yn a k+$c h i d W h$(,*f(,#

C o B:71D:V d^k[Y[a e l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W X^m[X kW r a d^u e‘[t k e a ea d e a[‘

q_W][k^k r W_q_^‘^X al e X k s h‘^‘a h k b+V d^q_W u l^p W rp e q q[X Y Y^X^_e l[i e a[W X[‘

e l v e b‘^w[‘a[X Y[Xa d^q_W t^‘‘W r k_e v[X Y a d^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e‘^k W Xa d^

[X]^‘a[Y e a[W X W rt W h X a_b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c h i d W h j X k h‘a_[e l’e_m$a d[‘a d^‘[‘k[‘t h‘‘^‘a d^p e q q[X YY^X^_e l[i e a[W Xa d^W_be X ka^t d X[y h^[Xk_e v[X Ya d^a d^p e a[t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

z/F{;7?B V d^p e qW r l e X kh‘^e t a h e l[a b&|e q q[X YY^X^_e l[i e a[W X

f概述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开展土地资源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利用的合理程度$为改良土地利用方式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而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大多采用基于航空像片或卫星影像的遥感制图方式$成图质量不仅取决于影像的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制图区复杂程度的认识和遥感解译的深度$所以对人员}技术各方面要求较高$制图周期长$成本也较高%

随着~j c技术应用的普及$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已不能满足建立土信息系统的需要$所以编制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势在必行%目前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地形图的数字化$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地图资料$既可以加快制图速度又能降低成本%因此$直接采用,!,f f f 数字地形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如何按照制图的目的和要求$更好地对原有

地图内容进行选取!简化!概括和关系协调"将土地利用的规律性和典型特征"清晰!准确地表示出来是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的关键"也是数字专题图制图概括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对计算机辅助绘制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

$数字土地利用图制图概括的特点

制图概括是指根据地图的主题!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对各地理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将地面最重要!最基本的事物或现象反映在地图上"而舍去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事物或现象的过程#随着数字制图的兴起"制图概括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概念扩展为在%&’环境下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加工方法#由于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特殊要求"使其与传统的普通地图制图概括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

)$*普通地图的制图概括主要受地图比例尺的约束"

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才是影响制图概括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质底法反映一个地区农!林!牧!居民

地!

工矿!交通及其它行业的用地现状的专题地图#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以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勾绘出各类用地的分界线及其权属界线"最后生成各地块的图斑"属于目的概括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图不象普通地图那样完全着眼于对各要素的同等概括"

而是紧紧围绕用地权属和用地性质来选取专题要素#因此"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类界线!权属界线!地块编号!权属名称和高压电力线等"且各要素的概括程度也不尽一致#

),*常规的制图概括是靠制图人员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认知"

在头脑中先建立抽象模型"再运用制图者的绘图技巧在纸上实现的#数字制图概括则是在一定比例尺的限制之下"从%&’的应用目标出发"对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生成各种专题用途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集#

)-*由于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制图"

较手工概括更为快捷!准确#特别是以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实现了对地理要素的分层处理"就可以完全采取机器判读"这样既减轻了人工判读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成图精度#

+土地利用图制图概括的原则和依据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要确定土地利用的分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必须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和制图区域的地域特征#以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例"它

所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依据$./-年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2$..,年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制定的0

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1和园区土地管理局$..3年编写的0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1中标列的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5"

并参考了上海市土地管理局制定的4上海市土地利用分类与编码5后概括而成的#其宗旨是在保证本分类系统与国家及全省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统一"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更能反映苏州工业园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为未来制定全园区统一的!城区与农村地区土地系统融为一体的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打下基础#该分类系统将调查区域土地利用分为/个一级类!,/个二级类#

制图概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利用的复杂多样性同有限的地图幅面之间的矛盾"这种6786测绘工程第.卷

的舍去次要的!是制图概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考虑数字制图的特点!在绘制土地利用图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定位原则

