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是更加实际的选择。例如,于牛奶生产领域,上海的光明、内蒙古的伊利、蒙牛等企业,为于北京市场站稳脚跟,均于京郊的顺义、密云、延庆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客观上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目前首均圈区域合作的薄弱环节,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北京、天津是有全国意义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很强,开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国。可是,近于咫尺的首均圈地区,却是人力资源开发十分不均衡的地区:中心城市的发达和周边地区的落后同时存于。

从北京和首均圈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来见,关键是要开发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的问题。其中三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重视培养企业家。

首均圈地区的发展,最缺少的是企业家这类人才。可是企业家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环境,要积累经验和资本。对企业家的成长来说,地方政府的政策十分关键,到大城市开阔眼界同样重要。对北京来讲,应当鼓励和欢迎首均圈地区的农民来京打工;对地方政府来讲,应当制定政策吸引于京的各类人员回乡创业。(2)重视培养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

北京应当为首均圈地区政府机构人员的行政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北京的高等学校林立,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管理学院比比皆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周边地区的市、县、乡镇建立固定的联系,长期或短期帮助培训各类

人员,也能够用互相交流挂职等方式进行培训。壹批高素质的首均圈地区政府机构人员的出现,是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大部分工作,应当是提高首均圈地区的全民文化素质。于这方面北京能够做的工作很多:鼓励北京的中小学校和周边地区的学校建立固定联系,鼓励为周边地区的学校进行教师培训,鼓励北京的企业家为周边地区建立希望中学和希望小学等。

总之,只要我们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到区域合作的层面上来认真对待,北京和首均圈地区的合作有很多工作能够做。

4、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北京的城市环境改善,离不开首均圈地区的合作,特别是河北省的北部山区。这些地区于首均圈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是:(1)生态、环境功能,为首均圈内的中心城市提供生态保护。(2)休闲功能,为中心城市的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3)开发后备基地功能,为北京等大均市发展提供后备生存空间。

目前,这些地区存于问题有:(1)以农林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粗放,水平较低;(2)生产占用山地面积大,造成环境的破坏;(3)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缺少新的发展途径和致富手段。如果生态环境功能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功能,那么于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经济补偿,就应当加大力度,以提高人均收入为目标,实现这些地区的现代化。

空间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应集中于三个方面:(1)农业、林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限制数量,向集约要效益,且适量发展鲜活养殖业。(2)工业化是山区发展的根本出路,集约发展山区生态型小型工业是提高山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3)结合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二、关于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之上分析,关于首均圈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笔者建议:

1、淡化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

整个首均圈,甚至其核心的京津唐地区,分别隶属于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历史上,行政上的分割和控制,使首均圈内北京、天津俩大城市及河北的各地市各自发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行政力量的干扰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

虽然从远期见,行政区划的改革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近期这种改革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把首均圈经济发展的前途完全寄托于行政区划的改革上,那么我们于近期将无所作为。因此,要使首均经济圈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淡化行政界限的作用,淡化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强化区域经济观念,以利益主体自愿结合为基础,开展区域之间的全方位、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冲破行政区域对经济发展束缚的具体建议是:第壹,协调区域利益关系。同级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是高壹级政府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

影响。对首均圈来说,中央政府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提高资源共享性。鉴于首均圈内主要经济中心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各区域可于共赢的条件下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包括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促进跨区域性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等。第三,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合作。首均圈受区内中心城市分工和合作问题的困扰已久,集中表现为俩大城市北京和天津的关系上。如果相距120km的京津俩大直辖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于竞争和较量中日渐抵消,将无法以整体观念解决首均圈发展的问题。所以,京津间的分工和合作是首均圈分工和合作的重点。加快京津俩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京津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是首均圈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2、重构首均圈内的区域经济关系

具体的构想是:以北京举办“奥运”为主线,提纲挈领,于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均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首均圈的核心地域,共同带动外圈的发展。当然,建立优势主导产业群不等于其他产业不发展,而是采取由优势主导产业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3、进行统壹的区域空间规划,建立北京的“经济郊区”

