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症的药物一般副作用都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很多患者比较常谈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服用抗郁症往往会性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性欲减退,引起阳痿早泄等等,对于女性来说,也容易导致性欲减退,但是这些副作用一般都是可逆的,在停药一段时间,一般患者的心功能会逐渐的恢复。

★坚持服药,却要以牺牲性功能胃肠功能等为代价;

不服药,却可能深陷抑郁症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患者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范长河主任表达了他的看法。

由于抑郁症本身就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并且抑郁症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并不仅仅是性欲的缺乏,实际上包括了多种性功能障碍,如勃起障碍、高潮障碍等。所以在讨论抗抑郁药治疗导致的性功能障碍之前,首先应该排除一下是否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如果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性功能障碍,那么经过合理的抗抑郁药治疗,当抑郁症的症状缓解时,这种由于抑郁症导致的性功能障碍也会缓解。

★目前大多数的抗抑郁药都有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

所以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由于出现性功能障碍而导致患者停药或不依从的的甚多。但由于抑郁症的疾病特点要求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所以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面对这一副反应在抗抑郁的治疗中非常的关键。

★副反应是可逆性的

对于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副反应是可逆性的,也就是说一旦停用抗抑郁药,这种由于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是能自动缓解的。所以患者担心这种副反应会不会持续存在是不必要的。

其次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是有时间性的特点,在服用抗抑郁药初期出现的性功能障碍,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有部分的患者的性功能会自然缓解。所以当在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出现性功能障碍时,不要急于更换或停用药物,给予适当的时间观察(大约1~3个月)是有必要的。

同时也可以在密切观察病情,在确保治疗有效的基础上谨慎降低抗抑郁药的剂量以达到最小的有效剂量。有研究发现

(Nemeth等,1993),对于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短暂的降低药物剂量,在不中断治疗的基础上使得性功能障碍得到缓解。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担。随着抗抑郁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抗抑郁药的药理特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应用,对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概念 抗抑郁药物 (antidepressant drugs) :是一类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障碍的药物,对强迫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和焦虑情绪以及和 5HT 相关的疾患有治疗效果。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 (一)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1. 抑郁症与 5- 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胆碱能等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 HPA 轴活性增高和甲状腺轴功能降低; 3. 神经发育障碍和细胞凋亡; 4. 其它。 (二)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假说—单胺递质理论 抑郁症与脑内生物胺的缺乏有关, 5- 羟色胺的作用是心境、冲动控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内在驱动力和动机;多巴胺的作用是奖赏。这些神经递质的耗竭如用利血平,可以导致抑郁;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以下是 5-HT 和 NE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代抗抑郁药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主要的代表药物有哪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种类 (一)第一代抗抑郁药 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是苯已肼和反苯环丙胺,是第一个抗抑郁药,疗效与 TCAs 相当,可能存在严 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禁食含丰富酪胺食物,以免引起高血压危象。 禁与交感胺、 TCAs 、 SSRIs 等,以防引起 5-HT 综合症。 2. 新一代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RIMAs 代表药物是吗氯贝胺,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新一代 RIMAs 对 MAO-A 选择性强,保留 了抗抑郁疗效,避免了诸多不良反应,对多种与抑郁相关的障碍有效,副反应小。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某些怪病,想想都害怕。新闻版面被埃博拉病毒、疯牛病或早衰症之类疾病引起的悲剧占据,但在说到日常疾病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比重性抑郁更加普遍。它让生命失去光彩,让数以百万计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变成残疾,并有可能在10年之内成为全球医学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很多因素都会增加罹患重性抑郁的风险,包括几种基因的变异、幼年精神创伤、内分泌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压力是一个常见的诱因。近来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可能导致重性抑郁的机制。 从压力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涉及到“快感缺乏”(anhedonia)这个心理学术语。它是重性抑郁之经典定义——“恶性悲伤”——的关键。 期待、追求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关键在于大脑“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区域内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素。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茱莉亚·莱默斯(Julia Lemos)、马修·瓦纳特(Matthew Wanat)、保罗·菲利浦斯(Paul Phillips)及其同事在《自然》(Nature)和《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探索了老鼠身上压力对多巴胺的影响。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研究性或甜食等乐事的奖励属性,而

