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2

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2
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2

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未来的载人空间站系统是以空间站为核心,由同轨平台、极轨平台、自由飞行卫星及空间交通工具——轨道机动飞行器组成。轨道机动或转移航天器往返于空间站与平台、卫星等飞行器之间,他们的变轨可用冲量或连续推力方式,但是耗能比较大,而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可成为节省燃料的变轨方案。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概念的提出始于六十年代,1961年H.London在美国宇航学会上正式提交了一份论文,论证了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意义与可行性。自此

揭开了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研究的序幕,四十多年来,世界各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

国的许多专家学

者都参与了这一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自九十年代以后,关于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从各个方面对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AOT(Aeroassisted Orbit Transfer)的概念最早由London提出的,并由其论证了实现的可行性。所谓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是把纯冲量变轨与气动力

变轨结合起来,在整个变轨飞行中插入大气飞行段。在该段飞行中借助气动力完成部分变轨(改变轨道平面或高度),最终以最小耗能等技术指标完成全部变轨要求。

气动力辅助变轨与冲量变轨或者连续推力变轨比较,主要差别是:在完成高能量到低能量轨道转移时,前者能量消耗主要靠气动力,后者主要靠燃料的喷射;在完成轨道平面变换时,前者以气动力为辅助手段完成部分轨道倾角变化,后者主要靠燃料的反作用改变倾角;在设计转移轨道时,前者需要有意插入一段大气层内轨道转移,后者则无此要求。气动力辅助变轨主要适用于低地轨道和同步地球轨道或者其他深空高轨道之间的往返联系以及大轨道平面倾角变化的异面轨道变轨。

AOT变轨方式由于有效的利用了航天器环绕星球上的大气这种自然资

源,借助气动力减少了燃料消耗,从而使飞行器获得了较大的有效载荷比。由于这种变轨方式可以大大节省变轨所需的燃料,因此普遍认为AOT是未来空

间运输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将要发展先进的空间运输系统,利用以上技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也就是研究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这个课题的原因。

1.2气动力辅助变轨发展

1.2.1气动力辅助变轨过程及应用

1961年Howard London在美国宇航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上正式提交了一份论文,论证了应用AOT的意义和可行性。四十多年来,美、欧等国家的许

多专家、学者都在从事着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些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专

家学者已开始重视这项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对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阶段主要针对

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最优轨迹的研究,第二阶段是气动力复转轨道转移的最优控制律的研究。由于在AOT变轨过程中插入了大气段飞行,故必须制定适当的控制律控制,使OTV在大气内完成相应的变轨要求,并最终能逸出大气到达目标轨道。

气动力辅助变轨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气动力辅助轨道变换

轨道平面变换是气动力辅助轨道研究的最初研究目的,也是最早提出的,典型的最优脱离轨道变轨如下:

首先,由特征点a加一反向冲量Δv1,使航天器脱离HEO(High Earth Orbit)

进入转移轨道,转移轨道内切HEO于特点a,在大气边界特点b进入大气

层,利用升力控制卫星在大气层内的飞行,使之在c点冲出大气层,同时在c 点施加第二个速度冲量Δv2(如果速度足够,c点可以不加冲量),使航天器运行至d点并于LEO(Low Earth Orbit)内切,同时加速度冲量Δv3,完成过渡全过程,如图1-1。

2、星际探测

星际飞行中的气动力辅助应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两类:大气捕获和大气制动。二者都是利用气动力使飞行器获得必要的速度衰减,航天器从双曲线接近轨道进入绕行星的目标轨道,显然,只能应用于有大气环绕的行星,如:火星,当然也可以应用于行星际飞行器返回地球的飞行。

在大气捕获过程中,航天器有很大的升力速度进入行星大气层,用滚动调

节获得常值阻力,从而产生速度衰减,退出大气后用一个小火箭圆化,大气捕获对未来的火星探测是必须要应用的。

大气制动时通过多次穿越大气。而使航天器的速度利用大气阻力降下来达

到制动的目的,其过程大致是:首先制动火箭点火,使航天器从接近轨道进入高扁率的椭圆轨道,通过多次穿越外层大气而使轨道逐渐圆化,为了使航天器既要获得足够的阻力用以衰减速度,又要避免产生过大的空气动力加热,每次

穿越大气后在远地点都要修正火箭点火,保证近心点高度。

3、地球轨道转移

地球轨道转移的背景是现代和未来的航天中,需要把航天器或其他载荷从地球低轨道的运行系统如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运送到地球高轨道运行的飞行器。由于这些载荷可能包括宇航员等有生命的载荷,所以要求轨道转移航天器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同时利用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更能提高轨道转移飞行器的有效载荷比,这种轨道既有轨道高度的变化,也有轨道倾角的变化,它是三类气动辅助应用的最高形式。

二十一世纪,空间站和高级空间运输系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我国

也将独立发展自己空间站和高级空间运输系统,由于气动辅助轨道转移具有节省燃料的强大优势,同时这种变轨方式又适用于轨道转移航天器,因此气动辅助轨道转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科学与工程意义。

1.2.2最优大气辅助变轨研究的进展

一个航天器在某个星球的大气中飞行,将受到两种自然力:气动力和引力的作用,气动力是因飞行体与大气的相对运动而诱发产生的,包括了星球的旋转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大气扰动。气动力还是飞行体的气动外形、飞行速度和高度的函数,因而与逆平方率的引力不同。这种自然力的作用被人类认识研究并加以利用,对人类文明和科学的演进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初数学、力学和技术科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宇航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气动力的作用有了系统的理论认识,把它作为一个辅助利用来优化飞行体的轨道和最佳控制其飞行,可获得惊人的能量节省。

气动力辅助变轨始于London所写的有关卫星变轨的论文,自此以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Vinh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大气层中航天器的运动特性和优化轨道理论。Walberg于1985年对气动力辅助变轨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与评述142篇文献,Mease就气动力辅助变轨的优化问

题作了评述,Miele近期就气动力辅助变轨的优化与制导新进展作了较系统的介绍,主要反映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99篇文献。AOTV的

最优大气辅助变轨,在大气飞行段包括再入、大气飞行及逸出大气层等几个阶段,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在宇航工程应用中在产生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故引起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Miele提出了大气辅助变轨研究中的9种主要性能指标

1、动力变轨的燃料消耗量最小;

