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世界格局的形成取决于:

?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样的国家能称得上“极”?

小知识:

?综合国力的构成:

?有形因素:如地理条件、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

?无形因素:政府效能、政治制度、领导素质、政府的国际信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综合国力的计算:

?美国学者克莱因于1975年的《世界权力的评估》中提出的公式:

?

二、两极格局——形成、演化及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及终结以实力对比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初期,美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妄图独霸世界,苏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抗,由此形成两极;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全面对峙;

?3.20世纪60年代,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

?4.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同时,多种力量迅速发展;?5.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苏缓和到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的形成

?A.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

?是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雅尔塔会议(1945.2.4——11)波茨坦会议(1945.7.17——8.2)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以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形成的体制。

评价:

?实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积极作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消极方面:“胜利者的聚餐”。

B.战后初期美称霸的全球战略

?1947.3.1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反苏反共的总动员,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50年代美苏较劲

?1947.6.5,“欧洲经济复兴计划”.1948到1952,美国对西欧各国提供近130亿美元的援助。

?1947年,在东亚(日本、中国)的政策,加强在亚洲的扩张。

?1949.1,杜鲁门提出外交方面的主要行动计划,提出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渗透。

?1949.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上的战略同盟。从此,美国控制欧洲防务。

2.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两大阵营全面对峙:

?政治:反苏反共与和平民主

?经济:封锁与反封锁

?军事:“冷战”为主,也有热战。

?意识形态:和平演变(1953,杜勒斯,“战争以外的手段”)与反和平演变

3. 60年代的动荡、分化和改组

?(1)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60年代末,亚非拉新独立的民族国家69个。

?不结盟运动:1961年,“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的同时,明确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的代表。

?77集团:1964年,77个新独立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宣言,提出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它们的经济利益。——新兴国家经济上的代表。

?(2)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美、日、欧关系)

?(3)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以上变化,使得60年代末,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

4.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A.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是美、苏激烈争夺,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争夺中互有攻守。70年代美守苏攻,80年代前期美攻苏守。

?美国:70年代初,尼克松主义(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主

要手段),采取收缩政策;

?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力图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变守为攻。

?苏联:70年代,在亚、非大肆扩张,力图从侧翼包抄欧洲,挑战并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以攻为主;

?80年代初,由于过度扩张,经济出现停滞,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加上领导层老化,面对里根政府的挑战,只得调整政策,转攻为守。

B.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第三世界作为独立力量,发挥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作用;

?西欧联合趋势加强,成为制约美苏的重要力量;

?日本经济实力增长(70年代末,占世界GDP的11%,资本主义的第二大国),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83,中曾根康弘);中国。

5.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

?美苏关系由缓和到两极格局终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开始改革。里根在有利地位下也愿意缓和。1985年11月,戈氏和里根会谈,表明双方由对抗走向对话。

?85——91年,美苏首脑会晤共11次,两国关系日趋缓和。

?缓和背景下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终结。

?东欧剧变:1989年冬,波兰、匈牙利、东德、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外交的剧变。

?苏联解体:1991年。

?

?

?

?

?苏联解体的原因?

?两极格局解体的影响

二、一超多强的格局

?(一)对新格局的几种观点

?(二)一超多强格局下大国关系的特点

?(三)大国关系的前景

(一)、对新格局的几种观点

?1.单极格局说:

?主要代表:美国学者查尔斯﹒克劳斯哈默,在《单极阶段》中: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1997.8,在《美国规则:感谢上帝——还有谁可以发号施令?中国?伊朗?还是俄罗斯的黑手党?》进一步阐发单极论。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它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四个决定性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2.单一多极格局说

?主要代表:塞缪尔﹒亨廷顿

?1999.3,在《外交》上发表的《孤独的超级大国》,认为当前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奇特的混合形式,即“一个单一多极体系,既有一个超级大国,又有几个重要强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有一些主要的地区强国和次要的地区强国。

3.一超多强格局说

?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目前处在新旧格局的过渡期或转型期,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新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国际政治格局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美国:“全能冠军”的超级大国;

?多强: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军事弱国;欧盟;俄罗斯;中国。

?

