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朱玲1,李正友1,姚俊杰2,谢巧雄3,申晓东1,周洲1

(1.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3.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贵阳550003)

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474(2014)05-0066-03

水生动物病害是渔业生产的大敌,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养殖效果、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的健康。病害的

收稿日期:2014-04-11

基金项目: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GZCYTX2013-01102);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ycytx-49-47)

作者简介:朱玲(1963—),女,高级水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E-mail:linlinshuang1027@sina.com 发生往往与养殖环境、苗种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

3.3播种方式一年生牧草以条播为好,便于田间管理和施肥。禾本牧科草行距20cm,播幅30 40cm;豆科行距25cm,播幅40 50cm;高秆饲草行距35 40cm;穴播每穴2 3粒种子,或育苗移栽2 3株。多年生牧草以开沟箱播为宜,沟宽25cm,深20cm,箱宽80 100cm。播种深度要根据牧草种子的大小确定覆盖土层的厚度,种子细小宜浅盖,一般只盖土1 2cm,大粒种子盖土2 3cm,土壤湿润浅盖,土壤干燥稍深盖,土壤疏松稍深盖,粘性土浅盖。

4田间管理

4.1苗期除杂优良牧草品种在苗期长势不如杂草,为不让杂草与牧草争夺土壤养分而影响牧草正常生长,牧草幼苗3 4叶时应进行人工清除杂草,避免因杂草生长过旺覆盖牧草幼苗影响产量,高杆饲草还需进行中耕除杂。

4.2施肥苗期每667m2以氮肥5kg进行提苗助长,以后每次刈割前2 3天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确保刈割后牧草快速生长,提高产量。

4.3刈割时间禾本科牧草在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在现蕾期刈割。

4.4留茬高度矮秆饲草刈割时留茬4 5cm,高杆饲草刈割时留茬15 20cm。为使牧草提高单产,可适当增加刈割次数。矮秆牧草品种长到30cm,高秆饲草长到1 1.5m即可刈割,并及时追施肥料。

5刈割利用技术

5.1饲喂方法刈割的青料因畜禽的种类不同饲喂方法各异,饲喂家禽可直接饲喂,也可或切细或打浆混粮饲喂。高秆饲草铡成3 5cm,幼嫩饲草加30%干草,成熟饲草可直接饲喂。

5.2青干草的制作牧草生长旺季家畜利用不完,可制成青干草。选择晴天将抽穗的禾本科牧草、现蕾期豆科牧草刈割后散在地面曝晒2 3天,待水分干至70% 80%后,收集扎把运回到草料棚放在草架上保存,冬季铡细饲喂家畜。

5.3青贮料的制作青饲不完的优良牧草可制作青贮饲料,原料晾至水分65% 70%,切碎成2 3cm,一次性装窖,压实压紧,贮料高出窖池20 30cm,塑料厚膜密封,膜长于窖口边缘30cm,用泥浆压实,窖口边缘膜又折回用土压实,窖面用软草覆盖10 15cm再盖20 30cm细土即可,经40 50天发酵结束,可保存1年。取喂时从一角开始至上而下,按当天用量取喂。取后当时密封,以免杂菌形成二次发酵造成烂料。喂料要由少到多过渡,以免造成拉稀,妊畜不可饲喂,以免引起流产。

·

66

·贵州畜牧兽医2014年第38卷第5期

1池塘清理和消毒

1.1池塘清整清理池塘以及周围的杂草等,保持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1.2底质环境清淤底质环境是池塘重要的环境之一,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活动。在长期的渔业生产过程中,残饵、水生动物排泄的粪便、生物尸体等最终都会沉积于池底,增加池塘底质淤泥的厚度。适宜的淤泥层对水产养殖池塘水环境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但养殖池塘淤泥过多,对养殖池塘水环境及水生动物也有许多的不良影响。养殖池塘淤泥过多,有机质含量高,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的氧耗尽,造成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作用,产生较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大多对水生动物有毒有害,它们在水环境中积累,会影响水生动物生长,而且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首先与氧化合,消耗水中的氧,直到全部氧化后,水中氧量才会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氧债”。在夏秋高温季节,遇到天气不正常,如下雷阵雨或突然起北风,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引起塘水对流,上层含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下层水上升,促使下层水中还原性物质迅速氧化而消耗水环境中大量的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引起池塘养殖的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另外,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易于大量繁殖。同时,在不良水环境中,水生动物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疾病。因此,养殖者应当对淤泥改良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保留底泥15 25cm,尽量避免因池塘底质不良引起的水环境恶化而造成水生动物疾病频繁发生,导致大批鱼类死亡的现象。

