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平安的人力资源经营核心:员工培训、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对同业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平安从1988年创立最初单一的财产险公司,发展到现在保险、资产管理(信托、证券、资产管理)、银行三大业务并进,人力资源的高起点和对业务的有力支持功不可没。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现有员工6万多人,30万销售人员,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的人才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目标成为三大业务齐头并进、三大支柱均衡发展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平安的人力资源是做经营的,需要和公司的战略、经营紧密挂钩,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参与所有公司战略讨论制定会议,以了解如何支持战略的落实和发展。1994年平安开始经营人寿保险,率行业之先从、等地引进专业人才;引人竞争激励淘汰机制,提出“干部能升能降、人员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并附带相关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在今后的发展中,平安将继续贯彻落实改进这些机制,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

平安前20年发展迅速,属超常规发展,未来10年仍然是高速发展时期。平安将致力于把企业从“中国最好的保险品牌”发展到“中国首选的金融服务品牌”。

员工培训:“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

“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是平安人力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提升平安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水平,平安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了授权讲师近3000人,并于2001年成立了平安金融培训学院,

提供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政策、培养培训讲师、统筹培训预算、传承企业文化。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并立的三级培训体系,分别满足公司员工从高级管理到产品销售的不同培训需求。

一、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

平安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基层员工、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战略执行层等五个层级,分别有针对性地培训。其中,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更关注中间三层: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每个层级又分为三个档次:到岗不到一年的新任经理,必须接受角色转变的课程;到岗两年后有一定成绩的,接受为期5天的核心技能课程容包括风险管控、运作、流程、团队、个人修养风格等,提升经营管理、领导力技能的课程;到岗4年的优秀经理,有晋升机会的将接受潜力干部课程。曾任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副院长的宏宽说:“企业培训的实质是保证员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成功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拔最优秀的员工,并不断提升其能力。”

培训是将公司外获得的知识转变为对公司有利价值的过程,因此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课程很注重实用性,和业务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人才梯队建立培训体系和框架。培训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体系: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领导力、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共性工作技能、产品相关的培训以及市场销售。此外,大学还设有网络教学平台,400多门培训课程中,既有从全球围引人的在各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课程,也有平安的自主制作。公司任何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学习课程,并有个人学习档案,可以随时检视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为了帮助员工尽快成为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平安会定期选送优秀的员工出国培训或到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企业工作学习,并承担所有培训费用。

平安要求所有课程需要直线经理参与一他们最明确培训目标和进度,同时也能和学员分享经验,推动培训得到最好的效果。例如,2印5年下半年,平安开始在集团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于是学院设立了以绩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的管理课程,帮助中层管理干部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理念,包括目标制定、分解、沟通、解决问题、反馈结果、排名等,其中某一环节请以往成功的经理来分享经验,至今已训练了1000名中层管理干部。

此外,每门课程至少保证有l一2名高管参与,以保证课程质量。目前平安90%一95%的课程都是由直线经理担任讲师,平安集团所属的各子公司、分公司都设立了独立的培训部,拥有自己的专、兼职讲师队伍。各公司的讲师由平安部各专业领域的精英和专家担任,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平安在员工培训中发现,不管是技能培训还是管理培训,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员工自己,逐渐找到自己的选择。因为企业的结构是金字塔状的,走管理的路线最后只能诞生一个CEO,而专业技能路线却可以诞生无数个专家。平安的企业培训项目是鼓励大多数人走专业技能方向。

二、国际通用资格认证

平安鼓励员工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来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平安和国外专业认证组织合作,引进了多项国际通行的专业认证考试。为推动和保障员工的在职学习,平安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如考前进行考试

辅导、通过英文考试报销考试费用、将认证考试科目与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挂钩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和推动了员工在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通过公司组织考试并授予有关机构专业证书的有LOMA、AICPCU和SOA。LOMA,即国

际寿险管理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考试中心。AICPCU,即美国公认财产险意外险承保师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中国最大的考试中心。SOA,即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平安是该资格认证考试的中国区考点之一。

三、独到的培训效果评估

(一)培训成败与直线经理相关。在平安,每个学员的主管都被要求参与到培训中来。只有让主管讲出他对部下的培训期望,同时又看到部下能学到什么,让他明白部下培训的过程,这样的培训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效果评估依据学员的口碑。每次培训后,平安的培训经理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到各个公司与学员和学员的主管交谈,依据他们的当面反馈、定期网络无记名调查,以判断培训的效果。如果下面的公司主管没有人愿意推荐自己的部下参加某个培训,那就证明这套培训课程是失败的,反之则是成功。

(三)借助第三方公司的力量对课程进行评估。每个培训课程都有3个月的行动计划,由学员学习完离开大学之前制定,交到部门总监、直线经理和本人,由他们来反馈学员在接受培训后是否有行为改善,并将结果录人绩效考核。从2007年开始,学嘟护管理人员核心课程,在培训3一6个月后做网上无记名问卷,要求提出学员培训需求的直线经理回答三大类问题,第一类,是否记得有过培训、培训目的。第二类,是否知道其所学容和行动计划,是否为学员创造机会将所学容付诸实践、投人工作。第三类,学员是否有明显改变和改变原因。