2、大气飞行段的总加热量最小;

3、大气飞行段的飞行时间最小;

4、大气飞行段的飞行时间最大;

5、大气飞行段弹道倾角平方的积分最小;

6、进入与逸出大气层的弹道倾角的平方和最小;

7、大气飞行段的峰值热流最小;

8、大气飞行段的峰值动压最小;

9、大气飞行段的最低飞行高度最大。

前6类性能指标为化为终端型性能指标,后3种性能指标为Chebyshev型性能指标。Miele和他的同事利用序列梯度恢复法对同面轨道、异面轨道的大气辅助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平面大气辅助变轨,性能指

标1和5的最优结果是类似的,对于异面变轨,利用性能指标5得到的结果虽

然动力变轨的速度增量与性能指标1相比略有增加,但峰值动压和峰值热流大幅度下降,因此,它提供的结果更为优越。

Vinh和Hull及其他作者,国内哈工大的杨涤、吴瑶华,西工大的陈

士橹、吕学富等对大气辅助平面变轨、异面变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大量

的结果。

Vinh和Lu P.推导了采用极大值原理处理Chebyshev问题的方法,将问题化为沿轨道状态变量受约束的问题来研究气动滑行。Vinh和Mease研究了大

气巡航的最优特性,指出这种辅助变轨方式对于大幅度改变近地轨道的倾角是优越的。Vinh和Ma D.M.对多次通过大气层的变轨过程进行了分析,因为一

次通过大气层时,航天器要承受很大的气动加热,而多次通过大气层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对于载人飞行,考虑到范阿伦辐射带的影响,多次通过大气层时不适合的。

沿飞行轨迹最大加热热流,最大过载受到限制,这是基于结构质量和宇航员的生理条件约束问题,Hiele.Chern和Vinh.Lee和Hull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这方面研究比较少。

在未来的空间交会对接和反卫星武器系统中,气动力辅助拦截和交会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一般的变轨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终端条件,其优化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燃料消耗最少,有时需要其拦截时间最小或轨道的倾角改变量最大,以及脱靶量最小等,作为一般军事目的的拦截和空间交会国内外研究较多,但是这些研究都不是基于气动力辅助变轨技术。Horie和Conway研究

推力为零情况下的气动力辅助拦截问题,并就时间最小和耗能最小给出数值算例。但是从军事目的出发,优化目标函数往往是复合的,如时间最小和脱靶

最小,以及能耗最小和时间最小。另外推力协同气动力辅助变轨,对增加拦截和交会AOTV的机动性能和缩短飞行时间将具有现实工程应用意义。

推力协同在气动力辅助变轨中的作用,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研究过,但是近年来又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并得到了许多新结论。Ross和

他的合作者以及Park,Caoalino等对气动力辅助机动,协同机动,气动力砰击,气动力巡航机动等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气动力辅助变轨与控制的进展。气动力辅助变轨技术,已在星际航行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是星际航行中利用星球的大气层,实现辅助引力转弯问题。气动力辅助引力转弯时20年前美国捧起推进实验室提出的一种气动力辅助变轨概念,用于星际航行变轨。当带有升力体的飞行器飞过某星球的大气层时,其升力矢量相对

星球体中心时,将比纯引力转弯获得更大的速度增量,因而可降低发射能量和缩短飞行时间。随着星际探测任务被提到日程,对气动力辅助引力转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基于气动力辅助变轨的变气动外形飞行器的讨论是作者今年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Andrews,Grenich等人实验性地研究充气囊变阻轨道器作为气动制动的AOTV应用于空间运输系统。这个新概念,近期

被俄罗斯宇航界应用到再入飞行器和弹头回收。航天器的气动外形对在大气层内飞行中的热流、过载和机动性,以及最优成本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要满足全面的性能要求,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气动外形,特别是一个固定的气动外形飞行器,因而,出现各种类型的带有气动制动器或捕获装置,或可变气囊,或可展的阻力裙,在给定的飞行阶段,来改变飞行器的升阻比L/D和弹道系数,以适应不同飞行任务要求。

1.3稀薄气体动力学发展现状

研究超低轨道航天器,就必须研究高层大气产生的气动力与气动力矩对卫星姿态和轨道的影响,由于超低轨道卫星飞行高度的环境中,大气密度极低,平均分子自由程与卫星特征长度相比十分接近,因此气动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

国外在这方面早有理论上的研究,19世纪麦克斯韦利用平均自由程的概念求得了气体输运系数,玻尔兹曼建立了分子运动速度分布函数的积分-微分方程,即玻尔兹曼方程。1946年,钱学森最先利用努森数Kn,根据气体的稀薄

程度将稀薄气体流动分为四大领域:连续流领域、滑流领域、过渡领域、自由分子流领域,并且提出了许多稀薄气体动力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至今,对于解决稀薄气体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解玻尔兹曼方程,具体实现有两大类:分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分析方法主要有矩方程或输运方程方法、模型方程方法、运动论边值问题的变分方法等;而数值方法主要就是蒙特卡洛方法,又

被分为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DSMC)、试验单元蒙特卡洛方法(TPMC)等,这类方法不解玻尔兹曼方程,而在计算机上用统计取样模拟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碰撞过程,其中澳大利亚的Bird提出的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在航天飞机上得

到了实际的验证;此外还有对碰撞积分进行数字积分,直接解玻尔兹曼方程

的方法,如间断纵坐标方法等。

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也有很多,主要有中科院的沈青在研究改进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计算机算法,提出了表面元算法来提高直接模拟蒙塔特卡罗算法的效率,并且作为863计划的一个项目研制了通用软件;此外,国防科技大学的吴其芬也在这方面编写了一本稀薄气体动力学专著[28]。

