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

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P 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为P ',则点P '叫做点P 在平面α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 '叫作点P 与平面α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13

V Sh = 其中V 表示四面体体积,S 、h 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l 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l αβ--,其中l 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l 上任取一点O ,过点O 分别在平面α及平面β上作l 的垂线OA 、OB ,则把平面角AOB ∠叫作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AOB ∠的大小称为二面角l αβ--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

简便叙述,也把AOB

∠称作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

图2

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

-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 D''的距离。

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

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若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上所有点到平面α的距离均相等。

(2)若直线AB与平面α交于点M,则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之比为:

AM BM。特别地,当M为AB中点时,A、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四面体中,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然后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13

V Sh =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h 。在常规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遇到四面体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

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如图8所示,l 为二面角l αβ--的的棱,AOB ∠为二面角l αβ--的一个平面

角。下面考虑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作BH OA ⊥,垂足为H ,下面证明BH ⊥平面α。

图8

Q AOB ∠为二面角l αβ--的一个平面角

∴OA l ⊥、OB l ⊥ 又Q OA OB O =I

∴l ⊥平面AOB

又Q BH ?平面AOB

∴BH l ⊥

又Q BH OA ⊥,=OA l O I ,OA ?平面α,l ?平面α

∴BH ⊥平面α

在Rt OBH ?中,有

sin BH OB BOH =∠ .....................①

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

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P 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为P ',则点P '叫做点P 在平面α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 '叫作点P 与平面α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13 V Sh = 其中V 表示四面体体积,S 、h 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l 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l αβ--,其中l 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l 上任取一点O ,过点O 分别在平面α及平面β上作l 的垂线OA 、OB ,则把平面角AOB ∠叫作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AOB ∠的大小称为二面角l αβ--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

简便叙述,也把AOB ∠称作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 图2 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 -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 D''的距离。

怎样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怎样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徐加生 在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一个常见的题型,同时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及多面体的体积也常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本文总结几种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常用方法,供参考。 一 直接法 根据空间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找到垂足的位置,直接向平面引垂线,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求解。 例1. (1998年全国高考题)已知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侧面11ACC A 与底面ABC 垂直,32AC ,2BC ,90ABC ==?=∠,且C A AA ,C A AA 1111=⊥;(I )求侧棱A A 1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II )求侧面11ABB A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III )求顶点C 到侧面11ABB A 的距离。 图1 简析:(I )如图1,取AC 中点D ,易得侧棱1AA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为?=∠45AD A 1。 (II )由于⊥D A 1底面ABC ,过D 作AB DE ⊥于E ,连E A 1,知AB E A 1⊥,则ED A 1∠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易求得?=∠60ED A 1。 (III )要求C 到平面11ABB A 的距离,可直接作⊥CH 面11ABB A 于H ,CH 的长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关键是怎样求CH 的长。注意到AB BC ⊥,连BH ,则由三垂线定理得AB HB ⊥,即HBC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由(II )知HBC ∠?=60,所以360sin BC CH =?=为所求。 注:此法的关键是要找到可解的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二. 找垂面法 找(作)出一个过该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然后过该点作其交线的垂线,则得点到 平面的垂线段。 例2. 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3,11C A 的中点为D 。(1)求证//BC 1平面D AB 1;(2)求点B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目录 1.引言 (1) 2.预备知识 (1)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 3. 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3) 3. 2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5) 3. 3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7) 3.4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8) 3. 5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9) 3.6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1) 3.7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3) 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儿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儿何方法(如体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 2.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垂足为P,则点P'叫 做点〃在平面。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叫作点P与平面。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V=-Sh 3 其中V表示四面体体积,S、/?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a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a-1-p,其中/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上任取一点。,过点。分别在平面。及平面”上作/的垂线。4、OB,则把平面角匕叫作二面角a-1-p的平面角,匕4彼的大小称为二面角a-1-p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匕称作a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 (7)空间向量内积: 代数定义:设两个向量刁=(而,》1,4),/;=(易况,全),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 定义为向量。与片的内积,记作沁,依定义有必。二%工2 +凹)‘2 +4弓

