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描述

病理切片描述
病理切片描述

7?慢性肺淤血

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高

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

8?慢性肝淤血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9.混合血栓

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

1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蜂窝织炎

低倍镜:阑尾各层内有弥漫的炎细胞浸润,腔内有炎性

渗出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浆膜面有炎性渗出物,血

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各层浸润的炎细胞为中性粒细胞,浆膜面渗出

物由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组成

20.食管鳞状细胞癌

低倍镜:可见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高分化的癌巢中

可见层状红染的角化珠,低分化者不可见高倍镜:高分

化癌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和

细胞间桥,癌巢中间的角化珠内可见角化不全的蓝色细

胞核碎屑。低分化的癌细胞分化差,癌巢内细胞极性,

层次不明,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

像,五角化珠与细胞间桥,间质有炎细胞浸润

21.胃腺癌

低倍镜:分化好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排列不规

则,多层排列。分化差者,癌细胞形成癌巢,与间质分

界清楚,癌细胞突破粘膜层向深层浸润高倍镜:癌细胞

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排列紊乱,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2.淋巴结转移腺癌

低倍镜:正常淋巴结结构尚存,部分淋巴结破坏,于淋

巴结边缘窦及皮质,髓质内可见多量大小不一,形态不

规则的癌性腺体,

高倍镜: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

裂像23.骨肉瘤

低倍镜:癌组织由大小不等,异型性显著的癌细胞构成,可见肿瘤性类骨质形成

高倍镜:癌细胞多为立方形,多边形,梭型,排列不规则,核大,深染,部分可见核仁,异型性明显

31.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theumatic myocarditis

低倍镜: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心肌纤维排列疏松,血管周围可见由簇细胞构成的梭型或椭圆形病灶,即风湿小体

高倍镜:小体中央有少许红色絮状物质,为纤维素样坏死,其外部见许多风湿细胞,体积较大,梭型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有细丝放射至核膜,似枭眼,纵切像毛虫。外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心肌间质形成具有特征性的Ashoff小体

32.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of aorta

低倍镜:主动脉内膜部分增厚,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有玻璃样变。内膜深层见一片浅依红色无结构样坏死物,为粥样斑块。其中有许多呈斜方形,菱形和针样空隙,为胆固醇结晶

高倍镜:可见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中膜肌层不同程度的萎缩,外膜疏松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要点:内膜表面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内膜深层为大量坏死物,并可见胆固醇结晶内膜底

部和边缘科技那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中膜不同程度萎缩

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部分增厚,半月形向管内突出,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玻璃样变,下位依红色无结构粥样斑块,中膜平滑肌萎缩。

34.肺气肿

低倍镜:部分肺泡管和肺泡囊,肺泡腔明显扩张成囊状,细小支气管壁增厚

高倍镜:肺泡间隔变薄,断裂,相互融合成囊状,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细小支气管管壁可见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肺泡扩张融合,肺泡间隔断裂细小

支气管慢性炎细胞浸润

35.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

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高倍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纤维素,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诊断要点:肺泡腔内大量的纤维素和红细胞渗出

灰色肝样变期

低倍镜:肺组织固有结构存在,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胸膜表面有纤维素渗出

高倍镜:肺泡腔扩张,其内充满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肺泡间孔扩张,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素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网连接诊断要点: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

36.小叶性肺炎

低倍镜:肺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弥漫三载的灶性病变,肺泡腔扩张.

高倍镜:病灶中心可见细支气管,粘膜上皮部分脱落坏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周围肺泡腔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病灶内肺组织周围固有结构破快,形成小脓肿.病灶间肺泡代偿性扩张.

诊断要点:肺内弥漫散在的化脓性病灶,病变细支气管及所属肺泡腔内的渗出物为中心粒细胞可见正常的肺泡和代偿性扩张的肺泡

38.肺小细胞癌

低倍镜:肺组织大部分区域被破坏,局部出现体积较小的瘤细胞

高倍镜:肿瘤细胞体积较小,一部分如淋巴细胞大小,核圆形,染色较深,胞浆小.一部分呈短梭型,核深染,一端较细,一端较粗,呈葵花籽样,另一部分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

诊断要点:肺组织内见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细胞,瘤细胞体积小呈巢状排列,部分呈燕麦状

39.慢性萎缩性胃炎

低倍镜: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变小,可有囊性扩张

数目减少

高倍镜:粘膜上皮有明显的上皮化生,固有层间质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

40.慢性胃溃疡

低倍镜:两侧为正常胃组织,中间为溃疡部,凹陷

缺损病灶深达肌层

高倍镜:从上到下可见四层结构渗出层:中心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坏死层: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质肉芽组织层: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多,少许炎细胞浸润瘢痕组织层: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发生玻璃样变

42.门脉性肝硬化

低倍镜: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大小不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假小叶组成,周边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再生

高倍镜:假小叶有以下特点,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可见肝细胞再生;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者有两个以上中央静脉,部分假小叶可见会管区

43.肝细胞肝癌

低倍镜:癌细胞排列成小梁状,类似肝细胞索,小梁间为血窦。癌细胞染色较深

高倍镜: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酸性,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分化差者异型性明显,常有多核和巨核瘤巨细胞

44.霍奇金淋巴瘤

低倍镜: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被大量瘤细胞取代瘤细胞成分多样化,可见多核巨细胞.

