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通过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或多次平行观测,得到复图象对,从复图像对中提取相位信息,作为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信息源,用以获取DEM和监测地表面的变化。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等地面变形监测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1.引言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是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雷达成像技术。它继承了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有一定穿透能力等优点。在早期,InSAR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地形制图,生成DEM,开展形变比较明显的地震形变、地壳形变、火山活动、冰川移动等大面积监测研究,后来随着InSAR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又逐渐转向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引起细微持续的地表位移[1]。InSAR 技术除了具有高探测精度(亚厘米级) ,而且具有低成本、近连续性和遥感探测的能力, 无疑将成为今后地面沉降探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另外,星载InSAR系统有利于大范围测绘和动态过程的长期监测,特别适合危险地区和人类无法进入地区的研究工作。因此,该技术在军事、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InSAR技术对大气误差、遥感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时态不相关等因素非常敏感, 这造成了InSAR技术应用中的困难。在干涉数据的获取方面,星载干涉SAR大部分是重复轨道获得的,由于周期比较长、两次飞行轨道存在夹角等问题使得相干性大大降低,影响了DEM提取的精度。为了获取高质量、稳定的干涉数据源,只有采用双天线的SAR系统才能得到保证,但目前还缺少双天线的星载SAR系统,这也大大限制了InSAR的发展。

InSAR技术的理论研究除了对SAR与InSAR成像技术研究以外,更多集中在InSAR技术

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方向。

2.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单轨模式),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影像对。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的几何关系,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形成干涉纹图。干涉纹图中包含了斜距向上的点与两天线位置之差的精确信息。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影像处理、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等来提取地面目标地形的三维信息[3]。

下面以卫星重复轨道干涉模式为例,其成像几何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InSAR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S 1,S 2是卫星两次对同一地区成像位置(即天线的位置),S 1位置的轨道高度为H ,基线(S 1与S 2间的距离)长为B ,基线的水平角为α,入射角为θ,地面目标P ,高度为h ,S 1到地面目标P 的距离为r ,S 2到地面目标P 的距离为r +δr 。

结合所给图形的几何关系,可得地面目标P 的高度h ,h=H-r*cos θ。

根据余弦定理得:

r+=+-(+90-)

=r+B-2r B cos (-)δαθαθ??????(r )r B 2r B cos

所以有

2(r+r)-+sin (-)=2r B

r B

δαθ?? 整理得:2-=

2sin (-)-2r r B

r B δαθδ?? 在InSAR 中,干涉相位是指地面目标P 经过r ,+r r δ,雷达在S 1,S 2处收到的回波相位差φ?,而相位差φ?与距离差r δ和微波波长λ有如下关系:=4r δφπλ

??

得 22(

)-4=-cos 2sin (-)-2B h H B λφπθ

λφ

αθπ???????

上式就是从干涉相位中得到地面高程的原理,各参数说明如下:θ,H 为己知,H 可以由卫星上的雷达高度计算测量得到,基线距B 、天线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可以由卫星轨道参数确定,但精度不高,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地面已知点(控制点),根据其成像原理,来

解算成像时的轨道参数,用以提高B 、α的精度[4]。相位差φ? 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两

复值图像相位直接相减和复值图像共扼相乘,两者之间完全等效,但第二种方法较为常用。在干涉处理前,必须对复影像对进行配准,两幅复图像配准完成后, 将其中一幅图像的各像素与另一幅图像中的对应像素进行共轭相乘可得到相应的干涉纹图。干涉纹图中的相位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地形的相对高度变化产生的相位, 另一部分是由平地效应产生的平地相位。为了顺利实现相位解缠处理, 必须进行平地相位消除, 它可以通过对干涉纹图乘以复相位函数来消除。然后需通过干涉处理得到位于[-,]ππ之间的相位主值,但必须对其进行相位解缠才能得到φ? 的相位全值。相位解缠后,并且在得到相位全值后,即可获得成像区域的DEM 。