1.3池塘消毒池塘消毒的方法很多,有物理、化学等方法。清塘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以生石灰的效果最好,不仅能杀灭塘内的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等作用。注重清塘杀菌防病是控制养殖水生生物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效果更佳。(1)干法清塘:即按每667m2鱼塘用生石灰60 100kg或漂白粉10 15kg加水溶解,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可改变池塘底质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2)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667m2用生石灰120 150kg或漂白粉20 25kg溶化后全池泼洒。清塘后经8 10天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放鱼。

2苗种放养阶段的疾病防控

2.1鱼体消毒科学放养,以防为主,从苗种放养开始,必须进行鱼体消毒,切断病原传染。苗种在进池前,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鱼体消毒,将体表携带的病原杀灭后再放养。用于鱼体消毒的药物有食盐水、高锰酸钾等。鱼体消毒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而定,应科学控制时间,以免时间过长,水中溶氧不足,导致鱼的浮头或死亡。

2.2人工疫苗人工免疫接种也是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爆发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对一些经常发生危害严重的病毒性及细菌性鱼病,可用人工疫苗浸洗、注射、喷雾或者口服,以达到人工免疫的作用。近些年来,使用疫苗预防鱼类的重要流行病越来越多,如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浸泡或注射,可以有效预防该病。

2.3选择优质苗种,合理的放养密度选择苗种时注重来源,最好选择原产地。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3养殖管理阶段的疾病防控

3.1巡塘巡塘是对养鱼工作的综合检查,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办法。坚持早晚巡塘,并且做好日常管理记录,注意观察池鱼的活动情况、吃食情况、池水变化情况等,如有异样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

76

·

贵州畜牧兽医2014年第38卷第5期

3.2合理投饵

3.2.1投饵遵循“四定”原则: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饵过多,水生动物不能完全利用,不仅浪费,还会造成水体污染,应通过估算池塘鱼重量和观察鱼类摄食情况确定投喂量。饵料要求质量高,不发霉变质,营养成分全面,对环境污染少的优质饲料。

3.2.2投喂药饵防病:在夏季高温、鱼病多发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药物防治时最好使用内服药,而外用药尤其是全池泼洒用药应谨慎行事,因为全池泼洒消毒时,杀灭病原的同时也会杀死水体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破坏水环境的微生态平衡,随后会使水环境恶化,有害菌滋生,反而会使鱼类发病。

4加强池塘环境管理,应用生态方法防控病害

4.1池塘环境包括水环境和底质环境,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良好的池塘环境是渔业生产取得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也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重视对池塘环境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以利于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4.2池塘环境优化,除了作传统的曝晒、换水、撒生石灰外,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市场上常见的渔用微生态制剂品种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体内微生态制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用以改良养殖对象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应用较多的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EM菌等;另一类为体外微生态制剂,将其投放到养殖环境中,可以改良底质环境和净化水环境,具有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氨氮,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病原菌和有害藻类繁殖,调节水体浮游生物的结构等作用,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具有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和价廉、高效、安全可靠、效果显著等特点,不仅能有效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增进健康,促进生长,维持养殖环境生态平衡,还可以降低饵料系数,减少药品的投入,确保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已被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水产养殖生态、健康和高效养殖的发展方向。

5水产养殖规范用药

5.1水产养殖药物残留具有三致作用、毒性损伤等危害,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隐形杀手。因此,水产养殖中药物的控制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水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需要。

5.2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由于养殖者安全用药知识淡薄,滥用或误用渔药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了水产品的污染,食品的安全性降低,还会导致耐药病原体的产生,直接威胁着人类与水生动物生命健康。渔用药物的安全使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使用抗菌药物,不仅要考虑防治药物的效果,同时更要考虑水产品的安全性。特别要禁止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五氯酚钠、喹乙醇等19类兽药及其化合物在水生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这些药物对水生动物、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和毒害作用。对于允许使用的药物,不同的水生动物都有不同的休药期,应该严格遵守药物休药期,渔药通过代谢和排泄,在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可降低至最高残留限量以下,因而在食用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