高倍镜:瘤组织中有一种特殊的多核瘤巨细胞,体

积较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嗜双色性或嗜酸性.核大,多见双核或多核,染色质沿核膜排列,使核膜增厚,核内有一嗜酸性大核仁.核仁便捷光滑整齐, 周围有一层空晕,成为r-s细胞,双核的rs细胞两核等大排列,都有大而红的核仁,称为镜影细胞.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50.慢性肾盂肾炎

51.肾透明细胞癌

低倍镜:癌细胞呈实性团块状,条索状,腺管状或乳头状?间质少,血管丰富?

高倍镜:透明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轮廓清楚, 胞浆透明清亮,细胞核小,深染,位于细胞中央或边缘?

53.葡萄胎

低倍镜:胎盘绒毛肿大,绒毛间质高度水肿,并形成水泡

高倍镜:绒毛间质高度水肿,间质内血管减少或消失.绒毛表面细胞滋养层细胞核合体滋养层细胞增生活跃,有的形成团块.合体细胞胞浆红染,

54.绒毛膜癌

低倍镜:癌细胞由两种细胞组成,无绒毛,无间质,

无血管,侵入子宫平滑肌层,伴有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一种癌细胞与细胞滋养层细胞相似,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而淡染,核大而圆,核膜增厚,核空

泡状.另一种癌细胞与合体滋养层细胞相似,体积大,

形态不规则,胞浆丰富红染,核长椭圆形.两种癌细胞多少不等,彼此紧密镶嵌,组成部规则的团块状或条索状.

55.子宫颈原位癌

低倍镜:子宫颈上皮全层不典型增生与癌变,基

膜完整,间质无浸润

高倍镜:增生上皮异型性明显,核浆比例失常,核大小不等.核分裂像增多,多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56.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低倍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粘液上皮,胞浆含清亮粘液,核位于基底部,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染色质纤细,无明显核仁,无核分裂像,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

高倍镜:

57.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低倍镜:肿瘤形成囊腔,囊壁内为乳头状增生,囊腔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高倍镜:乳头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核

大多位于中央,染色质纤细,核仁缺损不明显,无病理

核分裂相

58.单纯性甲状腺肿

低倍镜: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呈立方上皮或柱状,间质充血,上皮细胞受压扁平.滤泡增生,大部分滤泡可显著扩大,内积多量浓厚的胶质,滤泡大小有明显差异6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低倍镜:大部分为癌组织,一侧可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两者间有不完整的纤维间隔存在.

高倍镜:癌组织围绕纤维血管中心轴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分支较复杂,有三级以上分支.癌细胞矮柱状或立方状,染色质少,透明或毛玻璃样,无核仁,间质中常有啥立体出现.包膜及血管亦被上述癌组织

62.肺结核

低倍镜:肺组织内可见多个结核结节,中央部为干酪样坏死.

高倍镜:干酪样坏死灶周围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核朗格汉斯巨细胞,外周有大量成纤维细胞

63.淋巴结结核

低倍镜:淋巴结组织中有多数散在的结核结节,部

分可见干酪样坏死,无结核区可见正常的淋巴小结和窦,索结构

高倍镜:结节中有朗格汉斯巨细胞和干酪样坏死物,周围为环形或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外层为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核纤维细胞围绕.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 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为脂滴所在位置),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2、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3、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出血)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 4、混合血栓: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 5、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7、肠假膜性炎(肠粘膜纤维素性炎):切片取自结肠,粘膜坏死,有处表面有脱落的膜样物,坏死的粘膜表层组织和纤维素、白细胞形成膜样物--假膜。粘膜下层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8、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脓细胞,小血管扩张充血,阑尾系膜也有改变 9、肺脓肿:肺组织内可见脓肿灶,脓肿中心为变性坏死的中心粒细胞。周围肺泡内有多量纤维素渗出,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浸润,周边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粉染水肿液 10、皮肤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由表及里分别为鳞状上皮角化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间质随上皮长入乳头内,其中可见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少量淋巴细胞。 11、鳞状上皮细胞癌:切片中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细胞团,即癌巢,周围绕以间质结缔组织。癌巢中心可见层状角化物,即角化珠或癌珠,相当于正常鳞状上皮的角化层。周边的细胞与棘细胞相似,可见细胞间桥。癌巢周围的癌细胞较小,立方状,深染,与基底层细胞相似。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2、腺癌: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形态不整的腺管样。癌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多数癌细胞柱状或立方状,细胞核大深染。腺管上皮细胞呈多层,且参差不齐,极向紊乱,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内有炎细胞浸润。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 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 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 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 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 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徒手切片法: 徒手切片法是指手持刀片将新鲜的或固定的实验材料切成薄片的制作方法。徒手切片法是指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试样也不需要特殊的化学试剂处理,而直接将新鲜的或固定的材料(一般为木质化程度较低的植物)切成薄片的方法。 基本信息: 徒手切片前,应先准备好一个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在切片时,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实验材料,大拇指应低于食指2~3mm,以免被刀片割破。材料要伸出食指外约2~3mm,左手拿材料要松紧适度,右手平稳地拿住刀片并与材料成垂直。然后,在材料的切面上均匀地滴上清水,以保持材料湿润。将刀口向内对着材料,并使刀片与材料切口基本上保持平行,再用右手的臂力(不要用手的腕力)向自身方向拉切。此时,左手的食指一侧应抵住刀片的下面,使刀片始终平整。连续地切下数片后,将刀片放在培养皿的水中稍一晃动,切片即漂浮于水中。当切到一定数量后,可在培养皿内挑选透明的薄片用低倍镜观察检查。好的切片应该是薄且比较透明、组织结构完整,否则要重新进行切片。 对经检查符合要求的切片,如果只作临时观察,可封藏在水中进行观察。若要更清楚地显示其组织和细胞结构,可选择一些切片进一步通过固定、染色、脱水、透明及封藏等步骤,做成永久玻片标本。 徒手切片技巧 如果不想切斜,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左手拿的露出来那截要短,

