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酶优质课教案

高中生物酶优质课教案
高中生物酶优质课教案

基本要求

1.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完善的观点。

2.说明酶的本质与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认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进行“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说明

“小资料:辅酶”及“课外读:酶的应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

“第三节酶”教学重点是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教学难点是酶的催化作用原理以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掌握的无机催化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进行过氧化氢在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度的比较实验,证明“酶的催化效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介绍了酶的概念和成分,使学生对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再举例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机理,以及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教学过程

【引入】有时候我们书面骂人时,会说某某人饭桶,我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一日三餐吃下去,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了。

【提问】这里消化吸收必须依靠什么啊?消化酶

【承接】酶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问】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实验,把肉装在金属丝制的笼子里的目的

是什么?避免发生物理性消化。

【提问】笼内的肉消失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可以和肉发生化学反应。

【小结】这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后来被证实是消化酶。

【承接】消化酶最早被发现,我们再来看酿酒,酒精发酵要用到的酶。

【提问】科学家巴斯德与李比希对酒精发酵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酒精发酵需要的是酵母细胞还是只要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

【提问】之后谁设计实验验证,得出了什么结论?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毕希纳证明酒精发酵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

【承接】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呢?

【提问】1926年萨母纳尔得到脲酶(分解尿素的酶)结晶,发现其本质是什么?蛋白质。

【讲述】绝大多数酶本质都是蛋白质

【承接】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吗?

【提问】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些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极少数酶是RNA

【讲述】这些酶称为核酶

【表格小结】我们对酶的本质进行总结

【提问】那么酶在我们生物体内有什么作用呢?催化作用

【小结】所以我们给酶下个定义: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质。【提问】酶作为催化剂能使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常温下

【提问】为什么没有酶,氧化分解有机物需在高温下进行呢?降低了活化能。【呈现图片】

【提问】什么是活化能?反应物分子活化所需要的能量。

【承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怎么实现它的催化作用呢?

【呈现图片】

【提问】哪个是酶?哪个是底物?如果底物是2个氨基酸,产物是什么?二肽【提问】你能描述这个过程吗?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底物复合体形状发生改变。

【提问】酶-底物复合物形状改变的作用是什么?促使反应进行。

【提问】反应结束后,酶有没恢复原状?恢复了

【提问】由此可见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发生改变?没有

【提问】如果将酶看做是锁,根据底物和酶的性状之间的关系,底物可以看做是什么?钥匙

【提问】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的速度我们叫做什么?酶的活性【提问】酶的活性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单位时间内底物(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承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化学上的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反应速率相比如何呢?

【实验演示】实验成败关键:两个塞子都要塞上。先点无机催化剂。

【提问】实验结果是什么?1号试管气泡产生速率小于2号试管,1号试管复燃火焰大小也小于2号试管。

【提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远高于MnO2

【提问】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做实验?可用煮熟的肝脏吗?新鲜的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如果将肝脏煮熟,过氧化氢酶将由于高温失活。

【提问】如果没有将肝脏制备为匀浆,直接取少许肝脏组织进行实验,结果是否与本实验相同,为什么?实验现象可能没有制成匀浆后明显。因为没有制成匀浆的肝脏,其过氧化氢酶主要存在于细胞中。

【讲述对照实验如何设计】

【小结】由此可见,酶具有什么特性?高效性

【承接】酶还有其他特性吗?

【实验:淀粉酶和蔗糖酶的催化作用】

【提问】哪几个试管会出现反应?3号和6号。实验现象是什么?出现红黄色沉淀

【提问】哪几个试管作为对照?1、2、4、5

【提问】实验结论是什么?上述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

【讲述】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提问】酶的专一性的原因是什么?每一种酶具有特定的形状,只适合与一种或是少部分分子结合。

【承接】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其催化作用的速率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吗?