?20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的“黄金10年”,增速均为3.5%.199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总量的23%,到2000年,上升到31%.美经济实力与其他大国的差距拉大。

?新世纪初,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相对均衡化的变化,意味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一超多强格局下

大国关系的特点

?总体特点:目前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政治上竞争与合作并存,

经济上摩擦与协调同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主导面总体上是协调与合作。

?单极与多极化的矛盾是当前大国关系的一对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有:

?1.大国关系的调整

?世纪初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布什主义的出现及演变。

?目前,大国间形成新的战略互动与互制关系:

?A.美、中、俄之间的战略互动与互制;

?2005.3,美国防部制定《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把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对美构成潜在威胁的关键国家,强化了对中俄的防范。此举刺激中俄增加了战略互动。

?B.美、中、欧之间的战略互动与互制:

?2005以来,美、欧在人民币升值、纺织品设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中、欧在对华军售上有利益契合。但中欧关系的发展受到美欧关系发展的制约。

?C. 美、欧、俄的互动与互制关系;

?D. 美、中、俄、印的互动与互制关系;

?E. 美、中、俄、日之间的互动与互制关系;

?F. 美、英、日在反恐中形成的联盟关系呈发展态势;

?G. 日、德、印、巴西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结成“四国战略联盟”。

?美

?俄中

?欧日

?五大力量的基本框架

2.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交织

?马克思: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对政治权力具有决定作用.

丘吉尔:在国家关系

中没有永恒的朋友,

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

?

?大国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其本质就是:大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的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日益突出,并且出现了大国共同利益的一些新领域。

3.经济因素的影响加重

?对于国际关系,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综合国力,而目前,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是经济与科技实力。

?冷战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

?4.实力的争夺与运用日趋激烈;

政治学家摩根索:如同所有的政治,国际政治中无论有何种最高目标,实力总是最直接的目标。

国家实力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排定坐次的第一标尺。

?国家实力是制定和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基本要素。

?实力的运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拥有相当的实力;

?有效发挥实力的谋略。

5.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1986年的《欧洲单一文件》:统一的欧洲大市场。

?21世纪初,区域合作趋势加强:

?欧盟进一步扩大;

?美洲自由贸易区等。

(三)大国关系的前景

?大国间各种层面的战略对话机制正在形成。

?各种类型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等。

?在大国关系中,不存在联合反对美国的前景。

二、世纪之初国际形势的

主要特点

?(一)国际总体形势趋于缓和与局部冲突上升并存;

?局部冲突和紧张的“两大祸源”:

?全球范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地区性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及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二)人类社会

进入全球化时代

?1.全球化时代的三个标志:

?A. 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

?B. 信息技术的普及化;

?C. “9.11”事件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任务,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了当今时代完整的议题。

?2.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深刻的影响:

?A .它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利益关系的模式,以往国家关系模式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对立和对抗的“零和对局”,目前演变为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模式。

?B .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空前加强(各国安全和经济领域的高度相关性);

?C .加深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一系列悖论:

?一体化与区域化;民族认同与国家分裂;文明融和与文明冲突;竞争摩擦与依存合作;主权维护与主权让渡。

(三)面对非传统安全,国际社会加强安全合作

?1.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主要指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高政治安全,如国防、领土纠纷、主权、国家之间的军事态势等

?非传统安全:指传统安全外的其他安全问题,过去被认为是低政治安全的问题,如经济安全、金融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毒品走私、跨国犯罪、高危传染病的传播等。

“9.11”事件

视频

?2.“9.11”以来,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原因有:

?A. 从紧迫性看,近年来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对世界和地区安全的影响呈逆向发展的态势;

?B. 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关系日益密切,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界限更加模糊。

?3.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国际加强安全合作应更加注意:

?更加注重共同安全,加强和发展安全合作;

?注重标本兼治;

?增强综合安全意识,防止各类安全问题的相互转化.

