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科学家宣布发现“上帝粒子”的存在意味着,科学家解释世界的一种假说将有可能得到证实。

要理解“上帝粒子”,不妨回忆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苹果并没有砸中牛顿脑袋,但是牛顿却看见了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牛顿思考的是,为什么苹果会垂直地掉到地上?一定是有什么在拉它,比如是地球的引力在拉它。而地球拉苹果说明苹果是有质量的。

那么,物体的质量从何而来?在牛顿故去后的40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猜想:有一种粒子赋予其他粒子质量。他于1964年提出,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希格斯粒子使物质得到质量,万有引力则将质量变成重量,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诞生,最终孕育生命。如此,也解释了为何苹果会掉到地上。

“上帝粒子”只不过是科学家用以解释世界的一种理论或假说。过去,科学家已经指出,支配物质运动的不仅仅有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重力和电磁力,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的“强力”和“弱力”。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构造出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世界,标准模型主要描述了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以及所有基本粒子的构成机制。标准模型预言有61个基本粒子,其中有60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现在人们也已听到最后的一个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的脚步声。

如果发现或找到了这种粒子,那就意味着质量是物质与希格斯粒子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即便科学家找到了“上帝粒子”也并不意味着世界获得圆满解释。因为科学家说,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和暗物质构成的,而标准模型只能解释4%的宇宙,占宇宙质量96%的暗物质仍然得不到解释。

当然,如果现在科学家听到的“脚步声”并非希格斯粒子的声音,那么,解释世界就可能会有另外的假说,而且这样的假说也未必不能解释世界。例如,在太空,苹果是不会掉下的,只是在空间飘浮。这或许与希格斯粒子无关。宇宙和我们生存的世界一直存在,只是科学家们现在尚无法圆满解释这个世界而已。