(四)培训价值衡量。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把所有培训产品定价,所有的学员课程实报实销。比如一个为期3天的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定价1500一4000元/天,学院定价800元/天,按此可计算在外培训和学院培训的差价,这就是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价值,并列入大学的KPI指标。好的企业培

训,四个“合适”是最核心的,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容。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训必须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需求来自于业务需求,培训必须满足员工提升的需求。“口碑是培训最好的衡量标准。”

招聘管理:平安人才成长的速度决定平安发展的速度

一、平安吸引人才的优势

(一)平安作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品牌、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

(二)平安有长期、快速的发展计划,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完整的产品线让人才有空间发挥、创新,提升个人能力。

(三)平安的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其最核心的容是问责制、垂直导向管理、透明度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些关键的要素形成了平安文化的向心力与独特性。

(四)平安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员工的平均薪酬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优秀人才的报酬则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平安员工在加薪、晋升等方面都有制度保障。

二、强大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平安在中国保险业中率先招募海外保险人才,并采用国际化的薪酬福利体系,不断拓展海外人才在中国保险、金融业的发展机会,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化形象。目前,平安集团前100名的管理人才中国际人才占60%,在排名前20名的人才中更有80%来自海外,整个海外管理人才队伍超过200人,是国大型公

司中管理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

这些海外人才必须在到岗两年接受三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360度测评(主管、同事和下属),也有些人才在评价后发现并不适合公司而提前结束合约。

与此同时,平安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通过海外人才的传带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逐步建立国际化的视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带动整个公司、整个行业迈向国际化。用CEO马明哲的话说“人才国际化是平安的生命,国际化标准与本土化优势的结合是平安制胜的法宝”。

三、胜任素质模型一平安用人标准

平安认为,企业的使命是由“人”来达成的,公司发展的长久之计是加强人才培养与选拔,以使人才的“造血”速度跟上企业裂变速度。为确保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科学性,平安建立了自己的“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对各级岗位所需能力及优秀员工行为的详细分析,明确员工从事一定岗位需具备的素质,以及不同级别的人员应达到的程度。

除此之外,胜任素质模型在人才发展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平安若干年后需要50名经理,从现在开始选拔与培养,考虑到过程中需淘汰的比例,大概要选拔100名左右。所以平安在培养或招聘之初就可以确定人才选拔的数量与条件,并根据胜任素质的要求,通过一系列举措来进行人才发展。

四、严格的招聘流程与双核人制度

平安遵循严格的招聘流程,包括简历筛选、部门人力资源面试、直线经理面试、综合测评、集团核人等环节,每一名进人平安集团总部的员工都必须经过上述步骤。平安的招聘流程以“核人制度”为特征,即进人平安总部的员工,在部

门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面试后,再通过集团的面试平台,进行核人面试。核人面试由2名集团认可的面试官进行。目前平安的核人面试官队伍由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组成,共80余人。

上述措施有效杜绝了应聘者通过非常规渠道进人公司,保证了招聘的纯洁性与公平性。

五、新员工封闭培训

每一位进人平安的员工,都将接受为期一到两周的新人封闭培训,公司还为每个新人指定了一位“指导人”,指导新人逐步开展工作。该培训严格按“新员工素质模型”进行,目标明确,以帮助新员工建立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和团队工作意识,尽快完成“平安人”的转变。

六、电子化的支持

公司使用PEOPLESOFT系统,规统一招聘的流程与标准。例如:在招聘系统中必须填写的页面都体现了平安的招聘标准,不填写这些页面就无法进人下一流程。不仅仅是招聘,PEOPLESOFT系统贯穿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招聘、绩效、培训、薪酬、员工关系)。从员工进入公司,到其离开企业,PEOPLESOFT系统都有全面的记录和分析,这为企业的人才评估提供了真实完备的参考数据。

七、多样化的招聘渠道

由于人才需求多样,平安积极拓展各种招聘渠道,目前合作的猎头公司有几十家,招聘有十几家。为了更有效地满足招聘需求,平安对招聘渠道进行相应的划分。例如,为了满足各子公司个性化的要求,平安把招聘分为通用类和行业类。平安以集团的名义与通用类的招聘建立合作;在符合集团选择标准的前提下,子公司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行业类。

绩效管理:“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

平安致力于通过绩效管理机制,将企业战略进行逐步演绎细化,做到目标分解到人,并建立定期问责反馈与检视的机制,同时不断强化结果应用的严格管理,从而使绩效管理有效支撑公司运营,保证目标实现。

一、战略高度的绩效管理体系

“竞争、激励、淘汰”是平安绩效管理的核心机制。在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平安绩效管理体系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和落实,20年来从未松懈。平安认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绩效管理应当成为核心驱动因素。因此,在推行和实践上,最高管理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而且亲自参与,甚至主导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发展。平安致力于通过绩效管理机制,将企业战略进行逐步演绎细化,做到目标分解到人,并建立定期问责反馈与检视的机制,同时不断强化结果应用的严格管理,从而使绩效管理有效支撑公司运营,保证目标实现。

二、绩效手段环环相扣

通过多年来对各种绩效管理方法的不断实践,平安发现“横向排名、比例分布、激励淘汰”是绩效考核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容易被员工理解。这在平安,被形象地称为“赛跑制”。平安相信,好的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员工的提升,即使过程残酷艰难,最终员工的获益是自身市场价值的提高。