(四)国际社会的反恐效果并不显著,出现了越反越恐的局面

?1.具体表现:

?A. 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小型化、分散化特征明显,并已形成全球恐怖网络;?B. 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动员、组织、策划、协调和行动能力加强,袭击范围从美国扩大到其反恐盟友和亲美国家;

?C. 美国等武力反恐,加剧了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寻找恐怖主义踪迹的美国兵

?2.原因:

?A. 对恐怖主义及其根源认识不一,双重标准;

?B. 恐怖主义的特点(非国家行为体,无固定活动范围、无固定地域)

?C. 美国主导的反恐实践的错位:将反恐矛头对准主权国家(“邪恶轴心”“失败国家”“暴政前哨”);将反恐定义为战争;将反恐和特定宗教挂钩。

(五)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当今世界所有矛盾中唯一的对抗性矛盾

?1993,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冷战结束后,文明之间的冲突已代替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冲突,伊斯兰文明是欧美文明最主要的挑战者。

?9.11事件;

?伊拉克战争,“改造伊斯兰”,拉开与伊斯兰世界为敌的的序幕;

?9.11之后的全球对抗,主要发生在“伊斯兰弧”(主要指中东、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美国)“捍卫西方文明”

?(伊斯兰强硬势力)“捍卫伊斯兰人民的权利”

四、转型期的国际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概念

?(二)冷战后关于建立国际秩序的不同构想

(一)国际秩序的概念

?1.概念: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以某一特定时期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目标下形成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的综合。

?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是有区别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战略力量消长演变及其结构,是客观的。而国际秩序是各国根据其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以国际格局为基础而提出的。

?国际秩序一般由大国或国家集团安排。实质就是由谁来制定和应用规则,国家实力起着重要作用,利益协调和外交战略的应用也很重要。

(二)美国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

?1.美国要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规划者、主导者和维护者;(“美国已从西方的领袖变为世界的领袖”)

?2.在全球范围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状态和政治经济模式,使全球“美国化”;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但主张改造伊拉克,也主张改造国际秩序。

?3.在美国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

?4.新帝国论:英国的库伯把世界分为三类国家(2002年):

?前现代化国家;

?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国家;

?发达的工业国家(后帝国)。

?库伯认为前现代国家是当今世界动乱和威胁的主要来源。后现代国家应该采用双重标准,在后工业国家通过合作来保证安全,而对于第一类国家,则应通过使用新殖民化的手段,向其输出稳定、自由和民主。

?美国的新帝国论:

?A .美国是当今世界足以担当“新帝国角色”的唯一超级大国;

?B .美国面临新的威胁。如“失败国家”的威胁;

?C .传统手段已经难以阻止新的威胁,美国将不得不成为帝国主义者;

?伊拉克战后美国面临的问题表明了新帝国论的困境。

?美国人怎样看世界

(三)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的

主张

?1.在目标方面,要建立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2.反对美国主张的单极世界,提出未来秩序应由美、欧、日共同主导;

?3.对联合国在新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寄予高度期待。

(三)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好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各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国际事务;

?3.必须改变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代之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

经济新秩序;

?4.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大作用。

?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主张:包容精神;多边主义,共同安全;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四)发展中国家的主张

?1.反对霸权行为和强权政治,建立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事务;

?2.改变无权地位,更充分的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

?4.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不同构想的比较:

?1.对“新”的理解不同;

?2.由少数大国操纵国际事务,还是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问题;

?3.新秩序以何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弗朗西斯.福山的著作

?目前存在的国际社会力量的不平衡影响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目前国际力量对比

?有哪些不平衡?

