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在历年的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中,对南京文化遗产考察的题目也是屡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部分南京市文化遗产,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内容,请广大考编学员识记。

物质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址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分为两大类:一是航海相关遗存,如都城城址、造船厂遗址;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产物,如宗教建筑、航海家府邸和墓葬、外国人墓地等。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

天妃宫实践于明永乐五年(1407),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所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回归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感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位于南京狮子山南麓,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路龙蟠里石头城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作为从东吴到南朝的都城,当时外国船只到中国或者中国船只出海,都停靠在石头城下面的一个码头。那时,现在的河西地区还是滚滚长江。现在,这处已成为石头城遗址公园。

郑和府邸旧址位于太平路马府街(现马府街小学)。据《金陵志地录》记载:“郑和本姓马,家于此。”太平天国前尚存房屋七十二间,后悔于战乱。如今,在马府新村的今天又一块鉴于1990年的郑和府邸遗址纪念亭和纪念石碑。

净觉寺位于今南京升州路,始建于元,系伊斯兰教徒活动场所,宣德五年被火焚。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并由郑和子孙后代居守,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道场寺遗址,今南京永红造纸厂南面,晨光机械厂大院内老洋楼一片。

南京晨光机械厂前身为金陵机械制造局,诞生于同治四年(1865).道场寺是佛经翻译中心。

浡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南郊石子岗。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明朝与东南亚沿海各国的和平交往,28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11位国王率团前来回访。浡泥国(今文莱苏丹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于明永乐6年(公元1408)8月率180余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不幸病故于南京,尊其遗嘱,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其安葬在南京南郊石子岗。

明代都城遗址: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新宫。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留都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洪保墓前几年在祖堂山被发现,洪保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

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修整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征和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和风貌,墓园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每个平台7级台阶,象征他七下西洋。

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最初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

历时20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环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墙,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南京明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

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超过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五件”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光山县、罗山县一带,由于这些地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以致每年都有灾民外出逃荒。在逃荒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乞讨时的难堪,便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明末清初时,逐渐传入江、浙、皖一带。其最初的传人据说是洪、南、梅三姓。洪、南二姓不详,惟梅氏尚能说明出处。梅氏弟子自称“梅门”,其祖师爷名梅洪义。梅门四代以后,逐渐传入溧水,并在溧水地区开门授徒。至解放初期,又下传至第九代,解放后中断。“打五件”可以一人表演,亦可三五人一组,结伴演唱。表演时,没有舞台,没有现成的台本,演员也不化妆,大多为即兴发挥,或采用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的形式表演。主要唱腔叫“四平腔”。

骨牌灯舞。据考证,骨牌灯舞是产生自运河码头工人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一带。骨牌舞用赌具来编排,根据骨牌的张数,按生、旦、净、末、丑等戏曲角色每人手拿两张牌,按照推牌九的形式,交替变换队形,拼成天牌、地牌、人牌等。在变换队形中边舞边唱,调子固定,唱词可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令改变内容,骨牌灯舞主要是表现推九牌的危害,

对人起到教育作用。

骨牌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在流传过程中,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色,充分显示出它那朴实的民俗性、独特的技巧性和精美的艺术性。骨牌灯所蕴涵的历史、审美、实用、科学、精神价值,对弘扬灿烂的民间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龙袍镇是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丰厚,为骨牌灯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考古表明,大约35万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时至今日,已经历了无数世代的生息繁衍。”南京”名称始于明代,历史上先后称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尽管城名多变,依然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远古

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大约在六千年前南京市区的中心鼓楼岗一带,就有原始居民居住。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了北阴阳营原始村落遗址。在南京市所辖的大江南北两岸已经发现了两百

处左右这一时代的村落遗址,尤以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县湖熟镇一带最为密集,故有”湖熟文化”之称。

东西周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城史称”越城”。《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越城中”的记述。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2484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后来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东吴