道德_上帝与人第五章

第五章上帝的问题 一、成为问题的上帝 海因里希·奥特(H. Ott)说:“今天,谁要谈论上帝,谁要思考上帝问题,他就必须明白一点: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打上问号了。”他说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这个 时代不再理所当然地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这个“被打上问号”也可以指,恰恰这个时代有责任带着特别的迫切感去追问和探索上帝的真实性。1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这一矛盾: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必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但在有过对上帝的经验的西方世界里,人又那样苦苦地寻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那怕有时是采取怀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怀疑之后仍然感到隐隐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时又有一种撕裂自己肌体般的惨痛。即便如伏尔泰、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来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当造出一个上帝,但人类为什么一定要造一个上帝呢?为什么在激烈的社会和宗教批判之后人又仍然常常要寻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马佐夫所言:问题在于人类竟然会有上帝的观念,会有寻求上帝的思想,是人类竟会对没有上帝感到不安。“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这种思想──必须有一个上帝的思想──竟能钻进象人类这样野蛮凶恶的动物的脑袋里,而这种思想是多么圣洁,多么动人,多么智慧啊,它真是人类极大的光荣。” 2 然而,这种寻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我自觉不自觉并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问题,就是上帝的存在!” 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最亲近的日子里,他也不同意别林斯基对基督的否定。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到了时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就象夜访伊凡的魔鬼所言:“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我是魔鬼,相信我总可以吧。”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结束苦役后给冯维辛娜的一封信中写道:“因为我自己经受和体验过这一切,我才敢于向您说,在这样的时刻,谁都会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而且会获得信仰,主要是因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我向您谈谈自己,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对的论据越多,我心中的这种渴望就越强烈。可是上帝毕竟也偶尔赐予我完全宁静的时刻,在这种时刻我爱人,也认为自己被人所爱,正是在这种时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条,其中的一切于我说来都是明朗和神圣的。这一信条很简单,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着忠贞不渝的感情对自己说,这决不可能有。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5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的思想型人物也分有了作者的这一特征,上帝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日渐突出。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几部长篇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的主人公还是主要在为道德问题苦恼,那么在他后来长篇的主人公那里,上帝的问题则占据了越来越中心的地位,虽然它仍是与道德、时代的问题紧紧关联。《群魔》中的 基里洛夫说:“我不知道别人的情况,但我感到我不能像其他任何人那样行事。别的人都能起初想着这一件事,接着又立刻想另一件事。我可不能去想另一件事,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6 佐西马长老向伊凡指出,有关上帝的是否真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没有不朽的问题在他那里还没有最后解决,还在折磨着他的心,而他的最大悲哀,他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7 米卡也承认自己“被上帝问题折磨着,老是被它折磨着。”8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知识点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3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5、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用油膜法可测量分子直径。 36、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例如:花香四溢,盐溶于水,放煤的墙角会变黑等,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37、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理学中将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8、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9、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都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固体难以拉断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固体和液体难以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40、引力和斥力 当两个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引力等于斥力.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斥力大于引力.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斥力小于引力.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以上时,引力和斥力均趋于零. 41、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滑动;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42、宏观世界(宇宙)的尺度(由小到大顺序): 43、微观世界(粒子)的尺度(由大到小顺序):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科学家宣布发现“上帝粒子”的存在意味着,科学家解释世界的一种假说将有可能得到证实。 要理解“上帝粒子”,不妨回忆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苹果并没有砸中牛顿脑袋,但是牛顿却看见了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牛顿思考的是,为什么苹果会垂直地掉到地上?一定是有什么在拉它,比如是地球的引力在拉它。而地球拉苹果说明苹果是有质量的。 那么,物体的质量从何而来?在牛顿故去后的40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猜想:有一种粒子赋予其他粒子质量。他于1964年提出,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希格斯粒子使物质得到质量,万有引力则将质量变成重量,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诞生,最终孕育生命。如此,也解释了为何苹果会掉到地上。 “上帝粒子”只不过是科学家用以解释世界的一种理论或假说。过去,科学家已经指出,支配物质运动的不仅仅有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重力和电磁力,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的“强力”和“弱力”。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构造出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世界,标准模型主要描述了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以及所有基本粒子的构成机制。标准模型预言有61个基本粒子,其中有60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现在人们也已听到最后的一个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的脚步声。 如果发现或找到了这种粒子,那就意味着质量是物质与希格斯粒子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即便科学家找到了“上帝粒子”也并不意味着世界获得圆满解释。因为科学家说,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和暗物质构成的,而标准模型只能解释4%的宇宙,占宇宙质量96%的暗物质仍然得不到解释。 当然,如果现在科学家听到的“脚步声”并非希格斯粒子的声音,那么,解释世界就可能会有另外的假说,而且这样的假说也未必不能解释世界。例如,在太空,苹果是不会掉下的,只是在空间飘浮。这或许与希格斯粒子无关。宇宙和我们生存的世界一直存在,只是科学家们现在尚无法圆满解释这个世界而已。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导学案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分子 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三、分子模型的内容(特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证据: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固体分子:樟脑变小 证据:分子运动液体分子:水蒸发 气体分子:闻到香味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证据: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四、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特征 固小大有体积,有形状 液大小有体积,无形状 气很大很小物体积,无形状 知识点二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三、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原子构成 1、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可再分)的; 2、原子构成:(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2)原子核带的正电荷=电子带的负电荷;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3)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能力,不同物质的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五、摩擦起电的本质 1、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知识点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观点: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知识点四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CERN或发现两个上帝粒子 将彻底改变物理学

CERN或发现两个上帝粒子将彻底改变物理学 双重读数:CERN提供的图表中蓝色的图显示了1235亿电子伏特信号,而红色图表显示1265亿电子伏特信号。该发现被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物理学家进一步证实。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年夏天科学家宣称他们可能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即上帝粒子。而最近,研究这些数据的科学家称他们发现的可能是两种未知的粒子。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进行的超环面仪器实验的最新结果显示,最终数据包含两个清晰的峰值,这暗示着新粒子的存在。科学家似乎发现了一个带有特定质量的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另一个从统计学角度称质量稍微更大的粒子。 1964年科学家首次提出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中最后缺失的一部分,该模型是被广泛接受的描述宇宙基本构建单元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模型,希格斯玻色子必须存在从而赋予其它基本粒子质量。然而,在能够建造类似大型强子对撞机这样的高性能对撞机之前,这种粒子几乎无法检测到。

