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5

酸化溶血试验(acid serum hemolysis test)又称Ham试验:PNH患者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高,在酸化的血清中(pH6.6~6.8),经37℃孵育,易溶血。此法较敏感,假阳性较少。

3p实验: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BT的长短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BT:出血时间。将皮肤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有关,其次是血管壁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XII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XII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XII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XIIIa-Ca2+-FIX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离子和第III因子,测定其时间,是外源性凝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束壁试验(touniguer tes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CRT是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臂的完整性及脆性。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时,纤溶酶降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产物,它的增高反映了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

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
,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是在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聚剂(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血小板由于发生聚集反应其血浆的浊度减低,透光度增加。

血栓病:血栓类疾病是一组因各种原因使血液在血管内或心脏中,流动的液体变为凝固的固体,致使血流发生不同程度受阻后所形成的综合病征。

血栓前状态: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凝血蛋白含量增高或被激活;抗凝蛋白的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纤溶因子含量减低或活性减低,血液黏度增高和血流减慢的病理状态。

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总铁结合力(TIBC):凡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

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形态变化称为异性淋巴细胞。

易栓症:指有血栓形成倾向,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再生性核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前沿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颗粒,常伴有空泡出现,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血块退缩:血液凝固后,血小板释放出血块回缩酶,使血块退缩。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的总和.

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合成后用其β链末端氨基酸与葡萄糖类进行缩合反应形成酮氨化合物,其中HbA1c 含量最高,是最常检测的部分。

退行性核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CO2-CP:以温度0度气压760mmHg条件下每100ml血浆中碳氢钠所含二氧化碳的毫升数。

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

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 [HCO3-]降低,PCO2 降低。

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
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酮体: 是贝塔-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非选择性蛋白尿 :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时。可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非选择性的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其中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IgM也大量滤出。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蜡样管型(waxy cast):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状。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 个,称镜下血尿。

血尿(hematuria):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大于100mg/L 或大于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胆红素,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

肉眼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
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炎症或中毒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等疾病。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多为低分子量蛋白

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乳糜尿: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尿液所致,外观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淋巴管受阻等。

多尿(polyuria):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无尿(anuria):尿量少于100ml/24h,则称为无尿(anuria)

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CH2O :每分钟尿量与尿渗量的差值,能精确地定量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

少尿(oliguria):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Tamm-Horsfall protein :是尿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由亨利氏伴升枝粗段以及远曲小管近端的上皮细胞分泌,对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尿沉渣检查: 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 识别尿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定位、鉴别诊断、预后具重要意义。

尿胆原(urobilinogen):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正常人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 。

尿渗量 :肾

脏排泄尿液内全部溶质微粒的数量,能较准确的反映肾脏深缩功能。

浓缩稀释实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
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肾糖阈:可视为肾单位重吸收功能达到饱和时的血糖浓度。。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障碍肾阈降低所致。

糖尿(glycosuria): 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

结晶体 (crystal): 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各异的盐类结晶。结晶体 (cryst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