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灯笼果》教案教学设计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灯笼果》教案教学设计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灯笼果》教案教学设计

17灯笼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晶莹、透明”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灯笼果的外形特点,感悟秋天的美好,体验丰收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培养学生爱观察,勤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认清字形,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不同种类的水果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些水果吗?你最爱吃哪一种水果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节课我们还要认识另一种水果。

(出示灯笼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水果吗?

(教师简单讲解关于灯笼果的知识)这种果子的果实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可以用来做果酱……

3.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种果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看看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它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字词

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二读:标出自然段序号,对照课后生字表,圈出课文生字。三读:想一想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讲灯笼果的。

2.教师出示课文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教师带读词语,订正易读错(或难读)的音。

“棱角”的“棱”读“léng”;“玛瑙”的读音为“mǎ nǎo”。

5.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纠正。

6.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比较好?(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哪些句子难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7.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通顺课文。

三、巩固复习,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名读,并口头扩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后笔顺书写表中生字的笔顺书写和位置。

3.教师范写生字,提醒书写事项:

件: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要出头。

舌: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横。

晶:品字结构,上面一个“日”,下面两个“日”,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组间巡视,纠正错误姿势和书写。

5.展评书写,奖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课文生字词,复习巩固。

2.听写生词。

3.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问:

(1)灯笼果是什么颜色的?(金黄色)

(2)灯笼果的“纱衣”是谁给的?(夏姑姑)

2.那灯笼果的“纱衣”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

(1)教师领读第2自然段。引导复习“软”“棱”等生字的读音。

(2)“纱衣”有什么特点呢?(软的、有几个棱角)

3.这灯笼果跳到“我”的手心里,“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第3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我轻轻地剥开灯笼果的纱衣,一片又一片,它们斜斜地分开,像一朵野菊展开可爱的花瓣。

“轻轻地”“剥”说明了什么?(我对灯笼果的爱惜,害怕把它的纱衣弄破,也表现出了灯笼果“纱衣”的薄和软。)

(2)灯笼果的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呢?(滚圆、晶莹)

(3)课件出示句子:薄得透明的皮,包着细碎的籽儿,像一粒黄珍珠,更像一颗大玛瑙。

灯笼教学设计

中学八年级语文组备课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 备课组成员: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三、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2.词语解释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表达方式) 2.示例: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写作借鉴 1.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散文通常从“小”写起。文中的“小”包括事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的细微。(板书以小见大)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有几十件,时间、地域跨度大,由灯笼连缀成篇。(板书一线串珠)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课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交错进行,叙议有机结合。(多种表达方式) 六、推荐阅读 总而言之,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因此这周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记一辆纺车》、《歌声》,继续感受他的散文魅力。 七、小练笔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

《看花灯》教学设计之一

《看花灯》教学设计之一 导读:开学第二天,就迎来了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编者老师们真是有心人,我们所学的第一单元正是元宵节。瞧,学完了《元宵节》的儿歌,又该学《看花灯》了,抓住时机,从民俗入手,从身边的所见所闻入手,让学生全心感受,主动掌握。 “同学们,昨天你们玩的快乐吗?”我单刀直入,把同学们的情绪带进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中。“快乐!”同学们异口同声。“昨天是我们中国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中有哪些民间活动?”“有踩高跷”“舞狮子”“看花灯”……看着同学们高兴的样子,我接着转入正题:“你们见过花灯吗?什么样子?”“我见过的花灯是圆的,红红的。”“我看到的花灯上面有小鱼。”“我见到的花灯在转。”看来同学们对花灯有一些了解,但是知之甚少。我开始拓展,“花灯的样子可多了,看——”出示powerpoint课件,屏幕中展现出各种造型生动的花灯。“哇塞!”“真漂亮呀!”同学们发出一声声的感叹。看来,时机已经成熟,同学们对花灯的了解已经让他们对儿歌有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读懂儿歌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花灯》。” 有了基础,我决定让同学们自己学习这篇儿歌。这样的训练我们以前进行过,同学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我说:“同学们想自己学习吗?”“想!”同学们高兴的合不拢嘴。“那就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带领,自己来学习。”一声令下,同学们开始了。我走到第三小组,看到小组长和同学们一起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到认字表