公元212年,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础修筑了石头城。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可以贮藏兵械和粮饷。因此,它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石头城周长6里左右。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后于公元282年改建邺),这是南京作为都城的正式开始,至今已有1700余年。吴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带为中轴线,南拥秦淮,北倚后湖,周长20里19步(折合今8.5公里左右)。当年建业城的内外,人工运河与自然江河纵横相接,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丰富的物资,

可以通过江南水网直接运抵都城内的仓城。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樯4帆。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

东晋及南朝

东晋及被称为”南朝” 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589年),她们的都城是在吴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常被人们称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 之称。东晋至南朝时,农业、手工业有了重要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垦良田、炼钢术、造纸术和制瓷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繁荣。都城内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个,商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来往,也比东吴时更为频繁。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会集建康,从而使它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建康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4座学馆,佛学、道家、书法、绘画、数学、天文、化学和医药学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如思想家范缜;文学家郭璞和谢灵运;文艺评论家刘勰和钟嵘;史学家范晔和裴松之;佛经翻译家法显和宝去;道家兼医药学家葛洪和陶弘景;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绘画家顾恺之;数学兼天文学家祖冲之父子等先后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东晋以来,佛教在江东逐渐盛行。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佛寺穷极宏丽。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公元589年2月,隋军攻入台城,从景阳楼下的胭脂井中活捉陈后主和两个妃嫔。隋文帝下令将城邑和宫殿”荡平”改为耕地。

南唐

经历了300余年的”六代豪华”以后,由于隋唐的统治者惧怕在金陵再出现割据政权,到隋唐时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六朝的城阙宫殿,在隋兵灭陈时即被平毁。六朝的历史遗迹,仅为文人学士、诗人词客的凭吊对象,故唐诗中有关金陵怀古的诗篇甚多。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隋唐之后五代时的中国,诸雄相争,战乱不断。而南唐国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金陵再次被作为国都,部分地恢复了昔日东南重镇的地位。南唐是一个不大的南方割据政权,管辖区域最大时仅有今苏、皖、赣、闽、湘5省之地,统治年限亦仅39年(937-975年)。但是,它的统治者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父子本身均能注意农业,奖励耕桑,并发展工商业。

南唐国都金陵城,在南京城市发展上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将城池南迁到以秦淮为中心的位置。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在南唐金陵城的范围内,千余年来一直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工商业最繁盛的地带。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南唐画苑里也集中了像徐熙、董源和王齐翰等很有才华的画家,为后来北宋画坛兴盛作出奠基性的贡献。

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南宋岳飞在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元代,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

明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创建大明王朝,下令以应天府为”南京” ,南京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当时的南京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明初建都南京,历洪武、建文、永乐三帝,前后53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仍保留着皇宫,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他建造北京皇宫时,就是以南京皇宫为蓝图。朱元璋称帝的前两年就下令新建宫城。他用21年的时间修建的都城城垣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明代南京皇宫位于城的东部,建筑宏伟壮丽。

南京在明朝时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当时城内有100多个工商行业,其中与丝织业有关的达20多个,官营的丝织业以织造高级的锦缎、素缎和绫、罗、纱、绢为主,尤以织金锦和金银线织成的彩色妆花缎最为精工,单是织绵工匠集中的地点就有3个坊。明代南京的建筑业和造船业是两项规模巨大的官营手工业。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业亦闻名全国。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清代和太平天国

明清两代更替,南京城并未遭到破坏。清政府在此设立两江总督衙门,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南京作为东南重镇的地位。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政府特设江宁织造署来管理丝织业,曹雪芹的祖上就曾先后担任江宁织造官近60年之久。清代,康煕、乾隆皇帝都曾6次到南京巡游视察。鸦片战争,清政府于1842年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1853年3月洪秀全的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两江总督署,就此改建为”天朝宫殿”,改称天京。在此建都11年(1853-1864年)。太平天国颁布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并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等统一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1864年7月天京终于被攻陷。清军入城后,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仓库,并纵火焚烧,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连明故宫、明孝陵及大报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毁。