点面距离的几种求法

点面距离的几种求法 距离的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热点,求距离问题可以和多种知识相结合,是诸多知识的交汇点。而点到平面的距离是是距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线到面的距离及面到面的距离都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线面角、二面角,多面体的体积等都可以借助点面距离使之得以解决。 求点到面的距离方法多而且灵活,可以根据定义从改点作平面的 垂线,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到其它点到面的距离或用空间向量法、或利用三棱锥等体积法等。下面通过几道例题介绍常用的点到面的距离求法: 1、 利用定义作垂线,解三角形。 例1,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P 在棱1CC 上,且 1CC =4CP ,求点P 到平面1ABD 的距离。 解: ∵!DC //AB ,∴平面1ABD 与平面D ABC 1是一个平面,∴点P 到平面11D ABC 的距离即为所求。过点P 作PM ⊥!BC 于M ,∵AB ⊥面 C C BB 11,PM ?面C C BB 11,∴AB ⊥PM 。AB 1C B ?=B , 1 C 1 D 1 A P M D A B C 1 B ,

∴PM ⊥1!D ABC ,∴PM 就是所求的距离,又∵ 0!45=∠BCC ,4 3!= P C ,在PM C R t !?中, 8 2 343224510= ?=?= PM P C PM Sin . 2、 转化成其它点到面的距离: 2 C A A

、向量法: 例3、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E, F 分别是 11,D A BC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DF B 1的距离。∥⊥ 解: 建系,如图,设点A 到平面EDF B 1的距离为 d , 平面EDF B 1的法 向量 =(x,y,z),则: AB → →?, y n → )1,2 1,0(),0,2 1,1(=→-=→DF DE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_人教版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2 基本概念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这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平面的垂线段.其实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点到平面的垂线段长. 例:(如图1)若PA ⊥α于A ,则P 点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线段PA 的长. 点到平面的距离有如下三条性质: (1)存在性 对于任意一个平面和这个平面外任意一点 都存在着距离. (2)唯一性 一个平面和平面外一点间的距离是唯一的. (3)最小性 平面外一点的距离是这点到这个平面内任意一点的连接线段长度的最小值. 3 例题求解 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 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GC=2,求点B 到平面EFG的距离. 3.1 直接用定义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1.1 直接作出所求距离求其长 解法一:(如图2)为了作出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延长FE 交CB 的延长线于M, 连 结GM ,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 ∴BN⊥平面ABCD ∴BN⊥EM 作BP⊥EM,交EM 于P ∴平面BPN⊥平面EFG 作BQ⊥PN,垂足为Q ∴BQ⊥平面EFG ∴BQ是点B到平面EFG 的距离 易求出BN=2/3,BP= 2, 32222=+=BN BP PN 在PBN Rt ?中 BN PB BQ PN ?=? 11112=∴BQ 图 1

3.1.2 不直接作出所求距离间接求之 (1) 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 引理1:(如图3)若二面角N CD M --的大小为α,M A ∈,CD AB ⊥,a AB =点A到平面N的距离AO=d, 则有 αsin a d = (1) 其中的α也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而并不强 求要作出经过AB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法二:(如图4)过点B作EF BP ⊥,交FE的延长线 于P,易知 2=BP ,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 的棱EF的距离.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 易证∠GHC就是二面角C-EF-G的平面角. ∵ GC=2,AC=24,AH=2, ∴ CH=23 ,GH=22 ∴ 222 sin =∠GHC , 于是由(1)得所求之距离 11112222 2sin =?=∠?=GHC BP d (2) 利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引理2 (如图5)OP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OP A ∈,l OA =,OP 与α所成的角为θ,A到平面α的距离为d,则有 θsin l d = (2) 注:经过OP 与α垂直的平面与α相交,交线 与OP 所成的锐角就是θ,这里并不强求要作出点A在α上的射影B,连结OB 得θ. 解法三:(如图6),设M为FE与CB的延长线的交点,作 GM BR ⊥,R为垂足. 图3 图 4 图 5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面距离(教案)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物一般会想到将障碍物挪开,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绕过去。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转弯,那么在学习上我们不妨也让思维转个弯,绕过难点 用另一种方法解决。 我们知道要想求空间一点到一个面的距离,就必须要先找到这个距离,而找这个距离恰恰是 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让思维转个弯,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 空间中如何求点到面距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 方法3、空间向量。 2、向量数量积公式 a · b =a b cos θ(θ为a 与b 的夹角) 二、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教材分析 重点: 点面距离的距离公式应用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难点: 找到所需的点坐标跟面的法向量 教学目的 1. 能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点到面、线到面、面到面、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2. 能将求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问题转化为求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3. 加强坐标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坐标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若AB 是平面α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BOA Rt ? ABO COS ∠? ? 如果令平面的法向量为n ,考虑到法向量的方向,可以得到点B 到平面的距离为 BO 因此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三步:(1)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 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2)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的向量的 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 思考、已知不共线的三点坐标,如何求经过这三点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例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3,0,0),(0,4,0)A B ,(0,0,2)C ,试求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 解:设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B n AC ⊥⊥,.∵(3,4,0)AB =-,(3,0,2)AC =- ∴(,,)(3,4,0)0(,,)(3,0,2)0x y z x y z ?-=???-=?即340320x y x z -+=??-+=? ∴3432y x z x ?=????=?? 取4x =,则(4,3,6)n = ∴(4,3,6)n =是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 例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C ⊥平面ABCD ,且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由题设C(0,0,0),A(4,4,0),B(0,4,0), D(4,0,0),E(2,4,0), F(4,2,0),G(0,0,2). (2,2,0),(2,4,2),B (2,0,0)EF EG E =-=--=设平面EFG 的一个法向量 为(,,)n x y z = 2202420 11(,,1)33 n EF n EG x y x y n ⊥⊥-=?∴?--+=?∴=,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基本方法

