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标签:经方;桂枝汤;自汗;下肢冷痛;郁证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群方之祖”,虽然教科书将其列为解表剂,但除解表作用外,其类方多为温补之剂。如其加桂即治冲心逆气,加附子治漏汗不止,加龙骨、牡蛎治遗精、盗汗,加白芍、饴糖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白芍治发汗后身痛,去白芍加生地黄、阿胶、人参、麻仁治脉结代、心动悸。纵观《伤寒论》113方中,由桂枝汤加减占20余方,足见其重要性。如果能够在临床中对此类经方灵活应用,则真正对伤寒学说思过半矣。下面试举3例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以飧同道。

1 自汗

案例1:患者,男,32岁,2011年7月2日就诊。主诉:自汗数年,加重近半年。患者为一年轻警察,平素体健,数年前,因在夏日酷热下进行体能训练,汗液未干,随入浴室冲凉,因而出现感冒诸症,经治疗后感冒痊愈,惟出汗反复不愈,尤以运动、饭后为甚,不论春夏秋冬均如此。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紊乱症”,经四处求医,疗效不佳。刻诊:汗出全身,以饭后为甚,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失眠多梦,容易感冒,伴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浮细弱。细查以前服用的处方,有以卫阳不足论治,以玉屏风散加麻黄根加减的;有以气虚论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的。细审病机,患者因酷热贪凉冲洗,导致卫强营弱,虽经治疗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卫强营弱的根本病机未变,脉浮为其证据,因为病久,故脉象细弱。《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为之汗。”今卫气强于外,则自汗;营气不足,则出现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卫强营弱则容易招致外邪,故易感冒;因为病久,伤及脾肾,所以出现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据此,治以解肌发表、益气敛汗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附片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自汗锐减,仅在进热食后汗出,惟感疲乏,说明药已中的,疲乏乃久病气虚所致。效不更方,仍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黄芪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另加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三诊:桂枝汤和补中益气丸同服后,病情大为改观,诸症消失,仅偶然自汗出,表明表证和里证均已解。但因病久日深,为巩固疗效,仍以玉屏风散治疗。处方:黄芪120 g,白术180 g,防风90 g。三药共为粗末,每日3次,每次9 g,温开水送服;特别嘱咐为粗末,否则无效[1]。3个月后,因它病来诊,询其自汗症,答曰已康复。

按:本案患者自汗虽然久经未愈,但就诊时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邪未解,舌脉可以为佐证;另一方面,患者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此因久病累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兹将其介绍如下: 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标签:桂枝加附子汤;汗证;伤寒论 2009年,笔者在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期间,曾在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教授指导下,以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验1例重度汗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已婚,驾驶员,2009年2月9日初诊。患者嗜烟34年,于2004年因眩晕、心悸被诊为“房颤”,服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之后口服胺碘酮每日0.2 g维持治疗,房颤每月发作1~3次,每次1~2 h缓解。2008年4月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用胺碘酮,改服丙基硫氧嘧啶100 mg,每日3次。2008年6月起,夜间盗汗,服中药欠效。1个月后,房颤发作频繁。2008年8月住院20 d,期间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停丙基硫氧嘧啶,予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房颤未能控制,盗汗依然,手足汗出尤多。出院3周后自停全部西药,转服中药至今,但病情未减,又增白昼手足汗出。刻诊:面色无华,手心湿冷,侧掌片刻见汗水下滴,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查:血压13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近日曾在外院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示“甲状腺右叶小腺瘤”。西医诊断:房颤,甲状腺腺瘤。中医诊断:汗证。辨证:患者年逾五十,又长期嗜烟,耗伤气阴,阻滞气血,致脉律不整,发为房颤。日久药毒复损正气,气阴更亏,血行瘀滞,营卫失调,自汗盗汗,久治不愈。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舌红紫、苔薄少,亦气阴两虚、血行不畅之象。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以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醋柴胡5 g,黄芪10 g,白术10 g,防风5 g,枳壳10 g,牛膝20 g,浮小麦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另服美托洛尔6.25 mg,2次/d;华法林1.25 mg,1次/d。 2009年3月5日二诊:服上方17剂后,手足汗出减少,已无汗水下滴,阵发烘热,前胸盗汗。心率92次/min、房颤律,舌红紫,苔薄少,脉细结。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为主。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山药3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继服10剂。西药加倍。 2009年5月15日三诊:身汗止,守方续服42剂,汗未复出,但现便溏、日行1~2次,遂停药。10 d后大便正常,然入晚手心、前胸汗出,白昼手足汗出湿冷,舌黯红,苔薄少,脉细结。此乃阴阳失调,血行瘀滞,治宜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方拟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淫羊藿10 g,仙茅10 g,知母10 g,泽泻10 g,炒黄柏5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萸肉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继服7剂。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 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二、桂枝汤证的本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

