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蜜蜂杂志(月刊)JOURNAL OF BEE(Monthly)NO.42016Apr.

●中华蜜蜂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李龙标

(中国电信兰溪分公司,浙江兰溪321110)

百花盛开的春天,蜜粉源充裕,为中蜂繁殖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环境,蜂群随之日益增长,子丰蜜足。江南一般3月中旬中蜂进入分蜂期,蜂农将迎来一个繁忙的季节。然而中蜂传统的桶养饲养模式,无法查找蜂王,更不用说将蜂王囚禁管控。因此,对于分蜂,蜂农既高兴分蜂能扩群,又担心没见着蜂群分出而随之丢失。为此,笔者对传统桶养中蜂的人工分蜂进行了一些探索,与蜂友们分享。

1传统桶养现有的分蜂模式

现有桶养中蜂分蜂,在笔者生活的浙江中西部地区,多维持传统模式:任由蜂群自然分蜂,蜂群发生分蜂后,有人提着收蜂笼追赶时而向东时而向西飞舞的蜂群;有人用泼水、撒沙等方式干扰漫天飞舞的蜂群,迫使其就近结团。待分出的蜂群停歇后,用收蜂笼将其收捕,轻轻提回,将新蜂群放在拟放置的石(木)板上,上方用黑、蓝等深色布遮盖,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竹片、小石块等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从原桶中割出1张巢脾,放入新蜂桶,再将收蜂笼内的分出蜂或倒入桶中,或将收蜂笼反转,蜂桶靠放其上,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徐徐向上进入蜂桶,完毕后放在新址。

2人工分蜂准备工作

收蜂笼,为了加快蜂群入笼停留,可对收蜂笼雾状喷吹少许蜂蜜。

蜂桶,有旧蜂蜡迹最佳。对旧蜂桶加热,即可起到消毒作用,又会增添香甜蜡味。新制木桶,有条件的可涂抹旧蜂蜡后再加热,同样能添香甜蜡味,为蜜蜂的入住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捆扎好的艾叶、香草,用于燃制熏烟。

割脾刀具,置放巢脾的盆、板等。

3强行分蜂

3.1时间

选“分蜂热”严重,有封盖王台出现的蜂群,王台颜色变深,封盖已有3d以上的,王蛹相对较老,最不容易受到伤害。尽可能选择临近傍晚时人工分蜂,通过夜晚的歇息,降低新分群反应,稳定蜂群情绪。3.2赶蜂

先将欲分蜂的蜂桶倒立,放在2张板凳之间,蜜脾在下,子脾在上。上放收蜂笼,将捆扎备用的艾叶、香草点燃,使烟向桶内喷熏,轻轻地连续敲击木桶外侧赶蜂。因蜜蜂有向上爬往黑处的习性,蜂群会往上方的收蜂笼内集结。连续敲击10min左右后,稍停3~5min。片刻的静止后,工蜂回脾护子,仍留置在收蜂笼的大多是休闲蜂。查看收蜂笼中的蜂量,估计达到0.50~0.75kg即可,不足的可再敲击木桶,再赶些蜂进收蜂笼。一般来说,赶蜂后又稍作停留的,蜂王回木桶的可能性大,即老王在原桶蜂群中,而敲击后不停歇直接提走收蜂笼的,蜂王在收蜂笼的可能性大。当然,如果有经验能在收蜂笼中查找到蜂王最好。

将收蜂笼用深色布笼罩,确保蜂群安静,放在新址。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小石块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3.3割脾

将原桶巢脾一分为二。一般原先木桶中会有6~7张巢脾,割出其中一侧的3脾,下手要狠,割至竹签或木档,以确保割出的巢脾有蜜有粉,有卵虫封盖子,保护好封盖王台不被损伤。

3.4整脾

将割出的巢脾放入新桶,靠桶一侧摆放,小的脾必须紧靠桶壁。割一脾放一脾,保持在原桶中的排列顺序,各蜂路间基本上控制1cm左右。蜂桶上方用原先习惯用的棕丝等盖住扎紧后,加盖深色遮挡物。

3.5回蜂

将收蜂笼轻轻反转,笼口向上,将整脾后的蜂桶大口向下与收蜂笼对接,露出缝隙区用柔软棉布或旧衣裤填塞。尔后,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缓缓向上进入蜂桶。

3.6放置

蜂群进入新蜂桶后,可放在原址,也可放在新址。能基本确定蜂王所在群的,老王群放新址。如果感觉分出蜂量偏少的,选择新桶放在原址;如果感觉蜂量很足的,选择新桶放新址,巢门用青草遮掩。笔者习惯分出新群放原址,老蜂桶移往新址。

收稿日期:2016-01-13 36

JOURNAL OF BEE (Monthly

)蜜蜂杂志(月刊)2016年第4期收捕大树上蜂团的用具

周传胜

(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三港村,湖南临湘414307)中蜂群在分蜂的季节里,收捕在大树树杈的蜂团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多数蜂友会望“团”兴叹。

我选用长4m 多特别直的小圆杉条做长木杆,因小杉条直,干燥后重量特别轻,且结实耐用。用小号10mm 、长124cm 做两头留16cm 的把直径29cm 的圆形,把16cm 两头焊上2个8mm 螺帽,用2个配套螺杆固定在杉条的末端,缝制1个加密长80cm 左右的尼龙吊袋。如大树太高,可以把木把加长,用直径与木把相同的圆铁管长30cm 左右作连接点,但圆铁管靠近两头的地方要钻2个眼,穿上临时固定加长1.8m 左右的木棒,共长6m 多。收捕蜂团时,将用

具套住蜂团并用力向胸前一带,蜂团立刻会掉进尼龙袋底,因重心在下,将尼龙吊袋抖一下,好让蜂团全部在袋底,再将未收尽的蜂第二次收捕干净,迅速将尼龙吊袋反绞两下,蜜蜂就在袋中飞不出来了,然后拿下来倒进准备好的蜂箱里,盖好盖。可以说收捕大树上的蜂团就得心应手

了。蜂友们不妨做一个试一试,效果真的好。如图2。

收稿日期:2015-12-11,修订日期:2015-12-21

图2收捕大树上蜂团的用具

m

4后续处理

移往新址的蜂群,外出采集蜜粉的工蜂会返回放在原址蜂桶,新旧桶中的蜂量与人工分蜂时发生变化。如果在新址的蜂群有老蜂王,则休闲蜂随王留在新址的就多,新址群蜂量减少不大;如果在新址的是无王群,则返回蜂多,新址蜂群蜂量减少就明显。因此,人工分蜂一二天后,需及时查看新址群蜂量多少,并作适当调整。

