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1.2

实验心理学1.2
实验心理学1.2

第六章知觉

1.解释:

定势:之前发生的知觉对当前知觉的影响,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又称为心向或思维定势。

深度知觉:判断物体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的知觉。

绝对距离:判断观察者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绝对距离。

形状常性:当观察物体的角度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形状仍然不变。描画法、比配法。

大小常性:当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仍然不变。

错觉:所谓错觉就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说明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有哪些?

刺激物同时刺激双眼是否形成双眼视差,以及视差的程度依下列条件为转移,即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

A、一个物体如果是平面的,或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一样远,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没有差异。

B、一个物体如果是立体的,或者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远近不同时,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是有差异的。

C、一个立体物的深度增加时,或几个平面物距眼睛远近差别变大时,形成的象的差异的程度也就越大。

D、如果把立体物或几个距眼睛不同的平面物,原来离眼远的部分和原来离眼近的部分调换过来,则右眼和左眼网膜上的象也就相应的调换过来。

以上是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单眼虽然也可以利用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影等来分辩远近,但其效果远不如双眼准确。尤其是当视野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利用周围环境的物体作为参考时,双眼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3.深度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客观条件就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点。而客观条件在人的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物体的大小。假如知道客体的实际大小,那么,通过视觉就可以推知它到你的距离。

2.物体的遮挡。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物体部分的掩盖了另一个,就被知觉为近。

3.光亮和阴影。显然,光亮的物体近一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就显得远。图画就是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色的。

4.空气透视。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远处的物体轮廓不如近处的清晰分明。由于这种经验,就使人觉得模糊不清的比看得清楚的物体离我们远。

5.线条透视。空间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近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就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就小。

6.运动视差。视野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提供了关于对象所处的距离的线索。我们就可能根据物体的相对移动速度来判断距离。

4.深度知觉形成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1.个体的生活经验。客观条件为人提供了判断距离的经验,而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深度信息,但人类的视网膜的视象,只是准空间的平面象。视象本身不具有深度,人眼之所以能够看出深度,这是人的大脑利用各种深度线索产生深度知觉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完成的,即人类的生活经验。

2.眼球运动线索。包括眼睛水晶体调节运动和两眼视轴的辐合运动,只在很有限的距离起作用。

3.双眼深度线索

(1)双眼视差。在两个网膜上分别感觉着不同的视象,这就是双眼视差。

(2)深度视锐。这是能够辩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或深度的最小辩别阈限。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用霍尔一多尔曼知觉仪来进行。这个仪器上有一(或两)个圆定的立柱,有一个可以前后移动的立柱。仪器上有刻度,可以读出移动立柱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距离(误差)。被试在2米处通过仪器窗口进行观察,并对活动立柱进行调节,调节到与固定立柱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主观上)。

第七章记忆

1.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研究前摄抑制的设计:

实验组:先学习A,后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

控制组:休息(时间如学A),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

●研究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

实验组:学习A——学习B;检查对A的保存量;

控制组:学习A——休息(时间如学B),检查对A的保存量。

在前摄抑制的这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B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所对B的保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习A 对学习B有前摄抑制的作用;在倒摄抑制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A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对A的保存量,那么,学习B对学习A就有倒摄抑制作用。

产生抑制的因素:

1.材料的相似性。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成份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

2.学习的巩固程度。对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越好,则抑制效果就越小。

3.学习时间的安排。在学习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学习,则产生的抑制就比较大;如果先后学习之间有一个短暂的体息,这种抑制的程度就降低。

2.试学习设计一项瞬时记忆的实验研究。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只报告全部识记材料中的指定部分的内容。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然要求被试识记所有内容,但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部分,再由这一部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因此,任意要求被试回忆哪一行,其结果都可以代表其他各行的识记效果。

3.短时记忆遗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1.缺乏复述。遗忘是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也是如此,是由于对储存的信息缺乏复述而导致记忆痕迹自行消退的结果。

2.干扰。短时记忆的遗忘,后继活动的干扰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4.影响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的迁移。在一种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会对学习另一种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迁移的效果有两种:正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容易学习;负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加困难。

(2)材料本身的特点。

一、意义性。意义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要比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好,这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被证明了的。

二、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材料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其学习和记忆效果也就不同。

5.学习和记忆的方法

①死记硬背学得的东西,一般很难长时间的保存。所以,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在事物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联系越多,则越有利于对其保存。

