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总稿第二章

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总稿第二章
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总稿第二章

第二章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基础知识

道路交通组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交通流,利用交通流的规律、特点,指导交通管理工作,改善交通管理的环境。既然叫交通流,就必定存在流体(气体、液体)的共同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借助流体特性,来确定交通工程的原则和交通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科学交通管理之目的。

1、流体特性

1.1流量特性

流量等于密度与速度的乘积,即:Q=KV

式中:Q——通过的流量,交通单位是辆/小时;

K——流体密度,交通单位是辆/公里;

V——流体流速,交通单位是公里/小时。

由此看出,在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速度越快,通过的流量也就越多,反映在交通上,通行能力就越大。

1.2流向特性

“水往低处流”,实质上是哪里压力小就往哪里流。机动车流也遵从这一特点,哪里的交通负荷(压力)小就往哪里走,这是由省时心理决定的。

1.3阻力特性

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自行车、汽车、行人等),同处于一个空间内运动时就会产生相互影响,表现为流体阻力。阻力越大流速越慢。

1.4流速特性

由于存在阻力,流体流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层流状态时,流体层间速度差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提高流速增加通行能力;当紊流状态时,各种速度的物体同处一个空间,相互干扰大,碰撞机会多,提高流速会增加碰撞机会。由此可见,在交通上,层流状态可以提高车速进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紊流状态必须限速控制碰撞,因而无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5流量调节特性

可以采用分流、卸荷的方法,调整路网内的局部负荷。分流相当于“过滤”,卸荷相当于“阀门”。

根据以上所述流体特性,可以看出理想的交通流运行状态应该是:层流运行、流速接近、容易分离分层、密度均匀;理想的道路条件是:阻力小,路口与路口之间通行能力接近,局部负荷可以通过分流、卸荷做调整,路网密度适中并有明显对偶关系。

以便民警学会确定冲突点位置的方法。

①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路口固定冲突点的分布

若不计入行人流、非机动车流的各类冲突点,各种平交路口的冲突点数(按最少计)如表2-1所示。

表2-1 交通流的交叉点、合流点和分流点的数目

图2-3 标准十安平交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无信号灯控冲突点分布图以上仅是单车道的情况,如果是多车道的道路,情况会比单车道复杂的多。因此在现行交通管理中,往往利用信号控制、让行控制来减少路口固定冲突点的个数。同时注重用交通工程的方法,通过路口渠化缩小冲突范围,固定冲突点的具体位置,同时利用单行、禁左的交通组织,减少冲突点个数,以达到简化路口冲突点的目的。

②交通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路口空间冲突点的。目前国内多数信号控制路口用的是两相控制,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周期内只有两个信号相位方案,即东西绿南北红和东西红南北绿。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信号控制正在向多相位发展。

什么叫相位?一般把在一种信号灯色的条件下允许通行的流向组合称为相位。而国外常把允许通行的流向叫相位,把允许通行的流向组合称为状态(或阶段)。国外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进行多相位控制,因为它可以对相同流向中的某种交通流提前(或延迟)放行,也可以对它提前(或延迟)截断,使之在绿灯时间内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路口空间。它不仅解决了路口通行权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先行权问题,使信号控制更符合“路权”概念。这是交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按我国现行两相制信号控制的标准十字路口来看,其各类冲突点分布如图2-4所示,各类冲突点统计见表2-3。

图2-4 两相制信号控制十字路口机、非、行各类冲突点分布图

表2-3 两相制信号控制十字路口机、非、行各类冲突点统计表

冲突类型 交叉点 合流点 分流点 小计 总计

机—机 机—非 机—行 非—非 非—行

2

14

4

2

4

4

4

2

2

8

14

4

8

4

38个

其中:交叉点26个

合流点8个

分流点4个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信号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类冲突点个数。并且,相位设置越多,冲突点数就减少,控制起来也就越容易。图2-5是单设左转相位(三相制)冲突点分布图。

图2-5 三相制信号控制十字路口冲突点分布图

由图2-5可以看出,增设左转相位后,每一相中只有12交叉点和8个交织点,并且交叉冲突点的位置集中,容易控制,交通组织非常简单,为搞好路口秩序管理打下基础。可以说,多相位控制为路口内不同的交通流分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实行多相位控制不能无原则地增加控制相位,因为每增加一个相位,就会在信号配时上带来相应的绿灯损失时间。同时也会造成信号周期的延长。但是实行多相位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延误,改善路口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隐患,即使减少的交通延误被增加绿灯损失时间所抵消,但减少冲突点所带来的安全效益和良好的路口秩序,是两相制控制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驾驶员熟悉两相制信号,已养成遵守两相制信号的经验行为方式,对改为多相制可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交通信号灯的安装使用上,必须做出一定的改进,使每个驾驶员只能看到自己这一相的信号灯,无法看到其他相信号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多相位控制。另外,加强现代交通科普教育,加强对多相位控制的宣传,使驾驶员养成只看自己这一相位信号灯的良好习惯,为实行现代化的交通控制打好管理的基础。

2.2立交桥冲突点分布

立交桥是一种新型道路设施,在我国的应用仅有30多年的历史。立交桥是城市道路现代化的标志,是现代交通建设中被广泛用于解决路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

但是,我国的交通结构是以混合交通为主体的交通流基本结构,而立交桥是主要用于解决机动车过路口的道路设施,因此在立交桥设计、建设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冲突问题,会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立交桥区事故集中,一方面有桥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立交桥冲突失控的结果。不能不看到,立交桥减少了汽车通过路口的阻力,因此车速得以提高;但是立交桥也增加了行人、骑车人通过路口的困难,使人力交通绕行距离增加,同时上桥下桥又加大了体力消耗,因此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会促使一部分人违章。由于桥区面积大,冲突点分布分散,加上行车阻力小,过桥视距差,所以立交冲突极易酿成事故。

立交桥冲突点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呢?据调查统计,立交桥冲突点主要分布在各匝道口处,其中尤其以道路与立交桥结合部的冲突点最为危险。国外由于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故立交桥发生的多为桥端事故。这一点与国外明显不同。

立交桥按其结构形式分,主要可分为互通式、分离式和高架桥,其中分离式和高架桥的冲突多发生在桥面、桥下和桥端,而互通式则在桥端、匝道、桥面上均存在冲突点。各种立交的冲突分布如图2-6所示。

由于各种立交桥桥区冲突点分布分散,因此应按不同危险程度分类,分别进行控制。按事故调查结果来看,桥端的冲突点危险程度最高,因此立交桥控制警力应布置在桥端匝道口处。

互通式立交桥

图2-6 各种形式立交桥冲突点分布

2.3冲突点控制

现代交通秩序管理要点是控制交通冲突、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延误和事故隐患。因此要求交通民警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指挥手势,而且要求民警学会确定路口冲突点位置,进行冲突点控制。