调整方法是:根据原址返回蜂多的特点,将新旧址蜂群位置对调,使蜂量少的一方得到增加,使新旧二群蜂量趋向平衡。

5效果分析

人工分蜂后,老(桶)群虽有不断出房的新蜂,蜂量日渐增多,但由于人工分蜂时赶出了一大部分休闲蜂,割出了一半的子脾(大多是封盖子脾)且被抽走,大大减少近日将出房的休闲蜂(闹分蜂的主要力量)。同时,割脾后留出了空间,工蜂又可造脾供蜂王产卵,增加了工作量。“分蜂热”因此得到解除,短时间内不会出现。

新址蜂群,若有老蜂王在,则通过人工分蜂,工蜂生活状况得到改变,造脾、采集积极,老王再现产卵高潮;如果无王,则成熟王台不久就会新王出房,尔后婚飞、交尾、产卵……新群发展复壮。

人工分蜂,可有计划地对蜂群进行分蜂扩群,是对传统桶养只能自然分蜂的突破,它不再需要蜂农在分蜂季节或在蜂场等候或托人照看,不用在分蜂发生时跑东跑西去追蜂群,时间上更自由,操作起来更灵活。同时,将原蜂巢割脾时“一分为二”的狠手,基本上使传统桶养不发生二次分蜂,相对维持了蜂群强势,为后期提高蜂蜜产量打下基础。(见图1、图2)

从笔者2014、2015年二年的实践效果看,传统桶养也能实现人工分蜂。

!!!!!!!!!!!!!!!!!!!!!!!!!!!!!!!!!!!!!!!!!!!!!!!!

图1

未割脾前的桶中巢脾,左一封2d ,右二封4d

图2“一分为二”

的狠手法,原桶中只留下了一半巢脾37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子比桶养的高级一点的在于可人工分蜂。那么预知分蜂时间尤为重要,掌握了它心里有数就不会出现漫天飞舞的情景了 格子与桶养一样,蜂强了,到了分蜂期,雄蜂出房了,见了斗笠壳,就可预知蜂群会造王台了。于是养蜂人开始查台了,有经验的养蜂人一看便知王台有多少,多久出房。余下的就开始计算时间,查看天气,大约就可预算出那天分蜂了。格子与桶养的区别在于,既然知道了王台情况,提前割蜜分蜂就可以了。蜂王卵期大约为三天,与工蜂相似。蜂王卵孵化后一天半,明显可见幼虫体节,虫体呈弯月c形,王台中的王浆量明显多于工蜂,成点状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三天,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四分之一,王浆已布满王台底部,并较为浓稠。 蜂王卵孵化后三天半,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的二分之一,王浆全部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四天,蜂王幼虫体已填满王台巢房底部,首尾相接浸润于王浆中。 蜂王卵孵化后四天半,蜂王幼虫体肥大,蜂王幼虫背血管明显可见。工蜂从此时起开始为王台封蜡盖。 蜂王卵孵化后五天,王台已经完全封盖,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 蜂王卵孵化后六天,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完成,工蜂开始啃去王台上部及顶端的封盖蜡,暴露出半茧帽,此时的老熟蜂王幼虫直立呈现前蛹状态。蜂王卵孵化后七天,蜂王幼虫呈现典型的离蛹状态,蛹体白色而极其幼嫩。 蜂王卵孵化后八天,蜂王蛹体的复眼着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酱色。从茧盖仔细看下去,可以看到已着色的复眼。 蜂王卵孵化后九天,蜂王蛹体的单眼已着色,从茧盖已不能观察。蜂王卵孵化后九天半,蜂王蛹体已开始着色,由白转黄,复眼已呈黑色,。 蜂王卵孵化后十天,蜂王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王台茧盖也开始变色,王台茧盖略发黑。此时可以割台移台了,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蛹体活动。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王台茧盖完全发黑,蛹体呈褐色。此时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己经开始羽化,准备出房。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半,蜂王卵孵化后272小时。中蜂蜂王的发育期共计14.3天后蜂王羽化出房。综上所诉,如果从王台被封上蜡盖时算起,则大约封盖后7天,新王羽化出房。如果从显露半茧时开始计算,则在大约5天后新蜂王羽化出房。如果茧盖己明显发黑,那么则在大约8小叫后新蜂王羽化出房。作为中蜂养殖者,尤其是格子箱养殖者和初学者,务必掌握以上三项特征。作为格子分蜂前的参考。认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是判定其龄期,实施人工育王,割取王台诱入他群进行格子人工分蜂等养蜂措施的最基本的依据。 掌握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就可以预测蜂群自然分蜂的大致时间。一般情况下,从王台封盖到出房的7天时间内,只要天气晴朗,条件合适,都有分蜂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逢下雨,那么,在雨后初晴的当天,蜂群必分无疑。如果下雨太久,新王会在台内不出房只是咬开房盖,等待时机有利时再出房。格箱分蜂可分为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因格箱查台查王不易操作,鼓励大家尽可能让格子箱自然分蜂,以利用招收的自然分蜂群发展快,造脾快,交尾易的生物学习性。以往土养与格子箱自然分蜂有不好招收,易飞逃的难题。现在胡子专为此研制了一款多功能可组合王笼,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自然分蜂为当出雄查台发现工蜂己修建王台后,使可在格子箱或者土养桶箱的巢门前安装多功能可组合王笼了。多功能可组合王笼在分蜂前的主要任务是囚雄除雄。因为不囚雄除雄会在格子箱或者土养桶箱自然分蜂时因雄蜂太多在多功能可组合王笼内装不下而发生麻烦。多功能可组合王

