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

一、填充题:

1.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的共同致病特点。

2.风邪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3.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4.火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 、_____ 、___ 、_____ 、、。

5.寒邪的致病特点_____ 、、。

6.湿邪的粘滞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7.七情内伤常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怒则气上,喜则,惊则、则

气下、悲则。

8.七情的变化对病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9.饮食不节主要包括、。

10.劳神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11.瘀血所致的出血,通常表现为和。

12.痰饮致病的特点,除易阻气机,壅塞经络气血,易扰心神外,还包括

和。

二、选择题:

1. 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2. 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3.寒邪的性质是:()

A 其性开泄

B 其性重浊

C 其性凝滞

D 其性干涩

4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5.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阻遏气机 B 损伤阳气 C 凝滞收引 D 粘滞重浊

6.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7.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8. 六淫中最容易导致出血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9.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

A 上炎

B 动血

C 耗气

D 伤津

1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11.六淫中易伤人阳气的病邪是:()

A.寒湿

B.寒风

C.湿邪

D.火湿

12.易引起气血凝结阻滞不通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13.与痰饮成因关系最小的内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肾

14.形成淤血的原因是:()

A.气虚

B.气滞

C.血热

D.以上都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A.肌肤甲错

B.出血、紫绀

C.刺痛据按

D.唇甲色淡

16.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 ()

A. 脏腑

B. 经脉

C. 血液

D. 气机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

A.痰

B.饮

C.水

D.湿

18.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19.“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因:()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过逸

20.下列哪种不是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

A.饮食失调

B.情志内伤

C.过度劳累

D.服药不当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

2. 风性主动

3. 六淫

4. 湿性趋下

5. 七情

6. 瘀血

7. 痰饮 8.疫气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寒性收引?

2.何谓湿性重浊?

3.如何理解“火易生风动血”?

4.如何理解七情为致病因素?

5.在什么情况下饮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6.何谓疠气?致病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七情致病与六淫致病有何不同?

2.痰饮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3. 试述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原理。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 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

2.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3. 动摇不定

4. 表现阳热之象,易于伤津耗气,主要侵犯人体上部,易致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

阳性疮痈

5. 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6.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7. 气缓,气乱,恐,气消

8. 影响脏腑气机,直接伤及内脏

9. 饥饱失常,饮食无时

10. 心,脾

11. 血色多呈暗紫,夹有瘀块

12.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二、选择题:

1.B

2.B

3.C

4.C

5.B

6.D

7.B

8.A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D 16.D 17.D 18.A 19.A 20.C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

因。

2.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3. 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 湿邪致病,具有以发生于人体下部病变为主的特点。

5.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

应。

6. 淤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7.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8. 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四、简答题:

1.答: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点。故寒邪侵犯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

腠理闭合,经络筋肉收缩痉挛的致病特点。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筋挛而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等。

2.答:(1)重,指沉重、重着,是指湿邪致病具有沉重、重着的特征。如感受湿邪,

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2)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排泄物

秽浊不清而言。如湿邪为病,可见面垢眵多、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浊涩滞不畅,妇女黄

白带下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状。

3.答: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症。火热之邪燔灼肝经,

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运动失常,可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至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成为致病因素。

5.答:饮食致病,主要有三个方面:(1)饥饱失常:长期饮食不足,以致精微营养缺乏而生病。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食伤脾胃而生病。(2)饮食不洁:进食不洁或食入有毒的食品,可引起肠胃疾病何肠道寄生虫病,甚至发生中毒。(3)饮食偏嗜:可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缺乏而引发疾病,如伛偻病、夜盲症等。

6. 答:疠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病发急骤,病情危笃。

五、论述题

1.答: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病邪从口鼻入侵由表入里,而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到质病变的发生,并表现出不同的情志改变。如怒伤肝,肝病可表现触烦躁易怒;喜伤心,心病可表现出哭笑无常。此外,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人如有激烈的情志波动,往往可以使病情改变,甚至引起病情变化。因此,在疾病的防治中,要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因素。

