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80作者简介:龙海燕(1989-),女,重庆人,在读硕士,E m a i l :longhaiyan1989@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 通讯作者:冯萍,Email: fengp_62@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4 15:16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kcms/detail/51.1356.R.20150514.1516.022.html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龙海燕,冯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成都 610041)

【摘要】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为了解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危险性,及时启动感染性疾病的正确治疗等,现从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这几个方面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很多经典疾病卷土重来或出现了新特点,如新变异型克-雅病、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等。以前从未认识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持续不断出现,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或广谱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和登革热病毒所致疾病等[1]。从不断新发和再发的感染性疾病中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仍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现有的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提供参考。

1 病原学检测

传统的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分离、培养、染色、生物化学鉴定为主,目前仍是许多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传统人工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2~5 d ),干扰因素多,敏感性与特异性也有限。为了缩短传统细菌“鉴定”时间,微生物鉴定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V i tek 系统、Mi c roScan 系统、Phoenix 系统、Mini API 系统等。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是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如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pH 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鉴定时间约15~24 h 。Crowley 等[2]采用Vitek2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和

Vitek2革兰染色阴性鉴定识别卡对707例G ?菌株进行鉴定,准确率98%,10 h 内可以出结果。此类鉴定系统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疾病的确诊争取了宝贵时间。

2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技术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该方法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如临床上常用的肥达反应、免疫固定电泳、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等。近二十几年来,免疫学分析方法 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使用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分析技术以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标志物有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素、电子致密物、化学发光物质、DNA 等。

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是敏感性很高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且易标准化和自动化,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定的危害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目前免疫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由此发展出了阵列-ELISA (array-ELISA ),同时具备简便、高通量、快捷等特点[3]。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及上转换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拥有灵敏度高、示踪物稳定、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标记等优点[4-6]。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判读直观快速,虽然只能定性,但可用于基层单位,可进行现场诊断或大规模检测等[7]。免疫-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1992年Sano 等[8]建立的一种检测微量蛋白的免疫标记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的DNA 分子来标记特定的检测抗体作为探针,然后用此探针与待检抗原结合反应,再通过

PCR 方法扩增吸附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这段标记

?综述?

DNA分子,结合特异性PCR产物的有无,判断待检抗原是否存在。免疫PCR及其拓展技术如纳米金免疫PCR、噬菌体展示技术介导的实时免疫PCR等极大地提高了灵敏度,特别适合微量抗原和抗体的检测[9-10]。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3.1 核酸的序列分析技术

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特定的核酸序列,因此核酸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准确分类鉴定,并逐渐成为细菌鉴定、分类的“金标准”。焦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新型酶联级联测序技术,是在DNA聚合酶、腺苷三磷酸硫酸化酶、荧光素酶和双磷酸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引物上每一个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聚合与一次荧光信号释放偶联起来,通过检测荧光信号释放的有无和强度,就可以达到实时测定DNA序列的目的,主要是对已知短序列的DNA片段测序分析。目前焦磷酸测序技术在临床常用于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它不需要荧光标记的引物或核酸探针,也无需进行电泳,具有快速、灵敏度高、自动化、高通量等优点,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1-13]。

3.2 核酸杂交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是基于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利用核酸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特异性的核酸探针与待测样品的DNA/RNA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它可直接检测出临床中的病原菌的特异基因,而不受非致病菌的影响。核酸分子杂交可分为液相杂交、固相杂交、原位杂交3类。固相杂交包括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斑点或狭缝杂交、菌落杂交。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或RNA分子作为探针与组织或细胞中的核酸进行杂交而发展出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主要用于肿瘤或产前诊断方面,近年来也开始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Frickmann等[14]使用FISH技术对448份临床分离的沙门菌进行检测,认为它是一种可靠、快速、灵敏度高、便宜、简单的检测手段,特别适合那些资源有限,高新技术无法施展的地区。