人工分群的方法

人工分群的方法 人工分蜂,就是人为地从一个或几个蜂群中,抽出部分蜜蜂、子脾和蜜脾,组成—个新蜂群。人工蜂群是饲养管理中增加群数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自然分蜂的一项有效措施。人工分群通常有单群平分和混合分蜂。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在蜂群培育强壮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以弱群分蜂,则会愈分愈弱,结果是徒劳无功,得不偿失。本文来源39蜂疗网。 人工分蜂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等分法就是将一个原群按等量蜜蜂和子脾分成两群。此法的优点是两群蜂都由各龄蜂组成,不致破坏其正常的生活规律,日后群势增加较快;缺点是蜂群由强变弱,生产力下降。为了不影响生产,通常在大流蜜期前45天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两个新分群分别放置在原群的两侧,子脾、蜜粉脾均等分开,—群保留原蜂王,另一群在次日诱入新蜂王。经过分蜂后,外勤蜂经过一段时间也基本飞投入两群,若发生偏飞,通过移动两个蜂箱的位置可调整过来。 2.偏分法就是将一个原群人为地分成强弱不等的两个蜂群;优点是可预防原群产生分蜂热,并使原群迅速发展为强群;缺点是全场可能出现较多的弱群,影响发展,同时,若处理不当,蜜源缺乏时,小群易遭盗蜂袭击。具体操作办法是:原群留在原址,提出2—3脾带有青年工蜂的子脾和蜜粉脾放在空箱中搬到离原址较远的地方。缩小巢门,以防盗蜂,半天后再给这个无王小群诱入蜂王即可。 3.混分法就是从几个强群中各提出若干张带幼蜂的子脾和少量蜜粉脾,放入同一个空箱内组成一个无王群。半天后给该群诱入蜂王或王台。实践证明,利用强群中多余的蜜脾和成熟子脾,并给以产卵王或成熟王台组成新蜂群,在任何情况下,分群后的蜂群都比不分群的原群所培育的蜜蜂数量多,产蜜量也至少增加三分之—以上,这是因为,混合蜂群可从根本上解决分群和采蜜的矛盾。采用此法时,为防止外勤蜂回原巢而使子脾受寒,应适当多抖一些青幼年蜂到新组成的蜂群中来。这种方法组成的无王群,一般比较容易接受新王。在临近大流蜜期和正值大流蜜期,若全场的蜂群都已发展成为强群,有些蜂群出现自然分蜂征兆,则宜采用此法。 4.补强交尾群法经过短期观察.已交尾产卵的新蜂王若产卵性能良好,则可用强群中的青幼年蜂和正在出房的子脾,将该蜂王所在的交屋群逐渐补强,使其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强群投人生产。此法应在不影响强群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优点是既可充分利用强群的哺育和新蜂王的产卵力,而不致影响强群的正常发展,还可在短期内获得一定数量的新蜂群以扩大生产规模。 不论采用何法分蜂,新分群的群势一般较弱,调解巢温、育虫、采集、防卫等能力较差,因此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应采取补饲、遮阴、防盗等辅助措施,使新蜂王充分发挥其产卵性能,以加速新分群的发展。

中蜂养殖技术

中蜂养殖的四大定理_中蜂养殖技术 二四定理又可叫温饱律。 “二”指每张脾保持二指宽蜜粉是中华蜜蜂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好比人类生存的温饱线,超越此线则“家庭幸福、人 丁兴旺”。蜜蜂生活状态长期处在低于温饱线时,则会导致巢虫严 重危害、蜂蜜恋巢性降低、蜜蜂繁殖率急剧下降、蜂群严重衰退甚 至蜜蜂飞逃等结果。 “四”指中华蜜蜂蜂群发展的基准群势,即每一个蜂群发展最起码从4框开始,若低于4框则力量不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甚至导致全群衰败而亡。在4框蜂及以上群势,工蜂喂养幼虫及蜂 王的能力远高于4框以下,容易达到繁殖的最佳哺喂期。所以4框 是蜂群发展的群势分界线,无论是自然分蜂群还是人工分蜂群,或 是春繁、秋繁群,都应该以4框为底线,才能迅速达到蜂群发展的 最佳状态,养蜂人务必认真对待。 四八定理也可称小康律。“四”指每脾有4指宽的存蜜,此时蜜蜂的生活水平相当于人类的小康,然后可适当取蜜,但是不能逾越 小康线。小康水平的蜜蜂繁殖好,抗病虫能力强,容易适应人类的 干扰,所以养蜂者可以随便搬运和检查蜜蜂,也可以取蜜和分蜂, 此限度又称中蜂的取蜜线。“八”指每个生产蜂群群势达8框,是 高产和稳产的基本群势,因为实验证明,8框及以上群势的蜂群, 能够顺利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带来的风险和灾难,从而顺利的 完成生产蜂蜜的任务。此限度又称为生产线。在蜜蜂的生产过程中,完全遵循人多力量大和团结就是力量的原则,所以养殖者务必把蜂 养强、养好,才能高产稳产。此限度又称中蜂的生产线。因此长期 保持中蜂的小群取蜜和见蜜就取,而不遵循中蜂养殖四八定理(小康律),就会导致蜂群严重受损,中蜂优良基因逐渐丢失,中蜂生产力 下降,中蜂养殖不能规模化,更不可能使中华蜜蜂产业的优势得以 发挥和发扬光大。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 中蜂人工育王方法,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中蜂人工育王条件 在我国南北中蜂群势差异大。在华南,能维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强群;而在长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势;在华中地区,能维持8-10框蜂(中蜂标准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强大的群势。 在同等蜜源条件、气候条件下,工作蜂出勤早,归巢晚,蜂群进蜜快,取蜜时产蜜量明显高于其他群,这样的蜂群采集力强。在蜂场有的蜂群对巢虫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强,遇上中囊病发生却安然无恙。这样的蜂群就可以作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性情温和的蜂群便于检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遇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不飞逃,抗寒能力较强等。