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粒子相互撞击的图示:科学家希望借此能够最终证明物理学标准模型。 CERN的研究学者今年7月宣布他们认为他们的实验最终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然而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解释,他们的发现还并不完全确定。科学家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似乎正在以远比他们预期更为频繁的频率衰变成两个光子——这 暗示着这背后存在一种新的但却之前没有设想到的物理学。 上周,参与该项目超环面仪器实验的科学家最终承认了他们获得数据的怪异暗示——似乎存在的不是一个希格斯玻色子,而是两个。实验发现存在一个质量为123.5千兆电子伏特(粒子物理学家用于测量质量的单位)的希格斯玻色子,以及第二个质量为126.6千兆电子伏特的希格斯玻色子。 《科学美国人》报告描述了超环面仪器实验的科学家小组在过去的一个月是如何试图找出他们在分析中是否犯了任何 错误。而到目前为止一无所获,这就暗示着一种可能性,也即的确可能存在两个希格斯玻色子。 这种异常结果可能是由统计标志造成的,随着进一步数据的收集可能不会再重复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存在标准模型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完整版)初二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详细知识点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注:人眼分辨、看清物体的大小大于等于0.1mm 一、走进分子世界 1、认识微观结构的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这种猜想,再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分子:科学家提出物质由分子组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叫做分子。如果把分子看成一个圆球形,则它的直径为10-10m的数量级 3、物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要点 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证据一: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解释:混合后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了,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体积变小了 证据二:用力在固态物体上打一下,在物体的表面上会出现一个凹坑 ②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证据一:抽调玻璃板后几分钟,上面的空瓶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碳,下面瓶中的二氧化碳变淡,说明二氧化碳的分子运动到上面,空气分子运动到下面。解释:气体分子在不停无规则运动。(二氧化碳呈棕红色) 证据二:放置几天后,水和硫酸铜的分界面变模糊,一个月后,分界面消失,整个量筒里全部变为蓝色,说明硫酸铜分子跑到分子空隙中去,水分子运动到硫酸铜分子空隙中去。解释:液体分子在不停无规则运动。(硫酸铜呈蓝色) 证据三:五年后打开一看,黄金中有灰色的铅,铅中有黄色的金,说明金分子运动到铅中,铅分子运动到金中

Ps:扩散现象 定义: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分子间有空隙 性质一: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证据:可以看到热水先红 滴红墨水 性质二:在同样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扩散较慢,固体扩散最慢,间接说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液体其次,固体最小 注:灰尘等小颗粒物质的运动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Ps:布朗运动指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小颗粒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出现无规则运动的状况。如何加快布朗运动?①增加水温②使微粒体积更小 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证据一:物质有分子组成,分子又在不停运动中,为何物体不是散沙?而有一定体积?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把分子吸住了,使它不能到处乱跑。 证据二:两块表面洁净的铅块,用力挤在一起,能互相吸引,甚至下面挂较重物体也不会掉下来。 证据三:分子间既然有引力,为何分子不吸引到一块儿去,而是要保持一定空隙?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斥力 证据三: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气体虽容易被压缩,但也不能无止尽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距离太近,会互相排斥,存在斥力 Ps:①分子间距离变大的过程中,排斥力、吸引力都变小,但排斥力变小得快,所以吸引 ②分子间距离变小的过程中,排斥力、吸引力都变大,但排斥力变大得快,所以排斥 设作用力相同时的距离为R0 当rR0时,吸引 且吸引力大的不易断 4、固液气 固体液体气体 分子间距离小中大 分子间作用力大中吓跑 运动是否固定固定某些范围内运动不固定 形状是否固定固定不固定不固定 体积是否固定固定固定不固定 5、单质分子和化合物 ①单质分子: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一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希格斯玻色子解读

