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胡 娟Ξ1 刘成刚2

(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

摘 要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关键词: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1 引言

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

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 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2 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压抑(repression )是S.Freud 精神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概念。Freud 认为,任何容易引发威胁或焦虑的事物均常常不能进入意识层面。Freud 关于压抑的观点源自他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压抑多出现在那些经受灾难性打击的病人身上[5]。Bower 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按照这种理论,一些事件由于发生得过于令人震惊,故而心灵抓住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意识不可进入的角度。这些记忆将在余下的若干年、几十年,甚至永远与其他的精神生活隔绝[6]。2.1 被恢复的早期记忆可靠吗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未曾被回忆出,但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催眠或是其他暗示,从而恢复出的早期关于性或身体虐待

方面的记忆真实与否,研究者之间存有不同的看法。

在Williams 的一项研究中[7],她访谈了129名至少在17年以前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妇女,这些妇女在遭受侵犯时均不超过12岁。研究发现,有38%的人已经回忆不起她们的遭遇了。这似乎表明,童年的创伤性经历确实能够被压抑。Williams 也曾推断到:“如果对性虐待经验缺乏记忆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后来一些妇女恢复出来的对这些童年期遭遇的记忆,也不应该是令人惊讶的。”

由于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数十年之前,其真实性通常不可考证,那些支持被恢复记忆是虚假记忆的研究者,往往难以找出直接的证据。因而,这些研究者往往通过实验来轻易诱发人们的错误记忆,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Ceci 等热人的实验就是一例。研究者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诱发出了儿童来源错误记忆。实验者要求儿童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接着由一位成人向儿童读出卡片上所注明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努力回忆,告诉我这件事是否曾经发生在你身上。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器去过医院吗?”每周都由同一位成年人反复要求儿童想象一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事件。经过10周的反复询问,再由另一位成年人来问他们相同的问题。结果表明,58%的学前儿童编造出了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件或更多件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往往非常生动。例如,一个儿童曾回忆到:“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结果他把我推进了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是妈妈、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面对如此生动的讲述,听众很难有效地分辨真实和虚假记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孩子的父母多次告诉他捕鼠器事件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却抗议说:“确实发生过,我记得![8]”2.2 错误记忆的来源

Loftus 在1993年曾总结了诱发虚假回忆的两大重要来源[4]:2.2.1 流行作品(popular writings )

一些对被虐待者提供指引的自助书籍被认为是错误记忆的来源。Loftus 认为,这些书籍对真实的被虐待者确实存有疗效,但是对那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却没有任何帮助。Loftus 援引了The Courage to Heal 一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无

Ξ通讯作者:胡娟。E 2mail :joannahjuan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3):643-646643

 

法回想上面提到的具体例子(指被虐待),但你仍然感觉上述事情好像在你身上发生过,那么它可能确实发生过。”显然,这句话是在暗示着人们去回忆“被压抑的记忆”。一方面,这类书籍充满了大量的被虐待事件的细节,这些都可能成为虚假记忆细节的来源;另一方面,这类书籍也隐含了创伤性经验很可能被压抑的假设前提,这一前提很可能错误地暗示了并没有此类经验的人们。

2.2.2 咨询师的暗示(therapist’s suggestions)

一些治疗师通常认为,通过催眠及其他一些暗示疗法可以恢复某些对于童年期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如遭受性虐待)的记忆。这些在催眠中被恢复的记忆一度曾在司法审讯中被当作可信的证据。在这些案件中,成年人通过心理治疗突然回忆起童年时曾被父母虐待,从而对父母提出控诉。

Loftus援引了一些治疗师的暗示手法。例如,“在我的经验中,许多拥有像你这样症状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有痛苦经历,我想知道这些经历是否也发生在你身上?”又如,“你的症状显示你在儿童期遭到过虐待,你能谈谈这点吗?”更甚者,“对我来说,你看起来就像那种被严重性虐待的人,告诉我那个坏家伙到底对你做了什么。”

2.3 小结

显然,关于恢复的被压抑记忆的真实性仍然存在争论。而这些争论有待临床心理学、记忆心理学及法律心理学等多方面人士一起研究。至少在目前看来,对于创伤性记忆会被压抑且在若干年被恢复的观点,人们应该持谨慎态度。关于被压抑记忆的详细讨论,请参见Loftus(1993)[4]、Loftus和Davis(2006)[9]的论述。

3 目击者记忆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最常见的证据之一是目击者的证词。然而,许多无辜的个体只是因为目击证词不利而遭到错误的法律判罚。例如,研究表明,在100多个经DNA验证而豁免的人中,有超过75%的人是因为错误的目击辨认而入狱[10]。我国也曾有杂志报道过此类鲜活的例子:一名叫李天的男子曾在17岁时因错误的目击辨认而被误认为杀手,从而在牢狱中含冤十载,直到10年后被多项证据表明无罪[11]。