(5)培育优质蜂王的群内条件 有足够的哺育蜂:工作蜂羽化第4日龄后,工蜂位于头部前额和两侧的王浆腺开始发育,并分泌王浆,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4-18日龄的年轻工作蜂。群内哺育蜂多能够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虫发育需要的蜂乳。 稳定的巢温:蜂王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是33℃-35℃,哺育群的温度要保持在33℃-35℃,才能使幼虫健康成长。 , 育蜂,保留封盖子脾和少量的幼虫脾,抽出空脾使蜂数密集。 中蜂在无王的状态下情绪低落,工蜂泌乳减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间哺育群不能无王或靠临时抽出蜂王来提高接受率。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当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划分为繁殖区和育王区。繁殖区留成熟子脾,育王区留卵虫脾和蜜粉脾。这样哺育群很容易接受王台。 3、制作人工王台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台刚产卵时的台基深度约6-9mm。随着台基内幼虫发育工蜂逐渐加高台壁,封盖的自然王台高度在15-20mm。根据工蜂在建造王台时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台基以高9mm,直径8-lOmm为宜。 4、移虫 第一次移虫:工蜂饲喂蜂王幼虫是随着幼虫生长逐渐增加泌乳量。根据这一特点,第一次移虫的虫龄可适当大一点。这样的幼虫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虫时动作要轻,不能擦伤幼虫。 这 各开巢门。分区第二天在无王区介绍成熟王台。 2、多区组织交尾群:把标准蜂箱分隔成三个小区,巢门开在不同的方向。每个小区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张,小区内要蜂多于脾。三个小区四周要隔严,防止区间的工蜂和蜂王串通。组织交尾群的第二天介绍王台 介绍王台一天后处女王出房,处女王出房的第一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二和第三天处女王特别畏光,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匍匍在巢脾上。处女王在出房后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平时 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叠加浅继箱取蜜。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 继箱饲养,方法是用闸板(或框式隔王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 设在箱侧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300mm,高为175mm)大 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 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 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 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 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 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1、过箱条件: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行。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4、过箱后的管理:首先要缩小蜂箱巢门,观察工蜂活动情况, 若在第二天工蜂能积极进行采集和清巢,并携带花粉团回巢,表示 蜂群已恢复正常;其次,在三四天后对蜂巢进行整顿,粘牢的可以除 去绑线,若发现失王,要选留1~2个好王台或诱入一只蜂王;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若蜂群强壮,且又正当流蜜时期,应及时加 础造脾,以更新蜂巢,促进蜂群繁殖。 l、组织双群同箱饲养 中蜂弱群的繁殖能力较差,很难在大流蜜期时达到强群的群势。在蜂场的分蜂季节里,经常可以用蜂笼收捕到一些中等群势的蜜蜂。这时就可以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了。方法如下;用蜂笼收捕到蜂群时,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冬季管理要点 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其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 蜜蜂冬季管理 1.培育适龄越冬蜂 所谓适龄越冬蜂,是指没有参加过采集活动和进行过排泄飞行的工蜂。蜂群中适龄越冬蜂多,则越冬安全,饲料消耗少,来春群势发展快;反之,则越冬困难,工蜂提前死亡,春季繁殖也缓慢。 培育适龄越冬蜂,要在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的初期着手进行。可用新王替换产卵差的老王,在大流蜜期要采去子脾上的贮蜜,选用适合产卵的新脾等办法,尽量扩大产卵区。流蜜结束时,抽出多余的蜜脾,适当补给空脾,保持蜂脾相

称,加强巢内保温和奖励饲养,促进蜂王产卵。但气温较低时要控制蜂王产卵,因气温低,后期出的工蜂没能进行排泄飞行,对越冬不利。为了能保证越冬的群势,可以把2~3个弱群同箱饲养,越冬前选留一个蜂王合并蜂群,这样看起来是蜂群数少了,但能使越冬群势增强,来春发展快,人工分蜂早,也能更快地发展蜂群。 2.贮备越冬饲料 选留封盖蜜脾是秋季管理的一个主要工作,因为越冬前临时喂给蜜汁或糖浆会增加蜜蜂工作负担,如蜜脾来不及封盖,冬季容易变质,造成蜜蜂下痢。有经验的养蜂人员是在全年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第一次取蜜时,选留四五个巢脾平整、无雄蜂房由繁殖过几代蜂的巢脾,放在继箱的边上,并扩大蜂路,到第二次取蜜时这些蜜脾都已封盖,可以提出来存放。一次留不足的可在第二次再留,留蜜脾的数量视蜂群越冬期的长短而定,一般每框越冬蜂留一个蜜脾,严寒地区可多留,冬季转地到南方的蜂场可少留。越冬饲料蜜脾要保存好,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为防止巢虫危害,可用硫磺等药物熏杀,方法是每个继箱放8个蜜脾,几个继箱放在空巢箱上,箱内点燃硫磺,关严巢门,最上面继箱上盖好纱盖和大盖,各箱间缝隙糊严。也可将几个存蜜脾的继箱放在一个强群上,让这个群蜂保管,直到越冬时使用。如因故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未能留到或留足越冬饲料,应在蜂王接近停止产卵前,突击用浓度大的糖浆(2份糖、1 份水)或蜜汁(10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蜜蜂杂志(月刊)JOURNAL OF BEE(Monthly)NO.42016Apr. ●中华蜜蜂 传统桶养中蜂人工分蜂初探 李龙标 (中国电信兰溪分公司,浙江兰溪321110) 百花盛开的春天,蜜粉源充裕,为中蜂繁殖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环境,蜂群随之日益增长,子丰蜜足。江南一般3月中旬中蜂进入分蜂期,蜂农将迎来一个繁忙的季节。然而中蜂传统的桶养饲养模式,无法查找蜂王,更不用说将蜂王囚禁管控。因此,对于分蜂,蜂农既高兴分蜂能扩群,又担心没见着蜂群分出而随之丢失。为此,笔者对传统桶养中蜂的人工分蜂进行了一些探索,与蜂友们分享。 1传统桶养现有的分蜂模式 现有桶养中蜂分蜂,在笔者生活的浙江中西部地区,多维持传统模式:任由蜂群自然分蜂,蜂群发生分蜂后,有人提着收蜂笼追赶时而向东时而向西飞舞的蜂群;有人用泼水、撒沙等方式干扰漫天飞舞的蜂群,迫使其就近结团。待分出的蜂群停歇后,用收蜂笼将其收捕,轻轻提回,将新蜂群放在拟放置的石(木)板上,上方用黑、蓝等深色布遮盖,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竹片、小石块等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从原桶中割出1张巢脾,放入新蜂桶,再将收蜂笼内的分出蜂或倒入桶中,或将收蜂笼反转,蜂桶靠放其上,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徐徐向上进入蜂桶,完毕后放在新址。 2人工分蜂准备工作 收蜂笼,为了加快蜂群入笼停留,可对收蜂笼雾状喷吹少许蜂蜜。 蜂桶,有旧蜂蜡迹最佳。对旧蜂桶加热,即可起到消毒作用,又会增添香甜蜡味。新制木桶,有条件的可涂抹旧蜂蜡后再加热,同样能添香甜蜡味,为蜜蜂的入住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捆扎好的艾叶、香草,用于燃制熏烟。 割脾刀具,置放巢脾的盆、板等。 3强行分蜂 3.1时间 选“分蜂热”严重,有封盖王台出现的蜂群,王台颜色变深,封盖已有3d以上的,王蛹相对较老,最不容易受到伤害。尽可能选择临近傍晚时人工分蜂,通过夜晚的歇息,降低新分群反应,稳定蜂群情绪。3.2赶蜂 先将欲分蜂的蜂桶倒立,放在2张板凳之间,蜜脾在下,子脾在上。上放收蜂笼,将捆扎备用的艾叶、香草点燃,使烟向桶内喷熏,轻轻地连续敲击木桶外侧赶蜂。因蜜蜂有向上爬往黑处的习性,蜂群会往上方的收蜂笼内集结。连续敲击10min左右后,稍停3~5min。片刻的静止后,工蜂回脾护子,仍留置在收蜂笼的大多是休闲蜂。查看收蜂笼中的蜂量,估计达到0.50~0.75kg即可,不足的可再敲击木桶,再赶些蜂进收蜂笼。一般来说,赶蜂后又稍作停留的,蜂王回木桶的可能性大,即老王在原桶蜂群中,而敲击后不停歇直接提走收蜂笼的,蜂王在收蜂笼的可能性大。当然,如果有经验能在收蜂笼中查找到蜂王最好。 将收蜂笼用深色布笼罩,确保蜂群安静,放在新址。在收蜂笼下方用小树枝、小石块垫起,保持收蜂笼内空气流通,防止蜂团出现闷热。 3.3割脾 将原桶巢脾一分为二。一般原先木桶中会有6~7张巢脾,割出其中一侧的3脾,下手要狠,割至竹签或木档,以确保割出的巢脾有蜜有粉,有卵虫封盖子,保护好封盖王台不被损伤。 3.4整脾 将割出的巢脾放入新桶,靠桶一侧摆放,小的脾必须紧靠桶壁。割一脾放一脾,保持在原桶中的排列顺序,各蜂路间基本上控制1cm左右。蜂桶上方用原先习惯用的棕丝等盖住扎紧后,加盖深色遮挡物。 3.5回蜂 将收蜂笼轻轻反转,笼口向上,将整脾后的蜂桶大口向下与收蜂笼对接,露出缝隙区用柔软棉布或旧衣裤填塞。尔后,轻轻拍打收蜂笼,让蜂缓缓向上进入蜂桶。 3.6放置 蜂群进入新蜂桶后,可放在原址,也可放在新址。能基本确定蜂王所在群的,老王群放新址。如果感觉分出蜂量偏少的,选择新桶放在原址;如果感觉蜂量很足的,选择新桶放新址,巢门用青草遮掩。笔者习惯分出新群放原址,老蜂桶移往新址。 收稿日期:2016-01-13 36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养殖管理。 二、名词术语 (一)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二)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三)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四)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五)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六)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七)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八)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九)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十)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十一)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十二)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十三)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十四)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 称蜜源。 三、蜂箱选择技术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 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 开始实施。 中蜂十框标准蜂箱由巢箱、浅继箱、副盖、箱盖组成,各部位的尺寸规格如下: (一)巢箱 内围长440mm、宽370mm、高270mm、板厚20mm。两佃(1壁后下 方各有3~5个圆孔巢门。前后壁内面中央留有宽12mm、深3mm的 浅槽,供隔离板插入。前壁下沿有两个长120mm、宽20mm的缺口, 前面插入一块长386mm、高50mm、厚15mm的巢门板,该板一边开 10个圆孔巢门,另一边开两个长60mm、高10mm的舌形巢门,后壁 上部开有两个80mmxllomm的铁纱窗,并各有一块100mm宽可左右移 动的木板供开闭。整个箱体外围上沿加保护条,条宽20mm、高25mm。 (二)巢框 外围长420mm、高250mm。上梁宽25mm、厚20mm、长456mm、框 耳长28mm,边条长240mm、宽25mm、厚10mm。下梁长400mm、宽 15mm、厚10mm。上梁底面不留巢础沟,隔板的尺寸与巢框外围一致。 (三)浅继箱 内围高135mm、宽370mm、长440mm、板厚20mm。浅继箱巢框外 围长420mm、高125mm。上梁厚15mm、长456mm、宽25mm(各地可根 据群势状况灵活采用)。