尽量只能连续切2刀的样子(一般是可以切4,5刀的),一个是切口一定要水平,同时右手的刀片也要水平,拉刀的时候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拉快点容易做到)。这是根和茎的切法,不过每次的量会有所减少。对于叶,有三种切法,一个是直接切;一个是卷成管状,当茎来切;还有就是用三层刀片夹起来。其中,第一种适合于裸子植物那种针叶,方法要领和上面说的差不多;第二种适合于比较软的叶片,要领是要卷的细,中间的洞不要太大(大了容易斜);第三种适用于比较坚韧,硬的叶片,绝对要放在载玻片之类的地方,要用划的,凌空切会很不顺,容易切不断。还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是切成小块的先,再夹到萝卜里面(事先挖个洞或切条槽),再一起切,这个适用于全部,根茎叶,软的硬的均可(就是那种针叶不太好用它,我都切不好)。所以克服柔软就是要注意,想办法使它变厚变硬(对叶:卷,夹,或者垫玻璃;对根茎,夹,或者用左手捏紧一点,捏上面一点,使它不会晃)。至于弯曲,我觉得不用太在意,要么舍弃掉这一段,要么用手压紧,关键只是上面要平。还有,如果切含有楞或者有叶脉的部分,一定要从这些地方开始切,先切硬的部分(朝向刀口)。平时切两到三层差不多,一层的细胞会破损,有空洞;这样也比较适合染色。 徒手切片的优缺点 徒手切片是用手持双面刀片或剃刀,将新鲜材料或预先固定好的材料(切前水洗)切成薄片,不经染色或经简单染色后,用水封片作临时装片观察。徒手切片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方法简便,制片迅速,而且能观察到植物组织的自然色泽和活体结构,常用于研

病理切片描述

7?慢性肺淤血 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高 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 8?慢性肝淤血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9.混合血栓 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 1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蜂窝织炎 低倍镜:阑尾各层内有弥漫的炎细胞浸润,腔内有炎性 渗出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浆膜面有炎性渗出物,血 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各层浸润的炎细胞为中性粒细胞,浆膜面渗出 物由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组成 20.食管鳞状细胞癌 低倍镜:可见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高分化的癌巢中 可见层状红染的角化珠,低分化者不可见高倍镜:高分 化癌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和 细胞间桥,癌巢中间的角化珠内可见角化不全的蓝色细 胞核碎屑。低分化的癌细胞分化差,癌巢内细胞极性, 层次不明,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 像,五角化珠与细胞间桥,间质有炎细胞浸润 21.胃腺癌 低倍镜:分化好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排列不规 则,多层排列。分化差者,癌细胞形成癌巢,与间质分 界清楚,癌细胞突破粘膜层向深层浸润高倍镜:癌细胞 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排列紊乱,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2.淋巴结转移腺癌 低倍镜:正常淋巴结结构尚存,部分淋巴结破坏,于淋 巴结边缘窦及皮质,髓质内可见多量大小不一,形态不 规则的癌性腺体, 高倍镜: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 裂像23.骨肉瘤 低倍镜:癌组织由大小不等,异型性显著的癌细胞构成,可见肿瘤性类骨质形成 高倍镜:癌细胞多为立方形,多边形,梭型,排列不规则,核大,深染,部分可见核仁,异型性明显 31.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theumatic myocarditis 低倍镜: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心肌纤维排列疏松,血管周围可见由簇细胞构成的梭型或椭圆形病灶,即风湿小体 高倍镜:小体中央有少许红色絮状物质,为纤维素样坏死,其外部见许多风湿细胞,体积较大,梭型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有细丝放射至核膜,似枭眼,纵切像毛虫。外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心肌间质形成具有特征性的Ashoff小体 32.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of aorta 低倍镜:主动脉内膜部分增厚,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有玻璃样变。内膜深层见一片浅依红色无结构样坏死物,为粥样斑块。其中有许多呈斜方形,菱形和针样空隙,为胆固醇结晶 高倍镜:可见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中膜肌层不同程度的萎缩,外膜疏松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要点:内膜表面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内膜深层为大量坏死物,并可见胆固醇结晶内膜底 部和边缘科技那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中膜不同程度萎缩 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部分增厚,半月形向管内突出,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玻璃样变,下位依红色无结构粥样斑块,中膜平滑肌萎缩。 34.肺气肿 低倍镜:部分肺泡管和肺泡囊,肺泡腔明显扩张成囊状,细小支气管壁增厚 高倍镜:肺泡间隔变薄,断裂,相互融合成囊状,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细小支气管管壁可见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肺泡扩张融合,肺泡间隔断裂细小 支气管慢性炎细胞浸润