3. InSAR 在变形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InSAR 与GPS 结合进行变形监测

首先,InSAR 技术对大气误差、遥感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失态不相关等因素非常敏感,是InSAR 技术应用的一大难题。而GPS 技术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其测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可利用GPS 技术改正InSAR 大气延迟误差[6]。另外,由于雷达卫星有其固有的运行周期,因此只能提供24~44天时间间隔的图像,时间分辨率较低。然而,GPS 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有些达到了采样频率1Hz 。同时,InSAR 技术对大气同温层和电离层延迟[7]、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时态不相关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不能仅靠雷达数据自身消除[7]

。GPS 精密定位可以确定地面离散点上的精确位置和高程变化,可以较为精确的确定电离层、对流层参数[8]。这就需要将InSAR 技术与GPS 技术相结合,两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首先利用CGPS (连续GPS 监测网)网得到低空间分辨率形变数据, 再利用CGPS 网对InSAR 误差进行校正,最后利用高空间分辨率InSAR 数据对CGPS 网位移形

变场进行数值内插,从而最终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形变位移场[2]。这样便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实现在地表形变检测中的应用。

3.2 InSAR技术的失相关问题

雷达成像时天线发射的微波信号要穿越大气层且与地表交互作用后被反射回去再由传感器记录下来。已有研究表明卫星InSAR 在地表三维重建与形变探测应用中,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即时间失相关和大气影响。前者涉及到雷达波与地表的交互作用问题,而后者涉及到雷达波与大气的交互作用问题。

本质上时间失相关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雷达成像时雷达脉冲与地表的交互作用引入附加的散射相位,不同成像时间的散射机制随地表分辩元内的扰动或化学特性改变而改变(如植被生长或叶片随风摆动农田翻耕与物体湿度有关的电离常数变化等)。对于两次成像来说,各自的随机附加相位分量噪声不同或者说不相关在相位差分时难以抵消,从而导致不能接受的低信噪比,这就意味着干涉图无明显条纹或条纹不连续,相应的数据处理如相位整周模糊度求解(即相位解缠)变得困难。

要系统解决雷达干涉时间失相关和大气影响的成熟方案并未出现,这极大地制约了干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其应用领域的继续扩展。如要使InSAR 在我国推广应用(特别是区域形变探测)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3.3 InSAR数据处理方面的发展

针对InSAR技术中的关键数据处理技术:复值图像配准、相干性分析、降噪滤波、相位解缠等,出现了大量数据处理理论与分析方法、算法设计,使得该技术从早期粗略、宏观的理论研究转变为目前精细、微观的应用研究。InSAR的数据处理涉及诸多内容,与探测技术以及应用的发展相比,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入和迫切。其中,复值图像配准、相干性分析、抑制干涉相位图中的噪声以及相位解缠、精化电离层延迟与对流层延迟等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最优数值解算等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随着InSAR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InSAR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及其相应的算法设计等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

InSAR提取DEM技术已经成为DEM数据采集的最快速、精度相对较高、几乎不需人工的一种有效实用方法。与传统的光学摄影测量方法相比,InSAR技术,特别是星载InSAR是进行大面积快速地形测绘的一种比较经济的手段,它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无需进行特别的人工编辑,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地面控制点。目前,利用InSAR技术进行地形测绘的应用已经逐步走向工程化。

干涉雷达提取DEM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高精确配准、干涉条纹图生成、去平地效应、滤除相位噪声、相位解缠、相高转换、地理编码等几个步骤,如图1[5]。高精度配准:用于干涉的两幅InSAR复数据可能不是同时得到,它们之间的象素点不对应,必须首先对两幅图像进行高精度复配准,需要达到l/8个像元精度,一般采用基于窗口的自动匹配技术。去平地效应:InSAR干涉生成的相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形的高度变化引起的。二是平地随距离向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即平地在干涉条纹图中所表现出来的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周期性变化,InSAR提取DEM的高程只与第一部分相位有关,所以在相位解缠前先要把平地相位去掉,这个过程称为平地相位的去除[6]。相位噪声滤除:干涉条纹图中存在着大量的噪声,它严重干扰了二维相位解缠算法的效率和精度,甚至影响了提取高程信息的精度。因此,必须有效地去除各类噪声的影响,提高获得相位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二维相位解缠算法的效率和精度。相位解缠:由干涉得出的相位是以2π为模的不足一个周期内的相位差,它包含了2nπ的模糊度,为了计算准确的地形高程,必须在相位测量值加上2nπ的相位周期,求解出真实相位差值,这种求解2rr模糊度的技术称之为相位解缠,它类似于求解GPS的整周模糊度问题。

