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NTSFX YX B 2003.4

98

[摘要]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融合是以色列国家迅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色列建国前移民活动具有移民动因的趋同性、移民团体自身的不稳定性、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等特点。移民活动的成功成为犹太民族复兴的开始,为以色列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以色列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发展呈现出混合型、多元化的移民特征。

[关键词]以色列;移民;犹太民族[中图分类号]K38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3)04-0098-04

2003年12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2003

第19卷第4期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9,No .4

姚爱爱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

[收稿日期]2003-04-23

[作者简介]姚爱爱(1967-),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英国史、中东问题研究。

以色列是现代世界上独特的移民国家。建国前以色列的移民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涉及地区广,成为世界史上引人关注的重要事件。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和移民的贡献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勒斯坦的总人口约有100万,其中犹太人仅2.5万人,约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2.5%,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为1:40。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号召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向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和定居,掀起了几次移民浪潮,为以色列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犹太人将回归巴勒斯坦故土称为 阿利亚 (Aliyah)。早在1882年俄国犹太青年率先移居巴勒斯坦,揭开了现代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序幕。1948年5月犹太国成立前,巴勒斯坦先后出现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1882 1903年第一次迁徙浪潮中,先后有25000名犹太人从俄国迁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的犹太人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1904至1914年,这次移入了大约4万名犹太人。1917年 贝尔福宣言 发表后,阿利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1919年,以青年为主力军的犹太人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阿利亚,到1923年,在整个第三次阿利亚期间,总共有3.7万多犹太人合法地移居巴勒斯坦。而接下来的第四次阿利亚发生在1924-1926年,在这三年里又有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总数达6万多人。第五次移民浪潮从1932年开始,到1939年英国政府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为止,这期间共移入了225000人,主要来自东欧、中欧和德国。1945年到1948年发生了第

六次移民浪潮,有十二万欧洲犹太移民移入。[1](P.92)

经过几

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迅猛增长。据统计,在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前,整个巴勒斯坦的总人口将近200万,其中阿拉伯人为132万,犹太人增加到65万左右,于19世纪末相比,犹太人增加了20多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已由原来的1:40转变为1:2,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总人中约占31%。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不仅人数上剧增,而且六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犹太社会,迎来了犹太民族的新生。

纵观建国前的六次移民历程,以色列人的移民活动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第一,移民动因的趋同性。从理论上讲,移民的动因一般指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原寄居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推动犹太人移民的强大推动力,而犹太复国主义的渴望、对圣地的向往成为犹太人克服艰难险阻前往巴勒斯坦的主要拉动力。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犹太人经历了近2000年的离散,受尽了折磨。回归的愿望早在 巴比伦之囚 时就有了,而中世纪以来的屡遭迫害逐渐催发了犹太人的实际行动。近代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犹太资产阶级的形成,犹太人终于开始产生了复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882年,平斯克发表了著名的小册子 自我解放 。在描述了全世界各地的反犹主义运动后,他得出了结论:犹太

人在寄居国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聚集中心。早期的热爱圣山运动者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灌输回归圣地锡安山的思想,他们的努力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指明了解放的道路。1882年第一次移民浪潮出现在俄国,直接原因是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身亡后,沙皇俄国为了政治需要将全部罪责推到了犹太人身上。大规模的屠犹排犹行动延续到1884年并波及到罗马尼亚、波兰和奥地利。数十万犹太人丧命,财产被掠夺,犹太人面临绝境,只能寻求自我解放,从而引发了第一次阿利亚。第二次、第三次移民同样是由于俄国、波兰统治者的排挤、迫害、屠杀造成的。而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欧洲势力的膨胀及其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成为后来几次更大规模移民的直接动因。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一年涌入巴勒斯坦的移民达3万多,大多数来自德国。1935年纽伦堡法令颁布,犹太人的公民权被剥夺,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移民数目达到61884人。二战爆发后,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欧洲专门建立了一个组织,负责把欧洲的犹太人移往巴勒斯坦,1945年至1948年的第六次移民浪潮使12万欧洲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移民原居住国的排挤、打击成为犹太人移民的外在驱动力,这种力量和长久以来蕴藏在犹太人心中的复国渴望结合在一起,犹太人们行动起来了,移民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行动一次比一次坚决。在移民过程中,虽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起了重要作用,但与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和犹太人的复国热情相比,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行动显得犹豫和迟缓。从移民的走向可以清楚看出,犹太群众最关心的首先是使自己摆脱致命的歧视迫害,重建他们的个人生活,犹太复国主义者考虑的是民族的复兴。[2](P.42)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是 比卢 和 锡安热爱者学会 。比卢是1881年由俄国哈尔科夫大学生和中学生建立的。锡安热爱者协会虽然19世纪80年代在俄国出现,1884年建立了统一组织,平斯克成为主席,但内部分歧严重。一派是以平斯克为代表的,认为锡安热爱者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以阿哈德 哈姆为首的关心的是犹太人的质量,他认为大多数犹太人应该留在寄居地,只有被严格挑选出来的人才应该在巴勒斯坦居住。还有一派是纯宗教派,主张等待救世主降临带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上的分裂使得移民活动进展不大, 1882年 1900年间,大批东欧移民的迁徙方向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而不是巴勒斯坦。长达21年的第一次移民活动仅移入了不到3万人。当然,土耳其政府的禁止和阿拉伯人的反对是以色列没有大规模移民的外在原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迟疑、缺乏经验是限制移民规模的内在因素。而 第二次移民潮的成员是从城市三三两两地移民到巴勒斯坦来,一般说来,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一个复国主义组织催促过移民 。[3](P.85)1917年至1918年间,由青年男女组成的小团体为尽早回归圣地,自发地在俄国、波兰、罗马尼亚和东欧其它国家的大小城镇里组织起来。第三次移民活动期间,1919年大约有2000人进入,以后每年平均有8000人迁入巴勒斯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移民速度。在5年中,犹太人口大幅增长,使得巴勒斯坦的新移民超过了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在这一次移民潮早期,移民活动并没有得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帮助和鼓励。相反,正式的犹太复国主义机构反对它。他们担心移民到达巴勒斯坦后,住房和工作安置一时难以就绪,会造成紧张局面。[3](P.174)即便如此,移民们仍然热情高涨,俄国和波兰的犹太青年们来到了巴勒斯坦,并且成为建设新家园的主力军。

