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 五上 1.6 做一个生态瓶

教科版科学 五上 1.6 做一个生态瓶
教科版科学 五上 1.6 做一个生态瓶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首先让学生来认识池塘里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作用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群落的概念。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让学生考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怎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

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5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评价任务

1.认识池塘生态系统组成及作用。

2.小组合作设计生态瓶。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一个盛满了水的水桶、一些洗干净了的沙子和小石子、一把小铲和一个漏网等工具、一张标签、一张记录纸。

为全班准备: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P14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下面三点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1.我发现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科学课从生活入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要使学生真正参与、用心参与、要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性高涨的氛围,就必须让知识学习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第一环节学生观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所用的时间有些长,降低了同学们对这节课原有的积极性。另外同学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

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2.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展示自己的生态瓶时,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难点:坚持长期的观察和管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师生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水,水桶、小石子、沙、标签、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初步了解某一区域中食物能量交换的关系。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某一个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很感兴趣,对动手实际活动更是积极参与,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材料准备方面,有些同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得到几点体会如下: 成功之处: 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参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 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知道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块草地等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想要动手的愿望强,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认真倾听,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活动中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做一个小池塘的,由于本地不方便找到水草,所以乱放了有些其他植物。 活动后的评价时间有些仓促。 总之,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这看师生是否用心投入。如果用心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其他的再看看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临时处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基本功密切相关。所以,一线教师更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发展学生。 :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自然界里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草原上生态平衡的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沙尘暴的危害”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 做一个生态瓶教案 教科版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参考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参考教案教科版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和制作。他们将通过研究,自制生物生存环境的实验,发现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与环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坚持管理和观察生态瓶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池塘中的生物群落: 1、出示书中的池塘图,分组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2)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首先让学生来认识池塘里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作用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群落的概念。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让学生考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怎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 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5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乡镇的科学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成绩都不高,要想走出这样的低谷,教师必须从头审视自己,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转变过去那种陈旧落伍观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统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的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统统,我注意了适合补充,给他们肯定和鼓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学生能自己分析和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探究,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分析和总结中知道如何使用实验器材,知道生态瓶中的生物过多造成生态失横衡,知道怎样观察和做记录。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要向大家学习,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建造生态瓶。”这些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胜利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但我相信作为科学教科师的我们,一定会以

五年级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案

做一个生态瓶 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节 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 的方案设计来探究生态群落。 2、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 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部分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学生没有 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的指导,从而学生 没能很好地从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 情感。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 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正好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 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上节课已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3、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视频——美丽的池塘,找出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 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 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4、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交流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生态群落,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2)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大的饮料瓶6个、自然水、水生生物、泥沙小石子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池塘里的生物。 二、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 ①、池塘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②、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③、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④、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⑤、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说:“教育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3.18《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教案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3.18《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选择 合适的实验材料,确定实验的步骤。 (1)实验材料 水、金鱼藻、泥沙、广口瓶、小鱼。 (2)实验步骤 ①用清水清洗广口瓶,特别是瓶口和瓶身,便于观 察和密封。 ②在瓶中放入约1厘米厚的沙子和小石子,植入水 草。 ③然后加水至距瓶口约1/4处,确保瓶中有一定的 空气。 ④待瓶中的水澄清后,放入水生动物。 ⑤盖上瓶盖,在瓶身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 作者姓名。 (3)注意事项 ①生态瓶使用自然领域的水。 ②生态瓶需留有空间纳入空气。 ③生态瓶必须密封成独立生态系统。 ④生态瓶要透明,便于观察。 ⑤当观察到动物表现异常时应停止实验。 第三步:搜集证据 将制作好的生态瓶放置于朝阳的窗台上。每天在固 定的时间观察生态瓶,并记录瓶中的情况。 【例如】 注意光照条件:白天有阳光,夜晚有灯光。 第四步:得出结论 (1)生态瓶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明确】 (2)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由哪些部分组 成? 【明确】 设计实验方 案,确定实验 步骤 搜集证据 分析现象,得 出结论 让学生明白生物 在一定区域内相 互影响、相互依 存,与生活环境 共同构成一个较 稳定的生态系 统。

生物 植物 动物 水草 金鱼 非生物泥沙水 空气阳光 环境 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是密 不可分的整体 (3)怎样才能让瓶中的各种生物生存得更好?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的条件进行对照 实验。想一想,每次改变哪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明确】 减少水、增加水草、增加小鱼、减少光照。 【小结】 生态瓶长期维持稳定应注意:生物种类和数量 配比合理。 (4)通过生态瓶观察到的现象所进行的分析,你 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 不同种类的生物共栖一地,与它们生活的环境 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池 塘、一片森林、一片草原等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 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二、课堂练习:判断题 1、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是一个整体,应保持 良好的平衡。() 2、生态瓶内的生态系统是独立的。() 3、生态瓶中植物越多越好。() 4、生态瓶应放在朝阳的窗台上。() 5、制作生态瓶时,先倒水后放沙子。() 6、生态瓶里增加很多动物会导致生态瓶内生物的 数量不平衡。( ) 三、拓展提高:做一个生态盆景 合理选择动植物的类型和数量,动手做一个生 态盆景。 【参考】我的生态盆景设计方案 独立完成 设计方案,动 手制作 课堂检测 培养学生知识的 迁移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

《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池塘的生态群落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能制作一个生态瓶。 2.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3.感受生态群落的组成是和谐的依存和作用关系。培养与同学讨论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二、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群落,设计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三、教学难点: 认识生态群落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瓶的资料; 2、做生态瓶需要的材料:大可乐瓶(洗净)、河水、小鱼2条、虾2只、螺蛳、浮萍、洗干净的细沙若干、水草、石子2颗;生态池塘的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生活在鱼米之乡,而徐家庄又是有名的淡水鱼产地,房前屋后不是有小河,就是有池塘。你平时观察过它们吗?池塘里有些什么呀? 请生思考后回答 2.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看看池塘里有些什么。出示教学书上的池塘图,引导学生观察池塘图,思考下列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预设:水、阳光、空气、养分)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二、合作探究,设计方案 (一)生态瓶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先来设计一个生态瓶制作方案。

1、组织学生讨论 1、)你认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2、)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1)你们准备在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 (2)我们要考虑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2、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师:那我们先把这个设计方案完成,然后,再动手制作生态瓶。 3、小组讨论,尝试制定方案。 让我们尝试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做生态瓶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方案。 方案设计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对他们组设计的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三、制作生态瓶 同学们经过交流以后,肯定对自己的方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可以动手制作生态瓶了。 1、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合作做一个生态瓶。 制作生态瓶的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6)2、教师巡视指导。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1--4单元复习提纲1-2-3套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doc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 . .. .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需要。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球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