此后,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在辛亥革命前的50年间,南京开办了几处以军火工业为主的近代机器的印刷、发电等工厂。兴建了宁沪、津浦两条铁路,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高等学堂,以及三江师范学堂等等。

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的君

主统治。1911年12月29日,宣布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南京为临时首都,并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后又称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就设在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内,今遗址犹存。其后,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北伐军攻占南京。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规划以明故宫一带为中央政治区,新街口一带为商业中心区,江苏路一带为花园住宅区,城南和城北为一般住宅区。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医院”、”黄埔军官学校”、明故宫机场等几项较大的建筑。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园路。当年,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时,即经这条大道。后来又陆续修了几条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宫、太平路一带建了一批银行、商场、酒楼和旅馆等。这样,明清以来的南京城区有了一定的改观。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分三路进攻南京。在12月5日国民党政府所属机构分别迁往武汉和重庆。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整个南京城。日军一进入南京,就开始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我无辜同胞惨遭杀害达30万人以上。日军占领南京后,把侵华日军总司令部设在南京,后来,以汉奸梁鸿志为头子的维新政府和以汉奸汪精卫为头子的伪国民政府均设立于南京,使南京成为日、伪统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

降签字典礼”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南京解放

1949年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南京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月15日,南京改为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为省会。1990年,国务院定南京在国家计划中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决定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经2002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南京辖玄武、白下、建邺、鼓楼、秦淮、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合11个区和溧水、高淳2个县。2013年2月南京市政府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秦淮区、白下区,设立新的秦淮区;撤销鼓楼区、下关区,设立新的鼓楼区;撤销溧水县,改溧水区;撤销高淳县,设立高淳区。南京市由11区2县精简为11个区。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南京历史与文化》——4六朝(中)

四、六朝故都(中) 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一)六朝经济的繁盛 (1)农业 六朝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招集流亡,奖励耕垦,兴修水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发展生产。 孙权在建业都城及沿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屯田,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时,南渡的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使用粪肥和绿肥,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一时期农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江南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下,小麦和大豆等北方农作物已经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又较东吴和东晋时有了很大提高。如与金陵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 (2)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朝时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南京云锦等)、冶炼业(设“东冶”、“西冶”和左、右“尚方”等冶官)、造纸业(设“纸官署”)、陶瓷业(设“瓦官”)等。 (3)商业 六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朝时建康城内外的商业十分发达。城里有4个大的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有些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市,如纱市、谷市、盐市和蚬市等,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 (4)交通运输与海上贸易 六朝时期,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在秦淮河的下游也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4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作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 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往来。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来建康的使者络绎不绝,曾带回中国的诗书、画师和腰弩等。日本使者还带回南朝的丝织工和缝纫工,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二)六朝科技的发展 六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科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取得的成就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六朝的自然科学,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科技成就。 (1)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历法的改进上。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宋、齐时代的祖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在历年的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中,对南京文化遗产考察的题目也是屡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部分南京市文化遗产,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内容,请广大考编学员识记。 物质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址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分为两大类:一是航海相关遗存,如都城城址、造船厂遗址;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产物,如宗教建筑、航海家府邸和墓葬、外国人墓地等。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 天妃宫实践于明永乐五年(1407),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所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回归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感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位于南京狮子山南麓,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路龙蟠里石头城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作为从东吴到南朝的都城,当时外国船只到中国或者中国船只出海,都停靠在石头城下面的一个码头。那时,现在的河西地区还是滚滚长江。现在,这处已成为石头城遗址公园。 郑和府邸旧址位于太平路马府街(现马府街小学)。据《金陵志地录》记载:“郑和本姓马,家于此。”太平天国前尚存房屋七十二间,后悔于战乱。如今,在马府新村的今天又一块鉴于1990年的郑和府邸遗址纪念亭和纪念石碑。 净觉寺位于今南京升州路,始建于元,系伊斯兰教徒活动场所,宣德五年被火焚。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并由郑和子孙后代居守,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道场寺遗址,今南京永红造纸厂南面,晨光机械厂大院内老洋楼一片。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 「规划背景和进展情况」 南京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在199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编制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从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基本上是按规划实施的,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保护、控制、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名城保护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在保护力度、总体风貌(特色)塑造、文化内涵显现和潜在效益的发挥上,与同类城市比较、距规划要求和市民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总体安排,在2000年总体规划开始调整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工作。规划的调整是在继承现行规划构思和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名城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确定保护的重点和措施。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