第二,移民团体自身的不稳定性。从整个过程来看,移民们为了躲避所在国的迫害,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复兴民族的热诚来到巴勒斯坦,但严酷的现实使理想遭受挫折,再加上参加者成份各异,目标不一致,移民不断分化。移民中有来自欧美的阿兹肯纳齐犹太人,西亚北非的塞法迪犹太人,长期居住在非洲的犹太人,还有来自也门的从1882年开始移居巴勒斯坦的移民,前苏联的俄国犹太人 阿兹肯纳齐犹太人中的俄语群体等等。他们讲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方言,带有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在宗教上既有正统派,又有保守派和改革派,到达巴勒斯坦后出现了分化。1882年,第一批300名比卢成员离开俄国,只有三分之一到达敖德萨,40人到达了君士坦丁堡,最终抵达巴勒斯坦的只有16人,在雅法南部组成了第一批犹太移民人家。他们来自俄国各地,有专业人员、大商人和小商贩。 有些移民盖了房子后,余下的钱不足以支撑到出售收成、有现金收入之时。较富裕的移民不愿再帮助他人。 [3](p31)从1882年到1903年到来的两万五千人中的绝大多数离开了巴勒斯坦。因为看到生活太艰难,他们回到欧洲或者转赴美洲去了。[4](P.106)第二批移民中许多人是为了逃避日俄战争来到巴勒斯坦的, 许多成员干了一段时间就远走高飞,别的人则来填补空位。 当时的艰辛和痛苦折磨着移民们。 锄头不断碰到成堆的石头,锄片陷入稀泥之中,我没法把它拔出来。我竭尽全力,累得满身是汗,双手出满了泡,很快就破了。皮肤也蹭破了,血从伤口渗出来 以至于老移民对新移民是这样迎接的 第一个问题竟是,你们为什么要来?这之后,他们马上给我们讲了有关此地的许多坏话,拿我们开心,挖苦我们是不懂世事的傻瓜。这就是见面礼! 本 古里安曾估计说,第二次移民潮只有10%的人留下了,其它人又移民到美国或欧洲,还有许多人返回他们的寄居国。[3](P.88)第四次阿利亚从1925年开始,这一年来了3万多波兰犹太人,多半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而来,他们几乎都是中产阶级,从来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而1925年的巴勒斯坦出现了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波兰人带来的资本大大贬值,他们在生活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大多数人泄气。1926年有7300名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是当年回归人数的一半。到1927年,移入的犹太人不到3000,移出的犹太人却有5000人 移民出现外流,1928年,2100人

99

2003.4NTSFX YX B

离去,与回归的人数差不多等同。然而,浪沙淘尽始见金,留下来的犹太先驱者们以其特有的理想主义和忘我精神投入到建设家园中来。第一批比卢成员作为第一批现代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定居,在十五年的艰苦岁月里建立了十八个居住区,以巨大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向世界表明,犹太人是可以成就伟大事业的。[5](P.304)戴维 本 古里安更是早期移民中突出的代表。他是1903年从波兰来的,他写道: 所有三样东西 工作、饥饿和疟疾 都是新奇和充满趣味的。我来到这块土地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热病以数学的准确性每两星期抓住我一次,折磨我五六天,然后消失。饥饿也一样,是个定期来访者。它有时来到我这里一住几星期,有时连续几个月。 就以这种方式,工作的日子同热病和饥饿的日轮流交替着,然后就是那反复到来的夜间。但是热情和乐趣毫不退色。在那些日子谁为疟疾发愁呢?少数没得过疟疾的人在我们这些得过的人面前还有点不好意思。

[4](P.107)正是在强烈的使命感和宗教虔诚、民族热情的鼓舞下,犹太先驱者们用无私的献身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才使得理想化为现实。