利用两个平面垂直,直接作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2, A .AM为点A到平面的距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基本方法 北京农大附中闫小川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 是同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一道典型例题的多种解法的探讨,概括出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基本方法. (I )求证:AE 平面BCE ; (n )求二面角B AC E的大小; (m )求点D到平面ACE的距离. (I)、( n)解略,(m)解如下: 、直接法 例 (2005年福建高考题)如图1,直二面角 D AB E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 EB,F为CE上的点, 且BF 平面ACE. D B

解:如图3,过点A 作AG 峑EC ,连结DG,CG ,则平面ADG //平面BCE , ???平面BCE 平面ACE , ???平面ADG 平面ACE , 作DH AG,垂足为H ,则DH 平面ACE. ??? DH 是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 二、平行线法 ,B 为I 上任意一点,AM , BN ,则AM BN . 点A 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平行于平面 的直线I 到平面的距离,再转化为直 线I 上任意一点B 到平面 的距离. 解:如图5,过点D 作DM 屯AE ,连结CM ,则DM //平面ACE , 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转化为直线 DM 到平面ACE 的距离,再转化为点 M 到平面ACE 的距离. 作MN CE,垂足为N , 在 Rt ADG 中, DH AD DG 2 迈 2/3 AG 76 3 如图 4, A 1,1 // C B

???平面CEM 平面ACE , ??? MN 平面 ACE , ??? MN 是点M 到平面ACE 的距离. 三、斜线法 利用平面的斜线及三角形相似,转化为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 AO O , A,B l , AM , BN ,若竺 t,则 AM t BN.点 A 到 BO 平面 的距离转化为求直线I 上的点B 到平面 的距离. 解:如图8, BD 与AC 的交点为Q ,即BD 平面ACE Q , ??? DQ BQ , ???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与点B 到平面ACE 的距离相等. ???平面BCE 平面ACE ,BF 平面ACE , ? BF 是点B 到平面ACE 的距离. 在 Rt CEM 中,MN EM CM 2 72 C E 7 6 6、7, l N