必须注意土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分布背景和条件!即地理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地类界线的划分’轮廓形状的布局要严格遵循地理基础的控制!以保持各类用地空间分布的准确性"对地形图中已有的水系’道路’居民地等和土地利用特别有关的地物以及行政界线要尽可能地准确选取!这样才便于土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定位(而像注记’高程点等关系不大的要素则可适当地删减!以免干扰土地利用的主题!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根据地物间相对重要性的原则!在处理地物关系时!应该保持水系的连通性!即在分层上依次为水系’铁路’高速公路’其他公路"当它们相互交叉时!高层次地物压盖低层次地物"在

保证明显及人工地物位置准确的同时!

可以移动不明显及非人工地物!减少不同地类之间的狭小空隙!例如河流与道路毗邻时!可将河岸旁移靠近道路!使水域与交通用地之间只有一条边界线"

$)&闭合原则

各类用地呈面状分布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也是制图概括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各种类型在图上表现为封闭的图斑!但构成图斑轮廓的界线在数字地形图上分属于不同的要素层!因而不一定能够生成完全闭合的面域"所以在勾画各类用地的轮廓时!必须注意线条的联结性!避免接合处出现断头’交叉’错位等现象!最终使所有的分界线都能够精确闭合为面域"

$*&取舍原则

必须注意图斑的轮廓形状’大小的表现!防止任意地增删’裁弯取直’去棱变圆’扩窄变宽"河流’林带’道路’沟渠田埂等线状地物!以保留原有数字地形图的表示为原则!图上宽度小于

)++的线状地物可以删除"对面状地物而言!

考虑地类’地物概括取舍的需要!为降低图面的,破碎性-!

图上保留的最小地块$图斑&限定为#耕地’菜地’园地的图上面积不小于.++)$边长)/0++的正方形&(林地的图上面积不小于%0++)$边长1++的正方形&"

$1&归并原则

根据已确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为保证各地类图斑的统一并考虑今后用地的变化方向!可将用地性质相近的地块进行归并"例如!茭塘统一并入水田!苇地统一归入河滩"对相邻的同一性质用地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并!如将并排的鱼塘统一化为连片的渔业用地"

$0&编码原则

考虑到今后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信息系统的衔接!在制图过程中应实现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即对图上地块$图斑&进行编码"图斑的编码作为识别该块土地的关键字!是建立数据库和查询的基础"为确保编码的唯一性!我们采用了三级编码系统#2乡镇$代码%位&(3村’企事业单位$代码)位&(4地类$代码*位&"

*土地利用图制图概括的技术方法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图概括与图形编辑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在软件选择上应该充分注重软件的图形功能!这里制图工作选用具有强大图形编辑功能的

A %.A 第)期李乔等#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底图进行的化简!概括!位移等操作主要依靠的是制图工作者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制图概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地图要素的选取"地图要素选取完毕实际上就意味着制图概括完成了一半#要素的选取按地物的相对重要性为序"从数字地图上依次提取出行政界线!水系!铁路!公路!居民地!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类型#其中涉及的技术处理问题主要为$

%&’数字地形图的预处理

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数字地形图是有较大差别的"地形图内容比较多"有些与土地利用调查有关"有些与土地利用调查无关"所以在数字土地利用调查图绘制前必须进行初期预处理工作#这一工作同样属于制图概括的范畴#在预处理过程中"要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自身的特点"把原有地形图上与土地利用划分无关的内容所属的层面关闭#同时考虑该地区已有的一些资料"如完成的宗地图"村镇界线图等"因为这些界线图都是土地权属划分的依据#所以应该把这些利于或作用于土地利用划分的数字文件参考入数字地形图以便后面的概括操作#