②整体学习和分散学习。把材料当作一个整体反复的学习记忆,几次达到标准;或把材料分成几部分,逐一学习各个部分,最后达到同样的标准。哪一种方法效率高?一般的说,分散学习优于整体学习。在记忆需要反复多次的情况下,一般的应考虑:

A.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消退。

B.恢复:紧密集中的学习会产生疲倦等抑制性因素,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学习中也应考虑记忆的恢复。

C.休息时间的安排:休息可以避免干扰性反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休息又会使已经产生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休息时间一般不宜太长,间隔也不宜太长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④两种记忆的干扰因素不同。

7.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说。其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

(2) 迁移适当加工说。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子系统。

(3) 激活扩散理论。有人从激活扩散理论出发,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它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阀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由于节点的激活过程具有积累性,从而使这些节点更易于激活,表现出启动效应。

8.解释:

记忆: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的保存。

全部呈现法:把需要被试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一次全部呈现给被试,让其学习和记忆。具体使用时又会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限定学习时间,另一种是不限定学习时间。

提示法:把材料的各个项目按一定的速度依次向被试呈现,让被试进行学习和记忆。

对偶学习法:把学习材料匹配成对的呈现,以使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测量方法:词干补笔和知觉辩认(经典方法)。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

1.解释:

思维: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分析: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分为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

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个别特征、属性结合起来。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心理语言学将言语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即获得、理解和生成。言语理解的对象又包括来自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的材料,前者即口语理解,后者即阅读。

语言:是若干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结合的若干规则的集合。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A 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B区别: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思维是一种过程;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1)什么是动作技能,其形成具有什么特点?

动作特别灵活敏锐而发展成为熟练技巧,包括运动技能和行为技能。运动技能在日常表现得较为广泛,劳动中的各种操作、速写、打算盘等都属于这种技能;行为技能是在应用行为规范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巩固。如:良好的卫生习惯、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等。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A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属于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特点:①注意范围狭小②习惯动作的干扰③慌乱、紧张、不协调。

B动作的交替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表现出:①初步掌握局部动作的联系;②紧张程度逐渐降低。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随着练习的增加,技能就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特点:①动作形成了自动化②意识控制减小

(2)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明确练习目的。有无明确的练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科学的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方法。明确练习目的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有强烈的动机因素;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2.正确的练习方法。①避免试误法:尽量接受前人的正确经验,少走弯路;②示范讲解相结合;③循序渐进

3.了解练习的结果(反馈)。了解练习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a)可以纠正练习中随时产生的错误,减少多余的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b)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练习的效果。了解得愈准确,则练习的效果就愈好。

c) 各种结果都可能起反馈作用.

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历哪几个程度(结合解Newell)

a)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明确要求和条件,把握要求和条件的联系。

b)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即选定用何种方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c)运用策略,具体解决问题。即具体使用策略的过程。

d)检验。即验证所使用策略的正确性,检验包括实验检验与思维检验。

5.试举例说明概念的形成阶段。

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a)概念形成的尝试阶段;

b)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

c)概念形成的巩固阶段。

6.什么是人工概念?简介人工概念研究。

所谓人工概念,就是用实验方法模拟概念形成过程所得到的概念。比较有影响的人工概念研究有:

①贺尔首创了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贺尔用所谓的配对学习方法,把具有相同偏旁的汉字和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通过改变字形呈现的条件等,来探索人工概念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②海德勃莱德的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具体概念最容易形成,其次是空间概念,数概念最难。他的实验研究是用配对联想技术,每次先后呈现几个图,要被试对每个图配上无意义词(人工概念)。

③布鲁纳的假设-考验说。布鲁纳提出了假设-考验说,强调假设和策略的运用在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7. 什么是学习曲线,它有哪些形式?

用图解的方式来表示练习期间动作变化过程的曲线形式。练习曲线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①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时间曲线。

②练习次数与错误次数的关系曲线----错误曲线。

③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关系曲线----工作量曲线。

8、关于语法

乔姆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所作的研究对当时的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在此之前,人们也就语法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限定状态语法。

②短语-结构语法。

③转换语法。乔姆斯基将句子结构区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指实际表达出的句子,是句子的形式,对它可进行逐层分析;深层结构指句子的抽象表征,是句子的内容(或意义);两者之间通过转换规则相联系。

9、关于认知加工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问题

这是许多认知加工研究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言语理解中,主要包括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和交互作用三种观点。主要模式有:高夫模式、古德曼模式、鲁墨哈特模式。

