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

第一章、国内政策搭配

1.米德冲突

一、理论背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在1951年《国际收支》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

衡冲突问题。

二、前提假定:

1.固定汇率制度

2.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的影响

三、基本观点: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够通过影响社会的总需求(支出增减型政策)来调节内外均

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条件下的特定区间上就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

四、典型事例:

1.经济衰退→总需求↓→国际逆差加剧

2.经济繁荣→总需求↑→国际顺差加剧

五、主要缺陷:

1.前提假定不符合实际,只针对固定汇率制度,并且没有考虑资本流动。

六、评价:

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也不可能完全听凭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所以汇率具有一定的

固定因素的。

2.在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尤其是考虑资本项目下国际游资的流动,汇率的波动会更加动荡不

定,使内外均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更加复杂,内外均衡冲突问题更加深刻。

2.丁伯根法则

一、丁伯根法则是由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麦(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

策和经济调节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

二、丁伯根法则的实质: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

三、内容: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N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

用N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如在两个目标、两种政策的情况下,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四、推导:

1.两个目标T1、T2,两种政策工具I1、I2,假定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

2.T1=a1×I1+a2×I2

3.T2=b1×I1+b2×I2

4.当T1、T2两个政策目标彼此无关,只要a1b2≠a2b1,即两种政策工具线性无关,该方程就有唯

一解,即得出为了实现T1、T2的目标值所需要的I1、I2水平。但是如果两种政策工具彼此相关,

就不可能实现两种彼此独立的政策目标。

5.假定经济具有线性结构,这一结论就可以推广到N个目标,政府至少有N个线性无关的独立工

具来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

五、政策含义:运用支出增减型政策通过调节支出总量这一条途径,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个目标是不够

的,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进行合理配合。

六、理论缺陷:

1.丁伯根法则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搭配来实现政

策目标,不符合实际。

2.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某一目标的实现,无法满足实际调控需要。

3.斯旺曲线

一、模型的搭建:

1.“国内支出—本国货币实际汇率”坐标系

1)国内支出轴线:往右是国内需求扩张,往左是国内需求紧缩。

2)实际汇率轴线:往上是货币贬值,往下是货币升值。

2.EE(IB)、YY(EB)曲线

1)EE\IB曲线:左边是国内经济衰退,右边是国内经济通

货膨胀,曲线斜率为负,国内支出减少,为了维持国

内总支出的原有水平,就需要本币贬值以便扩大出口。

2)YY\EB曲线:上边是本币贬值,国际收支顺差,下边是

本币升值,国际收支逆差,EB曲线斜率为正,因为汇

率上升,本币贬值,出口增加,需要扩大国内吸收,增加进口才能维持经常项目的平衡。

二、政策搭配建议:

1.支出增减政策侧重于内部均衡,支出转换型政策侧重于外部均衡。

2.两者搭配使用,逐渐趋近国际收支平衡点,即两个曲线的交点。

4.有效市场分类假说

一、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的。

二、政策指派:

1.理论的出发点: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政策决策者手中,导致决策者不能紧密协

调政策而独立进行决策,就不能实现最佳的政策目标。

2.结论: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的指派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

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

三、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1.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影响力的政策工具,如果指派错误,则经济会产

生不稳定性而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2.政策建议:货币政策应侧重与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应侧重于实现内部均衡目标。

5.克鲁格曼三角(三元悖论)

一、理论背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的政策选择问题,在M-F模型基础上提出的。

二、基本思想:

1.理论表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

能实现两个,放弃一个。

2.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国执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主要指一国是否具有

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

3.汇率的稳定性: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的稳定。

4.资本的完全流动:不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

三、永恒三角形(国际货币体系划分):

1.固定汇率制——资本完全流动:金本位制度

2.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深林体系

3.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完全流动:布雷顿深林体系解体后,汇率开始自由浮动

4.固定汇率制——资本完全流动:欧盟、货币局制度

四、定性推导:

1.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牺牲:资本完全流动

1)一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持对外经济的稳定,并建立当局稳定形象、增强政策的

可信性。

2)对资本监管能力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有效管理,所以对其进行管制。

2.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完全流动;牺牲:汇率稳定性

1)本国当局不进行干预,保持政策独立性。

2)资本完全流动,国内外资金流动频繁剧烈变动使得国际收支不稳定。

3)由于本币汇率随资金供求变化频繁波动,自发调节改善国际收支,影响资本流动。

3.保持: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性,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

1)只有参加货币联盟或者实行严格的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

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的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持

固定汇率。

6.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封闭经济的宏观分析工具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下,并按照资本国际流动

性的不同,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是以货币金融角度为主队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对象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国家,分析的前提是:

1.总共给曲线是水平的

2.即使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汇率完全依据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整

3.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含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是按照固定汇率

制和浮动汇率制分别进行的,而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又有资金完全流动、不完全流动和完全不流动三种情况。

(一)固定汇率制

一、资金完全不流动时:

1.财政政策,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例,在短期内,财政支出扩大,利率上升,收入上升,国

际收支的经常项目恶化;在长期内,利率进一步上升,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恢复到期初水

平,仅基础货币总支出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这说明,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的

影响在长期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上升,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

恶化;在长期收入、利率和国际收支状况回到期初水平,仅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里变

化。这说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的影响在长期是无效的。

二、资本不完全流动时:

1.财政政策,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例。

1)在短期内,利率上升,收入增加,国际收支状况一句资金流动性的高低有着多种可能

性;

2)在长期内,利率和国民收入一句资金流动性高低的差异而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但同期

初比较,利率和收入都有提高,这说明,财政政策在长期是有效的。

2.货币政策,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例,

1)在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上升,国际收支恶化;

2)在长期内收入、利率与国际收支状况均恢复到期初水平,仅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

变化。这说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的影响在长期是无效的。

三、资本完全流动时:

1.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影响利率,但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大幅度上升,此时的财政政

策非常有效。

2.货币政策,货币扩张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货币政策是完

全无效的。

(二)浮动汇率制度

一、资本完全不流动时

1.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国民收入提高、利率上升以及本币贬值,此时,财政政

策是比较有效的。

2.货币政策,货币扩张会引起收入提高、利率下降,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这说明,货

币政策也是比较有效的。

二、资本不完全流动,

1.财政政策,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收入和利率,但对汇率的影响则必须依资金流

动性的不同而具体分析,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还是比较有效的。

2.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引起本国货币贬值、收入上升,对利率的影响则难以确定,

货币政策也是比较有效的。

三、资本完全流动时,

1.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

此时的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2.货币政策,货币扩张会使收入上升,本币贬值,对利率无影响,可见,此时货币政策是非

常有效的。

7.以邻为壑的政策

一、以邻为壑政策是指本国产出扩张的一部分是以外国产出的相应下降实现的。如许多国家将其货币进行竞争性贬值,即将货币贬值到均衡汇率以下以求国际收支盈余,促进国内收入和就业增加。

二、由于这一政策会造成那些同样面临经济衰退的国家国际收支恶化,所以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出口失业。

它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对方的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8.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是根据丁伯根原则和“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确立的。

二、它包括:

1.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支出变更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

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总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主要指财政和货币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是指改变支出的结构,即支出在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来调节

社会总需求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有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将支出变更政策

工具指派给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将支出转换政策工具指派给实现外部均衡目标。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可将支出变更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视为两个独立的政策

工具,在汇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将财政政策指派给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将货币政策指派给实现外部

均衡目标,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

标。

第二章、国际政策协调的定义以及分类

1.1.定义:

一、各国政策当局之间在执行政策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可以有很多层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信息交换,政策当局之间相互交换有关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信息是最底层的政策协调,交换的

内容主要涉及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取向、对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合理水平的判断,以及

有关外汇市场干预的主要行动意向等。

2.政策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协调,各国政策当局在充分交换政策目标和行动意向的基础上,可以

进一步协调宏观政策目标和选择的政策工具,并在政策执行力度及采取政策的时间等方面进行

合作,政策一致性协调是为了避免政策效果之间的相互冲突。

3.联合行动,相互交换信息和协调政策目标的下一步合作就是两国或多国之间的联合行动,比如

在恰当的时机采取共同的行动,执行协调一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现共同理想的宏观经济状