3.3 核酸扩增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待测病原体目标DNA片段的体外扩增,然后对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得以鉴定那些未知病原体、生长缓慢或难以培养的已知病原体、以及对形态生物化学反应不典型,甚至死亡的病原微生物。现有核酸扩增技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2类:一类是靶核酸的直接扩增,如PCR、核酸依赖的扩增技术(NASB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另一类是信号放大扩增,如支链DNA(bDNA)。滚环扩增两者均有。

3.3.1 PCR PCR是一种模拟天然DNA复制的体外扩增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可在数小时内将目标DNA片段扩增百万倍。因标本用量少、耗时短,直接针对微生物特异DNA片段、灵敏度高等特点而受青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临床,如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的巢式PCR,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高效性、高通量、经济简便的多重PCR等。师永霞等[15]研究发现巢式PCR法在疟疾的初步检测和虫种鉴定中有利于提高疟疾的检出率和准确性。Deshpande等[16]等用Meta分析发现使用实时荧光PCR检测艰难梭菌与传统的细菌培养和细胞毒性实验相比其平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6%和89%、97%。Persson等[17]使用多重PCR检测艰难梭菌的致病相关基因tcdA、tcdB、ctdA、cdtB和tcdC,发现其对027核酸型有很高的特异度,并且能检测其他艰难梭菌临床类型,对流行病学也有重要意义。PCR已成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3.3.2 NASBA 该技术是利用3种酶(逆转录酶、RNA酶H、T7RNA聚合酶)及1对寡聚核苷酸引物在体外特异地对单链RNA进行恒温扩增的技术。Mohammadi-Yeganeh等[18]用多重实时NASBA 技术对HIV-1和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临床检测灵敏度达98%,特异度达100%。王立朋等[19]用NASBA检测曲霉菌,该方法灵敏度可达到1个孢子,认为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有望成为曲霉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依赖核酸扩增技术不需温度循环,循环次数少,测定范围大,几乎可以对所有生物样品进行检测,比普通PCR检测用时更短,灵敏度更高。

3.3.3 LAMP LAMP是针对靶基因的6 个区域设计4 种特异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在等温条件(63 ℃左右)保温30~60 min,即可完成核酸扩增反应。Wu等[20]运用LAMP技术对49例SARS 患者的样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比传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提升了10~100倍,可最低检测到0.01~10个空斑形成单位。Lalande等[21]以产毒株培养为金标准,用LAMP检测艰难梭菌发现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91.8%和99.1%,且可1 h 内出结果。LAMP灵敏度高,不需要特殊仪器,仅用水浴锅或恒温箱即可,可实时监测反应的结果,解决了PCR需要特殊仪器、变温处理等问题。

3.3.4 信号放大扩增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对标记目标DNA片段的探针进行扩增,为病原微生物的鉴别带来了新的思路,避免了如扩增物交叉污染等常见问题,因此也引起许多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的兴趣。Baumeister等[22]使用VERSANT HIV-1 RNA 3.0 Assay (bDNA),调整稀释液配方等方法,可以使目标孵育时间由以前的16~18 h减少到2.5 h,从而使HIV病毒载量的检测在1 d之内完成。bDNA技术灵敏度和阳性检出率高、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省时、易于普及、特别适应于献血员的筛查。郭艳玲等[23]运用超分支滚环扩增对6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中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验,灵敏度与定量PCR相近,显著高于涂片法。滚环扩增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高通量,且恒温扩增,操作方便,成本低,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

3.4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将生物大分子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等固定在固相介质上形成生物分子点阵,当待测样品中的生物分子与生物芯片的探针发生杂交或相互作用后,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根据作用对象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等。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应用较多的是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可用于病原体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等,特别有助于混合性细菌感染等的诊断。由于检测系统为微阵列,可对大量样品进行同时分析,研究效率提高,但样品用量非常小,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完全实现自动化和快速检测。生物芯片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还创造出液相悬浮芯片技术、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更加彰显了高通量、快速、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等优点[24-25]。