10、字词表征的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该模型由许多节点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间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激活扩散模型。这是一个非等级的网络结构,其概念间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相联系,联系用连线表示,连线有长短之分和强弱之分,分别代表了联系的紧密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激活数量有限,它在扩散中将逐渐减弱,减弱程度与连线的强度成反比,连线的强度又与其使用频率成正比。

11、字词表征和识别的单位:整词表征与分解表征;句子加工策略: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

12、解决问题的途径:假设——检验法、选择性搜索法、爬山法。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势的影响、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噪音等。

第九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的表情动作:有机体在情绪状态时,外部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身段表情动作、言语表情动作。

3、研究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情绪的传统方法有两种,即表现法和印象法。

1.表现法,运用现代的测试手段,测量和记录伴随有机体情绪发生时的生理变化(皮肤电反射、呼吸、心跳、心电、脑电、中枢神经递质等)和外部行为变化的方法。表现法的主要优点是比较客观,可以达到对情绪问题的较客观的研究。

2.印象法,即通过谈话和问答来了解被试情绪体验的方法。印象法的主要缺点:

①带有有较多的主观色彩;

②横向难于比较: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不同被试得到的有关情绪体验的内省报告,难于进行比较。

③情绪在内省时会趋于消散,回忆情绪时又会降低强度。

情绪研究者一般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较适宜的做法是两者并用,即既用表现法取得对情绪的客观记录,又用印象法记录被试的主观体验。从而对情绪进行客观、科学而全面的研究。

4、沙赫特和辛格关于情绪问题的实验设计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判断,沙赫特和辛格精心设计了一个涵盖检验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的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者首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分别注射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典型的生理唤醒状态。但只告诉他们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发生的作用。然后,向这三组被试说明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并作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1)第一组:注射后将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反应(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正常反应);

(2)第二组:注射后身体发抖、脚有点麻,其它的反应不会有;

(3)第三组:不作任何说明。

接着,把这三组被试各分为两部分,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情境中:一种是引人发笑的愉快情境(看一些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实验者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显示,第二、第三组被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愉快或愤怒的体验。

按照实验预测:

(1)如果情绪是由生理唤醒状态决定,这三组被试应产生一致的情绪反应;

(2)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决定,则不论哪组被试都应是被所在情境所左右。

实验结果证实: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5、情绪研究中的变量

一、认知变量:情景变量、由主试操纵的对情绪或其他情绪刺激的认知解释、自我报告。

二、行为变量:一类是“典型的”情绪行为,即对典型情绪行为的直接描述和记录,表示愤怒的表现等;另一类行为变量主要来自条件性情绪反应和积极——消极回避反应的研究技术。

三、生理指标:作为自变量的生理变量,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有三种:损伤法、电刺激法和化学刺激法。

6、试设计一项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检验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左右手的动作稳定性程度的比较。

二、仪器和材料:九洞仪、金属棒(离尖端1cm处和2.5cm处有标记)

三、程序:

(一)按下列要求接好电路:当金属棒与九洞仪的洞边相接触时,小灯泡就亮。

(二)排好实验顺序如下,每种情况先做优势手,后做非优势手。

(三)对被试的指示语要说明:手拿金属棒必须和洞的所在平面垂直,手臂悬空,要注意集中,尽量做到棒不碰洞边,在限定时间时还要求做得快。

(四)记录反应的标准:当被试对某洞进棒到规定长度,并且出棒时没有碰洞边(灯不亮)就算在某洞通过,在记录纸上相应的地方记下“√”;如果碰了边(灯亮了)就记上“╳”,算没有通过。通过的洞越小,动作就越稳定。

第十章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认知机制模型

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如何验证单通道模型)

由该模型提出假设:若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假设,从而验证了他提出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2、衰减模型。衰减模型对双听实验结果的看法与过滤器模型有所不同,认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首先通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这个阶段未经历衰减。然后都通过选择性过滤器,在这里,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而追随耳的信息未衰减。

3、反应选择模型。该模型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在这个过程中未出现信号的衰减。过滤器不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3、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还表明,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而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还表明,凡进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分信息才可引起反应。但这两个模型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能量有限理论(中枢能量理论)