早期,航天器气动力与气动力矩的计算基本采用近似的方法,假定某一气

动阻力系数,带入解析式计算出气动力后,假设质心与压心之间的矢径是包括全部附件在内的航天器最大尺寸的三分之一,进而通过力乘力臂的方式得到

卫星受到的气动力矩,但是这仅仅是保守的估计值。当前,出现了计算机后,对气动力与气动力矩的计算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气动力计算的软件编制方面,国外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理论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来进行建模和程序编制,其中就包括经验公式和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早期的卫星设计者们使用的主要是经验公式。当前,国外已经发展了许多计算软件: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创立者Bird开发了DS2V/DS3V程序,能够对二维或三维任意外形物体的气动力与气动力矩进行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计算,程序说明也比较详细,主要问题就是软件中导入三维模型的前期处理繁琐并需要其他特殊的软件,计算气动力与气动力矩的时间比较长,占用大量CPU和内存,并没有提示说明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算结果已经收敛稳定;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空间研究中心研发了环数据分析工具(Spacecraft Engineering,Design,and Analysis Tools:SEDAT)软件,利用的是自由分子流的公式并结合气体与物体表面反应的模型、光线追踪方法和试验单元蒙特卡洛方法进行的编程,而且已经为欧空局的空间碎片收集卫星计划进行了计算,但是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对计算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俄罗斯也根据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研制了计算气动力的软件SMILE(Statistical Modeling In Low-Density Environment),Ivanov等人计算了进步号飞船的气动力。

在国内,这方面的气动力计算主要应用于载人航天器返回的精确制导,预估返回舱进入大气层飞行期间的各向载荷分布,评估气动稳定性,确定飞行轨

道。载人飞船返回经历的自由分子流和过度流区,主要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来得到气动力量值。

1.4有限推力变轨及其研究进展

自从R.H.Goddard对在两点间的航天器最优转移轨道问题提出在能量消耗最少情况下的最优近似解法以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59 年,Hohman解决了在共面圆轨道间转移的最小特征速度这一基本问题。此后,Marec从理论上做出了精确的证明,Marchal把Hohmann理论应用于

椭圆轨道间的转移,Smith研究了椭圆和圆轨道之间的转移,McCue则研究了非共面轨道之间的转移,Eckela和vinh研究了固定时间和固定燃料下的Hohmann轨道转移问题。

Hoelker和Silber第一次提出三次变轨问题并验证了这种变轨要优于Hohmann转移。Roth借此研究了非共面椭圆轨道间转移。之后,Prussing、Glickman和Bercaw进行了多次冲量下的最优轨道转移问题的研究。Redding

和Matogawa继续将这一思想加以推广,得出了轨道以有限推力进行多次变轨能够达到最优的结果。

还有一些学者进行脉冲式变轨研究是通过转移次数作为变量而不是固定的值,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者主要有Handelsman,Jezewski和Rosendaal,Gross和Prussing,Eckel、Prussing和Chiu。该方法的出发点是Lawden开创的矢量

力学。Antoi Fernando BertaChinide Almeida Prod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有限推力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轨道转移问题研究,该方法先用于推力方向固定的情况下,然后对推力方向进行多次取初值来计算能量损失,通过比较不同的结果找到最优方案。可见,该方法的计算量是较大的,而且假定变轨过程中推力方向不变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必要假定推力方向不变,发动机推力方向是时时变化的,这样对节省能量也是有好处的。

1.5轨道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进展

在有限推力变轨、大气辅助变轨的最优化研究中,我们所要寻找的是一条最优飞行轨迹,这是过程优化或最优控制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称为轨迹优化,这类问题很早就得到了科技界的重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Caratheodory在古典变分法基础上开始研究最优化方法,但是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最优化方法才真正用于工程实践中[37]。例如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用古典变分法研究了探空火箭在大气中的垂直上升的最大飞行高度问题,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并在以后的探空火箭设计中得到了应用,这项工作对以后的轨迹优化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典变分法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它无法处理某些变量受到约束或发生突变的情况,即使对于探空火箭垂直上升这样一个简单问题,也必须作大量的假设,而所得结果还包含起飞冲量这样一个实际设计中难以实现的过程。20 世纪50年代,俄罗斯学者Pontryagin等人在古典变分法的基础上,将变量

区分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讨论了有界控制下纯状态约束的优化问题,给出了庞特里压金极大值原理的共同点就是通过最优性能分析,控制函数能够表示成状态变量和附加的伴随变量函数,然后化为两点边值问题求解,由于不是对性能指标函数直接寻优,因此称为间接法。常用数值方法求解,一种最广泛的方法是打靶法和多次打靶法。庞特里压金的合作者之一格姆克列里兹在他的研究中,对最优控制理论中的变分法作了完整的、严格的证明。Hartl等人就具

有状态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的极大值原理和其应用作了全面的介绍。

国内有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作了很深研究。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对弹道火箭及其控制的研究中,特别是解决优化方法与反馈控制技术和理论问题,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工程控制论,并在1945年出版了《Engineering Cybernetics》,为世人所瞩目,是该领域最早的开拓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值得指出,控制论学者Berkovitz于1961年就提出变分方法,1974年对优

化控制过程给出严格的数学理论。Bell和Jacobson在1975年就系统的研究奇异优化控制理论。随着推力协同引入气动力辅助变轨,奇异优化控制问题今年来受到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表现在对极值弧,特别是奇异弧,开关结构的特性,连接条件和相关的控制律研究,这些研究有力的推动了飞行器的优化设计,并对过去长期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直接解法较间接法大约早了一个世纪,可追溯到1874年Cauchy的梯度法。20世纪50年代,贝尔曼,Bryson,Denham,Mikamn等人研究了求解最优过程问题的数值方法,如贝尔曼动态规划法、一阶梯度法、二阶梯度法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贝尔曼动态规划法,它的解是全局最优解。Miele等人从60 年代开始研究序列梯度恢复法,近十年来用该方法对最优大气辅助变轨过程进行了研究,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法。Betts,Enright等人讨论了稀疏非线性规

划法、非线性规划法以及直接有限元转移法等[41],Hargraves和Herman等人讨论了直接配点非线性规划法,以及最近Fahroo和Ross的Legendre伪谱线法是十分有效简便方法。这些方法将方程沿飞行轨迹离散化,微分方程作为离散变量之间的约束,直接采用参数优化的方法进行求解。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对指标函数直接寻优,因此成为直接法。直接法的最近进展是应用微分几何的微分包含来表示一个动力学系统的状态变量导数所构成的一个集,并将状态速率约束在一个可行的空间。由此优化解仅仅是状态变量在节点上的离散,而不必考虑控制变量,故既是低维的,又适用奇异控制问题的求解,且增加了鲁棒性。