态等目标。

1.2.分类:

(一)相机性协调

一、相机性协调是国际间政策协调的方式之一。

二、它是指根据经济面临的具体条件,在不存在规定各国应采取何种协调措施的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各国间的

协商确定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应采用的政策组合。

三、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针对不同的条件就更广泛的问题进行协调,而缺点在于可行性与可信性差。

(二)规则性协调

一、规则性协调也是国际间政策协调的方式之一。

二、它是指通过制定出明确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措施进行协调的协调方式。

三、其优点在于决策过程清晰,政策协调可以在长时期内稳定进行,可信性高,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第三章、浮动汇率下国际政策协调方式

2.1.托宾税

一、托宾税是指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这一税种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在1972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的,他建议“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掷些沙子”。

二、该税种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国际资金流动尤其是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动规模急剧膨胀造成的汇率不稳定。托宾税的特征是单一税率和全球性。

三、托宾税的功能有,

1.抑制投机、稳定汇率。实施托宾税可以使一国政府在中短期内依据国内经济状况和目标推行更

为灵活的利率政策而无需担忧它会受到短期资金流动的冲击。而且,托宾税是针对短期资金的往返流动而设置的,它不仅不会阻碍反而将有利于因生产率等基本面差异而引致的贸易和长期投资,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生产性实体经济。

2.可以为全球性收入再分配提供资金来源。全球的外汇交易数额巨大,即使对其课征税率很低的

税收,也能筹集到巨额资金。如果将这笔巨资用于全球性收入再分配,那么确实能对世界作出极大贡献。

2.2.麦金农的恢复固定汇率制方案。

一、麦金农从两个角度分析浮动汇率制的不足,从国际角度看,汇率的波动除了增加各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并不能自动实现调节经常帐户的目的。本币贬值所带来的经常帐户的改善将立即被国内吸收的相应增长所抵消。

二、从国内角度看,汇率的频繁波动意味着各国货币价值的不稳定,由此引发的货币替代及各国资产之间的转换活动使得一国的货币需求难以确定,各国原有的货币政策因此难以有效地实现控制通货膨胀等目的,一国通过本国的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努力更加困难了。

三、因此麦金农认为,浮动汇率制不利于实现内外均衡的国内政策搭配与国际间政策协调,而应当恢复固定汇率制。

四、具体地,他对国际政策协调的设计包括,

1.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并具体规定采用批发物价

指数,只包括可贸易商品。

2.各国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从全球讲,全球货币供给数量的确定依据是

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维持全球的物价水平稳定,能使各国可贸易商品的相对比价维持稳定,从而使依据购买力平价确定的名义汇率保持稳定。

五、但这一方案也有缺陷。

1.这一方案在实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很多时候利用汇率的调整来实现外

部均衡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这种调整方式成本较低。

2.这一方案简单地以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汇率的确定标准。但购买力平价作为一种汇率决定理论

本身是有缺陷的。

3.这一方案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因为经济

运行中的冲击既有货币性的,也有实物性的。在后一种情况下,仅仅靠货币供给的调整是不够的。麦

金农没有对国际资金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的维持问题作出特别的阐述。

2.3.汇率目标区方案

(一)定义

一、汇率目标区从广义而言是指将汇率浮动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

不超过10%。

二、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指1987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与米勒(Miller)一起提出的汇

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

三、他们所谓的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均衡汇率,即在中期内(5年)

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该汇率是一种实际汇率,并要求各国依据其通货膨胀率及时进行调整;

四、在对汇率目标区的维持上,汇率目标区提出各国都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

衡。

五、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与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协调。但它实施起来也有困难,如基本均衡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

(二)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的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以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

(三)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

一、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须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

的干预市场的承诺。

二、并且汇率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与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协调。

四、但它实施起来也有困难,如基本均衡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管理系 11级09班陶海鸥 1103288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人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制度,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

PPI下降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发挥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关联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 而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专家认为,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

浅析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前言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政策支柱,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国家在制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必须从综合角度加以考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目前,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一、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内涵 所谓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财政措施,是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我国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确立国家财政目标,使财政政策能够为实现财政目标而创造良好条件。经济是衡量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高。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以为财政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力依据[1]。 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现阶段,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预算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对对财政政策加以合理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