相位解缠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InSAR最终的DEM的质量。相位解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识别残差点的枝切法,另一类是基于最小二乘法。枝切法通过识别残差点,设置正确的枝切线阻止积分路径穿过,选择合适的积分路径,隔绝噪声,阻上相位误差的全程传递;最小二乘解缠是全局的一种优化,它利用最小二乘法逼近已知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相位差来进行相位估计。

图1:InSAR数据处理的简单流程

4.总结

作为SAR 技术的新发展,InSAR 充分利用了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不仅可以建立高精度、大面积的DEM,而且还可以利用其差分干涉技术监测地面mm量级的微小位移,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就InSAR 技术本身来说,算法、处理软件、硬件设备等各方面都已基本成熟,但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SAR分辨率的提高、卫星轨道参数精度的提高、轨道的优化、数据模型精度的提高等。对于我国,应该充分注意到InSAR 技术的优势,积极发展本国的星载InSAR 系统和处理软件,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9月10号

1.Insar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矿区地表变形监测主要通过建立观测站,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三维坐

标测量、GPS测量等进行定期观测,获取特定开采区上方地面的动态沉降变形数据。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对矿区沉陷的非接

触测量,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然而,这些新方法未能摆脱野外作业模式,由于存在

监测范围有限、周期长,野外工作量大和费用高等缺陷,其信息采集具有很大的时间和

空间上的局限性。对于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区,为了研究地表沉降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

趋势,了解沉陷发展的规律,必须进行地面沉陷变形的大面积、全天候的动态监测,上

述技术手段显然无能为力。InSAR技术的发展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并在国内外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精品文档 。 - 1 -欢迎下载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市**区胜利和公园路交汇处东北侧,西邻度假村,南面和东面邻动物园。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已拆除,南侧偏西残留一小山丘,四周均已形成3~7m 高的较陡人工边坡。基坑开挖前将高出基坑顶面设计标高的土坡、山丘进行平整,后进行开挖。工程基坑底面标高分为34.00m 、33.50m 、31.20m ,基坑顶面标高为43.00m 至35.50m 。本工程采用放坡支护方案,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地上为2~16层建筑,地下室1层,地下室埋深5.5m 。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天然地基下的扩展基础,局部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PHC 管桩基础。建筑主体分为:A 组团办公楼;B 组团餐厅;C 、D 、E 组团公寓;F 组团图书馆。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 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⑥《**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⑦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坑支护图纸,基坑监测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要求。 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监测监测方案 3、监测实施方案 3.1、监测流程 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精品文档 。 - 3 -欢迎下载 3.2、实施方案 3.2.1、监测点位埋设 本工程的基坑监测部分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顶沉降、位移监测点29个,建筑主体沉降监测点149个(办公楼沉降监测点42个、餐厅沉降监测点14个、公寓组团一沉降监测点24个、员公寓组团二沉降监测点24个、公寓组团三沉降监测点24个、图书馆沉降监测点12个、室外连廊沉降监测点3个、地下室沉降监测点6个)。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1)基坑部分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为3天/次,结构施工为7天/次;基坑填至±0.00后停止监测。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 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2)建筑主体部分 ①观测工作从基础施工完成后即开始监测,建筑物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 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 ③工程全部竣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④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沉降变形稳定为止。 3.2.3、信息反馈 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5 5 5 6 8 9 17 25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钢尺水位计测得地下水位与管顶的距离,根据管顶高程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将到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与基坑开挖前地下水位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