(一)横向排名。公司采用横向排名制,一年两次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排名,团队始终处于高度竟争的状态,有效驱动着全体员工不断进取,进而促进公司整体绩效能力的提升。

(二)强制比例分布。公司根据考核结果,按7:2:l对员工的名次进行划分。

(三)激励和淘汰。根据排名和比例分布,公司对不同绩效的员工有不同的激

励和淘汰措施。排名前70%的员工有加薪,不同排名的人加薪比例不同,同时公司也会参考物价水平和行业水平的变动。连续两年排名前40%是员工得到晋升机会的首要条件,当然也将职位空缺和年资等列入考虑。排名70%一90%的员工将没有薪资和职位变动,公司会给予针对性培训,或者让他们服务于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与众不同的是,平安有固定淘汰比例。每年淘汰3%一5%。排名末位l0%-5%的员工会被降级降薪、变换岗位,甚至淘汰。连续两年降薪的员工必须降级,通过检视,由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做出处置决定,降薪或者转岗甚至辞退。平安认为,这是对其他95%工作好的员工的保护,也避免了公司壮大过程中可能的老化现象。

三、考核指标的软硬结合

平安对自身愿景有着清晰精确的描述,分别形成长期(5一10年)、中期(3一5年)、短期(l一3)目标。随着目标期间的缩短,集团整体战略计划不断趋于具体,最终形成每个业务线的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行动计划、详细行动计划。其中短期目标每年都需要重新制订、检视,通过与主管的沟通,确保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战略一致。

不同子公司,具体指标不同,但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总体特点:与本单位业务/财务预算高度匹配;强调多个比较维度下的实质性增长,包括与市场比、与计划比、与自己比;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与各子公司CEO问责目标高度吻合,强调结果导向、成败全责;根据组织架构有效分解,层层落实至下一级单位。

每月都会有系统跟进员工的目标完成进度,主管也会及时评价、更新和鼓励员工。平安在公司部建立了人才素质模型,帮助员工确立自己的绩效目标。

一些后台职位的考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指标依据公司当前的发展和需要而定,考核结果会结合主管的弹性评价,并和后台其它模块的员工进行比较。例如人力资源最近两年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完整的绩效管理平台和制度,并执行所有人的绩效管理(现在只有50%的员工进人这个绩效管理系统),因此其考核体系中会设有与之相关的指标.在整个人力资源模块中,绩效经理会和薪酬经理先比较,随后人力资源模块再和财务模块的经理比较。当然也有硬性指针,例如人力资源的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目标是否实现,成本超标20%,该项即不合格。而前线职位,例如销售等,则以营业额为主要考核目标。例如分公司经理的几乎所有考核指标都和业绩有关,要求利润、营业额两手抓,保持平稳发展。不同子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考核指标会有所侧重,但这必须以盈利为底线。所有业务部门的考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必须符合考核的三大手段。

平安以结果为导向,绩效结果和员工的直接、间接利益挂钩,并根据绩效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进人自己的角色。所有绩效管理都将进人绩效档案,在调职、管理人员选拔中,成为参考的第一标准,也正因此,绩效考核在平安员工里都得到了高度重视。

四、KPI的管理模式

“KPI”(关键业绩指标)是平安公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不仅公司高层讨论问题、制定决策少不了KPI,总公司、专业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月度经营检讨会更是专门围绕KPI来展开话题,KPI己经深人到平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平安鲜明的赏罚制度得以长期贯彻,很大程度缘于KPI指标的设计是根据客观情况和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来调置的,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

KPI设计对工作有指导性,即不但要知道KPI的状况,还要弄清形成这种状

况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去改善它。例如,某一段时间产险的整体赔付率上升了,接下来就分析是哪几家机构的赔付率高、哪几个险种的赔付率高、哪类风险使赔付率升高等,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办法和改善策略。

注重KPI监测管理的时效性,发生问题后能够及时提出办法加以解决,减少损失。平安着力建立MIS系统,逐步变滞后信息为即时信息:变完全依赖人工分析为主要指标的电脑自动计算显示;变完全由报告人讲解分析为听报告人分析与有关人员随时查询相结合;同时,扩大KPI分析结果的享用围,使KPI管理更有成效。

KPI的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更有效地促进各级、各类人员真正关心KPI 状态,并想办法加以改善。KPI管理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主,运用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制胜为主的战略机制。其最核心的是财务核算与监管制度的建立巩固,不但建立起突出保险业务总收人、人均保费、百元保费利润率、业务费用率、资金运用收益率和承保理赔管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同时健全财务综合分析制度,突出财务对业务发展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五、绩效考核的透明性

2007年起,平安建立起了一个电子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平安后援中心。后援中心是平安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运营平台。这一平台在平安的绩效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绩效管理的方式、结果和沟通也通过IT的平台传播。

平安的绩效管理有一套严密的日常管理体系,通过机制的约束保证绩效管理过程、结果的公平性,并促进目标有序实现。

首先,清晰评价标准:对于各级管理人员,考核双方基于企业年度业务及财务预算,层层分解讨论形成具体清晰的问责目标,在有效支撑公司目标实现的同

时,也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绩效评价依据.对于普通员工,公司建立了一套清晰、多维度、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每一维度都有详细的等级描述。