济增长有贡献。 (一)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调节,如合理分配收入,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等。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财政政策的作用下,税收是由政府而组织的,可以筹集资金,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将其合理分配应用于社会公共投资方面,不仅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税收政策的影响下,可以使私人将经济收入进行储蓄或投资,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市场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卓越的贡献[2]。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制定财政支出政策,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财政支出过程中,能够产生结构效应,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性作用。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据较大比重,而经济建设尤多,二者与GDP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政府财政支出的需求相对较大,亟需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加以调节。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社会文教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比》专练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A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C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3、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可以借鉴的共同经验有A ①不同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②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国情出发 ③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A ①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进行②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③都取得了成效④目的是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B ] A.消除了经济危机B.恢复了国民经济C.巩固了民主政权D.巩固了工农联盟 7、关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都是有益的探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恢复 B.都是在没有改变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C.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能够坚持和完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灵活调整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

第一章、国内政策搭配 1.米德冲突 一、理论背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在1951年《国际收支》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 衡冲突问题。 二、前提假定: 1.固定汇率制度 2.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的影响 三、基本观点: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够通过影响社会的总需求(支出增减型政策)来调节内外均 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条件下的特定区间上就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 四、典型事例: 1.经济衰退→总需求↓→国际逆差加剧 2.经济繁荣→总需求↑→国际顺差加剧 五、主要缺陷: 1.前提假定不符合实际,只针对固定汇率制度,并且没有考虑资本流动。 六、评价: 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也不可能完全听凭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所以汇率具有一定的 固定因素的。 2.在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尤其是考虑资本项目下国际游资的流动,汇率的波动会更加动荡不 定,使内外均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更加复杂,内外均衡冲突问题更加深刻。 2.丁伯根法则 一、丁伯根法则是由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麦(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 策和经济调节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 二、丁伯根法则的实质: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 三、内容: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N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 用N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如在两个目标、两种政策的情况下,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四、推导: 1.两个目标T1、T2,两种政策工具I1、I2,假定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 2.T1=a1×I1+a2×I2 3.T2=b1×I1+b2×I2 4.当T1、T2两个政策目标彼此无关,只要a1b2≠a2b1,即两种政策工具线性无关,该方程就有唯 一解,即得出为了实现T1、T2的目标值所需要的I1、I2水平。但是如果两种政策工具彼此相关, 就不可能实现两种彼此独立的政策目标。 5.假定经济具有线性结构,这一结论就可以推广到N个目标,政府至少有N个线性无关的独立工 具来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