2.答:痰饮的症候特点,据其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临床见症不一。若痰壅于肺,可见咳喘痰多;痰浊犯胃,可见呕恶脘闷;痰迷心窍,可见昏迷、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颠仆;痰气凝结于咽,可见咽中梗阻有异物感觉;痰滞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肋,则胸肋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痰溢肌表,则肌肤水肿,身体困重。

3. 答: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虚致瘀,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迟缓涩滞。气虚无力统摄血液,血逸脉外,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则停积体内,而致血瘀;(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液迟滞不畅,而致血瘀;(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滞。感寒之后,寒邪使血行涩滞,经脉拘急,皆可导致血瘀;(4)血热致瘀,热入营血,血热互结;或外感温热之邪,或脏腑郁热内发,火热邪气煎熬津血,血液粘滞不畅;热邪灼伤脉络,血逸脉外,积存体内,均可形成血瘀。(5)津亏致瘀,津液亏损,血液浓缩粘稠,以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6)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致瘀,心主血脉,心功能失常,无力推动血行,可见淤阻心脉。脾失统摄,肝不藏血,血逸脉外,停积体内,可见皮下瘀血及内脏瘀血。

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 一、填充题: 1.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的共同致病特点。 2.风邪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3.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4.火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 、_____ 、___ 、_____ 、、。 5.寒邪的致病特点_____ 、、。 6.湿邪的粘滞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7.七情内伤常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怒则气上,喜则,惊则、则 气下、悲则。 8.七情的变化对病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9.饮食不节主要包括、。 10.劳神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11.瘀血所致的出血,通常表现为和。 12.痰饮致病的特点,除易阻气机,壅塞经络气血,易扰心神外,还包括 和。 二、选择题: 1. 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2. 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3.寒邪的性质是:() A 其性开泄 B 其性重浊 C 其性凝滞 D 其性干涩 4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5.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阻遏气机 B 损伤阳气 C 凝滞收引 D 粘滞重浊 6.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7.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8. 六淫中最容易导致出血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9.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 A 上炎 B 动血 C 耗气 D 伤津 1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11.六淫中易伤人阳气的病邪是:() A.寒湿 B.寒风 C.湿邪 D.火湿 12.易引起气血凝结阻滞不通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13.与痰饮成因关系最小的内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肾 14.形成淤血的原因是:() A.气虚 B.气滞 C.血热 D.以上都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A.肌肤甲错 B.出血、紫绀 C.刺痛据按 D.唇甲色淡 16.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 () A. 脏腑 B. 经脉 C. 血液 D. 气机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 A.痰 B.饮 C.水 D.湿 18.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19.“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因:()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过逸 20.下列哪种不是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 A.饮食失调 B.情志内伤 C.过度劳累 D.服药不当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 2. 风性主动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中医学题库第六章辨证考点题库(临一

第六章辨证 考点 1、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2、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3、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 4、xx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5、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7、八纲的内容。 8、脏腑辨证的含义。 9、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10、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11肺气虚的临床表现。 12、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13、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 14、食滞胃脘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15、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 16、肝阳上亢的病性,肝阳化风证候特点。 17、肾xx的临床表现。 18、心脾两虚证候特点。 19、肝胃不和证候特点。

20、脾气下陷证候特点。 21、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 22、xx所涉及的有关脏腑。 试题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单选题 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C)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E恶寒发热并见 2.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D) A恶寒发热B鼻塞喷嚏C脉浮苔薄 D咳嗽咳痰E头身疼痛 3.表证最常见于:(E) A内伤杂病B上焦病证C皮肤疮疡类病 Dxx病证E外感病初期 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D)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5.对里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B外感病一定无里证C外邪可“直中”脏腑

D情志为病多属里证E饮食劳伤则多为里证 6.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B) A阳气亏虚B阴液不足C阴寒内盛D阴邪致病E阴气偏盛 7.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B) 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xx 8.下述哪项是寒证与热证最主要的鉴别点:(C) A寒证肢冷,热证肢热B寒证口和,热证口渴 C寒证苔白,热证苔黄D寒证面白,热证面赤 E寒证脉迟,热证脉数 9.虚证的主要含义是:(B) A营血亏虚B正气亏虚C阳气亏虚 D阴液亏虚E经络亏虚 10.“虚”的含义最宜是:(C) A虚邪中人B邪气不盛C正气亏虚 D阴液亏虚E气血亏虚 1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虚证的常见原因:(B) A先天禀赋不足B情志失于调摄C房事劳倦太过 D病中耗损过多E后天生化不足 12.下述哪种情况少见虚证:(C)