整总体方案得到建设部认定后,又对保护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深化,并于2002年5月27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本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原保护规划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了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加了对地下文物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等内容,对指导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保护好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非常及时和必要。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 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南京市域和南京主城,面积分别为6597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其核心部分在南京主城范围内。 规划原则和目标 (1)体现和符合"古都"这一城市性质和将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2)努力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充分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国际影响的主要资源。 (3)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4)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通过对城市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从总体形象上体现南京历史

南京历史概述

南京历史概述 先秦 ?最早原始居民:约35万年前的汤山“南京猿人”,发现了两件猿人头盖骨化石 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址:高淳县薛城遗址 ?距今约5、6千年前,最早的原始村落遗址则是在鼓楼岗的西北,今北阴阳营一带 ?商周时,南京属于太伯、仲雍创建的古吴国管辖,讲的是古吴语方言 ?春秋战国时,南京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先后受吴、越、楚国统治 ?最早的城垣:“越城”(2400多年) ?出中华门,走过长干桥,在今雨花路西侧的高地上,有南京最古老的城池——越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范蠡所建,也是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古城。 ?古冶城,现在的地名叫朝天宫。朝天宫所在的山岭古称“冶城山”,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地方,冶城山下有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 ?金陵邑与石头城:石头城可以追溯到楚国的金陵邑,城池建在清凉山,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所以将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又一说法,说楚威王曾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过黄金,以压“王气”,故称金陵。南京的古名金陵亦始于此 龙蟠虎踞由来:诸葛亮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秦汉 ?秦汉时南京的政治中心是秣陵关。秦始皇巡游南京,认为南京有王气,于是就命人开了秦淮河,把王气泄光 ?东汉末,孙策夺下秣陵,创立基业。211年,孙权把政治中心迁来秣陵,212年,改秣陵为建业,即建立帝王之业。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石头城,石头城成为吴国最主要的水军根据地、水军总部,是长江沿线最大码头之一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清凉山的西麓,见到当年东吴石头城西部城基的天然石壁在清凉山附近,还保留着“龙蟠里”和“虎踞关”等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六朝 ?孙权定都建业,是为六朝建都之始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是东吴南京民谚。孙权决定定都于鄂,并改名为武昌,229年在那里称帝,公元229年还都建业 ?东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这里建都,改称建康,称为“六朝” (229-589年)周处读书台:周处是吴郡阳羡周鲂的儿子。少时为害乡里,与蛟河里的蛟龙和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为“三害”。后周处悔悟,除去蛟、虎,拜东吴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和陆云兄弟为师,读书处在城南雨花台附近,后人称为“周处读书台” ?西晋灭吴后,建业都城分成两县——秦淮河以北的叫建邺县,秦淮河以南的叫秣陵县。西晋末年,因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避名讳,把建邺县改为建康县 ?梁武帝与佛教: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仅梁武帝时寺院就超过500座,与北魏洛阳并驾!鸡鸣寺古称同泰寺,梁武帝建,南朝寺庙中最大的!寺中有6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有7层的大佛阁和9层的宝塔。后同泰寺遭火灾,梁武帝想造座更高的12层宝塔,因“侯景之乱”没有完成。 ?鸡笼山与鸡鸣寺:鸡笼山以形似鸡笼而得名。南朝初年因玄武湖中常有“黑龙”(可能是扬子江鳄鱼)出现,曾改称龙山。南朝范缜曾在此与坚持因果论的萧子良,进行大论战。明朝建有钦天监的观象台,故也叫钦天山。因东麓建有鸡鸣寺,亦称鸡鸣山。清朝初年在山顶重建北极阁后,民间俗称此山为北极阁。竺可桢选址北极阁,建立中国第一个气象站和气象研究基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鸡鸣寺有一座豁蒙楼,为纪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而建 ?鸡鸣寺有胭脂井,又叫景阳殿之井、辱井、景阳井。祯明三年,隋兵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六朝古都悠悠南京 遥看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长河,它的历史瑰宝绚烂悠久。这是生长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骄傲,即使是远离故国,身居异地的国人心中仍旧有着浓浓的自豪感。而提到这些历史瑰宝,不得不提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细看这上百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吸引我的不是那所谓的与天堂齐名的苏杭,而是有着龙蟠虎踞之称的南京。在那场大屠杀的浩劫中,在日寇惨无人道的践踏之下,在那段被鲜血洗礼的岁月里,它傲然坚强地屹立着。这份岁月的洗礼让我不禁好奇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南京——地处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是长江文化凝聚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浩荡江流,从安徽芜湖东、西梁山夹峙的“天门”奔腾而出,自西南向东北,进入南京境内,急转向东,形成了一个弧顶向北突出的“长江大转弯”,南京就处在这个大转弯的顶端,主城在江南,跨江而立。它北接辽阔坦荡的黄淮平原,溯江西上连通江汉平原直到巴蜀“天府之国”,顺流东下就是锦绣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向南则是浙北的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舟楫车驿之利是南京成为大江南北的要津、山海东西携手的重镇,连结起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 “龙蟠虎踞”的评价,流传久远,相传源于诸葛亮驻马观察南京山川时的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主城内外,岗峦起伏,河湖相连,错落有致,山水相映,气象万千,而且山山水水各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各有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印记。城在景中,景就是城,移步就能换景,就是一段历史。南京城“山环水绕,形势天成”,既有山水的自然美,更有深深淀积的文化遗存。