5.3有关部门应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规范用药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业务培训活动,了解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引导水产养殖者规范、科学用药,自觉遵守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在国家允许的药物品种范围内,尽量采用一些高效、低毒、无公害的生物型渔药,如微生态制剂等生物技术,少用一些易产生耐药性和残留高的药物,坚决不用禁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倡导科学用药和健康养殖,以降低水产动物产品中药物的残留量,提高水产品质量。同时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水产品,使水产养殖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

86

·贵州畜牧兽医2014年第38卷第5期

水环境化学专题--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 一.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1.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少,分布及其不均 从遥远太空望去,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地球上的总水量是巨大的,但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很少。如果把地球上的总水量看做一个边长为10*10*10的立方体,则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1*1*1的小立方体,我国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则是小立方体的一角。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总量稀少。另外,我国东西南北水量分布也及其不均。在东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量充沛,而在西北地区却及其干旱。我国人均水量是500m3/年,而世界规定人均水量不小于1000m3/年。 2.水污染事件此起彼伏 据统计,我国自2005年至2007年间,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件,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天发生一起。从松花江的苯泄漏到广东北江的镉污染,从滇池的水葫芦蔓延到太湖的蓝藻泛滥,以及今年六月份发生的渤海湾蓬莱13—9油田泄漏,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2011 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我国2011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Ⅰ~Ⅲ类水质断面占48.8%,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5.9%。全国国地表水有13 项指标(地表水水质采用21 项,河流20 项进行评价)出现超标现象(不计化学需氧量)(见图2)。其中,总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较为严重,超标断面占断面总数的20%以上。

2011 年上半年,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9%,劣Ⅴ类占17.6%(见图3)。与上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9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4.4 个百分点。支流污染普遍重于干流,支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为22.2%,比干流低31.7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40.0%,比干流高22.4 个百分点。七大水系中,长江、珠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75%~90%,水质良好;海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为中度或轻度污染。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3)组织损伤:是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变化。(4)贫血:贫血是指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5)最小有效量: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有效作用或出现药理效应的剂量, (6)半数致死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保虫寄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8)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9)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10)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1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12)最大耐受量: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14)专性寄生: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生物就不能继续生存的现象。 (15)渔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16)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17)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18)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二、填空题 1、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废用性萎缩等。 2、黄鳝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锥体病、毛细线虫和棘头虫。 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挂袋挂篓、注射、内服、浸浴、涂抹 、全池泼洒和浸沤等。 4、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毛蚴→胞蚴→ 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5、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等。 6、鱼类疾病的发生需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时期。 7、代偿是机体的重要损伤反应,主要有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和结构性 代谢等三种表现形式。 8、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

