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九章_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九章_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计划学时:2

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基因工程是在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三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这三项技术是:DNA的特异切割、DNA的分子克隆和DNA的快速测序。

早在50年代,阿尔伯(Arber)的实验室就已发现大肠杆菌能够限制侵染的噬菌体,60年代末进而证明大肠杆菌细胞内存在修饰–限制系统,即给宿主自身DNA打上甲基化标记并切割入侵的噬菌体DNA。1970年史密斯(Smith)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中分离出特异切割DNA的限制酶。次年,内森斯(Nathans)等人用该酶切割猴病毒SV40 DNA,最先绘制出DNA的限制图谱(restriction map)。1973年史密斯和内森斯提出修饰–限制酶的命名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以在特定位点切割DNA,限制酶的发现使分离基因成为可能。为表彰上述科学家在发现和使用限制酶中的功绩,197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阿尔伯、内森斯和史密斯。

1973年,科恩(Cohen)和博耶(Boyer)等将pSC101质粒作为载体与R质粒的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相融合,并将重组体DNA转化大肠杆菌,首次实现了DNA的分子克隆。

1975年桑格(Sanger)实验室建立了酶法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技术。1977年吉尔伯特(Gilbert)实验室又建立了化学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分子克隆和测序方法的建立,使重组DNA技术系统得以产生。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伯格、吉尔伯特和桑格,以肯定他们在发展DNA重组与测序技术中的贡献。

1977年板仓(Itakura)和博耶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omatostatin, SM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成功,得到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品。1982年,在建立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上均获得重大突破。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内并发生整合,从而使植株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同年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核中,然后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由此培育出巨型小鼠。仅仅10年时间,基因工程在实践中迅速成熟,日趋完善。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即一段DNA分子序列)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基因工程操作首先要获得基因,才能在体外用酶进行“剪切”和“拼接”,然后插入由病毒、质粒或染色体DNA片段构建成的载体,并将重组体DNA转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使其复制(无性繁殖),由此获得基因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的意思)。基因还可通过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体外进行扩增,借助合成的寡核苷酸在体外对基因进行定位诱变和改造。克隆的基因需要进行鉴定或测序。控制适当的条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得到表达,即能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这种获得新功能的微生物称为“工程菌”,新类型的动、植物分别称为“工程动物”和“工程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操作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步骤:

①分离或合成基因;

②通过体外重组将基因插入载体;

③将重组DNA导入细胞;

④扩增克隆的基因;

⑤筛选重组体克隆;

⑥对克隆的基因进行鉴定或测序;

⑦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⑧得到基因产物或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上述步骤可用图10-1来表示。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反以基因工程是人们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象工程一样可事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是人工的、离体的、分子水平上的一种遗传重组的新技术,是一种可完成超远缘杂交的育种新技术,因而必然是一种最新、最有前途的定向育种新技术。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

一、基因分离

(一)分别提取供体细胞(各种生物都可选用)的DNA与作为载体的松弛型细菌质粒 (也可用噬菌体或病毒作载体)。

(二)根据"工程蓝图"的要求,在供体DNA中,加入专一性很强的限制性酸内切酶,从而获得带有特定基因并露出称为粘接末端的DNA单链部分。必要时,这种粘接末端也可用人工方法进行合成。作为载体的细菌质粒等的DNA也可用同样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断,露出其相应粘接末端。

二、体外重组

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和质粒DNA片段放在试管中,在较低的温度(5-6℃)下混和"退火"。由于每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所切断的双链DNA片段的粘接末端有相同的核苷酸组成,所以当两者混在一起时,凡粘接末端上碱基互补的片段,就会因氢键的作用而彼此吸引,重新形成双键。这时,在外加连接酶的作用下,供体体的DNA片段与质粒DNA片段的裂口处被"缝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复制能力的环状重组体,即"杂种质粒"。

图10-1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过程示意图

三、载体传递

即通过载体把供体的遗传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载体必须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一般可以利用质粒的转化作用,将供体基因带入体细胞内;有时也可用特定的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或病毒(如在正常猴体内每殖的SV40球形病毒)作载体进行传递。