格箱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的方法

格子比桶养的高级一点的在于可人工分蜂。那么预知分蜂时间尤为重要,掌握了它心里有数就不会出现漫天飞舞的情景了 格子与桶养一样,蜂强了,到了分蜂期,雄蜂出房了,见了斗笠壳,就可预知蜂群会造王台了。于是养蜂人开始查台了,有经验的养蜂人一看便知王台有多少,多久出房。余下的就开始计算时间,查看天气,大约就可预算出那天分蜂了。格子与桶养的区别在于,既然知道了王台情况,提前割蜜分蜂就可以了。蜂王卵期大约为三天,与工蜂相似。蜂王卵孵化后一天半,明显可见幼虫体节,虫体呈弯月c形,王台中的王浆量明显多于工蜂,成点状浸润包围幼虫体。蜂王卵孵化后三天,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四分之一,王浆已布满王台底部,并较为浓稠。蜂王卵孵化后三天半,蜂王幼虫体已占王台底的二分之一,王浆全部浸润包围幼虫体。 蜂王卵孵化后四天,蜂王幼虫体已填满王台巢房底部,首尾相接浸润于王浆中。蜂王卵孵化后四天半,蜂王幼虫体肥大,蜂王幼虫背血管明显可见。工蜂从此时起开始为王台封蜡盖。 蜂王卵孵化后五天,王台已经完全封盖,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 蜂王卵孵化后六天,蜂王幼虫在台内吐丝作茧完成,工蜂开始啃去王台上部及顶端的封盖蜡,暴露出半茧帽,此时的老熟蜂王幼虫直立呈现前蛹状态。蜂王卵孵化后七天,蜂王幼虫呈现典型的离蛹状态,蛹体白色而极其幼嫩。 蜂王卵孵化后八天,蜂王蛹体的复眼着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酱色。从茧盖仔细看下去,可以看到已着色的复眼。 蜂王卵孵化后九天,蜂王蛹体的单眼已着色,从茧盖已不能观察。蜂王卵孵化后九天半,蜂王蛹体已开始着色,由白转黄,复眼已呈黑色,。 蜂王卵孵化后十天,蜂王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王台茧盖也开始变色,王台茧盖略发黑。此时可以割台移台了,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蛹体活动。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王台茧盖完全发黑,蛹体呈褐色。此时割下的王台在强光下可见蜂王己经开始羽化,准备出房。 蜂王卵孵化后十一天半,蜂王卵孵化后272小时。中蜂蜂王的发育期共计14.3天后蜂王羽化出房。 综上所诉,如果从王台被封上蜡盖时算起,则大约封盖后7天,新王羽化出房。如果从显露半茧时开始计算,则在大约5天后新蜂王羽化出房。如果茧盖己明显发黑,那么则在大约8小叫后新蜂王羽化出房。作为中蜂养殖者,尤其是格子箱养殖者和初学者,务必掌握以上三项特征。作为格子分蜂前的参考。认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是判定其龄期,实施人工育王,割取王台诱入他群进行格子人工分蜂等养蜂措施的最基本的依据。 掌握了蜂王幼虫,蛹的发育历期与特征,就可以预测蜂群自然分蜂的大致时间。一般情况下,从王台封盖到出房的7天时间内,只要天气晴朗,条件合适,都有分蜂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逢下雨,那么,在雨后初晴的当天,蜂群必分无疑。如果下雨太久,新王会在台内不出房只是咬开房盖,等待时机有利时再出房。 格箱分蜂可分为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因格箱查台查王不易操作,鼓励大家尽可能让格子箱自然分蜂,以利用招收的自然分蜂群发展快,造脾快,交尾易的生物学习性。以往土养与格子箱自然分蜂有不好招收,易飞逃的难题。现在胡子专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书籍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书籍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 蜜蜂养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己大量发现,蜜蜂科的许多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蜜蜂及其用途的记载。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下面是.01hn.范文网WTT整理的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供大家参考!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中华蜜蜂 拉丁学名:Apis cerana cerana 类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 简称:中蜂 分布:原产中国,分布很广,家养历史悠久。 【形态特征】