和后面的查字表中去查。来到第一小组,小组长正和同学们进行抢答游戏,她指着课文中的一个字,其他同学读出这个字,比比谁回答的最快最好。我也参与进去,与同学们一起抢答,然后请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当小考官指出生字,组员们参与的异常热烈。到了第四小队,就更热闹了,大家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找错误,然后还可以加上动作。有的表演有的朗读,有声有色,情趣盎然。最后我来到了第四小组,小组长代表全组队员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认字比赛,我愉快的接受了邀请。同学们互相提问,花样百出,“什么字带火字旁?”“第一行第三个字读什么?”“这个字念什么?谁来表演一下?”……你来我往各个像个小老师。 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讨论学习的声音越来越少了。我喊了一声“1、2、3!”教室里立刻安静了。同学们都准备听老师讲课了,我却依然站在讲台的下面。轻声问了一句:“你们想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读儿歌认生字吗?”“想!!”同学们的眼睛又闪烁起了光芒,都举起了小手。我微笑着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当小老师。接着每个组的小老师陆续上台。他们很有礼貌的请同学们看书,看屏幕,认字。有的比赛,有的抢答,有的朗读,有的表演。有位同学说“各种花灯……”,“请停一下!”我打断了他的话。同学们的目光都转移到我身上,“这位同学读的‘种’读错了,应该读成zhǒng种,请你再读一遍。”“很好,小老师请继续吧!”“讲课”又继续进行了,同学们的神情更专注了,态度更认真了。原来刘老师在监督着我们好好学习呢,我们可不能马虎!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 17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17课题 练习4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知识,在读做中形成能力。 2、正确地读背成语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知识,在读做中形成能力。正确地读背成语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时间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2006年12月11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做做读读 1、指导学生读题。 2、指导学生认读动物卡片。 3、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提问:看看图上画了哪些动物? (2)引导提问:读读左边的汉语拼音,说说要填哪几种动物的拼音卡片? (3)指导学生练习填写生字,并要求学生填写反馈情况。

4、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同桌互相拼读拼音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拼音词语,教师正音。 (3)指导学生说说这些动物的特点、习性,并要求表演这个动物的动作和模样,唱唱这些动物的歌曲。 (4)把拼音词语填进动物旁边的四线三格中。 二、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指导学生读背成语,要求读准字音、明白成语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1)指导学生看图,简单描述图意。 (2)指导学生自由认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词

意。 (3)引导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词语“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朗朗”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理解词语意思。 3、指导学生读古诗。 (1) 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干什么?天空的月亮是什么样子? (2) 学生描述图意: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像个又大又圆的玉盘。一个孩子仰着头,被月亮迷住了。 (3) 学生自由读诗歌,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自己说一说。 (4) 指名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 教师介绍诗人李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月亮形状的可爱和月光的皎洁。 (6)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古诗。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我才不怕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才不怕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才不怕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阅读乐趣。 2、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理解画面,体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读前交流,对课题、封面进行观察 1.初步了解彩虹鱼系列,是瑞士着名画家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享誉世界的图画书经典,曾获199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1993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1993年法国图书馆最佳图书奖、1995年美国ABBY奖等多项殊荣。 2.出示图画书主人翁“彩虹鱼”,进行观察,谈一谈你对这个卡通人物的感受?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学生齐读题目。 3.出示封面:彩虹鱼在成长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又是如何解决的?。那赶快让我们打开书,一起走进故事吧! (二)读中交流,通过文字理解画面,体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1.师讲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理解故事内容,请同学们汇报,彩虹鱼遇到了什么问题?(驼峰鱼病得很厉害,彩虹鱼决定到可怕的魔鬼谷去找红海草,开始生命的第一次冒险。) 2.师讲述故事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鱼冒险时,遇到了什么魔鬼呢?(三个脑袋的棒子鱼、一千只爪子的怪物、五只眼睛的黑胖墩鱼。)