航天器结构机构考试

1.什么是航天器结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指为航天器提供总体构型,为各分系统仪器设备提供支撑,承受和传递载荷,并保持一定刚度和尺寸稳定性的部件或附件的总称。 功能:承受载荷,安装设备,提供构型 2.什么是航天器机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指使航天器及其部件或附件完成规定动作或运动的机械部件。 功能:连接,释放,展开,分离,指向,承载 3.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关系 a)专业技术上属于同一范畴 b)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或功能 c)分析上往往很难分离 4.根据机构的使用状态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 a)一次性机构:压紧与释放机构,展开机构,连接与分离机构 b)连续或间歇工作机构:间歇工作机构,连续工作机构 5.航天器的研制一般要经过: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机的、正样阶段 6.航天器的环境条件 a)地面环境:地面自然环境,制造环境,操作环境,贮存环境,运输环境,地面试验 环境 i.地面自然环境:重力,大气压,温度,湿度,腐蚀,污染 b)发射环境:起飞和最大噪声,最大气动载荷,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航天器与运 载火箭分离,稳态加速度飞行,非正常发射条件 c)轨道环境:真空,温度交变,带电粒子辐射,紫外辐射,原子和分子粒子,微流星 和空间碎片 d)再入环境:再入气动加载和气动加热,着陆冲击 7.航天器载荷分为:静载荷,动载荷 a)动载荷:周期振动载荷,瞬态振动载荷,冲击载荷,随机振动载荷 8. 解释载荷循环分析过程 9.简答:空间环境对结构材料的影响? 答:(1)真空条件。在高真空条件下,材料的蒸发、升华和分解效应,会造成材料的质量损失、改变和降低材料的原有性能。 (2)带电粒子辐射条件。在各种能量和强度的电子和质子的长期辐照下,材料将受到一

航天器总体设计答案总结(新)

航天器总体设计 (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 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 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1)成熟技术:已经过在轨飞行考验,沿用原有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2)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技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需要进行少量修改设计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3)不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和试验(攻关)后才能在卫星上应用的技术。 4)新技术(关键技术):尚未在卫星上使用过的技术。 6、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1)用户使用要求及技术指标要求的确定。 2)总体方案的确定。 3)总体技术指标的分析、分配及预算。 4)分系统方案及技术指标的确定。

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课后题答案(西电)

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课后题答案(西电) 1.3 航天器的基本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航天器基本系统一般分为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飞行任务的部件、仪器或分系统。保障系统:用于保障航天器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 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 常工作。 1.4 航天器轨道和姿态控制的概念、内容和相互关系各是什么? 概念:轨道控制:对航天器的质心施以外力, 以有目的地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 姿态控制:对航天器绕质心施加力矩, 以保持或按需要改变其在空间的定向的技术。内容:轨道控制包括轨道确定和轨道控制两方面的内容。轨道确定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 有时也称为空间导航, 简称导航; 轨道控制是根据航天器现有位置、速度、飞行的最终目标, 对质心施以控制力, 以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 有时也称为制导。姿态控制包括姿态确定和姿态控制两方面内容。姿态确定是研究航天器相对于某个基准的确定姿态方法。姿态控制是航天器在规定或预先确定的方向( 可称为参考方向)上定向的过程, 它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姿态稳定是指使姿态保持在指定方向, 而姿态机动是指航天器从一个姿态过渡到另一个姿态的 再定向过程。关系: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密切相关。为实现轨道控制, 航天器姿态必须符合要求。也就是说, 当需要对航天器进行轨道控制时, 同时也要求进行姿态控制。在某些具体情况或某些飞行过程中,

可以把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分开来考虑。某些应用任务对航天器的轨道没有严格要求, 而对航天器的姿态却有要求。 1.5 阐述姿态稳定的各种方式, 比较其异同。 姿态稳定是保持已有姿态的控制, 航天器姿态稳定方式按航天 器姿态运动的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类。自旋稳定:卫星等航天器绕其一轴(自旋轴) 旋转, 依靠旋转动量矩保持自旋轴在惯性空间的指向。自旋稳定常辅以主动姿态控制, 来修正自旋轴指向误差。三轴稳定: 依靠主动姿态控制或利用环境力矩, 保持航天器本体三条正交轴线在 某一参考空间的方向。 1.6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画出星—地大回路控制的结构图。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主要区别是航天器的控制力和力矩的来 源不同。被动控制: 其控制力或力矩由空间环境和航天器动力学特性提供, 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例如利用气动力或力矩、太阳辐射压力、重力梯度力矩,磁力矩等实现轨道或姿态的被动控制, 而不消耗工质或电能。主动控制: 包括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处理测量数据, 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指令, 并执行指令产生对航天器的控 制力或力矩。需要消耗电能或工质等星上能源, 由星载或地面设备组成闭环系统来实现。 2.1 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分析航天器受N 体引力时的运动方程, 并阐述简化为二体相对运动的合理性。 (1)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r Fg??GMm

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2

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未来的载人空间站系统是以空间站为核心,由同轨平台、极轨平台、自由飞行卫星及空间交通工具——轨道机动飞行器组成。轨道机动或转移航天器往返于空间站与平台、卫星等飞行器之间,他们的变轨可用冲量或连续推力方式,但是耗能比较大,而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可成为节省燃料的变轨方案。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概念的提出始于六十年代,1961年H.London在美国宇航学会上正式提交了一份论文,论证了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意义与可行性。自此 揭开了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研究的序幕,四十多年来,世界各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变轨方法研究 国的许多专家学 者都参与了这一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自九十年代以后,关于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从各个方面对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AOT(Aeroassisted Orbit Transfer)的概念最早由London提出的,并由其论证了实现的可行性。所谓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是把纯冲量变轨与气动力 变轨结合起来,在整个变轨飞行中插入大气飞行段。在该段飞行中借助气动力完成部分变轨(改变轨道平面或高度),最终以最小耗能等技术指标完成全部变轨要求。 气动力辅助变轨与冲量变轨或者连续推力变轨比较,主要差别是:在完成高能量到低能量轨道转移时,前者能量消耗主要靠气动力,后者主要靠燃料的喷射;在完成轨道平面变换时,前者以气动力为辅助手段完成部分轨道倾角变化,后者主要靠燃料的反作用改变倾角;在设计转移轨道时,前者需要有意插入一段大气层内轨道转移,后者则无此要求。气动力辅助变轨主要适用于低地轨道和同步地球轨道或者其他深空高轨道之间的往返联系以及大轨道平面倾角变化的异面轨道变轨。 AOT变轨方式由于有效的利用了航天器环绕星球上的大气这种自然资 源,借助气动力减少了燃料消耗,从而使飞行器获得了较大的有效载荷比。由于这种变轨方式可以大大节省变轨所需的燃料,因此普遍认为AOT是未来空 间运输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将要发展先进的空间运输系统,利用以上技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也就是研究气动力辅助轨道转移这个课题的原因。 1.2气动力辅助变轨发展 1.2.1气动力辅助变轨过程及应用 1961年Howard London在美国宇航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上正式提交了一份论文,论证了应用AOT的意义和可行性。四十多年来,美、欧等国家的许 多专家、学者都在从事着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些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专