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嗅觉灵敏,善于采集种类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耐寒性较强。飞行敏捷,善于逃避敌害。 【生活习性】 适宜于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饲养。工蜂吻短,对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较差。生产蜂王浆的能力弱,且不产蜂胶。分群性强,蜂群易飞逃,易发生盗蜂行为。抵中华蜜蜂抗巢虫及囊状幼虫能力弱。饲养管理上通常将原蜂群迁入活框箱,然后按饲养意大利蜂的方法进行饲养管。 【濒危现状】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

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 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2018 年10 月

目录 一、品种简介--------------------------------- 3 二、基础知识简介----------------------------- 3-4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 4-14 四、分阶段管理------------------------------ 14-15 五、蜂场卫生及防疫--------------------------- 15

一、品种简介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工蜂体长10 ~12 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雄蜂体长11~14 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 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 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二、基础知识简介 (一)蜂群的组成 蜂王:1 只(正常情况下),产卵。体型最大。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体型较大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内径6-9mm, 培育处女王。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5.0-6.5mm ,培育雄峰、贮存蜂蜜。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4.4-5.1mm ,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 (二)生长发育阶段蜂王:(王台)受精卵3 天小幼虫:5 天末封盖,5 次蜕皮(大幼虫)蛹处女王:6-9 天与雄蜂交配产卵。由工蜂饲喂,小幼虫食用蜂王浆,产卵期饲喂蜂王浆。寿命5-6 年,大于540 日龄后产卵量明显下降。最好 每年更换。处女王会杀死所有的王台内的蛹;处女王之间相互搏斗,只到只剩下一只。除了交配,一般不出箱。 工蜂:(工峰巢房)受精卵3 天小幼虫(3 日龄内喂给蜂王浆,3 日龄后饲喂蜂粮)(大幼虫)蛹工蜂。寿命:在采集季节平均寿命35 天左右。秋后所培育的越冬蜂一般能生存3-4 个月甚至5-6 个月。 雄蜂:(雄峰巢房)未受精卵3 天小幼虫(大幼虫)蛹雄峰7 天后才能起飞,12-27 日龄性成熟可以与蜂王交配。只有最强壮的才能与蜂王交配,交配后生殖器拉出会立即死亡。自然寿命3-4 个月(蜜粉充足的季节)。

懒人养蜂法简略说明

"懒人养蜂法"简略说明 糊涂蜂原创 (2010) 1、轻松的定地西蜂饲模式。略加变通,也可适用于转地。 2、保证四季蜜粉充足,不是够吃,而是足足有余,宁多勿少。 3、蜂群(蜂箱)严格定位,不乱搬动蜂箱,不人为造成蜜蜂错投蜂箱而带来的损失。 4、不是万不得已,不开箱,坚持箱外观察,小问题尽量箱外处理,不人为破坏蜂群的秩序。 5、取半封盖蜜。(蜂蜜有个后熟时期) 6、四季坚持用新王,充分利用新王的鼎盛产卵力来快达强群饲养,生产和繁殖季节采用“蜂王无节制产卵”。新王不但产卵强,而且后代生命力强,采集力强, 自我护理调节能力强,抗逆性强,防盗能力强。。。。 7、蜂采用抽样法,尽量采用不提脾观察法。 8、每年坚持蜂种的鉴定和筛选,选育出适合自己饲养的蜂种。在缺乏无偿种源时,应考虑引进新的远缘种系血统。 9、采用随机应变的灵活管理方式,不死板教条。(例如:秋末冬初的利用强群交尾来防盗蜂的技术的采用。) 10、巢门四季常开,不存在闷蜂和伤热,有利提高采集效率, 有利蜂群的自然换气和排除积水和垃圾. 11、支架上放继续箱生产群,成紧凑排放,能直腰干活,轻松并提高效率。 12、支架下放种王群,近距摆放,很少发生被盗。 13、分台采用不锈钢丝螺旋王台保护器,确保处王成功出房。 14、用自己设计的多功能王笼,一笼多用。 15、使用自己设计的6排孔脱粉板,不限制制蜂王、雄蜂的出入, 不要求高脱粉率。不造成采集蜂出入拥挤. 16、使用自己设的不锈钢接粉盆,有排水孔,好消毒、清洗。 17、强群越冬,零成本春翻,不搞人工促繁,降低成本,减少劳累。 18 、零成本秋繁,留足度夏蜜,强群度夏,积累零星蜜、粉,满足秋繁的蜂粮需求。 19.对群势的控制,采取上半年分蜂,下半年合并。分蜂采用强分强,一分为二,不抽单脾合并新群。 20、二十脾强群秋繁,一年之季在于秋,强群越冬,以不变应万变,确保蜂群越冬的安全。 21、把微型储备王群挂到墙壁上。 22、微型储王群采取多继箱小强群越冬。 23、蜂场水泥地面,自来水冲洗。 24、使用自己设计的最简单的巢门板。 25、采用斜箱底,有利清除垃圾却积水。 26、使用自己设计的浅盆式饲喂器,不用漂浮物,不溺死蜜蜂,不用人工清洗,可刮取蜂胶,可代替小覆布,可固定巢脾。。。。 27、采用上饲,不弯腰,快速度操作,“口”字形副盖框,视眼开阔。 28、四季采用棉纱大盖,简化蜂具和操作,提高人的劳动效率。 29、蜂箱里的换气方式, 采用下换气,结合微量上换气。 30、蜂箱放置于高支架上,直着腰干活,有效预防敌害的侵害。 31、二十脾蜂量强群自然春繁,高效、快速、高质量的繁蜂,赶上油菜花期夺高产,有效抵御倒春寒的伤害。 32、提高预测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前。

