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失范;集体意识;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

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帕森斯把涂尔干看成是论述规范的理论家,而按照帕森斯的理解,规范就是…一组规则?(a body of rules)。”[1]默顿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也说:“正如涂尔干首先提出的,失范概念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2]他“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派生性的,把“失范”(normlessness)看作涂尔干所谓的失范(anomie)的同义语。”[3]而雷蒙·阿隆认为,涂尔干的anomie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以社会解体和个人与团体间联系脆弱为特征。[4](P361)anomie来源于法语,如果把失范单纯译为normlessness,在涵义上会产生很大的纰漏,因为从词源上说,anomie可以上溯到希腊文的anomois,有着“非等同”、“非相近”、“非相似”的意思,或者有差异和混乱的意思。因此,就这个概念的原意来说,它包含了超出单纯规范意义的涵义。[5](P78)可见,以默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和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有差距的。

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框架下的失范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展开的,失范就是发生在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的集体意识(即其整合的基础)逐渐弱化,失去了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而通过社会分工形成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相互需要与依赖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并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规范,从而形成新的彼此协调的社会整合状况。问题在于,社会分工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这时社会陷入失范(anomie)状态。他在论“失范的分工”时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另一个例子是劳资冲突。工业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资的冲突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第三个例子是科学被分割成为许多狭窄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6](P314-316)可见,在运用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时,涂尔干强调的是功能失调、社会失序的状况。

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7](P216),“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它在南方和北方、都市和小镇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更替,而是代代相继,代代相传。它完全不同于个人意识,尽管它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8](P42-43)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另外,在关于犯罪与失范的相关论述中,涂尔干认为,犯罪与失范是两种不同的危机,“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9](P84),也就是说,犯罪是正常现象。他还认为,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10](P87-88)。“犯罪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健康的。因为它是自成一类

的社会所具有的用于保护自身以免集体良知受到摧毁的主要手段。集体良知的摧毁也就是社会自身的摧毁。”[11]“犯罪是对抗危机(失范)的一道篱障”。[12]在关于失范的论述中,涂尔干认为,失范是一种比犯罪更严重的危机,犯罪是常态的,“失范乃是病态的。失范是社会迈向死亡的一种倾向;在其极端情况下,它表明社会的死亡。”[13]总之,他认为,犯罪是正常的、有益的;而失范是反常的、无益的。集体意识的衰落导致失范,极端的失范意味着集体意识的摧毁,集体意识的摧毁也就是社会自身的摧毁,即社会的死亡。

另外,在涂尔干看来,结构并不完全是社会的实质,社会的本质是其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就其本质而言,超出了结构外在的形式规定性,它所确定的普遍价值和道德,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相比而言,制度结构则是属于第二层次的问题,它只是集体意识的功能载体。”[14](P56)这是涂尔干和墨顿之间的一个重大分歧。涂尔干的失范理论“带有浓重的本质主义色彩”[15](P35),认为社会“是…绝对?(在启蒙时代以前,即神或上帝)在…社会本质主义?意义上的延伸”。[16](P34-35)虽然“失范现象是悖逆于社会目的的过程”[17](P37),但并不会触及社会实体的本质基础,他把失范看成一种附属现象。另外,因为集体意识的衰落、道德控制的离散而出现的失范,这时,社会既不存在准则,也不存在盛行的判断标准,就纯粹形式上来说,这是一种非现实的状况,它既不是常态的,也不是健康的,是一种虚拟状况。[18]

二、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失范

和涂尔干不同,默顿的anomie是指由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不一致导致的反常行为、越轨行为等状况,他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的崩溃。“我的主要假设是,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将反常行为看成是文化规定了的追求与社会结构化了的实现该追求的途径间脱节的征兆。……由于对目标和制度化程序如此不同的强调,对目标的强调使后者遭到严重削弱,以至于许多个体的行为仅仅因为考虑技术上的便利性才受到了限制。……此过程的运行最终导致…失范?……”[19](P264-265)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这部著作的第六章《社会结构与失范》中(尤其是在讨论“创新”这种个体适应模式的类型时),默顿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讨论和分析失范。