第三,移民活动的资金来源呈现多渠道特征。除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建立的一些专门安置和管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生活和建设的组织提供的资金外,私人资本起了极大的作用。扎尔曼 莱冯廷,一个俄国克列门楚格城的银行职员,他在雅法创立了叶苏德 哈马拉先锋协会,不仅投入资金购买土地安置移民,而且为后来者收集情报、充当顾问。而埃德蒙 德 罗思柴尔德更被称为巴勒斯坦犹太社团之父、著名的慈善家。发家于法兰克福的罗思柴尔德将其银行业由法兰克福向全欧洲辐射,在维也纳、伦敦、那不勒斯和巴黎设立了分支机构,是19世纪欧洲金融业的霸主。作为犹太富豪的杰出代表,罗斯柴尔德把大笔资金投入到移民活动中。从1882年到1900年间,他单独经办了7个莫沙瓦,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许多移民村。 在18年的岁月里,男爵为他的这项事业付出了160万英镑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而俄国、罗马尼亚、中欧和西欧的热爱圣山运动加在一起,才贡献了8.7万英镑,是男爵花费的二十分之一。 [3](p63)1900年以后,男爵把莫沙瓦交给了犹太垦殖协会,将1500万法郎的大笔款项交给犹太垦殖协会全权处理,还成立以他为首的巴勒斯坦莫沙瓦委员会,并继续支持移民安置开发事业和其它的犹太人社区项目。罗斯柴尔德在犹太移民开发初期最困难时期的大力援助,对犹太移民活动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私人资本中还包括了移民自己带入的财产。1921年到1931年进入巴勒斯坦的资本总共为2000英镑,1931年到1936年,随犹太移民流入巴勒斯坦的资本高达3500万英镑。[6](P.98)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积极策划组织了移民活动,筹措资金,购买土地,安置移民。1890年俄国热爱圣山运动以 支持巴勒斯坦犹太农业和制造业协会 的名义活动,该组织每年得以募集2-3万卢布为阿利亚基金,组织俄国移民的活动。赫茨尔在1899年创办了犹太垦殖托拉斯,作为金融机构,它的任务是积累大量资金,组织移民即实施移民定居后的开发。1902年,组建了英国 巴勒斯坦银行,作为犹太垦殖托拉斯的辅助机构。1903年在雅法开业,逐渐成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中最大、最重要的银行。1907年又有了犹太民族基金会,专门用来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购买土地之用。1920年,在犹太民族基金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巴勒斯坦拓殖基金会,四处筹款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安置移民。据统计,从1920年到1923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新购土地达148780姆。[7](P.226)这些机构在移民的开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其它犹太人建立的组织:1910年锡安山工人党创办了巴勒斯坦工人基金会,用来帮助犹太工人的移民与安置;1914年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发起成立了美国锡安山共同体和麦舍利公司,主要活动就是在筹集资金在买地巴勒斯坦买地。这两家公司成功地使成千上万犹太人在购买土地上投资。在第四次移民潮的高峰中,他们成为巴勒斯坦最大的土地买主。到1925年,他们已经购地12万姆,大部分是农业用地。20年代初期,美国锡安山共同体在已经买下的地上建起了由它资助的贝尔福里亚合作农庄。1929年,公司在阿富拉地区获得了1.6万姆地,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新城 谷地之城。[3](P.212)正是由于有了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才使得移民的迁徙和安置有了保障。

以色列完全是依靠不断的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移民活动不仅为未来的以色列国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影响深远。首先,是犹太民族复兴的开始。当移民活动初起时,犹太人已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流散史。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没有共同的语言,彼此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同化或半同化,就连平斯克、赫茨尔这样的犹太复国主义领导者也曾经极力想融入所居住国的社会,唯有犹太教的存在和传播维系了长期流散中的犹太民族的团结。移民活动的成功,使得犹太民族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揭开了犹太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 他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新的民族意识,这种新的民族意识在犹太世界和非犹太世界都引起了反响。他们采用希伯莱语为日常交际语,并且创建了许多新的文化设施,从而一个思想彻底革新的时代终于破晓了。 [5](P.346)

其次,早期的移民活动使以色列建国成为可能。移民活动改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使犹太人从巴勒斯坦的少数地位变成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为犹太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人力资源。在早期移民的辛勤开发建设下,特拉维夫、海法等犹太人聚居的沿海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特拉维夫在第四次阿利亚期间,居民从1万多人发展到4万多人,成了第一个真正的犹太城市,到1939年已有15万居民,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纯粹的犹太城。基布兹、莫沙夫、克武察这些集体或合作型农业定居点贡献卓著,为巴勒斯坦犹太社团提供约50%的需求。

NTSFX YX B2003.4 100

犹太先驱者们在以前的干旱地区经过千万次的钻探发现了丰富的地下水,区域性的供水工程建立起来,可以长距离的输水。他们还广泛地植树绿化,耶路撒冷和加利利山地的荒坡上覆盖了一层新绿。到1939年,以色列人已控制了巴勒斯坦80%以上的工业。巴勒斯坦犹太人经营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均取得长足进展。在教育方面,一个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培训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体系在20年代中已经在巴勒斯坦建立起来,到30年代进一步完善。以色列的主要高级学府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魏茨曼科学院和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也都是在早期移民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到30年代,希伯莱大学就已成为中东地区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为以色列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再次,以色列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发展也无一不体现出混合型、多元化的移民特征。以色列建国时,当时的领导人宣布了别具一格的立国三原则:犹太复国主义+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它的政治制度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议会民主制、普选制、多党制等,但它又结合建国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加以改善和健全,如立法思想上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和法制观念,但又突出国家的犹太性质和民主原则。它的议会选举仍然沿袭了锡安主义组织所采用的选举模式 单一比例代表制。以色列工党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而利库德集团在政治上代表了东方犹太人的利益。经济结构中的混合性也十分明显。国营经济约占国民经济的25%,集体经济约占25%,其余为私人经济。以基布兹、莫沙夫、以色列工总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50%的比重。而上述这些组织正是建立于早期移民活动中。20年代到达巴勒斯坦地犹太移民们,深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使他们的理想。他们坚信只有建立一个尊崇劳动、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除犹太民族的苦难。1909年第一个新型农业集体组织 基布兹成立了,集体劳动,按需分配,简直是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的成功实践。而以色列工总是以色列工业中的公有经济的代表,它的前身为1920年成立的犹太工人总工会。目前,以色列从业人员中的75%,工人中的90%都加入了总工会。基布兹、以色列工总和国防军并列成为以色列国的三大支柱。犹太民族始终关注文化的发展,移民到来之后,逐渐普及希伯莱语,到30年代,犹太社团内部讲希伯莱语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使这一古老语言在短短几十年内复兴。世界各地移民在巴勒斯坦的不断融合不仅使希伯莱文化在巴勒斯坦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和移民带来的各种非犹太文化相交融 形成了以犹太文化为主体多元互补的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英)迪利普 希罗.中东内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英)诺亚 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以)哈伊姆 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美)劳伦斯 迈耶.今日以色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5](以)阿巴 埃班.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潘光,余建华,王健.犹太民族复兴之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7]肯尼思 斯坦.巴勒斯坦的土地问题1917-1939 [M].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钱荣贵

