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

1 关于择偶的定义

择偶,简单来讲是指选择配偶,而配偶又称夫妻,指合法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关系,它是建立婚姻的第一个程序。从本质上说,择偶是基于两性亲密关系而建立的正式的承诺性法律关系。最先对择偶进行解释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强调择偶行为是个人生理心理需要的满足性选择,而非社会决定。社会学家爱德华进一步明确了择偶需要的内容,择偶双方资源交换,实现利益最大化。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也明确表示,择偶与两性心理需要相辅相成。进化心理学在择偶行为中首次引入情感的概念,认为择偶时双方生理、心理、认知层面共同建立的情感回应。我们可以将择偶定义: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满意的、相爱的婚姻伴侣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为方便取样,近年来的择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取向集中于择偶标准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择偶呈现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重视相爱双方,看重人格品质、兴趣匹配等,贞操观念有所淡化,不太在乎家庭经济等社会背景因素。但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身份,年龄偏小,还未进入择偶阶段,更多地选择恋爱对象而非婚配对象,思想偏理想

化,信效度有待考证。

2.2 社会媒体信息采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择偶方式也呈现多元化,90 年代研究主要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征婚广告或婚姻介绍所登记信息中收集数据。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如《我们约会吧》、《非常勿扰》中也提取了大量有效素材,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收集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普遍性。大量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信息媒介的更新换代,择偶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变为个人情感需要的满足。但是,跟踪调查发现媒体征婚的成功率普甚至不足0.1%,说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与实际择偶决策有很大的偏差。

2.3 实地考察研究

实地考察主要针对特定地区或特殊民族择偶行为,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使用田野法研究当地人择偶形态。此类研究可信度较高,但必须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且考查时间漫长,不是目前择偶研究的主流。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实验室实验研究,严格设定变量,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考察择偶线索。

3 择偶理论

择偶包含了个体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社会心理学择偶代表理论经过了社会交换理论、需要互补理论、婚姻市场理论的发展。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择偶理论。

3.1 社会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①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爱德华提出,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受经济学影响,前提假设理性人,择偶双方通过交换自身资源获得共赢,用经济学角度表述,择偶是一场能使双方共同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男性提供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保障换取女性的性和家庭服务,获得家庭权力;女性利用年轻、美貌、身体换取经济地位,获得抚育后代的物质保障。社会交换理论发展延伸出结构性权力优势假说,进一步解释两性择偶标准差异原因经济权力不平等,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明显处于劣势。

②婚姻市场理论。男女双方交换供需资源,同时扮演买方和卖方,形成市场,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类似经济学中市场交易的择偶环境称为婚姻市场。男女双方在婚姻市场中为了寻找到最优质配偶,会产生争夺配偶现象。婚姻市场受供求关系平衡影响,主要涉及男女性别比例,根据中国最新人口性别比例统计,男性比女性多三千多万人,婚姻市场挤压形象显示了性别比失衡,数千万男性将被迫单身。而上世纪80 年代,越南因战争死伤大量男性,女性就处于劣势地位,造成一夫多妻制。未婚男女的优势资源是无形的交易物品,当然,不同于实际买卖市场中讨价还价,择偶有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选择行为。婚姻市场根据个人择偶价值观的不同,资源价值评估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

③择偶梯度理论。择偶梯度理论指男性要求配偶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自己稍差或相当,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在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薪资收入等方面高于自己的男性为婚配对象,也就是男高

女低婚配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该理论与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文化不谋而合,事实上,我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低娶高嫁、郎才女貌婚姻制度暗合择偶梯度理论,即便社会发展至今,大量调查报告仍然显示男高女低婚配模式依然是择偶主流导向。