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精)

石蜡切片的制作 目的要求:了解生物制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石蜡切片制作的基本过程;学会制作石蜡切片。 一、生物制片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制片的目的与发展概况 生物制片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微观结构的基础方法,其目的是提供在显微镜下以适度的样品,有效地对其进行形态和功能观察研究。 (二生物制片的方法 当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组织或细胞时,除了某些生物体可用相差显微镜或偏光显微镜等方法达到观察目的外,其余大部分生物体,因为组织较厚,光线不易透过内部等关系而达不到观察的要求,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将生物体的组织切成薄切片或不切片,经过一系列处理,使光线易于透过,即可进行观察。因此,根据标本的制作方法分为切片法和非切片法两种。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适当的配合使用,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1.切片法 (1切片法的种类 切片法就是利用锐利的刀具,将器官组织或幼小个体分割成许多极薄的薄片,而制成切片标本的一种方法。切片法在切成薄片以前必须设法使组织内渗透某种支持物质。使组织保持一定的硬度,然后利用切片机进行切片。根据所用支持物质的不同切片法又可分为石蜡切片法、火棉胶切片法、冰冻切片法、炭蜡切片法等类型。现分述如下: ⅰ.石蜡切片法

石蜡切片法即用石蜡作为支持剂进行切片的方法。石蜡切片法是一般组织学、病理学等常规制片方法,因此用得最多,它有很多优点:比较省时间,容易操作,可切成极薄的切片(4um 以下,能制作连续切片,组织块可包埋在石蜡中永久保存。缺点是只能用于较小的组织块,较大的组织块不易切好,容易破碎,组织在脱水透明过程中产生收缩并易变脆。制片时间太长。 ⅱ.火棉胶切片法 火棉胶切片法是以火棉胶为支持剂进行切片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包埋过程中不用二甲苯及石蜡,不经高温,可避免组织收缩及变脆,适于精细材料(如脑的切片,也引火棉胶有韧性切片不知有折卷或破裂,适宜于大块组织及多空洞的组织(脑、眼球,硬度较高的组织(骨、肌腱。缺点:手续麻烦、费时间,切片不能切薄,起码在10um以上,不能作连续切片,因此,在生物制片技术上已经不经常采用。 ⅲ.冰冻切片法 冰冻切片法是利用液体二氧化碳或其它药剂(如氯乙烷在变成气体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组织迅速结成冰块而后再进行切片的方法。目前国内外用半导体致冷调节器来代替二氧化碳的冰冻,冷冻速度更快更为方便。 冰冻切片法的优点是较前两种方法简便,组织不经脱水、透明、包埋等手续即可切片,因而可节省很多时间,十分钟左右即能制成切片。常用于临床病理手术诊断,银材料不经溶媒处理就可直接进行切片,材料不受试剂的激烈刺激及温度影响,所以组织没有显著的收缩,细胞形态不致有大的改变,也引冰冻切片不需有机溶剂处理,所以能保存脂肪、类脂等成分,所以冰冻切片法常用于组织化学,尤其是神经组织,临床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新鲜的组织或已经固定的组织,经短时间处理后即可进行切片。用任何固定及处理的材料均适合冰冻切片,但一般的经验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材料最适合冰冻切片,而用酒精、甘油保存的材料必须充分水洗后才易于冰冻,否则不易切成完整的切片

病理学切片考试整理

病理切片总结 1.瘢痕组织。1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2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变3纤维细胞少,核细长深染,小血管稀少 2.肠伤寒1.大量的淋巴细胞之间有伤寒细胞松散聚集在一起形成伤寒小体。2.巨噬细胞胞浆内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 3.大叶性肺炎1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2肺泡轮廓完整3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溶出物4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4.肺出血性梗死1肺泡轮廓完整2肺泡腔、小支气管腔肺间质充满红细胞3肺梗死区呈淤血状态 5.风湿性心肌炎1心肌间质可见梭形风湿小体2中央有纤维素坏死3周围聚集风湿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 6.风湿性心内膜炎1赘生物形成2血小板纤维素形成白色血栓3间质有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性坏死 7.肝水样变1细胞体积变大2胞浆淡染3空泡变性,严重时呈气球样变性 其实已经达到了气球样变的标准了吧,“液体”其实是水分为主

8.肝脓肿1可见大小不等分界清楚的脓肿病灶2病灶部位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9.肝细胞肝癌癌细胞排成条索状2癌巢之间有间隙3癌细胞多成多角形,噬酸核 10.肝淤血1血竇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2有脂肪变性3肝细胞受压萎缩坏死崩解 11.肝脂肪样变1有脂滴空泡2肝细胞核挤向一边3肝窦变窄 12.肺干酪样肺炎1肺泡腔内大量浆液性蛋白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2可见广泛的干酪样坏死,类上皮及朗格汉斯细胞

13.硅肺1有硅结节生成2肺间底弥漫性纤维化3结节中有内膜增厚的血管 14.宫颈原位癌1异型性增生的细胞累及上皮但不侵及基底膜2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排列紊乱 15.门脉性肝硬化1可见大小不等的假小叶2假小叶内有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3干细胞排列紊乱,有变性坏死增生现象 16.肝坏死后肝硬化1假小叶大小不等2周围的纤维间隙明显3肝细胞大量坏死 17.甲状腺单纯性腺瘤1肿瘤呈卵圆形,包膜完整2肿瘤组织大排列紧密3内含胶质与正常甲