希格斯说希格斯玻色子将很快被发现 据新华社日内瓦2008年4月12日电在40多年前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日前在参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时对媒体说:“几乎可以确定,很快就可以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它是“标准模型”这一粒子物理学理论中最后一种未被证实的粒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 因此,它被称为粒子物理学的“圣杯”,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充满了神秘色彩。 自从希格斯预言这一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至今所有努力均告失败。 于2003年开始兴建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区地下100米深、约27公里长的环形隧道中,耗资总计约20亿美元,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始运行。届时,它将凭借能使单束粒子流能量达到7万亿电子伏特而成为世界上能级最高的对撞机。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包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在内的新发现。 不过希格斯认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未必一定需要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帮助。他说,迄今已运行多年的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可能已经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数据,“这是可能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身影可能已存在于他们获得的数据中了,只是还没有从数据分析中找到而已”。 新闻资料 粒子物理学的“圣杯”——希格斯玻色子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设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种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统一于“标准模型”之下,构筑成大千世界。 “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寻找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3ds MAX动画教程:粒子系统模拟火箭升空效果

3ds MAX动画教程:粒子系统模拟火箭升空效果 3D技术 2010-10-23 10:53:40 阅读3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3ds MAX动画教程:粒子系统模拟火箭升空效果 创作思路:在3D Studio MAX的第三方插件中,AfterBurn是专业用于制作火焰烟雾的模块。但其实3Ds MAX中的粒子系统本身也可以制作出比较理想的烟火效果。本例中的烟火没有使用任何第三方插件,制作出“神箭”(搭载神六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飞行时喷出的烟火效果。效果如下所示。 效果演示 制作步骤: 1、制作火箭 从网上可以找到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图片,可以根据其侧面图用Photoshop制作出简单的箭体贴图,如图1所示;

图1 参照网上的火箭图片制作出右边的箭体贴图 进入3D Studio MAX,点击创建/图形/线,参照箭体贴图手绘出箭体的侧面轮廓,如图2所示;

图2 手绘箭体的侧面轮廓 进入修改面板,加入Lathe(车削)命令,将线条旋转成箭体,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用车削命令旋转形成箭体 加入箭体贴图;同理制作出助推器和喷嘴,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完成的火箭造型 2、制作烟雾 点击创建/几何体/粒子系统/超级喷射,创建一个超级喷枪,命令为“烟”;参数如图5所示; 图5 烟的参数 图中的参数仅供参考,具体不同的场景参数均不同,需要不断反复调整才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3、制作火焰 火焰也是由超级喷枪制作,步骤同上,参数如图6所示; 图6 火焰的参数 分别将两个超级喷枪复制4份,相邻排放,火焰在前,烟雾在后; 4、火焰与烟雾的材质制作 打开材质编辑器,制作火焰与烟雾的材质,参数分别如图7所示; 图7 火焰与烟雾的材质参数 5、对火焰和烟雾的Video Post处理 设置灯光和一个摄影机,选择一个天空的图片设为环境贴图;将火焰的通道号设为1,点击渲染/Video Post(视频合成器)命令,打开视频合成器;加入摄影机项目;加入Lens Effects Glow (光晕)特技,进入后参数如图8所示,参数仅供参考。

《上帝、数据和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1)关于“大数据”有句名言:“除了上帝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呔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归纳本章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2、过程和方法:知道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章知识的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识体系的建构 2、探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 难点: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自己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 本章知识框架; 二、复习展开 复习展开1: 知识的理解与辨析 问题一:下列四个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 A 、美味佳肴放在餐桌上,香气扑鼻 B 、晒衣服时,衣袖上的水蒸发后变干 C 、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D 、在白开水中放入一勺糖,白开水会变甜 问题二: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 A 、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B 、水分子之间有引力 C 、水分子之间有斥力 D 、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提高: (1)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 (2)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3)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复习展开2: 认识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粒子 宇宙 本章知识 分子 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在运动 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夸克 电子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宇宙的结构