南京人用“江水东流无限情”来表达对母亲河长江的感激。滚滚不尽的长江水,滋养着南京;长江的航运,使得南京成为各方经济文化的汇聚点;长江的屏障,更是立都南京的各个王朝的必然考虑。 南京古城的成长,还不能不提到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人文的摇篮”。秦淮河全长103公里,由南向北,在南京汇入长江。历来传说是秦始皇南巡时为“谢金陵之王气”而“凿断长垅”,引河通江,故名秦淮。其实它是已经形成有300万年的一条天然河道,古名龙藏浦,又称淮水。至中唐以后,始有“秦淮”之名出现。南京地区最早的居民院士聚落和最早的城邑,就主要分布在秦淮河沿岸。早在南京有城之前,一些沿河居民区就已经迎来了南京最初的繁荣。 不论提到“六朝金粉池”还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也无论讲述“秦淮灯火历清明六百年而不衰”还是“一代秦淮洗去前朝污泥浊水”,古今兴衰荣辱多少事,都在“十里秦淮”上演。 除了长江和秦淮河,南京还有不少负载着历史影像的水面,如珍珠河、胭脂河、固城湖、前湖等;其中被称为“两颗明珠”的玄武湖和莫愁湖尤为引人注目。 古来有“万叠青山抱石城”之说。北支诸山,岗阜相连至下关长江边狮子山,历代为江防要地。狮子山脚原有天妃宫和静海寺。宫、寺历经战火,损毁殆尽。现天妃宫碑尚存;静海寺已重新修建,成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当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代表曾在英国军舰的炮口下,同英国人在静海寺“议约”;如今,这里浸透了中国人民斑斑血泪与屈辱的史料,伴随着“警世钟”的长鸣,唤醒每一个参观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名城南京,十朝古都,风云变幻,人杰地灵。几千年来,多少组现在这里辛勤耕耘,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争雄角逐,多少知名人士在这里撒注心血!南京的山山水水,都在讲述着历史和文化,无怪史家感叹:南京是一座历史无比的博物馆!