Immi g ration Movement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Israel

Y AO Ai-ai

(De p artm ent o f Politics and Econom y,Nanton g Teachers Colle g e,Nanton g,Jian g su,226007) Abstract:The continuous increase and interblendin g of im mi g r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 rovided im p ortant motive p ower for the ra p id emer g ence and develo p m ent of Israel.Immi g ration movement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Israel had the followin g characteristics: similarit y of immi g ratin g motive,instabilit y of immi g rant g rou p s,and multi-channels of fund.The success of immi g ration movements initiated a revival of the Jew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srael.It also characterized Israeli p olitical and eco-nomic s y stems and cultural develo p ment with such immi g ratin g features as multi p licit y and p luralism.

Ke y words:Israel;immi g ration;the Jews

101

2003.4NTSFX YX B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九上·世纪至世纪初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年但丁创造《神曲》 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 ——年达·伽马开辟从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日心说”,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年英国国王查理—世被处死 年英国“光荣革命” 年月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系统阐阐述“三权分立”学说 年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出版 世纪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年瓦特完成对蒸汽机的改进 ——美国独立战争 年月日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独立。月日为美国独立日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出版 年月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月日为法国国庆日 年月法国“热月政变” 年月日法国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年富尔顿制造的第一艘汽船试航 年——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年月日卡尔马克思诞生 年月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生 年斯蒂芬孙试运行“旅行者号”蒸汽机车 年和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年英国宪章运动 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年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年——年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年月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正式提出《进化论》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年美国内战 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年巴黎公社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式 年月日卡尔·马克思逝世 年月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逝世 年爱因斯坦提出“侠义相对论“,现代物理学诞生 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年——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NTSFX YX B 2003.4 98 [摘要]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融合是以色列国家迅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色列建国前移民活动具有移民动因的趋同性、移民团体自身的不稳定性、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等特点。移民活动的成功成为犹太民族复兴的开始,为以色列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以色列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发展呈现出混合型、多元化的移民特征。 [关键词]以色列;移民;犹太民族[中图分类号]K38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3)04-0098-04 2003年12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2003 第19卷第4期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9,No .4 姚爱爱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 [收稿日期]2003-04-23 [作者简介]姚爱爱(1967-),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英国史、中东问题研究。 以色列是现代世界上独特的移民国家。建国前以色列的移民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涉及地区广,成为世界史上引人关注的重要事件。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和移民的贡献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勒斯坦的总人口约有100万,其中犹太人仅2.5万人,约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2.5%,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为1:40。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号召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向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和定居,掀起了几次移民浪潮,为以色列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犹太人将回归巴勒斯坦故土称为 阿利亚 (Aliyah)。早在1882年俄国犹太青年率先移居巴勒斯坦,揭开了现代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序幕。1948年5月犹太国成立前,巴勒斯坦先后出现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1882 1903年第一次迁徙浪潮中,先后有25000名犹太人从俄国迁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的犹太人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1904至1914年,这次移入了大约4万名犹太人。1917年 贝尔福宣言 发表后,阿利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1919年,以青年为主力军的犹太人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阿利亚,到1923年,在整个第三次阿利亚期间,总共有3.7万多犹太人合法地移居巴勒斯坦。而接下来的第四次阿利亚发生在1924-1926年,在这三年里又有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总数达6万多人。第五次移民浪潮从1932年开始,到1939年英国政府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为止,这期间共移入了225000人,主要来自东欧、中欧和德国。1945年到1948年发生了第 六次移民浪潮,有十二万欧洲犹太移民移入。[1](P.92) 经过几 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迅猛增长。据统计,在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前,整个巴勒斯坦的总人口将近200万,其中阿拉伯人为132万,犹太人增加到65万左右,于19世纪末相比,犹太人增加了20多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已由原来的1:40转变为1:2,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总人中约占31%。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不仅人数上剧增,而且六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犹太社会,迎来了犹太民族的新生。 纵观建国前的六次移民历程,以色列人的移民活动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第一,移民动因的趋同性。从理论上讲,移民的动因一般指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原寄居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推动犹太人移民的强大推动力,而犹太复国主义的渴望、对圣地的向往成为犹太人克服艰难险阻前往巴勒斯坦的主要拉动力。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犹太人经历了近2000年的离散,受尽了折磨。回归的愿望早在 巴比伦之囚 时就有了,而中世纪以来的屡遭迫害逐渐催发了犹太人的实际行动。近代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犹太资产阶级的形成,犹太人终于开始产生了复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882年,平斯克发表了著名的小册子 自我解放 。在描述了全世界各地的反犹主义运动后,他得出了结论:犹太