%(’建立适合制图概括的工作界面

借助)*+,-./0/*-1软件平台建立适合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的制图概括工作界面是非常必需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简化和方便具体的概括操作"同时使得绘制的土地利用调查图规范化#工作界面主要涉及工作空间和用户界面的定义#为了在)*+,-./0/*-1环境下完全形成自己的用户界面和环境配置"所以必须定制属于制图概括自身的工作空间#制定的工作空间继承了)*+,-./0/*-1原有的用户界面和环境变量"

同时新增加了属于制图概括本身的一系列用户界面和工作按钮#

用户界面包括菜单和按钮框的设计和制作"并预先确定工作图层和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形要素的属性%土地利用分类界线为蓝色!地类分类属性编码为红色’#

%2’确定地物要素重要等级"

绘制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土地利用面域的划分经常要受到地形要素的影响"

所以在绘制土地利用分类界线之前"要确定地物的重要等级"这样才能确定土地面域的划分!断开和合并的技术依据#对于影响土地面域划分的几个常见要素优先级为$&!水系3(!铁路32!公路34!

居民地#绘制土地利用分类界线"首先绘制的是权属界线"包括宗地界线和村界#)*+,-.0/*-1的捕捉功能能直接捕捉参考文件中的线划"因此"可以精确地将权属界线绘制在图形的工作层上#根据上述所确定的制图概括原则"按要素优先顺序依次勾绘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对于像河岸!陡坎!田埂!道路!围墙!地类界等数字地形图上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界线的线划"可以通过改变图形属性的方式"将其属性改变至工作图层"颜色统一改为蓝色#不能直接利用数字地形图中图形要素的"则只能人工勾划土地利用分类界线"绘制时应注意线条的准确性和面域的封闭性#最后"根据对数字地形图的判读结果标注地类分类属性编码#

%4’面域生成和图斑填充

根据已绘制好的分类界线图"采用56.平台%57-5,089*+:

’"让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的面域#57-5,089*+:

首先对分类界线图进行图形整饰"修复断线!删除重复线段和多余线段3然后生成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多边形%即面域’#并根据输入的地类分类属性编码来确定所生成的面域是属于何种地类3同时再生成相应的数据库与生成的面域形成一一对应#图斑填充的图例可直接采用现有的土地现状图的图例标准"使之与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保持一致#

采用上述的制图概括技术方法"编制的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实例如图&和图(所示#