航天器结构与机构题库及答案

《航天器结构与机构》题库及参考答案 1.1什么是航天器结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指为航天器提供总体构型,为各分系统仪器设备提供支撑,承受和传递载荷,并保 持一定刚度和尺寸稳定性的部件或附件的总称。 功能:承受载荷,安装设备,提供构型 1.2什么是航天器机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指使航天器及其部件或附件完成规定动作或运动的机械部件。 功能:连接(压紧),释放,展开,分离,指向,承载 1.3目前我国卫星的主结构采用的形式有哪些? 中心承力筒结构,杆系结构,箱型板式结构,壳体结构 1.4我国返回式航天器的主结构形式是什么? 壳体结构:密封舱等舱体结构 1.5航天器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有何不同? 鉴定试验是初样阶段,是设计验证的最有效手段,是对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验证 验收试验是正样阶段,是对飞行产品的试验 1.6什么是航天器的附件结构? 特指在空间伸展在航天器本体之外的部件,如太阳翼和可展开天线。 1.7航天器机构与航天器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机构指实现动作和运动的部件,结构指提供稳定构型的部件 1.8航天器上的一次性机构有哪些? 压紧与释放机构,展开机构,连接与分离机构 1.9航天器的研制共分为哪几个阶段? 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正样阶段 1.10航天器的初样研制阶段工作重点是什么? 通过初样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对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设计进行全面鉴定,包 括:设计对设计要求的符合程度;设计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设 计所采用的材料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所需地面试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 计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措施,等等。 2.1 一般说,航天器承受的载荷最严重的时刻是在哪个过程? 起飞(最大噪声)和跨音速时(最大气动载荷) 2.2 在下面四个环境中,对航天器机构的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哪个?(1)地面环境;(2)发射环境;(3)空间环境;(4)再入环境。 (2)发射环境 2.3 分别简述发射环境和在轨环境对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影响。 (1)发射环境: 起飞冲击与噪声:排气压力产生瞬态空气压力脉动,噪声诱发火箭和航天器振动。

航天器轨道力学实验一

实验一卫星轨道参数仿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K的基本功能; 2、掌握六个轨道参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典型轨道的特点。 二、实验环境 卫星仿真工具包STK 三、实验原理 (1)卫星轨道参数 六个轨道参数中,两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大小和形状,两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平面在空间中的位置,一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指向,一个参数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 轨道大小和形状参数: 这两个参数是相互关联的,第一个参数定义之后第二个参数也被确定。 第一个参数第二个参数 semimajor axis 半长轴Eccentricity 偏心率 apogee radius 远地点半径perigee radius 近地点半径 apogee altitude 远地点高度perigee altitude 近地点高度 Period 轨道周期Eccentricity 偏心率 mean motion平动Eccentricity 偏心率

图1 决定轨道大小和形状的参数 ?轨道位置参数: 轨道倾角(Inclination)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 升交点赤经(RAAN)赤道平面春分点向右与升交点夹角 近地点幅角(argument of perigee)升交点与近地点夹角 ?卫星位置参数: 表1 卫星位置参数 (2)星下点轨迹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时,航天器的星下点轨迹直接用赤经α、赤纬δ表示(如图2)。直接由轨道根数求得航天器的赤经赤纬。

图2 航天器星下点的球面解法 在球面直角三角形SND 中: ?? ???+==??+Ω=+==)tan(cos tan cos tan )sin(sin sin sin sin f i u i f i u i ωαα αωδ (1) 由于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相邻轨道周期的星下点轨迹不可能重合。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E ω,t 0时刻格林尼治恒星时为0G S ,则任一时刻格林尼治恒星时G S 可表示成: )(00t t S S E G G -+=ω (2) 在考虑地球自转时,星下点地心纬度? 与航天器赤纬δ仍然相等,星下点经度(λ)与航天器赤经α的关系为: ???=---=-=δ ?ωααλ)(00t t S S E G G (3) 将(1)代入上式,得到计算空间目标星下点地心经纬度()?λ,的公式,即空间目标的星下点轨迹方程为: ? ???=---?+Ω=)sin arcsin(sin )()tan arctan(cos 00u i t t S u i E G ?ωλ (4) 其中? 为星下点的地理纬度,λ 为星下点的地理经度,u 是纬度幅角,ωE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由(4)中的第二式可知,i =90?时,? 取极大值?max 。i =-90?时,? 取极小值

实验一 航天器轨道计算

实验一航天器轨道要素与空间位置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航天器轨道六要素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2.掌握航天器轨道要素的含义。 二、实验设备 安装有Matlab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航天器的六个轨道要素用于描述航天器的轨道特性,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它们决定轨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方位,同时给出航天器运动的起始点。这六个轨道要素分别是: ①轨道半长轴(a):它的长度是椭圆长轴的一半,可用公里或地球赤道半径或天文单位为单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长轴与运行周期之间有确定的换算关系。 ②轨道偏心率(e):为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偏心率为0时轨道是圆;偏心率在0~1之间时轨道是椭圆,这个值越大椭圆越扁;偏心率等于1时轨道是抛物线;偏心率大于1时轨道是双曲线。抛物线的半长轴是无穷大,双曲线的半长轴小于零。 ③轨道倾角(i):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用地轴的北极方向与轨道平面的正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量,轨道倾角的值从0°~180°。倾角小于90°为顺行轨道,卫星总是从西(西南或西北)向东(东北或东南)运行。倾角大于90°为逆行轨道,卫星的运行方向与顺行轨道相反。倾角等于90°为极轨道。 ④升交点赤经(Ω):它是一个角度量。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有两个交点,卫星从南半球穿过赤道到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升段,这时穿过赤道的那一点为升交点。相反,卫星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降段,相应的赤道上的交点为降交点。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中,太阳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时穿过赤道的点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升交点对地心的张角为升交点赤经,并规定从春分点逆时针量到升交点。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共同决定轨道平面在空间的方位。