空间点到面的距离练习题

空间点到面的距离 一、选择题 (每小题6分,共36分) 1.平面α内的∠MON =60°,PO 是α的斜线,PO =3,∠POM =∠PON =45°,那么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是( ) 2.在正三棱锥P —ABC 中,三条侧棱两两互相垂直,侧棱长为a ,则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 ) A .a a a a 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棱AA 1、BB 1的中点,G 为棱A 1B 1上的一点,且A 1G =λ(0≤λ≤1),则点G 到平面D 1EF 的距离为( ) 4.空间四点A 、B 、C 、D 每两点的连线长都等于a ,动点P 在线段AB 上,动点Q 在线段CD 上, 则点P 与Q 的最小距离为( ) a a a 5.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A ∈α,B ∈β,AB 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π4和π6 .过A 、B 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A ′、B ′,则AB ∶A ′B ′等于( ) A .2∶1 B .3∶1 C .3∶2 D .4∶3 6.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m ?α,直线n ?β,点A ∈m ,点B ∈n ,记点A 、B 之间的距离为a ,点A 到直线n 的距离为b ,直线m 和n 的距离为c ,则( ) A .b ≤c ≤a B .a ≤c ≤b C .c ≤a ≤b D .c ≤b ≤a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7.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1.若二面角C—AB—C1的大小为60°,则点C到平 面ABC1的距离为________.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B=8,∠BAC=60°,PC⊥平面ABC,PC=4,M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9.(2008年全国Ⅰ)已知菱形ABCD中,AB=2,∠A=120°,沿对角线BD将△ABD折起,使二面角A—BD—C为120°,则点A到△BCD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________. 三、解答题 (10,11每题15分,12题16分,共46分) 10.如图所示,棱长均为a的正三棱柱中,D为AB中点,连结A1D,DC,A1C. (1)求证:BC1∥面A1DC; (2)求BC1到面A1DC的距离.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空间几何量的计算1.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例1】 已知线段AB 在平面α外,A 、B 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3,则线段AB 的中点到平 面α的距离为( ) A .1 B .2 C .1或2 D .0或1 【例2】 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234,,,且它们在平面α的同一侧, 则 ABC ?的重心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___. 【例3】 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E 是11A B 的中点.求E 到平面11ABC D 的距离. 【例4】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90DAB ∠=,AD a =,PD ⊥面ABCD ,PD a =,求 点D 到平面PAB 的距离. O E A 1 D C 1 B 1 D C A H A C B D P 典例分析 板块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例5】 如图,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B =,若二面角1C AB C --的大小为60,求点C 到面 1ABC 的距离. 【例6】 (2007湖北文5)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 2 PD AB = 中,E 、F 分别为棱1AA 、1BB 的中点,G 为棱11A B 上的一点,且()101AG λλ=≤≤,则点G 到平面1D EF 的距离为( ) A B C D 【例7】 (2007湖北文5)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棱1AA 、1BB 的中点,G 为棱11A B 上 的一点,且()101AG λλ=≤≤,则点G 到平面1D EF 的距离为( ) A B C D 【例8】 (2007江苏14)正三棱锥P ABC -高为2,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45?,则点A 到侧面PBC 的 E D C 1 B 1A 1 C B A A A 1 A B C D E

利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甘肃省 彭长军 如图1,设n 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P 是α外一点,Q 是α内任意一点,则向量PQ u u u r 在法向量n 方向上的射影长d=PQ u u u r cos PQ,n <>uuu r u r =PQ n n u u u r r g r 就是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 例1.已知A(2,3,1)、B(4,1,2)、C(6,3,7)、D(-5,-4,8) 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求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 解:设),,(z y x n =是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则由0n AB =g 及10n BC =g ,得 2x 2y z 02x 2y 5z 0--+=??++=??2y x 32z x 3?=????=-?? ,取x=3,得)2,2,3(-=n ,于是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d=DA n n u u u r r g r = 17 49=171749. 例2.已知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 、F 分别是AB 和AD 的中点,GC ⊥平面ABCD ,且GC=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则 G(0,0,2),E(2,4,0),B(0,4,0), F(4, 2,0),∴GE =(2,4,-2), GF =(4,2,-2),BE =(2,0,0). 设平面EFG 的一个法向量为),,(z y x n =,则由 0n GE =g 及0n GF =g ,得2x+4y 2z 04x 2y 2z 0-=??+-=?? x=y z 3y ??=?,取y=1,得(1,1,3)n =,于是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d=BE n n u u u r r g r =11112112=. 例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点C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教案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面距离(教案)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物一般会想到将障碍物挪开,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绕过去。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转弯,那么在学习上我们不妨也让思维转个弯,绕过难点 用另一种方法解决。 我们知道要想求空间一点到一个面的距离,就必须要先找到这个距离,而找这个距离恰恰是 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让思维转个弯,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 空间中如何求点到面距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 方法3、空间向量。 2、向量数量积公式 a · b =a b cos θ(θ为a 与b 的夹角) 二、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剖析:如图,⊥BO 平面α,垂足为O ,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是线段BO 的长度。 教材分析 重点: 点面距离的距离公式应用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难点: 找到所需的点坐标跟面的法向量 教学目的 1. 能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点到面、线到面、面到面、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2. 能将求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问题转化为求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3. 加强坐标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坐标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若AB 是平面α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BOA Rt ? ABO COS ∠? 如果令平面的法向量为n ,考虑到法向量的方向,可以得到点B 到平面的距离为 BO 因此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三步:(1)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 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2)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的向量的 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 思考、已知不共线的三点坐标,如何求经过这三点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例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3,0,0),(0,4,0)A B ,(0,0,2)C ,试求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 解:设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B n AC ⊥⊥,.∵(3,4,0)AB =-,(3,0,2)AC =- ∴(,,)(3,4,0)0(,,)(3,0,2)0x y z x y z ?-=???-=?即340320x y x z -+=??-+=? ∴3432y x z x ?=????=?? 取4x =,则(4,3,6)n = ∴(4,3,6)n =是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 例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C ⊥平面ABCD ,且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由题设C(0,0,0),A(4,4,0),B(0,4,0), D(4,0,0),E(2,4,0), F(4,2,0),G(0,0,2). (2,2,0),(2,4,2),B (2,0,0)EF EG E =-=--=设平面EFG 的一个法向量 为(,,)n x y z = 220242011(,,1)33 n EF n EG x y x y n ⊥⊥-=?∴?--+=?∴=,