4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按感受器的不同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DNA传感器等。目前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使用较多的是免疫传感器和DNA传感器。Teng等[26]等用免疫传感器法对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检测低限可达50 CFU/mL。Li等[27]用DNA传感器法实现对沙门菌较为灵敏的快速检测,在最佳条件下,可在3.5 h内达到定量检测沙门菌,检测低限为10 CFU/mL。生物传感器最主要的优点是现场检测能力,且从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甚至误差的分析都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使得传感器检测更加准确客观、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特异度和灵敏度明显提高,还可做到小型化和自动化,同时可检测多种病原体,且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

5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微粒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与分选的一门技术。它可对群体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分类收集某一亚群细胞,且分选纯度较高。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常用于细菌体及其血清抗体的检测,病毒抗原和核酸的检测以及定量等,在支原体、衣原体诊断方面也有涉及。付亮等[2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发现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更为快速、便于自动化。蒋伟[29]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汉坦病毒滴度,最低检测病毒滴度为100 TCID50/mL。流式细胞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指标多、采集数据量大、分析全面、精度高、准确性好、可定性、定量分析等优点。

6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向着早期、快速、自动化、多重检测等方面发展。各种商品化的试剂盒,仪器不断产生,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常使多种技术联用,从而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并使之更加方便快捷。目前对于一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常常可有多种方法,但是哪种更灵敏、更快速、性价比更高,在特定场合更适合哪一种,以及最新诊断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等一系列问题仍需我们不断探索,以促进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实现快速、高效以及质与量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Morens D M,Fauci A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2012: 20

years aft er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D]. mBio,2012,3(6):1-4.

2 Crowley E, Bird P, Fisher K,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VITEK 2 gram-

negative (GN)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test card: collaborative study[J]. J AOAC Int, 2012, 95(3): 778-785.

3 Kang X, Li Y, Fan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LISA-arr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fi ve encephalitis viruses[J]. Virol J, 2012, 9(1): 56.

4 秦望森. 两种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的临床对比[J]. 中国老

年学杂志, 2011, 31(14): 2665-2666.

5 Chris Maple PA, Gray J, Brown K, et 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quantitative, standardised varicella zoster IgG time 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VZV TRFIA) for measuring antibody following natural infection[J]. J Virol Methods, 2009, 157(1): 90-92.

6 张宏, 达文平, 苗克军, 等. UPT技术在人间鼠疫疫情处理中的展

望[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1, 26(2): 122-123.

7 Li X, Chen H, Wei J,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GICA) for rapid diagnosis of infl uenza A disease[J]. Clin Chem Lab Med, 2011, 49(9): 1533-1537.

8 Sano T, Smith CL, Cantor CR. Immuno-PCR: very sensitive antigen

detection by means of specifi c antibody-DNA conjugates[J]. Science, 1992, 258(579): 120-122.

9 Ding YZ, Liu YS, Zhou JH, 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for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by Gold nanopariticle improved immuno-PCR[J]. Virol J, 2011, 8(1): 148.

10 Monjezi R, Tan SW, Tey BT, et al.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by phage display mediated TaqMan real-time immuno-PCR[J]. J Virol Methods, 2013, 187(1): 121-126.

11 Engstr?m A, Morcillo N, Imperiale B, et al. Detection of first-

and second-line drug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 by pyrosequencing[J].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6): 2026-2033.

12 Lin SY, Rodwell TC, Victor TC, et al. Pyrosequencing for rapid

detection of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clinical isolates and clinical specimens[J]. J Clin Microbiol, 2014, 52(2): 475-482.

13 Zheng R, Zhu C, Guo Q, et al. Pyrosequencing for rapid detection of

tuberculosis resistance in clinical isolates and sputum samples from re-treatme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J]. BMC Infect Dis, 2014, 14(1): 200.

14 Frickmann H, H?nle A, Essig A, et 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spp.

from agar and blood culture broth: an option for the tropics?[J]. Int J Med Microbiol, 2013, 303(5): 277-284.

15 师永霞, 黄吉城, 苏锦坤, 等. 巢式PCR法在疟疾检测及虫种鉴别

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4): 263-266.

16 Deshpande A, Pasupuleti V, Rolston DD,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detec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 cile in the stool sample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a meta-analysis[J]. Clin Infect Dis, 2011, 53(7): e81-e90.