下面,将首先从实验室研究角度介绍人类对事故记忆的歪曲,接着将简述影响目击者辨认的因素,最后将介绍不同身份的群体(如目击证人专家、法律人士和普通人)的目击证词知识及其差异。

3.1 误导信息干扰的研究

Loftus的研究表明,事故的记忆可以因随后的询问而被歪曲。其中较为经典的是Loftus和Palmer在1974年的研究[12]。研究者要求被试先看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简短录像,然后要求被试回答问题。针对一组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辆汽车“猛撞”(smash into)在一块时,它们的速度大概是多少?”而针对另一组被试,“猛撞”被改为了“碰撞(hit)”。控制组的被试则不提供关于汽车时速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动词为碰撞时,被试对汽车时速的估计为34英里;而当动词为“猛撞”时,被试对时速的估计提高到40.8英里。在一周后,向所有三组被试询问同样的问题———“你是否在上次录像中的事故交通现场看到了碰撞的碎玻璃?”事实上,事故现场并没有什么玻璃,问题中包含“猛撞”的被试有32%的人报告看到了玻璃,而问题中包含“碰撞”和控制组的被试分别只有14%和12%的被试报告看到了玻璃。Loftus认为,动词“猛撞”或“碰撞”分别向被试暗示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进而使被试关于撞车的记忆根据其记得的损坏程度发生了改变。可见,我们对事件的记忆是极其脆弱的。

此后,Loftus及其同事进行了大量实验,利用误导信息诱发出事件的错误记忆。他们甚至发现,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被完全地“植入”到被试大脑中[13]。

3.2 影响目击者辨认的因素

在目击者记忆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即目击者辨认,它是特指对嫌疑犯的指认过程。其程序一般为:在取得初步线索基础上确定嫌疑人,将嫌疑人和无辜者(或其照片)混合编排组织成队列(lineup),让目击者进行辨认。下面将简述影响目击者辨认的几个重要因素。

3.2.1 种族

目击辨认研究中发现了“本族偏差(own-race bias,简称ORB)”:当目击者与罪犯是同一种族时,辨认效果好;当目击者与罪犯是不同种族时,辨认效果差[14]。Meissner和Chris2 tian在2001对三十年来有关ORB的研究作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同种族条件下比不同种族条件下,击中率更高,而虚报率更低[15]。

3.2.2 罪犯在列与罪犯不在列(culprit-present vs.culprit-absent lineups)

罪犯在列与罪犯不在列,对于目击辨认过程是存有差异的。例如,Wells的研究发现[16],54%的目击者能够从6人罪犯在列的队列中辨认出罪犯,而21%的目击者不能辨认出罪犯;而在5人组成的罪犯不在列的队列时,不做指认的目击者比例仅为32%,而有68%的目击者做了错误的指认。

对于此现象,存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相对判断说,即目击者的判断是相对决策而非绝对决策,目击者实际上在给出的队列中进行比较,选出相对最像的[17]。另一种解释认为,罪犯不在列时,目击者采取了更为宽松的判断标准[18]。

3.2.3 同时队列与相继队列(simultaneous lineup vs.sequen2 tial lineup)

在呈现辨认队列时,可以采取同时队列和相继队列两种形式。前者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采取将所有列队成员同时呈现的形式;而后者则是Wells等人所提倡的改良方法,要求将列队成员逐次呈现。Wells认为,同时队列呈现容易导致目击者的相对判断,而相继队列呈现则让被试更多地依据记忆效果做出绝对判断[17]。

3.2.4 指导语

研究表明,在目击者辨认之前的指导语也对目击者辨认的准确性起重要作用[19]。一项元分析发现,呈现“罪犯可能或可能不出现在指认队列中”这句指导语相比不呈现它时:若罪犯不在列,虚报率减少了41.6%;若罪犯在列,击中率仅减少了1.9%[20]。可见,呈现“罪犯可能或可能不出现”这句看似可有可无的话实际上非常有必要。

3.2.5 其他因素

事实上,除了以上四种,还存在大量影响目击者辨认准确性的因素,研究者将它们大致划分为两种:估计变量(esti2

644

 心 理 科 学

mator variable)和系统变量(system variable)。前者不可人为控制,如目击者的个人特征、事件特征等等;后者可以人为控制,如辨认队列的组织方式、指导语等等。关于目击者辨认的更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考Wells和Olson[10],以及吴杲的综述[21]。

3.3 目击证词知识

除了3.2介绍的实验研究外,一些研究者还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目击证人专家、法律界人士以及陪审团对目击证词的看法。K assin等人分别在1989、2001年就专家对有关目击证词看法的统一性(general acceptance)进行了调查[21,22]。研究者给出了专家赞同率较高的项目,并认为其有理由作为法庭证据使用。例如,2001年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专家认为:目击者的证词会被提问的方式所影响;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被他人建议、同伴压力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目击者的证词不仅仅反映了他们实际看到的,还包括他们随后获得的信息;证人的自信心不能很好地预测他们的辨认准确性等等。这一调查还发现,专家在同意作证之前都具有较高的原则性[22]。

