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左璜黄甫全

摘要:深厚的历史传统、新兴的理论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需要,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它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互惠共同体;交互活动;多元化评价

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世纪无疑是教学模式的金秋季节,而一迈进21世纪门栏则迎来了学习方式的春天。在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花园里,同伴互助学习已经应运而生,悄然成为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厘清同伴互助学习的缘起,阐明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辨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课题,无疑地是对这朵奇葩的浇灌与呵护,以期让她在教育大地上尽情开放。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文献里,是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同伴互助教育思想,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种子,是诞生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催生了同伴互助学习这朵奇葩。

(一)异国发展

在国外,从查阅到的文献看,“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 L. T.)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1]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然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krates, 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n, 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和他们的同事们,就是以同伴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辩论学习的。他们均用实例证明了只有对话或小组活动方可使思想结合。[2]之后,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就此产生了。这一教学形式虽因其无法替代专职教师制而逐渐淡出了教育舞台,但其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证明了,借助导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可促使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个别化的指导,照顾全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导生制是同伴互助学习萌芽。时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受挫,使得寻求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便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热点。随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提出的全民教育计划(EFA)为发端,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热潮,这要求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已有的教师传递式教学策略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故而迫切呼唤多样化的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同伴互助学习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勃然兴起的。

(二)本土传统

在我国,同伴互助学习也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至少已经积累了“相观”“伴读”“小先生制”和“结对子”的思想与实践经验。翻开教育史册,很易发现同伴互助学习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已经盛行。经典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提及过“相观而善”,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大教育家孔子也有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同学、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讨论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这些宝贵的思想无疑都是同伴互助学习的发端。到宋代,出现了专门的“伴读”,它是官名,是指各王府中陪皇侄皇孙读书的人,也指陪同富家子弟一起学习的书童。[3]虽然书童的地位与主人子弟是不可同言而语的,但从这一传统现象中,可以捕捉到同伴学习的思想幼苗,也可谓是同伴学习的一种传统体现。到了近代,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深信“教育救国论”的陶行知于1934年开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这是导生制在中国的延伸,它同样证明了同伴的辅助学习是可能的。事实上,在我国的学校里长期也流行着学生的“结对子”学习,教师在经验的指引下采用优等生指导后进生的“一帮一”形式,组织学生以“1+1”形式进行作业辅导、复习以及游戏等学习活动。这一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与成长。

(三)理论涵泳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新的哲学观倡导对传统的反思、质疑和批判,打破了过去线性的简单化思维模式,树立起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复杂性思维方式。这要求我们改变把学生视为独立个体来进行直线型教学的传统观念,而应将学生视为一个群体,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学习的关系,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为知识是在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Piaget, J.)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结果,重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积极的重要角色。[4]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ВЬыготский,Л.С.),也指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在与之呼应的课程研究的发展中,新的学习化课程形态孕育起来。学习化课程确立了“课程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文化主体性价值理念。在学习化课程文化主体性的彰显之下,“学”成为整个教学、课程和教育的中心,学生在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中通过体验和反思而进行着知识的建构、经验的形成和意义的生成,“教”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服务。

[5]可见,传统的教师教授与学生被动接受方式已受到挑战,学习方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与文化的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间性,让学生在其自我生命存在和活动中接受教育,实现生命优化。

(四)实践推动

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也要求开发和建构新型学习方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在计划层面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更强调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6]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课程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合作学习方式自实施以来遭遇了困境,急需寻找新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英国,一些教师宣称他们正在进行合作学习,仅仅就因为他们把学生组织在教室里以小组的形式围坐在一起,而实际上学生却是各自在独立学习,并没有共同学习。在我国,合作学习方式在运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诸如只有小组之“形”没有合作之“实”、合作小组成了某些学生的“避风港”、合作小组成为“微缩课堂”、小组合作成为教师的“课间休息”等。[7]针对这些问题,探求并开发同伴互助学习就成为学习方式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路向。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同伴互助学习”或者说“同伴互助学习”是怎样的? 它关注的问题和范围是什么?凡是关心同伴互助学习的人,无不关心这些问题。