‘1、人类在探究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取得了那些辉煌成果? (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通过观察人们已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 天体结构系统。大致有哪些层次? (行星——恒星——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 3、人们在认识物质的结构是采用了“模型法”,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结论: 1、物质结构的微粒模型(分子) 2、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原子核和电子) 过程的了解与方法的运用 问题三: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科学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根据_____________,提出 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树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屋里等角度可以说明什么? 问题五:在日产生活中,你能找到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例子吗?比一比谁找得多? 问题六:将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问题七: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分析星系的光谱,发现了“红移” 现象,该现象说明星系() A、靠近我们 B、远离我们 C、保持不动 D、缓慢振动 复习展开3: 体会知识的价值 1、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各种用品有许多奇特的性质,请你通过阅读课本谈谈纳米材 料的一些特性及应用。 2、加速器是探索什么的有力武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3、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经历,请同学说说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神州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飞行、返回,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延伸提高思考题 问题八:将一匙白糖缓慢的假如一杯满满的水利,糖融化了,可是满满的一杯水却没有溢出来,情节是这个现象。 问题九:现有两个模型:(1)在操场上乱跑的一群孩子。(2)在教室里坐着上课的哪个模型作为气体模型比较合适?它可以解释气体的那些现象? 三、聚集中考: 例1:下列例子中,不能用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的理论来说明的是()

上帝粒子”亮相,万物从此“有”了重量

上帝粒子”亮相,万物从此“有”了重量 CMS巨型探测器的一部分,这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设备之一。(资料图片) 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含有62种基本粒子,这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也是最难找的,同时也是需要极高能量才 ... CMS巨型探测器的一部分,这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设备之一。(资料图片) 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含有62种基本粒子,这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也是最难找的,同时也是需要极高能量才能寻找到的。 2012年7月4日是科学史上很值得纪念的一天,C 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会上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目前观测到的是,一个新的粒子衰变到两个光子的信号,以及其它的辅助信号强有力地支持了看到的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有95%的可能性,但还未完全确认,要完全确认是希格斯玻色子还得继续等待。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万物的质量来源 L H 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实验(以下简称“A T L A S”)与紧凑μ子线圈实验(以下简称“C M S”)团队

公布的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在1 2 5 -126G eV的质量区间内存在一种新的粒子,置信度均达5个sigm a。在粒子物理学中,5个sigm a被认为是作为一项发现的门槛,这几乎就意味着有99.9999%的把握。这里一个G eV是10亿电子伏特,一个质子的质量大约就是0.938G eV。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这个新粒子就是传说中的上帝粒子,赋予各种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希格斯玻色子。这就是我们寻常所见万物的质量来源。 希格斯本人也出席了发布会,他流泪了,从1964年提出希格斯机制到今天,整整48年了,他都83岁了,盼这一天将近半个世纪,许多在场的老科学家也流泪了。20多年的寻找,近百亿美元的投入,成千上万人的参与,就是为了这一天,科学家的激动可以理解。 这是物理学界过去将近30年中最重大的发现。因为,这意味着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稳固了。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含有62种基本粒子,这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也是最难找的,同时也是需要极高能量才能寻找到道。有科学家说,今天,我们见证了历史时刻。 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它究竟有多重要? 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它究竟有多重要?为什么要投 入那么多的人才、金钱、时间、精力去找它? 还是先来看看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否则很难

3DMAX 粒子特效制作雪花

3DMAX制作逼真的雪花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虽然寒冷,但是下雪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的幸福和美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制作这样一个美丽的雪景。一起回忆下吧! 1、单击“创建”按钮进入创建命令面板。单击“几何体”按钮,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粒子系统”项。单击“雪花”按钮,在“顶”视图中新建雪花如图1所示。

2、选择“雪花”,进入“修改”命令面板,展开“参数”卷展栏,按图2所示修改“粒子”栏中的参数。(“视窗粒子数”值是是设置视图区中的粒子数量,不影响渲染效果;“渲染粒子数”值是设置渲染后的粒子数;“雪片大小”值是设置渲染是每个粒子的尺寸;“速度”值是设置粒子从发射器流出时的初速度;“变化”值是影向粒子的初速度和方向,值越大粒子喷射的越猛烈,喷射范围也越大;“雪花”、“圆点”、“十字叉”是设置粒子在视图区中的显示符号。 3、在“渲染”栏中选择“面”单选框,并按图3所示修改“粒子寿命”栏中的参数。将“开始”值设为负值可以在第0帧时看到粒子效果;“寿命”用于设置粒子从发射到消亡的时间。 4、修改后的效果如图4所示。单击视图控制区中的“缩放”按钮,对视图进行缩放,调整到图5所示的视角。