四、复制、表达

在理想情况下,上述这种"杂种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能通过处主复制而得到扩增,并使受体细胞表达出为供体细胞所固有的部分遗传性状,成为"工程菌"。

五、筛选、繁殖

当前,由于分离纯净的基因功能单位还,还较困难,所以通过重组后的"杂种质粒"的性状是否都符合原定"蓝图",以及它能否在受体细胞内正常增殖和表达等能力还需经过仔细检查,以便能在大量个体中设法筛选出所需要性状的个性,然后才可加以繁殖和利用。

三、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的产生和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切基因

工程操作都离不开微生物。从以下六个方面可以说明:

①基因工程所用克隆载体主要是用病毒、噬菌体和质粒改造而成;

②基因工程所用千余种工具酶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

③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宿主,即使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也要先构建穿梭载体,使外源基因或重组体DNA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克隆并进行拼接和改造,才能再转移到植物和动物细胞中;

④为大规模表达各种基因产物,从事商品化生产,通常都是将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或是酵母菌中以构建成工程菌,利用工厂发酵来实现的;

⑤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高温、高盐、高碱、低温等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

⑥有关基因结构、性质和表达调控的理论主要也是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中取得的,或者是将动、植物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中后进行研究而取得的,因此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操作技术,同时也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标志着人类改造生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不仅对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工农业生产和临床医学等实践领域开创一个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正在或即将使人们的某些梦想和希望变为现实。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带动了生物技术产生高速发展。现就基因工程一些重要的应用简略叙述如下:(一)、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包括一些在生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却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激素、酶和抑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和抗体、反义核酸和疫苗等。此外,还可利用重组DNA技术改造蛋白质,设计和生产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蛋白质药物。表10-3列出一些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重组蛋白质药物。其中,重组胰岛素是作为商品于1982年最早投放市场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疫苗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基因工程药物。这里仅对这两类药物作一介绍。

1. 重组胰岛素 (recombinant insulin)

胰岛素是在胰脏的胰岛中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它能提高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人的糖尿病,现在已能在细菌中克隆人胰岛素基因并用于大规模生产。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有两种技术路线。

其一,首先分别化学合成编码胰岛素A链和B链的基因序列,两条链的5′端各加甲硫氨酸密码子ATG,以便表达后加工。然后将合成的A、B链DNA序列分别插入到质粒载体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中,克隆基因受β-半乳糖苷酶基因启动子控制。重组质粒转化E.coli,分别表达A链或B链和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由于甲硫氨酸位于融合蛋白的连接处,在体外用溴化氰裂解甲硫氨酸,即可使A链或B链与β-半乳糖苷酶片段分开。然后A链和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

其二,先生产胰岛素原,并用酶切和化学裂解将其转变成胰岛素。具体过程是:将胰岛素原的mRNA经逆转录酶合成cDNA,并在cDNA的5′端加上甲硫氨酸密码子ATG。然后将cDNA 插入表达载体中,转化E.coli并表达N端为甲硫氨酸的胰岛素原。将表达产物分离纯化,

用胰蛋白酶和羧基肽酶B消化,切去C肽;再用溴化氰处理,除去N-端的甲硫氨酸,即得到胰岛素。

2. 重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s)

基因工程已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重组疫苗,这是一类更有效更安全的新型疫苗。所谓重组疫苗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抗原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将表达产物用作疫苗。

第一个被批准在人类中使用的重组疫苗是用酵母生产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它是由乙肝病毒表面蛋白抗原基因在酵母细胞中克隆和表达得到的HBsAg,实际上是中空的病毒颗粒(只含表面抗原蛋白和磷脂),经纯化后可作为乙型肝炎疫苗。

除用酵母外,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也被作为宿主,甚至植物也能产生重组疫苗。现在世界上许多实验室正在试验制备HIV的重组疫苗。