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平安实行月度“绩效日”制度,通过IT系统明确要求下级主管开展月度阶段性总结,上级主管定期审批辅导,并开展阶段性评价,从而有效加强了对过程的记录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年度评估的精确性。

第三、严格执行“铁律”:公司以“铁律”的形式,明确了绩效管理相关规则。无论哪一层员工都必须遵循此规则,有助于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性、严肃性。

第四、开放申诉通道:绩效管理体系中设计了申诉机制,员工如果认为绩效结果不公平,可通过集团统尸申诉由哪提起申诉,将由专人按一定的程序受理。

第五、开展专项调研: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定期发起员工绩效管理调查,收集员工对于绩效管理的种种建议,发现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优化和完善。

(游春/文,《中国保险》2009年2月号)

如何加强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

如何加强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经营业务性质决定了项目经理部这种团队形式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占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营造国际化管理企业文化模式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使每个人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同时,达到团队利益最大化,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富于挑战性项目。 一、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把人作为企业财产或工具,只重拥有不重培训开发;在用人上,只限于公司内部小圈子,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现象严重。建立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模式,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人是企业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要正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契约关系 正是这种契约关系割断了计划经济下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模式,使市场配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这种契约关系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企业通过市场配置,可以淘汰一些不能胜任工作落后员工;另一方面,人才一旦遭到闲置、压抑或浪费,会本能地利用市场机制“跳槽”,寻求更好发展空间,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因此,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狠下工夫,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系统培训体系,健全有效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 2、要正确认识不同员工之间差异问题 每个员工能力差异,必然会造成员工等级和收入不同。树立正确“差异”理念,有助于消除职工过分依赖企业平均主义观念,真正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管理人员能升能降思想基础,营造一种员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良好氛围。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以国际商务、工程技术、金融法律等一系列人才群体为基础。在新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国际性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国外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和工作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特殊问题。企业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就必须对其他国家是行直接投资,建立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这些业务范围在地理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用公司就被称为跨国公司。在本文中,我们讨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特点。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跨国公司指的是在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获取和分配资金、原材料、技术和管理资源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对于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比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因素。例如,派出员工的薪酬是以东道国的货币作为计价单位的,而本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的变化将影响到这些派出员工的实际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这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与协调的。第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的内容比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要复杂。这是因为跨国公司中的员工来自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会涉及到员工文化差异的问题。一些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之后,发现需要为基层*作员工提供住宿条件,被派到中国工作的外方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面临本国和中国政府的双重征税要求等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和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将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组织,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国公司需要招聘、选择、培训和补偿员工以使他们能够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中为本组织工作;同时,还可能需要从国外招聘员工来本国工作。于是,跨国公司就需要解决跨文化问题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跨国公司实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民族中心主义原则。在这种管理方法中,跨国公司将在本国母公司中的政策与*作方法直接移植到海外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由母公司派出的本国员工管理,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政策实行严密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就需要在公司总部的规定与东道国当地的员工可以接受的政策之间进行协助调,工作的难度比较大。 2.多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公司实行适合当地特定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由当地员工担任。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工作起来就比较简单。 3.地区中心原则。在这种原则方式中,子公司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如欧洲区、大中华区和北美区等。各个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尽可能地协调,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由本地区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这种模式中,地区内部的协调与沟通的程度很高,而在各个地区与公司总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非常有限的的。 4.全球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网络,该网强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不是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的一个简单集合。全球中心原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服务于整体最优化的目标,因此既可以有在整个网络中普遍适用的政策,也可以有局部适用的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和其其他管理工作可以由最适合的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地区中心原则和全球中心原则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都需要在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求与当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之间进行平衡。 (二)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特点 对于那些建立了全球性战略目标的跨国公司,制定关于如何有效利有其人力资源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一些子公司中,人力资源

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中国平安,迈向人力资源经营 平安的人力资源经营核心:员工培训、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对同业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平安从1988年创立最初单一的财产险公司,发展到现在保险、资产管理(信托、证券、资产管理)、银行三大业务并进,人力资源的高起点和对业务的有力支持功不可没。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现有员工6万多人,30万销售人员,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的人才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目标成为三大业务齐头并进、三大支柱均衡发展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平安的人力资源是做经营的,需要和公司的战略、经营紧密挂钩,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参与所有公司战略讨论制定会议,以了解如何支持战略的落实和发展。1994年平安开始经营人寿保险,率行业之先从、等地引进专业人才;引人竞争激励淘汰机制,提出“干部能升能降、人员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并附带相关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在今后的发展中,平安将继续贯彻落实改进这些机制,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 平安前20年发展迅速,属超常规发展,未来10年仍然是高速发展时期。平安将致力于把企业从“中国最好的保险品牌”发展到“中国首选的金融服务品牌”。 员工培训:“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 “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是平安人力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提升平安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水平,平安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了授权讲师近3000人,并于2001年成立了平安金融培训学院,