3.师讲述故事结果,引发学生理解,原来这些怪物一开始就不存在,体会彩虹鱼的爱心,对友谊的珍惜,勇于冒险,敢于挑战自我。 (三)角色扮演 1.分配角色,分别扮演彩虹鱼、小蓝鱼、灯笼鱼、水草等。 2.小组交流练习角色扮演。 3.班级交流展示表演。 (四)绘画交流:请同学们回想自己的成长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自己是如何克服的呢?请同桌交流,并画一画,再全班交流。 图画书《我才不怕呢》教学反思 瞧,《我才不怕呢》这个绘本的题目,如此的儿童化,让我们感受到主人翁的勇敢与自信。细细翻阅绘本,它讲述的是一个爱心和 冒险的故事:驼峰鱼病得很厉害,要救驼峰鱼的唯一办法,就是要 去可怕的恶魔谷找到红色海草。恶魔谷是小鱼们听起来就会发抖的 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吓人的怪兽,从没有谁去过那里并能活着回来,但为了驼峰鱼,彩虹鱼和小蓝鱼一起,开始了他们生命的第一 次冒险。他们能够顺利归来吗?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与孩子们一 起随着彩虹鱼开始了惊险的冒险。 这本绘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理解画面,体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把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 个部分进行讲述,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画面理解故事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我发现我班级的孩子们善于倾听,并且能抓住重点进行故事的`表达。 我思考,彩虹鱼与小蓝鱼对朋友的爱心,珍惜友情,并且勇于挑战的精神,一定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角色。因此,我安排了角色 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表演深入角色的内心,感受彩虹鱼遇到 成长问题时,自身的转变,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兴奋,课堂活跃,孩子们沉静在开心快乐中。

新实用汉语17课教案复习进程

新实用汉语17课教 案

第十七课这件旗袍比那件漂亮 一、复习巩固 简单趋向补语、“把”字句1、时量补语1 二、导入新课 中国式的衣服你知道的都有什么?(图片演示)你喜欢旗袍吗? 三、讲解新课 1.学习生词 旗袍: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这件旗袍,中国的旗袍。 比:能够相比。比那件漂亮,比他好 卖:卖衣服,卖苹果,卖光盘 中式:中国固有的格式。中式衣服,中式房子 已经:业已经过。已经来了,已经买旗袍了 极(了):副词,表示达到最高度:极重要|极少数。注意:‘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 了’。多极了,慢极了,漂亮极了 颜色:什么颜色,衣服的颜色 便宜:花费很少,尤指与现行价格或实际价值相比较时 一套便宜的衣服,便宜货 公园:去公园玩儿,一个公园 走:走得很快,去公园走走 过去:从前。三天过去了 样子:式样;标准。旗袍的样子,衬衫的样子 试:尝试。试试这件,试一试那件 觉得:认为。觉得很漂亮,觉得很短,觉得便宜极了 麻烦:烦杂琐碎;费事。很麻烦,不麻烦。即打扰,导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麻烦你把门关上 合适:适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合适的人选

打折:打九折,不打折 2.学习句子 ①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俄语解释,正确理解句子的涵义。 ②板书动态展示后,示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 ③结合句子的生词练习 3.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并练习情景会话。 ①示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教师纠音。 ②教师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或提问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显示:课文框架,让学生在课文框架的提示下复练。 ③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让学生再练习。 4.讲练本课的语法 ①动词“来、去、到”等带时量补语 我来北京已经一年多了 他去图书馆已经两个小时了 他到中国半年了 ②极了and 多了 A/V + 极了/ 多了 这件旗袍漂亮极了 他高兴极了 这本书比那本书贵多了 他哥哥比他年轻多了 ③的字短语 Pr / N / A + 的丝绸的很贵,我没有丝绸的 我的我喜欢绿的,他喜欢红的 老师的 丝绸的 ④用介词“比”表示比较1