变形的应用教案

第六课变形的应用 ————象山外国语学校郑琦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教版八下的第六课《变形的应用》,主要学习任意变形工具、填充变形工具和变形面板的使用,是建立在前五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对元件和图形的绘制要求较高。在此之前学习的都是静态的,在此之后学习的都是动态的。所以,本课起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五课,会用绘图工具等绘制简单图形;会用颜料桶工具给图形填充颜色;能较好的将图形存为元件,并从库中调用。尽管没学习过变形工具,但学生对任意变形工具会简单缩放。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以上知识点,但学生之间由于家庭环境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差异较大。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在后面的课堂任务中涉及了分层任务,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任意变形与填充变形的区别。 了解“注册点”含义。 学会图形的变形与旋转复制。 学会填充变形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变形工具的使用。 通过对比两个工具,学会知识的迁移,从而明确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情感目标 体验运用FLASH绘图技巧给图形的绘制所带来的效果和效率,并了解图形叠加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及分析 重点:任意变形工具和填充变形工具的使用;变形面板的使用。 难点:利用变形工具使变形后的图形叠加效果最佳。 (设计意图:从内容上看,因为本课是介绍图形的绘制技巧,通过对基本图形的旋转复制,培养学生灵活的图形绘制能力,所以我将变形工具的使用和变形面板的使用作为教学重点。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对已经掌握的绘制技巧的应用以及如何使应用后效果达到最佳,往往有较大困难,所以我将如何使变形工具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作为本课的难点。)

工程变形监测

工程变形监测 最小二乘法广泛应用于测量平差。最小二乘配置包括了平差、滤波和推估。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模型被称为概括平差模型,它是各种经典的和现代平差模型的统一模型。测量误差理论主要表现在对模型误差的研究上,主要包括:平差中函数模型误差、随机模型误差的鉴别或诊断;模型误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对参数和残差统计性质的影响;病态方程与控制网及其观测方案设计的关系。由于变形监测网参考点稳定性检验的需要,导致了自由网平差和拟稳平差的出现和发展。观测值粗差的研究促进了控制网可靠性理论,以及变形监测网变形和观测值粗差的可区分性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针对观测值存在粗差的客观实际,出现了稳健估计(或称抗差估计);针对法方程系数阵存在病态的可能,发展了有偏估计。与最小二乘估计相区别,稳健估计和有偏估计称为非最小二乘估计。 巴尔达的数据探测法对观测值中只存在一个粗差时有效,稳健估计法具有抵抗多个粗差影响的优点。建立改正数向量与观测值真误差向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对多个粗差同时进行定位和定值,这种方法已在通用平差软件包中得到算法实现和应用。 方差和协方差分量估计实质上是精化平差的随机模型,过去一直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实际中,要求对多种观测量进行综合处理,因此,方差分量估计已成为测量平差的必备内容了。目前,通用平差软件包中已增加了该功能,但还需要在测量规范中明确提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测量作业单位喜欢采用附合导线进行逐级加密,主要依据目前规范中有关一、二、三级导线和图根导线的规定。无疑附合导线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多余观测少,发现和抵抗粗差的能力较弱,不宜滥用。建立一个区域的控制,首级网点采用GPS测量,下面

变形监测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测量实习总结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形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是工程测量专业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旨在通过本次课程实习来加深对变形监测的的基础理论、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切实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位移监测、倾斜监测和沉降监测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作业各工序的仪器设备及作业过程等。

对于本次实习,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重视,在第一天的实习动员会上,李老师就本次实习的意义、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就本次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规范和资料,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实习任务。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实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勇于承担重担,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大坝位移监测、土木系实训楼倾斜监测和八号实验楼沉降监测等实习内容。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大坝的位移监测,我们首先在面板堆石坝模型的坝体上选择了三个观测点,然后在其旁边的坚固水泥地上定了两个钢钉作为观测点,通过多次量距后,我们选择了假设坐标作为本次观测的已知数据,对坝体上的三个观测点进行了三天的前方交会法位移监测,并采用全圆观测法每次观测各六个测回,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力求数据的精确、实用。经观测,大坝的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对于土木系实训大楼的倾斜监测,我们选择了大楼的东南角,并在其南边和东边各1.5倍楼高的地方选择了坚固地面上的钢钉作为观测点,采用的是垂直投影的观测方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内容 四、监测依据 五、监测方法 六、监控报警 七、信息反馈八、 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 十、监测结论及建议 附: 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 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 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 3.1、四周较为空旷 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 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

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 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 2、基坑巡视;’ 四、监测依据 (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 五、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控制观测内容包括水准基点设置和水准基点间的高程闭合观测;标志点监测包括周期性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的方案.doc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 , 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 人们已针对动态 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 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 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 化的“桥梁健康系统”, 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 , 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 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 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 大小。因此 , 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 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 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 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 , 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 ( 台) 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 台 ) 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 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 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 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 每柱设 2 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 与观测方法 , 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 一般分两级布设, 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 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 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 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 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 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 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