病因辨证习题

病因辨证习题 一、单选题 1、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A、伤人阳气 B、不易速去 C、游走不定 D、炎热升散 2、以下哪个是伤湿的症状() A、身重而痛 B、手足拘急 C、肢体麻木 D、咳嗽少痰 3、以下哪个症状不属火邪致病() A、衄血 B、斑疹 C、痈脓 D、瘙痒 4、伤暑的脉象是() A、浮数 B、濡数 C、洪数 D、细数 5、恶闻食臭,嗳腐吞酸,是() A、劳逸所伤 B、饮食所伤 C、七情所伤 D、房室所伤 二、多选题 1、寒邪致病的特点有() A、清冷 B、凝滞 C、粘滞 D、收引 E、阻碍气血运行 2、以下哪些不是燥邪致病的症状() A、干咳 B、咽干 C、头痛 D、收引 E、四肢懈怠 3、疫疠致病的特点是() A、生风动血 B、发病急剧 C、易伤津液 D、证情凶险 E、具有传染性 4、以下对七情的描述正确的是() A、喜伤心 B、悲伤肾 C、恐伤肺 D、思伤脾 E、怒伤肝 三、问答题 1、试述七情证候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 七情证候分为喜伤、怒伤、忧伤、思伤、悲伤、恐伤、惊伤七种。临床表现如下: 喜伤: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怒伤: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而致神昏暴厥。 忧伤: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 思伤: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 悲伤: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情绪不宁,甚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2、饮食所伤的临床表现如何 伤在胃,可见胃痛,恶闻食臭,食欲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苔厚腻,脉滑有力。伤在肠,可见腹痛,泄泻。 误食毒物,可见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气血津液辨证习题 一、填空题 1、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2、气滞疼痛的特征为胀痛,窜痛,攻痛。 3、血病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4、血瘀证的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5、气滞血瘀证以病程较长和肝经部位出现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 6、水肿有阴水和阳水之分 7、阳水水肿特点是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 8、阴水水肿特点是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二、单选题 1、患者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腹泻,脱肛,舌淡苔白,脉弱,辨证属() A、气虚证B、气血两虚证C、气陷证D、气滞证E、血虚证 2、患者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性情急躁,刺痛拒按,舌紫暗,脉涩,辨证为()A、气虚血瘀证B、气滞血瘀证C、血寒证D、血瘀证E、气血两虚证 3、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心悸失眠,舌淡嫩,脉弱,证属()A、血虚证B、气虚证C、气血两虚证D、气不摄血证E、气滞血瘀证 4、临床表现为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是() A、血虚证B、温燥证C、阴虚证D、津液不足证E、阳虚证 5、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E、面色淡白 6、胸胁胀闷,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脉涩,舌紫暗,此属() A、寒凝血瘀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肝气郁结E、气血两虚证 7、腹部坠胀,子宫脱垂,多属() 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血两虚证D、血虚证E、气不摄血证 8、面白无华,短气,身倦乏力,便血,舌淡,脉细弱,此属() A、气随血脱证B、气不摄血证C、气血两虚证D、气陷证E、血虚证 9、胁痛咳更甚,转侧牵引而痛,气短息促,此属() 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E、水饮 三、多选题 1、气逆证主要以___的病变为多见() A、肺B、心C、脾D、胃E、肝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法的原则。 2.熟悉症、证、病三者的关系。 3.了解中医诊法学的形成、研究进展;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思路与方法。了解四诊运用中的基本环节与注意事项。了解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辨证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一章望诊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 3.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4.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6.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闻诊 1.掌握咳嗽、喘、哮、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 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第四章切诊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4.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 5.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与意义。 6.了解按诊的研究进展。 第五章八纲辨证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及临床类型。 2.掌握表证与里证;掌握临床常见表证、里证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掌握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4.掌握临床常见虚证、实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掌握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5.掌握阴阳辨证中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二者的鉴别。 6.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7.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 8.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第六章病因辨证 1掌握病因辨证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证候的概念和基本临床表现,疫疠的证候特点,以及食积证的概念和基本临床表现。 2熟悉七情内伤辨证的概念及不同情志过激所致证候的特点。 3了解劳伤、虫积、结石、外伤的证候分类和证候特点。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 1.掌握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血瘀证、津亏证、痰证、饮证及水证的概念和基本表现。 2.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辨证要点。 3.熟悉气陷证、气脱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热证、血寒证、液脱证的概念和基本表现。 第八章脏腑辨证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第六章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