2017部审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灯笼果》教案教学设计

17灯笼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晶莹、透明”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灯笼果的外形特点,感悟秋天的美好,体验丰收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培养学生爱观察,勤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认清字形,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不同种类的水果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些水果吗?你最爱吃哪一种水果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节课我们还要认识另一种水果。 (出示灯笼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水果吗? (教师简单讲解关于灯笼果的知识)这种果子的果实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可以用来做果酱…… 3.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种果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看看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它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字词 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二读:标出自然段序号,对照课后生字表,圈出课文生字。三读:想一想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讲灯笼果的。 2.教师出示课文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教师带读词语,订正易读错(或难读)的音。 “棱角”的“棱”读“léng”;“玛瑙”的读音为“mǎ nǎo”。 5.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纠正。 6.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比较好?(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哪些句子难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7.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通顺课文。 三、巩固复习,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名读,并口头扩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后笔顺书写表中生字的笔顺书写和位置。 3.教师范写生字,提醒书写事项: 件: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要出头。 舌: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横。 晶:品字结构,上面一个“日”,下面两个“日”,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组间巡视,纠正错误姿势和书写。 5.展评书写,奖励。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

第5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课题灯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3.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品味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爱国热情。 难点 对作者爱国热情的领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每到节日时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元素。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听,想。用灯笼的含义引出本文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初读感知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事? 明确:挑灯接祖父,听祖父讲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宵夜食品;

村头高挂红灯,慰藉孤独的路人;跟着龙灯跑上半夜,再提着小灯入睡的往事;族姊远嫁时的街灯;官灯;宫灯和塞外军营中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自己愿作马前卒的愿望。每一种灯都饱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一份回忆。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写种种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引出对灯笼的回忆。第二部分(3-11段)回忆与灯笼有关的件件往事,寄托作者的一份份深情。 第三部分(12段)卒章显志,通过抒情来揭示自己的爱国热情。 看课文,并交流看法。 讨论交流。 学会归纳文章主要意思。 划分层次。 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

做灯笼教学反思

做灯笼教学反思 《做灯笼》这篇课文,讲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灯笼的事。教师们在教授完这门课程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呢?下面是网络整理的《做灯笼》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做灯笼》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做灯笼》这篇课文,讲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灯笼的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写一件事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我抓住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的特性,以《拔萝卜》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然融入课堂。 故事内容简介(小兔种的萝卜长得特大。小兔怎么也拔不动,就叫来小猴帮忙,也拔不动,后来就叫来小松鼠、小熊他们四个一起拉可还是拔不动。这时,看见小老鼠来了,就连忙叫他过来和大家一起,一个接着一个拉着,使劲地拔呀拔,终于拔出了大萝卜。小老鼠得意的说:“还是我的力气最大,是我把萝卜拔出来了。”大家听了都笑了。)故事讲完后,我便问:“大家为什么笑呀?”孩子们纷纷举手答道:“小老鼠说得不对。”“根本不是小老鼠一个拔出的。”“是他们一起拔出来

的。”“是靠大家共同的力量拔出来的。”这时,我随即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对,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来导入课题,并介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两个新朋友,一个喜欢画画,一个喜欢做手工。于是,他们俩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合作完成了一个纸灯笼。我随即板书课题《做灯笼》并引导读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导语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学生发言非常积极,纷纷举手发言:这两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啊?他们为什么要做个纸灯笼?他们做的灯笼漂亮吗?等。我随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为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引导学生在听我的范读中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知道了这两个新朋友一个叫王京,一个叫李良”; 有的说:“我知道了王京会画画,李良会做手工”;有的说:“我知道了王京、李良合作做灯笼是为了布置教室”;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他们合作得很成功,同学们夸奖他们了,王京还写上了合作真快乐这句话”。师随即完成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轻松达到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教学目标。 三、自主识字、写字,学生激情高涨。 在识字环节,我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如:读拼音识字、分析字形识字、熟字加部首识字、同桌互相测读识字等。然后集体评一评,最后让有新的识字方法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并学习。学生