《南京历史与文化》——9明代(中)

九、明代的南京城(中) 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一)明代南京城内布局 (1)靖难之役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1377~?)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初,在大臣的提议下开始削番。 1399年,燕王朱棣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城内三大区域 洪武年间,南京有长安街、大通街、大市街、大中街、三山街等20余条大街,纵横交错,贯通全城。在全城街区里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皇宫、官署、工商、民居、仓储、文教等区。 明代南京城内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皇宫官署区、南部工商业和居民区和西北城防仓储区。城东部大中桥以东,南至正阳门,北至太平门,是皇城和宫城所在,也是主要的中央衙署区。城南一带为南唐至宋元以来的旧金陵城范围,自六朝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百货云集之地,明代仍然是主要的工商业和居民区。城西北自鼓楼起直到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和金川门一带,濒临长江,丘陵起伏,利于防守,因此被辟为主要的城防区。 (3)贵族府第 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也大多位于城南和城中。如徐达中山王府位于今瞻园路,常遇春开平王府位于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东常府街。今中山东路之北的“邓府巷”和城南的“信府街”,分别是功臣宁河王邓愈和信国公汤和的府第。 (4)祠庙 明代南京城里最著名的祠庙是十庙,十庙是指功臣庙、历代帝王庙、武庙(关羽庙)、城隍庙、真武庙、蒋王庙、卞壸庙、刘越王庙(南唐大臣刘仁瞻)、曹武惠王庙(北宋大将曹彬)和元福寿庙等,都建于鸡鸣山南。 (二)“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 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1377-?)正式即位。1403年,明成祖朱棣(1366-1424)即位,年号永乐。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称为“留都”。 (1)明代南京的人口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作为“陪都”,其地位依然高出于一般的城市。 在洪武、建文和永乐三代,南京城的人口一直保持在40万人左右,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 (2)明代南京的手工业 丝织业:关于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较宋元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全城共有100多个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历史与文化》――2早期历史

二、南京的早期历史 南京有约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4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的建都史。 (一)石器时代的南京 (1)汤山和“南京猿人” 汤山是南京东郊江宁区的一座丘陵,距离南京城约30公里,因有“四时如汤”的温泉而得名。 1993年3月,在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的雷公山石灰岩溶洞——葫芦洞里发现了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引起世界瞩目。“一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52万年左右,“二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30万年左右。 (2)溧水回峰山神仙洞遗址 1977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属溧水县白马乡回峰山神仙洞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一块属于成年女性的颞骨化石和18种动物化石。 在洞内出土化石的堆积层中,发现了炭屑和一小块陶片,经14 C测定,得知绝对年代为距今11200±1000年。 (3)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原始村落,现在已经查明的就有二、三百处。为了利于农业和渔猎,这些远古居民点大多建立在河流旁的台地上。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 ◎薛城遗址位于高淳县薛城乡的石臼湖南岸,是南京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6300年,面积约6万平方米。 ◎北阴阳营遗址位于南京城内鼓楼岗西侧的金川河上游东岸,是目前南京城区范围内仅有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55~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四

次发掘,发现了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居住遗迹、墓葬和石器、陶器、纺轮、石球、陶弹丸、骨箭头等大量遗物,有的死者口中还放置了雨花石。 ◎营盘山遗址位于浦口区三河乡,南距长江约5公里,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土山岗丘。 1982年底至8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对该遗址上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进行了发掘,随葬品中出土玉器近300件。遗址中出土了陶塑人面像——“金陵先祖”,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二)南京地区的青铜文化——湖熟文化 (1)湖熟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湖熟文化是南京博物院于1951年在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最初发现的,此后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在江苏、安徽的长江沿岸地区普遍发现。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湖熟文化的开始年代约当于中原商代前期,下限应该到吴国建成之时,即西周初年。 据粗略统计,约有200处之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聚居区:(1)最集中的是秦淮河流域;(2)其次是南京西南沿江区,即今宁芜铁路一线;(3)再次是从金川河流域经玄武湖到东北沿江地区;(4)第四是在高淳、溧水两县境内;(5)在长江北岸的浦口、六合两区境内的滁河下游两岸,也有数十处。 (2)湖熟文化——长江下游的青铜文化 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的一种早期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是青铜时代出现的标志。湖熟文化反映出南北文化兼容的特征、是研究商周时代南京地方文化面貌的典型材料之一。 1(3)湖熟文化——吴文化的前身 周太王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有子名昌,昌就是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同远走江南,来到今天的无锡苏州一带,成了吴国的开创者。

