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

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

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

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

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案例四: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

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案例五:美国1982年衰退中的货币政策

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

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

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

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

问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

案例六:战争与经济

9.11”之后,美英两国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不少人希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通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情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

大规模地面部队。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通过非常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

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七:石油与经济

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石油输入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大量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案例八:世界财政部长会议

主题发言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问题。发言总结了各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深刻分析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所概括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有:价格上升;降低一国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并进而产生失业。各国财长说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都是满面忧思,很明显,许多国家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

一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国家的代表对此感到有些迷惑。他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以至于没有任何失业,而工资又很低,因而也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他被告知,他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将会遇到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将会首先出现。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当厂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供给将会紧张,因而为了雇用到工人,某些厂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会开始。或者这种影响持续增加导致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国内产品生产减少。

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问题?

2、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3、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案例九:宏观经济政策与失业率

较高的状态(9%左右),欧洲的失业率也急剧上升而且保持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15%左右)。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今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世界经济增长

2001年7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报道,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的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7月在罗马举行的会议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将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略慢些,但它

总体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今年西方七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情况,与会者认为,在西方七国中,今年美国经济增幅将明显减小,而今年欧盟经济增长将高于美国,这是最近十年来欧盟经济增长首次超过美国。但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德国今年经济增幅将小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数。今年日本经济能否增长,与会者在讨论时未给予积极或乐观的评价。

问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该如何衡量?

2、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案例十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大事,也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重要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深,人类财富正日益集中到世界少数富国和富人手中。因此,不少成员国希望联合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国制订法规,以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南在报告中敦促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在2015年以前帮助10亿人口摆脱贫困。报告还要求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产品敞开大门,减免其债务负担,并向其提供经济援助。

(二)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反增长的游说主要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然而,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其支持的范围从某些大

学的派别扩展到国会的下议院。游说争论的中心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污染是增长的副产品,特别是某些条件放松以及某种经济活动有多种副产品时,污染情况就更严重。工业污染主要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也包括噪音以及对自然风景的污染。

问题:

1、说明经济增长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2、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案例十二:里根与供给学派

济中的供给面而被称为“供给学派”,与强调总需求的凯恩斯经济学形成对照。供给学派认为,有效抵御通胀的方法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因此他们促成了1981年的减税,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刺激经济中的供给,从而降低通胀水平。他们认为,当时的税务制度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工人们工作的越来越不努力,因为他们劳动的边际所得中被政府拿走的部分越来越大。与此相似,因为税收的消极作用,企业投资越来越少,居民存的钱也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在减税的同时,里根政府大幅度削减民用支出特别是社会福利支出。里根政府的另外一项政策措施就是精简规章制度。

里根执政的前几年,通胀得到了控制,但是总体来说,通胀的抑制应归功于需求的变动,而不能将其归功于产出的增加,实际上产出的增加很少,并且这种抑制是以巨大的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即使企业由于税收的减少而增加投资,但在此之前,为投资增加的支出首先对

需求方造成了正面的影响,这就更加剧了通胀。增加产出的实现可能要好几年,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通货膨胀恐怕已经不可收拾了。

问题:

1、说明供给学派关于税率和税收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2、结合资料列举一下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建议。

3、分析一下供给学派的政策会使经济出现哪些问题?

案例十三:经济学家真有那么多的分歧吗?

50年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经济学中的若干争论。仅就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都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争论似乎远没有结束,因为争论既没有证明谁是谁非,也没有使得那些坚定的人士改变自己的立场。倒是有一个方面值得注意,那就是争论之后更倾向于综合。

事实上,两大对立的阵营对试图在维护自己“核心”的同时,争取到更多的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大论战再次表明,当面临经济问题与理论的矛盾时,经济学家会通过首先调整围绕基本信念核心的辅助性假设,本能地护卫他们的基本信念的核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将一直这样做。只有没有任何理由再维护这一核心时,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信念。

问题:

1、概括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歧。

2、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分歧日益缩小的表现。

案例十四:IS—LM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人们通常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并以该模型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但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以IS—LM模型为依据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IS—LM模型的形状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在企业投资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企业自身还不能自觉地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反应没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敏感,从而导致中国的IS曲线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IS曲线陡峭。从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IS曲线的影响看,储蓄的超常增长表明,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远远低于在目前收入水平应具有的水平,收入与消费之间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导致我国的IS曲线比在正常情况下陡峭。