对以色列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探析

对以色列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探析 内容提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1、以色列建国的历史。以色列国的建立不是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结果,而是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先驱者们艰苦卓绝的斗争、锡安运动的坚定的领导者们的远见卓识以及遍布全球的犹太组织的鼎立支持的 结果。2、以色列的经济结构。以色列总体上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有其独特之处。包括:特殊的土地制度、自然资源国有、独特的资金来源、独特的工资制度、独特的农业定居点和农业组织、独特的经济成分以及现代化过程。3、以色列的政治制度。1)政体部分:多党制、宪法、议会、总统。2)政府和军队。3)政府和社团。4)政府和宗教。5)干部制度和政策。 关键词:建国、经济结构、政治制度 作者:胡瑾山东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 1948年5月14日成立的以色列国是个很有特色的移民国家。它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奇迹和一个特例,很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自从1992年1月中以建交以来,中国对以色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版了一系列着作和论文,还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我仅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他们的精华,综合理论和实践的史料,提出自己几点一孔之见。 一、以色列立国是巴勒斯坦犹太创业者和犹太人民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并锲而不舍斗争的成果。 相当时期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往往一有种误解,误认为以色列立国 是美国政府策划的结果、或者认为是美、英国家政府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结果。经过仔细研读历史材料,我很肯定地认为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浮泛于事物的表象而未深入事物真谛的误解。为了实事求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应该剖折和清除这种误解。 我是无神论者,对于犹太教“应许地”之说主要从犹太民族希望叶落归根、要有自己民族家园善良愿望来理解和接受。流散的民族希望回归故里、建立自己民族家园的愿望和行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看来,没有自己国家保护的民族,其命运往往多舛,往往凄。所以,能够理解他们的合理性和他们的历史权利。 120年前的1882年,据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万人。1882年,由俄国犹太青年开创“阿里亚”(Aliya,意为移地以色列地)以来,经过66年

以色列国家概况

以色列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3年10月) 【国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面积】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1948-1973年间,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80年代以后陆续部分撤出。目前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人口】801.8万(2013年4月),其中犹太人约占75.3%,其余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 【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宗教】大部分居民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争议。目前,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国家元首】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2007年7月15日就职,为以色列第9任总统,任期7年。 【重要节日】犹太新年(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3、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4、5月)、独立日(约公历4、5月)。 【地理】位于亚洲西部。毗邻巴勒斯坦。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海岸线长度198公里。 【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简史】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原居住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此后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流亡生活。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1917年,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浅析近现代犹太复国主义 【内容提要】作为中东乱局的焦点,巴以冲突延宕多年无法解决。这场历史争端源于犹太人的复国梦想,并随着以色列的建国成为定局。本文将运用历史、文献及综合研究法,由犹太复国主义即锡兰主义入手,论述以色列建国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及现时影响,阐明国际社会所持的态度、扮演的角色,并尝试对与巴以冲突相关的国际关系加以分析,以期得到对巴以冲突更客观、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锡兰主义,巴勒斯坦 经常见诸报端的巴以冲突是自上世纪以来最引人关注、最影响广泛的地区冲突之一,也是中东问题的关键。犹太人作为曾被压制、驱逐乃至灭绝的民族,何以选择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并把同样的历史强加给那里的阿拉伯民族?他们为什么能相继得到多个大国的支持,并最终使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为国际社会接受?个中曲折引人深思。一些西方学者感叹,在这一地区呆的时间越长,知道的越少。秉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好奇,笔者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中东历史的研究,大体可以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准备及发展两个阶段[1]。尽管中国的犹太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但对以色列的研究高潮,则开始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各类文章、著作涉及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目前硕果较丰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和东方学系、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等等。“中东国家通史系列”《巴勒斯坦卷》(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2000-2007年出版)、《中东和谈史:1913-1995》(徐向群、陈和丰、宫少朋、殷罡著,1998年)、《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徐向群、余建华著,1994年)、《中国人看以色列》(达州著,1990年)、《犹太民族复兴之路》(潘光、余建华、王建著,1998年)、《以色列史》(张倩红著,2008年)等等都是研究巴以问题影响深远的著作。除此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学者翻译的巴以相关著作主要包括:[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美]费希尔著; 姚梓良译:《中东史》(上、下册) , 1979年;[美]高斯坦著,肖宪等译:《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 2006年;[英]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 1992年;[英]理查德·艾伦著; 艾玮生等译:《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及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 1981年等等。 虽然在短短60年间我国对巴以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例如“关于以色列政治的研究,重工党而轻利库德;重民族与宗教冲突而忽略社会阶层的政治角色与经济、社会地位”[2],对巴以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始终不清,立场不能紧随国际形势变化,研究所依原理单一等等。但相信随着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不断走向中东,随着社会各界对巴以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随着国内学者与中东及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不断增进,我国的相关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以色列基本农业政策和措施