(二)、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

近年来,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家们已能将重组DNA导入植物细胞,并成功培育了许多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植物。主要包括抗病虫害、抗逆(抗盐、碱等)、耐除草剂、延长水果蔬菜的贮存期等,此外还可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如人的干扰素)、抗体、疫苗等。转基因植物的构建主要通过Ti质粒,因此这里将主要介绍Ti质粒的改建和应用。由于Ti质粒能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的T-DNA片段,使它能够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T-DNA从土壤农杆菌转移到植物细胞核内是由T-DNA两侧25个碱基对的重复序列所介导,同时还需要在Ti质粒毒性区(vir)某些基因产物(vir蛋白)的作用。其中virE2和virD2两种蛋白,可以保护T-DNA,使其免受植物细胞中核酸酶的降解,并引导T-DNA进入植物细胞核,使其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转移T-DNA进入植物基因组的这一细菌系统被用来转移重组DNA。但由于Ti质粒太大,不便于操作,因此人们构建了许多Ti质粒衍生物作为植物的克隆载体。主要有两种类型:

1.二元载体系统(binary vector system)(图10-14b)

由2个质粒组成,一个是克隆载体,另一个是辅助质粒。克隆载体通常是由E.coli的一个小质粒构成,便于进行遗传操作。其中含有T-DNA两个末端序列,它对于T-DNA的整合是必需的;还含有DNA复制起点(既有E.coli的复制起点也有根癌土壤杆菌的复制起点),使其可在E.coli和根癌土壤杆菌之间进行穿梭转移。它常含有两个选择标记基因(一个用于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另一个用于在E.coli中表达);此外还含有多克隆位点,便于外源DNA的插入。辅助质粒(helper plasmid)是由经修饰的Ti质粒所构成,该质粒缺失或部分缺失T-DNA区,但却含有一整套的vir基因。当外源DNA被插到克隆载体后,载体被导入E.coli中。然后通过接合转移进入土壤农杆菌中(该菌含有辅助质粒),最后外源基因由T-DNA携带在Ti衍生质粒的作用下转移至植物细胞,与染色体DNA发生重组,为植物提供了一个新的特性。

2.共整合载体系统(cointegrate vector system)

共整合载体(图10-14a)是由一个缺失了致瘤基因的Ti质粒与一个普通穿梭质粒载体构建而成。其中克隆载体和经修饰的Ti质粒中都含有一段同源的DNA片段。当带有外源基因的克隆载体进入土壤农杆菌后,通过同源重组就可以把克隆的基因整合到Ti质粒上,形成一个共整合载体,然后由Ti质粒提供vir蛋白,协助带有外源基因的T-DNA向植物细胞转

移。此外,近年来已成功地发展出一些使外源DNA进入植物细胞的新技术,例如电穿孔、激光穿孔、基因枪等,这些技术使植物基因工程日趋成熟,新的改进性状的工程植物不断被创造出来。

(三)、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动物,从而开辟动物育种新途径。所谓转基因动物是指用重组DNA技术和显微注射技术,将克隆DNA

导入受精卵,使外源基因在实验室研究动物以及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饲养动物两者均能得到表达的动物。

构建转基因动物的主要步骤:将克隆的外源基因注射到一个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然后将接种后的受精卵移植到雌性受体的子宫内;移植后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后代,其中部分后代的细胞中携带转入的外源基因并得到表达。

1982年培育转基因小鼠获得成功,使科学们受到极大鼓舞,随后对各种家禽、家畜鱼类进行基因操作,培育出一系列改进性状的新品种。转基因的瘦肉型猪、高产奶的奶牛、快速生长的家畜和鱼类等已进入实用阶段。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血清蛋白、疫苗等也获成功。正在尝试培养带有人体基因的猪,使其器官能够移植人体而不被排斥。

转基因动物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对于基础生物医学及发育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所谓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大致有三类:

①用正常基因去弥补有缺陷的基因,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

②通过转移基因以刺激免疫力,用于肿瘤和艾滋病的治疗。

③所转移的基因用于配合细胞或药物治疗,以便增强特异性或增强疗效。

基因治疗为临床医学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一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恶性传染病(如各型肝炎、艾滋病等)可望通过基因治疗来达到防治的目的。1990年美国首次在临床上将腺苷脱氨酶(ADA)基因导入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用以治疗因该基因缺陷而引发的重度免疫缺陷综合症(SCID),获得成功。其后在囊性纤维化(CF)、血友病、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基因治疗中作了有益尝试。我国基因治疗也已取得可喜成果。1991年首例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获得理想结果。脑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已完成临床前试验。目前基因治疗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有待改进,主要是: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基因,构建安全、特异和高效表达载体,将重组DNA导入人体并控制其高表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必将有助于人类重要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基因治疗手段的提高。可以比较乐观地认为,21世纪20年代以前,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临床医学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人类战胜疾病,促进健康,将带来无尽的益处。五、基因工程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有力促进了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分子克隆和构建工程菌对了解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与代谢调节以及微生物

生态等基本过程,提供了最好方式。通过分子克隆、限制内切酶图谱以及DNA测序等技术,使遗传学家能够快速绘制并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利用克隆基因进行定位诱变、基因分裂(gene disruption)或敲除突变(knockout mutations),并使这些突变基因导入到微生物染色体中,有助于对突变微生物进行的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使科学家能够给某个基因贴上"标签"(tag),以便于对该基因进行研究。例如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通常被用于作为一个报导基因,它的酶活性可通过含呈色物质的指示平板而被检测。另一个例子是,将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的细菌荧光素酶或者发光甲虫(beetles)的虫萤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导入E.coli。当这些基因表达时,在琼脂平板上人们可以发现E.coli工程菌的发光菌落。测定荧光素酶需要加入ATP和荧光素。最近从一种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分离并克隆了编码绿色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基因,GFP不需要辅助因子,在许多生物学研究中已被用作为报导者或"标签"。

六、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基因工程的兴起导致生物科学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引发了生物科学中技术上的创新和迅猛发展。使传统生物技术,发展成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即简称为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用于工程实践而形成了各类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其中以基因工程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第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促使生物科学获得前所末有的高速度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进入了新的研究深度。发育分子生物学、神经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理学、分子进化学等学科领域的蓬勃发展。第三,为改造生物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使生物学进入创造性的新时期。从而使得在分子水平上重新设计、改造和创建新的生物形态和新的生物物种成为可能。基因工程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十分巨大的。以上叙述仅涉及制药、农业和医学领域的某些方面。其实,基因工程的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在食品、化工、环保、采矿、冶炼、材料、能源等众多领域都有诱人的开发前景。它将在人类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和贡献。当然,它也和其它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在它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因工程与传统生物技术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操作,改变已有的基因甚至创造新的物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的工作。因此,基因工程是否具有潜在的危害性,特别是转移至人体的基因是否会激活原癌基因,基因工程是否会导致出现新型病原生物等问题必然也成为人们关心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既然能发明一种新技术,必然也将会有能力掌握这门新技术,使它朝着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小结

1. 基因工程,即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础上结合有关现代科学和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而开拓的新兴技术领域。它的出现促使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了生物科学面貌,并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2. 基因工程的操作主要包括:基因的分离、合成和重组,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的测序和鉴定,基因的体外扩增和定位诱变,基因的表达等技术。

3. 基因克隆载体通常由病毒、噬菌体和细菌质粒DNA改建而成,并需选择适当微生物作为克隆基因的宿主。微生物为基因操作提供了各种工具酶。

思考题

1、在基因工程中,为什么需要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他们各起什么作用?