航天器的姿态与轨道最优控制

航天器的姿态与轨道最优控制 董丽娜唐晓华吴朝俊司渭滨(第八小组)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49) 【摘要】从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学方程出发, 运用线性离散系统最优控制理论, 提出了一种用于航天器轨道维持与轨道机动的最优控制方法, 建立了相关的最优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算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最优控制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 【关键词】航天器轨道保持轨道机动最佳控制 Optimal Control of Spacecraft State and Orbit Dong LiNa,Tang XiaoHua,Wu ChaoJun,Si WeiBin (EE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nnxi province, 710049)【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optimal control method for orbital maintenance and maneuver ,which begins with the kinetics equation of spacecraft and is based on the linear discrete optimal control theory , establishes the relative optimal control model and gives its solu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iven optimal control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correct and feasible. 【Key word】Spacecraft ,Orbital keeping ,Orbital maneuver ,Optimal control 1 引言 一般地,常见的航天器有: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宇宙飞船、空间站等。宇宙飞船也称太空飞船,它和航天飞机都是往返于地球和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如空间站) 。

题库(航天器结构与机构)2014

1.1 什么是航天器结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1.2 什么是航天器机构?主要功能有哪些? 1.3 目前我国卫星的主结构采用的形式有哪些? 1.4 我国返回式航天器的主结构形式是什么? 1.5 航天器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有何不同? 1.6 什么是航天器的附件结构? 1.7 航天器机构与航天器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1.8 航天器上的一次性机构有哪些? 1.9 航天器的研制共分为哪几个阶段? 1.10 航天器的初样研制阶段工作重点是什么? 2.1 一般说,航天器承受的载荷最严重的时刻是在哪个过程? 2.2 在下面四个环境中,对航天器机构的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哪个?(1)地面环境;(2)发射环境;(3)空间环境;(4)再入环境。 2.3 分别简述发射环境和在轨环境对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影响。 2.4 造成冷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 在发射时每级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由航天器的加速度产生的载荷为何种载荷? 2.6 什么是噪声载荷? 2.7 着陆冲击载荷是哪一种(1)高频瞬态振动载荷;(2)低频瞬态振动载荷;(3)高频随机振动载荷;(4)低频随机振动载荷。 2.8 我国航天器中的准静态载荷是什么? 2.9 航天器载荷条件中规定的载荷系数单位是什么? 2.10 已知结构的质量为100kg,载荷条件中的载荷系数为1.2,则该结构实际受的载荷是大致是多少牛顿?

3.1 空间环境对结构材料的影响有哪些? 3.2 对航天器结构材料一般有哪些性能方面的要求? 3.2 铝合金的比重一般为多少? 3.3 选择比模量高的材料作为航天器结构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4 镁合金在航天器结构中的应用不如铝合金广泛,主要原因是什么? 3.5 钛合金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 3.6 复合材料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3.7 石墨纤维与一般的碳纤维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3.8 纵向热膨胀系数可能为负值的纤维材料是哪种纤维? 3.9 目前复合材料在航天器机构中没有大量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0 与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11 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4.1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2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强制要求是什么? 4.3 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导出要求是什么? 4.4 什么是航天器的固有频率? 4.5 安全裕度的定义是什么? 4.6 在航天器结构强度校核中,一般要求安全裕度的值是多少? 4.7 已知结构的飞行载荷为150Mpa ,破坏载荷为600Mpa ,取安全系数为2.0,则其安全裕度是多少? 4.8 已知结构的破坏载荷与飞行载荷之比为3,要求安全裕度大于1,则至少取设计的安全系数为多少? 4.9 已知方形截面杆的边长为1厘米,材料的破坏应力为300MPa ,取安全系数为1.5,为了保证安全裕度大于1,该杆最大可承受的载荷为多少? 4.10 设一个铝合金圆管外径为Φ100mm ,受轴向拉力为N 310200 。取安全系数为1.5,破坏强度为400MPa ,并且采用最大拉应力强度准则,为了保证在强度计算中安全裕度大于零,其壁厚应大致应取多少? 4.11 优化设计问题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基于HyperWorks的航天器整流罩结构分析与优化

基于HyperWorks的航天器整流罩结构分析与优化 程昌范开春郭辉荣胡善刚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武汉430040 摘要:建立了某航天器整流罩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壳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采用OptiStruct优化技术对整流罩壳体进行尺寸优化,给出了最优结构尺寸,缩短了结构设计的时间,优化后的整流罩结构满足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关键词:整流罩,稳定性,尺寸优化,OptiStruct 0 引言 航天器整流罩作为飞行器的重要部件,在飞行过程中承受轴力,弯矩和外压等外载荷,在外载荷作用下,整流罩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不破坏,不失稳,同时整流罩作为有效载荷的保护罩,飞出大气层后,保护作用完成,此时已成为多余的质量,为了提高效率,增大运载能力,整流罩会被适时抛掉,因此其结构质量应当尽可能轻。某航天器整流罩壳体初始设计方案外压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改进设计。为了满足强度、刚度和重量的要求,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缩短结构设计选型周期,对整流罩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采用OptiStruct求解器对整流罩初始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选择整流罩壳体厚度来进行尺寸优化,使其在满足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情况下重量最轻,并对优化方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出供后续详细设计的参考方案。 1 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达 优化设计可归结为求解一组设计变量,且满足约束条件,而其目标函数最小,优化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数学模型: 设计变量:X=[x1, x2,…,x n]T 在满足约束条件: g j(X)=g j(x1, x2,…, x n)≤0 (j=1,2,…,m) h k(X)=h k(x1, x2,…, x n)=0 (k=1,2,…,l 目标函数最小:f(X)=f(x1, x2,…, x n)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时间2014年6月