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朱玲1,李正友1,姚俊杰2,谢巧雄3,申晓东1,周洲1 (1.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3.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贵阳550003) 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474(2014)05-0066-03 水生动物病害是渔业生产的大敌,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养殖效果、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的健康。病害的 收稿日期:2014-04-11 基金项目: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GZCYTX2013-01102);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ycytx-49-47) 作者简介:朱玲(1963—),女,高级水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E-mail:linlinshuang1027@sina.com 发生往往与养殖环境、苗种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 。 3.3播种方式一年生牧草以条播为好,便于田间管理和施肥。禾本牧科草行距20cm,播幅30 40cm;豆科行距25cm,播幅40 50cm;高秆饲草行距35 40cm;穴播每穴2 3粒种子,或育苗移栽2 3株。多年生牧草以开沟箱播为宜,沟宽25cm,深20cm,箱宽80 100cm。播种深度要根据牧草种子的大小确定覆盖土层的厚度,种子细小宜浅盖,一般只盖土1 2cm,大粒种子盖土2 3cm,土壤湿润浅盖,土壤干燥稍深盖,土壤疏松稍深盖,粘性土浅盖。 4田间管理 4.1苗期除杂优良牧草品种在苗期长势不如杂草,为不让杂草与牧草争夺土壤养分而影响牧草正常生长,牧草幼苗3 4叶时应进行人工清除杂草,避免因杂草生长过旺覆盖牧草幼苗影响产量,高杆饲草还需进行中耕除杂。 4.2施肥苗期每667m2以氮肥5kg进行提苗助长,以后每次刈割前2 3天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确保刈割后牧草快速生长,提高产量。 4.3刈割时间禾本科牧草在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在现蕾期刈割。 4.4留茬高度矮秆饲草刈割时留茬4 5cm,高杆饲草刈割时留茬15 20cm。为使牧草提高单产,可适当增加刈割次数。矮秆牧草品种长到30cm,高秆饲草长到1 1.5m即可刈割,并及时追施肥料。 5刈割利用技术 5.1饲喂方法刈割的青料因畜禽的种类不同饲喂方法各异,饲喂家禽可直接饲喂,也可或切细或打浆混粮饲喂。高秆饲草铡成3 5cm,幼嫩饲草加30%干草,成熟饲草可直接饲喂。 5.2青干草的制作牧草生长旺季家畜利用不完,可制成青干草。选择晴天将抽穗的禾本科牧草、现蕾期豆科牧草刈割后散在地面曝晒2 3天,待水分干至70% 80%后,收集扎把运回到草料棚放在草架上保存,冬季铡细饲喂家畜。 5.3青贮料的制作青饲不完的优良牧草可制作青贮饲料,原料晾至水分65% 70%,切碎成2 3cm,一次性装窖,压实压紧,贮料高出窖池20 30cm,塑料厚膜密封,膜长于窖口边缘30cm,用泥浆压实,窖口边缘膜又折回用土压实,窖面用软草覆盖10 15cm再盖20 30cm细土即可,经40 50天发酵结束,可保存1年。取喂时从一角开始至上而下,按当天用量取喂。取后当时密封,以免杂菌形成二次发酵造成烂料。喂料要由少到多过渡,以免造成拉稀,妊畜不可饲喂,以免引起流产。 · 66 ·贵州畜牧兽医2014年第38卷第5期

景观水体生态修复介绍

如今全球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性和区域性水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这就需要进行水体和生态的健康修复,才能进一步缓解这一危机。 一直致力于水体的修复工作,因此也有了一定的治理方法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一、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 (1)生活或工业污水排放,是水质破坏的主要原因。(2)在水体附近,农田和绿地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通过雨水汇集流入水体。(3)鱼类以及水生动物养殖,加速兰绿藻的生长,使湖底呈厌氧状态,反过来又会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腐烂的水生动物分解,使水体处于恶性循环状态。(4)蓝绿藻的入侵和泛滥,也是水质恶化的最重要的成因。这种藻类繁殖速度极快,而且繁殖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这样将会影响到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造成水生动植物因缺氧而死亡。(4)在人工水面设计上,水体缺乏流动,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渐次污染整个水体。 二、主要防治方法我们在防治上,通常在水体的边岸设计排水沟,以防止绿化污水流入水题;.定期打捞漂浮杂物和底泥疏浚,应加强对水体周边污水的管理及监督,防止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目前,常用景观水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水换水方式,2.循环过滤方式,3.投加化学药剂,4.生态修复技术

三、常用的生态技术措施: 设置防护林带阻截有机物对水体的直接侵入。 在水岸滩头,广种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这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有些中、小城市甚至已经采用人工湿地技术来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同时,湿地也是水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在水体中投放鱼类,协调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关系,而投放螺蚌等底栖动物,则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底清道夫。水生动植物,和谐共生,在水底演绎了另外一个精彩世界,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就是通过人工措施,构筑水体中产生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进而使水体恢复自身的净化功能。。 以上内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如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咨询一下南京蓝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前言 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财富,是资源,是文明素质和文化底蕴的象征。离开了水,城市就没有灵气。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类的天性,由水形成的环境美是一种天然美。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内河及相关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有关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包括引流、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是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城市内河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 大多数河段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内河水质普遍处于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V类及劣V类之间。水体恶臭及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泛滥,给城市水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保障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把宁波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市政府经反复论证,提出了以大力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区内河和流域整治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建设,其中以营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水乡风貌为目标的“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预计在今后5年投入资金达100亿元。为配合宁波生态城市建设,向“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科学、实用的生态治水方案,开展“河道水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已成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同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实验动物验收与检疫操作规程