在Bento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23],研究者抽取陪审团、法官和执法人员的样本,考察了他们对于影响目击者辨认准确性因素的了解程度。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即非专业人士)对于目击者辨认准确性的看法,与专家(此部分数据来自上述K assin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22])存在显著差异。陪审团在87%的项目中与专家的答案不同,而法官和执法人员有60%的项目与专家意见相反。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表明,陪审团、法官和执法人员对于目击者辨识知识的缺乏,他们需要专家的帮助来提高他们对于目击者证词正确性的判断。

3.4 目击证词研究的直接应用

在美国,目击证词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1999年,美国司法部出版了《目击证据:司法执行指南》。该指南采纳了目击辨认研究的大量实证大量成果,成为访谈目击证人、实施目击辨认程序的重要操作依据[24]。

4 思考与展望

4.1 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人们往往只注意错误记忆的负面作用,研究者也是力图探索减少错误记忆的方法。但能否通过增加错误记忆,来产生一定的应用价值呢?试想,假如未来真的有一天,心理学家能够随意将快乐的、有助未来生活的记忆植入人的头脑中,从而替代那些不快乐的、无助于未来积极生活的记忆,那么,诱发虚假记忆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咨询或是心理治疗的手段。

当然,现代的技术还离这一点相差很远。但Bernstein等人[25]的研究似乎表明,这一“离奇”想法并非是空中楼阁。在两个实验中,他们暗示被试在儿童期对育肥食品(fattening food)(指吃了让人肥胖的食品)具有负性体验。一周后发现,少部分被试确实相信,在童年期,他们在吃了草莓冰激凌(strawberry ice cream)后患过疾病,而且这些被试此时相对一周前更不喜欢草莓冰激凌了。作者认为这些发现表明,我们能使人们相信,他们在早期对某种育肥食品具有负性体验,而这种信念又将导致他们在成年期避免选择此食品。实验得出的结果还启示人们,可以采取暗示的方法,控制被试对营养的选择(nutritional selection),甚至以此提升人们的健康。

4.2 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

一般而言,对于事后回忆的真实性人们往往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区分。Loftus本人,甚至曾经雇用过私家侦探,来探明其研究对象的被恢复记忆的真实性,她也曾因此惹上官司[26]。

不过,研究者仍然找出了一些指标来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如信心、生动性和细节多少[27];又如大脑的神经活动指标[28]等等,例如有研究表明,真实记忆比错误记忆具有更多的感知细节。

但是,我们很难采取哪个或哪些指标来区别某一次记忆的真实性与否。Loftus曾论述到[13]:“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关于真实和错误记忆之间的任何差别都来自对许多组真实和错误记忆的比较,这些差异,对于辨别某一单独的自传体报告的真实性来说,显得太小了,以至于并没有特别作用。”另外,还需要值得提及的是,许多有关真实和错误记忆的现象学或是神经生理学上特征的比较都是基于错误再认的,这些结论能否推广至错误回忆,还不确切。

4.3 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目前大量关于错误记忆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如DRM范式[29]。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往往能够轻易诱发出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这类错误记忆的研究,对于从侧面揭示记忆过程本身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错误记忆范式得出来的错误记忆特点往往并不相同,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30]。因此,不宜简单的将基于单词或是图片的错误记忆特点和机制,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记忆上。

即使像目击者辨认这样专门的实验研究领域,也存在外部效度的问题。吴杲(2005)在其综述中归纳到:从被试上说,被试与真实目击者的作证意愿不同;被试与真实目击者所承担的后果不同;所处的压力情境不同;多数研究采取方便样本,以大学生为被试,但真实目击者可以是任何人。另外,一个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数量十分有限,可能难于反映出影响目击者辨认准确性的各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21]。

总之,对于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不足。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操纵实验情境来解决;另一方面,需要将现场研究、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探明日常生活、临床咨询和法律审讯等情境中错误记忆的内在机制。

5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2 niversity Press,1932

2Schacter D L,Norman K A,K outstaal W.The cognitive neuro2 science of constructive memor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8,49:289-318

3K oriat A,G oldsmith M,Pansky A.Toward a psychology of mem2 ory accurac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1:481-537

胡娟等: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645

 

4Loftus E F ,K etcham.The reality of repressed memories.Ameri 2can Psychologist ,1993,48(5):518-537

5Freud S.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New Y ork :G arden City ,1943

6

Bower G H.Awareness ,the unconscious ,and repression :An ex 2perimental psychologist ’s perspective.In :J.Singer (Ed.).Re 2pression and dissociation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 ,theory ,psy 2chopathology ,and health.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7Williams L M.Recall of childhood traum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s memories of childhood abus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4,62:1167-1176