④社会心理学择偶理论的共性。社会心理学理论强有力的立足点是,择偶偏好一定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总结以上理论的共同特性,不难看出择偶共同遵循同类婚原则和邻近性原则。同类婚原则是指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人相互更具有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价值观、民族、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这可以有效解释我国传统门当户对择偶制度的合理性。邻近性原则是指有地缘(住得近)关系或者业缘(共同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空间)关系的人更容易成为婚配对象。即便是社会开放,网络发达的现代,婚恋双方是同学或同事关系的依然是占最大比例的,通过共同的亲戚朋友介绍认识的其次。

3.2 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进化心理学所有理论模型都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衍生而来,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应性,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作用。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机制是随着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不断进化发展而成的,自然选择那些能够适应社会生存和繁衍的优势基因。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为了成功遗传自身基因,男女在择偶偏好方面会自然发展出不同的模块化心理机制,男性偏好有较高生育

潜力的伴侣,女性则更加偏爱能够提供资源并且愿意照顾后代的男性。

①亲代投资模型。Triver 认为的亲代投资理论认为,女性的可生育期较男性要短很多,而女性又要承担生育任务,较男性代价更大。女性对后代有着更多的亲代投资,因女性怀孕期和哺乳期的资源匮乏,因此,她们更强调男性愿意提供资源和照顾的潜能。

②性策略理论。Buss 在亲代投资理论基础上提出性策略理论,男女两性为获得基因遗传成功,分别面临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化出不同的选择策略,分为长期性策略和短期性策略。长期性策略强调身体健康、品性相和、价值观相同、有责任感等稳定性特征,双方能够长久相伴共同抚育后代。短期策略仅仅强调性吸引力,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选择性,两性关系通常是无责任的、短暂的。男性因生育成本低,通常更愿意选择短期性策略以获得更多的基因繁衍成功;相反,女性由于生育成本较大,一般会更愿意采用长期策略以繁衍成功,并获得抚养后代的可持续性资源。

③好基因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择偶偏好那些具有身体吸引力的个体。身体吸引力代表了更强的适应能力、更高的生育繁衍潜力。我们可以据此理解中国这句古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俊男美女永远是择偶优势方,我们潜意识里希望能够孕育出具有更优秀基因的后代。

4 总结

社会心理学从社会文化、时代变迁等宏观层面总结出人类择偶行为规律,强调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进化心理学从个体择偶偏好的微观层面探讨择偶的心理机制,尤其强有力的解释了两性择偶偏好差异的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2009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9 (总第118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18[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陈红艳(1980-),女,甘肃兰州人,陕西理工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认知。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陈 红 艳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了自我接纳的起点、途径、机制、特性等,并进一步提出增进自我接纳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自我接纳;适应;模块化[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6-0099-02 一、引言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进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运用进化论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及其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制于进化的规律。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对个体的自我接纳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接纳1.了解过去是自我接纳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 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 过去 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的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成为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自然选择确定个体的部分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如血型、外貌及气质类型等。按照卡特尔的观点,在同一个文化中的群体成员有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之分。了解个体所属的种系和家庭的背景信息,熟知地域和社会文化渊源,就会发现每个生命既是唯一的、独特的,又是连续的、共同的。 2.适应是自我接纳的途径 人是适应的产物。适应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解决生存的方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是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就是要弄清某些机制或特点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 问题的。自我接纳就是要解决个体对自身、人格及与他人人际关系等心理机制问题,伴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心理机制的适应功能,不断学会与环境相处,以自然选择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进而接纳自我。 3.解决问题是自我接纳的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心理机制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解决了与个体生存及繁殖有关的某个特征问题。从环境中积极提取或消极接受某些信息或输入,输入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输入的信息转化成输出:调节生理活动、给其他心理机制提供信息及产生明显的行动解决某个适应问题。同样,自我接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物,自我通过各种输入信息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欣然接受或正视现实的一切。 4.模块化是自我接纳的特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的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Cosmides 和T oo by 认为,人类的心理主要由一簇专门化的机制 即具有领域特殊的程序,对领域特殊的表征进行操作。他们进一步提出,人的认知构架类似于成百上千个功能上专门的模块的联盟,被设计用来解决某种特有的适应问题。每一个这样的装置有其自己的程序,自我接纳的装置负责个体对自身及且特征的积极态度,并对现实中的不同部分施加自身特有的组织和处理。 5.行为是自我接纳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社会行为的产生需要心理机制接受环境输入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决策加工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高度敏感的,而社会背景影响着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和强度。自我接纳是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受这种特殊心理机制的影响,人类不断地认识自我、(下转第113页)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简述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取向择偶理 论 1 关于择偶的定义 择偶,简单来讲是指选择配偶,而配偶又称夫妻,指合法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关系,它是建立婚姻的第一个程序。从本质上说,择偶是基于两性亲密关系而建立的正式的承诺性法律关系。最先对择偶进行解释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强调择偶行为是个人生理心理需要的满足性选择,而非社会决定。社会学家爱德华进一步明确了择偶需要的内容,择偶双方资源交换,实现利益最大化。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也明确表示,择偶与两性心理需要相辅相成。进化心理学在择偶行为中首次引入情感的概念,认为择偶时双方生理、心理、认知层面共同建立的情感回应。我们可以将择偶定义: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满意的、相爱的婚姻伴侣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为方便取样,近年来的择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取向集中于择偶标准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择偶呈现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重视相爱双方,看重人格品质、兴趣匹配等,贞操观念有所淡化,不太在乎家庭经济等社会背景因素。但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身份,年龄偏小,还未进入择偶阶段,更多地选择恋爱对象而非婚配对象,思想偏理想