17 Persson S, Jensen JN, Olsen KE. Multiplex PCR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tcdA, tcdB, cdtA, and cdtB and internal in-frame deletion of tcdC[J].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12): 4299-4300.

18 Mohammadi-Yeganeh S, Paryan M, Mirab Samiee S, et al. Molecular

beacon probes-base multiplex NASBA Real-time for detection of HIV-1 and HCV[J]. Iran J Microbiol, 2012, 4(2): 47-54.

19 王立朋, 何云燕, 夏云, 等. 核酸序列依赖扩增联合分子信标对

曲霉菌感染的检测效果[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5): 1583-1586.

20 Wu W, Tang YW. Emerging molecular assays for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spiratory viruses[J]. Clin Lab Med, 2009, 29(4): 673-693.

21 Lalande V, Barrault L, Wadel S, et al. Evaluation of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 cation assay for diagnosis of Clostridium diffi cile infections[J].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7): 2714-2716.

22 Baumeister MA, Zhang N, Beas H, et al. A sensitive branched

DNA HIV-1 signal amplification viral load assay with single day turnaround[J]. PLoS One, 2012, 7(3): e33295.

23 郭艳玲, 刘洋, 姜广路, 等. 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结核

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5): 837-839.

24 Gadsby NJ, Hardie A, Claas EC,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luminex

respiratory virus panel fast assay with in-house real-time PCR for respirator y viral infection diagnosis[J]. J Clin Microbiol, 2010, 48(6): 2213-2216.

25 Yang YC, Yu H, Xiao D W, 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and ionization time of fl ight mass spectrometry[J]. J Microbiol Methods, 2009, 77(2): 202-206.

26 Teng Y, Zhang X, Fu Y, et al. Optimized ferrocene-functionalized

ZnO nanorods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Escherichia coli[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1, 26(12): 4661-4666.

27 Li Q, Cheng W, Zhang DC, et al. Rapid and sensitive strategy for

salmonella detection using an InvA Gene-Based electrochemical DNA sensor[J]. Int J electrochemical sci, 2012, 7(1): 844-856.

28 付亮, 龙军, 袁小澎. 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

菌的研究[J]. 广东医学, 2011, 32(4): 416-418.

29 蒋伟. 流式细胞术测定汉滩病毒滴度方法的建立[J]. 细胞与分子

免疫学杂志, 2011, 27(5): 579-581.

收稿:2014-05-08 修回:2014-08-28

本文编辑:刘慧芳/朱敏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1)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 流感(2009 年试行第三版) 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8、麻疹(WS296-2008) 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11、风疹 (WS297-2008) 12、手足口病(2009 版)

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 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6 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1。 3.3.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2。 3.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3。 3.确诊病例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1。 3.4 排除病例 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3.5 与OPV 有关的其他病例 3.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 免疫史,且在服用OPV 免后4d~35d 内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VP,从粪便标本中只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 区基因序列变异<1%。 3.5.2 服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VP 免疫者在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80作者简介:龙海燕(1989-),女,重庆人,在读硕士,E m a i l :longhaiyan1989@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 通讯作者:冯萍,Email: fengp_62@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4 15:16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375157.html,/kcms/detail/51.1356.R.20150514.1516.022.html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龙海燕,冯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成都 610041) 【摘要】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为了解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危险性,及时启动感染性疾病的正确治疗等,现从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这几个方面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很多经典疾病卷土重来或出现了新特点,如新变异型克-雅病、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等。以前从未认识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持续不断出现,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或广谱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和登革热病毒所致疾病等[1]。从不断新发和再发的感染性疾病中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仍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现有的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提供参考。 1 病原学检测 传统的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分离、培养、染色、生物化学鉴定为主,目前仍是许多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传统人工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2~5 d ),干扰因素多,敏感性与特异性也有限。为了缩短传统细菌“鉴定”时间,微生物鉴定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V i tek 系统、Mi c roScan 系统、Phoenix 系统、Mini API 系统等。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是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如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pH 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鉴定时间约15~24 h 。Crowley 等[2]采用Vitek2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和 Vitek2革兰染色阴性鉴定识别卡对707例G ?菌株进行鉴定,准确率98%,10 h 内可以出结果。此类鉴定系统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疾病的确诊争取了宝贵时间。 2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技术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该方法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如临床上常用的肥达反应、免疫固定电泳、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等。近二十几年来,免疫学分析方法 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使用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分析技术以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标志物有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素、电子致密物、化学发光物质、DNA 等。 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是敏感性很高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且易标准化和自动化,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定的危害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目前免疫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由此发展出了阵列-ELISA (array-ELISA ),同时具备简便、高通量、快捷等特点[3]。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及上转换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拥有灵敏度高、示踪物稳定、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标记等优点[4-6]。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判读直观快速,虽然只能定性,但可用于基层单位,可进行现场诊断或大规模检测等[7]。免疫-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1992年Sano 等[8]建立的一种检测微量蛋白的免疫标记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的DNA 分子来标记特定的检测抗体作为探针,然后用此探针与待检抗原结合反应,再通过 PCR 方法扩增吸附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这段标记 ?综述?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B) 页脚内容1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 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页脚内容2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B)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8、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未作抗HBc-IgM检测,患者8月前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阳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D)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9、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C)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10、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 检测,ALT升高3倍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C )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 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 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甲状腺疾病的最新实验室诊断指标及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刘丽华