高中数学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练习

高中数学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练习 【例1】 已知线段AB 在平面α外,A 、B 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3,则线段AB 的中点到平面α 的距离为( ) A .1 B .2 C .1或2 D .0或1 【例2】 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234,,, 且它们在平面α的同一侧, 则ABC ?的重心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___. 【例3】 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E 是11A B 的中点.求E 到平面11ABC D 的距离. A 1 D 1 C A 【例4】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90DAB ∠=o ,AD a =,PD ⊥面ABCD ,PD a =,求点D 到平面PAB 的距离. H A C B D P 【例5】 如图,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B =,若二面角1C AB C --的大小为60o ,求点C 到面1 ABC

的距离. E D C 1 B 1A 1 C B A 【例6】 (2007湖北文5)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 2 PD AB = 中,E 、F 分别为棱1AA 、1BB 的中点,G 为棱11A B 上的一点,且()1 01AG λλ=≤≤,则点G 到平面1D EF 的距离为( ) A B C D A A 1 【例7】 (2007湖北文5)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棱1AA 、1BB 的中点,G 为棱11A B 上的一点,且()1 01AG λλ=≤≤,则点G 到平面1 D EF 的距离为( ) A B C D A B C D E 【例8】 (2007江苏14)正三棱锥P ABC -高为2,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45?,则点A 到侧面PBC 的距 离是 . 【例9】 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a 的菱形,且60BCD ∠=o ,PD ⊥平面ABCD ,PD a =,E 是 PA 中点.求点E 到平面PCD 的距离.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教案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面距离(教案) 教材分析 重点:点面距离的距离公式应用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难点:找到所需的点坐标跟面的法向量 教学目的 1.能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点到面、线到面、面到面、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2.能将求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问题转化为求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3.加强坐标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坐标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物一般会想到将障碍物挪开,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绕过去。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转弯,那么在学习上我们不妨也让思维转个弯,绕过难点用另一种方法解决。 我们知道要想求空间一点到一个面的距离,就必须要先找到这个距离,而找这个距离恰恰是 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让思维转个弯,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中如何求点到面距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 方法3、空间向量。 2、向量数量积公式 a ? b = a b cos 0(0为a与b的夹角) 二、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果令平面的法向量为 n ,考虑到法向量的方向,可以得到点 B 到平面的距离为 _r BA?n BO=—:— n 因此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 可以分为以下三步:(1)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 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2)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的向量的 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 思考、已知不共线的三点坐标,如何求经过这三点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 例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0), B(0,4,0) , C(0,0,2),试求平面 ABC 的一个 法向量. 解:设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r n (x, y, z) r uuu r uuur uuu unr 则 n AB , n AC . v AB (3,4,0), AC (3,0, 2) ? (x, y, z)( 3,4,0) 0即 3x 4y 0 3 y x (x, y, z)( 3,0,2) 0 3x 2z 0 . 4 取x 4,则n (4, 3,6) 3 z x 2 ??? n (4, 3,6)是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例2、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 E 、F 分别是AB 、AD 的 中点,GC 丄平面 ABCD ,且GC =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xyz. 由题设 C(0,0,0),A(4,4,0),B(0,4,0), D(4,0,0),E(2,4,0), F(4,2,0),G(0,0,2). uuir uuur EF (2, 2,0), EG ( 2, 4,2), uuu BE (2,0,0) 设平面EFG 的一个法向量 若AB 是平面 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 Rt BOA 中,BO = BA?COS ABO BA?BO B A B O BO 剖析:如图,BO 平面 ,垂足为0,则点B 到平面 的距离是线段 BO 的长度。 =网? BA? BO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本文试通过对一道典型例题的多种解法的探讨,结合《立体几何》(必修本)中的概念、习题,概括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基本方法. 