北京周边地区现实的选择,应把北京见作是壹个市场,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加强和北京的联系,而不壹定非要通过行政或政府的手段来联系,也不壹定非要通过行政区域的调整来联系。过去我们曾经搞过京津冀的汽车生产协作和环渤海经济圈协作,形式有了,但且没有起到多少实质的作用。

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见到:当下北京市的中心区域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如三、四环以内、中关村、经济技术开发区、CBD等,下壹步的任务是使经济增长的圈子能从地域范围上向外更快壹些扩散,使经济总量上壹个新的台阶。

经济总量是不是能够靠区域经济创新来实现呢?之上海为例,上海周边有壹些很有实力的城市,包括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等,和上海相辅相成。北京和首均圈的空间结构调整,也能够借鉴这种模式。北京的市域面积是上海的三倍,于北京市域内如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能够建设壹些经济副中心,使这些卫星城扩大到中等城市的规模,这样对北京未来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是,北京郊区的空间毕竟有限,山区又占了60%之上,所以,建议把临近北京的壹些地区,扩大为北京的“经济郊区”,即于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地区,有些城市甚至能够发展成为北京的卫星城。能够作为北京“经济郊区”的地区有:河北的廊坊地区、保定地区北部各县和张家口地区南部各县等,应当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制定壹个统壹的发展规划。

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

□ 郭

图1 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模式 枢纽机场航空运输服务;全价值链配套 航空与临空高科技制造;综合保税物流服务;航空相关研发与培训 总部经济与全球性战略资源商贸服务;世界文化创意与高端休闲娱乐服务 都市生活配套服务 枢纽机场自生产业 典型临空经济产业 世界城市战略产业 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  领域重点方向 表1 北京新航城产业发展方向 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综观荷兰史基辅、韩国仁川、迪拜国际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完整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是推动航空城发展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 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依据我国临空经济区(航空城)的规划体系要求,结合新机场及区域的特点,以综合性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展开研究。 2.1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质特点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发展规划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担当的角色,总结出新航城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世界交通枢纽,更是以拥有科学有序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及中西结合的时尚氛围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的枢纽,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为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新航城的定位为“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生态新城”。这种宏大的战略定位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意图。新航城的建设发展将对“首都经济圈”乃至整个京津 冀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 城镇化、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 面发挥巨大作用。 2.2产业发展 新航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临空 经济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 题。 “发展什么”重点解决产业体系、产 业定位、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的问题,其中,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 重。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须充分依托枢纽 机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并结合国家战 略及区域自身特点,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 导入的特色产业,从而构建既能体现国际 化、高端化特点,又有鲜明的临空指向性 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新航城产业发展主要在四个产业领 域展开,分别是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 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和都 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表1)。 “怎么发展”重点解决新航城产业提 升和产业发展时序的问题。通过实施高 端化的国际产业发展、产业与资源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产业与文化驱动发展等措施来提升新航 城产业的竞争力。新航城产业发展时序 结合新机场的建设进程及北京世界城市 整体战略部署,从初期的临空典型产业、 衍生临空产业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集群, 进而发展壮大新航城,从而使得新航城 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注 重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新航城在京津 冀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协调与区域特 别是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 工,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发挥新航城的辐 射带动作用,引导新航城产业、人才及经 济向区域实现“正外溢”,在更广泛的领 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其他区域实现产业 联系与协作,营造新航城与区域双赢的 发展环境。 2.3空间布局 根据临空经济不同单元与机场之间 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不同产业在机场 周边空间中表现为不同的区位选择,使 得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圈层 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四个圈层区域,即空 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与空港 交通走廊沿线区、外围辐射区。但该结构