冲突点的控制原则是:变随机冲突点为固定冲突点、变交叉冲突点为交织冲突点,减少冲突点个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突次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突能量。

交叉冲突容易造成碰撞事故,合流冲突容易造成追尾、刮蹭事故,这两种冲突比分流冲突危险程度要高得多。同时,交叉冲突和合流冲突能够严重影响车速,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交通延误增加。因此,对于冲突的控制,重点是交叉与合流冲突点的控制。

在各种交通流中,机动车是交通强者,行人和自行车是交通弱者。强者对强者或者弱者对弱者的交通冲突,其结果都不如强者对弱者的冲突伤亡惨重。同时弱者与强者冲突时,所造成的交通延误又比强者冲突高得多。因此对于冲突类型的控制,重点是强者对弱者的交叉冲突。也就是说,要想办法把行人、自行车从机动车队里分离出去。

由于路权包括了通行权与先行权,所以可以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和管理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冲突点控制。

①冲突点的空间分离

一般常采用交通渠化的方法,把随机冲突点固定下来,利用路口的导流带、导向线、导向车道以及停车线、人行横道等交通标线,缩小路口冲突范围,隔离不同车种、流向的交通流,把空间上冲突点的个数降至最低,为时间分离和让行分离打好基础。冲突范围越小,冲突点个数越少,管理上越容易进行分离和控制。路段上常采用护栏、隔离带、车道线、人行横道线来控制冲突点。

②冲突点的时间分离

对空间渠化以后仍然无法消除的冲突点,可以采用信号控制的方式,在冲突点的通过时间上进行分离。从理论上讲,多相位信号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但相位设置越多,绿灯损失时间越多,信号周期时间也越长。由于我们是混合交通,我们不仅要分离不同流向的交通流,而且还要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流,仅靠多相位控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辅以民警的管理,对冲突点上不同车种的交通流进行分离,相位设置以满足机动车流向分离要求为宜。

对于路段上的人行横道的控制,在过街人流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通过设立行人过街信号灯加以控制,以达到在时间上分离机动车和行人冲突点的目的。

③冲突点的管理控制

依靠民警手势或让行标志、标线,对冲突点进行分离。对同一相位不同车种的交通流通过同一冲突点时,由于速度差影响会引起交通延误,所以在冲突点上应该按不同车种分开放行。由于交通流已越过停车线,不再受交通信号控制,因此避免在冲突点上产生冲突,必须解决好优先通行的问题,这就要靠民警进行冲突点上车种、流向分离来实现。

执勤民警不但应该掌握各种情况下冲突点的分布,而且应该学会根据信号灯色变化确定相应的冲突点位置,并且找到有利于进行冲突控制和疏导交通的有利位置,以便取得改善路口交通秩序,防止发生拥挤堵塞和交通事故的管理效果,进一步提高路口、路段的通行能力。

2.4信号相位

信号相位一般用来表示时间路权,同时只限于表示通行权,不用来表示其他路权。

交通渠化的作用是通过空间路权分配的方式固定冲突点的位置,而信号相位的作用则是通过时间路权分配的方式减少冲突点的个数。由于我国是混合交通结构,无论路段上隔离多彻底,在路口内仍是机非混行,因此不可能完全消除路口内的冲突点。特别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在不同流向上同时具备通行权时,在路口内则产生的全是对通行和安全影响最大的交叉冲突点。因此通过信号相位明确通行权的同时,还要通过法规明确先行权,才能使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行人流在通过路口时变得畅通有序。

增加信号相位,则可以减少冲突点的个数,进而把冲突点上先行权的问题转化成通行权问题来处理,使路口放行更加有序。但是,每增加一个信号相位,都要增加一次信号灯绿灯前损失时间和后损失时间,路口通行能力将有所下降。所以,信号相位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视路口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安全问题突出,则应增加信号相位;如果拥堵问题突出(不属于

秩序混乱造成的拥堵),则不宜增加信号相位,而应靠其他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来解决拥堵问题。

为了了解信号相位与冲突点个数的关系,我们借助信号相位图的方法来进行直观图示。

①交通信号常用参数

a)流向:允许通行的交通流方向。

b)相位:同一时间内允许通行的交通流方向。

c)相序:相位设置的先后顺序(即不同相位绿灯点亮的先后顺序)。

d)配时:各相位所需的绿灯时间。

e)信号周期:各相位信号灯轮流显示一次所需时间的总和。

f)相位差:相邻两路口间放行同一相位绿灯时的起始时间之差,这是形成路口间信号绿波的重要参数。

②信号相位图的画法

a)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允许通行的流向,用同一方框内的箭头组合表示同一时间段内准许通行的流向。

b)为表示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实线箭头表示机动车流向,虚线箭头表示非机动车流向,点划线箭头表示行人流向。

c)方框中或下部标上数字或字母,表示相序(即放行的顺序)。

d)每个方框的长度,表示该相位的显示时间,单位为:秒。

③不同相位与冲突点的数量关系

a、常规两相位信号设置

从图2-7中可以看出,在每一相位中机动车对机动车的交叉冲突点仅剩下两个,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交叉冲突点仅剩下八个(含右转机动车相位造成的机非交叉冲突点两个),行人对机动车的交叉冲突点四个,有可能造成伤亡事故和拥堵隐患的机机、机非、机行交叉冲突点由无信号灯控时的80个下降到两相位控制时的14个。

3、交通法规中,路权原则与安全原则的表示

路权是指出行权、通行权,先行权,道路占用权的统称。按类型分可分为空间路权和时间路权;按程度分可分为完全路权和部分路权。路权一般由法规条款做出规定,用交通设施做有形表述,用法规规定做无形补充。

空间路权指允许通行的流向及允许通过使用的路面范围,右侧行驶,分道行驶是空间路权的具体规定。时间路权指允许通过的时间及允许通过的先后顺序,红灯停绿灯行及各类让行规定是时间路权的具体内容。

对于冲突点,只存在通行权而不存在先行权问题的为完全路权;对都有通行权且存在先

行权问题的为部分路权。通行权是用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形象路权”,而先行权则是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抽象路权”。

交通法规和交通设施的国家标准应为一个统一整体。设施是交通法规有形的表现形式,交通法规是交通设施表现的具体内容。道路交通组织就是要以交通法规为依托,用交通设施表现出具体内容。其中以主标志表现作用内容,以辅助标志表示作用空间、作用时间和作用对象;以标志标线表示空间路权中的通行权、先行权和占用权,以交通信号表示时间路权。因此设施运用要规范、完善,完整,简单,明确地表达出路权和安全原则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得出现矛盾和畸义。