2.基因工程的操作的基本过程

第九章_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计划学时:2 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基因工程是在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三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这三项技术是:DNA的特异切割、DNA的分子克隆和DNA的快速测序。 早在50年代,阿尔伯(Arber)的实验室就已发现大肠杆菌能够限制侵染的噬菌体,60年代末进而证明大肠杆菌细胞内存在修饰–限制系统,即给宿主自身DNA打上甲基化标记并切割入侵的噬菌体DNA。1970年史密斯(Smith)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中分离出特异切割DNA的限制酶。次年,内森斯(Nathans)等人用该酶切割猴病毒SV40 DNA,最先绘制出DNA的限制图谱(restriction map)。1973年史密斯和内森斯提出修饰–限制酶的命名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以在特定位点切割DNA,限制酶的发现使分离基因成为可能。为表彰上述科学家在发现和使用限制酶中的功绩,197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阿尔伯、内森斯和史密斯。 1973年,科恩(Cohen)和博耶(Boyer)等将pSC101质粒作为载体与R质粒的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相融合,并将重组体DNA转化大肠杆菌,首次实现了DNA的分子克隆。 1975年桑格(Sanger)实验室建立了酶法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技术。1977年吉尔伯特(Gilbert)实验室又建立了化学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分子克隆和测序方法的建立,使重组DNA技术系统得以产生。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伯格、吉尔伯特和桑格,以肯定他们在发展DNA重组与测序技术中的贡献。 1977年板仓(Itakura)和博耶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omatostatin, SM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成功,得到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品。1982年,在建立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上均获得重大突破。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内并发生整合,从而使植株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同年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核中,然后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由此培育出巨型小鼠。仅仅10年时间,基因工程在实践中迅速成熟,日趋完善。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即一段DNA分子序列)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基因工程操作首先要获得基因,才能在体外用酶进行“剪切”和“拼接”,然后插入由病毒、质粒或染色体DNA片段构建成的载体,并将重组体DNA转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使其复制(无性繁殖),由此获得基因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的意思)。基因还可通过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体外进行扩增,借助合成的寡核苷酸在体外对基因进行定位诱变和改造。克隆的基因需要进行鉴定或测序。控制适当的条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得到表达,即能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这种获得新功能的微生物称为“工程菌”,新类型的动、植物分别称为“工程动物”和“工程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操作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步骤: ①分离或合成基因; ②通过体外重组将基因插入载体;

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本文将从基因工程的概况、发展、应用与前景进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前景 1 基因工程的概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2 基因工程的发展 1860至1870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80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 1983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1988年,K.Mullis发明了PCR技术。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转基因禽类金蛋计划和“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1任务—003

01任务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 道试题,共100 分。) 1. 与Ⅰ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是() A. IgE参与 B. 补体参与 C. 个体差异 D. 无严重组织损伤 E. 肥大细胞 2. 与内源性抗原提呈密切相关的分子是() A. MHCⅠ类分子 B. MHCⅡ类分子 C. FcγR D. mIg E. C3bR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B.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C. 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4. 交叉反应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 A. 线性表位 B. 构象表位 C. 共同表位

D. 不同的抗原表位 E. 隐蔽性表位 5. 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输血反应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 T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 TCR B. TCR-CD3 C. CD28 D. CD2 E. CD3 7. 可与TCR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的CD分子是() A. CD2 B. CD3 C. CD4 D. CD8 E. CD28 8. 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B细胞 E. NK细胞 9. 3-6个月的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缺乏() A. sIgA B. IgG C. IgM D. IgD E. IgE 10. sIgA的分子特性,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 B. 主要分布于外分泌液的抗体 C. 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 D. 在感染中最早合成的抗体 E. 五聚体 11. 主要识别TI抗原,属于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 B1细胞 B. B2细胞 C. NKT细胞 D. γδT细胞 E. 巨噬细胞 12. 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血小板 C. 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一、基因工程的概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是十分不易的。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 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鸟枪法的具体做法是:用限制酶将供体细胞中的DNA切成许多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别载入运载体,然后通过运载体分别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供体细胞提供的DNA(即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别在各个受体细胞中大量复制(在遗传学中叫做扩增),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离出来。如许多抗虫抗病毒的基因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获得。 用鸟枪法获得目的基因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一般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目前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条途径是以目的基因转录成的信使RNA 为模版,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基因。另一条途径是根据已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信使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推测出它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通过化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2、病毒体:结构完整、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特指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颗粒,可短暂存活并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如HBV、HIV。 3、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多、短而直的蛋白性丝状物。按功能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是细菌的黏附结构,构成细菌毒力,如淋球菌依靠菌毛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而致病;后者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DNA构成,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 5、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因其特殊的中毒症状。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7、Dane 颗粒:HBV是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42NM的球形颗粒。因Dane于1970年在乙肝感染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故又称Dane 颗粒。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衣壳、内衣壳、核心。Dane颗粒为