第一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十二五”开局首季本市深入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 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结构、促创新、稳运行、惠民生,“十二五”开局首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部分领域好于预期,“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4%、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8.9%,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的低位。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本市始终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批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加快落地。一季度,本市下决心完成首钢主流程停产,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增加值仍增长8.6%,与前两年平均速度持平。与此同时,加快引进和落地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项目,为本市产业升级和调整积蓄了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纷纷落户本市。中国动漫游戏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国家时尚创意中心项目落户通州。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投入运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艺术品拍卖持续火爆,北京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艺术品市场。 新兴业态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骨干企业超过30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优势,与数字出版、视频搜索、云计算、数字内容、新媒体等融合互促发展。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网上消费已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时尚。 二、坚持有保有压调控方向,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都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都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在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都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都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都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都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都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都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在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都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都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都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都市场。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怀来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 全力打造京北新城

怀来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全力打造京北新城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了解到,该县为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建设京北新城,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依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挥环首都经济圈的政策、地缘优势,主动融入、借力提升,把怀来建设成繁荣、宜居、时尚,极具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的京北新城,并制定《怀来县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暨建设京北新城实施方案》,全力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力争“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 据介绍,怀来县建设的“一城”即以县城沙城镇为主城区,东花园生态新城区域和桑园温泉区域为副城区,其他建制镇为节点的京北新城,城市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2万人,(其中:沙城城区达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5万人;桑园温泉区域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万人)。 一城周围的“四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物流园区。 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选址于沙城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及与之相连的土木镇镜内,总规划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吸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人或机构的成果进行转化,以及吸引各类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从事生产实践。主要提供标准厂房和相关研发设施,设想以华美光电子有限公司、中科院半导体所电子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为引领,扩大连锁效应和聚集功能。预计到2012年,园区实现:“九通一平”;2015年项目容量达到60%以上。工业聚集区位于东花园区域,近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40平方公里,包括新能源装备产业、低碳产业聚集、洁净产业孵化三个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休闲度假等产业,预计到2015年,建成高端产业集聚中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总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 新兴产业示范区位于东花园区域,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预计2015年,实现产业集聚目标,总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750亿元以上。现代物流园区。位于县域110国道、京藏和京新高速沿线两侧,以沙城、鸡鸣驿、沙城东三个高速出口为主要集结地,由果蔬、汽车农机、建材、煤炭、粮油石油等专业市场和仓储基地组成,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亿元,预计到2015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收稿日期] 2004-09-17 [作者简介] 肖金成(1955—),男,河北邯郸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张景秋(1967— ),女,甘肃兰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 3 本文是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肖金成、王小广、杨小兵、汪阳红、孙久文、张景秋、孟延春、郑国等。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肖金成1 ,张景秋 2 (1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6;2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紧密结合新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战略高度审视首都经济建设,特别是 产业布局问题,力求从北京市城市定位的特殊要求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就业和环境要求,提出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建议。通过研究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进行重新认识,为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提供参考性依据。[关键词] 城市发展;首都经济;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 F 2991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917(2005)02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既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也使北京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深、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迅速提升北京城市在国际、国内和大区域范围内的持久的竞争力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 首都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北京城市发展以及首都经济建设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解放前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城市向解放后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转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形成北京市工业布局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北京市目前的一些特大型企业如首钢和燕山石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不断集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空间上的调整;90年代随着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的拓展,工业布局逐步在郊区县展开,中心城区工业加大了搬迁改造的力度,第三产业则在中心城区加速发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存的格局。111 产业布局现状11111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和升级 随着北京市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114%,比1990年的3819%提高了2215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布局也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向外推进,目前正在向三环、四环线扩展。与此同时,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更加明显。11112 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区七园”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试验区”———“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七园”的演变历程,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和健翔科技园相呼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这些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四环周围和通往八达岭高速路的周边区域。11113 制造业加快向东部、东南部聚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北京市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北京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713亿元,对全市G 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2%。工业结构长期以来电子信息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变,已 2005年6月 第3卷第2期总8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Jun.2005 V ol.3N o.2Sum N o.8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RP)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RP)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 1997——2011 年份GRP(亿 元)增长地方公 共财政 收入 (亿 元) 增 长 城镇 登记 失业 率 城镇 居民 人均 收入 增长农村 居民 人均 纯收 入 增长市长 2011 16000 8.1 3006.3 27.7 1.39 32903 7.2 14736 7.6 郭金龙2010 13777.9 10.2 2353.9 16.1 1.37 6 8 郭金龙2009 11865.9 10.1 2026.8 10.3 1.44 26738 9.7 11986 13.4 郭金龙2008 10000 9 1837.3 23.1 1.82 24725 7 10747 6.5 郭金龙2007 9006.2 12 1492.6 30 21989 11.5 9559 9.1 郭金龙2006 7720.3 12 1117.2 21.5 1.98 19978 12.2 8620 8.7 郭金龙2005 6841.5 11.8 919.2 25.3 2.3 17650 10.4 7850 9.9 郭金龙2004 4283.3 13.2 744.5 29.7 1.3 15638 11.5 7172 9.2 郭金龙2003 3611.9 10.5 592.5 18.2 1.43 13882 11.2 6496 11.5 刘淇2002 3130 10.2 534 25.7 刘淇2001 2817.6 11 454.2 31.6 刘淇2000 2460.5 11 342.4 22.7 10349 8.9 4687 7.3 刘淇1999 2168.7 10 271 19 9170 7.6 4350 7 刘淇1998 2009.9 9.7 227.3 20 8472 5.9 4029 6.7 贾庆林1997 1807.5 11.3 209.9 21.2 7813 3850 贾庆林 参考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摘文)。 2011 郭金龙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6.3亿元,增长2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分别实际增长7.2%和7.6%。 2010 郭金龙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5%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6%以上和8%以上。“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2009 郭金龙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2008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环首都经济圈