道路交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明确路权,保证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时空点段,可以逐步加大路权的作用力度,如用先行权解决不了的可改用通行权来解决,用部分路权存在隐患的可改用完全路权来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交通设施的法规含义。

3.1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分为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标志、辅助标志六大类。其中前五种为主标志,其作用为提示信息,限制行为的。辅助标志则是说明主标志作用时间,作用空间和作用对象有,一般多与禁令标志配套使用。

在标志使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应出现法律空白

例:现行禁止停车标志有两种,一种是禁止长时间停放车辆(泊车)和临时停车标志

按照道路占用权规定,对于道路应有准停、准许临时停车,禁停三种组织方式。准许停车应该在路面上施划停车泊位,停车必须入位;禁止停车应设禁止长时停放和临时停车标志,并施划禁停标线,让群众一眼能看出禁停范围;或在禁停标志下加注辅助标志,说明禁停时间和禁停范围。一般来讲,在未设禁停标志和准停泊位的路段上,应该允许临时停车。临时停车的概念为:a、汽车不准熄火;b、司机不准离车;c、上下乘客后即停即走或停车时间不超过三分钟;d、临时停车不得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和行人的正常行走;e、路口、公交车站、消防队门口等处30

以上内容以地方法规形式加以说明,避免出现法律空白。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准许掉头标志和禁止掉头标志,未设标志的路口是否准掉头?故应废除一种。

(2)不应该出现畸义和误解

例:现行限速标志,应该和解除限速标志对偶使用。问题是,解除限速后,司机开多快为合法?开多快才能保证安全?

按照法规规定,在城市道路上小客车行驶速度不应超过每小时70公理,在公路上不应超过每小时80公里。可是司机如何得知自己是在城市道路还是在公路行驶?

正确的用法是废除解除限速标志,用提高限速标志。如在城市道路上可用限速70公里的限速标志代替解除限速标志;在郊区公路用限速80公里的限速标志代替解除限速标志。因为每条道路都有设计时速限制,故第一条道路都应设限速标志,这样才能保证司机的行车安全。

(3)禁令标志设置应给出路或提前提示。

例:受禁令标志限制的道路,应考虑受限车种在看到标志后可以分流绕行的条件。否则装进口袋,前进是违章,倒车或逆行更是违章,并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必要时,应在上游指路标志上予以提示。

(4)标志标线应配合使用

标志表示作用内容,标线表示作用空间范围。特别是对偶使用的标志如禁止超车等,应和标线配套使用,让群众可以直接看出作用意图和作用范围。

例:a、禁止超车的路段,除设置禁超标志外,应将禁超路段的车辆分道线由白虚线改为隔离线白突线。b、禁止掉头的路段,除设置禁掉标志外,应将中心线由黄虚线改为黄实线,必要时加上中心护栏。C、禁止停车的路段,除设置禁停标志外,应施划禁停标线,直观表现禁停范围,效果比单纯设置禁停标志要好一些。

3.2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在颜色上分为黄线和白线,在形状上分为虚线和实线。交通标线的主要作用是设置空间路权,同时也用于交通标志作用内容的空间延伸。

交通标线一般用来表示空间路权。用交通标线表示行车道,加减速车道,导向车道的通行权和先行权时,一般遵循如下规律:黄线隔对向,用于分隔上下行的中心线(注意:不一定设置在道路中间,多用于上下行车道的对称布置和非对称布置);白线隔同向,用于分隔同向行驶的车辆分道线;虚线用于分道,车辆可以跨越;实线用于隔离,车辆不许跨越,压线和跨道行驶。由此类推各部门虚实线,为单向隔离线,允许车辆从一边跨越到实线一边,不允许车辆从实线一边跨越到虚线一边。

标线与路权是密切相关的。从机动车为例,如果是黄实线,你在黄实线右侧有通行权,左侧没有通行权,是逆行。如果是黄虚线,你在黄虚线两侧都有通行权,但只是在黄虚线左侧没有先行权,只能到对向车道超车,在超越后或对向有车驶来时,你应主动驶回黄虚线右侧。如果是白实线,用作机非分道线(此时是隔离线)时,机动车在白实线左侧有通行权,非机动车在白线右侧有通行权,双方均不能跨道变线借道行驶。同理,用做路段隔离线或导向车道线时,只准车辆在有各自通行权的车道内行驶,严禁跨道、压线、变线行驶。如果是白虚线,用作机非分道线时,则允许机动车靠边临时停车,同时允许非机动车借道超越前方障碍,此时双方都为借道车,没有先行权,遇有主道车驶来时应主动让行。用做机动车分道线时,允许跨超借道超车,但不允许影响主道车的正常通行,即主道车有先行权。如果是虚实线,虚线一方车辆有跨越虚实线的通行权,但没有先行权,不得影响实线一方车辆的正常行驶;同时,实线一方车辆没有跨越虚实线的通行权。

4.道路交通组织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对“交通工程”技术的具体运用。除了“交通工程”中提到的技术原则外,还应有与之配套的思想方法原则,具体讲是由交通工程技术和交通组织思想方法这两大层面来组成。

4.1交通工程技术原则

①交通分离原则

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应在交通空间、时间上分离,避免发生交通冲突。

从形式上讲有法规分离和物理分离两类。从内涵上讲,有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两种形式。空间分离靠交通标志、标线来实现,时间分离靠信号相位来完成。难于路口内的冲突分离,一般靠改进路口放行方法来解决。

②交通连续原则

交通连续原则即保证大多数人在交通活动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不产生间断。例如在交通渠化方面,路段上的行车道要对应着路口直行导向车道,以保证直行车流不变换方向;路口进口导向车道要对应出口车道,以保证车流通过路口连续;信号灯实现绿波带,以保证车流通过整条道路时间上连续;公交站与地铁站建在一起,以保证换乘连续等等。连续搞得好,行人流量可以减少,车流行驶可以有序,这是搞好秩序管理的基本保证。

○3交通负荷均分原则

交通负荷均分指通过对交通流进行科学的调节、疏导,达到路网各点交通压力逐步趋于大小一致,不至于由于某一点压力过于集中而造成交通拥堵,这也是交通优化所追求的目标。交通优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交通压力转移的过程。把路网中拥堵路口的交通压力转移一部分给非拥堵路口,即为交通负荷均分,关键在于转移多少交通压力(即程度)和转移到哪里去合适(即作用点),这是优化工作的重点。用一段话来概括,即在交通流空间分布上要做到控密补稀,在时间分布上要做到削峰填谷,一般采用调配时、调车道、调流向、调禁限车种等手段,逐步实施。