;(<;测绘工程第=卷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MapGIS制作1_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Map GIS制作1∶10000土地利用 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赵新萍 胡敬红 (库尔勒市巴州土地勘测设计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 要:本文通过Map GIS系统的性能特点入手,着重讲述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制图的技术与方法,并对其在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Map GIS 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 专题要素 1 引 言 Map GIS是通用的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的图形显示、各类地图制图的制作功能。作为各类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工具,可将数字形式的地理信息以直观的图形形式在屏幕显示,能自动进行线段跟踪、结点平差、线段接点裁载与延伸,多边形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图纸形变的非线性校正,还可自动或半自动地消除图幅之间图元的接边误差,以及错误的自动检测,同时它能对图形数据与各种专业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空间分析查询,为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 2 基于Map GIS的地图制作与方法 在作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时,根据Map GIS 的图形文件对于图形的输入和编辑系统,在技术步骤上可以分为准备、数据输入、地图制作、输出4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及输出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技术与一般计算机地图无异,不再叙述。 2.1 数据输入 它是采用扫描仪直接扫描原图或影像图,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像文件中(如:TIF、MSI),这些栅格式文件将作为屏幕矢量化时提取各类地图要素的依据。然后在Map GIS中经过屏幕矢量化及属性信息的键盘输入,由矢量化转换成矢量数据,存入到线文件(WL)中,再进行编辑、输出。 2.2 分类归纳其在Map GIS中的具体制作方法 (1)标准图框的生成 在Map GIS平台上按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菜单,选择“生成1∶10000图框”。输入图框左下角经纬度,再输入图框文件名,点击图框的辅助选项,输入完毕后,系统即自动绘制出所要求的标准图框。 (2)图像的镶嵌配准 在Map GIS中打开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图像的投影及配准。在镶嵌配准系统中有3类文件:校正文件、参照文件和控制点文件。先在文件里打开校正图像MSI 图像文件和参照点文件(WT)、参照线文件(WL)、参照区文件(WP);做4个控制点;控制点的作用就是加入了几何控制点信息后,MSI图像具有了地理坐标的概念。具有了地理座标的MSI图像就能完成各种操作。在添加控制点之前,先设置分辨率,参数为5,它表示为1个图形单位,代表5个像素点。控制点做完,将校正后的图像输出,格式为RBM。 ①表示点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 点状要素应采集符号的几何中心点或定位点; (如:行政、地名、水系、道路注记等),图斑号和地类码不作为注记采集,而是作为相应图斑的属性采集并输入到对应的数据库中。在Map GIS中制作这类地图只 (下转45页) 收稿日期:2003-05-07 53赵新萍等.Map GIS制作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第2期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第g卷第(期测绘工程"W l+g$#W+( (f f f年$月%#~j#%%&j#~’(c\&"%)j#~*#+|*’’j#~,\#+$(f f f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李乔刘春奚长元刘妙龙 "同济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同济大学# 摘要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当前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过程中将始终涉及制图概括的问题$本文在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 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专题图的制图概括理论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概括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01223456/4/718391:3;4;4:./ <353:18012;=>14?@A B/C D:E183:F G H I H J K!G H LM N L O!P H M N J O Q R L J O S G H LTH J K U K O Q! "!V W X Y Z[\X[]^_‘[a b$c d e X Y d e[$(f f f g(& S c h i d W hj X k h‘a_[e l’e_mc h_]^b[X Yn a k+$c h i d W h$(,*f(,# C o B:71D:V d^k[Y[a e l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W X^m[X kW r a d^u e‘[t k e a ea d e a[‘ q_W][k^k r W_q_^‘^X al e X k s h‘^‘a h k b+V d^q_W u l^p W rp e q q[X Y Y^X^_e l[i e a[W X[‘ e l v e b‘^w[‘a[X Y[Xa d^q_W t^‘‘W r k_e v[X Y a d^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e‘^k W Xa d^ [X]^‘a[Y e a[W X W rt W h X a_b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c h i d W h j X k h‘a_[e l’e_m$a d[‘a d^‘[‘k[‘t h‘‘^‘a d^p e q q[X YY^X^_e l[i e a[W Xa d^W_be X ka^t d X[y h^[Xk_e v[X Ya d^a d^p e a[t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 z/F{;7?B V d^p e qW r l e X kh‘^e t a h e l[a b&|e q q[X YY^X^_e l[i e a[W X f概述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开展土地资源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利用的合理程度$为改良土地利用方式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而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大多采用基于航空像片或卫星影像的遥感制图方式$成图质量不仅取决于影像的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制图区复杂程度的认识和遥感解译的深度$所以对人员}技术各方面要求较高$制图周期长$成本也较高% 随着~j c技术应用的普及$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已不能满足建立土信息系统的需要$所以编制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势在必行%目前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地形图的数字化$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地图资料$既可以加快制图速度又能降低成本%因此$直接采用,!,f f f 数字地形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如何按照制图的目的和要求$更好地对原有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17年版)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 代替GB/T21010-2007 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 一级类 二级类 含 义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0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枝、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3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0204 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01 乔木林地*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0302 竹林地*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0303 红树林地*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0304 森林沼泽*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5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0306 灌丛沼泽*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圊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ARCGIS土地利用现状图教程