病理切片1

病理切片,是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作出病理诊断。 病理切片: 病理标本的一种。 制作时将部分有病变的组织或脏器经过各种化学品和埋藏法的处理,使之固定硬化,在切片机上切成薄片,粘附在玻片上,染以各种颜色,供在显微镜下检查,以观察病理变化,作出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制作 1.取材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 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无论是用石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石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石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石

6树脂切片制作过程

树脂切片制作过程 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1.器具 电子天平、70℃恒温箱、玻璃制刀机、半/超薄切片机、显微镜、包埋模、制刀用的玻璃条、镊子、刀片。 2.试剂 (1)固定剂:FAA (2)脱水剂:20%、40%、60%、80%、90%、95%、100%的乙醇;丙酮(3)树脂:Spurr树脂(4)染色剂:1%碱性品红二、实验步骤 1.取材和固定: 取样时所用的器具必须干净,刀、剪等必须锋利,在操作时尽量避免拉、锯、压等动作对组织细胞造成的机械损伤。一般样品块的大小约为1立方毫米,取材完成后立即放入固定液中,真空泵抽气两到三次,每次1-2min(注意不要让固定液沸出,如抽完后液体较少,可再补加固定液)。 2.脱水: 用50%、60%、70%、85%、95%、100%的乙醇分别浸渍固定的材料,每种浓度处理10~15min。 3.置换 (1)在管瓶中加入2ml无水乙醇和1ml丙酮,处理材料10min。 (2)向管瓶中追加1ml丙酮,处理材料10min。 (3)向管瓶中再追加2ml丙酮,处理材料10min。 (4)倾倒出管瓶中的无水乙醇和丙酮混合液,加入纯丙酮3次,每次10min。4.浸透 (1)在管瓶中加入1ml丙酮,向内滴入1滴Spurr树脂,1~2h。 (2)向管瓶中追加1至数滴Spurr树脂,使Spurr树脂的浓度逐渐提高,每滴加一次Spurr树脂,放置1~2h,共滴加0.3ml左右的树脂,使树脂浓度达到25%左右。 (3)用吸管吸去管瓶中0.5~0.8ml的丙酮和Spurr树脂的混合液,然后加入纯Spurr树脂0.5ml,使树脂浓度达到50%~60%左右,2~3h。 (4)用吸管吸去管瓶中的丙酮和Spurr树脂的混合液,加入0.5~0.8ml的Spurr树脂,2~3h。 (5)更换新配制的Spurr树脂1ml,过夜。(6)重复换树脂3次,每次12h。5.包埋与聚合 (1)先将恒温箱调至温度至70℃,包埋模事前烘干置干燥器中存放。 (2)在湿度小的房间里进行包埋操作。在包埋模的中放上已浸透的材料(用牙签不损伤样品地桃),用滴管吸取新配制的Spurr树脂,并注满每个穴孔,用牙签拨样品,使样品按一定方位(有利修块、切片和观察)排列。做好记载(各穴孔中放的是什么样品)。 (3)聚合:将包埋样品的包埋模放入70℃恒温箱中聚合,8h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存放。多余的树脂可放在胶囊中或放在包埋模的穴孔中同样品一同聚合。 6.修块 用锉刀或铁砂皮磨样品块,使样品稍稍暴露,使待切部位呈方形或长方形,最后用刀片将样品块的磨面切平7.玻璃刀的制作 用玻璃制刀机先将玻璃条制成边长为25mm的正方块,然后再将每正方块制作成2把璃制刀。8.切片、贴片 (1)固定样品块和玻璃刀将样品块和玻璃刀固定在半薄切片机上,玻璃刀的避样品角约为5度,切片机装样品部位平放时,玻璃刀刀口与样品块处于同一高度。调节玻璃刀前后位置,使刀口接近样品块。 (2)荒切开动切片机,调节进刀距离和速度,让玻璃刀荒切样品块,使样品块的切面逐渐平整光滑起来。 (3)切片当样品块的切面平整光滑后便可正式切片。作为光镜观察用的半薄切片厚度一般控制在1-2μm左右。

病理切片详细描述

老师归纳的 1. 肾小管水样变 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体积大,染色淡红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 2. 肝脂肪变性 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 肾小管玻璃样变 近曲小管上皮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球形颗粒 4. 脾动脉硬化(玻璃样变) 低倍镜:脾动脉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 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 5. 脾梗死 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 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 6. 肉芽组织 低倍镜: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步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 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成梭型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 7. 慢性肺淤血 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充血。 高倍镜:肺泡腔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 8. 慢性肝淤血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9. 混合血栓 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 10. 肾贫血性梗死 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梗死灶周边部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高倍镜:坏死的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模糊,胞质红染,肾小管数目明显减少,残留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二部分)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纤维蛋白,及炎细胞) (充血水肿期与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与溶解消散期) 2.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内见大量脓细胞) 3.矽肺(肺广泛纤维化,矽结节形成) 4.肺癌(可见癌巢) (中央型与周围型比较)

5.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上皮萎缩,腺体小,少,层次减少,肠化(杯状细胞)间质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6.慢性胃溃疡:1渗出层,即白细胞,纤维素,及坏死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组织构成。3肉芽组织层。4疤痕组织,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渗出坏死层与肉芽组织层)