默顿通过失范这个概念直指帕森斯理论的裂痕,他认为:1、“集体意识和道德价值并不能超出结构之外而对结构产生外在的强制作用,相反,意识领域里的价值规范可以构成与社会结构相并行的文化结构,对失范的分析不能还原为纯粹的集体意识问题,而应该着重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中介因素或互动过程”。[20](P40)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21](P55)文化结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22](P113)2、失范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将偏差行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揭示出来,“失范的根源就是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张力结

构”[23](P44)默顿在阐述美国的文化目标时,着重分析了美国文化中的成功主题,虽然追求金钱成功并非美国人所特有,“中国封建显宦、古罗马贵族、或现代农民的贪婪,与谁相比都不逊色。而那不勒斯的马车夫或船夫,亚细亚操同样行业的人以及南欧或亚洲各国的手艺人,他们的金钱欲比同样境遇中的英国人更为强烈,………金钱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24](P30-31)也尽管成功在美国文化中有很多解释(在不同阶层也是众说纷纭),但是,金钱成功的目标尤其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定义比…把成功等同于赚钱能在美国获得更加普遍的支持?”。[25](P3-4)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为金钱而奋斗就并非贪婪心的流露,而是一种模式化的社会期待。默顿认为,“断言财富积累本身就是成功的象征,与否认美国人在价值等级中将积累财富看得很高一样,都是荒唐的。在很大程度上,金钱超越

了它的支付费用及增加权力的功能,本身被当作一种价值而神圣化了。”[26](P266-267)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结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种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有学者认为,涂尔干和默顿之间很少有相似性,如(美)理查德·A·希尔伯特认为,涂尔干和默顿之间唯一的相似性在于,他们都将偏差看成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在涂尔干那里,偏差是集体意识衰落的产物,在默顿那里,偏差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而不是看作个体特征的产物。除此之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连续性,尤其是不存在那种累积性的连续性。“不仅两种理论都不能从对方中推导出来,而且两种理论几乎毫无干系。”[27]不过,我们都得承认,涂尔干和默顿都是以“共意”的思想来建构他们的失范理论,二者都认可“范”(即社会共意或社会共同价值准则)的存在与作用,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大共同点。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1、涂尔干研究的失范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现象,默顿研究的失范则是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出现的现象,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两种社会失范都存在。2、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28](P32)这一观点在《论社会分工》、《自杀论》及《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等书中都得到体现。默顿认为对失范的分析不能还原为纯粹的集体意识问题,而应该着重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中介因素或互动过程”。[29](P40)3、涂尔干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究失范的根源,认为失范的原动力是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和需求,节制这种欲望和需求的集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其实,上溯孔德,下及尼采和贝尔,都试图找出失范在个体人性和心灵层次上的根源。虽然他们都不曾使用过“失范”这个词,“但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和社会弊端的论述中(孔德论及的是19世纪上半叶的早期资本主义,尼采论述的是19世纪下半叶的资本主义,贝尔论述的是20世纪后半叶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从他们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与对人们心态的揭露中,可以觅到失范与道德、宗教(孔德的人道教、尼采的“上帝死了”)、文化(贝尔论资本主义文化高度发达与精神文明衰落的不平衡及文化内核的缺乏)的关系,而内在的结论是社会道德陷落为失范的原因,根源则置于个体内在的心灵需求。[30]默顿不是在人性中找失范的原因,而是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张力中找原因,因而,相对于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来说,他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性更充分的理论。4、与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究失范的根源相联系,涂尔干开创了从微观的视角来挖掘失范根源的道路;受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默顿则努力从宏观视角来探讨失范。阿格纽(R.Agnew)认为,涂尔干的微观视角与默顿的宏观视角在探讨失范这一问题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31]以默顿为代表的失范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后来其影响力不断下降,梅斯纳(S.Messner)、罗森菲尔德(R.Rosenfeld)和阿格纽(R.Agnew)等人的研究使失范理论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下半期开始重新受到人们重视。

梅斯纳(S.Messner)和罗森菲尔德(R.Rosenfeld)于1994年正式提出了制度失范理论,一方面,他们继承了默顿的衣钵,认为特定的文化目标导致了失范压力的产生,“美国梦”