一、政策相关动态信息: 2010年10月21,河北省政府日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1)设想与范围 总体设想是,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简称“13县1圈4区6基地”: 13县(市、区)即: 保定市的涿州市、涞水县; 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 承德市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 廊坊市的三河市(包含燕郊镇)、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 区、安次区、固安县。 1圈:即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全长999.5公里,面积27060平方公里,人口485.65万人,2010年区域GDP119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0 亿元)。 4区: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 6基地: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2)目标与任务 坚持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加强与首都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现代农业提质效,将环首都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元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2 %;城区总人口由2010年的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2.7%,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上升到60%、年均增长5.4个百分点。 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3)重点与举措 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一)加快建设“四区”。 1、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以筑巢引凤为平台,在环首都13个县(市、区) 各规划建设一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5平方公里,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推进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以人才家园为载体,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以廉租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总量不低于10000套、每套80平方米以上,总计13万套),为高层次人才来冀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 2、科技成果孵化园区:以完成科技成果中试阶段为主要目标'在广阳、安次、涿州、三河、涿鹿5个县(市、区),各规划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10平方公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3、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为重点,在13个县(市、区)分别规划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30至50平方公里。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4、现代物流园区:以北京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物资需求为依托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怀来、丰宁等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首都、辐射全国的仓储、配送、运输等现代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城市配送、消费品供应、空港物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摘要:国际上对展览业有1:9的说法,即办展览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则是9。会展不但本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辐射力。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能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而且在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相关投资、平衡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会展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着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以北京为例,着重探讨会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北京会展业区域经济相互关系 会展是第三产业,是为其他产业和社会各界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一国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会展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展览总量居全国前列。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首都会展业的总投入将大幅增加,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一)简要概况 自“九五”规划以来,首都会展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成长势头,成为了北京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举办会议方面,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共拥有会议室5718个,会议室使用面积83. 09万平方米,可容纳500236人,全年共接待会议22. 4万个,累计接待人数1615. 3万人次,均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增长;展览场馆方面,展厅使用面积35. 4万平方米,展览场馆室外可使用展览面积21. 5万平方米,共接待展览1216个,其中展览面积1万一5万平方米的有180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有13个,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接待观众583. 9万人次。会议和展览所带来的直接收入也分别达到了725430. 3万元和518982. 6万元。 (二)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北京地区作为我国的首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知名度都比其他地区要高,对商家和客户的吸引力也较大,会展业市场巨大。另外,北京地区作为京津冀区域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龙头,其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2009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452元/人,远高于天津市的62574元/人,以及河北省的24283元/人,在京津冀地区具有绝对区位优势。 2、交通通讯优势 北京地区是全国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航线的总枢纽,交通发达,与全国各地及国外大中城市联系密切,便于大量的商家及客户的集聚;同时相对发达的通讯网络也为展会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2009年,北京市旅客周转量为1146. 48亿人公里,高于河北省1043. 3亿人公里,以及天津市297. 66亿人公里,在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3、基础设施优势 北京地区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排在全国第二位,同时还拥有全国展览面积最大的会展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此外,