(陈旧瘢痕组织层与整体观) 7.门脉性肝硬化(假小叶中央静脉无或偏位,肝细胞轻度脂变。汇管区有小胆管,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8.胃癌(G:) 1)早期胃癌: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2)中晚期胃癌: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 9.胃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与粘液湖)

10.原发性肝癌(M:肝癌得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型:发生于肝细胞,最多见 2)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 3)混合细胞型肝癌:癌组织中具有上述两种成分,最少见) 11.肝细胞肝癌--癌巢

12.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核脓缩,碎裂,溶解,肝细胞索消失,间质充血) 13.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肾小球内细胞增多,主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中心细胞 (正常与非正常比较) 14.慢性肾炎(大体固缩,肾小球纤维化,肥大共存) 15.葡萄胎(绒毛肿大,间质血管消失,细胞滋养层细胞在内,合体滋养层细胞在外,都增生排列)

电镜切片样品制作步骤知识讲解

A 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菌、血细胞、精子等; 细胞使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离心漂洗1~2次以去除血清,离心转速依据不同离心机、不同样品自定,总时间控制在5min内;细胞团根据预设浓度在适量2.5%戊二醛吹悬,滴加在预先置入青霉素小瓶中的托盘,4℃静置沉降2~3天,在托盘周围加入PBS,以防止样品干燥。 B贴壁培养的细胞: 在培养皿中预先加入盖玻片,使细胞贴附于盖玻片上;PBS或无需请培养基漂洗后,放置在培养板室温固定1h,4℃3 h,注意放置干燥,自行转入青霉素小瓶中,加满PBS送检。SEM标本处理必须使用玻璃容器,需明确所用盖玻片尺寸可以放入青霉素瓶。 C组织取材 样品观察表面可达8~10mm2,高度小于5mm左右; 样品表面在固定前必须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PBS冲洗掉表面的灰尘以及不需要观察的蛋白、粘液等。能够明确标识标本的观察面。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生殖器官、泌尿等官腔内表面,尤其要注意先清洗再固定。 如需要观察脏器内结构,应依照不同的实验目的,决定目的脏器是否需要灌注清洗; 固定2.5%戊二醛浸没标本,室温1h,4℃固定3h以上,换PBS送检。 附:2.5%戊二醛的配制 Step 1: 0.2M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 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 2.6克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29克 双蒸馏水加至500毫升 pH调至7.4 Step 2: 戊二醛固定液的配制: --------------------- 25% 戊二醛1ml 双蒸馏水4ml 0.2mol/L磷酸缓冲液5ml 戊二醛最终浓度 2.5% pH值7.3-7.4

病理切片诊断性描述重点

1,大叶性肺炎:肺泡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肺泡内纤维素渗出及穿过肺泡间孔的现象明显; 2,小叶性肺炎: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为累计肺小叶的化脓性炎症;细支气管壁有炎性病变,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有的病灶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浆液,纤维素渗出或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3,急性肺粟粒性结核:肺组织内有许多以增生为改变的结核结节,肺组织结构被破坏;有的结节可见红染无结构颗粒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绕以许多类上皮细胞喝一些朗汉斯巨细胞,外围有许多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的结节无坏死组织; 4,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致肺泡间隔变宽;肺泡腔内可见粉染水肿液,红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体积大褒奖中有多数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5,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局限增厚形成粥样斑块,斑块深部为红染无定形坏死物,内含有胆酷醇结晶,斑块浅表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覆盖形成纤维帽;斑块底部及边缘为含泡沫细胞的肉芽组织;中膜平滑肌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6,风湿性心脏病:aschoff小体散在分布在心肌间质;低倍镜下为境界清楚的梭形细胞团,内有aschoff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胞浆丰富,核大,膜清,核呈空泡状,核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为毛虫状,小体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7,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构被瘤组织取代;瘤组织以多种反应性炎细胞浸润为背景;单核或诊断性R-S细胞均多见; 8,胃溃疡:由内向外有四层结构,表浅渗出层有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其下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组织层,再下为新生肉芽组织层,最下层由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过渡层;溃疡底小动脉可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神经节细胞结节状增生 9,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玻变;周围肾小管萎缩消失,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间质增生;间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肾细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10.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有许多新生小滤泡,滤泡腔内可见吸收空泡,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少数滤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突入腔内;间质内血管丰富,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1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区别髓质和皮质,着重看皮质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增大或界限不清,胞浆内有许多匀细粉然颗粒,近曲小管腔缘参差不齐呈星芒状,管腔内有淡粉色絮状蛋白物 12,葡萄胎:绒毛明显增大,间质高度水肿及粘液性变;间质内血管消失或异常稀少;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混合存在,细胞滋养层细胞境界清楚,胞浆淡染,核呈空泡状;合体滋养层细胞胞浆红,核多染色深 13,乳头状瘤:瘤组织由皮肤表面而呈外生性生长,形成手指样结构,表面为肿瘤实质,即层次较多,排列规则的鳞状上皮;深部为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纤维脉管束为轴心14,高分化鳞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下呈浸润性生长,形成大小不一的细胞团,称为癌巢;中心见层状红染的角化珠,周边为基底样癌细胞,棘细胞样癌细胞位于两者之间,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实质间质分界清楚,间质内有较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15,低分化鳞癌:癌细胞大小不等,有巨核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有粗大的核仁及核分裂象,不见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的形成 16,结肠腺癌:低倍镜下,可见大量密集腺管样结构,浸润于肠壁内,腺管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腺管不完整,有的可见背靠背现象;排列多层极性紊乱或消失;癌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像易见 17,肺门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原有结构破坏代之以转移性的腺癌组织,癌细胞排列呈许多不规则的腺管,有的呈实性细胞条索,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病理大体、切片特征