④交通总量削减

也叫交通总量控制。当一个路网总体交通负荷接近于饱和时,已没有交通压力转移的余地,可以采取总体禁限部分车种行驶,来削减该路网的总流量。也可以采取供需互动关系来调整路网总体负荷,如停车与行车以静制动的关系。或采用道路划分功能(即政治路、过境路、集散路等)、交通流划分性质(即勤务流、过境流、生成流、到达流等),分别分配道路流量。

⑤置右原则

按照车道分布,从左至右交通流速度依次降低来分配车道,即层流,按照交通流层流动

态规律分配车道,层间行驶阻力最小,发生冲突的机会最少,并且层间速度差也最小。反之则易产生大量的并线变道,频繁的合流分流冲突引起交通紊流,造成拥堵和事故。

⑥优先原则

优先是指对某一种给予特殊待遇,有车种及流向优先,如小轿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优先道),直行车流优先,主路(或环岛内)车流优先等等。

4.2交通组织思想方法原则

①换位思维原则

交通组织调整,特别是单行、禁左、禁限措施的调整,在方案实施前,首先要站在禁限对象的角度查找是否有时空出路。你能找到的出路,禁限对象同样也能找到。大家都找到相同的时空出路、交通压力就会向该时间段或空间点转移,此时应考虑该点的承受能力以及有可能引发的问题,来调整完善交通组织方案。因此说换位思维是交通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了这个思想方法,就掌握了禁限组织和交通压力转移的内在联系,也就掌握了交通组织调整的主动权。

②以人为本,方便出行原则

交通组织不应以方便管理为出发点,而应以方便大多数人出行为准则。

在交通供需倒置的条件下,不同种类交通流在使用同一路面时都对通行条件提出需求,而这些需求又都是相互矛盾的,要求我们按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时的规律特点进行交通组织,即混合交通组织,而不应只考虑机动车交通组织,忽略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组织。首先应以弱势群体的安全为基点,按照行人、骑车人、司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尽可能照顾行人、骑车人的前提下,进行混合交通的综合交通组织。要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换位思维,分别站在行人、骑车人、司机的角度查找方案不便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

③通行能力资源配置原则

这是道路交通组织的基础,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即长短不齐的木片箍成木桶,桶内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木片。长短木片代表道路不同路口的通行能力、桶内盛少代表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即对一条道路进行交通组织,要以该条道路上通行能力最小的路口为基准,其他路口通向该路口流向上的通行能力,不得超过该路口相关方向的最大通行能力,否则必将因积累快消散慢发生交通拥堵。通行能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上下游相同流向通行能力匹配问题,也就是上游路口最大通行能力应取决于下游路口所能提供的最大通行调控能力。

④路权分配原则

通行能力分配的实质是路权分配。路权分配不仅是要为管理者创造执法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让不同的交通行为人看懂各自的时间路权和空间路权。让交通行为人看懂路权是改善道路交通秩序的基础。没有一个完善的路权分配方案和路权表现方式,群众的交通素质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设施是路权的表现形式、法规是路权的划分手段。路权分配得清楚,表现得

简单明了,民警执法才不会出现纠纷,交通秩序才会有根本性好转。

⑤动静态交通组织相结合原则

在路网静态通行能力资源配置基础上,根据路网各节点流量负荷,进行流量流向的动态调整,即通过不同节点的交通压力转移来达到路网交通压力均分的目的,减少交通拥堵发生的机会。越是拥堵的道路,越应该加强路网的动态调控能力。单纯静态的交通组织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动态发展的需要。

⑥渐变原则

交通组织调整应按调整作用力度大小循序渐进,切不可“杀鸡用牛刀”。选取调整方式的顺序依次为调信号配时,调渠化车道、调禁限流向、调禁限车种。调整的标准应为“通向不畅”。对于实行禁限措施或进行流向调整的措施,实施前应广泛宣传,减轻实施的社会压力。

机动车驾驶员道路道路安全法规与相关知识必读

《机动车驾驶员道路道路安全法规与相关知识必读》 考试题 第一章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北京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 A、社会公共交通发达 B、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 C、路网呈棋盘加放射状格局 2、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的主要职能不包括(C) A、处理交通事故 B、管理车辆和驾驶员 C、规划道路建设 3、北京道路交通的发展方向不包括(B)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限制购买私家车 C、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布局相协调 二、判断题 1、道路交通是指人或物以道路为活动场所,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对) 2、道路交通包括人、车、路和设施四个基本构成要素(错) 3、道路交通具有涉及面广、灵活性强、通行方式混合等特点(对)

4、北京市区内道路呈棋盘式网状结构(对) 5、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了道路交通执法、事故处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对) 6、严厉打击肇事逃逸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 7、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对)。 8、市中心区功能集中,交通需求总量超过交通供给,是北京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对)。 9、加快道路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核心(错)。 10、限制车辆增长是北京道路交通发展的唯一出路(错)。 11、北京将建设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为基础,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对)。 12、维护交通秩序,参与交通治理,构建交通文明,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对)。 第二章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中的法律主要有(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B、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2、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工作由( B )负责。 A、公安机关

Braess悖论与交通系统流量分配优化模型

12Braess悖论与交通系统流量分配优化模型 Braess悖论与交通系统流量分配优化模型;刘奇志聂永革;(空军指挥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在分析Braess悖论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法,通过讨论可以使我们对交通泉统的管理有更深捌的;关越词交通景坑藏量优化模曩悍论;BraessParadoxandOptimalF;LhQizhi;(AirForceCommandNieYoagg;phen锄明ono Braess悖论与交通系统流量分配优化模型 刘奇志聂永革 (空军指挥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在分析Braess悖论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交通系统中流量的优化分配模型及求解方 法,通过讨论可以使我们对交通泉统的管理有更深捌的认讽. 关越词交通景坑藏量优化模曩悍论 BraessParadoxandOptimalFlowModelonTrafficSystem LhQizhi (AirForceCommandNieYoaggeCollege,B嘶吨100D8I) phen锄明onofBmessparadox,discussedtIleopt0canAbstraetrealInthkpapswehaveanaIysedtheflowmodelmd“go矗thmOntrafficsystem,andbydiscu黯ingwehaveabetter曲der- 5t∞di赡。f Keywordsthemanagementoftraffictraffics”t