[建筑]变形观测与沉陷工程学课程设计书学习资料

辽宁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辽宁科技大学体育场西锅炉 房烟囱倾斜监测技术设计书学院、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测绘工程2008-2 学生姓名:张贺 指导教师:宁殿民 成绩: 2011年12 月18 日

目录 一、作业目的及任务............................................................................ - 1 - 二、测区概况........................................................................................ - 1 - 三、测量依据、原则............................................................................ - 2 - 四、技术指标........................................................................................ - 2 - 五、技术设计内容步骤........................................................................ - 4 - 六、上交资料........................................................................................ - 5 - 七、参考文献........................................................................................ - 6 - 八、附表................................................................................................ - 7 -

平台钢结构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

平台钢结构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 摘要:在进行钢结构焊接的时候出现变形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在海上钢平台焊接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焊接的质量,对平台钢结构焊接变形的问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在控制措施方面可以从节点设计、焊接工艺以及施工管理方面来实现,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平台钢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钢结构;焊接质量;控制措施 钢结构在很多的工程施工中由于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钢结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技术非常的成熟,而且,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时间非常短,在使用方面,以后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在海上油气结构设施建设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在进行钢结构制作和连接的时候,钢结构主要是通过焊接来实现的,焊接也在海上平台钢结构预制和安装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预制的时候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现焊接变形的情况,这样对钢结构的外观、使用以及安装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焊接完成以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矫正工作,这些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出现了情况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变形非常严重的时候导致焊接的结构出现了报废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海上平台

钢结构焊接的时候要对出现的变形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对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平台钢结构的工程质量。 1 平台钢结构的构成 平台钢结构是由平台立柱、梁、撑杆以及铺板组成的,这些结构在进行焊接的时候使用了很多的不同类型钢管来进行焊接,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这些不同类型的钢管要在不同的节点来进行使用。 2 平台钢结构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以及导致其变形的原因 2.1 焊接变形的形式 平台钢结构出现焊接变形的问题有些是在焊接过程中导致的变形问题,有些是焊接完成后在结构中出现的焊接残余变形,对于平台钢结构焊接质量来说对其影响非常大的变形形式是焊接残余导致的变形情况。焊接残余变形对整个钢结构影响的程度都是有很大不同,通常情况下变形也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按照其特征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收缩变形、弯曲变形和扭曲变形,在平台钢结构焊接过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整体焊接变形情况,其对整个钢结构的质量影响也最大。 2.2 焊接变形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进行平台钢结构焊接的时候,出现焊接变形的情况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建质安管〖1999〗529号 各局(集团总公司),各区、县建委及有关单位: 为确保我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使在施工和使用期间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现发给你们,望严格遵照执行。本规定自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起,在我市执行。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沉降变化的监控,规范监控行为和程序,准确反映建筑工程沉降及重要结构变形情况,确保我市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现行的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及《天津市多层砖砌体住宅建筑沉降裂缝控制设计与施工若干暂行规定》中规定必须进行结构变形控制及沉降观测的建设工程均在本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三条凡需进行变形观测控制的工程,其勘察单位必须在岩土勘探报告中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设计单位必须在施工图中提出观测控制的要求和说明。 第四条凡需进行变形控制的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委托沉降观测单位签订观测合同,并由观测单位制定出观测方案后,方可报请开工。 沉降观测单位指有沉降变形观测资质并与地基基础处理、主体结构施工无关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 第五条建筑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应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及时收集、分析和利用原有的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观测方案。 第六条沉降变形观测应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及其它规范规定的方法,能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要求的亦可采用。 第七条测量仪器和设备工具,必须经天津市技术监督局认定的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且应随时检查测量仪器精度变化。 第八条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均匀合理,必须能全面查明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沉降和其他变形要求。观测点必须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凡新建与原有建筑连接的工程和砖混结构住宅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允许沉降量。 第九条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485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_20xx301610245_王宏达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王宏达20xx301610245 一、各监测点本期沉降量 1第1次0第2次1.2第3次0.5第4次0.3第5次-1.4第6次0.3第7次-0.3第8次-0.6第9次0.6第10次-0.9第11次-0.3第12次-0.3第13次-0.5第14次 -0.3 23003.2 4.4 -1.2-2.90 0 -1.8-0.40.8 0.5 -0.9-1.30.9 0.9 -1.4-0.71.3 0.7 -0.4-0.2-0.8-0.4-0.5-0.40.1 -0.3 45003.26-3-3.40-1.30.7 -0.2 -0.10.1-0.4-10.8 1.3 -0.3-0.80 0.5