化,信效度有待考证。 2.2 社会媒体信息采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择偶方式也呈现多元化,90 年代研究主要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征婚广告或婚姻介绍所登记信息中收集数据。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如《我们约会吧》、《非常勿扰》中也提取了大量有效素材,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收集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普遍性。大量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信息媒介的更新换代,择偶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变为个人情感需要的满足。但是,跟踪调查发现媒体征婚的成功率普甚至不足0.1%,说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与实际择偶决策有很大的偏差。 2.3 实地考察研究 实地考察主要针对特定地区或特殊民族择偶行为,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使用田野法研究当地人择偶形态。此类研究可信度较高,但必须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且考查时间漫长,不是目前择偶研究的主流。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实验室实验研究,严格设定变量,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考察择偶线索。 3 择偶理论 择偶包含了个体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社会心理学择偶代表理论经过了社会交换理论、需要互补理论、婚姻市场理论的发展。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择偶理论。 3.1 社会心理学取向择偶理论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5):694~70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钟建安 张光曦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 摘 要进化心理学这个术语是90年代出现的,它从社会生物学演化而来,声势逐渐壮大。但它的思想起源却可以向前追溯一个多世纪。进化心理学否定了标准社会科学模式,注重对平常问题的研究。解释取向的进化心理学是比较成功的,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已经渗透进心理学之外的许多领域,成就突出的是经济学领域。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非经验主义的方法上,但它仍然有巨大潜力。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广义适合度,研究方法。 分类号 B84-09 1 从古典生态学到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演进 20世纪对心理进化的研究有三个代表性的运动:古典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古典生态学主要是由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和耐克·廷伯根(Niko Tinbergen)在二战前夕建立的,研究二战中断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繁荣起来。生态学一开始就试图把对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中,这特别是体现畅销读物中,洛伦兹的On Aggression (1966)就是这样的一本最有名的著作。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生态学的领袖倡导运用新的心理进化科学研究国际争端和社会动荡。 古典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大致被社会生物学取代,社会生物学将对动物行为研究的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人类。社会生物学家声称他们的方法本质上比古典生态学更科学,因为它对行为作出预测和检验而不仅仅是描述、解释行为。尽管有意见相左,生 收稿日期:2004-12-17 通讯作者:钟建安,E-mail: jiananzhong@https://www.360docs.net/doc/147856236.html, 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实践和人员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连续性。比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是普及社会生物学的重要人物,也是耐克·廷伯根的学生,他们认为社会生物学是廷伯根所建立的传统的延续。 80年代末,社会生物学也遭到了一场新的运动的取代,这场运动就是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EP)。其实社会生物学的倡导者中包括了今天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比如耶柔米·巴路(Jerome Barkow)。社会生物学家期待进化的模型可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并让心理学注意一些曾经被误解或忽视的重要现象,这种观点被今天的进化心理学所继承。巴斯(Buss,1995)认为“虽然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进化理论比如广义适合度理论,但他们在一些对心理学来说是关键的方面是有分歧的。社会生物学家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繁衍的成功,成为“适合最大化者”(fitness aximizers),但是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类是“适应执行者”(adaptation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学习的机制 (一)联想 (二)强化 (三)模仿: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一)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二)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五)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有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是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状态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状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初级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社会心理学课本框架

