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的几个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产奶量的变化

母牛产犊后,在正常情况下产奶量逐日增加,到产后40-60天出现最高日产奶量,其产奶量比初乳期可提高30%。若按泌乳月计算,则第二个泌乳月为产奶量最高峰。此后3-5月为平稳期,高产奶牛曲线基本不变,有些奶牛每月可下降3-5%,有些低产奶牛下降7-8%,直到停奶后进入干奶期。

(二)、体重的变化

据测定,饲养好的、体重较稳定的母牛,产后0-70天体重共减少35千克,平均每天减500克;其中前30天每天平均减1.8-2.2千克,后40天仅为30-100克。产后71-150天,高产奶牛体重可维持不变,但中低产奶牛体重略有增加,约150克/天.头。产后151—305天阶段,一般奶牛体重可明显恢复,含胎儿的生长发育,日增重可达400—500克。60天的干奶期,其日增重为350—500克。

(三)、干物质进食量的变化

1、生理: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初产年龄、干奶期、内分泌激素等。乳牛产乳性能随年龄和胎次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因为乳牛的产乳量是随着有机体生长发育程度,特别是随着乳腺的发育程度而增长的,当产乳量达到高峰时,由于机体的衰老而产乳量又开始下降。据统计,黑白花奶牛以6岁5胎产奶量最高;但早熟品种牛第四胎产奶量最高。牛的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的含量,似有随年龄增长而略有降低的趋向。在第一个泌乳期和第五个泌乳期之间,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分别减少0.2%和0.4%。黑白花奶牛年龄达16-18月龄,体重达成年牛70%,即380公斤以上,可以配种,经产母牛在产后第二个情期约1.5月后配种合适,高产牛还可根据体况延长到70-90天。

2、环境:包括饲料、饲养管理、挤奶技术、产犊季节、外界温度、疾病药物等。黑白花奶牛不耐热,当气温过高时,呼吸脉搏次数增加,采食量下降,饲料消化率下降,产奶量减少。黑白花奶牛对温度的适合范围是0-20℃,最适的气温是10-16℃,外界温度升到25℃时,乳牛则呼吸频率加快,升到40.5℃时,呼吸频率加快5倍,且采食停止。武汉、广州市黑白花奶牛夏季产奶量比冬季减少一半左右,乳中脂肪和非脂固体物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据目前资料,黑白花奶牛在气温-10℃以下,娟姗牛在4℃时产奶才开始下降。

据分析在12月份产犊母牛产奶量最高,1-2月份产犊母牛次之,10-11月份再次之,6月份产犊母牛奶量最低。这里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温度与季节变化是主要的。

3、总的来说,乳的组成和产奶量是受母牛本身(内因),外界环境(外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品种选育工作是创造高产乳牛的前提,饲养管理和幼牛培育等技术是发挥乳牛产奶力的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品种再好,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的产奶潜力,因此内因和外因辨证的统一,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稳定高产。

奶牛腐蹄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

1 发病原因

1.1 在奶牛腐蹄病的病原学方面,意见尚不十分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蚀螺旋体和病毒等。

1.2 环境因素

1.2.1 蹄球损伤、蹄间溃疡、皮炎、角质延长等均能引发该病,促使化脓性棒状杆菌及其他化脓菌的二重感染。

1.2.2 在阴雨潮湿季节,畜舍、运动场积有粪尿,场地泥泞,蹄冠周围或蹄间有污泥沾附形成缺氧状态,也是促成该病的另一主要原因。

1.2.3 奶牛长期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没有及时修蹄、厩舍清理不及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多。

1.3 蹄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根据道,蹄病的遗传力范围较大,约为0.09~0.31,一般在0.15~0.22(Distl,1990)。蹄形也与遗传有关。

2 流行病学

在多发并呈流行的饲养场,患病奶牛为主要传染源,不利的气候、潮湿的土壤、多雨的季节、不清洁的畜铺、厩舍、运动场、蹄部的污垢、不平衡的饲料营养等都为临床发病创造了条件。

3 症状

检查时病变部位呈现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有时可能坏死或出现表在性溃疡,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组织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击时有痛感,修蹄时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以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发炎时会脓肿,疼痛;如果病情加重,患病奶牛个别卧病不起,并表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

消瘦、产奶量下降等。

整个蹄间皮肤可能坏死或出现表在性溃疡,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或卧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4 诊断

患牛一肢或多肢跛行,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水肿,蹄底流出恶臭脓液是主要特征,但应与脓性皮炎蹄型、化脓性皮炎、口蹄疫和肢蹄急性创伤性跛行相区别。

5 治疗

视病程和损伤部位及全身反应,施以蹄部处理,辅以全身治疗。结合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治疗。

5.1 蹄部处理:清洗、除创或修蹄以去除腐败物、脓液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用0.1‰新洁尔灭清洗,之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浸泡蹄部约10分钟后用防腐生肌膏用棉球蘸塞患部;松节油20毫升、鱼肝油20毫升混匀,用棉球蘸塞患部;高锰酸钾粉末95克,磺胺50克,研成细末,撒敷患部;松节油3毫升、塞洛仿5毫升、蓖麻油(或鱼肝油)100毫升蘸塞患部。

5.2 次醋酸铅溶液128毫升,硫酸铜64克,醋酸500毫升混匀向患部注入溶液1~2次,如溃疡一时不能愈合,用中药血竭研成粉撒布在患部溃疡面,再用烙铁轻烙,使血竭熔化形成一层保护膜,外用绷带包扎,每隔3~5天处理一次。处理后保持蹄部清洁、干燥。蹄冠炎、球节炎,用10%鱼石脂酒精绷带包扎患部。

5.3 对于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首先用5%的双氧水溶液冲洗,然后用“补蹄膏”配合消炎粉调和成糊状涂抹红肿部位,并用棉球蘸取药膏填塞溃疡部位,每天1~2次,7天后痊愈。

5.4 若患牛表现全身症状,应及时用头孢王肌注,注射用生理盐水10~20ml,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3次;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直至炎症消除为止;对于卧地不起的牛应切实做好护理工作,防止继发感染。

6 预防

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结合我场的预防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

6.1 畜舍、运动场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污物,冲刷牛舍及牛床,定期消毒,加强运动场管理,及时剔除可能造成奶牛蹄部损伤的砖块、石头、铁丝头、玻璃碎片等异物。

6.2 在多雨湿热季节应该定期用10%硫酸铜溶液浸泡牛蹄,每次约10分钟,并应尽可能地保持畜舍的干燥,加强通风。

6.3 定期修整牛蹄,减少腐蹄病发生的诱因,发现病例应该及时隔离治疗,同时更应该加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对牛群进行认真观察,及时发现病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