是考察了一种更加细微的快感。 在鼠笼里放一件新奇的物体,比如说一个球。当老鼠发现这个球并对其进行探查的时候,神秘、困惑、挑战的感觉出现,导致伏隔核中释放出一种名叫CRF、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分子。如果意外出现的新奇物体是一只猫,老鼠大脑的工作机制就会大为不同。但获得最优数量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刺激”)让老鼠感觉良好。 CRF协调这样一种反应:用一种药物屏蔽CRF的行为,那么便不再有多巴胺的激增,老鼠也不再会有探查行为。或者根据另一种实验方法,每逢老鼠溜达到笼子的某一个角落时就将CRF喷进伏隔核,那么老鼠就会反复回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CRF具有“强化特性”。 但如果将老鼠连续几天暴露于重性、持续的压力之下,一切就都不一样了。CRF不再增强多巴胺的释放,老鼠会避开新奇物体。另外,现在CRF有了嫌恶特性:把它喷进伏隔核,现在老鼠就不会再去笼子里那个角落。论文作者指出,这是缘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这种压力激素产生的作用。一切都反转过来了,一般情况下会激起积极探索行为与奖励感觉的刺激,现在激起的是相反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那几天的压力导致老鼠的快感缺乏状态持续了至少三个月。 和所有的好研究一样,更多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糖皮质激素是怎样引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用途: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指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分为: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 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 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 ③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 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 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副作用:使人困倦、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不影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渐适应;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尿潴留和肠麻痹少见。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一、经典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 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以丙咪嗪为代表,常用的还有阿米替林。 化学结构: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咪唑类杂环上含氮,这一类衍生物较多,一般简称TCA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丙米嗪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生机制 摘要: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最近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文对最近几年的抑郁症研究进行综述。关键字:抑郁症;机制; 抑郁症是严重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多发病为青年,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现当代的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机制复杂的病症,一般认为与生物化学,遗传,社会,环境有关,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脑区及环路的疾病,脑内其他诸多生化物质及体内菌类或免役系统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 1、因子假说 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 6(interleukin-6, IL-6)、干扰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1],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抑郁症状[2]。 2、单胺假说 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物多是通过增加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NE释放减少,突出间含量下降所致,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 经典单胺类递质理论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突触间的单胺类递质异常减少引起。现代单胺理论认为,5-HT 及其单胺自身受体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调节与抑郁症治疗密切相关 ,近些年对 5-HT及其转运蛋白和受体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对5-HT转运体连锁区域中短( 5) 等位基因在情绪及认知方面积极作用的发现,5-HT相关受体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症之一,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发展很快,主要 有6大类,本文将从抗抑郁药的发病机理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对其发展状 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字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抑制剂 The Progress of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Meiyu Zhu,12701024) Abstract:Depression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s, and antidepression drugs , which belong in six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have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es. This article will be written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Key words:Depression;Antidepressant drugs;Inhibitors 前言 抑郁症[1]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 与此同时,抗抑郁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例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的抗抑郁药,当时被广泛应用,有一定的疗效。这类抗抑郁药是在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很快又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出现,这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将从作用机制方面对抗抑郁药进行简要综述。 1抗抑郁药的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2]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生物假说,其中单胺假说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水平下降,其它如多巴胺(DA)、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根据这个假说,按照对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将现有抗抑郁药物大致划分为6类,分别介绍如下: 2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2.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讲解

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约15%的抑郁症患者(约3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对原来的一系列抗抑郁剂治疗无反应, 40%慢性抑郁症缺乏反应)最终转化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 ●TRD 的定义多种多样 1995年 1、对于剂量和疗程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2、认为同一作用机制内换药的效果比不同作用机制之间换药差, 但目前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 3、其观点认为三环类药物优于SSRI 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于三环类和SSRI 类太绝对; 4、没有考虑增效及合并方案的应用。 TRD ●1999年 Souery 模式 ●如果用2种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程(6-8周)治疗且依从性良好,病人依然无 效称为难治性抑郁症;根据持续时间,又分为难治性抑郁(一年以内)及慢性难治性抑郁(一年以上)