3 主编张玫 第六章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辨证与施护要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比症状或病更有临床意义。“证”与“症”、“病”的区别:“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如头痛;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如太阳证,可以包括多个症状;病可以包括证,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证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辨证就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行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故临床诊断要先辨证再辨病,辨病之后再进一步辨证,说明辨证的重要性。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等;在此仅介绍一下几种: 一、八纲辨证与施护要点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通过四诊所得的辨证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辨证。如从疾病的类别,可分阴证与阳证;从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与里证;从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从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 (一)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临床寒证、里证、虚证多属于阴;热证、表证、实证多属于阳;护理原则可参照其具体情况护理。 1.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 如里证、寒证、虚证;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弱等。 2.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 如表证、热证、实证;可见面赤身热,神烦,躁动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亡阴亡阳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险证候,应立即救治,不可忽视。多因高热大汗; 或吐泻过度;或失血过多引起。 亡阴证是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临床可见神志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味咸,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洪实,按之无力。 亡阳证是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阴气虚脱的证候。临床可见神昏不知人手撒肢冷,大汗淋漓,汗冷味淡,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手足厥逆,身倦畏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总之,亡阴亡阳为临床危候,二者可相互转化,亡阴可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亦可出现亡阴,护理时应争分夺秒,积极救护,让病人平卧,就地抢救,尽量不要搬动,并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脉象等变化,加强护理,以挽救病人生命。 (二)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查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六章病因病机 【重点难点】 一、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 1.六淫: ——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 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 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3.劳逸: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2)过逸:安逸过度,则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脾胃功能。 (三)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与虫兽伤、烧烫伤与冻伤等。 (四)继发病因 1.痰饮:痰饮是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把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或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2.瘀血: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造成血液凝滞不散,都称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 瘀血致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见细涩或结代等其他症状。二、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与实是相对的病机概念,即是不足和有余的一对病理矛盾之反映。实,主要是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可以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证候表现。

第六章辨证-复习提纲

第六章辨证 提纲 1、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2、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3、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 4、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5、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7、八纲的内容。 8、脏腑辨证的含义。 9、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10、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11、肺气虚的临床表现。 12、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13、掌握脾气虚证在脾虚众证候中的基础地位。 14、食滞胃脘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15、肝病证候中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 16、肝阳上亢的病性,肝阳化风证候特点。 17、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8、心脾两虚证候特点。 19、肝胃不和证候特点。 20、脾气下陷证候特点。 21、掌握心与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表里关系。 22、阳虚证所涉及的有关脏腑。 练习题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单选题

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C)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E恶寒发热并见 2.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D) A恶寒发热B鼻塞喷嚏C脉浮苔薄 D咳嗽咳痰E头身疼痛 3.表证最常见于:(E) A内伤杂病B上焦病证C皮肤疮疡类病 D太阳病证E外感病初期 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D)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 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5.对里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B外感病一定无里证C外邪可“直中”脏腑D情志为病多属里证E饮食劳伤则多为里证 6.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B) A阳气亏虚B阴液不足C阴寒内盛D阴邪致病E阴气偏盛7.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B) 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 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 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洪 8.下述哪项是寒证与热证最主要的鉴别点:(C) A寒证肢冷,热证肢热B寒证口和,热证口渴 C寒证苔白,热证苔黄D寒证面白,热证面赤 E寒证脉迟,热证脉数 9.虚证的主要含义是:(B) A营血亏虚B正气亏虚C阳气亏虚 D阴液亏虚E经络亏虚 10.“虚”的含义最宜是:(C)