写在前面:此文档纯粹是我根据个人观点写的,如有意见不合处,请根据自己想法记忆。画下划线处为我认为的主要病变。 大体标本 1. 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切面处肾盂、肾盏扩张呈囊状。肾实____________ 质萎缩变薄,甚至薄如纸,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 2. 心脏萎缩:心脏体积变小,心外膜微皱略增厚,表面冠状动脉弯曲呈蛇形。 3. 肝脂肪变性: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表面光滑,边缘迟钝。表面、切面呈浅黄色,切面稍隆,有 油腻感,边缘略外翻。 4. 手指干性坏疽:手指皮肤坏死、皱缩、呈黑褐色。坏死组织干燥、变硬,与附近尚正常的组织界限清 楚。 5. 脾贫血性梗死:脾被膜下有多个近似三角形灰白色坏死灶,三角形尖端向着脾门,底朝 向被膜。梗死灶内正常脾脏组织结构消失,被一片无结构坏死组织代替,呈灰白色、干 燥、无光泽,质地较实。梗死灶边界清楚,早期周围有一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6. 畸胎瘤:切面见囊腔内充满油脂样物和毛发,囊壁一侧部分增厚,形成头结,多种组织 成分在该处成长。 7. 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内膜不光滑、散在浅黄色斑块或细条状斑块,内膜上散着大小 不等的灰白色蜡滴状突起的斑块,系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此为纤维斑块期, 有的动脉内膜上斑块溃破形成粥样溃疡或钙盐沉着,此为粥样块期。 8. 大叶性肺炎:病变的肺下叶体积增大饱满。切 ______ 黄色或灰白色,质实如肝,胸膜表面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略呈颗粒状。 9. 小叶性肺炎:肺切面有多数散在小片状(直径约1cm)实变病灶,呈灰白或灰黄色,边界不清。病 灶中心可见细支气管,病灶间的肺泡明显扩张。部分病灶互相融合成较大的灰白片状使肺明显实变。 10. 肺癌:肿瘤位于肺上叶近肺膜处,为单发呈球形的结节,边界较清,无包膜,呈灰白色, 主瘤外还可见小的瘤结节。 11. 慢性胃溃疡:溃疡发生于幽门部,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直径<2CM,底较平坦, 周围黏膜向溃疡集中 12. 门脉性肝硬化:肝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凸凹不平,呈半球形结节或颗粒状。切面— 见有多数圆形、椭圆形灰黄色结节,大小较为均等,最大者直径不超过1cm,结节之间可见增生的结缔组织 13. 坏死后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变形,表面凸凹不平,切面可 见大小不等结节,直径多在0.5—1.5cm之间,结节间纤维带较宽且宽窄不一,呈灰白 色。 14. 直肠癌:直肠下部距肛门4cm处肠腔可见一4X 3cm肿块,中央有溃疡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底部 有坏死和出血,切面显示肠壁全层被破坏。 15.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切面可见数个灰黄色坏死病灶,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最大的 有1 x2cm大小,空洞壁薄厚不均。空洞壁内附着残留的坏死物质,其余肺组织有大量 纤维组织增生。 16. 阿米巴肝脓肿:肝脏体积增大,切面见一脓腔,脓腔内果酱样物质已消失,形成空腔。____________ 脓腔壁上有尚未彻底液化的结缔组织、血管和胆管等,呈破絮状。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一部分)

1.肝细胞水肿(肝细胞浆混浊肿胀,有小空泡) 2.肝细胞脂肪变(胞核被挤向一侧) 3.肾梗死(形状在,核不在) (与正常的对比观察)

4.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 5.脾动脉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正常动脉壁结构消失) 6.肺淤血水肿(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心衰细胞) (急性和慢性比较)

7.慢性肝淤血(肝窦扩大,淤血,出血。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出血。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汇管区肝细胞较正常) 8.混合血栓(血小板小梁,大量的红细胞,纤维蛋白网) 9.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心包膜外大量红染的纤维蛋白及炎细胞浸润) 10.肝脓肿(肝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可见脓细胞即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1.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阑尾肌层) 12.肉芽肿(虫卵及异物巨细胞) 13.纤维瘤(良性,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成编织状) 14.纤维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梭形或不规则型,细胞大小不一,核大,色深,可见瘤巨细胞及异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少,血管丰富)

15.皮肤乳头状瘤(瘤组织表面为分化成熟的高度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呈乳头状突起乳头中心是中心索(纤维组织,血管,少数炎症细胞) 16.乳房纤维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包膜。由增生的腺导管及纤维组织构成 17.鳞癌:癌细胞巢状排列,有粉红色的角蛋白,角化珠 (高分化与低分化鳞癌比较)