em.system,叩thalflowmodel,paradox 一、前言 交通系统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城市常见的~个通病。比如,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堵车问题已成了北京交通的难题。造成交通拥堵的直观原因是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即车与路的矛盾。然而,如果车量不变,单靠扩充交通网络中道路的通行能力,就一定能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阻塞吗Braess交通悖论正是从这个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Braess交通悖论原意是指:在交通网络中扩建道路,反而可能引起交通时间增加的现象。这个现象。听起来使人费解。实际上.Braess悖论并不限于交通,在其它许多系统中(例如在经济系统、电路网络系统等)都有可能象运输系统一样产生相同的悖论行为。1968年Braess悖论提出以后,有许多专家(Murchland(1970),Ffallk(1981)、Steinberg和Stone(1988)、Frank(1982)、Arnott和SmaU(1994)、P∞和Pdncipion(1997)、ClaudeM.Penehina(1997)等)对BraesS悖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多限于悖论的成因。本文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分析悖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交通系统流量分配优化模型并探讨了模型的求解方法。 二、问题描述 一个交通系统可以概瞎地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使用道路的主体,即通过道路系统的流618(包括需要运送的人员、物资及装载人员、物资的车辆)。另一方面是承担交通流的客体。即道路系统的状况,也就是哪些点之闻有道路相联,这些道路的质量如何。二者之间还会相互作用,如通过某路段的通行能力可能会随流量的增大而变弱. 道路系统可用网络圈G=(Ⅳ,A)表示,其中Ⅳ是结点集,A是弧(路段)集,为叙述方便,在一般情况下总假定两点之间没有相重的弧,即(A£Ⅳ×Ⅳ。对于使用交通系统的主体而言,假设他们有一个出发点s和一个目的地t,而且有一定的运输量。穿越网络的运输量构成了一个“流”。所谓“流”是指定义在A上的一个非负函效,y(i.j)∈A,厶满足: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因此,如何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道路拥堵早已是一大问题,许多城市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早晚高峰让民警在路面进行管控,随时调节信号灯这是最常见的做法。最近网上还有爆料,一些地方开始让民警红灯时拉绳管理,但这些效果可想而知,即搞疲了警察,还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对于强闯红灯的行人更是难以管理。所以我基于上诉问题以一问题路口为例,通过借鉴一些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自己调查分析,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探求在交通管理工作中适合大多路口的优化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在交叉口交通优化上存在较多的差异,总体而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不尽合理,缺乏人文特性。地方在交通布局上由于之前没有较好的预见性,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环境,比如道路宽度、车行道宽度走向不合理,加剧了交通的拥挤,造成交通堵塞。 (2)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地区交通标志欠缺,道路没有中心线,护栏设置也不合理,给驾驶者带来许多不便,也增加了交通隐患。 (3)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利用每一个相位,难以达到最大流量。 (4)缺乏行人诱导、保护措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行人随意穿插马路,影响交通对自身带来危险。 (5)诱导向标、标线不明确,设置不明显,或相互有冲突,有些

磨损严重易导致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信号交叉口,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员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下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交叉口渠化、信号灯优化、仿真分析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1.交叉口渠化 在进行优化过程中,根据影响交通的不同因素确定不同的优化措施。孙斌《城市交通组织优化实践——以太原市为例》通过调整道路交叉口、路段车道宽度,将道路交叉口导向车道宽度进行压缩至,车道数量增加,能提高通行能力。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到合理压缩车道宽度,能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 美国的MUTCD(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介绍了各种路口渠化措施及相应设施尺寸、颜色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日本的《平面交叉口的规范与设计》对交叉口渠化与设计做了很多论述,认为渠化是很有效的优化措施,渠化措施包括交通岛、导流设施、路障、中心圈等,交通岛可有效保护行人分割车流,导流设施可使车流明确行驶路线,路障阻隔禁止通行车辆,使交通设施为特定服务。 2.信号灯优化 王学军孙志勇商茂华《城市主干道交通组织优化的精细化设计》给予了一种研究思路,以交通调查为基础,确定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然

交通安全基础知识优选稿

交通安全基础知识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1、驾驶车辆上路要具备哪些条件 (1)随身携带驾驶证,驾驶准驾车型; (2)车辆定期检验合格;备有注册的机动车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识、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标识; (3)车况良好,刹车、转向、灯光、喇叭、雨刮器、后视镜等安全设施和设备要齐全有效; (4)时刻保持交通安全意识。 2、最易发生交通事故有哪些原因 (1)车辆出发前未做安全检查; (2)超速、开快车; (3)长途、长时间开车,精神体力不佳; (4)酒后开车; (5)随意超车、乱换车道、蛇行; (6)在高速公路行使路肩; (7)未保持安全距离; (8)不专心开车,驾驶中与人谈笑,或者车行中打电话,做其它事情等;(9)闯红灯、闯平交道; (10)转弯时未减速慢行。 3、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1)在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

(2)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3)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4)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 (5)向道路上抛撒物品; (6)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 (7)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8)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 4、有下列情况不要驾驶车辆: 1.饮酒; 2.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镇静或抑制性药品, 3.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 4.过度疲劳。 二、车辆管理和使用规定 (一)车辆管理和使用规定 1、用车与派车原则: 因工作需要、经领导审批、先计划后临时、明确车辆与司机。 2、用车审批程序: 1.提前到少半天写《用车申请表》→部门经理审批→广州市外/在外过夜须总经理审批→车管员。 2.因工作需要,可填写《租车申请单》租外部车辆。 1.驾驶人员为签《车辆驾驶许可及职任协议》司机。 2.遵守交通法规,保持车内整洁、卫生。

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10.2.1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10.2.1.1交通导行原则 (1)安全原则:根据实际占用道路的类型、道路状况、施工区段划分等状况,在遵守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施工区交通路线的优化疏解与安全维护设施的合理设置,保证过往行人、车辆及施工人员的安全。 (2)便民原则:道路施工时确保利用滨文路出行的居民提供必要的行驶路线,避免绕行线路,尤其是对行人、骑自行车等弱势群体重点保护,贯穿其需求理念。 (3)分离原则:占用道路施工时,做好施工作业区与交通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等的分离,维持施工区的良好秩序,保证施工人员与行人、骑自行车者或驾驶人员的安全。 (4)连续性、一致性原则:施工区路线的选择尽量与施工之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施工前道路的一些特征标志在不违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保留,避免加重驾驶人经过时获取信息量的负荷。 (6)施工交通组织本着公交优先、交通畅通优先的原则。 (7)满足社会交通流量,保证高峰期的需求,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 (8)有利于施工组织管理,且使施工对人民群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9)应与现场平面布置图协调一致。 10.2.1.2交通导行方案 本工程四条路夏朱路、八板路、西元路、中环路均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改建