8Ceci S J ,Loftus E F ,Leichtman M ,Bruck M.The possible role of source misattributions in the creation of false beliefs among preschool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Experimental Hypnosis.1994,42:304-320

9Loftus E F ,Davis D.Recovered Memories.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2:469-498

10Wells G L ,Olson E A.Eyewitness testimon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3,54:277-295

11老海.十年“死囚”的漫漫申冤路.浙江人大,2006,4:60-62

12

Loftus E F ,Palmer J C.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Jour 2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4,13:585-589

13Loftus E.Our changeable memories :legal and practical implica 2tion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3,4:231-23414

Platz S J ,Hosch H M.Cross -racial/ethnic eyewitness identifica 2tion :A field study.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88,18(11):972-984

15Meissner C A ,Brigham J C.Thirty years of investigating the own -race bias in memory for faces :a meta -analytic review Psycholo 2gy.Public Policy and Law ,2001,7(1):3-35

16Wells G L.What do we know about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3,48:553-571

17Wells G L.The psychology of lineup identifications.Journal of Ap 2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4,14:89-103

18

Meissner C A ,Tredoux C G ,Parker J F ,Maclin O H.Eyewitness decisions in 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lineups :A dual -process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nalysis.Memory and Cognition ,2005,33:783-792

19Malpass R S.Effective size and defendant bias in eyewitness identi 2fic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w and Human Behavior ,1981,5:299-30920

Steblay N M.Social influence in eyewitness recall :a meta -analyt 2ic review of lineup instruc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w and Human Behavior ,1997,21:283-29821吴杲.目击辨认研究概览.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39-247

22

K assin S M ,Ellsworth P C ,Smith V L.The “general acceptance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eyewitness testimony :A survey of the experts.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44:1089-1098

22

K assin S M ,Tubb V A ,Hosch H M ,Memon A.On the “general acceptance ”of eyewitness testimony research :A new survey of the expert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5):405-416

23

Benton T R ,Ross D F ,Bradshaw ,E ,Thomas W N ,Bradshaw G S.Eyewitness memory is still not common sense :Comparing jurors and law enforcement to eyewitness experts.Applied cognitive psy 2chology ,2006,20:115-129

24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for Eyewitness.Eyewitness Evidence :A Guide for Law Enforcement.Washington ,DC :U.S.Department of J ustice ,Office of J ustice Programs ,1999

25Bernstein D M ,Laney C ,Morris E K ,Loftus E F.False beliefs about fattening foods can have healthy consequences.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 ,2005,39(102):13724-13731

26Bhattacharjee Y (ed ).Random samples (people ):In the courts.Science ,2003,299:1979

27

Porter S ,Yuille J C ,Lehman D R.The nature of real ,implanted ,and fabricated memories for emotional childhood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w and Human Behavior ,1999,23:517-537

28Schacter D L ,Slotnick S D.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distortion.Neuron ,2004,44:149-160

29

Roediger H L ,McDermott K B.Creating false memories :Remem 2bering words not presented in lis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 2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5,21(4):803-814

30

杨治良,王思睿,唐菁华.错误记忆的来源:编码阶段/保持阶段.应用心理学,2006,12(2):99-106

About the Applied R esearch of F alse Memory

Hu J uan 1

,L i u Chenggang

2

(1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repressed memory and eyewitness memory ,two important areas of applied research on false memory.In addition ,the article contains three as pects of false memory research :(1)producing false memories ,which may have a positive ef 2fect ;(2)distinguishing between true and false memories ;(3)the ecological validit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false memories.K ey w ords :false memory ,applied research ,repressed memory ,eyewitness memory