引起并增加了取得成就的压力,但是却减少了通过制度化手段达到成功的压力。当人们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时,失范就会产生。[32]制度失范理论与默顿的社会结构失范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1、用制度手段获取物质成功的美国社会文化必须修正;2、以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为代表的美国非经济制度过分受到经济的影响,必须加强这些非经济制度的功能。[33](P294-295))和默顿不同,梅斯纳(S.Messner)和罗森菲尔德(R.Rosenfeld)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性质中找失范的结构性原因,尤其注意从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中找失范的原因。[34]阿格纽(R.Agnew)则从微观或个人层次把默顿的社会结构失范理论发展成为一般压力理论,将失范视作产生愤怒、害怕、挫折等消极性情感的社会状况的产物,如果这些消极

性情感在应对策略中得不到改善,那么就会产生失范行为。在他看来,在争取有价值目标的过程中,愤怒、害怕、挫折等消极性情感与评定压力的源泉及影响的社会关系和认知工作有关,并由它们决定。如果这些社会关系和认知工作不可获得或失败,试图改善这一状况的行为就会发生。如果通过制度化手段不能争取到文化目标,相反,采取“创新”的办法却能实现这一目标时,猛烈抨击压力源泉的行为就会产生,从而导致犯罪。[35]

三、关于社会失范的本土化反思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集体意识被内化之后成为个体主观因素的一部分,成为个体自我的一部分,并且今天国民的个体意识日益凸显,因此,笔者将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成对地进行考察。

针对“把个体连接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涂尔干认为就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良知、团体意识、共同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较好地回答了人何以成为具有团结精神的“社会人”这一问题。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宗教、信仰、行为规范、价值目标、道德标准甚至情绪情感等,它是维系社会的最主要因素。借鉴涂尔干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宗教、信仰、行为规范、价值目标、道德标准甚至情绪情感等方面来考察当下我国的集体意识状况。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集体意识主要体现于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现在,这些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不如那个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正在和继续努力的一个前进方向,它的灵魂和本质是诚信、法治,信托责任和法治理念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集体意识,政府、学界和社会都在呼唤建构这种集体意识,并且已付诸行动,但是,真正要让这种集体意识深入人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话语下的个体意识则一直没有发育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带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逐渐不再是禁区,个体意识渐渐有了发育和成长的土壤。

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笔者丝毫没有阻止个体意识发展的企图,相反,认为要继续培育和发展个体意识。因为市场经济是个体意识发展成熟的一个自然结果,个体意识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欧美的发展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恰恰相反,先由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然而才慢慢培育个体意识,今天要继续培育和发展个体意识的道理就在此。问题在于:张扬个体意识的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长此以往,就会危及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所以,独立与社会共处的健康个体必须兼备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本文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它是指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系统所持的社会期待。它是一个比集体意识低一个层次的概念,是集体意识里价值目标内容的具体体现,但又有区别。集体意识包括多个价值目标,而模式化期待指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特定时期根据其意义系统而努力奋斗的某一主要目标,在主客观连续统中,它更靠近客观的一端,具有客观性特征。在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

是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这一意义系统下的模式化期待是争做革命新人。在改革初期,“四有新人”成为全社会的模式化期待。由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也由于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四有新人”模式化期待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成经济成功的模式化期待。齐美尔担心货币已经从一种纯粹手段和前提条件演化成为生活目的本身,他在19世纪所担心的问题正逐渐在我国当下成为现实,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制度化手段和同时期的集体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同一谋生方式在不同阶段的集体意识观照下,其合法性地位截然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途贩运普通商品的行为就有完全不同的遭遇,前者认为它是应当打击的投机行为,后者认可它为致富的制度化手段之一。制度化手段受集体意识、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等因素共同影响,并由它们决定。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在生活中对货币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都需要用货币购买。耕地面积少,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这些因素使农民难以依靠农业收入来维持生活,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依赖非农业经济。在城市摆地摊,又受到城管人员的追赶,被逮住的还得缴纳罚款,下层农民和下层城市居民的谋生途径亟待扩展。

