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的细胞核。进一步引导:如果把它们都分成三部分进行交叉嫁接,嫁接后一定能长出一株新植物体,新植物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继续讨论,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观点A:长出的伞帽的形状和颜色应当像嫁接上去的那部分一样。观点B:两部分的特征都会有一点。观点c:生长出的伞帽应当和细胞核所在的那部分一样。)这时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贮存在细胞核内、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个结论。(大屏幕出示该结论)

3.巩固运用

大屏幕出示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以此加深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理解。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有的同学有耳垂?有的同学无耳垂?现在我们继续探讨细胞核的内部结构。

2.问题解决

(1)染色体概念的教学

大屏幕展示已经被染色的正在分裂的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被染成深色的物质,说明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展示果蝇、蝗虫、豌豆、玉米和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观点A:生物体内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存在。观点B:可能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是相同的。观点c:不同种生物它们体细胞中的染

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不同。)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鼓励表扬。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2)DNA、基因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听"DNA奥秘的揭示”的录音资料,指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屏幕展示该结论)。紧接着大屏幕出示DNA 分子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点A:DNA分子就像―个螺旋的楼梯―样。观点B:DNA分子的两边有两个长链。)引导学生得出DNA分子的结构是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DNA 分子结构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DNA上有许多小片段,与遗传有关的小片段叫做基因。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生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然后让学生解决前面提出的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这个问题。

(3)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本节难点)

大屏幕出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图。让学生结合图形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苏教版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二、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案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 案济南版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观点。学习关键: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感悟(教师个案修订)导入正题展示陈佩斯父子图片,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观察、分析,回答亲代和子代相似的现象就叫遗传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学生结合以下自学思考题自学73页内容并认真观察图 4、475页内容,了解染色体的概念、数目和组成(1)什么是染色体?(2)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什么特点?(3)染色体的化学成份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总结所学内容: 1、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 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DNA结构特点同学们认真观察75页图示,学习讨论DNA 分子结构及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以下问题 1、DNA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 2、生物的不同特征是由控制的。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3、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 4、为什么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生总结:画出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盘点收获: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达标测试: 1、下面关于染色体、基因、DNA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均位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小片段 D、所有细胞核内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有关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恰当的是() A、染色体仅由DNA组成

遗传的物质基础-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1 高三生物阶段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它将蛋白质与DNA 能分开研究 D .艾弗里提出了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S 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 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热杀死的R 型菌与S 型菌混合使S 型菌转化成R 型菌 B .S 型菌与R 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缘故 C .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高温处理过的S 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 .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35 S 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

2 C .若混合保温时间偏短,且其他操作正常,会使得上清液放射性偏高 D .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4.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在下列DNA 分子结构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6.关于下图DNA 分子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指的碱基代表鸟嘌呤 B .②所指的碱基是DNA 分子中特有的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 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 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 之间 怎 学生 所 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 点对应的 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 巩固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 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 础》“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他的生物和人一样,它们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代代生息繁衍。雏鹰会长大,像她父母一样拥有强劲的翅膀搏击长空。刚出生的小骆驼就有硕大的脚掌和厚厚的驼峰跟着他的母亲奔走大漠。每一种生物和他们一样,继承了亲代的性状,在后代和亲代之间非常相似,在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 遗传物质。2、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什么是遗传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就是遗传。你和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长的有点相像。例如,眼睛、耳朵或者鼻子等长的想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遗传同其他的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944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__等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实了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观察与思考:“伞藻的嫁接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伞帽的形状是由哪部分结 构控制的?