提供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政策、培养培训讲师、统筹培训预算、传承企业文化。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并立的三级培训体系,分别满足公司员工从高级管理到产品销售的不同培训需求。 一、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 平安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基层员工、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战略执行层等五个层级,分别有针对性地培训。其中,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更关注中间三层: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每个层级又分为三个档次:到岗不到一年的新任经理,必须接受角色转变的课程;到岗两年后有一定成绩的,接受为期5天的核心技能课程容包括风险管控、运作、流程、团队、个人修养风格等,提升经营管理、领导力技能的课程;到岗4年的优秀经理,有晋升机会的将接受潜力干部课程。曾任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副院长的宏宽说:“企业培训的实质是保证员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成功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拔最优秀的员工,并不断提升其能力。” 培训是将公司外获得的知识转变为对公司有利价值的过程,因此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课程很注重实用性,和业务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人才梯队建立培训体系和框架。培训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体系: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领导力、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共性工作技能、产品相关的培训以及市场销售。此外,大学还设有网络教学平台,400多门培训课程中,既有从全球围引人的在各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课程,也有平安的自主制作。公司任何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学习课程,并有个人学习档案,可以随时检视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为了帮助员工尽快成为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平安会定期选送优秀的员工出国培训或到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企业工作学习,并承担所有培训费用。

人力资源公司的经营范围及说明

人力资源公司的经营范围及说明 一、公司名称设计: 诸如:***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特别说明:经营范围中涉及人力资源招聘,劳务派遣、猎头派遣、劳务外包等人才中介服务的,需要到市人社局办理《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拿到前置审批手续后,才可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一般不涉及人才中介服务的,不需要提前办理资质。 二、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范围示例: (一)、需要办理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许可经营范围】: 1、人力资源招聘,劳务派遣、猎头派遣、劳务外包、人力资源租赁。(经营期限、经营范围与许可证件核定的期限、范围一致)。 2、人才招聘、人力资源培训(经营范围、有效期与经营许可证核发一致)。 3、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派遣;人才信息咨询及猎头的业务。(凭许可证在核定期限内经营)。 4、职业介绍(凭许可证经营)、会展策划、企业咨询。(以上经营范围中国家有专项规定需经审批的项目,经审批后或凭许可证在核定期限内经营)。 5、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信息服务、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经营期限与许可证核定的经营期限一致)。(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须经审批后或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 6、人才、职业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为求职者介绍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推荐求职者;从事互联网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和组织各类招聘洽谈会;人事代理(人才劳务派遣)服务;人才职业培训和测评;求职指导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经营范围、经营期限与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经营期限一致)。。 7、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涉及专项审批的经营期限以专项审批为准)。 8、劳务派遣、猎头派遣、劳务外包、人力资源租赁。(经营期限与许可证核定 期限一致)。 9、人力资源招聘、咨询、培训、猎头、劳务派遣(经营期限与许可证核定的期限一致)。 10、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人事外包、信息咨询业务。(凭许可证在核定期限内经营)(二)、不需要办理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一般经营范围】: 1、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人才信息咨询服务、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商务信息咨询服务、企业事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旅游景点开发。 2、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不含商业调查),企业形象策划,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与中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策划、咨询。(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须经审批后或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 3、商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信息咨询(上述经营范围中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项目经国家审批后或凭许可证在核定期限内经营) 4、企业管理咨询,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与中介);对人力资源项目的投资。 5、企业管理咨询,劳务派遣。(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须经审批后或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 6、劳务派遣;在网上提供商务信息咨询;非证书的职业技能培训;非学历的文化教育培训。(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项目,须经审批后或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 7、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务派遣;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形象策划、商务信息咨询。(国家有专项规定须经审批的,经审批后或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 8、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形象策划;会议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策划(不含营业性演出)。(上述经营范围中国家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劳动力的供给者(微观主体)、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调节者(外部环境)所构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就是管理的基本矛盾。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在已知的有效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一、核心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这对矛盾,反映在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层次就是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反映在企业这个中观层面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反映在国家或社会的宏观层面就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迁徏和卫生保健等)与宏观效益之间的关系。效率、效益与效果及其相互关系如下:效率通常是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率的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效率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所从事的工作的内涵和本质。一个无用或有害的高效率只会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益的效率。效益通常指的是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在管理活动中,如果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则具有正效益;如果劳动成果等于劳动耗费,则视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小于劳动耗费,则产出负效益。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效益好坏其实是指正效益。经济效益所体现的比较关系,可用4种表达式来描述:E=B- C(1.1)式中:E为经济效益;B为劳动成果或收益;C为劳动耗费或投资、成本和费用等。式(1.1)是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差,如净产值、利润等,反映了净收益的绝对量,简称效益型效益。E=B- CC(1.2)式(1.2)是净收益与耗费之比,如资本利税率等,反映了单位消耗(投资)的收益,简称收益型效益。E=BC(1.3)式(1.3)是收益与耗费或产出与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简称效率型效益。E=C1- C2(B1=B2)(1.4)或E=B1- B2(C1=C2)式(1.4)中:C1、B1分别为原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C2、B2分别为改进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式(1.4)为式(1.1)的特殊情况,反映了耗费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常用于不同方案(设计)的比较。一般来说,提高效率型效益,也即前面提到的提高效率,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高收益型和收益率型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收益型或收益率型效益(即常说的效益)是一切