【临床研究】 甲状腺疾病的最新实验室诊断指标 及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 刘丽华,杜双迎,许秉权 (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132001)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实验室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甲亢及甲低各诊断指标的平行性和其他甲状腺疾病各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方法:观察组为225例已确诊的甲状腺疾病的患者,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促甲状腺素(s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指标差异显著,50.6%的诊断指标具有平行性,49.4%的诊断指标不具有平行性。结论:血清甲状腺各指标的检测对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类型、病情评估、疗效检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那些指标不平行的非典型的甲状腺疾病的鉴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诊断指标;相关性与平行性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3.03.022 中图分类号:R5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369(2013)03-0062-02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1.1.1观察组我院2009 2010年确诊为甲状腺疾病的225例住院患者。具有平行性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共11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2例,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52例;其他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指标不具有平行性的占111例。这部分疾病包括继发甲亢、继发甲低、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低、低T3、T4综合征、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等。 1.1.2对照组选择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群空腹采血3ml,分离血清,置-20?冰箱冰冻保存备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诊断指标的水平。 1.3统计学处理两组实验结果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 2结果 2.1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具有平行性的典型的甲亢和甲低及其他甲状腺疾病各诊断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而对照组无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两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断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FT3(pmol/L)FT4(pmol/L)sTSH(mu/L)Tgab(IU/ml)Tpoab(IU/ml)对照组504.9?1.111.15?3.253.00?2.656.8?0.11.6?0.3观察组22518.5?7.124.8?5.914.5?6.950.8?5.3120.4?1.4 P值<0.01<0.01<0.01<0.01<0.01 2.2除典型的甲亢和甲低外,其他的各种甲状腺疾 病的各种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占有相当大比例。 (见表2) 表2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各种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n(%)] 甲亢复发亚临床甲减低T3综合征含碘食物药物过量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治疗恢复阶段甲亢复发其他19(17.1)17(15.3)14(12.6)12(10.8)15(13.5)15(13.5)11(9.9)8(7.2) 3讨论 3.1本文所述的平行性,即典型的甲亢,FT3、FT4增高,TSH降低。典型的甲低FT3、FT4降低,TSH 增高。而其他的各种因素导致的甲状腺疾病均体现了T3、T4、TSH的不平行性[1],即不符合常规的甲亢和甲低的诊断指标。例如:(1)T3、T4测定受TBG 的影响,雌激素使T3、T4增高,雄激素、水杨酸、皮质醇、严重肝肾疾病、低蛋白血症使T3、T4降低;(2)血中抗T3抗体、抗T4抗体的干扰,使T3、T4测定结果假性增高或假性降低;(3)采血时病人服含T3甲状腺激素,使T3增高;(4)服用抑制T4转化T3的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地米、普萘洛尔、胺碘酮,使T3下降。这些因素均可使FT3、FT4、TSH呈现不平行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诊断甲状腺疾病过程中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各种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内分泌疾病中,甲状腺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病因较为复杂。但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与自身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碘致甲状腺疾病最为常见[2]。目前我国女性人群患病率达3% 4%,且有逐年增高趋势。特别是甲 262013年2月 第25卷上半月第3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Feb,2013 Vol.25FHM No.3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直接检出和病原体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而免疫学检查抗原或抗体亦可提供重要依据。荧光定量PCR 检测快速、特异、灵敏,被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一般检测 一、白细胞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甚至减低,如布鲁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咸染时白细胞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二、血清C反应蛋白检验测定 【参考区间】成人和儿童:0~8. 0mg/L. 【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经典的、灵敏的、急性时相蛋白,此反应不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1)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器官移植排斥、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峰值可达500mg/L.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疾病的程度呈正相关。 (2) 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后6~8小时CRP即可明显上升,CRP升高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大多正常。 (3) 鉴别风湿活动期和稳定期:风湿活动期CRP含量可高达200mg/L.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稳定期不升高。 (4) 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5) CRP测定有助于孕妇并发感染的观察,对羊膜破裂早产并伴有绒毛膜炎的孕妇,CRP测定具有准确和早期预报作用。 (6) 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 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降钙素原测定 【参考区间】健康人群小于100ng/L. 【临床意义】降钙素原(PCT) 是一种糖蛋白,是降钙素(CT) 的前肽,在正常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2项: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吃不洁食物史或饮生水史 2.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3.血清ALT升高。 4.血清抗-HAVIgM阳性。 5.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6.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疑似病例:2+3 ,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5、6中任何1项。 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 抗-HBs阳转;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