例: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一、直接通过该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求其长. 解法1.如图1,为了作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延长FE交CB的延长线于M,连结GM,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BN⊥平面ABCD.作BP⊥EM,交EM于P,易证平面BPN⊥平面EFG.作BQ⊥PN,垂足为Q,则BQ⊥平面EFG.于是BQ是点B到平面EFG的 距离.易知BN=,BP=,PZ=,由BQ·PN=PB·BN,得BQ= . 图1 图2 2.不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间接求之. (1)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 课本P.42第4题,P.46第2题、第4题给出了“二面角一个面内的一个点,它到棱的距离、到另一个面的距离与二面角的大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如图2,二面角M-CD-N的大小为α,A∈M,AB⊥CD,AB=a,点A到平面N的距离AO=d,则有d=asinα.① ①中的α也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而并不强求要作出经过AB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法2.如图3,过B作BP⊥EF,交FE的延长线于P,易知BP=,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的棱EF的距离.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C-EF-G的平面角.∵ GC=2,AC=4,AH=,∴CH=3,GH=,sin∠GHC=2/,于是由①得所求之距离d=BP·sin∠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人教版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145864151.html, 云南会泽实验高中方强 摘要线面距离及面面距离通常都是转化为点面距离进行求解.异面直线的距离也常常须转化为线面距离,进而转化为点面距离求解.所以点面距离是学习其它空间距离的基础.弄清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概念及理解一些相关定理是掌握点面距离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点面距离与线面距离、面面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点平面距离 Abstract The distance between a line and a plane or two planes is always turned into the distance btween a point and a plane to solve.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to lines which are in different planes is also need to be turend into the distance between line and planes,and then point and plane to solve.so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is the basic of learning other kinds of space distance,Clarifying the concep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and understanding some relatice theoms of it are the supposition of maste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lane.During teaching process,it is the focal point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transform the transform of distances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line and plane , plane and plane. Key words point plane distance 1引言 立体几何中的距离是建立在弄清概念、恰当作图、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的.空间中的距离有八种点与点、点到直线、点到平面、两平行直线、两异面直线、平行平面、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其中点与点、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基础,而异面直线的距离、线面平行的距离一般均可通过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这些知识点及处理能力均为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熟练掌握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常用方法是立体几何中应重视的课题.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陈旧的问题,在国内外探索“点面距离求法”通常是建立在定义的基础之上.通过一些例题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 2 基本概念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

点面距离的几种求法

点面距离的几种求法 距离的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热点,求距离问题可以和多种知识相结合,是诸多知识的交汇点。而点到平面的距离是是距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线到面的距离及面到面的距离都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线面角、二面角,多面体的体积等都可以借助点面距离使之得以解决。 求点到面的距离方法多而且灵活,可以根据定义从改点作平面的垂线,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到其它点到面的距离或用空间向量法、 或利用三棱锥等体积 法等。下面通过几道例题介绍常用的点到面的距离求法:1、 利用定义作垂线,解三角形。 例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P 在棱1CC 上,且 1CC =4CP ,求点P 到平面1ABD 的距离。 解: ∵!DC //AB ,∴平面1ABD 与平 面D ABC 1是一个平面,∴点P 到平面11D ABC 的距离即为所求。过点 P 作PM ⊥!BC 于M ,∵AB ⊥面 C C BB 11,PM 面C C BB 11,∴AB ⊥PM 。AB 1C B =B , 1 C 1 D 1 A P M D A B C 1 B ,