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1.1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企业也踏上了全球经济框架之中,为我国时间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面临着国际范围内的挑战与威胁。 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之后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度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从将人视为企业成本的思想转化为将人作为企业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有之前的被主流功能性部门转变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伙伴,人力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使它具有了战略性的功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不再被看作与企业的战略计划没有任何联系的、而仅有一些狭窄目标的领域,而是被看作能够创造价值与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性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1.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内容,同时,也为管理者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首先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该向国外先进水平靠拢。对我国目前许多还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企业而言,应该尽快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前进。对已经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企业,应该尽快从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转变。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我国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使用国际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的国际化还表现为人才招聘、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当中,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够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全球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必须融入全球化的观念和制度。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整合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其次,要加强国际人才的交流,以国际市场为背景衡量人才的价值。第三,加强各族文化的交流及融合,促进人力资源管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经营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经营 培训师:吕嵘 Adfaith Management Consulting Beijing-Shanghai-Guangzhou

目录 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意义 企业人才战略 企业人才盘点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由成长阶段步入提升阶段,企业间的竞争态势也逐渐由体制、资本的竞争转向人才的竞争 企业成长阶段企业衰退阶段 ?概念为市场接受?企业收入迅速成长?企业进入盈利 阶段 ?收入与利润稳 步增加 ?建立了一定市 场地位 ?但内部管理尚 未跟上 ?管理成熟而规 范 ?市场地位显著 ?收入与利润稳 定,成长停滞 ?做事讲求程序 规范 ?企业内部优越 感强,收入开 始下滑 ?内部管理制度 制约了企业灵 活性和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上 地位迅速下滑 市场进入阶段成长阶段提升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贵族阶段退出阶段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和任务基础人事管理: ?薪酬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员工服务 ?健康和 人员管理: ?评估和业绩管理 ?招聘 ?培训 ?激励/吸筹 ?员工关系 技能管理: ?领导力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 ?组织变革 ?优秀企业对标:成本/流程优势 能力管理: ?经营战略 ?企业变革 ?企业内部技能\能力/知识的分享 中国企业的过去与未来 体制改革: ?股份制改革 ?前瞻性的管理团队 资本资源竞争: ?资本投入 ?大规模生产 ?劳动/资本密集型 技术资源竞争: ?技术领先 ?研发投入 ?技术附加值 人力资源竞争: ?持续创新 ?针对性的客户服务 ?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 昨天和今天 成功主要依赖于体制上的优势和雄厚的资本 未来 成功主要依赖于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国际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具体影响;分别从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企业发展阶段及外部影响因素等3个角度,探讨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总结并提出了一个简要的国内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模型。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商业世界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长期成长,企业不得不在更大的舞台——世界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经营环境的差异又迫使企业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习俗、口味等调整其产品和服务。由于世界市场还远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更接近于多个分离的、松散联系的地区性市场组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味着其必须追求全球战略一体化与市场活动当地化的统一。为了实现全球效率与当地市场反应力的双重目标,跨国企业不仅要形成与多变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更要开发出能有效实施战略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企业文化。而恰恰是后者,往往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 一、国际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化经营的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其国内经营的情况

大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更为动荡的、多样化的管理环境,需要执行更多的管理职能,同一管理职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大提高,管理受到更大的外部制约,管理过程中需更多地介入员工个人生活,而低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导致更明显的不利影响。Adler(1983)调查后提出,有两项因素造成上述差异:文化多元性(multiculturalism)和地理扩散(geographic dispersion),前者指组织中存在来自于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后者则指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建立大量子公司的状况。文化多元性和地理扩散的存在,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复杂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提高的商务环境,企业必须对当地政府、劳动者和公众舆论更为敏感,并针对当地环境调整管理思想和实践。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多样性的文化和地理范围的扩大,也对其企业经营存在正面影响。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机会获得利益并形成企业长期增长基础。简单地说,国际企业可利用的正面因素包括:(1)由于多种文化和多种视角共存,企业内部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可能加强;(2)对外国消费者更为敏感,更易理解客户的特殊要求;(3)从全球范围吸纳最优秀的人员;(4)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寻求最佳经营机会;(5)创造“超级组织文化”,包容各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卓越的文化;(6)在企业中形成更大的灵活性,适应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并及时作出必要变革。从目前的跨国企业经营来看,企业往往追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优势,而上述潜在的长期优势则并未在经营中实现。而企业长期优势的形成,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 人,占20.2%,基层84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

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 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 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 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46%,中专以及下占 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硕士学历。

平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平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 篇一:平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文摘要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3 月2日,同年5月27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我国最早的一家 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分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同时也在求才、用才、论才、留才特别是跨文化人才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也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聚集在平安的麾下。 20XX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的保险市场向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不遗余力地向中国保险市场进军。与此同时,