646

 心 理 科 学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胡 娟Ξ1 刘成刚2 (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 摘 要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关键词: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1 引言 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 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 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2 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压抑(repression )是S.Freud 精神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概念。Freud 认为,任何容易引发威胁或焦虑的事物均常常不能进入意识层面。Freud 关于压抑的观点源自他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压抑多出现在那些经受灾难性打击的病人身上[5]。Bower 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按照这种理论,一些事件由于发生得过于令人震惊,故而心灵抓住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意识不可进入的角度。这些记忆将在余下的若干年、几十年,甚至永远与其他的精神生活隔绝[6]。2.1 被恢复的早期记忆可靠吗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未曾被回忆出,但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催眠或是其他暗示,从而恢复出的早期关于性或身体虐待 方面的记忆真实与否,研究者之间存有不同的看法。 在Williams 的一项研究中[7],她访谈了129名至少在17年以前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妇女,这些妇女在遭受侵犯时均不超过12岁。研究发现,有38%的人已经回忆不起她们的遭遇了。这似乎表明,童年的创伤性经历确实能够被压抑。Williams 也曾推断到:“如果对性虐待经验缺乏记忆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后来一些妇女恢复出来的对这些童年期遭遇的记忆,也不应该是令人惊讶的。” 由于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数十年之前,其真实性通常不可考证,那些支持被恢复记忆是虚假记忆的研究者,往往难以找出直接的证据。因而,这些研究者往往通过实验来轻易诱发人们的错误记忆,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Ceci 等热人的实验就是一例。研究者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诱发出了儿童来源错误记忆。实验者要求儿童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接着由一位成人向儿童读出卡片上所注明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努力回忆,告诉我这件事是否曾经发生在你身上。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器去过医院吗?”每周都由同一位成年人反复要求儿童想象一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事件。经过10周的反复询问,再由另一位成年人来问他们相同的问题。结果表明,58%的学前儿童编造出了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件或更多件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往往非常生动。例如,一个儿童曾回忆到:“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结果他把我推进了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是妈妈、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面对如此生动的讲述,听众很难有效地分辨真实和虚假记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孩子的父母多次告诉他捕鼠器事件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却抗议说:“确实发生过,我记得![8]”2.2 错误记忆的来源 Loftus 在1993年曾总结了诱发虚假回忆的两大重要来源[4]:2.2.1 流行作品(popular writings ) 一些对被虐待者提供指引的自助书籍被认为是错误记忆的来源。Loftus 认为,这些书籍对真实的被虐待者确实存有疗效,但是对那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却没有任何帮助。Loftus 援引了The Courage to Heal 一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无 Ξ通讯作者:胡娟。E 2mail :joannahjuan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3):643-646643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0), 1486-149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10.12677/ap.2018.810172 A Review of Emotion Regulation Shuyan Shi, Fada P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Sep. 24th, 2018; accepted: Oct. 8th, 2018; published: Oct. 15th, 2018 Abstract Emotion regulation is the process on which individuals exert influence what emotions they have, when emotions occur, and how they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s. That is, a strategy consisting of controlling what kind of emotions they produce, when they generate emotions, how strong they experience emotions, and how they express emo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emotion regulation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greatly enriched the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expanded to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physiological diseases. Among th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motion regulation has evolved from the dual process theory to the multi-level framework theory. Based on the latest theoretical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practic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Multi-Level Framework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史书彦,潘发达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5日 摘要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对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对自己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情绪、体验到情绪的强烈程度以及如何表达情绪进行控制所组成的策略。

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1, 1, 77-82 doi:10.4236/ap.2011.1201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1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journal/ap/)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DRM Paradigm Linsong Wang1, Weibin Mao2* 1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Email: wb_mao@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 Received: Feb. 20th, 2011; revised: Apr. 26th, 2011; accepted: May 4th, 2011.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stemmed from studying on mechanism of false memory. In 1998, Smith and Hunt firstly reported and defined the modality effect on false memory, namely there is a lower false recognition to critical lures following visual presentation than following auditory pres-entation, which was followed by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researchers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from the view of encoding phase and retrieval phase, and analyses roles of some factors, such as age, loudly reading, and divided attention,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at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by using other experiment paradigms and using ERP or brain imaging technology. Keywords: False Memory; DRM; Modality Effect; Visual Modality; Auditory Modality 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王林松1,毛伟宾2* 1山东警察学院,济南 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Email: wb_mao@https://www.360docs.net/doc/135094457.html, 收稿日期:2011年2月20日;修回日期:2011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1年5月4日摘要: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DRM范式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从编码与提取两个角度阐释了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分析了年龄、编码方式和注意水平等因素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中的作用。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其他研究范式以及脑生理机制的角度去进一步探讨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通道效应;视觉通道;听觉通道 1. 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 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扩展了Deese(1959)的研究范式去研究关联词语的错误记忆现象,他们所使用的研究范式被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在DRM范式研究错误记忆的初期,许多研究者都采用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的实验程序,即学习阶段用听觉呈现的方式让被试学习一些关联词表,然后在测验阶段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新旧测验。后来也有几个研究开始使用视觉呈现来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混合的,当然这些研究都没有把呈现通道之间的比较作为研究的主题。1998年,Smith和Hunt 首次采用被试间设计对DRM范式中的视觉呈现与听觉呈现进行了直接比较,他们进行了3个实验,结果发现当视觉呈现学习词表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而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回忆及正确再认则没有影响,其中错误回忆对呈现通道更加敏感。他们将这一在视觉再认测验或者书面回忆中,被试在视觉学习通道的错误记忆明显低于听觉学习通道的现象称之为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从此引发了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Maylor和Mo(1999)则得出相反的研究结果,发现

综述报告范本

计算机物理层的研究 (计算机学院xxxx班xxxxxxxxxx) 1前言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计算机通信,而物理层则是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数据传输通信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