英国的托平(Topping, K.)教授和美国的尔利(Ehly, S.)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 )一书中提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在这里,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广泛,包括同伴指导(Peer Tutoring)、同伴示范(Peer Modeling)、同伴教育( Peer Education) 、同伴咨询(Peer Counseling)、同伴监督( Peer Monitoring)与同伴评价( Peer Assessment)。

道格拉斯·弗彻斯(Fuchs,D.)和里恩·弗彻斯(Fuchs, L. S.)教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了同伴互助学习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与开发。2007年5月,在美国教育部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 发布的干预报告中提到的“同伴互助学习策略”,就是指以这两位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专门针对小学班级教学中提高阅读与数学成绩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程序。[8]在这里,同伴互助学习成了一种教学策略,将学生以配对的形式组织起来开展学习活动,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它特别强调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一对一的学习活动,照顾到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尽管其具体含义会随着使用情景的不同而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同伴互助学习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生命存在及优化形式,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互惠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类”的人是在不断克服其与周围事物对立性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同样,作为自在物的“人”也是在不断消解与他“人”之间对立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假如我们把视角缩小,锁定在“个体”这一微观社会上,则能看到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这一互动过程既要向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9]而在学习这一独特的社会活动中,学习主体的发展更是在个体与个体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同伴就是同在一起能互助的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个体组织,它本身就蕴含着互动。同时,学习个体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为这一学习

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可能,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可以教给他人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有效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个体生命彼此互相关照,共同发展,建立起了互惠关系。

长期以来,教育活动因过度关注“师生”这一学习共同体而忽略了“同伴”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存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应关注、实现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互助学习,首要意义就在于以配对的形式组建起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交互活动

建构主义揭示,学习活动的内在机理是互动,学习互动包括外部“个体—环境的互动”和内部“个体与自身的互动”,而且前一种外部互动促成后一种内部互动。[10]外部活动包

括“人—物”活动和“人—人”活动,不管是哪种外部活动,它都必须借助中介来实现。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都需要借助教师这一中介来完成。因此,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同伴互助学习的外部活动与交互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活动双方主动参与。学习的外部活动都是与内部活动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学习的外部活动是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同伴互助学习更加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即指个体应本着自愿的原则来参与。第二,参与双方应掌握传达知识的技巧。要说明的是,“知识”在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概念、含义、事实、原理和理论假说等,而是指该学生个体所拥有的可传授给同伴的一切,包括学习习惯、基本技能、“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理想或情感化的准则、态度等。事先掌握一定的传达技巧,包括传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能有效地促进同伴互助学习。第三,参与双方需学会交往,互相融合,构建共同的价值和意义。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因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双方学会调适自我,在消解矛盾冲突中达到最终的融合,建立共通的价值和意义。

(三)多元化评价

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不仅是检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更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习活动。它首先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他人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又能帮助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自己个人的学习活动。其次,评价内容也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学业表现,而且包括人格发展、社会技能以及生活技能,还包括互动技巧等。再次,同伴互助学习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中,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参照评价,也注重个体差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大面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既能检验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同伴互助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三、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主要课题

尽管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体系,但由于它直接关注教学过程,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社会性情感方面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对它的探讨自1970年代以来从未曾停止过,并在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方法上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

(一)主题

已有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差异”“学习内容分类”和“学习结果改进”以及“综合交互效应”等课题上。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人们研究的问题范围主要包括,同伴互助学习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特殊儿童以及对不同性别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在群体差异层面,开始探讨了同伴互助学习对不同种族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已有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以改进学习结果为重要检验指标,主要涉及了阅读、写作、数学和第二外语习得等课题。在学习结果改进研究上,人们不仅关注同伴互助的学业成绩提高效应,而且逐渐开始扩展到关注同伴互助学习对学生个体的个性、社会倾向性和情感发展的影响。同时,许多研究者们开始把兴趣投向同伴互助学习相关因素的综合交互效应上,将不同类型的学生配对组合与各类学习内容相结合,创生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在研究同伴互助学习过程中结合了其他的学习策略来进行比较研究,如结合同伴互助学习和课程定向测验(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进行研究等等。