18.腺癌(腺体的正常结构消失,癌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排列成多层。背靠背、共壁现象。) 19.风湿性心肌炎(风湿细胞又称为阿少夫细胞,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呈毛虫状,风湿小体) 20.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纤维化肾小球,并有代偿性肥大的肾小球) 21.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玻璃样变)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物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

①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窦受压变狭或消失。肝细胞肿大,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疏松,内含粉红色嗜酸性颗粒。有的变圆、胞浆空亮,形成气球样变。 ②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肝):胞浆中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脂肪滴),边界清晰,将细胞核挤向一侧。肝细胞体积增大、肿胀,细胞核明显,细胞与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③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核大,胞浆红染。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可见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种炎症细胞。 ④慢性肺淤血: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⑤混合血栓:白色血栓: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红色血栓: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 ⑥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损伤,在心瓣膜上附有一巨大的赘生物,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其内含有大量淡紫兰颗粒状的细菌团及深蓝色的块状钙化灶。 ⑦风湿性心肌炎:在心肌间质尤其血管周围,有一些梭形细胞团,即风湿小体,中间为纤维蛋白样坏死灶,周围有枭眼或毛虫样的风湿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及炎细胞。 ⑧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凸起,中膜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形成纤维帽,深部可见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的脂质和坏死物及柳叶状的胆固醇结晶,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⑨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横断面,由内向外共4层,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部分粘膜上皮及固有层变性坏死,阑尾腔内及浆膜层有炎性渗出物,由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和少量纤维素组成,血管扩张充血。 ⑩肺结核: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周围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11肠阿米巴:低倍镜可见肠粘膜溃疡呈口小底大烧瓶状。高倍镜可见溃疡边缘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有散在或成群的阿米巴滋养体,呈圆形或略呈椭圆形,胞膜清晰,胞浆呈空泡状,核小而圆,周围有空隙。 12血吸虫性肝硬化(血吸虫肝):肝小叶正常,散在分布结节状结构,为虫卵结节。结节中央有几个血吸虫卵,组织大片坏死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堆积。 13 胃溃疡:表层可见少量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层下方为数量不等的坏死组织,坏死层下方为大量增生的肉芽组织,最下层为瘢痕组织层,血管、细胞少而胶原纤维多,溃疡周围胃粘膜有肠上皮化生。 14 门脉性肝硬化: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有脂肪变性,坏死及再生,中央静脉多偏位或缺如,假小叶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及新生小胆管。 15 肝细胞性肝癌:肿瘤细胞成索状和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多核瘤巨细胞,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像增多,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而红染,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6 毒性甲状腺肿:滤泡呈弥漫性增生,滤泡大小不一,以小形滤泡为主,内有胶质样物质及大量空泡,间质中毛细血管丰富,血管扩张充血,有纤维组织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17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多为主,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管腔内出现蛋白管型、红细胞或白细胞管型及颗粒管型。 18 新月体肾炎: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增生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19 肾透明细胞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肿瘤细胞常排列成片状、乳头状或管

病理切片考试标本描述

切片考试标本描述 1.肝细胞水变性:肝小叶结构可辩,肝索紊乱,肝窦变窄。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化,严重气球样变。胞浆稀少,透亮,细胞核多位于中央区,增大,淡染。 2.病毒性肝炎(慢性):肝小叶结构可辩,肝索紊乱,肝窦变窄, 3.大部分肝细胞水变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疏松化,严重气球样变,某些区域可见点状坏死和桥接坏死,纤维组织和胆管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 4.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可辩,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大部分肝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空泡大的把细胞核挤到一边 5.肝萎缩:肝小叶结构仍可辨认,肝索排列紊乱、变窄,肝细胞体积缩小,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萎缩原因),汇管区可见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胆管数目增多。 6.肝脓肿:低倍镜,肝细胞间散在局限的类圆形的脓肿灶,高倍镜,脓肿灶可见有多量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细胞碎片,可见小胆管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 7.肝硬化:正常肝组织破坏,增生的结缔组织包绕大小不等的略呈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假小叶内中央静脉可缺如、偏位,多个,有时见到汇管区;肝细胞、毛细胆管淤血增生的结缔组织中有小胆管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 8.肝细胞性肝癌:正常肝脏结构已被肿瘤组织浸润、破坏。细胞

呈巢状排列;多数癌细胞体积大,呈多角形,胞浆丰富,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核分裂像。残存肝组织被肿瘤压迫,部分区域有假小叶形成或见肝细胞水变性、脂肪变等病毒性肝炎的病变。 9.肉芽组织:主要由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构成;新生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有的仅呈条索状而无管腔;内皮细胞肥大,核椭圆形,可突出管腔;纤维母细胞梭形,胞浆较丰富,核多椭圆 10宫颈慢性炎性息肉:鳞状上皮(部分切片为柱状上皮)披覆;上皮所包绕的为增生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血管以及腺体。部分血管管壁增厚扩张充血;(注意与肉芽组织鉴别)伴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11.肺气肿:肺泡不均匀扩张,肺泡间隔断裂,扩张的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部分肺泡间隔见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可见水肿液 12.肺淤血水肿: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心衰细胞,胞浆内含有灰黑色颗粒。 13.小叶性肺炎:多个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散在肺组织中,细支气管腔内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管壁小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有中性粒细胞渗出;可见代偿性肺气肿 14.肺大叶性肺炎:肺组织全部实化,肺泡的轮廓隐约可见肺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