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 物理层的接口类型与特征 网络节点物理层控制网络节点与物理通信通道之间的物理连接。物理层上的协议有时也称为接口。物理层协议规定与建立、维持及断开有关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程性的四个方面。这些特性保证物理层能通过物理信道在相邻网络节点之间正确地收、发比特流信息,即保证比特流能送上物理信道,并且能在一端取下它。物理层仅单纯关心比特流信息的传输,而不涉及比特流中各比特之间的关系,对传输差错也不作任何控制,这就象装御工只管装或御货物,但并不关心货物为何物和作一样。 ISO对OSI模型的物理层所作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比特流传输可以采用异步传输,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完成。另外,CCITT在X.21建议第一级(物理级)中也作了类似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和规程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通称,它们是数据的源或目的或既是源又是目的,例如数据输入/输出设备、通信处理机或计算机。DTE具有根据协议控制数据通信的功能。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或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前者为CCITT所用,后者为EIA所用。 物理层图2.1 物理层 DCE是对网络设备的通称,该设备为用户设备提供入网的连接点。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及其它一些中间装置均属DCE。图2.1是DTE/DCE的接口框图,由图中可见,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DTE和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节点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标准接口的机械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的功能特性以及交换电路的规程特性,这样做的基本目的就是便于不同的设备和制造厂家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使各个不同厂家的产品都能相互兼容。物理层图2.2