国内的新兴保险公司也相继成立,竞争主体的骤然增加,使得保险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而供给的缺口却很大,保险人才、市场全面告急。 本文通过对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对平安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取长补短,更多的引进人才,以及留住人才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对于快速成长的 保险市场,怎样解决人才短缺矛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平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Abstract pingAnInsurance(group)companyofchina,Ltd.whichisthe firstonethathaforeigncapitalparticipation,wasestabl ishedonmarch2,1998andbegantocarryonbusinessonmay27i nthesameyear.thecompanynotonlyfocusontheinsurancebu sinessbutalsodevelopsdiversitybusiness,sotheping’ansecuritycompany,ltd.andping’antrustinvestmentcompanyarecreated.whenkeepingthedo mesticbusiness.thecompanypromotestheinternationaliz ationsteadily,theping’ aninsuranceoversea(holding)company,ltd.isestablishe dtomanagethebranchcompaniesinusAandhongKongandthere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介绍 简述分类院校和申请要求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H R M) HRM为何选英国而不在国内念呢?因为相对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英国的课程设置更细致,专业概念更加专业, 从人员的挑选前期的准备开始工作,到合理的激励员工,到解聘以及养老金的发放,一应俱全。总之,想学到比国内更专业的HRM吗?选英国肯定没错啦。 人力资源管理(HRM)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未来从事部门管理、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才。HRM涉及的内容有六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一般来说选择此类专业,未来工作的局限性比较大,基本就被定型在管理类型上来了。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刚进公司,一定是先从HR Assistant做起的。还有一种好的发展途径,就是进一些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Hewitt 或Mercer等,都是专业进行人力资源咨询的一流公司。也有一些去了政府部门、或者教书等。 什么样的人适合人力资源管理(HRM)?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首先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行呢。如果有幸在一家大公司做到HR总监的位置,是可以达到很客观的年薪的,50~100万。但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HR,小编觉得不仅仅需要文能舞墨,还需要伶牙俐齿,不说上知天文地理,起码在大的场合下能够hold住全场;最重要的还需要了解经济领域,知晓最基本的知识。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HRM)留学申请为什么要去英国读人力资源管理? 英国的HRM远远专业于国内,而且英国很多企业的HR机构也为在读学生设置了实习岗位,有更早的接触关于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机会。而且如果在实习期间表现的好的话可以直接留下来。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可是相当少的。 除此之外呢,选择英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人力资源专业CIPD认证。大家都知道,在英联邦国家,大部分职业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专业机构,组织业内人士,对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评估和认定。例如,会计师在英国有ACCA,澳大利亚有CPA。同样,英国的人力资源协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CIPD)是从事人力管理和发展职业专业人士的组织,针对英国人力资源专业的认证。在英联邦国,

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运作模式(1)

一、什么是人事代理? 答:是指用人单位把人才的人事关系、档案委托给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直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代为管理的一种人事行为。人事代理以人事关系和档案管理为基础,承担包括人才流动手续的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报考、党组织关系挂靠及管理、户籍挂靠、代办退休手续等项目的人事代理工作。所有需要代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在常州市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代理。 二、单位如何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答:1、单位持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到市人才中心领取 单位人事代理手册; 2、签订《单位人事代理协议书》; 3、提供委托人事代理的员工名册及原档案所在地证明; 4、材料齐全,随到随办。 三、个人如何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答:1、个人凭辞职、辞退、自动离职(除名)、终止合同等与原单位解除工作关系的证明(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持推荐表或报到证)、本人户口簿、学历证书或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办理委托手续; 2、调档并审核; 3、签订《个人人事代理合同书》。 4、材料齐全,随到随办。 四、哪些人员的户口可挂靠在人才中心集体户口上? 答:1、无集体户口的人事代理单位所委托的各类人员; 2、办理了个人人事代理手续,因正常人才流动或继续深造无处挂靠户籍关系的人员; 3、常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的“先落户、后就业”的人员。