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进行多元化的组织配对、关照全面的学习内容、全方位的学习结果以及走向学习者差异、学习内容与学习结果的整合研究,并演绎为“同伴互助型”学校合作文化的孕育和构建。在组织配对维度上,可拓展到课外校外配对学习研究和同质配对研究等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应关注全面的学习内容,开展体育活动、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各种学习内容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在学习结果维度上,需要超越“学业成绩”狭隘定位,展开对学生“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以促进同伴互助学习影响范围及意义的提升。在学习者差异、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整合维度上,需要深入揭示三者在各个方面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同伴互助学习所引领的还不仅仅是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的多元化与整合化,更重要的是引领着“同伴互助型”学校合作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二)方法

已有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实验方法,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假设,然后,确定好研究变量,选拔和分配被试,再通过测量、实验控制等一系列程序来验证事先的假设,从而发现和揭示同伴互助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例如2005年,由弗彻斯·道格拉斯和弗彻斯·里恩教授等主持的一个项目,采用同伴互助学习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干预实验研究。实验前,研究者选取了132名三到六年级说西班牙语的英语学习者,将英语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分别与学习成就低、中、高的同伴组成对子,同时选择12位老师,然后将教师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连续15周,每周举行3次指导课程,在这些指导活动中,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进行重复阅读、概括段意和轮番预测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给予评分,最后再进行组合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和研究员都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最后对学生所进行的前后测予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同伴互助学习策略使得英语学习障碍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不同类型的配对组合之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11]

在上述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中实验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实际上,就同伴互助学习这一特殊学习活动的特性来看,它极具有人文性、社会性,更适合采用质的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将自己活生生的生命融入被研究者或研究对象的学习生命之中,在与被研究者进行生命层面的互动中更真实地了解被研究者或研究对象,领会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在研究中实现生命特别是学生生命的整体优化。因此,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需要走向多元基础、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整合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在研究中宜采用作品考察、经验分析、问卷、访谈和观察等综合性方法开展具体的研究,以期更加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和洞悉被研究者或研究对象,进而把捉、描述和阐释孕育和蕴涵在同伴互助学习中的特殊生命状态和奥秘!

(三)开发

经过多年的积淀,同伴互助学习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从基本理论的建构到有效操作策略与技术都已有所成就。在理论原理方面,托平教授和伊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使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学习或教学方式获得了独立地位。书中专门论述了同伴互助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意义,包括同伴互助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基础、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同伴互助学习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同时,已开展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活动不少属于行动研究,这为建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型关系开辟了新途径。弗彻斯·道格拉斯和弗彻斯·里恩教授就此开展了专门的个案研究,然后建议采用三步骤方法:(1)引导式研究;(2)正式实施并评价;(3)按一定比例逐渐扩大研究。[12]另外,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同伴互助学习的系列课程也已开发并在社会上、学校中和教师教育机构里加以推广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同伴互助学习的技术与策略研究,并有效地扩大了同伴互助学习的实施规模。

在此基础上,当前同伴互助学习的开发,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在推进。学习领域的开发,包括学习过程的开发和学习内容的开发。在学习过程的开发上,主要问题有,同伴互助学习是否以及怎样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结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如何开发与教师、学生相关的有效策略与技术?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上,主要问题有,同伴互助学习是否以及怎样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何开发特定学科内容的同伴互助学习有效策略与技术?培训领域的开发,就是针对学校师生的有效教与学需要,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成果分别开发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学生培训课程,供教师教育、校本教师培训和学校学生选修课程使用,其主要问题有,同伴互助学习课程是否以及怎样对学生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如何开发学生选修和教师进修相关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技术?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指的是来自大学的研究者与来自学校的教师合作开发同伴互助学习,所面对和研究的问题,是“学习领域的开发”和“培训领域的开发”两大方面问题的综合体。这三条道路,为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前景展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 T, et al. Peer-Assisted Learning[J].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1974:175-186.

[2]Topping K, Ehly S. Peer-assisted Learning[M].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8.

[3]汉语大词典(第一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282.

[4][美] Slavin R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 practice[M].7th ed.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41-42.

[5]申仁洪,黄甫全.合作活动学习刍论[J].教育研究,2004(10).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S].教育部,2001-06-07.

[7]曾文婕,黄甫全.聚焦课堂学习研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2007粤港课堂学习理论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51-54.

[8]What Works Clearinghouse Intervention Report.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R]// https://www.360docs.net/doc/154277127.htm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ED), Washington, DC.