以色列基本农业政策和措施 1.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收入的外向型出口农业以色列建国后曾追求实现粮食等农副产品的自给,忽视了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的现实,结果是农产品长期大量进口,财政负担沉重。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及时改变了发展战略,对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较大规模地缩减粮棉的种植面积。谷物播种面积由70年代末的12万公顷下降为90年代中的10万公顷,2000年进一步下降,降为5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由80年代中期的6万公顷降为90年代末的2万公顷。同时加大了适宜本国气候条件、经济收入高的出口产品,如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畜产品。这种调整弥补了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发展了优势产品,由出口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2.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农业是基布兹、莫沙夫的惟一经济来源。经过多年的调整,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基布兹既涉及食品加工、轧花、纺织品、木制品、橡胶制品、建材、纸张等传统行业,也涉及光学设备、高级灌溉系统、农业机械、电子装置等现代行业,还进入到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工程等新兴行业;商业、服务业也得到发展,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社员”已占总就业人数的80%。 3.将节水、改造沙漠、培育适合本国自然条件的农畜品种等作为农业科研重点以色列农业和自然条件很差,缺水、干旱、沙漠化,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但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建立发达的灌溉系统,使其耕地的大部分实现了水利化。在农业技术体系中,灌溉技术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灌溉技术的推广,不仅大量节约了农业用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农业收益。此外,在沙漠改造、培育特色农畜品种、利用太阳能、农畜产品高产和高速繁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重点投入了人力、财力,对成就如今高度发达的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教和推广体系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大体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2类。第一类是以基础性、宏观性的研究为主的机构,如戈尔登农业自然及基尼烈河谷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维氏光合作用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以色列生物研究所、海洋湖泊研究所、灌溉排水研究中心、土壤和水分研究中心等;第二类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机构,如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研究所、纤维研究所、土壤侵蚀研究所、肥料和土壤研究中心、农业工程研究所、农产品工艺与贮藏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科亨’’生物防治研究所、“基姆龙”兽医研究所、鱼产品研究所、鱼病研究所、林产品研究所等。这些农业研究单位主要由农业部管理,其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其他渠道,如农业生产者组织、技术成果转让、国际合作基金等。另外,还有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如约旦河谷研究与开发管理局、布劳斯坦沙漠绿化研究所等。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如特拉维夫大学设有高产作物研究所,希伯来大学有机化学部附设自然物质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中心、环境研究和管理中心,内格夫本·古里安大学有沙漠研究所等。 农业教育方面,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设有农学院,下有12个系,附属4个研究实验中心。此外,有罗氏农业工程学院。在培训推广方面,设有鲁平培训中心和戈尔加麦尔山国际培训中心等,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推广人员和推广实用技术。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局专司农技推广,负责收集、核查和分析农业科研成果,并及时传授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咨

以色列的历史真相,见证了神是宇宙的主宰,神掌管历史,他的预言从不落空

以色列的历史真相,见证了神是宇宙的主宰,神掌管历史, 他的预言从不落空。 ? 定期推送与信徒相关的灵性启示,圣经故事,查经分享,圣经生活等诸多优质内容,专注信徒间的属灵分享与属灵生活。主与我们同在,阿们!本文看点1.1901年至1990年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2.战斗持续了4天,埃及死亡1.15万,而以色列只有300人阵亡。3.以色列复国的前前后后,圣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许多清楚的预言。以色列的历史真相令人辛酸而震撼以色列:上帝应许之地,犹太人的皈依地。 一个看似动乱,却无比稳定安全的国家;一个被周边国家敌视,却高度发达的国家; 一个沙漠覆盖三分之二,却创造农业奇迹的国家;一个如此美丽,如此优秀,如此神奇的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以色列研发的“苍鹭”无人机,载重一吨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人口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却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圣经》就是上帝籍着犹太人记录下来的传世经典。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千年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倒下,并且在逆境中砥砺发奋、发展。今天,以色列人可以在沼泽,荒芜土地上发展渔业,贫瘠不堪的丘陵已被改造成整齐平坦的粮田和果园,变成了世界上农业最富饶地之一。荒凉的沙漠地变成了片片绿洲,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古老、凄凉和到处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新型的现代化城镇星罗棋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以色列白手起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古老灿烂的文化遗址上,今天闪烁着世界上骄人的高科技文明,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这块土地成为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与四周的邻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沙漠边缘的私人农场 人们常说:“犹太人在家里打个喷嚏,世界上多数银行都将感冒。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应付国际股票市场。以色列是全世界知识水平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以色列是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反观邻国埃及,号称文明古国,却有50%的文盲。以色列,这是一个神赐予的名字,是荣

以色列水资源及利用

以色列水资源及利用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友收集点击数:115 更新时间:2005-5-22 【字体:小大】 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著名的约旦河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且水质并不优良的国家,但由于它们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及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仍使这个国家的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活用水基本能得到保证。 1. 以色列的水资源分布 以色列沙漠半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并集中在南部地区。整个以色列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冬季湿润多雨,夏季高温干旱。从11月至来年3月为雨季,之后是连续七个月的干旱季节。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北部约700-800mm,中部平原400-600mm,南部内盖夫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20mm,而且蒸发能力极大,这也是南部地区地下水多为咸水的原因。一半以上的面积年降水不足18 0mm,降水年际分布也不均匀。 由于上述气候原因的影响,以色列的地表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主要在以加利利湖和约旦河为中心的一条水系。约旦河是其唯一的主要河流,全长约300Km,年径流5.2亿m3。下约旦河(Lower Jordan River)的源头加利利湖(the Sea of Galilee),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淡水湖。除了地表淡水资源,以色列的中部山区和沿海平原的地下含水层以及北部山区的自然降雨也是其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全国有淡水资源2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70 m3。另外,沿海城市的海水净化以及南部地区地下咸水净化以及直接灌溉也构成了其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由于现在对其已能完全实现人工调节,所以相当于是一个大型水库,湖面长21Km,最宽处12Km,面积166平方公里,集水面积2730Km2,蓄水量约40亿m3,其北部三条支流年补给水量约5亿m3。目前从加利利湖中抽水量每年约为4亿m3,其供水大约占全国用水的30%。 第二个主要的淡水资源地下含水层。一个位于西部沿海平原,大致是从北部海法(Haifa)所在卡梅尔(Carmel)地区延伸至南部的加沙(Gaza Strip)。每年大约从地下抽水25亿m3,占全国用水的19%。另一个位于中部山区,分布与沿海地下含水层平行,北部也是起于卡梅尔(Carmel),南部到内格夫沙漠北端的比尔谢瓦(Beer Sheva),该含水层每年大约抽水35亿m3,占全国用水的26%。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沿海一些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对地下水采集的控制已比较严格,并采用了地下水回灌的补救措施。整个以色列有2800口地下水开采水井,其中1300口属于国家供水公司(M ekorot)。在沿海平原区还有150口专门用于地下水回填的水井。 第三个淡水资源是北部山区的自然降雨,占全国用水的25%。 2. 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针对其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色列政府从工程,技术到管理上应用了一系列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管理,提高效率。 2.1全国输水系统(NA TIONAL W A TER CARRIER) 该工程196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通过水泵把位于海平面以下220米处的水抽到海拔152米高处,经过消毒处理后通过管道运向沿海地区和内盖夫沙漠。现在的全国输水管道工程已经把加利利湖水和中部的地下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实现由计算机联网控制。既根据需要对各处的需水作统一调度,还收集污水经处理后提供给农业灌溉使用。 国家供水系统不仅用于供水,而且在早春和冬季,它又能排放过多的雨水,同时补给沿海地区的地下含水土层。大多数地区供水系统同国家供水系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平衡的供水系统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将水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 整个输水系统由麦考罗特(MEKOROT)水公司统一管理。该公司除管理输水工程外,还从事打井、净化海水、盐水和污水等有关水开发的工作。 2.2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的引入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节水和增加水源的一个有效措施。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现在已被充分利用,不断增加的污水正千方百计的渗透到环境中,威胁着地下水和其他淡水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正在增加,因此必须开辟新的水源。以色列政府在1972年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开展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至1997年约有60%的城市费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灌溉。