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孙权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南唐立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金陵府尹徐知诰,操纵杨吴朝政。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939年,南唐建立。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南唐历3代共39年,975 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 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孙中山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回到南京,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内举行了庄严简朴的就职典礼,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灭与延续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但政权遭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联合进攻,很快夭折。袁世凯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挟孙中山于13日提出辞呈,并迫使临时参议院于15日选举他为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许多同盟会领导人"下野",政权落入军阀袁世凯手中。 近代风云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代表在静海寺议和,在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人文历史

“重读南京”百题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存最久远的猿人头骨化石——南京江宁汤山猿人头骨化石的距今年代是:(C) A、约30万年 B、约40万年 C、约60万年 D、约100万年。 2、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城是:(B) A、冶城 B、越城 C、金陵邑 D、胡孰县城。 3、东吴立国、定都南京,开创南京都城史的是:(C) A、孙坚 B、孙策 C、孙权 D、孙亮 4、公元247年,孙权为印度僧人康僧会修建的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是:(A) A、建初寺 B、同泰寺 C、长干寺 D、高座寺 5、以下哪个朝代在南京的建都时间最长?(A) A、东晋 B、梁朝 C、南唐 D、明朝 6、在南京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的祖冲之,生活的时代为: (C) A、孙吴 B、东晋 C、南朝 D、隋朝 7、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的东晋名将是:(C) A、王导 B、谢安 C、谢玄 D、谢尚 8、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的是东晋大军北伐,灭掉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与长安的壮举,当时的领军主帅是:(B) A、晋安帝 B、刘裕 C、刘义隆 D、王玄谟 9、南京栖霞区的栖霞寺舍利塔的建造年代是:(C) A、南朝 B、隋 C、南唐 D、宋 10、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喜爱南京,他一生中曾七次来到南京,创作了与南京有关的诗歌共有:(B) A、几十首 B、一百多首 C、三百多首 D、四百多首 11、南京的哪座寺院在隋唐时被称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A) A、栖霞寺 B、鸡鸣寺 C、大报恩寺 D、灵谷寺 12、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夫子庙始建于:(C) A、孙吴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3、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以下哪个朝代不在“六朝”、“十朝”之列?(C) A、萧齐 B、南唐 C、南宋 D、太平天国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与建议 摘要: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本文分析了南京名城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和不足,从分析城市总体布局、古城特色入手,对于保护名城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有着2500年的建城历史和500年的建都历史,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如何协调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回顾总结过去,不论是保护规划还是在实施建设中,都出现某种不足和认识上的分岐。主要的不足之处是,重视了名城保护。但突出古都在城市中的地位不够重视有形的文物,忽视了埋入地下的重要遗址的保护和对隐形文化的体现。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如何深人和进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地体现城市性质,突出古都内涵,许多地方仍要提高认识。一、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保护提供更好的前提条件 《南京城市规划纲要》草案对城市性质提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流域性中心城市”。古都和中心城市两者如何在一个现代化城市中兼容互补,纲要草案提出“中心城市圈”的布局构想。这个圈,以主城为主体,同沿江两岸的工业、交通卫星城及县城共同组成城市群体,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分散城市职能,第二产业主要由各卫星城承担。 主城是旧城所在,是历代都城发展的基本空间,应让它更好地发展科技、文化、旅游和国际交往、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主城同卫星城之间,在空间上保持一定间隔,为保护古都四周的山川环境风貌,保护与建设城市大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二、保护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把握特色 我国的四大古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它们的布局都是以《周礼》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都有皇宫、中轴线、布局严谨的街巷、里坊,气势恢宏的都城城池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各类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建筑群,虽然基本相似,但结合不同地形条件,经过不同组合,产生完全不同的城市面貌。甚至当年建设的都城也许相似,据传北京明代皇宫格局,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但由于后续的历史不同,破坏的程度不同,现在这两个城市已没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北京具帝王之气概,南京则归于恬淡朴实。因此不论是古都还是名城,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个性,从全部历史,整个空间,纵向横向,全方位地审视剖析,才能真正保护好它的特色,继承好它的文脉。保护规划还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应用科技新成就、艺术新创造,为城市发展留下新的历史文化积淀,起到继往开来的接力棒作用。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历史渊源,有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兼容并蓄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受人欢迎的名城。以南京为例,完善名城保护规划有以下几点设想。 1、在城市布局中突出古都格局及环境特色 南京几经兴废,城区内经不断的更新改造,已很难领略各个朝代的风采。南京旧城是以