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病程大于半年为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或与携带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 ②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和叩击痛。 ③血清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血清抗—HC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 戊型肝炎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丙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⑥血清抗-HE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或⑥中任1项。 肺结核 一、疑似病例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共分三大类,共39种: 甲类2种(强制管制):鼠疫、霍乱 乙类26种(严格管制):包括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丙类11种(监测管制):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其中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影像及活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 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也是日常报告最多,或不清楚该不该报,报告要求如何。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 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月最新颁布 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艾滋病患者: 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潜伏期: 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的

时间)为7年~8年。 1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1.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1.1.3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有医源性感染史。 有职业暴露史。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 1.2.3. B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l0%;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l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 4. 诊断依据 4.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 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 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 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 6.1 临床诊断病例 6.1.1 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①4.1和4.2和4.3.1;②4.1和4.2和4.3.1和4.3.2;③4.2和4.3.1;④4.2和4.3.1和4.3.2。 6.2 确诊病例 6.2.1 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5.诊断 5.1 急性乙肝 5.1.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 HBsAg阳性。 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5.1.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7 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1.1和5.1.3;②同时符合5.1.2和5.1.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符合疑似病例加5.1.4;②符合疑似病例加5.1.5;③符合疑似病例加5.1.6;④符合疑似病例加5.1.7 。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放射性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97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 3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acuteradiationthyroiditis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短期内受到大剂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状腺局部损伤及其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1诊断标准 3.1.1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剂量为200Gy以上。 3.1.2一般照后两周内发病。

3.1.3有甲状腺局部压痛、肿胀。 3.1.4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与体征,重症可出现甲状腺危象。 3.1.5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及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 3.1.6参考指标 3.1.6.1白细胞数减少。 3.1.6.2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3.1.6.3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升高。 3.2处理原则 3.2.1避免继续接触放射线或摄入放射性核素,促进体内131I排出。 3.2.2对症治疗。 3.2.3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按第5章诊断和处理。 4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chronicradiationthyroiditis 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一次或短时间(数周)内多次或长期受射线照射后,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损伤。 4.1诊断标准 4.1.1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吸收剂量为0.3Gy以上。 4.1.2潜伏期一年以上。 4.1.3甲状腺肿大,多数无压痛。 4.1.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 4.1.5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