ArcGIS 10.2英文版土地利用现状图教程 前言:ARCGIS作为GIS领域最优秀的软件之一,有必要让17级新成员熟悉其基本操作。所以本阶段培训的软件为ARCGIS。机房统一安装的为10.1版本,本教程虽采用10.2编写,但基本操作与10.1一致。通过本次培训,新成员可熟悉ARCGIS的基本界面和操作。请大家认真阅读本教程,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如果教程上没指出而自己又不会解决的,及时讨论或者请教师哥师姐们。 一、建立库文件。 1、首先在自己将要保存数据的磁盘或优盘内建立一个文件夹,名称为自己的班级-姓名, 例如:地信142-李鹏。 为了便于后续选择与保存文件,建议大家把制图用的“山东建筑大学.tif”文件拷贝到该文件目录下。 2、建库。 (1)打开ArcCatalog, 点击桌面上的“开始->ArcGIS->ArcCatalog”进入ArcCatalog界面。 (2)在ArcCatalog界面左边的Catalog目录栏中找到Folder Connection,选中Folder Connection,右键选择Connect to Folder,找到自己刚才建立的文件夹并点击确定。 连接到文件夹后,右键单击“文件夹”->New->File Geodatabase,建立一个地理数据库文件命名为你自己的学号。

(3)右击20140113057.gdb->New->Feature Dataset,建立一个要素集,如下图:注意:该数据集一定要建在上一步建立的数据库中。

命名为下划线+自己的学号,如下图,单击“下一步”。 (要素集名称不能以数字开头,只能以下划线或者字母开头。) 在上图中点击“Import”,导入一个空间参考。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东华理工大学土管专业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键入文档副标题] 叹逍遥 2011 昌北开发区广兰大道448号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

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为查 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是土地资源调查中最为基础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散布和利用状态、为指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计划、因地制宜地指点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统计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由县人民政府统1领导。农区以村(大队)、农林牧渔场以分场(队),林区和牧区以乡统计各类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位,农区到村(行政村),林区和牧区到乡,并按全国统1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调查所使用的基础图件,在农区需1:10 000、重点林区1: 25 000、1般林区1:50 000、牧区1: 50 000或1: 100 000的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行政和权属界和变化了的地物界限转绘到地形图或影象地图上。以绘后的地图作为工作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并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出各权属单位及各行政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绘制各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相干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图斑。所谓图斑是指在实地

属于同1种土地利用类型(2级地类)、属于同1个权属单位、同在1个图幅内且外围为固定实物界限的封闭地块。图斑是地类划分的最小范围,在量算面积时,图斑又是最小的量算单位和量算单元。图斑的编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依照调绘的前后次序编号。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8步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按完成的顺序及工作方式、内容,—般可以分为以下8步骤进行。 1、准备工作阶段 该阶段只有1个步骤,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和用品准备等。 2、外业调绘 外业工作阶段内容较多,但它们彼此结合,故实际仅为1个工作步骤,即外业调绘与补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线状地物调绘、零星地类调绘、新增地物补测、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 3、航片转绘 内业工作阶段包括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的编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4个相继的步骤。 航片转绘。航片转绘就是将标绘在航片上的外业调绘与补测成果,依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的转绘精度及方法,转绘到分幅地形图或影象平面图上,以消除航片上的影象误差和投影误差,并归化为统1的比例尺。转绘好的图件经检查符合转绘精度要求后,即可作为量算面积和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的工作底图。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最新)

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这个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为今后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国家掌握真实的土地资源数据、全面摸清土地资源利用家底、为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目标任务 1、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一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一对多”(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然后进行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行补充调查;最后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3、对200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按《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文件要求修改前后的两套数据库成果,分别进行地类转换和成果汇总,最终都要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将汇总成果修改到2007年10月31日统一时点。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 41 '?115° 05',北纬29° 58'?31 °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 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 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C。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V b V a 1 K b a 100% V a T 式中:K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V b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2010-08-24 | 作者:陈建军雷征 | 来源: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 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变化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经济实力、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分,关键在于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孔伟,2006)。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合理的用地结构,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因此,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概况 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是指武汉以及在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如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