HBV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8、细胞因子: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有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9、正常菌群:存在于身体各部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菌群,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免疫协调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物质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只含B细胞抗原决定簇,不需要T细胞协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12、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芽胞可能存活。注射前的皮肤用酒精棉涂抹即为消毒。 13、真菌:一类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又称为霉菌)。如引起各类癣症的多细胞真菌;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单细胞真菌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它组织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脏器的化脓性感染,如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15、荚膜:某些细菌表面包裹的粘液性多糖或多肽类物质,可保护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本章习题 1.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答: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器工程等。狭义的遗传工程即是通常讲的基因工程。本章只涉及狭义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 理论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主要是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DNA分子的新组合,这种重组不同于精典遗传学中经过遗传交换产生的重组。 实践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使所有实验生物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工厂化生产药品、疫苗和食品;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培养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详见第10题)。 2.简述基因工程的施工步骤。 答:基因工程的施工由以下这些步骤: ⑴.从细胞和组织中分离DNA; ⑵.利用能识别特异DNA序列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DNA分子,制备DNA 片段; ⑶.将酶切的DNA片段与载体DNA(载体能在宿主细胞内自我复制连接),构建重组DNA分子; ⑷.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多个完全相同的拷贝,即克隆; ⑸.重组DNA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分配到子细胞,使子代群体细胞均具有重组DNA分子的拷贝; ⑹.从宿主细胞中回收、纯化和分析克隆的重组DNA分子; ⑺.使克隆的DNA进一步转录成mRNA、翻译成蛋白质,分离、鉴定基因产物。

3.说明在DNA克隆中,以下材料起什么作用。 (1)载体;(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3)连接酶;(4)宿主细胞;(5)氯化钠 答:⑴. 载体:经限制性酶酶切后形成的DNA片段或基因,不能直接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一个DNA片段只有与适合的载体DNA连接构成重组DNA后,在载体DNA的运载下,才可以高效地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复制、扩增、克隆出多个拷贝。可作为DNA载体的有质粒、噬菌体、病毒、细菌和酵母人工染色体等。 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基石。在细菌中这些酶的功能是降解外来DNA分子,以限制或阻止病毒侵染。这种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在这一序列内将双链DNA分子切断。 ⑶. 连接酶:将外源DNA与载体相连接的一类酶。 ⑷. 宿主细胞:能使重组DNA进行复制的寄主细胞。 ⑸. 氯化钠:主要用于DNA提取。在pH为8左右的DNA溶液中,DNA分子是带负电荷的,加入一定浓度的氯化钠,使钠离子中和DNA分子上的负电荷,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钠盐沉淀。另外,氯化钠也是细菌培养基的成分之一。 4.有一个带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的质粒,在其四环素抗性基因内有一个该质粒惟一的EcoRI酶切点,今欲用EcoRI位点克隆果蝇DNA,构建一个基因库,连接的产物转化大肠杆菌菌株DH5 ,试问:⑴. 在培养基中加入哪一种抗生素用于选择阳性克隆?⑵. 对哪一种抗生素有抗性的质粒携带外源果蝇DNA片段?⑶. 如果有的克隆可抗两种抗生素,如何解释? 答:⑴.在培养基中加入四环素结合影印法可用于选择阳性克隆。 ⑵.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的质粒携带外源果蝇DNA片段。 ⑶.这种克隆是没有受到EcoRI酶解的原始质粒或这些克隆都是自连形成的非重组体。 5.在构建一个真核生物核DNA库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核基因库是将某一生物的全部基因组DNA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构建而成的。通常方法是,尽量提取大分子量的核DNA,用限制性酶酶切后,分离选择具有一定长度(大于15kb)的DNA片断,与适宜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程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 程