蜜蜂最新流行人工分蜂方法

最新流行人工分蜂方法 1 均等分蜂法 将1箱强群分成2箱,子脾、蜜脾和蜜蜂平均分配,1箱有原来的蜂王,另一箱诱人1只新产卵蜂王。以原位置作标准,两箱的原位置左右距离都是30 cm。这时采集蜂回巢时,不见原来位置的蜂箱,不得已分向左右两侧箱内飞人。如发现一箱的蜜蜂较少,就把这箱向原位置移近些,或把蜂多的那箱移远一点,以后蜜蜂数自然就平均了。 2 幽闭法 原箱不动,从里面提出一半带蜂的子脾和蜜脾,放于一新箱内,同时诱入1只产卵蜂王,在箱上盖上铁纱副盖,关上巢门。然后搬到暗室内幽闭3~4 Et,再移到新位置,打开巢门。或是把分蜂群的巢门用草堵上,放在新位置,注意巢内空气流通。3~4小时后蜜蜂将草咬开,就很少飞返原巢。 3 远移法 按第2种方法,把新分的蜂群立刻搬到5 km 外的新地址,一周后,再移回场内,打开巢门。3小时后,撤去纱盖,换上副盖,盖好大盖,缩小巢门。 4 1群分为3群法 如1群内有蜂9框、子8框、蜜2框,则可分为3群。先提出带蜂的子脾3框和蜜脾1框,放于5框箱内,诱人产卵蜂王1只,原群内剩下蜂3框、子2框和老蜂王,再加入蜜脾、空脾各1张,蜂箱放在原址不动。把2个分蜂群放在暗室内幽闭3~4日后移到新位置,放开巢门。可把2个分蜂群放在一个10框箱内,中间用严密的隔板把箱内空间分成2部分,各开一个小巢门,蜂箱前壁巢门上方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黄、蓝),以免蜜蜂走错巢门。同样需要在暗室内幽闭3日。 5 1群分为4群法 如1群内有蜂9框、子8框、蜜2框,也可分为4群。使每一分蜂群都有带蜂子脾2框、蜜脾1框(用蜜脾补充),诱人产卵蜂王1只,原群内剩下子脾2框、蜂3框,再加入蜜脾、空脾各1张。 6 2群分出1群法 如有2个10框蜂群,群势和上述相同,若只打算分出1群,可先预备1个带纱盖的蜂箱,从甲群内提出带蜂的子脾5框、蜜脾1框,由乙群内提出蜜脾1框加入分蜂群,诱人1只蜂王。再由乙群提到甲群封盖子脾2框。这样甲群内有蜂4框、子5框、蜜1框。乙群有蜂9框、子6框、蜜1框。分蜂群有蜂5框、子5框、蜜2框。 7 3群分出1群法 如有3个10框群,群势和上述相同,如果打算由3群分出1群,可先预备1个带纱窗的蜂箱,打开纱窗。由甲群提出带蜂子脾5框,由乙群提出子脾2框、蜜1框,由丙群提出蜜脾1框,组成一个强壮分蜂群,诱人1只蜂王。幽闭处置法如前。再由丙群提出子脾2框,补助甲群。 8 分场繁殖法 如要由总场内划出12群蜂作繁殖群,可每次都由这12群中提出带蜂子脾l0框,每框都附有特选的封盖王台1个,放在1个10框运输箱中,再由这12群中提出带蜂子脾10框,放在另一个l0框

中蜂人工育王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养蜂、养蚕) 发布时间: 2003-10-25 信息来源: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饲养管理。 2 名词术语 2.1 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2.3 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2.4 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2.5 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2.6 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2.7 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2.8 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9 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2.12 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2.13 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2.14 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3 中蜂场基本操作技术 3.1 中蜂蜂箱的排列 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 3.1.1 山区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3.1.2 转地放养的蜂群,应以3~4群为一组排列,组距4m左右。但两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以上。 3.1.3 每个蜂箱,用短木桩支起,使其离地面约30cm。 3.2 蜂群的移动 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日0.5m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3.3 蜂群的检查 为了摸清蜂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应通过全面检查、局部检查、箱外观察等方法对蜂群进行了解。 3.3.1 全面检查 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后和转地放养后进行。全面检查须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气温15~25℃),养蜂人员衣着整洁,无异味。动作要稳、准、轻、快。 3.3.2 局部检查 对蜂群不定期,进行针对性抽查,了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内是否产生分蜂热,有无病虫害,贮备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以便实行正确的管理措施。

中蜂养殖技术

厂的地方,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避免选择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其它蜂场蜜蜂飞经的地方。“过境地”易出现盗蜂)。 (二)蜂群的排列 中蜂的认巢能力差,但嗅觉灵敏,当采用紧挨、横列的方式布置蜂群时,工蜂常误入邻巢,并引起格斗。因此,中蜂蜂箱,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可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甚为理想。 如果放蜂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对于转地采蜜的中蜂群,由于场地比较小,可以3~4群为1组进行排列,组距1~1.5 m。但2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90°。当场地小、蜂群多,需要密排时,可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d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饲养少量的蜂群,可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屋檐下或篱笆边作单箱排列。 矮树丛多的场地,蜂箱可以安置在树丛一侧或周围,以矮树丛作为工蜂飞翔和处女王婚飞的自然标记,也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木)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mm,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为害。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时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内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三)中蜂的饲喂 养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授粉、取蜜和获得其他一些产品,而饲喂蜂群,正是为了上述目的所要采取的一种手段。因此,“该取则取,该喂则喂”,是养蜂入员在管理蜂群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

则。喂蜂的饲料,主要有糖浆、花粉、水等。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防止蜜蜂受饿。其方法有:(1)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直接倒入箱内的空脾上)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2)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2份白糖加1份水),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刺激蜂王产卵和促进工蜂育虫。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对蜂群进行饲喂,应注意:⑴不用来路不明的蜂蜜喂蜂,以防止蜂病的传染;⑵缺蜜群和强群多喂,反之少喂;⑶无粉期不奖励饲喂,以防蜜蜂空飞;⑷傍晚喂,白天不喂,饲喂期间要缩小巢门,以防盗蜂;⑸饲喂量以当晚食完为度;⑹在蜜源中断期喂蜂,应该防盗蜂,以免造成管理上的麻烦;⑺红糖、散包土糖、饴糖、甘露蜜等,在北方均不可当作越冬调料,以保障蜂群安全越冬。 3.饲喂花粉: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蜂群采集花粉,主要是用来调制蜂粮养育幼虫。1个强群在1年中,大约要采集25~35kg花粉。1万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消耗蜂粮1.2~1.5kg。粉源不足,会造成蜂王产卵减少和幼虫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蜜蜂群势的发展。此外,还会引起蜜蜂早衰及分泌王浆和蜂蜡的能力降低。因此,当蜂群在繁殖期内如果外界缺乏粉源时,必须及时补喂花粉。 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