【讲述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讲述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设问】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都会使酶失活吗?温度过低不会的

【观看录像】

【讲述】此外催化反应的速率还会受到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的影响,曲线分析。【小结】酶的发现、本质、作用、特性、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一. 教学内容 高中教材实验复习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教材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 三. 学习过程 1. 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 1. C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 请回答: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请从下列序号中选择)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象,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象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 (5)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象,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_和________。

初中生物《生物分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带7 年级上册课本,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黑藻、铁线蕨、苔藓、瓜子、小麦、玉米、银杏、红叶石楠 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一、情景引入: 师:播放视频 师: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师:播放PPT 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怎样能够了解这些生物认识它们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就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生:(图书馆、超市、学校……) 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 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 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了解植物特征 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带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所属类群。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 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学生查阅资料 请学生介绍六种植物的特征。 2、尝试分类 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类了,如果你是分类学家,你会怎么给这六种植物分类? 生: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师:大家说的都对,在分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前,各国的植物学家也想大家一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分类,但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是有限制的,所以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分类体系,大家现在尝试按照这样的体系,将这六种植物进行分类,最终看看这里的A---F 分别是以上那种植物。 学生开始分类 汇报结果 3、教师引导了解植物的分类体系(同时板书) 师:植物可以按照有无种子分为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师:孢子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的有无分为三类藻类、苔藓、蕨类。(学生描述特征) 提问:种子植物又可以按照种子外有没有果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师展示桃子和松的球果给学生说明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的情况。) 师: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生:松、柏、杉、银杏、苏铁。

高中生物酶优质课教案

酶 基本要求 1.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完善的观点。 2.说明酶的本质与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认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进行“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说明 “小资料:辅酶”及“课外读:酶的应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 “第三节酶”教学重点是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教学难点是酶的催化作用原理以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掌握的无机催化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进行过氧化氢在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度的比较实验,证明“酶的催化效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介绍了酶的概念和成分,使学生对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再举例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机理,以及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教学过程 【引入】有时候我们书面骂人时,会说某某人饭桶,我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一日三餐吃下去,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了。 【提问】这里消化吸收必须依靠什么啊?消化酶 【承接】酶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问】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实验,把肉装在金属丝制的笼子里的目的

是什么?避免发生物理性消化。 【提问】笼内的肉消失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可以和肉发生化学反应。 【小结】这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后来被证实是消化酶。 【承接】消化酶最早被发现,我们再来看酿酒,酒精发酵要用到的酶。 【提问】科学家巴斯德与李比希对酒精发酵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酒精发酵需要的是酵母细胞还是只要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 【提问】之后谁设计实验验证,得出了什么结论?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毕希纳证明酒精发酵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 【承接】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呢? 【提问】1926年萨母纳尔得到脲酶(分解尿素的酶)结晶,发现其本质是什么?蛋白质。 【讲述】绝大多数酶本质都是蛋白质 【承接】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吗? 【提问】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些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极少数酶是RNA 【讲述】这些酶称为核酶 【表格小结】我们对酶的本质进行总结 【提问】那么酶在我们生物体内有什么作用呢?催化作用 【小结】所以我们给酶下个定义: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质。【提问】酶作为催化剂能使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常温下 【提问】为什么没有酶,氧化分解有机物需在高温下进行呢?降低了活化能。【呈现图片】 【提问】什么是活化能?反应物分子活化所需要的能量。 【承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怎么实现它的催化作用呢? 【呈现图片】 【提问】哪个是酶?哪个是底物?如果底物是2个氨基酸,产物是什么?二肽【提问】你能描述这个过程吗?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底物复合体形状发生改变。

优质课教案(生物)

教案(生物) 课题:血量、输血与血型 授课:谢登峰 时间:15周星期二上午第2节地点:生物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技能:初步掌握血型鉴定的方法、步骤。 3、情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 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血型鉴定的方法、步骤。 教学准备:教师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的学案、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引题:观看视频(救护车和失血过多的病人),并设问。 生:描述刚才看到的画面。 师:刚刚那一幕是我们都所不愿意看到的,可以外有时意外还是这样发生了,刚才的那个伤员因失血过多被紧急送到了医院急救,医生建议输血。 1、血量 思考: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亡,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 人体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到8%,一个体重60kg的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10%(约400ml)通过自身调节,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如果一次失血超过30%(约1200ml到1500ml),就会有生命危险。 2、血型 人类的基本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有四种类型:A型、B型、AB型、O型,4种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也是可以遗传的。输血时如果血型不符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师:关于血型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学生表演) 小调查(一):血型调查(课后形成调查报告) 请对血型有所了解的学生介绍鉴定血型的经历。 小实验:模拟血型鉴定(背景音乐) 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输血和无偿献血 师:输血可以救治人的生命,但是,血液从何而来呢? 生:献血。(看一段公益广告) 生:我认为不会,因为从血量来看,一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8%,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人总血量约有4000毫升。一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只占全身总血量的5%—10%。 小调查(二):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课后形成调查报告) 师: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温暖。 歌曲:爱的奉献(学生拍节拍,引起共鸣。)