工程,施工期间为保证附近居民出行及车辆交通,须对进行交通导行疏解。对于本工程利用既有老路路段采取

“半幅施工、分幅施工”的方案,不中断老路交通,要保证现状道路交通不致中断,若不能满足通行条件,应在施工段设置通行便道,同时利用周围路网,在高峰时段和施工关键节点分流部分交通,保证施工期间安全通行。根据老路与新建道路的位置关系,交通组织方案可分为如下两种: (1)单侧拓宽交通组织方案 第一步:老路正常通行。在施工开始阶段,先施工拓宽新建部分,现状道路作为保通道路,沿线设置相关警示标志,限速40km/h,确保双向两车道的通行条件。 单侧拓宽第一步分流示意 第二步:改建老路部分。待新拓宽路幅主体工程实施完成,进行换幅施工,对现状老路进行改建,其保通分流同第一步。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参考文本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参 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 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 客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 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景观、管 理设施和气候条件等)。在四要素中,驾驶员是系统的理 解者和指令的发出及操作者,它是系统的核心,路和车的 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四要素协调运动才能实现道 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二)各种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1.客货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1)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 车辆满足安全行驶要求,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机动车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车祸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机动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有: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安装安全玻璃,设置安全门、配备灭火器等。 为督促车主保持良好的车况、确保行车安全、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应按有关规定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检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xx年7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该标准规定了机动车的整车及主要总成、安全防护装置等有关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检验方法,还规定了机动车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1概述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是借助专业团队对交通信号控制方面进行挖掘,以更加有效地缓解目前由于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而造成路网交通运行压力增大,道路硬件资源增长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对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进行总结,规范信号优化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建立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交通信号管理模式,保证交通信号合理运行,满足各种条件下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通行需要。 ?通过对相关路口进行周期性调查,及时发现存在不足并予以改善、跟踪,从而不断提高其运行水平。 ?通过路口排查和调研,对有条件进行协调控制的路口设计协调控制方案,降低协调控制路口的行车延误,提高交叉口服务能力。 ?以周报、月报和专项分析报告总结归纳工作开展情况及完成效果,有计划性的回检评价历史优化路口,提炼可取之处及考虑不周的地方,对未来将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交叉口或路段有一定预测性。 2服务内容 2.1交通信号管理基础工作 (1)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总结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总结包括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2部分内容。 ?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 包括对信号控制涉及的相关参数的总结、对通过能力的总结及对信号路口对车流停滞作用的总结3部分内容。 ?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 包括对单点信号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交通信号子区划分的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以及

对区域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六大类涵盖点、线、面三个层次的信号控制与协调方法的相关技术理论的总结。 在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基础上,根据各地市信号路口特点,重点对适用该地信号控制特点的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进行总结。 ?单点信号控制 主要包括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单点感应信号控制和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三种方式。针对信号控制路口常用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法有Webster等方法。 ?交通信号子区划分 主要基于距离原则、车流特征原则、周期原则的子区划分原则及其相关的关联度判断方法、合理周期范围判断方法的划分方法总结。 ?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 主要包括单向绿波协调控制、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非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市信号控制路口不同的流量特征可选用相对应的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 主要针对信号路口饱和度同类型及其基础上的潮汐特征同类型进行交通信号路口同类型的判定分析,归纳与其相对应的信号控制适用方法。 ?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 主要对相邻路口间距离较长的信号路口及交通信号路口数较多的整体距离较长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针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的分类归纳相对应的协调模式及方法。 ?区域协调控制 交通区域协调控制是二维上的控制,它通过将绿波协调控制的路口利用组合叠加的方式,对各信号控制路口的信号周期、绿信比以及路口间的相位差进行优化,以减小延误、提高路网通行效率的信号控制方法。当前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结合调控的协调方法、基于延误的协调方法和基于绿波带优化的协调方法。 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信号控制的基础理论及信号控制主流模式及技术方法,掌握前沿技术,归纳出适用性强的主流核心技术规范,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提供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 一、交通需求、交通组织、交通组织类型及组织原则 1、交通需求: 功能需求、安全需求、效率需求、享受需求、特殊需求 2、交通组织: 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路网条件、控制条件、环境条件下,通过设施科学合理地对交通的流量、流速、流向、车种等进行组织,从而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 3、交通组织类型: 微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冲突点分离或冲突点控制,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 区域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路网交通压力均分,在时间上要削峰填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 宏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引导交通发展,以扩大交通供给和控制交通需求为手段,平衡交通供需关系,避免发生交通供需倒置。 静态交通组织: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

动态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 注:在交通工程理论中,把“行”称为动态交通,把“停”称为静态交通,这种划分不够科学,和今后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有些脱节。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随时间快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动态;随时间慢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静态或稳态。快和慢只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表现在交通上,地名路名,道路里程,路口间距,路网结构,道路渠化,单行禁左,路边建筑,管理警力,道路设施,停车泊位数,通行能力等等是静态的,不会一天一变;而交通流量、车速、事故黑点、乱点、堵点、停车场泊位占有率等等是动态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静态多为管理资源,动态多为管理对象。照此划分,静态交通组织包括车道渠化、信号相位、单行禁左、警告禁令、指路指示信息提示等,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而动态交通组织包括信号配时、路口间信号协调、诱导信息、监控检测、指挥调度等,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以及指挥疏导,确保路网发挥最大效能。 4、交通组织原则: 引子: 关于冲突点控制:变随机冲突点为固定冲突点、变交叉冲突点为交织冲突点、变饱和冲突点为非饱和冲突点、减少冲突点个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突次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与相关知识复习要点DOC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和规章与相关知识复习要点 1.1 机动车 1、证件 机动车随车应携带(号牌、保险标志、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 2、登记 (1)机动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行驶。 (2)尚未登记的机动车,需要临时上道行驶,应当(取得临时通行牌证)。 (3)对于准予办理变更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车辆管理所)交验机动车。 (4)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变更,应向登记该机动车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3、报废 (1)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 (2)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达到国家规定的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车辆在报废期满前(交售给机动车回收企业),并由机动车(回收企业)将报废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交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销。 4、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条例 (1)在我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应当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2)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赔偿的责任对象是(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3)无违法行为和事故的,下一年度(降低)其保险费率。 (4)签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后,被保险人应当把保险标志(放置在被保险车上);为投保强制保险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其处最低保险金额(2倍)罚款。 (5)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期为(1年)。 1.2 机动车驾驶人 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时(必须携带驾驶证、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和强制保险标志)。