2007-05-14.

[9]Blumer H. Symbolic Interactions:Perspective and Method[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1969:68.

[10][美]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徐斌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390-391.

[11]Saenz L M, Fuchs L S, Fuchs D.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 Exceptional Children, 2005 ,71(3):231.

[12]Fuchs D, Fuchs L S.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Working Together To Adapt Instruction for Diverse Learners[J].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98,13(3):126-137.

作者简介:左璜(1980—),女,湖南涟源人,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黄甫全(1957—),男,四川洪雅人,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文化哲学研究。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左璜黄甫全 摘要:深厚的历史传统、新兴的理论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需要,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它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互惠共同体;交互活动;多元化评价 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世纪无疑是教学模式的金秋季节,而一迈进21世纪门栏则迎来了学习方式的春天。在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花园里,同伴互助学习已经应运而生,悄然成为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厘清同伴互助学习的缘起,阐明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辨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课题,无疑地是对这朵奇葩的浇灌与呵护,以期让她在教育大地上尽情开放。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文献里,是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同伴互助教育思想,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种子,是诞生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催生了同伴互助学习这朵奇葩。 (一)异国发展 在国外,从查阅到的文献看,“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 L. T.)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1]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然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krates, 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n, 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和他们的同事们,就是以同伴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辩论学习的。他们均用实例证明了只有对话或小组活动方可使思想结合。[2]之后,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就此产生了。这一教学形式虽因其无法替代专职教师制而逐渐淡出了教育舞台,但其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证明了,借助导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可促使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个别化的指导,照顾全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导生制是同伴互助学习萌芽。时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受挫,使得寻求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便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热点。随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提出的全民教育计划(EFA)为发端,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热潮,这要求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已有的教师传递式教学策略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故而迫切呼唤多样化的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同伴互助学习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勃然兴起的。 (二)本土传统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对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比赛项目;②《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所有难题;③所有质数;⑷平面上到点(1,1)的距离等于5的点的全体;⑤在数轴上与原点O非常近的点。其中能构成集合的有() A . 2组B. 3组C. 4组 D . 5组 2、下列集合中与集合{x x 2k 1, k N }不相等的是( ) A. {x x 2k 3,k N} B. {x x 4k 1,k N } C. {x x 2k 1,k N} D. {x x 2k 3, k 3,k Z} 2 3、设f(x)学」,则半等于()X 1f(1) A . 1 B . 1 C . 3 D 3 5 5 4、已知集合 A {xx24 0},集合B {x ax 1},若B A ,则实数a的值是() A . 0 B . 1 C . 0 或—D.0或1 2 2 2 5、已知集合 A {( x, y) x y 2} , B {(x,y)x y 4},则AI B() A . {x 3,y 1} B .(3, 1) C . {3, 1} D.{(3, 1)} 6、下列各组函数 f (x)与g(x)的图象相同的 是 ( ) (A) f (x) x,g(x) (.x)2(B) 2 2 f(x) x ,g(x) (x 1) (C)f(x) 1,g(x) x0 x (D) f(x) |x|,g(x) (x 0) x (x 0) 7;l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畑"厮一劭的解集

是() (A)(0 ,+ OO)(B)(0,2)(C)(2 , + OO )(D) (2,兰) 7 8已知全集U R,集合A {x x 1或x 2},集合B {x 1 x 0},则AU C U B() A. {x x 1或x 0} B. {x x 1或 x 1} C. {x x 2或x 1} D. {x x 2或 x 0} 9、设A 、B为两 个 -非空集 合, 定义A B { (a,b) a A,b B} ,若A {1,2,3}, B {2,3 ,4},则 A B中的兀素个数为() A. 3 B.7 C.9 D.12 10、已知集合 A {yy x21},集合 B {xy22x 6},则Al B ( ) A ? {(x,y) x 1,y 2} B. {x1 x 3} C. {x| 1 x 3} D. 11、若奇函数f x在1,3上为增函数,且有最小值0,则它在3, 1上 () A.是减函数,有最小值0 B.是增函数,有最小值0 C.是减函数,有最大值0 D.是增函数,有最大值0 12、若1,a,b 0,a2,a b,则a2005 b2005的值为( ) a (A)0 (C) 1 (B)1 (D)1 或1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简答讲解