5、单击工具栏中的“材质编辑器”按钮,选择一个样本示例球,展开“贴图”卷展栏,单击“不透明”旁边的“None”按钮,在弹出的“材质/贴图浏览器”中选择“新建”,在右边的列表中

双击“三色渐变”项。 6、在材质编辑器中展开“渐变参数”卷展栏,在“输出”卷展栏,选择“反转”复选框,如图7所示。“放射”状的渐变方式能够真实的模拟雪花的形态。按默认的参数得到的材质是中间暗,周围亮的贴图方式,但雪花应该是中间亮,边缘暗,所以要反转操作。 7、单击材质编辑器中的“返回”按钮,返回上级目录,选择“自发光”复选框,并单击后面的色快,设置“RGB”值为“196、196、196”。 8、选择“雪花”,将材质赋予雪花。 9、打开“渲染环境”中的“环境”属性面板,给“环境贴图”选择一张天空的图片,渲染后的效果如图8所示。

从粒子到宇宙章节习题

且端没有内部间隙(“无间”),因而是不可分割的。把糖分割,开始的分割的糖会保持 甜的味道,但是不断地分割下去, 糖的微粒会越来越小, 直到把糖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 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是糖了,因此保持糖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糖的“ 原子结构的发现 19世纪发现了比分子更小的粒子一一原子后,就原子内部的结构问题 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 1895 年电子的发现,揭开了原子结构的面 纱,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本身是中性, 说明其中一 定还有带正电的“东西”存在。据此,科学家们 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提出了许多模 体,正电均匀分布在球体风,电子像西瓜籽那样嵌在其中。 为了检验汤姆逊的猜想,卢瑟福建议盖革和马斯登做一个a 粒子的散射实验:用放射性元素辐射出的高速a 粒子去轰击金 箔,观察a 粒子的偏转情况。因a 粒子质量很大,为电子的七 千多倍,又是高速飞行,如果汤姆逊模型成立,大多数a 粒子 图5-3 1. 2. 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 5.1认识分子 高山流水,动物植物,天上地下,这万千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德 漠克里特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叫原子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分割的(填“可”或“不可” 他认为这种很小的微粒是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在《经》第六十二条说: “端,体之无序(厚)而最前者也。”很明显, 在墨家看来,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原始的体积最小( “无厚”)的微粒(“最前者”),并 3.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存在的能保持物质 小微粒叫做 4. 物质一般是由 构成的,但也有物质是直接由 构成的。 5. 分子很小,现有直径为 10-10 m 的某分子,要将 个这种分子一个接一个排列才能达到一页纸的厚度( 0.1mm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图5-1 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 1898年汤姆逊提出的结构模型:如图 5-2所示图 原子像个实心的球 不变的最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1)基本粒子的定义及其变化 基本粒子是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但是因为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知逐渐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义随时间也是有所变化的。 目前在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理论认为的基本粒子可以分为夸克(quark)、轻子(lepton)、规范玻色子(boson)和希格斯粒子四大类。标准模型理论之外也有理论认为可能存在质量非常大的超粒子。 传统上(20世纪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介子,这是当时人类所能探测的最小粒子。而现代物理学发现质子、中子、介子都是由更加基本的夸克和胶子(gluon)构成。同时人类也发现了性质和电子类似的一系列轻子,还有性质和光子、胶子类似的一系列规范玻色子。这些是现代的物理学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2)基本粒子的分类 费米子:基本费米子分为两类:夸克和轻子。 夸克:目前的实验显示共存在6种夸克,其中包括它们各自

的反粒子。这6种夸克又可分为3“代”。它们是: 第一代:u(上夸克)d(下夸克) 第二代:s(奇异夸克)c(魅夸克) 第三代:b(底夸克)t(顶夸克) 它们的质量关系是。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他们之所以未能被早期的科学家发现,原因是夸克决不会单独存在(顶夸克例外,但是顶夸克太重了而衰变又太快,早期的实验无法制造)。他们总是成对的构成介子,或者3个一起构成质子和中子这一类的重子。这种现象称为夸克禁闭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科学家误以为介子和重子是基本粒子。 轻子:共存在6种轻子与它们各自的反粒子。其中3种是电子和与它性质相似的子和子。而这三种各有一个相伴的中微子。他们也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e(电子)、(电中微子) 第二代:(μ子)、(μ中微子) 第三代:(τ子)(τ中微子) 玻色子:玻色子是依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为整数的粒子。 规范玻色子,这是一类在粒子之间起媒介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之所以它们称为“规范玻色子”,是因为它们与基本粒子的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上帝的思维模式