那么,中国的LM曲线的斜率如何呢?首先,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急剧膨胀,从而打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稳定关系,使中国的货币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再稳定,导致LM曲线不断趋向平坦。其次,从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对我国LM曲线斜率的影响看,在目前的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完善,广大居民缺乏多种投资渠道,利率的变化对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影响并不大,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其对LM曲线的影响是使LM曲线比较陡峭。

问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如何考虑?

案例十四:人民币升值牵制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近几年,金融运行态势良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基本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然而,由于我国出口势头强劲,国际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加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国际热钱流入等因素,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2010年末已达3.0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之首。这既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如货币供应量偏大、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等。

商业银行通过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明显过剩,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30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20.68%。银行过剩的资金大多涌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得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房地产价格高涨。这样所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更不能发挥其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如果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的外汇占款刚性增长和货币供应

的较快增长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即出现所谓“宽货币、宽信贷”的现

象,则有可能引致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助长若干行业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不利于进行结构调整,加大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

为对冲外汇占款和调控货币供应量,我国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手段,吸纳社会过多的流动性。截至2011年以来,央行票据存量已达35万亿元,并呈快速增长之势,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而且央行票据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更是缺乏力度,作用有限。

问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案例十五:货币和价格的决定

价格指的是一单位的商品能够卖多少钱,或者一单位货币能够买多少单位产品。价格反映的是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它的一端连接产品,一端连接货币。要知道价格怎样决定,首先要知道货币是什么,及货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货币是以物为对象的一般化要求权,它不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是分离的,货币是货币,货币的载体是货币的载体,它们不是相同的东西。把货币看成是一般等价物的人可能是把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混为一谈的结果。货币载体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也可以不为货币提供信用。以纸、符号作为货币的载体,它们不能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有人认为纸币是价值符号。相反,以黄金作为货币的载体,由于黄金可以为货币提供信用,因而认为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其实,

黄金也好,纸、符号也好,它们都是货币的载体,而不是货币本身。货币永远是货币,它永远是一般化的要求权。货币的载体则不一样,它今天是纸,明天是符号,昨天则是黄金或贝壳。

货币是一种权利,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权利就有可能存在货币。权利是不对称的人的关系,只要有人就存在人的关系,只要存在人的不对称关系就存在权利。权利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权利的质文明一点讲是人之间不对称的关系,野蛮一点讲就是人对人的压迫与统治。权利的量是指权利的大小,权利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权利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吗?供给和需求是属于分配领域的东西。权利从来是抢来的,不是分配来的,没有实力,谁会分配权利给你。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非常正确的。权利的量由人的需要决定,死人没有需要,所以,没有人去统治死人。当人有安全的需要,就有保护你安全的权利,听话就安全,不听话,就不安全,黑社会就是这样获得权利的。

货币作为一般化的要求权,它的量同样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就货币的流通范围而言,如果把货币流通范围的人集合的话,货币的量为零,因为在不考虑黄金和外汇的情况下,贷款永远等于存款加现金,如果把使用货币的人看成是一个人,这时此人的左口袋是存款和现金,右口袋是贷款,左右口袋一合并,货币就是零了。人的需要决定货币的量是以影子货币为基础的,穷人再需要货币,他也无法得到货币。而影子货币又是用影子价格计算产品而得到的货币量,影子货币一是和影子价格有关系,另外和产品的数量有关系。影子价格和价格

有相同的一面,我们是不是会循环论证呢?当然不会,因为影子价格是初始状态任意给定的价格,至于非初始状态下的影子价格,则是前期的价格,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影子价格的变化,由于初始状态的影子价格是任意给定,我们可以一直往前追索,直到不矛盾为止。

货币是由影子货币转换而来的,影子货币转换为货币的过程就是具体的要求权一般化为一般化要求权的结果。货币的流向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越高的产品,价格越高,集合人需求级次越低的产品,价格越低。比如房子和牙膏,房子集合人需求级次高,它就比牙膏贵很多。就生产房子和牙膏而言,生产房子的需求级次高于生产牙膏的需求级次,因为造一栋房子的人肯定要比造一盒牙膏的人多,在人既定的情况下,造房子对人的需求级次高于造牙膏。