XXXX药业有限公司 标准操作规程(S O P) 1.目的 规范实验动物验收与检疫操作,预防、控制实验动物疫病,保证实验动物质量。 2.范围 实验动物家兔、小鼠、豚鼠 3.责任 质量保证科、化验室、实验动物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4.制定依据: 国家《实验动物条例》、《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标准》、《河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河南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验收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 5.规程 5.1.实验动物的检疫由动物实验人员或动物饲养人员负责。 5.2.外来实验动物均需要进行检疫观察,对来源于有生产许可证单位的合格动物只须进行常规检查。 5.3.根据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和品种、品系不同,进行3-21天的检疫观察。清洁级以上小鼠一般检疫观察2-3天;普通级动物兔、豚鼠的检疫时间为1

文件编号:SP-DW-SOP-09-014-01 页号2-2 周。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才能进入实验程序。 5.4.实验动物到达后,首先检查包装情况,完好无损的才可接收。 5.5.对照订货条件与到达的实验动物一一进行核实。 5.6.将运输盒的所有外表面用75%酒精等消毒液进行彻底的擦拭消毒,将实验动物传入检疫室。 5.7.在实验动物转入饲养盒时,认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主要有: 5.7.1精神状态和营养状况; 5.7.2皮毛:有无光泽、出血、干燥; 5.7.3有无眼屎、流泪、白内障、角膜损伤等; 5.7.4耳:有无损伤、耳壳有无曲折、有无中耳炎等; 5.7.5四肢:有无弯曲、脱臼、外伤、关节炎等; 5.7.6肛门:有无下痢,便血,脱肛等。 5.8.在检疫过程中发现有异常现象时,应判明异常的原因,并适当延长检疫期。 5.9.每天做好检疫观察记录。 6.变更历史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 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 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 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影响海.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 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损伤: 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 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夺取营养:

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1

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质检总局2003年第44号令)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文号】质检总局2003年第44号令 【发布日期】2003-04-16 【生效日期】2003-11-01 【效力】 【备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水生动物疾病传入我国,保护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水生动物是指来自人工养殖的活的鱼类(包括其精液、卵)、软体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 第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进境风险分析与检疫审批 第五条国家质检总局按照《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的规定,根据水生动物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提供的水产养殖、检验检疫、疫病控制等有关信息资料(附

件1),开展进境水生动物风险分析工作。 第六条输入水生动物的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以下简称《检疫许可证》)。 第三章装运前检疫卫生要求 第七条向我国输出水生动物的国家或者地区,应当在过去12个月内未发生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申报的水生动物疾病和我国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水生动物疾病。 第八条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必须来自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注册的养殖场。该养殖场应当严格置于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的检疫监督之下,并且按照《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推荐的方法和标准,对《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中规定申报的疾病连续监测两年以上未检测到有关疾病。 第九条输出水生动物的养殖场,其周围1公里范围内应当无水产品加工厂,并具有防止其他水域水生动物侵入的设施,水质不低于我国规定的渔业养殖水质标准。输出食用水生动物的养殖场,其水体还应当保证未遭受致病病原体以及其他对人体有害物的物理或化学污染。 第十条水生动物输往我国之前,必须在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认可的场地进行不少于14天的隔离养殖。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在隔离检疫期间,不得与其他野生或者养殖的水生动物接触。 第十一条输出水生动物卵和精液的,必须来自健康的亲代种群。 第十二条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检验检疫部门对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进行检疫后,按照规定评语(附件2)出具的动物健康证书,应当符合《检疫许可证》要求。 第十三条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在包装运输前,不得有任何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