●2003年 ●麻省医院(MGH)这种方法考虑到了治疗失败次数和治疗方案的优化及强度, 但它不是把 难治程度进行分层, 而是制定成了一个连续变量, 其评分与难治程度呈正比。 TRD ●评价量表:目前有三种:医生评定的为th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History Form; the Harvar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History,自我评定的为麻省医院 (MGH)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Questionnaire (ATRQ)灵敏度75%,特异度100%。但样本量少。 TRD发病机制 ●难治性抑郁症是当今精神医学界的重要难题之一,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 生化、遗传、内分泌、免疫、心理社会因素及解剖结构异常等可能共同导致抑郁障碍。 单胺能假说 ●上个世纪50年代,临床偶然发现单胺类递质耗竭用药利血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会导 致15%的病人出现抑郁症表现;而同样的,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因为阻断单胺类递质的降解而改善了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 单胺能假说 ●问题: ●没有解决起效时间延迟(单胺类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一般为2-4周)的问题。 ●实验性耗竭单胺类递质并不能使健康志愿者产生抑郁样情绪 ●单胺递质耗竭或者功能低下可能是初始介导者和结果之一。抗抑郁药物急性给药即刻增 加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浓度,而后进一步从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对下游细胞和分子的可塑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一、从抗抑郁药物本身来看: (一)、药物类型及药理作用: 现有的抗抑郁药主要类型包括:传统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三环四环等杂环类抗抑郁药(TCAs))、SSRI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RIs)、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E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5-HT2受体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s)和其他抗抑郁药包括噻奈普汀及草药等。 1.传统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苯、环丙胺等药。与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酵母、鸡肝、酒类等合用时可发生高血压危象。有非选择性和非可逆性。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克服了非选择性非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高血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缺点。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2)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丙咪嗪(咪帕明)、氯丙咪嗪(氯咪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和马普替林等。杂环类抗抑郁药能使70%左右抑郁症患者获得较好缓解,50%左右完全缓解。但杂环类抗抑郁药有如下缺点:约30%患者疗效不佳;有明显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很多患者因不能耐受,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有心脏毒性,过量时可危及生命;起效慢,一般需2周以上。 2.SSRIs是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抑郁药,已占了世界抗抑郁药市场的一半以上的份额。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及氟伏沙明。对各种抑郁发作有效;不良反应轻;对α-肾上腺素受体没有影响,避免了体位性低血压;对心脏没有毒性

抗抑郁药物发展现状与用药选择

抗抑郁药发展现状及用药选择 寻广磊博士 E-mail: xungl@https://www.360docs.net/doc/1517640595.html,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奈发唑酮米氮平文拉法辛氟西汀 舍曲林帕罗西汀 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苯乙肼异唑肼 反苯环丙胺 氯丙咪嗪去甲替林阿米替林去甲咪嗪 1950s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麦普替林阿莫沙平 丙咪嗪 多作用机制抗抑郁药(多受体作用) 安非他酮 2000s 度洛西汀噻奈普汀选择性的抗抑郁药(单一受体作用) 对多种单胺类靶目标有效的新药 抗抑郁药的发展史 2010s 阿戈美拉汀异丙异烟肼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 心境情绪、认知功能动机 性食欲攻击 焦虑、易激惹 精力兴趣强迫 内驱力 NE5-HT Dopamine Stahl SM. In: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35-197.

常用抗抑郁药物 ?MAOI ?不可逆:苯乙肼、超苯环丙胺 ?选择性可逆性:吗氯贝胺 ?TCA ?叔胺类: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 ?仲胺类:去甲丙咪嗪、去甲替林 ?SSRI(5-HT再摄取抑制):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SNRI( 5-HT和NE再摄取抑制):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 ?NaSSA (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米氮平、米安色林 ?SARI (5-HT2A受体拮抗剂及5-HT回收抑制剂):曲唑酮、奈法唑酮 ?NRI (NE再摄取抑制剂):瑞波西汀 ?NDRI (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布普品(安非他酮) ?SSRA(5-HT再摄取激活剂):噻奈普汀(达体朗) ?其他:阿莫沙平、路优泰

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抗抑郁药;抑郁症 随着多种应激因素的加剧,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逐步深入,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传统的单胺递质理论和受体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抗抑郁药的临床效应滞后现象,而一些新的作用机制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就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刺激产生神经营养因子 1.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产生BDNF属神经营养素家族,不仅对神经元发展过程中的分化和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成人大脑内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BDNF通过与它的受体TrkB结合,激活参与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的磷脂酰肌醇拟3拟.激酶/Akt(PI拟 3k/Akt)、Ra期、促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Ras/MAPK等信号