价格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需求级次高的产品,价格就高,集合人需求级次低的产品,价格就低。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是变化的,今天高的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明天可能变低。集合人需求级次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价格的变化。集合人需求级次可以是人的平均需求级次,也可以不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均匀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就是集合人平均的需求级次,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下,集合人的需求级次由少数人的需求级次决定。

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可以由少数人决定,是因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和派生需求。比如一个3口之家有一套3居室的房子就够了,可是,这家因为有钱,他们买了10套3居室的房子,这10套房子里,

有1套是基本需求,另外9套是派生需求。而有些人因为没有钱,他们一套房子也买不起,显然,能够买多套房子人的需求级次决定集合人的需求级次。有人为了欺骗广大的人们,鼓吹需求是真实的,其实,基本需求是真实的,派生需求从来就没有真实过。这些人忘了基本的逻辑,那就是产品即是满足人需要的物品,也是吸收货币的工具。可能有人认为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就是多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这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来就是少数人决定产品的价格,不然,人们凭什么去投机?又凭什么进行资本运作。

需求级次决定产品的价格,它即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领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广泛使用货币,生产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这时决定价格的是需求级次,这次是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由于生产者少,劳动力多,生产者对劳动力的需求级次比较低。生产者需求级次决定劳动力价格为P。在分配领域,分配产品的人多,决定集合分配者需求级次的是有钱的那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生产者,集合的生产者由于分配的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他们自然会将产品的价格提高。

价格的决定,表面上是所谓的供求,实际是集合人的需求级次。需求的基础是需要,决定价格的最终力量是人的需要级次。由于有需要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可以有派生需求,决定价格的直接力量是货币。货币可以来自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来自于分配领域,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大部分来自于分配领域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就已经不远了。

问题:分析我国货币供给与商品房价格的关系?

案例十六: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换: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从已有的政策决策以及从各方面的专家论证意见看,人们对下述判断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已处于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内贸部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求基本平稳的为403种,供大于求的为206 种,供不应求的只有棕榈油一种。除商品供给过剩外,生产能力过剩、资金供给过剩以及劳动力过剩目前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过剩的出现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必然结果。从我国1981~1997年16年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 %降至1997的54.8%,与70%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显然偏低。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不足,从而使经济运行中出现过剩。这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因为有效供给缺乏,无效供给过多。能创造、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抑制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参与市场的交换中,就不能实现由w—g的“惊险跳跃”,结果就会表现为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关系。几年前,不少人就提出在我国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消费热点是轿车、住房、旅游等,但“热点”

并未热起来,原因在于价格太高,令消费者望而生畏。以住房而言,目前全国大约有331 万缺房户,但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商品房累计空臵率很高,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商品房空臵更为严重。

经济过剩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进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价格机制的正位,政策制订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心理的成熟和理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过剩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问题:分析目前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供求关系?

案例十七:通货膨胀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美元的购买力。当物价上升时,每一美元收入能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都少了。因此,看来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进一步思考就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谬误。当物价上升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得多了。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例如他的劳动,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人们相信这个通货膨胀谬误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货币中性的原理。每年收入增加10%的工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对他自己才能努力的奖励。当6%的通货膨胀率把这种收入增加降低为4%时,工人会感到他应该得到的收入被剥夺了。事实上,实际收入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名义收入是由这些因素和物价总水平决定的。如果美联储把通货膨胀从6%降到零,我们工人们每年的收入增加也会从10%降到4%。他不会感到被通货膨胀剥夺了,但他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更快地增加。

如果名义收入倾向于与物价上升保持一致,为什么通货膨胀还是一个问题呢?结果是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相反,经济学家确定了几种通货膨胀的成本。这些成本中的每一种都说明了持续的货币供给增长事实上以某种方式对实际变量有所影响。

问题:分析我国30多年来物价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

案例十八:转型时期应对我国失业问题面临的矛盾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时,不可避免要遇到如下几对矛盾:

1.失业理论的滞后与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劳动力商品属性、劳动力市场、劳动要素配臵、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虽然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课程序号: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2015年1月6日 成绩:

一案例描述 201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国际财经的头条发布了一条令全球震动的新闻,美国商务部周二公布美国第三季度GDP终值为年化增长率5%,远超此前市场所做的3.9%的二次估值,成为自2003年以来经济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此前,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4.6%,结合今次5%的增长率,美国季度GDP增长已连续两季度突破4%,创11年来最好纪录。 二原理描述和分析 GDP是什么?为什么它的变化能够震动全球?GDP的英文全称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而这个词语代表着什么呢?书上说,它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通俗点说,就是指就是服务和商品的总值。我们举个例子,A卖了一辆车给B,B付出了10万元人民币,然后B转手卖给了C,C付出了11万人民币,此时车从不怎么需要的B手里到了迫切需要它的C手里,虽然车还是那辆车,但是车的价值增加了1万元,这是我们就有理由认为GDP增加了1万元,所以,GDP的原理是交换产生财富,财富的增加导致GDP的增加。 而一个国家的GDP到底是要如何计算的呢?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用这种方法计算GDP所要用到的公式为: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而它所需的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这种方法所运用到的公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在这三种方法里最常用的的是最后一种方法:支出法。也就是我们从书上学到的那个公式:GDP=C+I+G-NX。 三案例分析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了解了GDP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计算得出的,那么,问题来了,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 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 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 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案例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

降。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日本为摆脱经济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 案例评析: 案例3:石油危机与滞胀。(利用总供给与供给冲击、滞胀的原理) 案例内容: 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中东用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mba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材料1 我国国有企业的2010年上半年的经营效益继续保持增长,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初步统计: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3723.4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7535亿元,同比增长31.5%;上缴税金7769.4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1244.3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润5418.3亿元,同比增长29.6%;上缴税金5587.6亿元,同比增长26%。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479.2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2116.7亿元,同比增长36.5%;上缴税金2181.8亿元,同比增长18.9%。 同时,国有企业盈利水平和资本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1-6月,国有企业销售利润率为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资产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存货周转率为2.8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1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3次。资产负债率为55.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行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增幅较高。从实现利润看,钢铁、石化、机械、化工、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增幅超过50%,分别为116%、95%、73.6%、63.7%、59.4%。国有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国有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5.6%,国有石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7%。从上缴税金看,钢铁、石化、汽车、建材、有色等行业上缴税金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3.4%、43%、35.4%、35.3%、34.2%。 在效益和质量保持同步提高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成本费用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等。1-6月,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长23%、16.1%、15.5%、16.9%;存货增长18.7%,其中,国有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存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9%、22.4%、15.9%、15.1%。 材料2 “蒜你狠”“豆你玩”又杀回马枪 重罚一月后绿豆价格强劲反弹:2010年以来的绿豆价格异常波动,引起各方关注:先是持续高涨,至5月中下旬达到高点,在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后,绿豆价格应声下跌。然而,这一行情仅仅稳定了一个月,进入7月后即出现强劲反弹。 涨势看不懂部分农产品价格再现过山车:大蒜从去年开始涨价,绿豆价格从4月开始飙升,这两种农产品价格在短暂的回落后再度“起势”,让坊间戏称的“蒜你狠”和“豆你玩”又一次被提上台面。 发改委重拳出击“豆你玩”“蒜你狠”照涨不误:发改委拟对牟取暴利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处罚最高200万元的罚款。这无疑是又一次重拳出击。记者走访菜市场、超市等大蒜、绿豆的零售商了解到,与上周相比,才两三天的时间绿豆、大蒜的价格涨两到三成,“大蒜两天前还是7元一斤,今天就要9元一斤。”一位在福今肉菜市场买菜的阿婆表示。“过几天还要涨呢。” 蒜价重现高位:尽管正处于新蒜大量上市的时节,蒜价却如坐上“过山车”,连连冲新高。超市和农贸市场目前在售的几乎全是新蒜,价格却已从一周前的7元涨到10元一斤。 豆来蒜去先得认识市场的基本面:几乎在重拳打击串通涨价的同时,大蒜价格却再度飙升。治什么,涨什么。这当然不能怨职能部门的初衷有了问题,但毋庸讳言,在这一轮又一轮炒作性价格反弹中,已然隐喻着治理能力与效果的某种定论。 价格监管体系应是长期机制:专家表示,真正要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还需要国家从宏观经济调控入手,从根本上遏制流动性泛滥,以防止一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再次出现大跌大涨。(材料来源于法制网:财经时评/经济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655256.html,/economical/content/) 据凤凰网7月1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制定本特别规定的原因是:一是处罚力度不足以教育和惩戒违法经营者。二是执法程序不适应价格异常波动时期监管工作的需要。三是处罚对象局限于经营者,不利于强化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四是对哄抬价格等行为的界定也需要进一步作出细化;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了惩治力度:首先,《特别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提高了罚款数额。其次,重申了从重处罚原则。第三,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