上帝的思维模式 无论你是否真正相信上帝(或天主,下同)的存在,上帝的思维模式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用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着人们、教导着人们。另一方面,即使是上帝不可见,人们“相信”或“否定”一个不可见的事物,也一定是有着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人们去这样“思考”。这是辩证的思维模式分析的结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因为人类(应该说是信仰上帝的人类,下同)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人类反被上帝愚弄了。由于无知和欲望,而又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超越了自我,才能了解上帝、理解上帝。 对于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理解的、不可追问的、不可深究的;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所谓“上帝的思维模式”,仍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思维模式,不是我们普通凡人可以运用的。可以这样推测: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超越人类思维定势的、超越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类现代科技无法证实或探测的一种思维形式。本文试就上帝的某些思维模式的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1,万能定律。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上帝安排一切,上帝开始一切,上帝结束一切。这个定律,或者说是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源自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误区。在出现这个定律之前,人类并没有开始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意识。当人类开始认识自我之后,才了解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自我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体能的有限、认知的肤浅等等;人类越是发明新的科技,越是认识世界,越是证明自己渺小、无能。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穷的,越是无知,越是要寻求答案。到最后寻求不到答案时,为了给“未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用收敛思维的模式归结为一点,不得不承认:上帝伟大、上帝万能!这就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结果,因为自己无知,所以上帝万能。 如果用辩证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这“万能定律”也是因为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另一个误区。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喜欢采用点思维的模式,认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有些教会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可以任意宰杀动物、改造自然、发动战争、残杀无辜,并将人类与这个世界

3DMAX动画教程系列(二)PF粒子流入门教学

3DMAX动画教程系列(二)PF粒子流入门教学 这次我来说一下PF粒子流,这个节点式粒子工具 3DMAX动画教程系列(二)PF粒子流入门教学 01、这个效果的制作丝路是将粒子约束在物体内发布发射,在用集合体(细胞)替代粒子,达到最终目的。 所以第一部在场景中创建一个大的做约束用球体,一个小的做细胞的球体,和一个PF SOURCE(PF粒子发射器),所有的粒子效果都需要在场景中创建发射器。PF是一款基于节点方式的粒子特效工具,他不仅支持现有的功能节点,也支持自己编写的maxxcript语言。国外网上有很多PF脚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看看,由于PF是基于节点和脚本的程序,所以他拥有几乎无限的创造性,是一款十分强大的粒子工具。

3DMAX动画教程系列(二)PF粒子流入门教学 02、认识Particle View 这是一个节点模式控制面板,所有效果包括脚本都是一节点方式添加在这里,这种模块在maya,xsi里较为常见,在max里可能比较少见。上面的节点连接面板,下面则是它提供的一些控制功能,可以拖动到节点连接面板中,粒子的各种效果都是有这些控制属性来掌控。 默认的PF里边有一套EVENT事件发生属性和一个渲染属性。包括粒子的位移,旋转,缩放,速度,形态等等参数。 要想真正的全面了解PF粒子流,推荐认真阅读一遍官方帮助。

03设置粒子发射位置 将粒子原有的POSITION ICON替换成POSITION OBJECT,直接从下面的属性面板中拖动POS OBJ覆盖原有的ICON就行了。然后将拾取打球,将LUCATION改为VOL体积,因为我们是要让粒子在大球体整个三围体积空间里发射。 效果通过拖动时间滑块便可以在视窗中浏览。

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梳理

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一.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二.分子动理论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而不是同种物质之间。(2)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质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如打开香油平的盖子我们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发生在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如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同时滴入一地红墨水,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的快。 (6)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时,引力等于斥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距离由r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当分子间距离由r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6)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