第一章绪论(2-4讲) 1 2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P6-7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 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8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10P6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科学。 2.它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密切结合高校教学与教育实际而成。是一门自然性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不成熟的应用学科,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亟待充实、完善和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P5 1.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 3.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4.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1、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 道。” 论述:这两段话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要认真分析这些精神领域中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的基本规律; 3.用我们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促进学生成长; 4.第二句话: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5-6讲) 1P17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得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得概念: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得、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得许多个别事物组成得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得目得与任务居于支配与主导得地位,有什么样得研究目得就应该有什么样得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得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就是研究得总体,其中得每一位教师就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得学习情况,则总体就就是该班得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就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得得不同,我们要选取得研究对象也就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得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就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就是有限得总体。 如一个企业得全体职工、一个国家得全部人口等都就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目就是无限得,或准确度量它得单位数就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得,这样得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得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得鱼得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得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得特征: ★大量性:就是指构成总体得单位数要足够得多,总体应由大量得单位所构成。大量性就是对统计总体得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得现象或表现有很大得偶然性,而大量单位得现象综合

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得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得汇总综合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得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得总体得特征,达到我们得研究目得。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就是构成统计总体得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得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她方面具有一定得差异。差异性就是统计研究得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得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就是该总体得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就是个体之间得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就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就是它得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得三个问题: ★变异就是客观存在得,没有变异得事物就是不存在得;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就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得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与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就是错误得。 2、总体单位 就是构成总体得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得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就是什么?总体单位就是什么? 总体得同质性就是什么?变异性就是什么? 3、总体与总体单位得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十分重要得,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得与认识对象得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得得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不容混淆得,二者得含义就是确切得,