第一章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胡济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念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3)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2.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4)班特纳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总称 3、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4、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行为主义—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环境与教育因素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a、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b、强调认知因素 c、强调观察学校 d、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2)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观点是: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认知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3)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动力学说,人格结构学说 新精神分析,主要反对泛性论 (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三个假设:a、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c、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5)社会交换理论 a、 b、 c、基本观点: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侵犯与赞同命题 2、基本内容 (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a、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学习等 b、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c、大众社会心理:如流行、模仿、暗示、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2)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进化心理学与动物的行为

演化心理学与动物行为学 什么是演化? 演化是指物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一种现象,而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都称为演化论,探讨各物种如何被创造演变。 1. 创造论: 最初解释物种的起源为「创造论」,达尔文之前欧洲人认为创世纪时,生物创造时便如圣经所 言的是由上帝所造成了现在的样子。为生物特创说 (Creationism)。依附圣经的神学观念认为 上帝创造万物,直至「演化论」出现。 2. 演化论: 以解剖对应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物种是渐变演化而成的理论。目前在学术界主流的演化理论 是达尔文的天择说﹙natural selection﹚,直至20世纪初期才被科学界接受。因为演化论的 出现,生物学得以摆放在同一平台上,了解其震络。动物分类学也才得以发展。 *达尔文的演化论学说: (1)变异:物种中个体间必存在差异,生物代代之间子代与子代、子代与亲代皆有「变异」。 (2)物竞天择。在有限的资源下个体必须彼此竞争 (3)适者生存:适者依天择条件而定。经过变异才有天择与适者生存。 一、 演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 若无演化论,生物学则是零星的纪录总合,找不到有系统、有骨架、完整的观察检视系统。传统的动物分是解剖身体特征的分类学,演化论出现后,动物分类学主导研究半世纪之久。 1.演化心理学 人类作为动物发展阶段中最高等的发展阶段,在调查人类心理活动时,也将动物的心理生活的 表现加以考虑。因为动物的心理活动能使人类意识的演进更清楚的表达出来。包括探讨人类性 格分化、性吸引力(审美问题、感情架构)、性别角色、攻击性、利他行为的心理学。 利他行为:此种基因以天择角度来看,无法解释如何在演化中保存下来,不过以基因的角度解 释,即能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基因的变异来谈,「隐性基因」是必须要被保存于世的,因此宽 大包容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著) 2.社会生物学 即是利用动物社会体系作为研究的生物学。如Wilson所著的「大自然猎人」、「蚂蚁」等书。 从蜜蜂和蚂蚁的活动中研究出社会结构,其中也牵涉到社会中「利他」的行为。 二、 动物行为学 认为动物的分类不只在於动物的生理构造而也许有其〝心理构造〞。另外可以藉动物的行为观察演化。 动物许多行为是由於刺激而释放的本能如: 1.「释放刺激」:母鸟喂食幼鸟的行为以人类的观点去解读则视这种行为为亲情的表现,不过 事实上这种喂食幼鸟的行为为一种释放刺激。 研究实验如下:(1)当以一片有红点的纸片替代母鸟,子鸟也会群而啄之。(2)当以铁锤用适当 力量轻击母鸟红点时,母鸟也会释放食物。可知→一个红点的刺激能产生固定的反应,此刺激 称为「释放刺激」。而母鸟喂食子鸟的行为其实是「释放刺激」与「原始本能」的组合。母鸟 喙上的红点会刺激幼鸟去啄它,母鸟受到这个刺激之后反射性的将嘴巴打开。这种动物行为是 一种本能,并非同等于人类出于亲情表现的心理活动。 ◎释放剌激: 某种鸟类的幼鸟在成体回巢时用自已的喙去啄成鸟喙上的红点,以刺激成鸟吐出食物。就算不 是真正的成鸟或幼鸟,在条件吻合的情况之下,这样的行为还是存在。 2.「仪式行为」:以黑脚苍蝇为例。公蝇会以丝包装成球状赠与母蝇,当母蝇拆解丝状物时进 行交配。探究此「仪式行为」是如何演化的?最初是公蝇送母蝇食物以制造交配时间→中期演 化成吐丝包物以延长交配时间→今日则只以吐丝的毛球物作为此仪式行为的代表。可以用「仪 式行为」来推断昆虫的演化历史。 ◎仪式行为: 观察动物某些本能反应,有些已失去意义,而如今却仍是存在,为一种演化遗迹。演化遗迹: 生理上……人类的尾椎。 心理上……蝇的交配行为。 动物行为学著名心理学家以Konrad Lorenz(1903~1989)、Nikolaas Tinbergen、Karlron Frisch为代表。Konrad Lorenz为奥地利动物学家,也是现代行为学的创始者。他提出比较动