毕业 任务书 一、题目: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航天器轨道机动已经广泛应用在航天器入轨和轨道保持等领域,但随着空间科学的不断发展,多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与轨道机动已经成为技术上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本课题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该毕业设计,学生能达到: 1. 掌握Hohmann 转移、Lambert 转移的原理与实例。 2. 能用MATLAB 仿真出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3.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攻关能力。 三、主要技术指标: (1) 学习二体力学、Hohmann 转移、Lambert 转移在航天器轨道中的应用。 (2) 熟练掌握MATLAB 软件,并能应用MATLAB 编写航天器轨道程序,仿 真出轨道轨迹,利用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出如何才能使航天器更节省能源,找出航天器最优轨迹。 (3) 翻译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一篇。 (4)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篇。 四、进度与要求 第01周----第02周: 参考翻译英文文献; 第03周----第04周: 学习Hohmann 转移和Lambert 转移的原理; 第05周----第08周: 研究二体轨道力学和Hohmann 转移的算法; 第09周----第14周: 应用Matlab 编写航天器轨道机动程序; 设计 论文

第15周----第16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杨嘉墀.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宇航出版社,1995. [2]赵钧.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竺苗龙. 绕地飞行航天器最佳发射轨道理论及其他问题的研究. 中国宇航 出版社,2011. [4]薛定宇、陈阳泉.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2. [5]周军. 航天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6]袁建平. 航天器轨道机动动力学[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7]杨乐平,朱彦伟.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2010. [8]刘鲁华.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3. [9]张志涌,杨祖樱. MATLAB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10]唐国金,罗亚中,张进.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王忠贵,罗亚中.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最优交会控制器设计[J]. 弹箭与制导学 报2004,24(3):14-17. 学生指导老师系主任

课程名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课程名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一、课程编码:0100035 课内学时:32学分:2 二、适用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天器自主技术 三、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掌握航天器轨道的基本运动特性和航天器轨道设计与优化相关工具,能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初步的航天器轨道设计,提升数学建模,分析和解决航天器轨道控制与优化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基本理论2学时 1.1轨道动力学中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1.2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模型 1.3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2.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中的二体问题与多体问题2学时 2.1二体问题的解析解和轨道根数 2.2二体问题的轨道状态与轨道根数 2.3多体问题与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 3.航天器轨道摄动理论与方法6学时 3.1航天器轨道摄动方程 3.2中心引力场非球形摄动 3.3日地月引力摄动 3.4太阳光压摄动 3.5大气阻力摄动 4.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轨道设计6学时 4.1航天器同步轨道设计与控制 4.2航天器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 4.3航天器冻结轨道设计与控制 4.4航天器编队飞行轨道设计与保持 4.5航天器星座轨道设计与保持 5.航天器轨道机动与轨道转移4学时 5.1航天器的霍曼转移轨道 5.2航天器调相轨道机动

5.3航天器共拱线非霍曼转移轨道 5.4航天器最优脉冲转移轨道 6.航天器借力飞行轨道的设计与优化4学时 6.1借力飞行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6.2借力飞行的轨道特性分析 6.3多天体借力飞行序列设计 6.4航天器多天体借力飞行轨道设计 7.航天器基于动平衡点的轨道设计与优化6学时 7.1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模型 7.2三体系统轨道动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7.3三体系统轨道动平衡点附近周期轨道 7.4三体系统中的转移轨道设计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40%包括3-4次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提问与考勤 期末考试:60% 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 教材: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上)[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 参考书: 1.崔平远,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下)[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1. 3.Howard D.curtis,轨道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章仁为,卫星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6. 九、大纲撰写人:乔栋

基于STK的航天器轨道仿真与设计

《基于 STK 的航天器轨道仿真与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 341511班 组长 :王楷 组 员 :邹希、赵俊杰、聂秋华 日期 : 2007年 12月 20日

目录 一、介绍STK的应用背景和主要功能................................- 1 - 1. STK 应用背景.............................................................................................- 1 - 2. STK 主要功能.............................................................................................- 1 - 二、嫦娥奔月的设计过程.........................................- 2 - 1.各国的探月计划............................................................................................- 2 - 2.设计要求.......................................................................................................- 4 - 3. 设计思路.....................................................................................................- 5 - 4. 设计中使用的参数......................................................................................- 5 - 5. 地球停泊轨道分析与设计..........................................................................- 5 - 6. 地月转移轨道分析与设计..........................................................................- 5 - 三、基于STK模型描述语言的航天器三维造型及动画制作.............. - 13 - 1. STK/VO 模块简介....................................................................................- 13 - 2. STK/VO 设计要求....................................................................................- 13 - 3. STK/VO 设计模型选择............................................................................- 13 - 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介............................................................................- 14 - 5.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模型设计....................................................................- 14 - 6. 动画制作...................................................................................................- 16 - 四、收获与体会 ............................................... - 17 - 五、参考文献 ................................................. - 17 - 六、成员分工 ................................................. - 17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航天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力学基础和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强度分析、试验技术等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科研与技术管理等,也可在其它领域从事产品机电一体化设计和控制等方面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飞行器设计学科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分析设计、大型先进通用计算软件的应用能力及相关的处理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 3.具有飞行器设计的工程能力; 4.熟悉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有关规范和设计手册等; 5.了解飞行器设计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飞行器设计问题具备系统表达、建模、分析求解、论证及设计的能力; 8.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10.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航空航天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三、主干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四、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工程、空气动力学;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总体设计;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主干课程: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航天技术概论复习大纲及参考答案 (大连大学)