在“同伴互助”中成长----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在“同伴互助”中成长----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在“同伴互助”中成长----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从事教育时间并不久,在教学的每一时刻,我都铭记着,在教育这块阵地里,自己只不过还是一名学生而已。一学期的工作将近结束了,本人在这一学期里在“同伴互助”中学习了不少知识。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开拓思路。 在“同伴互助”教研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注重学习。在同事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这一过程是与教学的实质等同的。关于教学,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我们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研究学习。这一学期同事们是在学习中教研,在教研中学习的。 1、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为了自己的教学教育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 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给教师的建议》等,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勤于反思。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3、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并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培训,做好记录,以备以后更好的学习。同时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务实、求真,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养。 二、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助我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积极向同伴学习,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向同组教师学习,不耻下问.并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把握组内开展的研究课,交流课的机会相通组教师学习.在开学初,尽量积极准备精品课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一学期来,我怀揣感恩的心,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研的分量,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学研究,特别是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主要方式的校本教研,这片绿色的土地上,我们播种一个问题,收获一个结论,播种一个反思,收获一个经验。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因此在结论经验的累积中不断地化陈腐为创新,化平淡为神奇,化理想为现实,以至成为生命发展的点金术!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_有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对象:○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比赛项目;○2《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所有难题;○3所有质数;○4平面上到点(1,1)的距离等于5的点的全体;○5在数轴上与原点O 非常近的点。其中能构成集合的有( ) A .2组 B .3组 C .4组 D .5组 2、下列集合中与集合{21,}x x k k N +=+∈不相等的是( ) A .{23,}x x k k N =+∈ B .{41,}x x k k N +=±∈ C .{21,}x x k k N =+∈ D .{23,3,}x x k k k Z =-≥∈ 3、设221()1x f x x -=+,则(2)1()2 f f 等于( ) A .1 B .1- C .35 D .35- 4、已知集合2{40}A x x =-=,集合{1}B x ax ==,若B A ?,则实数a 的值是( ) A .0 B .12± C .0或12± D .0或12 5、已知集合{(,)2}A x y x y =+=,{(,)4}B x y x y =-=,则A B =I ( ) A .{3,1}x y ==- B .(3,1)- C .{3,1}- D .{(3,1)}- 6、下列各组函数)()(x g x f 与的图象相同的是( ) (A )2)()(,)(x x g x x f == (B )22)1()(,)(+==x x g x x f (C )0)(,1)(x x g x f == (D )???-==x x x g x x f )(|,|)( )0()0(<≥x x 7、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 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用描述法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全体,应是 ( ) A .{x |ax 2+bx +c =0,a ,b ,c ∈R } B .{x |ax 2+bx +c =0,a ,b ,c ∈R ,且a ≠0} C .{ax 2+bx +c =0|a ,b ,c ∈R } D .{ax 2+bx +c =0|a ,b ,c ∈R ,且a ≠0} 2.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B ∩[C U (A ∪C)] B.(A ∪B) ∪(B ∪C) C.(A ∪C)∩(C U B) D.[C U (A ∩C)]∪B 3.设集合P={立方后等于自身的数},那么集合P 的真子集个数是 ( ) A .3 B .4 C .7 D .8 4.设P={质数},Q={偶数},则P ∩Q 等于 ( ) A . B .2 C .{2} D .N 5.设函数x y 111+=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那么 ( ) A .M={x |x ≠0},N={y |y ≠0} B .M={x |x <0且x ≠-1,或x >0},N={y |y <0,或0<y <1,或y >1} C .M={x |x ≠0},N={y |y ∈R } D .M={x |x <-1,或-1<x <0,或x >0=,N={y |y ≠0} 6.已知A 、B 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 地到达B 地,在B 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A 地,把汽车离开A 地的距离x 表示为时间t (小时)的函数表达式是 ( ) A .x =60t B .x =60t +50t C .x =???>-≤≤)5.3(,50150)5.20(,60t t t t D .x =?????≤<--≤<≤≤)5.65.3(),5.3(50150)5.35.2(,150) 5.20(,60t t t t t 7.已知g (x )=1-2x,f [g (x )]=)0(122≠-x x x ,则f (21)等于 ( ) A .1 B .3 C .15 D .30 8.函数y=x x ++-1912是( )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修文县华驿私立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卷(四) (内容:集合与函数概念 满分:150 时间:120 制卷人:朱文艺)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均有A,B,C,D 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把你的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每小题5分,共60分) 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 .集合{} 1|2-=x y y 与集合(){} 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C .自然数集N 中最小的数是1 D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已知{}32|≤≤-=x x M ,{}41|>-<=x x x N 或, 则N M 等于 ( ) A. {}43|>≤=x x x N 或 B. {}31|≤<-=x x M C. {}43|<≤=x x M D.{}12|-<≤-=x x M 3. 函数2() = f x ( ) A. 1 [,1]3- B. 1(,1)3- C. 11(,)33- D. 1(,)3 -∞- 4. 下列给出函数()f x 与()g x 的各组中,是同一个关于x 的函数的是 ( ) A .2 ()1,()1x f x x g x x =-=- B .()21,()21f x x g x x =-=+ C .2(),()f x x g x == D .0()1,()f x g x x == 5. 方程组? ??-=-=+122 y x y x 的解集是 ( ) A .{}1,1==y x B .{}1 C.{})1,1(|),(y x D . {})1,1( 6.设{} 是锐角x x A |=,)1,0(=B ,从A 到B 的映射是“求正切”,与A 中元素0 60相对应的B 中元素是 ( ) A .3 B . 33 C .21 D .2 2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预期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指把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 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 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实施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三)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化:高校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选择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1、人的发展与其相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方向和动力),智育(核心),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基本途径);科学研究(重要途径);社会实践(重要途径)。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1、社会本位的观点: ①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②个人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 ③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代表人物:源于柏拉图,近代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此外还有洛克、赫尔巴特等。 2、个人本位的观点: 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②教育要为人的本身需要

统计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社会性、综合性 3、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调查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 6、专门调查的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实验调查法、网上调查法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9、统计表的结构,从组成要素看,由总标题、横行与纵栏标题、指标数值等三部分组成 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宾词两部分构成 11、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相关回归、抽样推断 12、综合指标从它的作用和方法特点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3、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14、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测定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6、动态数列按构成其指标数值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