∴PM ⊥1!D ABC ,∴PM 就是所求的距离,又∵ !45 BCC , 4 3!P C ,在 PM C R t !中, 8 2 34 32 245 10 PM P C PM Sin . 2、转化成其它点到面的距离: 2 B D C B C B C A A A

.a 4 33、向量法: (其中,为平面α的法向量) 例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E, F 分别是 11,D A BC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DF B 1的距离。∥⊥解: 建系,如图,设点A 到平面EDF B 1的距离为 d , 平面EDF B 1的法向量 =(x,y,z),则:A C D 1 A 1 D E F n n n AB d , B x y z 1 B 1 C n )1,2 1 ,0(),0,21, 1(DF DE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本文试通过对一道典型例题的多种解法的探讨,结合《立体几何》(必修本)中的概念、习题,概括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基本方法. 例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一、直接通过该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求其长. 解法1.如图1,为了作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延长FE交CB的延长线于M,连结GM,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BN⊥平面ABCD.作BP⊥EM,交EM于P,易证平面BPN⊥平面EFG.作BQ⊥PN,垂足为Q,则BQ⊥平面EFG.于是BQ是点B到平面EFG 的距离.易知BN=2/3,BP=,PN=,由BQ·PN=PB·BN,得BQ=. 图1图2 2.不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间接求之. (1)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 课本P.42第4题,P.46第2题、第4题给出了“二面角一个面内的一个点,它到棱的距离、到另一个面的距离与二面角的大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如图2,二面角M-CD-N的大小为α,A∈M,AB⊥CD,AB=a,点A到平面N的距离AO=d,则有d=asinα.① ①中的α也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而并不强求要作出经过AB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法2.如图3,过B作BP⊥EF,交FE的延长线于P,易知BP=,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的棱EF的距离.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C-EF-G的平面角.∵ GC=2,A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本文试通过对一道典型例题的多种解法的探讨,结合《立体几何》(必修本)中的概念、习题,概括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基本方法. 例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一、直接通过该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求其长. 解法1.如图1,为了作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延长FE交CB的延长线于M,连结GM,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BN⊥平面ABCD.作BP⊥EM,交EM于P,易证平

怎样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怎样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徐加生 在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一个常见的题型,同时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及多面体的体积也常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本文总结几种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常用方法,供参考。 一 直接法 根据空间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找到垂足的位置,直接向平面引垂线,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求解。 例1. (1998年全国高考题)已知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侧面11ACC A 与底面ABC 垂直,32AC ,2BC ,90ABC ==?=∠,且C A AA ,C A AA 1111=⊥;(I )求侧棱A A 1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II )求侧面11ABB A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III )求顶点C 到侧面11ABB A 的距离。 图1 简析:(I )如图1,取AC 中点D ,易得侧棱1AA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为?=∠45AD A 1。 (II )由于⊥D A 1底面ABC ,过D 作AB DE ⊥于E ,连E A 1,知AB E A 1⊥,则ED A 1∠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易求得?=∠60ED A 1。 (III )要求C 到平面11ABB A 的距离,可直接作⊥CH 面11ABB A 于H ,CH 的长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关键是怎样求CH 的长。注意到AB BC ⊥,连BH ,则由三垂线定理得 AB HB ⊥, 即HBC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由(II )知HBC ∠?=60,所以360sin BC CH =?=为所求。

注:此法的关键是要找到可解的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二. 找垂面法 找(作)出一个过该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然后过该点作其交线的垂线,则得点到平面的垂线段。 例2. 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3,11C A 的中点为D 。(1)求证//BC 1平面D AB 1;(2)求点B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 图2 简析:(1)连B A 1与1AB 相交于O ,连DO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易得OD //BC 1,则D AB //BC 11面。 (2)由于O 为B A 1的中点,所以点B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等于点1A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 由111C A D B ⊥,得111ACC A D B 面⊥,又D AB D B 11面?,所以面111ACC A D AB 面⊥,交线为AD (找到了垂面)。 过1A 作AD H A 1⊥于H ,则D AB H A 11面⊥,所以H A 1的长度就是点1A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 在AD A Rt 1?中,2 3AD A A D A H A 111=?= 所以点B 到平面D AB 1的距离为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