新实用汉语17课教案

第十七课这件旗袍比那件漂亮 一、复习巩固 简单趋向补语、“把”字句1、时量补语1 二、导入新课 中国式的衣服你知道的都有什么?(图片演示)你喜欢旗袍吗? 三、讲解新课 1.学习生词 旗袍: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这件旗袍,中国的旗袍。 比:能够相比。比那件漂亮,比他好 卖:卖衣服,卖苹果,卖光盘 中式:中国固有的格式。中式衣服,中式房子 已经:业已经过。已经来了,已经买旗袍了 极(了):副词,表示达到最高度:极重要|极少数。注意:‘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 多极了,慢极了,漂亮极了 颜色:什么颜色,衣服的颜色 便宜:花费很少,尤指与现行价格或实际价值相比较时 一套便宜的衣服,便宜货 公园:去公园玩儿,一个公园 走:走得很快,去公园走走 过去:从前。三天过去了 样子:式样;标准。旗袍的样子,衬衫的样子 试:尝试。试试这件,试一试那件 觉得:认为。觉得很漂亮,觉得很短,觉得便宜极了 麻烦:烦杂琐碎;费事。很麻烦,不麻烦。即打扰,导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麻烦你把门关上 合适:适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合适的人选 打折:打九折,不打折 2.学习句子 ①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俄语解释,正确理解句子的涵义。

②板书动态展示后,示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 ③结合句子的生词练习 3.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并练习情景会话。 ①示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教师纠音。 ②教师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或提问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显示:课文框架,让学生在课文框架的提示下复练。 ③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让学生再练习。 4.讲练本课的语法 ①动词“来、去、到”等带时量补语 我来北京已经一年多了 他去图书馆已经两个小时了 他到中国半年了 ②极了and 多了 A/V + 极了/ 多了 这件旗袍漂亮极了 他高兴极了 这本书比那本书贵多了 他哥哥比他年轻多了 ③的字短语 Pr / N / A + 的丝绸的很贵,我没有丝绸的 我的我喜欢绿的,他喜欢红的 老师的 丝绸的 ④用介词“比”表示比较1 你比我知道得多 他们比我翻译得好

《17.灯笼果》教学设计

17.灯笼果》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纱、软、剥”等9 个生字,学会“件、姑、菊”的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灯笼果的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的方法。 4. 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对灯笼果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激发探究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 突破重难点: 重点:了解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难点:理解最后一段话“灯笼果,一盏小小的属于秋天的灯笼,一盏亮亮的属于田野的灯笼”的深刻含义。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灯笼果的资料;生字卡片。 学生:认真观察灯笼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1.认识本课“纱、软、剥”等9 个生字,学会“件、姑、菊”的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灯笼果的,初步理清课文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 谈话交流:孩子们,你们一定都见到灯笼吧,说一说灯笼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各种灯笼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灯笼的结构,同时明确灯笼可以起到照明、驱走黑暗的作用。 2. 引入课题: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了一种超级“迷你型”小灯笼(课件出示灯笼果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图上事物的感知)。其实它并不是真的小灯笼,而是种名叫“灯笼果”的植物(简介“灯笼果”:又叫红菇娘、挂金灯、灯笼草、洛神珠、泡泡草等,果实可食用)。看,这些小灯笼可爱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灯笼果》。(板书课题:灯笼果,指导学生读准课题,注意“灯笼”两个字都读后鼻音,“笼”在这里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圈画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词。 2. 学生交流课文中哪些生字或词语容易读错,教师适时提醒他们借助拼音准确朗读生字词。 3.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同时给课文标注上自然段的序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及时予以个别朗读指导。 4. 检查学生自主读文情况。 (1)检查学生朗读生字情况,抽取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再次重点提醒读准“莹、晶”两个字的后鼻音。 (2)课件出示词语“纱衣、一件、姑姑、剥开”等,指名朗读词语,教师再次根据学生的朗读及时进行纠正与强调。学生齐读词语,师生随机指读、抢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及时针对学生的朗读予以部分句段朗读指导,重点指导他们准确朗读课文第三和第五两个自然段,注意长句子的短暂停顿。 三、感知课文,理清内容