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的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症 凡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作者:李小会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刊名: 时珍国医国药 英文刊名: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年,卷(期):2009,20(5)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条) 1.王媞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 2004(05) 2.肖玉坤辨证分型治疗汗出症6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 2006(12) 3.唐瑛;翟慕东;傅元谋对<伤寒论>手足汗出的证治体会[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 2006(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柴瑞震《伤寒论》"汗证"的辨证[期刊论文]-中医药通报2008,7(2) 2.黄志杰.匡颖文<伤寒论>论汗琐谈[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 3.郭一民汗证辨治浅析[期刊论文]-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 4.雷银芬.陆蔚.李然.周福生汗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期刊论文]-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 5.太史功浩.Taishi Gonghao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9) 6.熊兴江.王朋倩《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 7.李德收.张维霞血府逐瘀汤治疗局部出汗证[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03,34(2) 8.胡献国怎样选用中成药治疗汗证?[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5,46(7) 9.曾献生浅谈张景岳对汗证的论治[期刊论文]-新中医2002,34(9) 10.陈重阳黄汗病证治遐议[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 引证文献(1条) 1.姜德友.张志刚.彭抖汗证源流考[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5488895.html,/Periodical_szgygy200905140.aspx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标签:经方;桂枝汤;自汗;下肢冷痛;郁证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群方之祖”,虽然教科书将其列为解表剂,但除解表作用外,其类方多为温补之剂。如其加桂即治冲心逆气,加附子治漏汗不止,加龙骨、牡蛎治遗精、盗汗,加白芍、饴糖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白芍治发汗后身痛,去白芍加生地黄、阿胶、人参、麻仁治脉结代、心动悸。纵观《伤寒论》113方中,由桂枝汤加减占20余方,足见其重要性。如果能够在临床中对此类经方灵活应用,则真正对伤寒学说思过半矣。下面试举3例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以飧同道。 1 自汗 案例1:患者,男,32岁,2011年7月2日就诊。主诉:自汗数年,加重近半年。患者为一年轻警察,平素体健,数年前,因在夏日酷热下进行体能训练,汗液未干,随入浴室冲凉,因而出现感冒诸症,经治疗后感冒痊愈,惟出汗反复不愈,尤以运动、饭后为甚,不论春夏秋冬均如此。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紊乱症”,经四处求医,疗效不佳。刻诊:汗出全身,以饭后为甚,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失眠多梦,容易感冒,伴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浮细弱。细查以前服用的处方,有以卫阳不足论治,以玉屏风散加麻黄根加减的;有以气虚论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的。细审病机,患者因酷热贪凉冲洗,导致卫强营弱,虽经治疗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卫强营弱的根本病机未变,脉浮为其证据,因为病久,故脉象细弱。《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为之汗。”今卫气强于外,则自汗;营气不足,则出现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卫强营弱则容易招致外邪,故易感冒;因为病久,伤及脾肾,所以出现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据此,治以解肌发表、益气敛汗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附片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自汗锐减,仅在进热食后汗出,惟感疲乏,说明药已中的,疲乏乃久病气虚所致。效不更方,仍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黄芪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另加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三诊:桂枝汤和补中益气丸同服后,病情大为改观,诸症消失,仅偶然自汗出,表明表证和里证均已解。但因病久日深,为巩固疗效,仍以玉屏风散治疗。处方:黄芪120 g,白术180 g,防风90 g。三药共为粗末,每日3次,每次9 g,温开水送服;特别嘱咐为粗末,否则无效[1]。3个月后,因它病来诊,询其自汗症,答曰已康复。 按:本案患者自汗虽然久经未愈,但就诊时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邪未解,舌脉可以为佐证;另一方面,患者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此因久病累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桂枝汤和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9g 大枣4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伤寒

【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 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丁?治疗杂病营卫不和鬥 汗证。《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丁?外,而发自汗之证。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 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南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汗出之先,给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而取汗,亦防止汗出太过而伤正气。 桂枝汤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的良方,其病机为营弱卫强,临证以脉弱自汗(无论全身性自汗或局部自汗)为审证要点。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使用之。王媞[1]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汗出 38例,痊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肖玉坤[2]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合汗出证14例,痊愈12例,总有效率100%。 2扶阳解表法 《伤寒论》中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表邪未解,重伤阳气,阳虚汗漏。汗漏是指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着,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3、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口苦咽干,目眩,永小柴胡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对调平阴阳滋水涵木有较强的效果。 4、小柴胡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伤科疾病,患于表,而病变常在内脏,常因定淤气滞,取共调平气机,气行血行的作用,小柴胡汤其组成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擅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伤科疾病长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