五、人事代理人员如何缴纳养老保险金? 答:1、代缴服务对象:在常州市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代理的单位代理人员和个人代理人员。 2、委托人员需带材料: (1)办理养老保险接续者:需带养老保险手册,并查明上次缴费截止月份,可至社保处查。 (2)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办人员:需带一张1寸照片。 (3)外地社保机构或特殊系统转入者:需提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并带一张1寸照片。 3、缴费计算方法: (1)缴费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所缴月数 (2)缴费基数:单位代理者2008.7-2009.6在[1369元,6846元]之间自由选择。 自由职业者分二档,第一档是按全省在岗职工上年平均工资2282元, 第二档是1700元(按此档交纳人员必须当月预缴养老保险) (3)缴费比例:自由职业者按20%计收;单位代理者29%(其中企业21%、个人8%)。 4、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划拨:划拨额=缴费基数×11%×所缴月数,剩余部分社会统筹。 5、缴费方式: (1)一次可交一个月,也可一次性缴纳半年或一年。 (2)须在每一结算年度内缴清当年费用,并至少需缴齐当月费用;当期结算年度之前的费用在本中心正常缴纳后可自行去社保处补缴。 6、养老保险关系的市外转出: (1)携调令复印件或外地户口或外地人才市场挂靠协议或外地劳动合同、养老保险手册、九二年一月前工作者需另携个人档案至常州市养老保险处开工龄证明。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给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 跨国兼并的加剧使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如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企业兼并一浪高过一浪,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全球跨国兼并案6700起,金额7200亿美元。美国麦肯锡公司对全球企业兼并案例的研究显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兼并案是成功的,绝大多数兼并案不成功或存在缺陷,主要原因是并购后期企业的过渡和整合时期问题没有处理好,特别是合并后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分歧,导致失败。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全球范围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 中国“入世”在即,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国内企业更多和越来越深入地走向国际市场,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地摆在跨国经营企业管理者的面前。况且,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要比国外跨国公司的更为复杂,因为除了国籍、语言、文化和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同外,我国的企业在国外经营还面临社会制度不同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制结构不同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众多误区 企业经营成败有许多因素,而人是其中的决定因素。由于历史和制度等诸多原因,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虽然跨出了国门,但是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仍没有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人才引进、开发、使用和激励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难以取得最佳效益,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因此导致经营亏损。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理念上的误区。 表现在以劳动人事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化企业的人事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标志之一。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工作”为核心,它要求人对工作要具有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取决于工作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则取决于工作特征,如职务的大小,级别的高低等。它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摆脱事务性管理的模式,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范畴。这种人事管理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而不善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 第二、吸引人才方面的误区。 一是重学历轻能力。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往往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才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浪费。 二是重能力,轻修养。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平安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现代企业管理者逐渐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与激励,“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渐渐贯彻到实际管理中,由于国内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有所差异,其中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涵盖了主要几个途径,下面本文将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为例,对目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开发途径展开讨论1: 1.培训管理 平安保险公司现行的员工培训主要有在编员工教育培训与代理人的培训。按照培训的性质,主要有短期培训、学历培训与合作培训。短期培训,短期培训是平安保险公司经常开展的一种培训活动,其主要针对一些新险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时候也运用在针对性的解决某一管理问题中。短期培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投资少,易于组织,对员工工作的冲击也较小,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而且往往是针对性的开展,讲究学用结合,培训效果比较明显。平安保险公司的短期培训根据其培训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新员工培训、适应性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等;学历培训,学历培训可以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较系统的提升,经过培训,员工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较好地改善。但与短期培训相比,学历培训时间较长,投入较大,其培训效益往往要经过几年才能体现出来。当前平安保险公司的学历培训主要有鼓励员工参加MBA学习、进行保险专业的本科、专科教育等,鉴于员工的工作原因,培训方式只能局限于脱产、函授与网络教学三种方式。通过员工的学历培训,一方面可以满足员工的学历教育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储备未来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管理型人才;合作培训,合作培训制度,是平安保险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一些特殊岗位与特殊人才进行专项的培训,这种培训主要是与附近的有开设保险专业的大中院校共同举行,其首先在公司内进行相关选择,确定培训人员后,在公司或是培训单位开设短期培训班,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的好处是时间短,培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容易在短期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周边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保险专业,因此合作培训基本无法开展。 2.激励管理 目前,平安保险公司的激励管理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由于属于分公司性质,类似于股权激励的方法在平安保险公司中没有使用。员工的薪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资金以及福利。基础工资,指员工在正式签约后,其每个月1詹志博.《平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时代金融》,2012年第9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推荐书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 2、老子:《道德经》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12月 5、路易斯·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6、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7、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12月 8、郑兴山:《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6月 9、[美]爱德华·拉齐尔:《人事管理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3月 1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1月 12、[美]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3、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14、刘恒中:《劳动经济制度导论:一种劳动企业雇佣国有资本的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 1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 16、周三多等:《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17、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12月 18、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 19、郑也夫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 20、郑也夫:《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 21、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22、徐淑英等:《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3、风笑天:《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24、李敏:《雇佣双赢---私营企业雇佣冲突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ubject: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Class: 093 Student Number: 296602205 Chinese Name: Hou Yunan English Name: Helen The Essay to: Maggie Xie Total W ords: 1485 Date: May 23, 2012

●Introduction Pucik et al. (1993) have indicated that MNC’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plays crucial role in acquiring and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 for the firm. Prior studies have also confirm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MNC’s HRM in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Lee and van Witteloostuijn, 1998; Brown, 1999; Grossman, 2000; LeBlanc et al., 2000; Dzinkowski, 2000). Existing studies, however, have not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how HRM may offer specific advantages to compe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Lee and van Witteloostuijn, 1998; Brown, 1999; Grossman, 2000; LeBlanc et al., 2000; Dzinkowski, 2000). As such, a first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on a firm’s global competiveness, and to focus on identifying critical HRM practices that contributes to a firm’s success in the global market. For the above purpose, we further introduce the construc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IHCM). IHCM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HR practices that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a firm’s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the human capital that enables a firm to compete in the global markets. To this end, we intend to identify the key components of IHCM that contribute to a firm’s global co mpetiveness.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 research (Fenton-O’Creevy and Gooderham, 2003) because of their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Porter, 1986; Prahalad and Doz, 1987; Rosenzweig and Singh, 1991).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has been seen a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NCs in the 21st century (Bartlett and Ghoshal, 1994, 1995; Pucik, 1992).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transfer HRM practices which have been proven efficient at parent companies to MNCs’ overseas subsidiaries is a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ccessful MNC (Nohria and Ghoshal, 1997) and “a matter of considerable practical importance fo r managers in MNCs” (Fenton-O’Creevy and Gooderham, 2003, p. 2). This transferability can also form a kind of special competitive capability for an MNC that may be difficul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