标准教程HSK3第十七课教案

一、教学重点 1. 标准教程HSK3第17课《谁都有办法看好你的“病”》 2. 重点词语:请假、一共、后来、饱、为了、决定、选择、必须、根据 次重点词语:邻居、爱好、办法、冬天、情况、口、渴 3. 重点语法:(1)双音节动词重叠;(2)疑问代词活用3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早上好!昨天的作业做了吗? (二)检查作业 (三)旧课复习 1. 词语复习 词语卡片提问 2. 语法复习 (1)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看故事,填空) Read the story, and fill in the blank with reduplication of monosyllabic adjectives. 春天的一个早上,我带我的小狗去公园散步,那天的天气好极了。天______,草_______,花______。我的小狗身体________的,长着______毛,两只________眼睛,_______鼻子,_______嘴,非常可爱。我一边吃蛋糕一边和她说话,蛋糕_______,真好吃!

(四)新课学习 1. 词语学习 (1)请假qǐng jià V. to ask for leave 补充:请假条、请病假、请事假 例句:a. 如果你生病了不能上课,需要跟老师请假。 b. 老师,下个星期我可以请几天假吗? c. 我一共想请三天假。 练习:情景: 学生生病/家里有事,不能上课,让学生写一个请假条(2)一共yí gong Adv. in total 例句:a. 老板,一共多少钱? b. 这里一共有34位老师。 c. 你一共想请几天假? 练习:问与答 a. 你一共认识多少汉字? b. 你一共有几个中国朋友? (3)饱bǎo Adj. full; having eaten one’s fill 例句:a. A:吃饱了吗? B:嗯,饱了。 b. 晚饭吃得太饱对睡眠不好。 (4)为了wèi le Prep. for the sake of 结构:为了A,sentence B = sentence B是为了A

小学语文_灯笼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7.《灯笼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用清新、活泼、想象力的儿童化语言,介绍了灯笼果成熟后的样子,以及品尝灯笼果的过程。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想象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纱、剥”等9个生字,学写“实、菊”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高低快慢的节奏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的灯笼果样子和味道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情境朗读第三自然段、“超级联想”游戏、小组合作 圈词语和实物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事物特点,基本理 解关键词语,会说完整的事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会写两个生字,并能做到工整、正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灯笼果实物、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 1.游戏:超级联想 同学们,上课前小博士邀请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超级联想,

请仔细听,认真看,祝你们挑战成功! 第一题:一种动物毛茸茸红眼睛三角嘴(学生答出后出示兔子的图片) 第二题:一种食物圆圆的旋转的彩色的甜甜的(出示棒棒糖的图片) 方法指导:同学们真聪明,只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就很容易猜出来。 2.给小博士出难题。 我们给小博士也出一道题吧?出什么呢?给小博士戴上眼镜、耳塞。师生讨论。 3.引出17课《灯笼果》。 贴灯笼果图片,板书课题,学生手指笔跟写。 【设计意图】开课阶段用关联词联想猜物品,来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又可以为学习《灯笼果》这篇状物类文章做好铺垫。给小博士出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灯笼果更有兴趣。提醒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要更认真、仔细,这样才能最终给小博士出难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提问题。 要想抓住灯笼果的特点可不容易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你喜欢灯笼果吗?为什么? 2.学生读完后老师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课教案

刘桥乡小学“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案 孟店小学二年级 单元:17 古诗两首课时:2 授课时间:2013.4.2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2、过程与方法: 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环节1:自主学习———课堂主人 1、在音乐声中,老师让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环节2:激趣提问———点燃智慧 (1)课件播放《绝句》录音,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