转导途径[1]。急、慢性应激均可导致海马锥体细胞层、齿状回、杏仁核以及新皮层的BDNF的水平下降,这将导致海马神经元的萎缩和丧失及海马结构的改变。抗抑郁药的慢性治疗可使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上调并延长表达,加强海马神经元生成,促进神经元分枝并阻止其萎缩。 锂盐是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主要药物之一。Fukumoto等发现,连续14 d 或28 d给予锂盐后,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表达显著增加[2]。Mai等进一步阐明了长期使用锂盐可通过调节GSK;3B的途径来上调BDNF 的表达[3]。另有报道,给予20 d抗抑郁药米帕明(15 mg/kg)、反苯环丙胺(7.5 mg/kg),均可以提高海马BDNFmRNA表达水平[4]。深入的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对BDNF表达的调节与所给药物、给药时程、末次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等因素有关。连续给药14 d(每日2次),在末 次给药后4 h,反苯环丙胺和氟西汀使大鼠海马BDNF基因表达下降;而在末次给药后24 h,反苯环丙胺、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使BDNF 基因表达增加。单次给药后4h,反苯环丙胺、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使大鼠海马BDNF S因表达降低;但在给药24 h后对BDNF S因表达无明显影响[5]。抗抑郁药需要给药一段时间才能使脑BDNF水平逐渐升高,这也解释了临床上使用抗抑郁药数周才起效的原因。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Kost等的研究发现米帕明、氟西汀、文拉法辛和NMD受体拮抗剂neramexane等几种抗抑郁药的联合应用有抗抑郁效应,且疗效强于各药单独应用,但联合用药时并没有增加BDNF的表达[6],提示BDNF表达提高可能不是抗抑郁药有效的必需标志。因此,BDNF在抑郁症

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抗抑郁药; 抑郁症 随着多种应激因素的加剧,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逐步深入,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传统的单胺递质理论和受体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抗抑郁药的临床效应滞后现象,而一些新的作用机制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就抗抑郁药作用新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刺激产生神经营养因子 1.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产生BDNF属神经营养素家族,不仅对神经元发展过程中的分化和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成人大脑内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BDNF通过与它的受体TrkB结合,激活参与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PI3k/Akt)、Ras促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Ras/MAPK)等信号

转导途径[1]。急、慢性应激均可导致海马锥体细胞层、齿状回、杏仁核以及新皮层的BDNF的水平下降,这将导致海马神经元的萎缩和丧失及海马结构的改变。抗抑郁药的慢性治疗可使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上调并延长表达,加强海马神经元生成,促进神经元分枝并阻止其萎缩。 锂盐是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主要药物之一。Fukumoto等发现,连续14 d 或28 d给予锂盐后,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表达显著增加[2]。Mai等进一步阐明了长期使用锂盐可通过调节GSK3β的途径来上调BDNF 的表达[3]。另有报道,给予20 d抗抑郁药米帕明(15 mg/kg)、反苯环丙胺(7.5 mg/kg),均可以提高海马BDNFmRNA的表达水平[4]。深入的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对BDNF表达的调节与所给药物、给药时程、末次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等因素有关。连续给药14 d(每日2次),在末次给药后4 h,反苯环丙胺和氟西汀使大鼠海马BDNF基因表达下降;而在末次给药后24 h,反苯环丙胺、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使BDNF 基因表达增加。单次给药后4h,反苯环丙胺、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使大鼠海马BDNF基因表达降低;但在给药24 h后对BDNF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5]。抗抑郁药需要给药一段时间才能使脑BDNF水平逐渐升高,这也解释了临床上使用抗抑郁药数周才起效的原因。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Kost等的研究发现米帕明、氟西汀、文拉法辛和NMDA受体拮抗剂neramexane等几种抗抑郁药的联合应用有抗抑郁效应,且疗效强于各药单独应用,但联合用药时并没有增加BDNF的表达[6],提示BDNF表达提高可能不是抗抑郁药有效的必需标志。因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上的痛苦,同时也产生心理上的反应,其中抑郁情绪尤其突出,这极大地影响着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一般来说,急性疼痛导致焦虑情绪,而慢性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辗转反复于多家医院,接受多种治疗方法均不满意,则有可能使其对疾病能否治愈失去信心,在焦虑的基础上继发抑郁情绪,甚至抑郁情绪成为主要的精神障碍。由于抑郁情绪和疼痛相互影响,可形成恶性循环,即疼痛→抑郁情绪→痛阈降低→疼痛加重→严重抑郁情绪。患者一旦出现抑郁情绪,就有可能对医务人员及治疗方案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疼痛性疾病本身的治疗;另外,因为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医患冲突以及患者自杀的发生率大大提高,这将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抑郁情绪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发生率多在17.8%~92.4%,我们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的一次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8.62%。 对合并抑郁情绪的慢性疼痛患者,仅治疗疼痛,不认识、不治疗抑郁情绪,很难从根本上快速、有效地解除疼痛;重视并积极治疗抑郁情绪后,镇痛疗效明显提高。因此,抑郁情绪的治疗是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抑郁情绪治疗目标 (一)提高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二)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三)预防复发。 第二节常用抗抑郁药 慢性疼痛患者抑郁情绪的治疗:①躯体治疗:尽快解除疼痛病因,彻底治愈原发病;原因暂时不能查明者,要采用有效镇痛措施,如应用药物、神经阻滞等方法先给患者解除疼痛折磨。②心理治疗:如通过分析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治疗等方法,让患者真正体会到医师、护士关心、体贴他(她)的疾苦,正竭尽全力积极为其治疗,从而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指主要用于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的药物,该类药物对正常人的情绪不产生影响。