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乔舒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戴维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戴维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

战后以色列的建国过程

试论述战后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欧洲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处死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 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 2/3强,只得到43%的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阿拉伯人不干。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发誓灭掉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不宣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 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烧杀抢劫,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反面的灭亡战争。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人死伤过半,军队几乎全部被歼,妇女,儿童,老人都开始以身相拼。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怀鬼胎、内部争权争地,面和心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此时,大批欧洲尤太人纷纷赶往以色列,带着家产,妻儿,意图以生命保卫新以色列,抱着以死相守的信念蜂拥至以色列,随着在7月停火结束,以色列开始反击,。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包围并歼灭了几乎全部的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日)。 1949 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由于战乱,大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边境的难民营中,由于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他们,而以色列基于在战争中,这些人做为阿军的同盟,与以色列作过战,也拒绝接受他们,这些人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在这期间,各国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占领,并且没收了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并驱赶他们,英、法为此与以色列结盟对抗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空军和陆军,在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与入侵的埃及军队暴发战斗。同时,英、法也介入了战争。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

以色列国防战略浅谈

浅谈以色列安全战略 ——以色列的国防战略 以色列建国短短数十年,并且强敌环伺,经历多次战争,但是以色列的发展却没有因此受制,如今的以色列可以说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多么令人惊羡的成就,不过我想我们在对这些成就为之震惊、赞叹的同时,更应该做出一些深刻的反思,是什么样的战略决策,什么样的理念信仰铸就了这样一个国家。而本文就是我从以色列的国防工业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做出的一些思考。 谈起以色列的国防工业发展就不得不谈一谈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中东诸国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是对巴基斯坦这片土地的归属的争端,所以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地区就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直到1949年3月才结束。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约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勾结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整个战争中,以色列死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约1000人,受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至10日战争结束。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战败而告结束。埃及、约旦、叙利亚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历时18天,结果是,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辆、飞机200架。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只用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江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中东战争。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持续了10个月左右,后四次中东战争都在短短几天内结束,可以说五次中东战争非但没有使以色列灭亡却使其国土面积得到了扩大,这其中除了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吗? 我想有如下原因,首先以色列的对手阿拉伯国家自身存在问题,它们内部不团结,谁也不服谁,这给了以色列很多机会。其二,以色列有着来自美国、英国的强力支持,以色列与埃及的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三,我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以色列对其国防工业的高度支持与重视,也就是其本身的实力,或许有很多人对以色列本身的实力并不看重,更在意一二条原因,但是我想说的是,外部的帮助不是可靠的,对手的弱点也不是我们可以制造的,所以唯一能够确实改变的就是自己,以色列有这样的意识与魄力,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路。 以色列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军事经济”的道路,它很清楚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是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军事力量的作战能力源于优良的武器与高素质的人的统一,所以起初以色列就尽一切可能求购最好的武器装备。但是以色列很快认识到有一个独立的军事工业,就可

世界各国建国历史地图

世界各国建国历史地图 建国年代标准如下: 第一,按独立建国年代排名。 第二,必须要形成国家,而非部落。什么几个瓦片,一个茅草屋的“某某文化”,更不行。 第三,必须是个独立的国家,而非别的文明古国的一部分。 第四,古国的国都,必须要在现在这个国家的国土上。 ............................................... ............................................... ...............................................

图例 作者:边城玫女回复日 期:2009-04-24 18:34:47■■■ 建国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 伊拉克(两河) 公元前3300年。统一苏美尔王国建立 公元前2850年(确切年代)。恩麦尔卡尔,建立乌鲁克第一王朝。 公元前2371年(确切年代)。萨尔贡一世建立阿卡德帝国 埃及(尼罗河下游) 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更早出现的小国家咱就不去说了。与伊拉克,到底谁更第一呢? PS:古埃及与周围的早期文明不同在于:它是先有国家,后形成城市。也就是说,它没有“城邦”的概念 作者:边城玫女回复日 期:2009-04-24 18:36:21