国际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关系基本概念P3 A.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P5 A.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 (三)近代国际关系P8 A.雅尔塔体系 (四)战后两极格局P10 A.国际政治格局含义,两极格局形成,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经济体系 (一)世界经济形成P17 A.国际分工 (二)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P28 A.战后科技革命影响 (三)当代世界经济格局P31 A.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四)经济全球化P38 A.经济全球化内涵,对世界经济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P47 A.《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反倾销协议》P50 B.《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P56

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P59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61 A.组织机构,主要业务 (三)世界银行P71 A.发展历程(特殊使命),组织构架,主要业务 四、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P75 A.含义及形式 B.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P81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P89 A.形成原因,主要内容 (三)亚太区域经济合作P94 A.亚太经合,中国—东盟自贸区 五、美国政治经济分析 (一)美国政治P103 A.美国政治传统与模式:基本文件、基本原则、政治制度 (二)冷战后外交战略与目标P109 (三)美国经济P114 六、日本政治经济分析 (一)日本政治P123

(二)日本经济P132 七、俄罗斯政治经济分析(一)俄罗斯政治P145 (一)欧盟政治P153 (二)欧盟经济P160 十、国际投资政治经济分析 (一)国际投资理论P197 A.对外直接投资 B.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 (二)跨国公司P207 A.定义 B.特征 C.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A.出口方式 B.投资方式 C.契约方式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佳木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专业班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科目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班级学号姓名 ……………………………………………………………………………………………………………………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A.1967年B.1989年C.1995年 D .1945年 2.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B .关税同盟C.自由贸易区D.地区经济论坛 3.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4.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B.发达国家的发展C..北方国家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5.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B.求同存异C.不干涉内政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6.七十七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会议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7.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与冲突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计优势不断扩大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8.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始于() A.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洲C.泰国D.菲律宾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 “亲东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10.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建立的政体形式是() A.总统制B.议会制C.集权制D.君主立宪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1.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 A .争夺人才B.发展核武器 C .维护经济安全D.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E.进行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1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13.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E.循序渐进的原则立场 14.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日趋一致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国际政治与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合。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去。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双刃剑;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前提是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性基础条件,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生产、投资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能力的日益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展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对全球的资源、劳动力进行配置,在全球市场组织生产和销售,