2、通过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有的同学认为以上实验不足以准确证明细胞核是遗传 控制中心,可能是假根控制了伞帽的形状,所以说假根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你还能列举一个实验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吗? 通过大量的科学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就出存在这些物质中。因此说, _________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观察p77图4.4―5人类染色体图谱,说出染色体的特点。1、染色体的结构特点:(1)易被______染料(例如:醋 酸洋红、龙胆紫等)染成深色。(2)在体细胞内染色体 _______存在。(3)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 _______________不同。(4)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相同。(5)染色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_______是生物的主要遗 传物质。2、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1)dna是 由两条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2)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____个dna分子。(3)dna与_________一起组 成染色体。3、基因的结构特点:(1)基因是dna上与 ________相关的片段。(2)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也是_______存在的。(3)一个dna分子上有_______个基因。(4)不同的 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一对基因控制着一个性状。(5)同种生物细胞内所含有的基因是相对稳定的,保证了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2018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二节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1.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A 、G 、C 、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 的高分子化合物。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 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②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遵循卡伽夫法则 (碱基互补配 对):A 一定与T 配对,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一定与C 配对, 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依 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 4.不同生物的DNA 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代表了遗传信息。 错误! 1.DNA 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 、H 、O 、N 、P 五种元素。 (2)基本单元: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 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苷????? 脱氧核糖碱基、T 、G 、磷酸 (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①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②种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巧学妙记 ] DNA 结构的“五、四、三、二、一” 五种元素:C 、H 、O 、N 、P ; 四种碱基:A 、G 、C 、T ,相应的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提示: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分布。 2.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3.每个DNA 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数是多少?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1)2个;(2)1∶1∶1。 4.两个长度相同的双链DNA 分子,其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脱氧核糖(O 表示氧原子,数字表示碳原子编 号);□表示含氮碱基,构成DNA 分子的含氮碱基共有4种,即A(腺嘌呤)、T(胸 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2)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遗传的物质基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他的生物和人一样,它们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代代生息繁衍。雏鹰会长大,像她父母一样拥有强劲的翅膀搏击长空。刚出生的小骆驼就有硕大的脚掌和厚厚的驼峰跟着他的母亲奔走大漠。每一种生物和他们一样,继承了亲代的性状,在后代和亲代之间非常相似,在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难点: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什么是遗传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就是遗传。 你和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长的有点相像。例如,眼睛、耳朵或者鼻子等长的想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遗传同其他的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944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__等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实了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观察与思考:“伞藻的嫁接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 伞帽的形状是由哪部分结构控制的? 2、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使用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用书P39] 一、染色体结构与功能 1.结构: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两种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T2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且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2)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致死。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活的S型菌。无论是活的R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由此可见,加热杀死的S 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若用DNA酶处理DNA样品,就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②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浙科 版必修2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习目标] 1.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及实验证据。2.归纳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一、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1.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2.实验原理 (1)含15N的双链DNA密度较大,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下部。 (2)含14N的双链DNA密度较小,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上部。 (3)两条链分别含15N和14N的双链DNA密度介于双链均含15N的DNA和双链均含14N的DNA之间,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中部。 3.实验过程 (1)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繁殖若干代。 (2)将上述大肠杆菌转到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3)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即分别取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和两次细胞分裂的大肠杆菌,并将其中的DNA分子分离出来。 (4)将提取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和分析,记录离心后离心管中DNA的位置。 4.实验结果(如图示) (1)离心管a: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底部(15N-15N-DNA)。 (2)离心管b: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中部(15N-14N-DNA)。 (3)离心管c:繁殖二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上部和离心管中部(14N-14N-DNA和15N -14N-DNA)。 5.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例1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

子质量为a)和15N -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 N 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细菌DNA 分子中一条链是14N ,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细菌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 B 解析 15N -DNA 在14N 的培养基上进行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子均含有一条15N 的DNA 链和一条14N 的DNA 链。这样的DNA 用离心法分离后,应该全部处在试管的中部。Ⅰ 代的两个DNA 分子再分别进行复制,它们所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别为全14N -DNA 分子和14N 、15N —DNA 分子。此时,将该DNA 作离心处理,产生的DNA 沉淀应该分别位于试管的上部和中 部。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2 。培养一个大肠杆菌,则其Ⅲ代细菌DNA 分子共有8个,各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7a +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 例2 (2018·杭州模拟)如图为科学家设计的DNA 合成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来探究DNA 的复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获得试管①到试管③,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了两次 B.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提取DNA 更方便 C.试管③中含有14N 的DNA 占34

精品导学案:3.1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

突破1遗传物质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及结论 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经典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最关键的一组是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本实验的其他三组都是这一组实验的对照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对生物界而言的,需要许多实验共同来证明的结论,单独的某一实验只能证明DNA是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突破体验 1.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答案 D 解析此实验并非是格里菲思所完成的。DNA酶具有专一性,使DNA分解,DNA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DNA却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这一对比正好说明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即不能作为遗传物质,而反证了DNA是遗传物质。 突破2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与生物的遗传物质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复制。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可能遗传给后代。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 生物所含核酸所含核苷酸含氮碱基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原 核、真核生物) 2种 ? ? ?DNA RNA 8种 ?? ? ??四种脱氧 核苷酸 四种核糖 核苷酸 5种:A、T、 C、G、U 均为DNA 病毒DNA 病毒 1种,为DNA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A、T、 C、G DNA RNA 病毒 1种,为RNA4种核糖核苷酸 4种:A、U、 C、G RNA 突破体验 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新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4.4.1《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精品).doc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讨论分析,能够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遗传学知识,认同生命科学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难点】 描述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认同生命关于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的科学解释。【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欣赏:课件展示成龙父子、张国立父子,金龟子母女、陈佩斯父子的照片。 导入:请同学们找找看,这些明星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亲代和子代之间有相似的特征。