进化心理学_心理科学的未来发展_英文_

心 理 学 报 2007,39(3):381~382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81 The Future of Psychology: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 Lei Ch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avid C. Gear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USA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an approach to psychology, in which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from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 put to use in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mind” (Cosmides & Tooby, 2001, p.1). 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study and to provide broad theoretical framing of nearly all of the issues and topics within the traditionally defined fields of psychology. The 19 papers includ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re written by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and address topics that can be organized by the familiar division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Evolutionary cognitive psychology .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 of mind (Geary, 2005), David Geary leads the discussion on evolutionary cognitive psychology. His paper lays out the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and it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systems. Differing from the all-purpose general cognitive model,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human cognition, as the paper asserts, emphasizes individual and specialized cognitive processing modules that have been naturally selected for solving recurr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roblems. Geary provides detailed accounts of some of the familiar modules known in mainstream psychology as folk physics, folk biology, and folk psychology, and outlines how domain-general systems (e.g., working memory) may have evolved. Four other papers presented under this section are from Gary Brase,Wang Xiao-tian, Michael Corballis, and Steven Pinker. Gary Brase investigated the rather classical cognitive topic of Bayesian reasoning. Consistent with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his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currence of the format and context in which a problem is presented improves human statistical reasoning. Wang’s empirical paper shows that risk taking behavior and decision making carry evolutionary footprints that can be inferred by investigating such variables as gender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relative versus absolute family wealth. Michael Corballis and Steven Pinker are leading Received 2006-12-16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Lei Ch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e-mail: leic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47856236.html,.hk. authorities on language evolution. Emphasizing different issues (e.g., language instinct, to use the name of the author’s classic book (Pinker, 1994) and, for Corballis, language modality evolution or the transition “from hands to mouth” to borrow from his book title (Corballis, 2002), these two papers together provide a state of the art account of language evolution.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As the author of the first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ext (Bjorklund & Pellegrini, 2002), David Bjorklund co-authored with Jason Grotuss, and Adriana Csinady to discuss life history tradeoffs concern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Why do humans have one of the longest childhoods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does child development make use of cognitive plasticity within the beneficial adaptive constraints described by articles in the first section? As shown in this lead paper of the section, some of the answers are beyond simple combinations of evolutionary life history theories and those of mainstrea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e of the answers has been provided by the next article by Jay Belsky, who is known for his seminal work on how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 may prompt the onset of biological clock by stimulating different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lsky, Steinberg, & Draper, 1991). In his current contribution, Belsky re-examines his theory by presenting existing empirical studies testing and extending his original work. The next three empirical studies (Byrd-Craven, Geary, Vigil, & Hoard; Brumbach, Walsh, & Figueredo; Frederick & Gallup, Jr.) provide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s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rinciples. Byrd-Graven et al.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and later relationship preferences. Brumbach et al. examined adolescents’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a large sample of 13,000 participants. Examining dental fluctuating asymmetry among 296 individuals of 10 species, Frederick and Gallup, Jr. concluded that the tradeoff between brain and motor development may have lessened selection pressure for developmental symmetry in humans relative to other primates. To conclude this section, Li and Chang ma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1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这可能造成对于他人行为的过分解读,而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缓解不利情绪,要清楚你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或紧张别人很可能并未察觉。 2预测误差:我们常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也常常高估情绪事的持续性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想要准确预测行为最好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不能仅凭臆想。我们有较完善的心理免疫机制,使得重大事带给我们情绪的影响很可能比我们曾以为的要轻微得多。 3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就像当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常会将原因归于我们超乎寻常的才智和品德;但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普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这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抑郁,帮助缓解压力,并让我们认