1.二体运动:在初步分析中,往往可以把天体运动简化并抽象为两个m、M的质点(位于天体质心)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这就是“二体运动”。 2.星下点轨迹:航天飞行器运行时,它和地心连线与地球表面交点的集合叫做星下点轨迹。 3.等离子鞘:再入体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激波。再入体表面与周围部分气体呈粘滞状态,表面热量散发速度降低。在激波与再入体之间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度的高温区。高温气体和再入体表面材料的分子分解、电离和重新复合的结果,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它像鞘套一样包围着再入体,故称等离子鞘。 4.轨道控制:对卫星的质心施加外力,以改变质心运动轨迹的技术称为轨道控制。 5.被动式姿态控制:其控制力由空间环境或卫星动力学特性提供,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如利用气动力、太阳辐射压力或重力剃度可实现卫星的姿态控制和轨道被动控制。 6.章动:当陀螺的自转角速度w不够大时,则除了自转和进动外,陀螺的对称轴还会在铅垂面内上下摆动,即q角会有大小波动,称为章动。 7.姿态捕获:是各类卫星一种需要经常执行的控制模式,其捕获方式可分为全自动、半自动和地面控制,根据姿态捕获的目的和星上能源情况确定。 8.比冲:比冲是发送机每秒钟消耗1kg推进剂所得到的推力值。比冲记为Ie,其大小表示了发动机性能的好坏,是火箭发送机最重要的性能参数。 9.平动点:在由飞行器m、小天体M2及天质量天体M1构成的三体问题中,若M2相对于M1作圆周运动(如月球和地球),则在M2的运动平面上有不同的5个点。若飞行器m进入这些点时相对于M1的运动速度与M1至M2的向径垂直,并且角速度与M2相对M1运动的角速度相等,则此后m在M1与M2的引力作用下,将继续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即m与M2以相同角速度绕M1作圆周运动。因此,在以M1为原点,以M1和M2的连线为坐标轴的旋转坐标系中,m处于静止状态。这5个点称为“平动点”。 10.微重力:在实际的航天飞行中,航天器除受引力作用外,不时还会受到一些非引力的外力作用。例如,在地球附近有残余大气的阻力,太阳光的压力,进入有大气的行星时也有大气对它的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航天器在引力场中飞行时,受到的非引力的力一般都很小,产生的加速度也很小。这种非引力加速度通常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或更小。为了与正常的重力对比,我们就把这种微加速度现象叫做“微重力” 11.遥控:遥控是一种上行信号,有时也称为前向链路信号,它是根据下行(或返回链路)中的遥测信号分析、判断、决策后作出的一种响应,响应变为命令,发送给过境的航天器,航天器上有相应的遥控接收机、解调器和译码器,译码器恢复出来的命令,用来启动执行机构干预航天器的轨道、姿态、调整内部分系统的工作状态、运动参数或更换备份分机。 12.轨道根数:是对选定的二个质点,在牛顿运动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确定特定轨道所必须的参数。确定卫星空间位置的参数叫做轨道要素。 13.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必须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1km/s)。 14.地形匹配制导:利用地形轮廓特征获取导信息,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 15.GPS制导:GPS(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 16.轨道倾角:轨道倾角,简称倾角。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课程名称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

课程名称: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 一、课程编码:0100037 课内学时:32学分:2 二、适用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博士 三、先修课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解,学习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了解未来航天器在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对航天器前沿自主技术的理解,掌握智能任务规划和优化的核心思想及基本算法,提升智能控制软件编程能力,并能够使用相关知识建模方法和规划技术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求解。 五、教学方式 授课 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导论2学时 1.1智能任务规划技术定义 1.2自主任务规划技术研究内容及发展 1.3自主任务规划及优化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 2.经典自主任务规划原理4学时 2.1经典规划知识表示方法 2.2状态空间规划 2.3规划空间规划 2.4常用的智能规划方法 3.航天器任务规划知识表示方法4学时 3.1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 3.2规划知识表示内容和描述逻辑 3.3时间区间和约束表示 3.4航天器规划知识表示情景实例 4.航天器任务规划中的时间处理及规划技术5学时 4.1时态参照和关系 4.2定性时态关系 4.3定量时态关系 4.4时间约束处理原理及方法 4.5基于多时间约束的航天器任务规划方法 5.航天任务的启发式规划技术4学时 5.1启发式概念 5.2规划中启发式信息设计 5.3规划空间规划的启发式信息 5.4组合启发式任务规划技术 5.5启发式航天器任务规划系统设计 6.航天器多智能体规划4学时 6.1多智能体规划问题

6.2规划智能体协商技术 6.3多智能体规划方法 6.4多智能体规划应用及发展 7.航天器接近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4学时 7.1轨迹规划问题描述 7.2接近轨迹规划方法 7.3时间最优的交会轨迹规划 7.4基于遗传算法的接近轨迹规划与优化 8.自主姿态规划与优化方法5学时 8.1多约束姿态规划问题 8.2姿态约束描述 8.3基于RRT的航天器姿态规划方法 8.4多约束自主姿态规划与优化方法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航天器任务规划系统设计与实现(50%),平时成绩(50%) 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 1.Malik Ghallab,Dana Nau,Paolo Traverso.Automated Planning:Theory and Practice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姜云飞,杨强,凌应标等译) 2.谷文祥,殷明浩,徐丽等.智能规划与规划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S tuart Russell and Peter Norvig.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rentice hall,2010. 九、大纲撰写人:徐瑞

航天器基本特点与设计要求概述_四_航天器的轨道设计_构形和可靠性

航天器基本特点与设计要求概述(四)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构形和可靠性  五院501部 吴开林  文摘 介绍了航天器各种运行轨道及返回轨道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阐述了航天 器构形设计的主要内容,强调了航天器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及实现的环节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 航天器 特点 设计要求 轨道 构形 可靠性 一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分成运行轨道设计和返回轨道设计,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有运行轨道的设计,而返回轨道的设计通常只适合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 11运行轨道 航天器的轨道通常由6个轨道要素所决定,轨道设计根据任务要求合理地选择航天器的轨道要素。航天器的轨道倾角和升交点的赤经决定了航天器轨道在空间的位置。航天器的轨道设计并没有绝对的规则可循,有效的轨道设计需要清楚地理解轨道选择的依据,并且随着任务要求的改变或任务定义的完善,对轨道设计的依据应定期进行分析和评定。根据卫星的不同任务,轨道的设计过程大致如下。 根据航天器的任务,轨道设计首先必须确定航天器轨道的类型。为了设计轨道,往往将航天器的航天飞行任务分成几段,并按飞行任务的总体功能来区分各个任务段,每个轨道都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图1是航天器轨道入轨图。 (1)转移轨道用来将卫星从一个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轨道时所经过的轨道。例如,转移到地球同步轨道的转移轨道。作为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它必须要求运载火箭将通信卫星送到转移轨道,然后在转移轨道上由卫星自己送到地球同步轨道 。 图1 航天器轨道入轨图(2)停泊轨道(等待轨道) 这是一种临时轨道,是卫星为转移到另 一条轨道而暂时停留的轨道。这种轨道是为卫星在进行各种空间操作之间或在工作寿命末期的检查和储存提供一个安全而方便的场所。这种轨道还可以用来衔接卫星发射后进入转移轨道之前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工作状态。 ? 24??航天技术与产品? 航天标准化2002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