微生物工程 壹.名词解释 微生物工程: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壹种技术。 拮抗作用:当多种物质联合作用时,其中的壹种物质会通过壹定渠道降低另壹种物质的作用(通常是有害作用),使机体维持平衡状态。例如当人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俩种激素桔抗作用使血糖的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结果是使血糖的含量升高。 生物测定: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如激素、抗生素、药物等)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载体:能够插入核酸片段、能携带外源核酸进入宿主细胞,且在其中进行独立和稳定的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 质粒: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能够独立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 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菌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以释出DNA。将DNA烘干固定于膜上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号,且和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效价:抗生素的计量单位,是抗生素等生物制品有效成分含量高低的指标,能够通过仪器的方法测得。 复制起始位点:指在DNA转录时RNA聚合酶和之结合,起始转录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决定转录起始位点和转录频率。 BOD(生物需氧量):通常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壹个综合指示。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

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半连续发酵:指在发酵过程的后期周期性地放出部分含有产物的发酵液,然后再补加相同体积的新鲜培养基的发酵方法。这种发酵能够重复多次。 半连续发酵semi-continuousfermentation: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补充发酵:指在发酵过程中以壹定的速率排出成熟的发酵液,同时以相同的速率加入新鲜培养基,使整个发酵过程基本维持在稳定期的发酵方法。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壹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下游处理:特指生物工程产品生产程序中的后期加工。指的是生物产品特别是发酵液的分离、纯化、加工、剂型制备等,直至达到产品质量要求的整个处理过程。 二.简答题 1.基因工程在微生物工程的应用表当下哪些方面?每壹方面举例1-2个说明。答:①生产药物疫苗中的引用:这类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是当前基因工程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发展迅速。例如:有抗肿瘤.抗病毒功能干扰素.白细胞等;用于生理调节的胰岛素和其他生长激素等。 ②改造传统工业发酵菌种:例如生产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这类菌种基本上都要经过长期的诱变或重组育种,生产性能很难再大幅度的提高。要打破这壹局面,必须使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才能解决。目前在氨基酸.酶制剂等领域已有大量成功的例子。 ③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利用基因工程可培育同时能分解多种有毒物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如水平过低可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____________性而缺乏 ____________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 4.CK通常以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产生CK的细胞本身,或以___________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5.TCR-CD3复合体中,TCR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CD3分子则通过胞浆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将抗原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6.细菌结构中缺乏_____________,称为细菌L型。 7.肠热症主要由______________引起。 8.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是________________。 9.汉坦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的病原。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异嗜性抗原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败血症 5.微生态失调 三、单选题:从下列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类毒素免疫动物的免疫血清制成 B.注射前需作皮肤试验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下列哪类Ig升高可提示机体近期感染() A.IgG B.IgM C.IgE D.IgA 4.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补体成分是()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1 免疫防御2免疫检视3免疫应答4中枢免疫器官5抗原6抗原决定簇7抗体8Ig9补体10经典途径11细胞因子12白细胞介素13IFN14MHC限制性15BCR复合物16浆细胞17CTL18TCR19抗原提呈细胞20内源性抗原21外源性抗原22再次应答23故有免疫24超敏反应 1微生物2 正常菌群3机会致病菌4L型细菌5热源质6细菌素7病毒体8感染性核酸9刺突10复制周期11隐蔽期12干扰现象13质粒14败血症15脓毒血症16内毒素血症17潜伏感染18包涵体19毒血症20菌血症21SPA22血浆凝固酶23破伤风痉挛毒素24破伤风抗毒素25卡介苗26感染免疫27结核菌素试验28抗原转换29抗原漂移30Dane颗粒31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免疫简答 1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4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含义及作用 5免疫器官的组成 6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8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9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10简述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1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2简述IgG的特性及功能 13简述IgM的特性及功能 14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6何谓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是如何发挥其限制性的? 17简述HLA-I、II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18简述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几种方式及其应用 19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20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21何谓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各自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以及杀伤机制 25试述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6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7简述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9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0为什么过去未注射过青霉素的患者会对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十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或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就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与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与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基因工程这个术语可以用来表示特定基因操作,也可泛指它所涉及的技术系统,其核心就是构建重组体DNA的技术。