概而言之,隐匿的集体意识与凸现的个体意识,欠妥的模式化期待,供给不足的制度化手段共同促成了当今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

小结

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在集体意识的衰落、个体意识的无节制张扬、模式化期待的欠妥、制度化手段的欠缺等方面就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探讨。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梅斯纳(S.Messner)和罗森菲尔德(R.Rosenfeld)等人的制度失范理论得到启发,和发财致富一样,诚信、孝顺父母、团结邻里等也应是我们的模式化期待的一部分,只是后者还需要大力提倡和落实;家庭、学校、媒体、政府机关等过于受到经济的影响,以后需要加强这些非经济制度在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3][11][12][13][18] [27](美)理查德·A·希尔伯特著,黄炎平译.涂尔干和默顿论失范——一种未经探讨的对比及其来源[J].国外社会学,2001,(1-2).

[2][19][26][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4] ][7]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14][15]16][17][20][21][23][28][29]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8]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译.三联书店2000.

[9][10]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2]科学和社会行为[M](Science and Social Action)(伦敦:瓦茨出版有限公司,1954),第113页.转引自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体、译林出版社,2006.308页.

[2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欧文·戈登·怀利.靠自己而成功的美国人[M].(新布伦斯威克:鲁特杰斯大学出版社,1954),第3-4页及全书.转引自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体、译林出版社,2006,308页.

[30]陈涛.社会失范:晚外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陷阱”[J].社会学研究,1990,(5).

[31] Jon Pettit. Nikos Passas and Robert Agnew,editors,The Future of Anomie Theory. 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1999;31,2.

[32][34]Jon Gunnar Bernburg. Anomie,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utumn 2002; 42, 4.

[33]李捷理主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人文社科述评/鲁曙明总主编)2007.

[35]Mark Konty..Microanomie: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omie. Criminology; Feb 2005; 43,1.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 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 战的实施和效果。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 同感。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 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当然这 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 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 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为此,不 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但是对于一些破 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 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 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 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 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 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 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 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 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 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 的别国进行作战。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 乱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特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朱力 2012-10-25 15:48:51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年4期第118~123页【作者简介】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由于对失范的类型分析有利于把握失范的特征和对失范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价值、规范、行为三个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其中有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经验事实的失范类型。 【关键词】失范/类型分析/三维视角 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采用类型化方式来解释世界是“因为他们充分期望每一个新的印象都将是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所作的理解的一个类型。这种类型化方式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总体水平上起作用。即使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事物时我们也期望这种新的特性和令人激动的特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将被我们在我们已拥有的参考词汇范围之内所认识。我们无法将自己从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剥离出来”①。尽管我们力图将遇到的所有事物都概括到我们已有的分析框架中去,但真实的事物每每不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的分析系统无法涵盖的新事物及其新性质,这时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新的范畴或类型来标示它们。类型分析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可对纷繁复杂的失范进行梳理,进行深入分析。类型分析只是一种失范

行为的形式分析,不能替代原因分析。它必须与因果分析结合起来,才更具解释力。 一、以往失范的分类 高兆明以不同社会背景下失范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将失范分为:“(1)常态下的社会失范,其所赖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生活方式在根本上仍然没有失却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因而,这种社会失范一般不会形成大规模、全局性、持续的社会失范现象,它更多的可能是在一种局部、暂时的意义上出现。而且这种社会失范现象本身对社会秩序更多的是具有直接消解性的消极性,虽然这种社会失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最终转化为推进理性进步的积极力量。(2)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其存在的根据在于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一方面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这种社会失范的原因在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社会价值规范的更替”②。还有是以失范的主体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群体失范与个体失范。群体失范是指失范的行动者是一个团体、组织或单位,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个体失范是指个体自身所做出的失范行为。“一些种类的失范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另一些是群体行为的结果。这里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公司或一个政府部门,如一个公司向某个政府部门的行贿受贿活动”③。 我们回归到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既是按照失范发生的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因为在不同领域中,失范的主体、失范的目标、失范的手段、失范的行为有着较