意境。 (2)请学生简单介绍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环节3:合作答疑———体验成功 谁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及课文插图)环节4:探究新知———追根问底.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要求: (1)自由读古诗,遇到生字或不认识的字多读几次,争取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环节5:知识链接———拓展补充 (课件出示)我会认:鹭、含、岭、泊、吴(指名认读、齐读,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环节6:当堂达标———点平面面观 指名朗读古诗(检查读通情况,结合纠音) 环节7:T台秀场———交流收获 读古诗、悟诗意。

4《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4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古装戏中穿梭在宫廷中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作

者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初中语文_灯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的叙述脉络; 2、以“灯笼”为载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以“灯笼”为具象,赏析文章的语言写法。 教学重点: 1、认知“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意义; 2、感受“灯笼”所寄予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典雅蕴藉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灯笼》,作者吴伯箫,提起“灯笼”,你会想起什么? 预设:灯笼可以照亮,带来温暖,美丽古典、好像带我们穿越回过去的老时光、想起了我童年时看花灯的经历…… “灯笼”勾起了大家许多美好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一看关于“灯笼”,吴伯箫先生会想起什么?

二、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1906年生于莱芜吴花园村。大学时参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后到延安,参与文化宣传工作。解放后,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教育事业和文学创作。笔耕不辍,成果丰硕,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北极星》等文集。 三、走进《灯笼》 (一)、教师范读: 了解了作者,接下来请允许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来给大家朗读课文。听读时,注意标段号、正字音。 神龛kān犬吠fèi呵斥hē争讼sòng 斡旋wò幽悄qiǎo锵然qiāng霍骠姚piào 范读后,请同学读课件上的字词。 (二)、灯笼之“忆” 提问:请同学们以喜爱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关于“灯笼”,作者写到了的哪些回忆? 要求:圈画语句,理清思路,表述观点。 (生自读,圈点评注)

预设: 1、关于家园的回忆: (1)、第三段:我伴祖父行,祖孙间情笃。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提问:“忘路之远近”是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意思是“忘记走了多远”。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忘路之远近”? 预设:心思被更有趣的事情所吸引,所以不知不觉走了很远,记不清路了。 提问:文中的“我”的心思被什么所吸引了? 预设:被祖父所讲的掌故。 提问:故事内容有趣固然吸引人,但还要讲故事的人声情并茂才会更有意思。想象一下,祖父讲时是声情并茂的,还是疲惫不堪的?

灯笼果教学设计与反思

《17.灯笼果》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纱、软、剥”等9个生字,学会“件、姑、菊”的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灯笼果的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的方法。 4.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对灯笼果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叹之情,激发探究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突破重难点: 重点:了解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难点:理解最后一段话“灯笼果,一盏小小的属于秋天的灯笼,一盏亮亮的属于田野的灯笼”的深刻含义。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灯笼果的资料;生字卡片。学生:认真观察灯笼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1.认识本课“纱、软、剥”等9个生字,学会“件、姑、菊”的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灯笼果的,初步理清课文顺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谈话交流:孩子们,你们一定都见到灯笼吧,说一说灯笼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各种灯笼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灯笼的结构,同时明确灯笼可以起到照明、驱走黑暗的作用。 2.引入课题: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了一种超级“迷你型”小灯笼(课件出示灯笼果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图上事物的感知)。其实它并不是真的小灯笼,而是种名叫“灯笼果” 的植物(简介“灯笼果”:又叫红菇娘、挂金灯、灯笼草、洛神珠、泡泡草等,果实可食用)。看,这些小灯笼可爱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灯笼果》。(板书课题:灯笼果,指导学生读准课题,注意“灯笼”两个字都读后鼻音,“笼”在这里读轻声。)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圈画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词。 2.学生交流课文中哪些生字或词语容易读错,教师适时提醒他们借助拼音准确朗读生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同时给课文标注上自然段的序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及时予以个别朗读指导。 4.检查学生自主读文情况。 (1)检查学生朗读生字情况,抽取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再次重点提醒读准“莹、晶”两个字的后鼻音。(2)课件出示词语“纱

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