《宏观经济学》案例 导论 案例1:绿色GDP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绿色GDP 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素那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 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财富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问题:1.什么是GDP?什么是绿色GDP? 2.绿色GDP如何核算? 3.GDP指标存在哪些缺陷? 案例2:缘何中国高增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中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却只达到了小康初级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国家统计局某权威人士(2004)认为:首先,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建立,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其次,企业追求自我循环,消耗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再次,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以下一些偏向需要纠正: ——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创造百分之一的GDP,却消耗了百分之二的存量财富。 ——未明确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间。过去过多地看重政府、国有经济,没有运用市场、民间的力量,效率较低。例如,国有金融一统天下,未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体系下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严重挫伤了各方的积极性。从二000年起,中国的基尼系数开始超过零点四的国际警戒线。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 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 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 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 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 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 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 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卖了狼的地,花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借钱,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结果成交。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他原来的计划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这时候,当商人的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 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 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

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国内游兴旺的临界点。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欲望强烈。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居民出游欲望十分强烈,尤其是农村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效激发其旅游需求,农村居民国内游市场得到启动。2006年全国出游率为106%,其中农村居民出游率达到110%,高出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未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缓慢增长。2006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446.9元,同比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同比下降2.5%。预计2007-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未来出境游将继续加速增长。首先,部分区域人均GDP已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 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原文引用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GDP 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 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 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 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

已经给出答题要点,要分析清楚 关于国民收入的衡量: 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她的男仆。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她,而且她也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结婚如何影响GDP? GDP将下降 GDP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服务 结婚之前、结婚以后对GDP计量的不同 将下列交易归入美国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1)波音公司向本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2)波音公司向法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3)波音公司向本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4)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5)波音公司向阿米拉·艾尔哈特(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出售一架飞机。 (6)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一年出售的飞机。 (1)政府购买;(2)净出口;(3)投资;(4)净出口;(5)消费;(6)投资。 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1968年竞选总统时的一篇演讲中,他对GDP讲了以下一段话: (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作为美国人而骄傲。 肯尼迪的话对吗?如果对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关注GDP?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统计指标,它忽略了很多对社会福利水平相关的因素,比如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家计劳务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他们的GDP已经足够大,更有理由来考虑如何改善其他指标的问题。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提高GDP。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社会财富来进一步考虑社会福利水平问题。 经济增长: 1983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将有助于迅速恢复生产率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你同意这种主张吗?请解释。 不同意。根据索洛模型可以知道,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会在短期内提高人均资本,从而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的增长。当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投资率有无关系。 生活水平是指人均消费水平,投资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消费就高,要看人均资本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当人均资本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在人均资本低于黄金水平时,人均消费水平如何。 所以,上述结论是不一定成立的。 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率水平,政策制定者要达到黄金率水平该如何调整?这种调整会对投资、消费、稳态产出产生什么影响?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 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2、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多万亿人民币10 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GDP 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 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 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 案例内容 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 表2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人均GDP比较(单位:美元)

案例分析 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作为核算GDP的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及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对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制,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

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篇

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篇 为了帮助报考经济学的同学复习备考,凯程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9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答案要点: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2、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对政府财政收支的调节,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增加政府购买水平;二是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低税率。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3、财政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产生政策滞后问题。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