17、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18、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19、测定长期趋势常用的主要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20、指数按其反映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1、指数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22、相关关系按其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3、相关关系按其涉及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4、相关关系按其形式不同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25、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6、总体参数的抽样估计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统计分析 1.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甲产品产量应达到75万吨,假定每天产量相等,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试计算该市甲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56 58 62 第四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6 17 18 18 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9 19 20 23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已知(){},3A x y x y =+=,(){},1B x y x y =-=,则A B = ( ). A .{}2,1 B .(){}2,1 C .{}2,1x y == D .()2,1 2.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M P S B .()M P S C .()()U M P C S D .()()U M P C S 3.下列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2 (),()f x g x = = (B) 0 ()1,()f x g x x == (C) 2 1()1,()1 x f x x g x x -=+=- (D )2 (),()f x g x = = 4.函数{}()1,1,1,2f x x x =+∈-的值域是( ). (A) 0,2,3 (B) 30≤≤y (C) }3,2,0{ (D )]3,0[ 5.已知函数2 2 1()12,[()](0)x g x x f g x x x -=-= ≠,则(0)f 等于( ) . (A) 3- (B) 32 - (C) 32 (D ) 3 6.函数2 ()2(1)2f x x a x =+-+在区间(,4]-∞上递减,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a ≥- (B) 3a ≤- (C) 5a ≤ (D )3a ≥ 7.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0>x 时,1)(+-=x x f ,则当0

教育学基本概念

1.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工业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一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二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还是一个营造社会舆论的场所)。三,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明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

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一是人的发 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强求一律,不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和要求人的发展,而是重视和鼓励人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馆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得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得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全面发展不是人得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炙热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人得全面法杖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8.教师个体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有:专业理想的建立(视角是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教师 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的拓展(知识量的拓展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教育”概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回答:如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等。 (1)我国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补救他的过失)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启超:“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教育与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 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 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 真正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导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总结: 我国的教育都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的长者对年青一代的教导,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 (2)西方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柏拉图(古希腊):“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 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 乃是“心灵的转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斯宾塞(英):“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捷克):“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

2017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计划

2017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计划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参加同伴互助组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个平台中我逐渐成长,和互助组的老师建立了互助平等的关系,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多读书,读好书。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鞭策自己抓住课余空暇阅读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2、根据个人情况,固定个人读书时间,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将与同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如《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走进文学大师》等都是很好的读书选择。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登高望远,高层建瓴,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二、虚心请教,与时俱进

1、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多向名师请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三、严格遵守制度,认真完成任务。 1.听课评课以及开会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病因事及时向分管领导请假。 2.认真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做好听课记录,不批改作业。听课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对所听之课给予恰当的评价。 3.积极撰写活动新闻报道,发到“课改风景线”、“研究进展”等东湖区教育信息网相关栏目。及时上传相关教案和反思。 2017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计划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要求全体教师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着“学习别人,提高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原则,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伴互助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同伴互助,在这个平台中使我逐渐成长,和互助组的老师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目的、学位制度、教师专业化、高等教育学、课堂教学、教育方针、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师生间情感关系、专业特色、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师生间教育关系、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威斯康星思想、课程体系、专业、高等教育体制结构、高等教育结构、专才教育、高等学校的教学、大众教育、课程体系、高等教育能级结构、隐性课程、学科。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 人们通常所说的高校社会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推动社会发展。 2. 高校师生的教育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师生各自的地位、任务和职责决定的。 3. 高校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是教材。 4.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 系。 5.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是一回事。 6. 高校师生的教育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师生各自的地位、任务和职责决定的。 7.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 8. 从思维发展进程的角度可将现代教学过程分为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 和教学效果评价六个环节。 9.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在于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10.西方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大众教育阶段。 1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指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关系。

12. 通才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13.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14.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社会服务 15. 专业建设就是学科建设。 16.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17.高校的社会职能主要分为个体与社会两方面职能。 18.中国古代出现的“上痒”、“辟雍”“泮宫”等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 19.高校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20.学科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1.高校教学过程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22. 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实际选择应该是精英教育。 2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国际合作。 2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培养国家政治领袖。 25.研究型大学就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大学。 26.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 构。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 教学方式等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所直接继承。 27. 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学术权力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模式。 28.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 29.学科是所有专业的集合。 30.师生关系要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 31.高等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叫做 教学计划。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 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32.具有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中,最有 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 高校学科的设定是以高校各专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33.高校师生关系没有必要像中小学那样要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只要 上好课,搞好科研就行。 34.美国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 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化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