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调查思考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付玉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情绪是注意、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的背景,它不同程度地悄然影响着认知活动,而诱发情绪的材料十分丰富,因而标准情绪材料库的建立,在情绪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对情绪诱发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之后关于情绪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绪诱发;标准化;存在问题;建议 1诱发方法 1.1材料诱发 ⑴语句。一种方法是与自我相关,Velten是将被试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2个控制组中,让积极组和消极组被试阅读60句积极或消极自我参照的陈述句冲性组阅读与自我及情绪无关的陈述句,2个控制组接受要求特征的控制处理,其中一组模仿积极组行为,另一组模仿消极组行为。另外一种是与自我参照无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推出的英语情感词系统和英文情感短文系统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字情绪刺激材料库。但是文字诱发方法存在跨 3.1健全外部保障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顶层时能够推动图书馆组织与政府机关、智库机构等各项机构的联盟,能够将智库指导意见与战略规划制定完善的协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联网和大数据的有沁用,进一步统筹并协调相关资源,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同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优惠政策,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构建新型智库以及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一定的扶持。要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的有效开展,加强安全知识产权的科学保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等众多特征,所以应当引导管内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2发挥职业院校特色优势 基于制度背景,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建设,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进一步拓展学科范围能够实现地域科学化发展。同时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资源的有效收集突出学科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包含具有特色专业的权威资料,同时也应当进行人才优化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结合师资特点配备专员,有助于构建新型智库团队,切实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支持。 3.3加强区域合作共享 在智库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产学研政有效合作,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以相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的刺激材料本土化,经过修订推出了汉语情感词系统。通过让被试阅读文字材料,体会文字内涵,诱发相应情绪。 (2)图片°NIMH建立了国际情绪图片系统,较为标准,现在很多实验采用图片诱发特定情绪。由于跨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建立了中国情绪图片系统。通过给被试连续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评估被试情绪的变化。但是图片诱发情绪持续时间较短。 (3)视频。电影剪辑融合视觉,听觉刺激的优点,髓时间长,效果较好。例如一般用《憨豆先生》片段诱发快乐情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片段诱发愤怒情绪;《春诗》片段诱发中性情绪。视频能创造一个情境让被试深入其中,但视频片段包含的信息内容通常较多,诱发的情绪也不止一种,其特指性较差。如《唐山大地震》中当母亲选择救弟弟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愤怒,觉得这个母亲重男轻女;有些人也会产生悲伤情绪,同情弟弟。其次,也要严格控制视频片段的时间。视频诱发情绪这种方法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服务与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发展决策能够进行相互支撑,实现共赢。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与价值,同时图书馆要发挥地域优势,同时要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高职院校结合图书馆特点以及人力资源情况与图书馆服务功能、区域特色,加强各项机构的有效协同,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构建专项资源库以及共享机构报告,能够实现智库结果的产品化发展,既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图书服务工作有效进展,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 4总结 我们能够看出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创新,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智库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读书资源分析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必须要重视人才应用,切实提高服务川培养,不仅要加强外部体系建设,也应当加强与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享,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1陈语时.微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⑴.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07). [2]武龙龙,杨小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髙校移动图书馆服 务研究⑴.图书馆学研究,2013(18). (收稿日期:2019-05-04)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6期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王红椿Ξ 刘 鸣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摘 要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关键词:暗示 错误记忆 记忆歪曲 记忆移植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 的开创性研究后,心理学 家开始意识到记忆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原本复制,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歪曲,此后的一系列系统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情境或测验项目在概念上或知觉上与先前的相似,那么就容易出现错误记忆,但这种错误记忆也可能是人在回忆时对暗示所做出的反应。由于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受暗示性、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以及心理治疗中记忆恢复的准确性等争议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对它的研究比以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更接近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因而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记忆的暗示性是指把那些由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如误导性提问整合到回忆中去的现象。暗示对记忆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缘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经历了如一次犯罪或一场事故等事件后又接触到与事件不一致的或错误的信息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表明,人们在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后,新信息会被整合到回忆中干扰对原始记忆痕迹的提取,从而产生记忆歪曲。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内在的,目击者通常无法觉察到它的影响。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暗示对记忆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 1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歪曲 对暗示性的记忆歪曲的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由Loftus 及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他们通过采用误导提问和提供事后信息的方法,对语词和视觉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一般的程序是,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带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文章或进行误导性提问,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问题,最后对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分析。如Loftus 等(1978)考察了词语的误导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影响,被试观看一个交通事故录像,事件中关键的细节是停车信号,随后的车祸描述中被试阅读到的却是让车信号,结果在再认测验中,误导信息组被试更多的错误声称所看到的录像中出现的是让车信号,事后误导信息影响了被试的正确再认。此后,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都发现在暗示这种特殊的外部干扰条件下记忆发生了预期性改变,如Loftus 等(1974)研究中被试回忆出了不存在的碎玻璃,McCloskey 和Zaragoza (1985)[1]的研究中被试把铁锤回忆成了螺丝刀等。 但目击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看过那些暗示细节呢?Lindsay (1990)[2]发现即使告诉被试某些信息是虚假,被试仍然报告了事后误导信息。Zaragoza 和Lane (1994)[3]在来源监控测验中,要求判断所考察的项目是来自于原始事件还是事后的描述,结果许多被试判断为来自于原始事件。Zaragoza 等(1996)[4]采用“知道/记得”判断方法发现,被试通常对那些暗示过的项目判断为“记得”而不是“知道”,被试似乎难以区分原始事件中的真实项目与事后暗示过的项目。对事后误导效应解释,一种是Loftus (1980)提出的记忆损伤说,该解释认为误导信息通过阻止或抑制对原始信息的提取而损伤了对该事件的记忆。但原始事件与事后事件究竟是如何储存的?Loftus 和Hoffman (1989)[5]认为相关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存储,一些单个事件通常会建构一个代表了该情节的要旨或总意义的综合的记忆痕迹。这个建构的记忆必定包含干扰,这使原始事件无法与潜在的记忆表征中的错误干扰相区分。而Estes (1997)[6]认为,原始和干预事件的记忆痕迹是平行的、独立的储存在记忆中,所以存在把原始事件与不正确的暗示相区分的可能。目前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另一种观点是McCloskey 等(1985)[1]的反应偏向说。他们认为被试的错误记忆是由于使用的再认测验的具体形式导致的。如Loftus (1978)研究中的再认测验中只有两个选项,事件的项目和暗示的项目,在误导组中,不记得事件的被试有50%的可能会选择暗示过的项目,而控制组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故错误记忆可能是基于偏向(接受暗示的信息,这是唯一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干扰(不能提取原始事件)。他们通过在再认测验中排除暗示过的项目,并且包含两个没有暗示过的错误项目来阻止反应偏向。如果暗示项目会阻止对原来事件记忆的提取,那么误导组的成绩要差于控制组的成绩,结果两组没有差异,支持了反应偏向说。第三种是Zaragoza 等(1994)[3]来源的错误归因说。根据来源监控的假设,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记忆在特征上是不同的,如对知觉加工结果的记忆有更多的知觉细节,而其它心理活动的产物(如心理表象)则包含更多的认知操作的信息。对不同的特征的评估能够被用来判断记忆来源,还可以区分不同来源的记忆。由误导信息程序产生的错误记忆是由于原始事件中所看到的项目与随后会谈或故事阅读中的项目产生了混 Ξ通讯作者:王红椿。E 2mail :wanda200309@1631com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4):905-908905

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 1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讲解