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社会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设翰林医官院(宋) (1082年改称医官局)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开设国家药局 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使用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意义:医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丙》、《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一、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 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4、个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张锐《鸡峰普济方》 二、药物学的发展: 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于1061年完成,该书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还收藏了大量单方验方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简称<证类本草>) 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4、《珍珠囊》——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 (供大陆本科班使用) 第五章临床各科的充分发展与理论的升华 1. 何谓:翰林医官院、漏泽园、熟药所、太医局、三舍法、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军官,管理医药等事务,从而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开来 漏泽园:是官府用以安葬无名尸体和家贫无葬地者的公共墓地 熟药所:亦名“卖药所”,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太医局:不仅兼有医政职能,并在招生、考试、学科设置方面有所改革 三舍法: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 首次全面整理《伤寒论》的医家是成无己,代表著作是《注解伤寒论》。 3. 宋元时期三部官修方书包括《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宋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圣济总录》收方近2万首。 4. 简述《证类本草》的作者、主要内容及成就。 作者北宋唐慎微 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比《嘉佑本草》增药476种。药下附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为以前有绘图之本草著作所未及,药下所附制法,较切合实用 7. 南宋时期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奠定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系统化的基础,一直为后世所尊崇。 8. 宋元时期脉诊学专著《崔氏脉诀》体现了脉诊学“由博返约”的发展特点,《察病指南》“以图示脉”是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 9. 元代敖氏所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书中绘制了36种伤寒舌象的彩色图谱。 12.宋代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标志着法医学的最高成就。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I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病因种类繁多,诸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然而,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病理产物可成为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即是。此外,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鉴于病因的多样性,为了说明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古人曾做过病因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如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故“六气病源”说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内经》更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与发病部位结合起来,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即来自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多伤人外部肌表的,归属于阳邪;凡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起居无常,房事失度,情志过激,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归属于阴邪。《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东汉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三因论》则认为疾病的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宋·陈言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中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人,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缢溺,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这种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病因分类的方法,使中医学病因理论更趋完善,对后世影响很大。现代对病因的分类,基本沿用此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本教材根据病因的来源、形成、发病途径及致病特点的不同,将病因分为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及其他病因七类。 中医学历来重视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反映。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探求病因,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病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为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所以,中医病因学不但研究各类病因的形成、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探讨各种病因所致病证的临床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第一节六淫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正常的六气变为六淫而侵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学第6章

第六章病因辨证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目的是 A.辨别病因 B.辨别邪正盛衰 C.辨别病位 D.辨别性质 E.辨别病因与病性 2.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基本表现 A.恶风汗出 B.咳嗽咽痒 C.皮肤瘙痒 D.筋脉挛急 E.口渴喜饮 3.伤寒证是指 A.太阳表实证 B.里寒证 C.内寒证 D.虚寒证 E.寒邪客肺证 4.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胸痞口腻, 肢体困重属 A.火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寒证 A.寒滞胃肠证 B.寒邪束表证 C.寒滞肝脉证 D.寒滞心脉证 E.寒凝胞宫证 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食积证的主要表现 A.脘腹痞胀疼痛 B.纳呆厌食 C.大便腐臭 D.脉滑有力 E.脘腹隐痛 7.下列何种病证无内外之分 A.风证 B.湿证 C.暑证 D.寒证 E.燥证 8.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 A.困重 B.闷胀 C.痠楚 D.无汗 E.舌苔腻浊 9.内燥与外燥致病的共同点是 A.气候干燥少雨 B.燥邪外袭 C.干燥不润(证已删除) D.血虚不润 E.多见于秋季 10.暑邪最易与下列哪种病邪合而致 病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11.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咳嗽,喉 痒,鼻塞,脉浮缓,应辨为 A.风寒 B.风湿 C.风水 D.风热 E.伤风 12.下列哪项不是虫积证的特有表现 A.吐蛔便蛔 B.多食易饥 C.蛴周腹痛 D.嗳腐吞酸 E.腹部虫团 13.除哪项外,均是火邪致病的基本表 现 A.壮热 B.便秘 C.颧红 D.口渴 E.尿黄 14.七情伤人的主要病位是 A.伤人上部 B.伤人下部 C.直伤气机 D.伤人脏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