高中生物 图解16个高考生物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图解16个高考生物实验原理,你不知道的记笔记秘籍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 淀。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 +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 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 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 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 用,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 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 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 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 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 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 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 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 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 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 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 色。

4、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 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 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 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 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 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 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 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 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 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 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 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6、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淀粉遇碘后,形 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 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 萄糖,麦芽糖和葡萄 糖遇碘后不显色。

初中生物《细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③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②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③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细菌发现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探索精神,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日寇侵华时曾对中国平民百姓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件,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菌知识的兴趣。日本侵略华战争,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引领,学有方向 出示目标,学生朗读,做到目标引领,学有方向。 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行解决 1、2 两个小题,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关于肉汤腐败变质,科学家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同时对细菌的由来产生好奇。接着观察 flash 动画比较自然法发生论和巴斯德关于细菌由来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变量,并让学生讨论巴斯德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既让学生明白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又让学生领悟了科学的发现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接着让学生说出巴斯德除了典型的鹅颈瓶实验,还有那些贡献,学生进

高中生物细胞衰老和凋亡优质课教案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生命历程”这条主线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内容之后,已经对抽象的细胞生长发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细胞衰老和凋亡则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另一阶段,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衰老,而对于细胞的衰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个体的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细胞衰老后有什么样的特征?细胞在经历分裂,生长,分化,衰老,以及最终的死亡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细胞凋亡的过程,那么细胞凋亡和死亡之间又有何差别?这一连串的问题最终构成了这一节内容的主线,同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获得细胞衰老的特征,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区别的基础知识 了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的年龄结构,正确认识我国老龄化的状况,关爱他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衰老 1.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 2.细胞衰老的特点 二.细胞凋亡 1.凋亡的意义 2.凋亡的例子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卷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必修一、P54)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必修三、P65)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 提出假说(必修一、P66) 提出假说:莫得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事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控制变量(必修一、P79)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认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其余因素(如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都没有变化。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出来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4. 对比实验(必修一、P93)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 同位素标记法(必修一、P102)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高中生物19 个实验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高中生物19个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中小学生物优质课教案

中小学生物优质课教案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淮阳县大连乡大连一中 七年级生物教师周明娜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刚接触生物实验的七年级学生,本节课内容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由于本节课内容涉及较深的动手能力,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显微镜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对显微镜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讲授。具体从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三方面讲述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对照图片,认清基本结构,并总结。