这种跨越时空的国际分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运行中,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的经济规则为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它们使世界各国能在全球统一的市场内自由、公平地竞争,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使各国的经济日益以市场为纽带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关于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的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进而促使金融全球化和投资的自由化,并最终导致生产的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将带来重大影响。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 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世界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世界经济领域的问 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行为。 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 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利益集团:是由以某种特定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它对 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自己集团利益和要求的决策。 5、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 6、国体:国家的性质存在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应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7、转型国家: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有社会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历 史性剧变的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8、经济转型:是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大变迁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9、国家利益: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中国的国家利益分为四个 层次,即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 二、简答、简述 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57)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 (4)、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60)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质检,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第1章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1、战后初期,美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妄图独霸世界,苏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抗,由此形成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美国杜鲁门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构成可对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严重威胁;苏联采取相应措施,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织起来,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成为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特征) 3、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分化和改组,出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苗头。(发展) a、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着两级格局。 b、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变化。 c、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4、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激烈争夺,多种力量迅速发展,对两个超级大国产生重大制约作用,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演变) 多种力量: a、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作用 b、西欧的联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成为制约两个超级大国的重要力量。 c、日本力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影响,要成为政治大国 d、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日益发挥着自己独立的作用。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当今国际舞台上现实存在着美、欧、日、中、俄这五大力量,在加上新的地区大国或国家集团正上升为世界性的力量,这些力量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既定发展目标,都在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国力、调整对外政策,任何一种力量都不会国际竞争中衰败下去,也不会被排斥出局。 1、从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动态看,美国的相对实力优势无法提供建立单极霸权的基础。 2、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任何一个真正的潜在大国都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 3、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推动多极化的努力和意坚定不移。 4、联合国是保证多极化趋势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体制基础。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工商管理学院 08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H0870114 王英倩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概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二.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一).经济形势概况 1.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国际战略,力争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基础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壮大自身的实力,争取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格局演变战略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从其内涵上来说就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本文将以现实主义学派前人的典型研究为基础,梳理其对国际格局的界定和解读,结合现今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来探讨当代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明确当代世界政治正处在新旧相兼的过渡时代。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现实主义;一超多强;恐怖主义 一、现实主义理论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1}同时,“(可重新解释的)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2}进而,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 按照“结构政治观”,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3}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在上述三个原则中,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9.1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9.1中国与联合国教案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 第一框中国与联合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法治意识:自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公共参与:发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 难点: 理解联合国改革的中国主张。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合作探究】 议题:中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结合材料,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 答案(1)二战结束后,在中、苏、美、英、法等国的倡议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当时的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3)中国政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基本态势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基本态势 摘要: 21世纪,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更有向更深层次“多极化”局势演变的态势。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为了寻求新的经济突破点、维护其霸权地位在世界各地展开的战略图谋,中东、亚洲等地区,各国由民族、宗教和领土纷争造成的各国关系的日益复杂,各国在能源等资源上的的争夺,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经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的萧条等种种因素让21世纪的世界注定是不安定的。 关键词:地缘战略竞争战略态势转换金融危机一超多强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多极化、全球化与信息化量变累积和加速效应凸显,冷战后国际秩序酝酿重大调整,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国际角色更加吃重。 一、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周边动荡与风险加剧。 首先,大国地缘争夺加剧。美国控制伊拉克、增兵阿富汗、渗透巴基斯坦、力推北约东扩与东欧反导部署、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与前沿部署、扩张海权,凸显其以大中东反恐为重点、兼顾东欧东亚两翼以遏制俄罗斯与中国、称霸欧亚大陆与海洋的地缘野心。俄罗斯凭借对格鲁吉亚反击强力反制北约东扩与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呼吁订立新的“欧洲安全条约”,在独联体、北极与西太更趋活跃。欧盟稳步东扩,打造“地中海联盟”、争夺对非洲与中东影响力。亚洲经济崛起引发大国加紧角逐亚洲,美国欲构筑美日印新三角、加大对南亚东南亚投入,日本拉拢印度、渗透东南亚、强化海权,印度坐大南亚与印度洋、多方出击。大国地缘争夺更向太空延伸,太空竞赛持续升温。其次,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不已,热点更趋复杂。转型困境、政争加剧、治理失效、经济恶化与外部干涉交织,致使阿富汗、缅甸、朝鲜等政局不稳,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政权更迭。“三股势力”再度猖獗,南亚频发重大恐怖袭击。“朝核”因朝鲜政局生变可能反复,“伊朗核”僵持不下,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如何应对越境恐怖活动分歧严重、矛盾激化。 中国的地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中国缺乏真正面向大洋的出海口,海路易受封锁遏制。 缺乏日本海、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这主要是近代被沙俄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领土而丧失的,以前绝不是这样。至今未能收复台湾、琉球,存在着台海、东海问题,亦无中太平洋的出海口。南部、西南部无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海口,且存在着南沙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未突破。 2,我东南沿海与南部沿海直面朝、韩、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缺乏战略防御屏障,易受外部敌对势力战时的打击。 3,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少大岛,不利于我国控制此海域和保卫本土腹地。(四)北部失去蒙古,使我北方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且使我东北和西北不能连成一片,使我北方的地缘环境恶化,自卫且存在着大缺口,更遑论收复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和其他的领土了。如蒙古被敌对势力控制,对我的威胁就极大。 二、主要大国力量消长与战略态势转换加快,多极化明显加速。 首先,美国内外交困。伊拉克、阿富汗战事与“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新兴大国群起,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软硬实力,布什执政“末日效应”加剧,美国被迫加速转向大国协调与多边机制,民主党“新政”势必收缩战线、更多关注国内难题。其次,“多强”更加主动进取。英、法、德纷纷推出国安战略、强化对外战略谋划,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俄格冲突、伊朗核问题等热点上表现突出。俄罗斯振兴经济与对外出击并举,在能源、军控、金融、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