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这就需要发挥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又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进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过分扩大、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纠正市场机制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两个相互关联的总目标。区域经济政策从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它主要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外贸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从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进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区域税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政府经常实施的一种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经济需要更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税收部门对全部企业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税收通过影响投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选择性税收政策来实现的,即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优惠或限制性的税收措施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可以强烈地体现某一阶段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正确运用税收政策可以对区域均衡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差别税收政策,限制发达区域的过度膨胀和鼓励落后区域的快速发展。 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并不会给制订有关政策的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这种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财政能力较弱的国家往往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或减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速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外部条件较差区域的投资环境。从这一点看,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应是一项临时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很难成为象国家区域财政政策那样的具有长期性国家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不同的税收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一般说来,税收优惠宽一些,税负就轻,投资者的税后收益率高;反之,税收优惠严一些,投资者的税后收益率就要低一些。显然,要改善落后区域的投资环境,加快这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在统一税法的前提下,应当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尽可能多给一些税收优惠。如果在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实行同等优惠政策,这样会不利于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形,前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后者宽,对后者更是“雪上加霜”。税收政策在用于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时,主要是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税务部门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除了区域税收优惠外,同时还可以实行行业税收优惠。通过行业税收优惠落实对区域的优惠,扶持落后区域有关产业的发展,推进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行业税收优惠相对于区域税收优惠而言,能在不破坏行业内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同一行业实行相同税率,有利于公平竞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2.1学习要求 z 掌握IS-LM-BP 模型和分析框架; z 熟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均衡与失衡; z 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12.2内容简述 12.2.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IS-LM-BP 模型的建立 (1)IS-LM 模型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储蓄(S)和投资(L)的愿望决定资本市场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作出一条IS 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流动性偏好(L)和货币数量(M)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决定于利率(r),又决定于收入(y)的水平。由此,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以作出一条LM 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现金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 (2)BP 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借贷双方总额相等,或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相等,或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等于零。经常项目差额表现为净出口,资本项目差额表现为净资本流出。因此,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成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 表示。 BP=NX-F,当BP=0时,NX=F (3)IS-LM-BP 模型 z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T S NX G r I +=++)( z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21r L y L P M += z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W W P W N f =?=)( z 国际收支均衡条件:)(r F NX =以上四个条件共同决定y、r 和e 的水平。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pdf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 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 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 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 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 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 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 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 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 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 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 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 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 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 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 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 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 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 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 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1.支出转换政策,目的在于将国内外支出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以增加本国收入。 A.对 B.错 C D 答案:A 2、当一国经济出现膨胀和顺差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 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答案:D 3、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4.米德冲突描述的现象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以下哪种组合() A.通货膨胀和逆差并存 B.通货膨胀和顺差并存 C.顺差和失业并存 答案:B 5、当一国同时出现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时,根据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则,应实行() A、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较松的货币政策 B、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较紧的货币政策 C、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较紧的货币政策 D、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较松的货币政策 答案:C 6、根据“蒙代尔分配原则”,当一国发生经济过热和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 应同时采取: A.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B.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答案:A 7、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8、当一国经济出现膨胀和顺差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 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答案:D 9.国际金本位时期,虽然将汇率政策排除在外,使各国只能考虑通过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目标,但由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各国仍然可以实现内外均衡A.对 B.错 C. D. 答案:A 10.斯旺图形中,若YY 曲线相对于EE 曲线更加更加平坦,应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以汇率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 A.对 B.错 C. D. 答案:B 11.两国模型中,本国由于维持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外国财政扩张所引起的外国均衡收入水平提高,事实上是以本国均衡收入下降为代价的。 A.对 B.错 C. D. 答案:A 12、根据财政政策配合的理论,当一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在于 A、克服该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 B、克服该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 C、克服该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 D、克服该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 答案:A 13.米德冲突描述的现象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以下哪种组合() A.通货膨胀和逆差并存 B. 通货膨胀和顺差并存 C. 顺差和失业并存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年级:2011级 学号:1111020221 专业: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李闯闯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准率或下调2至4次。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程 (2)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3)对于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 结论:存款准备金率因其乘数效应一般被认为是猛烈的调控工具,在我国弱有效性主要是由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所决定的。另外由于我国货币调控工具单一,还不得不选用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关键词:准备金率宏观调控效用分析 论文正文: 1、引言: 2、正文: (1)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 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比较 【摘要】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国之初,领导人列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俄国自己的路”,政治经济制度上则实行与“战时共产主义”制度不同的新经济政策。虽然两国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产生年代、面对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本文将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字: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 1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后期思想的璀璨明珠,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我国的财政统计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个反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 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需求是全社会固定投资这一统计指标设置的主要角度,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万元及其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这3项是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投资统计的时候采用抽样调查 的方法来调查农村住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 500万元及其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则是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获得的固定资产中除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之后就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土地 等资源不被固定资产所包括,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是固定资产 的主要内容。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固 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矿藏勘 探属于无形资本形成总额,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以及土地改良价值等都属于有形固定资本形成 总额。支出法GDP能够全方面的反映最终需求,这一指标在国际上 都通用。因此支出法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反映固定资本投 资需求的国际指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区别。数据表现、基本用途、计算方法、资料来源等都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区别的内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来源和 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调查得来的,而 调整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得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样一 来就直接导致了两者在数据表现上的不同。计算在经济增长中固定 资本投资需求的贡献率、固定资本投资在最终需求结构中的需求比重、反应最终需求中的固定资本投资需求总量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的基本用途,而提供基础资料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时候、反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本文对我国近十年以来(主要指1994年至2005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表1 1994—现在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践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

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