开眼界:蜂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图文详解)

开眼界:蜂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图文详解) 蜂蜜、蜂皇浆、王浆虫、蜂蜡、蜂胶、花粉等蜂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功效(附图) 蜂箱,双层结构。下层主要是繁殖的场所,上层是出蜂产品的场所。平时为了不让蜂王到处产卵给采收蜂蜜造成麻烦,两层蜂箱之间用“隔王板”分隔,图片上方看到的就是隔王板了。上面的空隙可以让工蜂穿过,但是蜂王不能,她太大了,呵呵。 看蜂王咯~~~~~~ 这个是普通蜂王,大概是20块钱一只。 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一群蜂只有一只蜂王。如果有新的蜂王出现,她们见面就要打架,直到最后剩下一只。 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特别爱护,尤其在产卵时期更是受

到特殊照料,通常情况下四周总有由幼年工蜂组成的侍卫蜂环护着它,侍卫工蜂面向蜂王不断用触角触摸蜂王,舐它,搬走它的排泄物。工蜂以蜂王浆饲喂蜂王,如果无工蜂,蜂王的产卵职能就无法实现。蜂王停止产卵以后,工蜂对它照料就差些。有时为迫使蜂王停止产卵(如蜂群准备分群时期),工蜂就不再给蜂王喂蜂王浆,这时蜂王只得自己到贮蜜的巢房去取蜜。峰王已经丧失了抚育蜂子(含卵、幼虫和蛹)的能力,因此由工蜂担负抚育蜂子的职能。 名贵蜂王上场! 这可是特快专递邮寄来的,200块钱一只。产的卵质量好,生产蜂王浆时用的就是这只蜂王产的卵。 看到周围的侍卫蜂了么?工蜂。 工蜂是由工蜂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一般不产卵。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 这只工蜂在偷蜜,哈哈! 对了,补充一点。蜂王在行动的时候周围总有一些工蜂随从,其中一部分是保护伺候蜂王的,一部分是在获取蜂王的信息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一、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蜂脾关系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蜜粉源比较缺乏,而敌害和盗蜂严重,蜂群遭受的损失往往比越冬损失还要严重。保持群强、蜜足、蜂脾相称 是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证。在越夏前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夏饲料,尤 其是花粉。在夏季不能做奖励饲喂。以免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出勤,增加劳动量缩短工蜂寿命,造成秋衰。 要组织强群越冬,越冬蜂群内要保持脾稍多于蜂。越冬蜂群以单王群5框以上蜂量为宜,2~3框的弱群要进行合并或组织双王群越冬。由于初冬季节气温尚不稳定,所以中蜂蜂群越冬包装要比意蜂 晚10天左右,切忌包装过早,不然突遇晴暖天气,气温回升,工蜂 外出飞翔,会遭致损失。 二、控制自然分蜂,淘汰老劣蜂王 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分蜂,不仅影响蜂群的采集力,降低产量,而且还会由于自然分蜂群的飞逃使蜂场 蒙受损失。 在流蜜期到来时,中蜂蜂群的群势发展很快,如果蜂王老劣、工蜂哺育能力过剩、巢内拥挤闷热,而外界气候温暖,蜜粉源丰富, 蜂群即会产生分蜂热。由于分蜂是蜂群的一种本能,因此单纯依靠 驱杀雄蜂,破坏王台或扩大蜂巢等强制手段是不足以消除蜂群分蜂 热的。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因势利导,科学地利用中蜂的分蜂本能,发展中蜂生产。 (一)培养强群,利用自然分蜂群,适当处理原群 早春,选择有3框足蜂、2框子脾的蜂群,通过加强保温、奖励 饲养、快速繁殖和补给老子脾的方法,使蜂群迅速壮大,提早发生 分蜂热。当蜂巢内出现自然王台时,不要破坏,可以让它进行自然

分蜂,然后把分蜂群收捕回来。因为第一次分蜂是老王飞出,容易 收捕,而第二次分蜂时,是处女王飞出,飞得远而且结团高,不容 易收捕。根据当地蜜粉源和气候条件,利用自然分蜂群造脾积极、 采集勤奋的优点,有计划地进行分蜂,是解除蜂群分蜂热的一个方法。 如果原群群势很强,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抑制其分蜂热时,可以采用人工原地均等分蜂法,在每个分蜂内各选留一个最好的成熟王台。如果场内有备用的老蜂王,可以把它介绍到自然分蜂后的原群内, 待处女王出房交尾后,可以组织成双王群快速繁殖。 (二)将原群和交尾群同箱饲养 春季蜜源流蜜前期,将蜂群在箱内隔成两半:一半由两框带蜂王;另一半介绍一个成熟的王台,当中用铁纱隔开,巢门开在两群之间,并作好标记,待新蜂王交尾产卵后,淘汰老蜂王,抽去隔板,合并 成一群。这样既实现了蜂王的新老交替,又能有效地解除蜂群的分 蜂热。 (三)采用卧式蜂箱 三、避免中蜂咬脾 中蜂的咬脾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野生状态下的中蜂,依靠这种本能整顿、更新巢脾、控 制巢虫的危害。中蜂采用活框蜂箱饲养后,更新巢脾的工作由者帮 助完成,这样,咬脾行为就不仅造成巢脾的损失,而且也给管理工 作带来麻烦。中蜂咬脾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平时只咬老脾、生有巢 虫的脾、被污染的病脾和多余的空脾,而且//农村致富经网//,往 往只是局部咬成孔、洞,咬掉的地方常常很快补好。但在越冬过后 和夏末秋初,蜂群度过了寒冬和盛夏,随着蜜源、气候的改善,中 蜂要进行两次大规模地咬脾。跟平时咬脾相比,这两次蜂群对巢脾 的选择更严格,不光咬去不好的巢脾部分,有时连好脾也咬,咬掉 后也不及时修复,要等待蜂群群势的恢复而逐渐筑造。 此外,可根据中蜂在不同季节的咬脾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例如,夏末季节,中蜂常会大片咬脾,对巢脾的要求苛刻,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