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记分作业三

一、单选题 1、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了一种最稀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A.职业 B.权力 C.收入 D.声望 2、社会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对于越轨行为的影响。 A.生物因素 B.个体的内心因素 C.社会结构 D.自然环境 3、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职业 B.教育 C.收入 D.权力 4、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 A.违俗行为 B.违纪行为 C.违警行为 D.犯罪行为 5、重点研究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理论是()。

A.社会失范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随异交往理论 D.社会标签理论 6、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的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不平等指数 D.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7、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革新 B.反叛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8、下列不属于社会分层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声誉法 D.权力法 9、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8月15日 C.9月11日 D.12月9日 10、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物质贫困 D.精神贫困 11、下列手段中属于制度化的社会控制的是()。 A.习俗控制 B.宗教控制 C.道德控制 D.社会舆论监督 12、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也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形式主义 B.退却主义 C.反叛 D.革新 13、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 A.指责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的范文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范文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范文导读: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基于人文社会学科角度下的现状分析 摘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通从人文社会学科这一角度出发,总结出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剽窃、研究数据造假和借助挂靠基金课题提升发表机会三大问题,并且对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制度和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一、引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质量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从表 1 我们可以得到2004 年至2011 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状况,2004 年研究生培养机构(包含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769 家,2011 年为755 家,整个8 年间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但同时从研究生招生人数我们可以看到2004 研究生招生数为326286 人,2011 年为560168 人,8 年间增长了71.68%。 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激增的状况。 但学术成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范在研究生中蔓延,研究生对待学术态度表现出一种浮躁的状态。 表004—2011 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情况数量年份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研究生培养机构769 766 767 795 796 796 797 755 普通高校454 450 450 479 479 481 481 481 科研机构315 316 317 316 317 315 316 274 研究生招生数(人)326286 364831 397925 418612 446422 510953 538177 560168 普通高校教师(万人)85.8 96.58 107.6 116.83 123.74 129.52 134.31 139.26 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整理所得 在本文,学术道德失范采用江新华教授于2009 年提出的概念 1 ,指学术研究人员用不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失范;集体意识;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 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帕森斯把涂尔干看成是论述规范的理论家,而按照帕森斯的理解,规范就是…一组规则?(a body of rules)。”[1]默顿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也说:“正如涂尔干首先提出的,失范概念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2]他“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派生性的,把“失范”(normlessness)看作涂尔干所谓的失范(anomie)的同义语。”[3]而雷蒙·阿隆认为,涂尔干的anomie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以社会解体和个人与团体间联系脆弱为特征。[4](P361)anomie来源于法语,如果把失范单纯译为normlessness,在涵义上会产生很大的纰漏,因为从词源上说,anomie可以上溯到希腊文的anomois,有着“非等同”、“非相近”、“非相似”的意思,或者有差异和混乱的意思。因此,就这个概念的原意来说,它包含了超出单纯规范意义的涵义。[5](P78)可见,以默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和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有差距的。 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框架下的失范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展开的,失范就是发生在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的集体意识(即其整合的基础)逐渐弱化,失去了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而通过社会分工形成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相互需要与依赖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并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规范,从而形成新的彼此协调的社会整合状况。问题在于,社会分工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这时社会陷入失范(anomie)状态。他在论“失范的分工”时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另一个例子是劳资冲突。工业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资的冲突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第三个例子是科学被分割成为许多狭窄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6](P314-316)可见,在运用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时,涂尔干强调的是功能失调、社会失序的状况。 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7](P216),“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它在南方和北方、都市和小镇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更替,而是代代相继,代代相传。它完全不同于个人意识,尽管它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8](P42-43)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另外,在关于犯罪与失范的相关论述中,涂尔干认为,犯罪与失范是两种不同的危机,“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9](P84),也就是说,犯罪是正常现象。他还认为,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10](P87-88)。“犯罪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健康的。因为它是自成一类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一)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一) 【内容提要】学术失范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传播,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术研究应超越技术专家治国论的研究框架,知识分子既应当成为专家又应当坚持特有的人文价值理性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技术专家治国论/学术失范/批判理性 【正文】 近些年来,学术失范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研究,大致将其归结为“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学术机制的约束力弱化和学者道德滑坡三大原因。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是十分深刻的。笔者所思考的是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某些学术失范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也很明显,而西方学者是将其放在技术专家治国论背景下加以分析的。考虑到我国社会生活结构性的变化和学术发展与国外接轨的大趋势,我认为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传播,可能也是造成我国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在揭示学术失范、腐败与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联系方面做一点探讨。 一、技术专家治国论及其话语 技术专家治国论或科技治国论是一种主张专家政治,由科学技术专家