抗抑郁药发展史

抗抑郁药发展史 抗抑郁药发展史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韩国有4名女艺人自杀,据警方调查,她们生前都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那么,作为抑郁症主要治疗手段的药物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肼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 病人并获得成功。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三环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它的研发初衷是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2、阻断多种 递质受体。 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杂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有许多缺点:奏效较慢,对于重症病人来说,疗效尚未出现时,不良反应却先出现,病人常在此1周~2周内不肯坚持服药,甚至在这段时期中发生自杀行为。鉴于以上的缺点,从60年代就开始研制杂环类抗抑郁药,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 SSRIs(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继杂环类药物后最先上市的新型抗抑郁药,这类药物与杂环类药物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从2002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精神药物使用现况调查发现,SSRIs和SNRIs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主流。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通常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四环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物的合理使用 导读抑郁障碍作为一类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其疾病负担在所有神经精神疾病中占首位,抗抑郁药物的品种较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抑郁共病躯体疾病情况多见,现针对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供临床参考。 一、临床常见抗抑郁症药物 (一)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1.氟西汀:1986年在比利时首先获准上市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间接激动去甲肾上腺素(NE)能,无镇静效应。对焦虑性抑郁效果不理想,联合苯二氮?类药物时效果明显。常见不良反应有全身或局部过敏,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对于正在使用MAOI等药物者,禁用氟西汀。对于肝功能不全者应考虑减少用药剂量或降低用药频率。 2.氟伏沙明:对心血管系统无,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眩晕、食欲减退等。对本药过敏者禁用,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 3.帕罗西汀:选择性较氟西汀、舍曲林强,抗胆碱作用、心血管不良反应小于三环类抗抑郁剂。常见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眩晕等。 4.西酞普兰:新型SSRIs,能有效抑制5-HT再摄取,耐受性很好,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嗜睡、出汗增多、头痛和睡眠时间偏短,通常在治疗开始的第1~2周时比较明显,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亦有报道出现癫痫发作、激素分泌紊乱、躁狂及引起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舍曲林:当前治疗抑郁、焦虑障碍的首选药物之一,是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的SSRI。舍曲林在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并不引起体重增加,某些病人可能出现体重减轻。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口干、男性性功能障碍如射精延迟等。 (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在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发展很快。目前抗抑郁药物主要有5大类,不同类型之间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时应严密监测,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药效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了解各类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提高抑郁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副作用;治疗;新进展 1.前言 抑郁症是一类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的疾病,是一组发病与生物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临床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主要症状的心境障碍。老年人中抑郁症患病率为14.6%~33.5%[1-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使得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的第二大常见疾病。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精神疾患,易发生机体功能障碍和认知损害[4],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给予积极治疗。 1.1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病因 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兴趣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思考能力下降;失眠、食欲缺乏;厌倦日常生活,情绪低落;有自杀死亡的念头。一般以上症状持续2周以上,即可能是抑郁症。目前关于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显示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与脑内单胺类递质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有关。解剖学基础与海马、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的某些特定脑区等有关[5]. 2. 西药中抗抑郁药物分类及研究状况 抗抑郁药物通过提高或调节中枢单胺递质及受体功能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五大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选择性5-羟色胺(5一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非典型抗抑郁药和其他抗抑郁药等。2.1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核心结构包括一个含7个元素的杂环两边各连接一个苯环。其抗抑郁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有效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水平,延长去甲肾上腺素和5-HT作用于相应受体的时间,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代表药物有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平、地昔帕明、去甲替林、普罗替林等。 其中阿米替林对伴失眠的抑郁患者疗效较好;丙咪嗪对内源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患者更为理想,对精神病的抑郁症状效果较差;而氯丙咪嗪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是被美国FDA批准为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之一;多塞平对各类焦虑抑郁状态效果较好。由于TCAs可拮抗M胆碱受体,引起阿托品样不良反应,还可不同程度地拮抗仅α-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受体,故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有视物模糊、口干、扩瞳、便秘、排尿困难、尿潴留、肝功能异常、粒细胞缺乏症等,这些不良反应与血液浓度相关,在治疗范围内即可出现、存在较大的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