经济圈 百度百科

“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包含范围 1圈 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示意图 4区 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 6基地 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13+1 县(市) 环绕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增补) 建设意义 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

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 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 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河北环抱首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便利条件为首都疏解压力。 打造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增长极 从燕郊、涿州等地的经验看,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能够有效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发展水平。同时,随着环首都经济圈的成型和发展,我们还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平台,广泛承接全球产业和技术转移,建设成为全省最开放的地区,并通过梯度辐射带动河北全省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目标 坚持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加强与首都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 环首都经济圈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元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2%;城区总人口由2010年的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2.7%,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上升到60%、年均增长5.4个百分点。 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建设任务 规划体系建设 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区)高标准做好园区和基地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北京相关规划的对接,明晰产业承接方向及发展重点。 交通体系建设 以建设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目标,推进13个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 通讯体系建设 将通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固话通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1.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2.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匀 功能: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2)劳动力资源 特点:劳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功能:①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我们一直在思考整个环首都经济圈各类园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后发园区的发展。 “对接北京,承接转移”,融合共生发展,这些口号已呐喊多年,但现在的局势依然不甚理想,京津周边的科技园区难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 相反,北京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唐山、秦皇岛等地企业的研发中心纷纷设立于中关村。 另外,对于北京需要转移出去的高端制造大多流向苏南等发达地区,而转移到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基本为产业的低端环节。 这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地方经济阶段差异太大。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而周边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他们的产业投资环境落后,因此缺乏吸纳能力。 另外,两地产业结构不同。中关村都为高科技产业,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却是装备、建材传统。如此这样,怎能对接? 那么未来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层级的园区,究竟该如何发展?对于不同层级园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第一梯队的中关村,一方面应搭建技术大市场,繁荣技术成果交易,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该园区应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加强金融和载体支撑,扩大创业质量,积极培育原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梯队的另一成员——天津泰达,则应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企业家运作能力;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研发型、服务型、高端型项目入驻;该园区应优化服务环境,加强资本运作,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天津滨海高新区而言,应以滨海未来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引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产业技术源头,促进衍生企业发展,奠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那么,在第二梯队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中有保定和石家庄高新区等。 如保定高新区应充分依托英利、天威等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电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强化孵化器、留创园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在资本、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全力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第三梯队是以燕郊、承德为代表的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 比如,燕郊高新区应利用毗邻北京优势,梳理分析燕郊人口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营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塑造及数字化传播知识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塑造及数字化传播 摘 要: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优质场所。塑造和推广能体现区域品格和文化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得出塑造具有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的途径。最后,分析了旅游形象数字化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传播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塑造及数字化传播  姚远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欧新菊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优质场所。塑造和推广能体现区域品格和文化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得出塑造具有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的途径。最后,分析了旅游形象数字化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传播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

the Creating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Tourism Image in the Economic Circle around the Capital Yuan Yao, Xinju Ou (Art and Design College i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the economic circle around the capital is a high-quality site for leisure and tourism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The creating and promotion of tourism image that can reflect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 is urgent and need to solve. Firstly, it is analyzed that how to create the tourism image of the economic circle around the capital.The way of creating the tourism image is establish with a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iritual meaning. Finally, the strategy of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tourism for the tourism image is analyzed in the economic circle around the capital. Key words: the economic circle around the capital; tourism image; digital communication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紧邻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宜居宜游,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基地是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