或按照科学技术专家提出的原则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可以追溯到培根、圣西门和孔德,而圣西门则被西方学界视为技术专家治国论之父。技术专家治国论认为,在当今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新的权力基础,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将成为统治人物(1],p.375)。技术专家治国论被认为是开辟了一条各阶层都能接受的通往较完善的社会的道路。 学术界普遍认为,技术专家治国论的本质是依照技术的规则塑造人和社会生活,其理论基础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这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工具理性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合理化,它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意识,现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技术专家治国论原则管理国家,都以追求效率、产量和经济增长为目的。 然而,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以功利目的和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工具理性孕育着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危机,它造成了现实和先天目的,真与善、科学与伦理的分裂。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成为这个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2],p.290)。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博格斯(CarlBoggs)的分析,大致包含了专业主义、技术崇拜、学术合理化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王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更有甚者让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社会失范(anomie)字面意义为没有或失去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质上的分歧。关于社会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迪尔克姆和默顿提出来的。迪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迪尔克姆还把失范与现代社会的病态相联系。例如,他在《自杀论》一书特别研究了失范型的自杀。失范型自杀就是在社会规范对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时,人们陷入矛盾状态之中而容易引起的一种自杀。社会越是失范,自杀率就越高。他认为,无论是经济萧条时期还是经济繁荣时期,自杀事件都会有所增加,因为上述两个时期均置人们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原有的准则和规范失去了作用,生活变得漫无目的,自杀便容易发生。默顿修正了迪尔克姆的心理学假设,他将失范的含义由无规范更改为规范冲突。在他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分析中,他认为,社会价值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离和文化所规定的目标同意欲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化的合法手段之间的分离,是造成人类不幸的原因。当人们不能用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失范就产生了。但人们也可以通过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等不

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与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

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与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 侯崇文 理论背景 前面我们讨论过犯罪学早期的古典学派、生物时证学派以及心理实证学派,我们知道这些学派的理论对于社会秩序维持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反对冲突与对立的社会,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的共识,大家要共同来建立一套社会契约。 除此之外,早期的学者也强调以个人作为分析的单位,犯罪是个人造成的,个人要为其犯罪负起责任来。在探讨犯罪原因时,从个人自由意志,理性决定的角度,或者从缺陷个人基因或个人心理的角度了解,而有关犯罪预防的策略则强调以「治乱世用重典」的精神处理犯罪者,把他们监禁起来,让他们不再有犯罪机会,让他们受到惩罚,也让他们害怕惩罚,而不敢犯罪。 在早期学者中,对于偏差行为或犯罪行为的解释,能脱离早期实证学派以及古典学派理论传统者,应该是Marx与Durkheim。Marx的冲突理论虽然很少谈到犯罪与偏差行为,但是他提及资本社会与犯罪的关连,他也提及犯罪在强化资本社会阶级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都属于社会结构性因素,他们是社会表层各种特性的源头。 至于19世纪末期的社会学家Durkheim也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他提出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Durkheim认为古典学派,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解释与犯罪事实的解释无关。Durkheim把他的研究重心放在社会的情境,社会团体的解组与犯罪问题的关连。对Durkheim来说,犯罪不再被认为是一个个人的行为,犯罪被视为是一个阶级,一种角色与地位、一种社会结构上的问题。 简单的说,犯罪学在Dukrheim之后,探讨的重心逐渐的脱离以个人做为分析的单位,而进入了一个强调社会制度,强调社会结构的解释,用鉅观的角度来分析犯罪问题。 社会学家Durkheim的观点是社会学分析犯罪问题的先驱者,是犯罪社会学的入门理论,当今许多犯罪学理论有关社会秩序的思考,或者偏差行为何以发生的解释,都受到Durkheim的影响,在此我们有必要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 Durkheim的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 首先来谈Durkheim的生平背景。Dukheim生于法国,在西元1858年,当他 13岁时,他接受传统犹太教的洗礼,其后,他对于天主教感到兴趣。然而,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