教育纵横 作者简介郑川( , 男, 助教。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郑川1 苟婷婷2 龚洁 1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1137 2. 四川师范大学 关键词:情绪; 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谢钢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是策 略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 ; 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即应该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推动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的学习[2] ; 刘善循认为高 效率的学习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 依据学习规律和心 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3]。研究学习效率有利于从本质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目前国内对学习效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内隐学习、元认知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 情绪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备受重视。早在1948年, 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 随后罗扎诺夫提出积极情绪的高效率学习观, 他认为高效率学习与个体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4]; 我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更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 推行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本文试图从情绪的类型、强度、在学习中激发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情绪的分类一直是该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在我国早期的相关研究中, 对情绪的分类多采用“大二”模式, 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通常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愉快、高兴、骄傲等; 消极情绪则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恐惧、悲哀、厌恶等[5]。这种模式是由因素分析正交旋转得来的, 因此积极和消极中的不同程度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没有交互影响, 有利于研究者最后的结 果分析[6] 。 1. 智力相当的学生中, 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 率的影响 此类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情绪对创造力、记忆、文字推理等方面的影响。卢家楣通过实验发现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影响, 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助于 创造性的发挥,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流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责任编辑:曹娜 刘翠珍(1968-),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钟建军(1974-),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工作记忆。 一、工作记忆训练对象 在工作记忆训练的文献中,如果按照训练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殊群体为治疗而设计的训练研究;一类是针对健康群体为研究行为而进行的训练研究。 (一)特殊群体中的工作记忆训练:干预研究 工作记忆训练最早出现在Klingberg等人(2002)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研究中。该研究选用了14名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7名,控制组未接受训练,实验组接受工作记忆训练任务:视空工作记忆任务(visuo-spatial WM task)、数字广度任务(backwards digit-span)、词语广度任务(letter-span task)和选择反应时任务(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并且进行了前后测,包括视空工作记忆任务、Corsi积木模板任务、Stroop色词干扰任务、选择反应时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训练持续至少5周,每周4-6天,每天至少20分钟。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并有相对的症状减轻记录。 Klingberg等人(2005)扩展了中一研究,采用了大样本(53人),训练后测出与上一研究相同的结论。Loomes等人研究提高酒精谱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能力时进行了工作记忆策略训练,研究中实验组儿童接受了工作记忆复述策略的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显著提高了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这些例证都是为特殊儿童的治疗而进行的干预训练。 也有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工作记忆训练的研究例证。有一项研究将Cogmed作为中风患者康复的一个工具(Westerberg 等人2007),研究中9名患者完成5周在家中进行的适应性广度训练,每周由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电话反馈。研究中设有控制组(9名患者)不进行训练或5周内部反馈。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数字的快速求和 (Gronwall,1977)和各种干扰下找出数字2和7(Ruff 等人1992)上比控制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Westerberg将这解释为提高注意力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解释因为stroop任务的训练效果不足而被驳斥。这一研究被认为训练的预期效果不是很清晰,除此而外中风有关的客观症状也没有直接讨论。Vogt等人(2009),Holmes等人(2010)分别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疾病,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工作记忆训练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患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改 善,并且延缓了不良情绪发展,减轻了疾病症状。 (二)健康人群中的工作记忆训练:行为研究和生理研究针对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容量适当广度训练以伴随训练的行为探索和心理改变为目标。这类研究分为工作记忆容量训练和以适应-记忆-更新为基础的训练。它们在技术和思想上有很多不同,所以需分别讨论。 Chein和Morrison(2010)使用严格的适当复杂广度对健康被试进行了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言语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记住一系列字母,在字母呈现时,要求被试进行字母串是否组成单词的判断。研究中设置无处理控制组,被训练被试在“瞬间记忆”分数上显示出明显提高。另一项研究是Shavelson等人(2008)进行的,随机挑选了37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3.5岁)完成25节适当Cogmed训练任务或不适当的控制任务(计算机化的科学课程),结果显示出实验组在简单广度任务(数字广度和广度板)上明显高于控制组,但这些效果没有扩展到复杂任务广度或瑞文推理测验上。 Thorell等人(2009)在健康的学前儿童中进行了研究,被试是从四个学校中选取的,训练五周,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广度训练,另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反应-抑制训练,控制组玩一些录像游戏。包含抑制训练组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索工作记忆容量之外的认知机制possible pliability。这个训练组进行了三个特别设计的训练任务,包括:go/no go任务(如,只对特殊刺激做出反应,限制其他反应);信号停止任务(如,抑制正在进行的反应,Logan&Cowan,1984);还有flanker任务(如,对5个刺激的正中间刺激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刺激,Eriksen1974)。在抑制训练组,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很明晰的,相对于控制组,适当-抑制组没有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迁移踪迹,但适当广度训练组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的迁移效果。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借助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对工作记忆训练研究,这为工作记忆训练提供了认知神经方面的评价标准。有几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检测了适当-广度训练后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活动的变化。Olsen等人(2004)和Westerberg&Klingberg(2007)的研究中被试在两次扫描之间进行了数周适当的Cogmed任务训练。当完成一个工作记忆任务后发现训练组被试的额叶和枕叶皮层的激活增加。McNab等人(2009)利用fMRI和x射线层析照相术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刘翠珍 钟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工作记忆训练是针对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而进行的言语和视空任务或执行功能成分训练以 提高其工作记忆能力的干预措施,特别是用于特殊儿童和智力低下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训练 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儿童群体。为了研究工作记忆训练效果及其迁移程度,工作记忆训练被应用于更广泛的人群。例如用于多发性硬化(Vogt,2009)或脑中风(Holmes,2010)后的成年人康复训练就包含有工作记忆训练部分。还有以行为研究为目标而进行的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训练。以下从工作记忆训练的对象、方法以及训练效果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训练 策略训练 核心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