-0.5-0.6-1.9-1.80.40.70.2 3.7 67000.50.5-0.10.41.60.2 -0.4-1.1-0.7-1 0.7-0.6-0.31.2 0.3-0.3-0.90.1 -0.9-0.4-0.9-1.31.40.5 -0.6 -3.1801.10.10.4 0-0.6 -0.40.5 -1.20.8 -0.6-0.90 -3.8 二、各期的平均累积沉降量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第9次第10次第11 101.20.50.3-1.40.3-0.3-0.60.6-0.9-0.3 20304050 600.5-0.11.6-0.4-0.70.7-0.30.3-0.9-0.9 7080 平均02.5125-1.20.15-0.575-0.0875-0.5250.5875-0.4750.2-0.487 3.24.4-1.20-1.8 -2.90-0.4 3.26-30 -3.4-1.3 0.51.10.40.10.20.4-1.1-1-0.6 0-0.6-0.4 0.7-0.2-0.1-0.4 0.1-1 0.80.5-0.9

试谈工程建筑的变形监测

Unit19 DeformationMonitoring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工程建筑【Engineering Structure或者工程结构】的变形观测) Overview(概述【Overview纵览、总的看法】) Deformation refersto thechanges of a deformable body (naturalor man-madeobjects)undergoes inits shapes, dimensionandposition inspace and timedomain.(变形指一个形变体【deformable body】(自然或人工物体)在空间和时间范围【domain领域、范围】在形状、尺度和位置上经受【undergo经受、收到】的变化)【变形指一个形变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经受的形状、尺度和位置的变化】 Due tofactors such as changes of ground waterlevel, tidalphenomena,tectonic phenomena, etc,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uch as dams, bridges,high rise buildings, etc.) are subject todeformation.(由于【Dueto】诸如地下水位变化、潮汐现象、地壳构造【tectonic构造的、地壳构造的】现象等等的因素【factor】,工程建筑物(如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等等)受到变形【deformati on】影响【subject受……影响】) De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is often measure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structure is exhibiting asafedeformationbehavior.(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经常观测以保证建筑呈现【exhibit展现】安全变形行为)【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经常观测以保证建筑物的变形在安全范围内】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 篇一:变形监测实验报告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 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 A点坐标X 3525052.175 Y 527483.758 B点坐标X 3525047.348 Y 527412.793 D点坐标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

α=76°22′05″,β=80°37′19″, γ=88°39′44″(检核角) 竖角θ=37°24′03″ 5 实验结果: C点坐标:X 3524875.2304 Y 527453.3827 Z 75.066 检校误差3″ 6.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篇二:三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三、实验仪器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工程测量学》 课件 9-3变形监测技术和方法

9.3 变形监测技术和方法 一、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 精密高程测量、精密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重力测量 二、专门测量手段和技术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准直测量、应变测量、倾斜测量 三、空间测量技术 GPS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 四、摄影测量和激光扫瞄技术 摄影测量方法、激光扫瞄技术

一、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 (1) 能够提供变形体整体的变形状态; (2) 观测量通过组成网的形式可以进行测量结果的校核和精度的评定; (3) 灵活性大,能够适应于不同的精度要求,不同形式的变形体和不同的外界条件。

一、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 地面高程的变化也可以间接地用重力测量测定。目前重力测量的精度约10微伽,相当于高程变化30㎜。这样的精度虽然不够高,但是由于重力测量的成本比较低,因此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地面变形监测中作为水准测量的补充。

一、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 重力测量一般可以用于: ①在地震预报时,测定和解释地面的垂直运动,监测和解释地震后地壳的垂直运动。 ②在火山地区结合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可以发现地下岩浆的运动。 ③研究用于采油、抽地下水和利用地热蒸汽等造成的地表变形。 ④研究地壳的板块运动和变形。