水生动物疾病学

一、1水生动物疾病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硬骨鱼类、甲壳动物(虾、蟹类)、软体动物(鱿鱼、章鱼、贝类)和棘皮动物(海胆) 2水生动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包括一直在水中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鱼虾)等还包括曾经在陆地生活,又返回到水中的二级生物和昆虫(鲸等)。 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原损害作用后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 4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5水生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生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6传染病: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有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7免疫:指生物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8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机制及应用的科学。 9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肉足虫纲 10原生动物的结构:表膜,膜质,膜核 11真菌的分类:酵母菌;霉菌;蕈菌 12水生动物病毒形态特征:DNA病毒,RNA病毒,朊病毒 13蠕虫病:1指环虫病主要寄生于鱼鳃上;2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瞎眼病)主要感染鲢,鳙鱼苗:3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幼虫寄生于鱼,虾内。 14绦虫病: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的肠道内。 15线虫病:鲤时子宫线虫病:寄生鱼的鳞片下面,肌肉。 16甲壳类寄生虫病:锚头鳋病 17诊断方法:1一般诊断法:问诊,触诊,叩诊,听诊,闻诊。2实验室方法:涂片法3特殊诊断法:PCR,Elisa,定位DNA,定位RNA技术.4形态学诊断,显微镜,电镜等。 18草鱼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 19中国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20赤潮:在海洋,特别是内湾及浅海区常常发生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异常繁殖,并高度密集,引起水质败坏,发臭,海水变色的现象,由于常出现红色,水随风起伏进退,看起来像一种红色浪潮。所以称为赤潮. 21疾病的分类:1按病原分:①致病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②寄生虫(原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2 按病因分①生物性病因(微生物性病原,寄生虫性病原)②非生物性病因(非正常的环境因素,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缺陷,机械损伤) 22鱼类疫苗有: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 23鱼类免疫接种的方法:浸泡接种(适用于小鱼,量多时);注射法(适用于大鱼,数量少);延长浸泡法(与浸泡接种无太大差异);口服法;喷淋法。 24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是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酸存在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 二、问答题 1病原,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㈠病原1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①病原体的毒力大小,②存在状态,③数量多少2病原体的来源:①原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发病的的动物或其尸体,如:感染白斑病的病虾或其尸体;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患病的个体。②次(继)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等。预防:四消——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3.病原对宿主的危害:①夺取营养②机械损伤③释放有毒物质 4病原的特点: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鰤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㈡宿主:疾病的发生:①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有关,②与宿主的遗传因素有关,③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④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㈢环境因素:1水温:①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②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③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2.水质变化:①透明度: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②H2S、NH3-N等物质超标易发生中毒;③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④水质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⑤pH、盐度变化3溶解氧(DO):DO过高气泡病;DO过低:缺氧浮头泛池4.二氧化碳:5.人为因素:①种苗放养密度不当;②种苗搭配比例不适;③饵料管理不当;④药物使用不当。 2.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与其他动物免疫系统的共性: ①几乎所有硬骨鱼都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②存在主要组织相容性符合体,T细胞受体、CD4、CD8、淋巴细胞因子、补体等一系列基因;③具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局部粘膜免疫功能;④免疫球蛋白(IgM)广泛存在于鱼类的体液循环系统和局部粘膜免疫系统。 3.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特点:①鱼类是变温动物,只有免疫球蛋白―IgM。②不具备典型的二次免疫应答机制。③免疫应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温、季节、关照周期及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④种类繁多,种属关系复杂,免疫机制差异很大。 4.免疫器官:1,初级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类似器官和组织:主要指骨膜和肾脏(低等脊椎动物没有骨髓),其之所以被纳入了免疫系统是因为它们介导了鱼类的免疫应答;胸腺:靠近腮腔,终身存在。2,次级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肠道相关淋巴结组成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修订稿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 复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的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 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 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的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的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平衡的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按经验看,光补偿深度一般是水体透明度的倍,或光照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 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3.渔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 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4.渔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 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5.渔药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渔药浓度在机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临床 用药监测、预测渔药不良反应和制定最佳合理给药方案的理论依据 6.病毒的致病机制(感染后的表现):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和非溶细胞感染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感 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7.致病性: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8.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细菌的毒力分侵袭力和毒素 9.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0.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伤感染、消化道感染 11.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12.寄生:有的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 生存,或以该生物之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13.寄生虫:暂时或长久性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的营养并且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计 生动物 14.寄主种类:终末寄主,中间寄主,保虫寄主。

15.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6.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若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需要两个寄主, 则最先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17.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 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 18.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19.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固气液),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20.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1.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2.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23.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引起的坏死 24.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25.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26.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27.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28.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2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30.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操作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3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变质 32.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33.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