为自己比真实的更优秀,激发我们努力去自我实现。但过分地高看自己就显得狂妄和傲慢了,而与之所对应的谦卑,并不是看轻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诚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4自我妨碍:我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个行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实自我妨碍并不是为了破坏自我而是保护自我。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可能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以此不让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在关系到自己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全力。尽全力失败了比因耽搁而失败更令人泄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对自己的信任会更加坚固;而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会受到损害。 错觉思维:我们常常在随机事中找规律,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随机事联系起来,以此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假如我们相信事相互关联,我们更可能会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证据。就像答主高中时每当体育因为下雨取消就会记忆深刻,那时候我甚至总结出了体育那天多半会下雨的经验,现在想想体育和下雨之间当然没什么联系。 而这种将随机事建立联系的行为往往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受我们的影响。这种控制感

麦独孤与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 Mcdougall, William, 1871-1938) 一、简介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策动心理学或目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和发言人,一般地,人们把1918年麦独孤和罗斯(Rose. E. A, 1866-1951)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大纲和资料集》两书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虽然麦独孤的本能论社会心理学从提出伊始一直成为众多心理学家批评的靶子,但麦独孤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仍是不可抹煞的。特别是20世纪初叶,本能作为一种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大大地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当时的一些社会科学家和社会心理学都以麦独孤的本能心理学.作为阐述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据甚至后来的心理学大家.如桑代克、杜威都曾支持过麦独孤的本能论,从中汲取营养,并明确宣称.人类的社会心理与本能有密切关系、此外,麦独孤关于社会情景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现点以及有关道德发展、情操、意志的论述,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影响。 二、本能论产生的背景 (一)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体系 麦独孤一生对心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涉足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除社会心理学外.还涵盖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领域。1915年,他先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他认为,心理学家不应当把心理学定义为意识的科学这样贫乏和狭隘的框定,而必须勇敢地宣称心理学是行动或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对行为的见解与华生等人的见解是完全对立的;继后又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夭性和本能决定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他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王义心理学进行论战他认为行为并不等同于机械的反射.更不能把行为简单地归结为.‘S一R”(刺激一反应)的纯物理过程,在他看来,行为产生于身心交互作用,属于一种心物过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双重变化,只有从知、情、意三方面才能对此进行充分描述。麦独孤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行为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