■■■ 建国于公元前2999年-公元前1700年 伊朗(胡齐斯坦) 公元前2700年,或者更早。埃兰王国阿万第一王朝 叙利亚 公元前2600-前2240年,埃博拉王国。 前21世纪中叶,塞姆人在叙利亚东部建立玛里王国。 公元前1800年,迦南人雅里姆利姆一世在叙利亚西北部建立哈勒布王国。 公元前860年,叙利亚王国。 巴基斯坦(印度河) 公元前2500年。哈拉巴城邦?马享达摩城邦? 希腊(克里特岛) 公元前2250年。米诺斯王国。 公元前1400年。阿卡亚人建立迈锡尼王国圆顶墓王朝。 中国(黄河中下游)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 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 黎巴嫩 公元前21世纪末。腓尼基城邦乌加里特国。 印度(恒河) 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 阿曼 公元前2000年。马干国 土耳其 公元前1770年?赫梯人库萨尔部落首领皮特哈纳征服诸赫梯部落和哈梯人,建立赫梯王国旧王朝。

以色列发展与经济现代化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以色列发展与经济现代化课程名称:中东地理 任课教师:陈俊华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班级:12级 学号:222012318011102 姓名:阿卜杜热伊木·吾热伊木 2016 年4 月 6 日

以色列发展与经济现代化 摘要;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资源缺之,而整个中东最发达的国家,1948年建立的现代以色列国家被称作是“从大屠杀的灰烬中锤炼而出的金凤凰”在第二世界大战时期可以说以色列的犹太人遇到了很多压迫,杀害,然而又靠犹太人的聪明才智,从世界各地聚到一起1948年建立了现代以色列国家,在建国初期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地缘政治环境都十分恶劣,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长期敌对,国内社会矛盾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更成为阻止其发展的隐患,但是,以色列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实现了政治稳定,创造了经济奇迹,也赢来了文化繁荣,“中东地区的民主孤岛”、“西亚的小龙”成为国际社会对这一弹丸国家的美称。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土狭小、沙漠蔓延、资源匮乏人口有限的国家为什么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瞩目的现代化是现代我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热点。 关键词,以色列教育,以色列发展,经济现代化 一,以色列教育与发展关系 以色列作为在中东为一个非产油而最发达的国家,以色列这么发达根本就离不开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教育是以色列发展的基础基石。以色列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一跃发展成为中东非产油国

家中现代化程度最快,最快并最富裕的国家。是因为以色列人高度重视教育,源于以色列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他们成功实现现代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它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实施教育兴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教育为加速进行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终推动了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也就是教育道路是以色列发展的道路。 在2002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排行榜上以色列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居第22位, 属于高度发达的国家。 以色列在数十年内就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固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 从历史发展的深层次考察,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它将提高人的素质的工程———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教育是以色列立国的基础, 因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 不论是生产、经营, 还是制度、结构, 都是人的行为的结果, 人是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粒子”,是社会活动的最深层、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而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系统工程。 二,以色列教育概述 1949年, 以色列议会颁布了第一部《义务教育法》它规定从1950年起在全国实行9年(1年幼儿学前教育+8年初级教育)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由国家提供,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共同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家长和地方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入学。1953年议会又颁布《国家教育法》, 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对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优质教案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一,战火频仍的中东。第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2.难点:第一,巴勒斯坦问题由来。第二,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教学点拨】 本课内容的主线非常明晰,课文的两大部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问题。课文从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和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中东是世界上是蕴含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再加上宗教、种族、历史等原因,使得在这个地区,战火一直不断。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中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如“十月战争”、“1947年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冲突场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和解”等照片,巴勒斯坦地图,阿拉法特与拉宾的演说片段,以及课文大小字内容等。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除网络与图书资料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国际新闻内容是获取资料的最简便快捷的渠道,只要养成做小资料卡片的习惯,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就可以获得许多历史学习所必须的宝贵资料。符合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取得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收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局势整体和平,局部战争;

以色列农业概况

以色列农业概况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以色列农业概况 以色列属于亚洲大陆,地处地中海东南角,西临地中海,北连黎巴嫩,东与约旦河西岸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为邻,东南和南面以亚喀巴湾与埃及西奈半岛为界。扼欧亚非三洲会合处,为东西阿拉伯世界的桥梁。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山,高度为1200米左右,在加利利山以东为约旦河谷。在加利利山以西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从黎巴嫩边境一直延伸到南部。加利利山向南俯瞰着埃斯德拉隆谷或埃梅克谷,埃斯德拉隆以南是高原。高原以南是内格夫。 沿海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温度在32~38℃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大巴列湖附近以及内格夫从不下雪,洼地也很少下雪,耶路撒冷和上加利利虽然下雪,但雪量悬殊甚大,前者只有几英寸,后者可达几英尺。河谷地区,有时酷热,气温可达40℃以上,而且十分潮湿。以色列降雨少,一般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在冬季的12月至来年3月,6、7、8三个月根本无雨。降雨量各地区差别也很大。加利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色列越往南雨量越少。从全国看,60%属干旱地区,20%为半温润区(北部),50%国土降雨少于150毫米。 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 一、农业发展历史 以色列农业奇迹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战略。建国50年来,以色列农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其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开始,农业开始大起步、大发展。建国初,以色列处于战争环境,大量移民从国外涌入,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农业成了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柱。以色列在全国垦荒、兴建定居点,目标是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当时,以色列军事开支负担沉重,但仍优先满足农业投资。1952年以色列引种棉花,用10年时间解决了穿衣问题,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创汇仅次于柑桔。1953年以色列开始建北水南调输水工程,开发沙漠。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开始,滴灌推动农业革命,建立高效市场机制。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开垦饱和,农业单产徘徊,沙漠改造缓慢。以色列开始探索科技发展农业的出路,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后,国家立即大力扶持,农业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