对于多个双重任务研究结果的一个简单解释就是假设存在一个中枢执行系统,能灵活地处理很多不同的活动。这个中枢执行系统(有时被称为注意或努力)的资源非常有限,两个任务能否同时完成取决于这两个任务对资源的要求。如果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需求之和不超过中枢能量的资源总量,两个任务就不会互相干扰;但若是资源不够,那么任务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

注意力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其容量大小有时也会变化,会受动机的影响。

5、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6、注意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人们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他们认为,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7、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提出特征整合理论。包括以下假设:

存在一个快速且发生于早期的平行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里,环境中那些物体的各个视觉特征被组合在一起进行加工,这一过程不受注意的影响。

然后是一个系列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里,特征被整合起来形成各种物体。

系列加工过程要比平行加工过程缓慢,在刺激集较大时尤为如此。

集中注意可把特征整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注意就像胶水一样协助组织各可用特征形成完整物体。

贮存的知识可以影响特征整合。

在集中注意或相关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来自不同物体的特征被随机组合起来而引起错觉关联现象。

8、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实验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实验心理学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实验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 O1 X O2 控制组 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发答 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 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实验组R 看暴力电影 O1 控制组R 看非暴力电影/ O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来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若O1 < O2,则说明暴力场面使人们的记忆力下降。 二、简述题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doc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 一、选择题 1. ( A )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B.冯特 C.艾宾浩斯D.华生 2. 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B.安慰剂效应 C.要求特征D.霍桑效应 3.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增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B.怀疑 C.有D.无 4. 在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误差B.疲劳误差 C.期望误差D.习惯误差 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测量方法是以下哪种(B )。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D.最小变化法 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 B )。 A.0.16 B.0.84 C.0.08 D.0.92 7. 斯腾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应时法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D.加法反应时法 8. 下列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B.提示范式 C.整体局部范式D.双侧任务范式 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受是(C )。 A.色调B.饱和度 C.明度D.纯度 10.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 )。

2017实验心理学之注意-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注意 第七章注意 场景一: 在一个班级的联系会上,你正专注于同学的表演,对周围其他人的谈话充耳不闻,但是如果你从他们的谈话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你会有什么反应 场景二: 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在即将飞达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查看灯泡的问题,而忽略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恰巧飞机高度测量表也失灵,飞机开始下滑,直至离坠毁8秒钟时,副驾驶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但为时已晚iexcl;shy;iexcl;shy; 意识是一个以一定阈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又被领会的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iexcl;注意焦点iexcl; 。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1908)《情感和注意心理学》; 机能主义: W.James(1892)《心理学教科书》; 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

实验一: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被试可以用两种方式再现: 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正确率65%) ②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正确率20%) 实验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三: 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A )2、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冯特 B.华生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 C )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 B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___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C )5、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结构主义 B.精神分析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 B )6、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 B )10、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 是。 A.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 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 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 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 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 经科学 ( A )13、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实验 2、开窗实验 3、等级排列法 4、视敏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资源限制理论、_________。 4、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5、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 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等。 7、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8、思维的行为测量法有两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 ___________认知。 10、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三、不定向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 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 量显然是指:()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自考《实验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自考《实验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是其它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基础,也是心理学各级别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朱滢教授等人编著)。这本教材简单、实用,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比较适合自学考试的学生使用。这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学实验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间、感觉与知觉、记忆、心理语言学、思维和动机。其中,前面两章着重介绍心理学实验中包含的各种变量、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后面的大部分章节主要介绍实验方法在心理学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在上面所有章节中,心理物理学方法一章比较难懂,尤其是信号检测论部分,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加强理解。 根据自学考试的指导思想和考生的具体情况,考试的题目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名词解释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考题中的名词进行简洁、概括的说明,通常为一句话,以教材为准;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要首先解释题申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列出答题要点,并对每一个要点进行简要说明;图表题是指试题中给出一个图或一个表,图或表为某个实验的结果,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考生指出此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心理学问题。或请考生指出该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以及该实验为何种实验设计;最后一类为实验设计题,要求考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或者要求考生说明考题中给出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新的实验设计。通常情况下,考题的内容都不会超出教材的范围,但会有一些改动或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图和表是实验心理学的语言,图表的优点是直观、简单、明了,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语言表述则根据每个人文字的运用能力有所不同。另外,有些实验结果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注重实验结果的表述(图表),因此,要求考生在学习时也要注意对教材中图表内容的理解和说明。在图表中能够反映出实验中涉及到的各种变量,以及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图中的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针对考试的题型和具体内容,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一般要求考生不仅记住教材的内容,而且要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即要求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亿。例如,在回答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时,考生要根据考题中的具体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不是仅仅通过背书就能够做到的。然而,考题中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要求考生必须记住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考试时不仅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记亿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自学考试的所有科目中;实验心理学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这种难度同时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实验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离不开实验的,因此,在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课程中包括“实验心理学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做心理学实验。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的直接参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自学考试中,由于时间和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安排心理学实验课,这样,自学考试的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看起来很具体,学起来很费劲,不知道该记什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比较费力,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实验心理学又是我们将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教师和考生必须共同克服困难,学懂;学好这门课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建议考生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考试,应以自学为主,在参加考前辅导之前,先通读一遍教材,找出不懂的地方,这样在辅导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学习时应以实验为重点,了解每个实验的实验设计,各种变量,以及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O1 X O2 控制组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