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学生观察镜头,并总结)光学结构 平面镜----调暗视野 反光镜 凹面镜----调亮视野(学生亲自操作,总结)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有粗细之分) 机械结构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 (有大小之分) 活动二:显微镜的使用 通过具体实验来讲授显微镜的实验步骤,在讲述各步骤时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强调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a.取镜和放置:取镜前的准备,实验室整洁而干燥,实验台台面水平,稳固无震动,显微镜附近不应放置腐蚀性的试剂。从显微镜柜取出时,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左肩前方的位置。右侧放绘图用具(学生思考原因) b.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用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听到碰扣声时以对准)。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观察(右眼打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中光线均 匀明亮为止。(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先用低倍镜观察)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时以蜗牛的体色变异为切入口,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课下预习,应用“6+1”课堂模式,课堂上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基因频率等概念;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 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___六、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 2 课时,由于本校实行高效课堂,故尝试 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导 应用蜗牛的有利变异提出问题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这是苏东坡对蜗牛的描述,如果在蜗牛壳为黄色(aa )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棕色(Aa )蜗牛壳的变异个体,则棕色比黄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思考:1.蜗牛的这种变异有利于生物进化吗?2.若棕色个体能很好地生 存下来,它体内的 A 基因如何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2、思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时间为五分钟。具体见导学案 阅读教材第 100-104 页,完成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种群 (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概念:是指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 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基因库。 (2) 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例为基因频率。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 变异类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来源 2. 可遗传变异的形成(1)形成:①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 (2)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衡量突变对生物体是否有利,要与 联系起来; 种群内具有某些突变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生存和繁殖优势。 (三)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 1. 自然选择: 。 2. 原因: 逐渐淘汰, 的逐渐积累。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新版)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生字卡、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课学习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5.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名称作用实验应用 酒精溶液 50%的酒精洗去浮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5%的酒精杀菌、消毒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95%的酒精迅速杀死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 有丝分裂15%的盐酸解离 无水乙醇(丙酮) 提取色素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层析液分离色素 8%的盐酸水解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注意下列药品的用途(熟练记忆,灵活应用)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②Ca(OH)2溶液:鉴定CO2; 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 提取DNA;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型】巩固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纵向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等,分析归纳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做题方法、规律。 【重点知识】 1.掌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分析归纳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难点知识】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做题方法、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巩固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图片,思考它们在结

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入脊椎动物复习。 夯实基础: 课下已经让学生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并进行了背诵。课上: 让学生自愿指图讲述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可穿插提问,目的是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扫清本章知识障碍,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智慧碰撞(质疑解惑,精讲点拨) 一、合作探究: 要求:先对学再群学,交流讨论“探究”部分,用红笔修改导学案并记录有疑问的题目,做好脱稿展示点评的准备。(设计意图: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难,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 探究一:填表比较各类动物,总结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行类 类 爬 鸟 哺乳类 进化趋势: (设计意图:本章刚学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是散乱的,本节课利用图表将各类动物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动物的进化趋势,形成“生物是 进化的”生物学观点) (设计意图:本题选自 2012 年泰安中考题,初二面临结业考试, 急需了解中考题,分析做题思路,消除对中考的惧怕心理,并由题型分析学习方法。) 探究针二对:(性201训2 泰练安: 中考)下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种动物,请分析回答:

高中生物《细胞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第六讲细胞器教学设计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它承接上一节细胞膜,进一步学习细胞亚显微结构。它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 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对于细胞的整体结构有所掌握,通过复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增殖及必修三中免疫等内容没有复习到,对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功能以及结构联系性不能

很好的掌握,估计不是很好理解,但在导学案的辅助作用下,也不难。【课标分析】 一、根据核心素养分析 生命观念: 通过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归纳及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总结,进而建 立结构与功能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合作的复习,明确形成细胞的结构既相对独立,有互相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识图分析能力等 理性思维。 二、根据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 说出分离各种细胞器的科学方法。 ②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③ 列举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

归纳并比较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识别各种细胞器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观点。 【教学重点】 1.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播放细胞亚显微结构视频,并简单介绍相关内容。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悟细胞内部结构的神奇。

高中生物省优质课听课体会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14日至18日山东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在淄博举行,我从内心里非常感激学校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优质课评选来听课的教师来自全省的各个市县,比赛分两个赛场进行,每个赛场都座无虚席。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通过几天的听课及反思,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每天每个会场听六节课,虽然各老师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参赛老师的课非常具有展示性与导向性,真实、扎实、高效。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下面谈一谈我的以下几点收获。 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听课中我发现参赛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教师的亲和力来自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以及适宜的表达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智慧的一种综合体现。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中,亲和力能有效地促进师生的互动,从而顺利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参赛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比如有的老师课前准备了简单、易操作且学生较为喜欢的小游戏;还有的老师在课前和学生自由交流,谈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等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正式上课时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善于利用多媒体、歌曲、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展课堂信息的交流容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还有老师准备了白板、卡片等实物学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而比较先进的地区还用到了传感器等先进的仪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们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参赛教师们是这样做的: 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