因此,基因工程与重组DNA技术有时也就成为同义词。 基因工程就是在现代生物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以及其她数理科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并有赖于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出现就是本世纪生物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事件,它使得生物科学获得迅猛发展,并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按照自己意愿进行各种基因操作,大规模生产基因产物,并且去设计与创建新的基因、新的蛋白质与新的生物物种,这也就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基因工程概述 一、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基因工程就是在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三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这三项技术就是:DNA的特异切割、DNA的分子克隆与DNA的快速测序。 早在50年代,阿尔伯(Arber)的实验室就已发现大肠杆菌能够限制侵染的噬菌体,60年代末进而证明大肠杆菌细胞内存在修饰–限制系统,即给宿主自身DNA打上甲基化标记并切割入侵的噬菌体DNA。1970年史密斯(Smith)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中分离出特异切割DNA 的限制酶。次年,内森斯(Nathans)等人用该酶切割猴病毒SV40 DNA,最先绘制出DNA的限制图谱(restriction map)。1973年史密斯与内森斯提出修饰–限制酶的命名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以在特定位点切割DNA,限制酶的发现使分离基因成为可能。为表彰上述科学家在发现与使用限制酶中的功绩,197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阿尔伯、内森斯与史密斯。 1973年,科恩(Cohen)与博耶(Boyer)等将pSC101质粒作为载体与R质粒的四环素与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相融合,并将重组体DNA转化大肠杆菌,首次实现了DNA的分子克隆。 1975年桑格(Sanger)实验室建立了酶法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技术。1977年吉尔伯特(Gilbert)实验室又建立了化学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分子克隆与测序方法的建立,使重组DNA技术系统得以产生。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伯格、吉尔伯特与桑格,以肯定她们在发展DNA重组与测序技术中的贡献。 1977年板仓(Itakura)与博耶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omatostatin, SM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成功,得到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品。1982年,在建立转基因植物与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上均获得重大突破。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内并发生整合,从而使植株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同年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核中,然后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由此培育出巨型小鼠。仅仅10年时间,基因工程在实践中迅速成熟,日趋完善。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生物的遗传性状就是由基因(即一段DNA分子序列)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决定的。基因工程操作首先要获得基因,才能在体外用酶进行“剪切”与“拼接”,然后插入由病毒、质粒或染色体DNA片段构建成的载体,并将重组体DNA转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使其复制(无性繁殖),由此获得基因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的意思)。基因还可通过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体外进行扩增,借助合成的寡核苷酸在体外对基因进行定位诱变与改造。克隆的基因需要进行鉴定或测序。控制适当的条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得到表达,即能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这种获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_问答题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问答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优点? 答:1、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 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围; 3、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源性生理活性物质; 4、源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进行改造和去除; 5、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2.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 答:目的基因的克隆; 构建DNA 重组体; 将DNA 重组体转移入宿主菌构建工程菌; 工程菌的发酵;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产品的检验等。 3. 化学合成目的基因的先决条件? 答:较小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编码基因可以采用人工化学合成,其先决条件: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按相应的密码子推导出DNA 的碱基序列。 4. 人工合成基因的限制有哪些? 答:1、不能合成太长的基因,50~60 个碱基对; 2、人工合成碱基对时,遗传密码的简并会为选择密码带来很大的困难: 3、费用高。 5. 基因工程宿主菌应满足那些要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宿主菌有哪些? 答:1、容易获得较高浓度的细胞; 2、能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 3、不致病、不产生毒素; 4、发热量低,需氧低,适当的发酵温度和细胞形态; 5、容易进行代调控; 6、容易进行DNA 重组技术操作; 7、产物的产量、产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宿主菌可分两大类:1、原核细胞: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 2、真核细胞:酵母菌、丝状真菌、哺乳动物细胞。 6. 表达载体须具备哪些条件?常用载体有哪些? 答:1、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2、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但每种切口最好只有1 个,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3、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4、所产生的mRNA 必须有翻译的起始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