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 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 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 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 _就能适应,这是__ 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 __,而是___ ___,与__ 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1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3.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14.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 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 _。 16. __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____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_____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7.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__________、恒定刺激法和___________。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18.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___________,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0.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名称解释1数量估计可用于建立比例量表。具体程序为: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对其主观值赋予一个数值,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比较刺激至于主观和标准的关系中进行比较,并得出比较刺激的主观感觉数值,一个经典实验证明心理长度的增长慢于物理长度的增长。2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中被试的光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暗适应曲线中显示了两套机制,视锥细胞的暗适应比较快,可在5分钟内完成,视杆细胞的暗适应需要时间较长,但适应程度较高。3暂时性阈移时听觉疲劳的指标,当声音刺激强度大于超过听觉感受器的胜利反应限度或声音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则会引起听觉感受性的下降,及阈限升高,在正常状态下和听觉疲劳后阈限的改变暂时性阈移,它受疲劳声音作用时间,疲劳声音强度和疲劳声音停止作用时间影响,并且4000-6000hz 的高频高强度声音刺激对暂时性阈移影响最大。4国际找平委员会制定的CIE 标准色度系统中包含了颜色方程,即C≡r(R)+g(G)+b(B),其中,R,G,B 分别代表三原色,红色,绿色和蓝色。r,g,b 分别代表三原色比例系数。从此方程可明确看出一种6颜色由三种原色按一定比例系数混合构成。 5指眼睛区分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反映了空间知觉能力。 n=a/(y-x)-a/y 深度视锐可用霍瓦-多尔曼仪测定。6邵勒斯比例用来编偶是知觉恒常性,即当外界距离,缩影比,照度改变时,对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的直觉相对不会变,为直觉恒常性。邵勒斯比例越接近1,则恒常性越高。二计算题 1DLu=DL 1-S t =156-150=6mm DL 1=S T -DL 1L 1=150-142=8mm DL=DLu+DL 1/2=(6+8)/2=7mm PSE=(L 1+L U )/2=(156+142)/2=149mm CE=S T -PSE=1mm 2P t =(y-y 0)/(y 入-y 0)=(0.503-0.316)/(0.833-0.316)=36.01% 三简答题1视觉实验中有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1)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控,对被试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的变量。在视觉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光刺激强度,光刺激面积,目标物和背景的对比度。 (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特定的行为反应变量。视觉实验中,如在视敏度的再认测验中,因变量就是被试对于视野中目标物的反应。 (3)控制变量时在实验中需保持恒定的变量,以确保是由自变量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视觉实验中,若在视敏度的测验中,研究者希望研究刺激光强度对视敏度的影响,则需要将目标和背景的对比度,,刺激的大小等作为控制变量,使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2(1)纯音的响度和强大的关系,随着纯音的强度增加,响度也增加,并且纯音的响度与其强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纯音响度和强度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响度量表来表示,该量表的单位表示1000Hz 40分贝的纯音刺激所引起的主观响度感觉。响度量表的横坐标为强度,纵坐标为响度,其可用二分法,多分法和单耳双耳平衡法来制定。(2)纯音响度与频率的关系,纯音的响度也受频率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可体现于等响曲线,该曲线是由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声压连线构成。将1000Hz 做垂线与等响曲线的交点的强度级即为等响线。同一条等响曲线上各个点所引起的响度感觉是相同的。 (3)纯音响度与时间的关系表现在,第一,辨别一个纯音的响度要求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水平,但持续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响度也会增大。第二,时间持续在纯音响度判别还有总和作用,即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同时呈现时,感觉到的响度水平比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