学术规范测试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正确作答得2分,错选不得分。 1. 学术研究指在()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 A.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 B.实证精神和研究精神 C.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 正确答案:A 2. 以人类为实验对象,实验只能由具备科研资格的人员操作,如果有学生参加研究,应有相关教师负责安排和监督,以保证() A.所有研究资料的安全与保密 B.所有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C.所有实验步骤高度完善且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正确答案:C 3. 把注释集中于全文、全书或书中某一章的末尾。这种注释的形式属于()。 A.夹注 B.脚注 C.尾注 正确答案:C 4. 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50%或以上数据的学术论文( A.可以再次发表 B.不可以再发表 C.发表时应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A 5. 以人类为试验对象的科学研究,被试人有()试验的权利。 A.参加拒绝 B.自由参加退出 C.更改退出 正确答案:B 6. 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A 7著、编著和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不同。三者的独创性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著、编著、编 B.编著、著、编 C.编、编著、著 正确答案:A

8.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B 9. 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 A.在作者不在刊物 B.在刊物不在作者 C.既不在刊物也不在作者 正确答案:B 10. 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是否可以将作者不同时间多次的口语实录自行综合()。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B 11. 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A 12. 任何学术评价的最终主体()。 A.都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B.不一定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C.都应是非官方学术机构 正确答案:A 13.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正确答案:B 14. 科技工作者在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任务中完成的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或名义完成的发明创造,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归()。 A.国家有关单位 B研究者本人 C.所属法人单位 正确答案:C 15. 在一种刊物上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发表。这种行为()。 A.属于剽窃 B.属于一稿多投 C.符合学术规范 正确答案:C 16. 把注释的内容置于本页下端,在需要的地方用①、②之类的序号标示。这种注释的形式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贺永平周鸿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贺永平(1974-),男,四川高县人,宜宾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四川宜宾644000)周鸿(1949-),男,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建师范院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09-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050-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16.6小时.81.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博客。①网络生活正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有一般道德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网络道德从心理结构上看可分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行为。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知和行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便捷,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因素。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黄。涉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中最为显著和严重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例高达62.8%,是女生比例的两倍多,有近40%的被调查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②有的甚至有过网络虚拟性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第二,不诚信。网络参与是缺少监督的,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提供虚假的信息,随意下载他人论文来提交课程论文。有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142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29.6%;有18人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的信息,占3.8%。③这种不诚信会产生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加学生不诚信行为。第三,语言暴力。语言暴力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因为网络是匿名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轻度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语言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第四,网络黑客。在网民中存在着黑客崇拜的现象,一些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去攻击网站,如在官方网站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居民恐慌,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道德认知失范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们犯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很多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因为网民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使用规范的文明守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6.1%。④学生不知道在网络生活中哪些是不应该的,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值得崇拜的,甚至认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严重,因而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赵世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系统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从教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术失范学术道德高校教师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剽窃、抄袭事件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学术失范,这个让学术界既震惊又颇感羞愧和愤怒的行为名词,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所谓学术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遵守学术研究行为规则的现象。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教育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然而可悲的是,目前所揭露的学术失范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正是这一方净土,滋生了少数弄虚作假的学术人,他们违背了道德,做上了“科研成果快速制造者”或“专著机器”,成为学术失范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下面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一、高校教师的学术失范 古往今来,教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把光芒留给别人;人们把教师比作蜜蜂,只知辛勤地耕耘和付出,不求回报,却把甜蜜留给了别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黑夜里的导航灯,为人们指引迷津。正因如此,人们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说明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严重程度,下面仅举2个例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优秀教师王铭铭在1998年6月出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著作《想象的异邦》中,有10万字左右抄袭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汉译本。事件曝光后,北京大学对王铭铭迅速做出处理,撤销其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行政职务。 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研究界都是赫赫有名的。然而,2001年9月,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在《关于给予杨静安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写道:“杨静安在截止1999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严重抄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