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子诗歌的死亡主题

论海子诗歌的死亡主题

摘要: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出现堪称是中国诗歌的奇迹。纵观海子的一生,他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这就使他的人格呈现出分裂状态,并最终导致了他的诗歌充满了死亡意识。本文主要从他的生活方面分析其诗歌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并从他的诗歌主题、意象等方面分析他的诗歌死亡意识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海子诗歌;土地情结;人格分裂;虚无状态;死亡主题

海子的诗歌主题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是我们所无法估计的,细读海子的诗篇,不难发现贯穿于他诗歌的一条主线就是浓郁、强烈的死亡意识。围绕这条主线他写了众多的主题。

1 对土地深沉的爱

海子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土地情结。在深深的赞美土地的同时,也深切的同情土地。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亚洲铜》海子作于1984年10月)[1]

这一首《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之作,也是海子对土地深深的眷恋的代表作,他在这首诗中,指出了“亚洲铜”(黄土地)是能够容纳世世代代的一块土地,又说出了土地的贫瘠,也包含了我们命运的全部的苦难辛酸和屈辱,透出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麦地”这一意象更能说明作者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无论“麦地”的肥沃与贫瘠,都能和海子或美好的或痛苦的情感体验找到相通之处,都能激起他歌颂土地的愿望,“麦地”成了他的出生地,养育地,也成了他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最终安置处。他希望最终埋身于土地,“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候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

有了嘴唇”,诗人在“麦地”的滋润下,丢失了眼睛和嘴唇,却仍在为众兄弟背诵诗歌,是一种孤独的心境的真实的写照。他在《麦地与诗人》中通过“麦地”与“诗人”的对话,流露出深刻的心灵痛苦以及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固执地追求。现代文明的进步,让农业上一些自然纯情和带有神性光辉的东西逐渐消失。面对着这种农业文化的衰败,土地的美好向往的幻灭,天性敏感而忧郁的海子沉痛不已,发出了痛苦的质问。他对土地和生命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剧烈的打击,心中美好的向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蹂躏的体无完肤,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导致了海子内在精神气质的转化和土地意象的裂变。从而使他对现实的生活彻底绝望,使他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死亡冲动,在他的诗歌中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

2 海子诗歌中呈现出人格分裂的倾向

当我们深入地去读海子的诗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海子的诗歌涌动着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疯狂迷恋,海子的成名抒情短诗《亚洲铜》以及他的长诗《土地》都提到了人的生命的本源,在《亚洲铜》中表达了对收纳自己的祖祖辈辈的土地的眷恋,同时也含有命运的辛酸的感叹。而他的长诗《土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家园和生命的依恋这样一个主题。看似在歌唱大地,其实是在歌唱生命,正因为他对生命的疯狂迷恋,才让他对土地有了如此之

深的情怀。他对生命的痴狂不仅表现在他对故乡的土地的怀念,也表现在他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上,海子写到: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流动的金子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麦地》节选海子作于1985年6月)[2]

在海子的眼中,“麦地”是人格化的特殊的东西,包涵了他对土地的感恩和挚爱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包涵了诗人对麦地的崇敬,也深深地包涵着它对于麦地所给予的生命的狂热的迷恋。海子1989年1月曾写过《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生命无比的崇敬之情,“大雪一直纷纷扬扬/远方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他对远方充满了向往,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充满了追求和拷问。他的这种对生命的向往,在生活中却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以至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一种逃避生活,向往死亡的思想。这也体现在他身上另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对死亡的热情赞颂,死亡在海子的诗中显得很平淡,很高尚。他的卧轨自杀就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歌颂死亡,也是他歌颂死亡的顶峰。他在诗歌里也说“尸体是

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在海子看来,常人眼中的腐烂尸体是诞生一切的开始,不是愤怒和疾病导致的结果,死亡是一个天才的生命结束之后,给疲倦灵魂的一个栖息地。在他看来生命是神圣的,死亡是值得歌颂的。尸体在他眼中都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死亡一定不再是可怕的,而是一个去见上帝的神圣的过程。在自杀之前他还打扫了自己的房间,随上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这一切都说明,他对死亡是迷醉的。他的这种对死亡的深切渴望,使他的诗歌深深地烙上了死亡的意识:

肉体是河流的梦

肉体看见了采茴香的人迎着泉水

肉体美丽

肉体是树林中

唯一活着的肉体

死在树林林中

迎着墓地

肉体美丽(《肉体》之二节选海子作于1986年)[3]

对于肉体的赞美,对生命的疯狂的迷恋,而“迎着墓地/肉体美丽”又表达出他对于死亡的高度的赞美,这首诗是海

子诗歌分裂倾向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他的诗歌具有浓郁、深厚的死亡意识。

3 海子诗歌中呈现出虚无的人生状态

海子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虚无的人生状态,他痛苦的在精神领域寻找出路,希望能给自己找出一个纯净的国度。他在《阿尔的太阳》(副标题《写给我的瘦哥哥》)中,通过描写荷兰天才画家凡高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耗尽生命的才情最终轰然倒地,使得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得到凸显。在诗中海子用“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的旋转”这样想象力丰富的意象来显示“太阳”的威力,也是他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寄托。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他希望像梵高一样,在理想领域燃烧自己的生命,是对现实的一种极端的逃避,也是他虚无迷茫的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对于现实的逃避,还可以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这首诗中看得很真切,他运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作品语调开始的坚决热烈,中间的低沉忧伤,以及最后的高亢激昂,就像诗人在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呐喊。“海子这首诗用他的雄浑的声音反复的吟唱,把诗人的超越凡人的理想以及气势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希望在想象中找到归宿,是对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的逃亡与超越。”

[4]这种逃亡与超越形成了海子诗歌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死神秘色彩,以至最终走向了死

亡。

海子的诗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每一方面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其死亡意识而展开的,死亡意识成了海子诗歌主题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1] 海子.海子诗全编.[M ].上海:上海三出版社,1997:1页

[2] 王书林.海子的诗赏析.[M ]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2008.9重印):20页

[3] 谭五昌.重读诗人―海子诗作精品欣赏.[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页

[4] 王书林.海子的诗赏析.[M ]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9(2008.9重印):97页

作者简介

肖肖(1983-),女,河南永城,硕士研究生,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