1.3 道路通行规定及机动车通行规定 1、道路通行规定 (1)驾驶机动车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但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 (2)在道路上设有专用车道的,(其他车辆不得在专用车道内行驶也不可借用专用车道超车)。 (3)机动车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4)机动车通过有管理人员的铁路道口时,应当(按照管理人员的指挥)通行,没有交通信号时应(减速或停车观察)。 (5)机动车在设有最高限速标志的道路上行驶时(不得超过标明的最高车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6)机动车在夜间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以及遇有沙尘、雨、雪等气象条件或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都应(降低速度、减速慢行)。 (7)机动车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遇到车辆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交替通行)。 (8)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遇行人横过道路时,应当(减速或停车让行)。 (9)在划分快速车道和慢车道的道路上,在快速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应当按照快速车道规定的速度行驶;未达到快速车道的行驶速度的,应当在慢速车道行驶。 (10)遇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与车道行驶车速的规定不一致的,应按照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行驶。 2、机动车通行规定 (1)超车:驾驶机动车超车,应当(从前车的左侧超越),前车应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降低速度,靠右让行),进入左侧道路超车,无法保证与正常行驶前车的横向安全间距时,或别超车无法让出超车空间时,应(放弃超车)。 (2)会车:道路一侧有障碍时,(有障碍的一方让对方)先行;在窄桥上会车时,应当(减速靠右通行);机动车在狭窄的山路会车有困难时,(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 (3)路口行车:右转弯机动车挡遇到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时,应当(依次停车等候)。 (4)在没有方向指示信号灯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让直行的车辆先行);机动车通过没有信号的交叉路口,应当(让右方道路来车先行),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车让左转弯车先行);遇到前方交叉路口交通堵塞时,应当(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不得进入路口);在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或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排队)。 (5)(环岛)准许机动车掉头。铁路道口、人行横道、隧道不准掉头。 3、灯光

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总稿第二章

第二章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基础知识 道路交通组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交通流,利用交通流的规律、特点,指导交通管理工作,改善交通管理的环境。既然叫交通流,就必定存在流体(气体、液体)的共同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借助流体特性,来确定交通工程的原则和交通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科学交通管理之目的。 1、流体特性 1.1流量特性 流量等于密度与速度的乘积,即:Q=KV 式中:Q——通过的流量,交通单位是辆/小时; K——流体密度,交通单位是辆/公里; V——流体流速,交通单位是公里/小时。 由此看出,在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速度越快,通过的流量也就越多,反映在交通上,通行能力就越大。 1.2流向特性 “水往低处流”,实质上是哪里压力小就往哪里流。机动车流也遵从这一特点,哪里的交通负荷(压力)小就往哪里走,这是由省时心理决定的。 1.3阻力特性 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自行车、汽车、行人等),同处于一个空间内运动时就会产生相互影响,表现为流体阻力。阻力越大流速越慢。 1.4流速特性 由于存在阻力,流体流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层流状态时,流体层间速度差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提高流速增加通行能力;当紊流状态时,各种速度的物体同处一个空间,相互干扰大,碰撞机会多,提高流速会增加碰撞机会。由此可见,在交通上,层流状态可以提高车速进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紊流状态必须限速控制碰撞,因而无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5流量调节特性 可以采用分流、卸荷的方法,调整路网内的局部负荷。分流相当于“过滤”,卸荷相当于“阀门”。 根据以上所述流体特性,可以看出理想的交通流运行状态应该是:层流运行、流速接近、容易分离分层、密度均匀;理想的道路条件是:阻力小,路口与路口之间通行能力接近,局部负荷可以通过分流、卸荷做调整,路网密度适中并有明显对偶关系。 以便民警学会确定冲突点位置的方法。 ①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路口固定冲突点的分布 若不计入行人流、非机动车流的各类冲突点,各种平交路口的冲突点数(按最少计)如表2-1所示。

交通组织方案和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5、交通组织方案和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5.1工程概况 本工程线路起于黄河路—西安路互通,采用全高架形式沿黄河路一路向东连续跨越西坝路、北京北路、鞠通路、淮海北路、银川路、承德北路,终点止于承德北路东侧,含西安路里程XAK1+525~XAK2+558.4。 5.2工程周边环境调查 (一)现状道路情况 (1)西安路现状 现状西安路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金泰公馆、商业住宅楼等。西安路为现状双向四车道。 西安路现状图 西安路与黄河路交叉口 (2)黄河路现状 1)黄河路(西安路-北京北路段) 现状西安路—北京北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并分布有少量的商业用地。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北京如意国际花园、五洲龙湾等。西安路—北京北路段现状为双向四车道,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西安路—北京北路段) 2)黄河路(北京北路—银川路段) 现状北京北路—银川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并分布有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公园。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富豪花园小区、淮安医院、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黄河花园小区、荷花公园等。北京北路—银川路段现状双向六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北京北路—银川路段) 3)黄河路(银川路—承德北路) 现状银川路—承德北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阳光花园、营东商住楼、幸福城(在建)等。银川路—承德北路段现状双向四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银川路—承德北路段) (二)与本工程相交道路

与本工程主要相交道路有17条,其中快速路1条、主干路3条,次干路3条,支路10条,平均间距349.553m, 具体相交道路情况见下表: 相交道路示意图 道路交叉一览表 北京北路现状图淮海北路现状图 银川路现状图承德北路现状图(三)沿线既有道路主要交叉口分布情况 西安路交叉口西坝路交叉口

交通安全基本知识

交通安全基本知识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新的希望,作为未成年人,学会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学会好好保护自己,避免交通意外的危害和消除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就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今天,我在此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同学们讲授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 一、《道路安全法》颁布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我国不是世界上汽车最多的国家(最多的是美国),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是全世界最多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4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通过规范道路交通行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保护道路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确定法律制度,增强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和畅通。 二、与学生交通活动有关的交通规则与安全知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和交通打交道。为什么,你每天都要上学、放学。上学、放学你就要经过道路,然而就在这看似简单、短暂的一段路程中,却蕴藏着巨大的危险。每发生一次交通事故,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损失是巨大的。有多少家庭失去亲人,有多少欢乐变成悲剧,有多少幸福化为乌有! (一)骑自行车的基本知识 1、大家都知道“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但有的同学会问,有的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有的道路连划线都没有,那么自行车该怎么走呀?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自行车要靠路边行驶,原则上以路边算起不能超过1.5米。 2、如果在行驶中遇到非机动车道被占了,或者路边有障碍物,比如路边停着一辆汽车,应该怎么办呢?遇以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应该先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来车,确认安全后,再从障碍物旁绕过去。如果你连看都不看就直接从路边向路中拐出去,就很有可能会被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当今世界城市普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城市交通拥挤主要表现为道路拥挤,是指道路上的车辆密度(道路上单位距离内的车辆数目)过大使得车辆速度受到影响的一种现象。为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建立立体交通体系;采取行政、经济手段抑制交通需求;发展和完善公共交通等。我国同样也经受着交通拥挤的压力。 城市交通拥挤,从理论上讲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能力引起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聚集效益的原因,人口和物质生产活动向城市大量集聚,城市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出行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使城市交通需求,尤其是对道路的需求持续增长。但是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增长却呈现出跳跃性、阶段性的特征。交通设施一旦建成,短期内便难以改变。并且,交通设施的建成,往往又会形成新的交通源。因此,交通拥挤现象很容易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难以避免。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行状态。 交通组织从研究的范围大小及内容可以分为微观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宏观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其中微观交通组织是区域交通组织的基础,而宏观交通组织主要指宏观的交通政策。 微观交通组织是区域交通组织的基础,它包括交叉口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路口路段一体化交通组织。 当前微观交通组织主要是研究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针对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各个方面,包括路口放行方法、车道渠化、信号控制的优化、设立左转候驶区等方面。 在对区域交通组织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区域交通网络的信号优化、路口流向禁限(主要是禁左交通组织)、单行交通组织等方面。 1.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思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交通组织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对于宏观交通组织,在时间上要削峰填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对于微观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区域内的交通拥堵情况。而对于某一区域内的交通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道路交通平安法律责任考点汇总.doc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责任考点汇总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责任考点汇总 2017-10-26 10:08:59 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责任考点汇总 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 (一)饮酒和醉酒等的法律责任 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应当接受测试、检验。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知识链接】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 2004)中规定: 1.饮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且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 2.醉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 (二)其他违法驾驶情形的法律责任 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1)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2)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

