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一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一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以登上一座高楼为题材,描写了观看远景的壮丽景象。诗中描述了在这座高楼上俯瞰四周,可以看到遥远的山脉、美丽的湖光和繁华的城市。在这首诗中,王之涣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观看远景的心境和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该诗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色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登鹳雀楼诗的意思

登鹳雀楼诗的意思 登鹳雀楼 是王之涣 的诗,各位同学们,下面是登鹳雀楼这一古诗 的意思,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诗的意思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 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这就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 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就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 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 鹳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 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 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就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 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 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 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 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 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 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 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 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就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白日依山尽翻译

白日依山尽翻译 白日依山尽,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干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 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 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 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 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 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 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 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 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 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 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 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 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 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 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 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

登鹳雀楼的诗句意思

登鹳雀楼的诗句意思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 ,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登鹳雀楼 的诗句 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 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 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 但也有希望、 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王之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 曾任过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 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王之涣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 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王之涣诗人遥 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王之涣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 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 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 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 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 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 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 见,而王之涣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 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但其含意深远, 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王之涣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 穷”“更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欲(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 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

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作品简介】 《登鹳雀楼》由王之涣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和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和翻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思是: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黄河水流入大海不断流淌。后人常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写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或比喻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一、《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日依山尽:表明太阳依傍着山峰渐下落。黄河入海流:表明黄河水流入大海不断流淌。后人常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写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或比喻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二、《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绝句》杜甫(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的样子。造化钟神秀:自然界的神奇秀丽。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六、《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七、《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地向大海奔流而去。十、《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这两句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其中一种东西或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 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 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 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 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 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 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 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 (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

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翻译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

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后两句的意思

登鹳雀楼后两句的意思 登鹳雀楼后两句的意思 导语: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登鹳雀楼后两句的意思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作者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

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作者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作者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作者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作者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作者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艺术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