《南京历史与文化》――3六朝(上)

三、六朝故都(上) 立国江南的东吴,于229年定都建业,开创了南京成为都城的新纪元。以后,东晋王朝(317~420)和南朝宋、齐、梁、陈四代(420~589)相继在这里建都,前后达360年之久,史称“六朝”,南京也就被称为“六朝古都”。 (一)xx (1)xx定xx 211年,孙权把吴国的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秣陵为建业。第二年,修筑石头城,作为屯粮和驻军之所。 (2)建业xx及外围堡垒 229年,孙权定都建业,开创了金陵建都之始。都城位置在玄武湖以南: 北自鸡鸣寺,南至淮海路一带,东起逸仙桥,西抵鼓楼岗。东吴以后五个朝代的都城大致都在这个位置。 (3)xxxx、昭明xx和xx 孙吴旧宫为太初宫,后来又建造昭明宫和皇家花园——苑城。 (4)xx政权的覆亡 263年,司马氏灭蜀。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280年,王浚所率的舟师抵达石头城下,吴国灭亡。 (二)东晋 (1)xx睿定xx 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将建邺改称建康。317年,琅玡王司马睿率领30万人从中原仓皇来到江东,建立东晋王朝。 (2)xx和淝水之战

从东晋中期开始,王氏势力渐衰,世家大族谢氏的代表谢安开始执政。383年,苻坚率领80万大军,企图一举灭晋。宰相谢安在秦晋的界河淝水指挥东晋军队大败前秦。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 (3)东晋政权的覆亡 399年,孙恩、卢循起义爆发,虽然东晋政权最终镇压了起义,但是军政大权在平起义军的过程中落在了大将刘裕的手中。 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灭亡。 (4)建康xx(xx)的兴建 东晋前期的建康宫城,大体上还保持着东吴时的原来面貌。到东晋后期,在大族谢安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主要的工程是在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建康宫”。 (三)南朝 东晋亡后,在东晋原来统治的江南地区,自420~589年共170年间,相继建立起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朝。 (1)xx 420年,刘裕废东晋皇帝,自立为帝(宋武帝),国号宋。史家一般称刘裕建立的宋朝为刘宋。422年,刘裕病死,子刘义符继位。不久,刘义符被大臣废除,其弟刘义隆(即宋文帝)继位,年号“元嘉”。文帝在位30年,进行了一些改革,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秩序良好,阶级矛盾缓和,使长江以南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元嘉之治”。 但是宋文帝以后,宗室诸王和将帅发动了连年不断的内战,局势非常混乱。479年,禁军将领萧道成乘机而起,夺取了刘宋政权,建立了齐政权,刘宋灭亡。 (2)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