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浅析

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浅析 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市政交通的便捷性备受人们的关注。市政交通对于道路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市政工作人员应对道路路网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一方面要保证交通的畅通.一方面也要确保交通的安全性。本文就对市政道路交通组织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标签: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的有限道路资源与交通出行需求的矛盾不断升级,交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的交通管理单位希望通过智能交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监控路面交通状态的方式来动态协调关键交叉口交通流分配,但取效甚微。基于如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其优化措施随后进行了分析。 2、优化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交通组织优化,在宏观上要解决好压力均分,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冲突分离。静态组织是基础,动态组织是手段,思路是分散矛盾,转移压力,各个击破,追求整体效益,方法是动、静态结合,重在路网调控能力。对于宏观交通组织,在时间上要削峰添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对于微观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道路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对于静态交通组织,重点解决好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问题,为动态流量调控和交通有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对于动态交通组织,重点解决好路网交通负荷均分问题,防止交通压力过于集中造成道路拥堵。 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主要包含静态交通渠化设计、信号调整交通流动态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考虑到区域交通流的均衡分配,如单向交通、方向禁限和可变车道設计等,都可以在对应场景下有效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行效率,最终目的为区域交通通行能力的最大化。 3、市政道路节点交通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为满足市政道路的交通需求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对市政道路网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因不允许对道路进行大规模扩建及拆迁,如何将机动和非机动车流、各向机动车流进行分离,及在解决后能否实现变节点多相位为单相位管理的目的是缓解市政道路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同时实现道路人性化设计,将交叉口的恶劣情况变为可以让人们赏心悦目的景点,这也是交叉口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

交通设计基本知识点

1?交通设计的基本含义和流程。交通设计:基于规划的理念与成果,以交通的安全、通畅、 便利于协和为目标,以交通系统的时间、空间、经济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最佳改善交通的方案,最佳地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 与空间因素以及通行规则与管理方案,贯穿于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之中,形成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工程方案,指导交通设施的土木工程设计,具有中微观性质。流程:需求分析T基本对策T方案设计T方案评估与优化 2?交通设计的问题来源。 ①城市规划的不当:土地使用性质、人口的分布不当; ②交通规划不当:交通设施规模、设施分布、设施结构、交通系统结构不当; ③交通设施的设计不当:不重视交通功能的交通实施设计,土木工程为主的设施设计; ④交通设施的使用不当: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滞后; ⑤交通政策的不当:不当的决策过程和建设与投资政策,影响上述工作的合理化,影响投资 与运营效益的发挥。 3?交通需求、供给、饱和度。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取决于社会发展、社会活动与管理交通供给: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取决于交通方式、设施与交通管理,增加 服务能力或降低交通需求可改善交通。饱和度:交通需求/交通供给,饱和度大于1时,交 通阻塞。 4?设计是为了交通系统的安全、通畅、便利。 5?交通阻塞的表现、成因、特征及对策。表现:设施间交通排队、交通方式间阻塞成因:物 理瓶颈、虚拟(秩序)瓶颈、供需矛盾、事故特征:秩序混乱型交通阻塞、交通规划设计不 当型阻塞对策:交通的有序性与无瓶颈化 6?交通事故的表现、成因、特征及对策。表现:碰撞、抛锚、落物成因:当事人控制力失常、 车辆故障、运输管理不当特征:人为事故、质量事故居多对策:预防与诱因及主动安全 7?交通不便的表现、成因、特征及对策。表现:目的地、交通线路、停靠站、换乘点寻找与 利用不便成因:物理与信息障碍特征:信息化程度低、系统功能障碍对策:消除各类障碍,减少出行消耗 8?绘制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种交通流之间的冲突点图、冲突点数量、减少交通冲突的方法。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城市交通供求的不平衡,是交通供给滞后于交通需求,因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一方面是要通过道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控交通需求。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受城市规划、城市规模、土地利用以及财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张,因而单靠改善道路系统是不足以解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因此,如何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长沙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交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1.1削减交通总量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交通的需求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对衣食住的需求不过只是“算术级数”增加。当总体路网或中心区局部路网的交通负荷接近于饱和时,在没有交通压力转移余地的情况下,可通过采取禁限部分车种行驶等措施来削减该路网的总流量,从而达到在时间上、空间上平衡路网交通压力的目的。 削减路网交通总量是交通组织优化最重要的措施。采取禁限部分车种行驶等措施前,要对全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结构、交通需求等特性作相应的调查研究,不可搞“一刀切”,不能对市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太大影响,禁限措施宜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如我市逐步推行的禁止过境车辆驶入主城区、白天禁止货运机动车驶入中心城区、部分路段“禁摩”措施,均对削减城市中心城区高峰期的交通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1.2减少交通冲突 当两股不同流向的交通同时通过空间某点时,就会产生交通冲突,而该点就称为冲突点,交通冲突可分为交叉冲突、合流冲突、分流冲突、穿插冲突、纵向冲突等。交通冲突是产生交通延误和交通事故的根源。我国的城市交通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各车种、各流向的交通冲突严重,减少各种交通的冲突,有利于改善交通秩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减少交通冲突主要是要使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应在交通空间上和时间上分离。空间分离靠交通标志、标线来实现,时间分离靠信号相位分配来完成。 1.3保持交通连续 交通连续是搞好交通秩序管理的根本保障。保持交通连续即保证大多数人在交通活动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不产生间断。例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379-21 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 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 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景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件等)。在四要素中,驾驶员是系统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及操作者,它是系统的核心,路和车的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四要素协调运动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二)各种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1.客货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1)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

车辆满足安全行驶要求,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机动车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车祸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机动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有: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安装安全玻璃,设置安全门、配备灭火器等。 为督促车主保持良好的车况、确保行车安全、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应按有关规定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检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xx年7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该标准规定了机动车的整车及主要总成、安全防护装置等有关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检验方法,还规定了机动车的环保要求。 2)旅客运输安全运行要求 客运班车、旅游客车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