二、专门测量手段和技术 (一)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利用静止液面原理来传递高程 (二)准直测量 测量测点偏离基准线的垂直距离 (三)应变测量 相对距离的变化 (四)倾斜测量 有相对于水平面和相对于垂直面两类。前者主要有监测地面倾斜和建筑物基础倾斜,而后者主要有监测高层建筑物倾斜。

二、专门测量手段和技术 (一)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它是利用静止液面原理来传递高程的方法。 利用连通管原理测量各点处容器内液面高差的变化以测定垂直位移的观测方法,可以测出两点或多点间的高差。适用于混凝土坝基础廊道和土石坝表面垂直 位移观测。 该方法无需点点之间的通视, 容易克服障碍物之间的阻挡,另外 还可以将液面的高程变化转换成电 感输出,有利于实现监测自动化。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13—4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测绘工程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一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变形监测综合实习》是《变形监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内容的实训,学习正确操作方法,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所学内容。 《施工测量综合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放样基本要素的测设方法,掌握工程建筑物施工放样的方法,了解建筑物放样的精度分析,进一步熟悉工程测量仪器的使用。 通过实习,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能独立进行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及已知高程的测设。 2、能独立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布设、观测与解算。 3、能独立进行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时间:二周 2、地点:校内 三、实习组织 根据仪器设备情况,4-5人为一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组长负责全组的实习分工安排和考勤,负责组内借用仪器工具的安全与管理。 四、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1、实习期间,实习时要按时出工,不得无故不随小组出工。实习要按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提倡互相讨论研究,把不懂的弄懂。实习时要集中精力,不得在仪器旁打闹,以防发生仪器事故。 2、爱护仪器,人人有责。操作仪器工具要求方法正确,防止发生丢失、摔损事故。 3、表格填写要齐全,书写字迹要工整,切忌潦草.外业记录不能改动。 五、实习任务及其要点 (一)变形监测 1、沉降观测 a 、观测校区北面河岸的沉降。 (1)沿河岸找出沉降缝,在沉降缝中打入钢钉,钢订露出地面半厘米,并用红油漆标记编号,作为沉降监测点。点数15~20个。 (2)高程控制:在河岸两端选取两组高程控制点,每组两个,每组两点之间以一站距离为宜。两组控制点间按二等水准要求测出它们间的高差,往返高差闭合差mm L f h 4 。假设其中一点高程H1=10.000米,计算其它各控制点的高程。 (3)监测点观测:从一端已知控制点开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按三级水准

(完整版)基坑监测报告(模板)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2018年10月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报警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地处*******,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 表1 工程概况 基坑平面尺寸:89.1m(东西最大尺寸)×80.1m(南北最大尺寸) 基坑支护深度:3.9-5.0m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 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报告

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改造工程开挖变形监测技术成果报告 河南省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改造工程开挖变形监测技术成果报告 资质等级: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 证书编号:160104-kj 批准: 审核: 校对: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 - 4 -第二章监测依据及内容 ........................................................................................ - 4 - 2.1监测的目的:............................................................................................. - 4 - 2.2监测的依据:............................................................................................. - 4 - 2.3监测内容..................................................................................................... - 4 -第三章监测精度及仪器选择 ................................................................................ - 5 - 3.1精度要求..................................................................................................... - 5 - 3.2仪器选择..................................................................................................... - 5 - 3.3控制点的布设............................................................................................. - 7 -第四章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 ........................................................................ - 7 - 4.1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7 - 4.2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8 - 4.3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9 - 4.4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10 - 4.5土体深层位移监测(测斜)................................................................... - 10 - 4.6锚索应力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12 - 4.7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 - 14 - 4.8监测报警值和监测频率........................................................................... - 15 -第五章监测成果表 .............................................................................................. - 16 - 5.1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 - 16 - 5.2周边地表、道路及建筑物沉降监测....................................................... - 18 - 5.3周边水位监测........................................................................................... - 22 - 5.4锚索应力变化趋势................................................................................... - 23 - 5.5土体深层位移(测斜)监测........................................................................ - 25 -第六章监测结论 .................................................................................................. - 2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