小结:这是遗传的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生物界中其他生物是否也有遗传的现象?(举例说明)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俗语 结论:生物界中其他生物也有遗传的现象,说明遗传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遗传和生物的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遗传学家,一起来研究一下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过渡)最初,人们对遗传的认识只停留在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方面,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遗传现象,并通过实验确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位置。 1.伞藻嫁接实验 (1)了解伞藻: ①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水生绿藻,其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成熟后,伞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②伞藻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去伞帽后仍能长出新的伞帽。 (2)请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伞藻A和伞藻B的不同点。 课件展示:伞藻A 伞藻B 伞帽形状圆形扫帚形 伞藻颜色绿色黄色 注意:细胞核的位置 (3)伞藻嫁接 质疑: ①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专题6 遗传的物质基础(学生版)

专题6《遗传的物质基础》综合试题精选 (共28小题)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 (1)他们先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 (2)他们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实验是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等步骤后,发现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很__________,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等步骤后,发现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很__________,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艾弗里的实验相比,本实验能充分证明________________,因为在本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__。2.在研究DNA复制机制的过程中,为验证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研究者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①: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步骤②:取出根尖,洗净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大约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分别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 (1)本实验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实验所用的细胞材料最可能取自蚕豆根尖的__________区,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__________分子。 (2)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如下图A所示。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下图中的__________(选填字母),且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下图中的__________(选填字母),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中期的染色体示意图 (深色代表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 3.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是___________ (填人名)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 (2)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面实验的图解,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___的假设。

高三生物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的分子基础.doc

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 小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 结果 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 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①标记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 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 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 【例1】(2010·广东综合)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DNA片段和诱发DNA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C [知识总结] 对“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1)实验思路: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技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S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 【互动探究1-1】(2009·宁夏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

第4单元 专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做真题品高考 1.(2017·全国课标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 2.(2013·全国新课标)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验证了孟德尔遗传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根据DNA的X光衍射实验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答案 C 3.(2017·全国课标卷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师姓名:

【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课标内容 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课标分解 行为条件行为程度Array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 中心 2. 通过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视频,进行分析思考和阅读材料, 认识到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2. 在学习DNA 分子的双链双螺旋结构时,同观察生活中同样结构 物品的图片,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开始养成关注 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3. 通过对DNA 分子双链双螺旋结构发现史的简单了解,感受并学 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4. 通过对本节知识相关的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激发对生物学的兴 趣和向往 ☆教材分析 本节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阐述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结构

层次清晰: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本节课是一节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涉及生命的微观结构基础。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基因是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都携带某种特定的遗 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特征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等为 主的概念体系。通过学习,为学生后面学习性状的遗传奠定基础,有助于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等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为什么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 理解为什么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建议 对于本节内容,可以考虑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利用学生已知的俗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2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新人教版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小专题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特别提示: 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用35S标记实验时,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④必须分两组分别标记进行实验,不能同时对噬菌体既标记35S又标记32P。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 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 ⑥该实验可同时证明:a。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b 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 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但不能证明DNA分子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考点整合二:DNA分子的结构和特性 1.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信息解读

(2)○之间的数量关系∶∶。 (3)○和之间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可切断,用DNA 连接酶处理可连接(DNA聚合酶也是在○和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4)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氢键形成则不需要酶的作用,只要碱基之间互补就可形成氢键)。 (5)每个脱氧核糖连接着2个磷酸,分别在3号、5号碳原子上相连接。 (6)若碱基对为n,则氢键数为2n~3n(A-T为2个,C-G为3个)之间,若已知A有m 个,则氢键数为3n-m。 2.DNA分子特性 (1)稳定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多样性:碱基对多种多样的排列次序。 注意: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其中n代表碱基对数。(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3.DNA中碱基数量的计算 解题时先画出简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知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