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背诵参考1..

教育心理学复习背诵参考1..
教育心理学复习背诵参考1..

一. 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 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3.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 负强化: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5.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6.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8.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9.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0.相关研究:指对某一事件或人动物的行为做出研究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相关研究是科学理论的前提。

一、名词解释

1.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分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2.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不断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人的一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这些特殊矛盾的产生的解决,不但推动了心理发展,还形成了不同时期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特殊就构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3.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4.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5.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感疗法。

6.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是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单来说

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

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

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

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

就是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

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7.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8.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

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

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人际联系。

9.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理论”,是由贾德(Judd)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的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

10.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二、简答(30分,每题5分)

1. 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

(1)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一)行动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校长、教师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决策、管理、教学实际问题,比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学习策略、评价方法、教师培训等。将各种实际问题发展成研究课题,主动吸收并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通过实施行动研究干预,使问题得到解决。

行动研究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首要目标,并不关注普遍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只是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更强调两者的结合。

(二)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

行动研究特别强调实际工作者参与研究,注重行动与研究的结合。不论是实际工作者所进行的独立研究,还是与专家合作所进行的“支持式”、“合作式”研究,研究者都密切关注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行动的能力和行动质量,改变本身的现实的问题环境。

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过程。在行动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通常被理解为有信息依据的、应承担责任的行动,或被看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以负责态度而采取的战略性行动。正如一位实践行动的理论家所说的,“实践的问题是关于怎么办的问题,其答案只能在做某事中找到。”

(三)行动研究的群体提倡实际工作者与专家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这一点,与传统意义的“专家学者式”研究模式不同。在专家学者式的研究活动中,实际工作者被视为被研究的对象,而专家则用科学方法研究别人。行动研究既然是研究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所以,只有实践者或实践者群体才能进入行动研究过程。它要求实际工作者参与研究,要求专业研究者参与实践,使实际工作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实践者与研究者共同参

与研究和工作,并实现彼此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点。这自然就需要实践者的密切配合、自由交流与共同协作。这样做,有利于完成各自的角色转换,共同组织起来,相互尊重,民主合作,成为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科学研究群体,能够发挥出群体的整体效应。

(四)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真实的、动态的工作情境

这一点,与那些必须严格控制研究条件,研究对象要受研究者干预措施的影响的研究不同。自然情境是行动研究的对象,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便是它的“实验室”,它所解决的是这个环境中的问题,并力求改善这个环境。行动研究必须且只能在问题产生的自然情境中进行。只有如此,才能通过现场的研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并付诸行动,才能不断地通过多种方式手段来监察行动的效果,也才能通过及时反馈对行动和计划做出调整,以达到改革的目标。所以,有人将行动研究叫做“现场研究”。

(五)行动研究的程序是一个自我反思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

这一点,与实证性研究的过程不同。行动研究缘起于教育实践中的某一实际问题,终止于该问题的解决。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研究的参与者需要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研究计划,改进行动措施,直至符合实际情境需要,达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上,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通常都不会是一步行动所能完成的,往往要经过计划的不断修改,行动的逐步改善。这才是行动研究中“行动”的意义。

尽管许多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或实施者把行动研究的过程表述成与实证性研究过程基本相同的若干步骤,但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一定是一个自我反思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结构。

(六)行动研究所选择的方法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技术

社会或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多样,必然为行动研究提出种种问题,不同目标和复杂的内容,加上行动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开放性,因而所需要的方法必定多种多样。方法作为主体从事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或船,必然伴随实践活动的多样性而要求研究者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

(七)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结果的实效

这一点,与一些实证研究重在普适性结论的获得不同。行动研究的目的、主体、程序和方法等特点,决定了价值评估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行动研究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实际情景的改善程度和实践者进步的大小,实际情景改进越大,价值就越大。第二,行动研究强调研究参与者的自我评价。随着研究过程的开展,需要对研究计划、行动措施和实际情景的变化不断地作出判断、评价和反思,并对进一步的计划作出调整,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其表现为即时评价和持续评价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上述特点,使它教育的研究中显现出独特的价值,成为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研究方法。应该强调的是,在我们对行动研究进行考察、研究和运用时,必须持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坚持科学的态度,既善于学习已有的科学方法和方法论思想,又决不把任何一种方法和方法论思想绝对化。应该始终记住:任何方法和方法论思想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它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具有互补效应。

2. 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心理活动工具-语言符号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工具有生产劳动工具与心理活动工具即思维工具——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成为可能,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二)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mediation)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于教育教学有怎样的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注意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故而联结派学习理论。从桑代克的试误说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再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从通过情景刺激、反应与强化直接形成联结获得经验的条件作用理论,到通过观察间接形成联结获得经验的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逐步完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路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

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是:教育要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些规律,教师应当了解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喜悦上。鉴于此,教师应当现将作业中的乐趣讲给学生听,或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儿童的准备;要仔细的规定和严格的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要注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可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导致气馁。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础教学改革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

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应鼓

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

(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

(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

(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

(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

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5.什么是学习策略?具体有哪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和运用。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1)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可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

(2)根据学习进程,可将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编码策略。

(3)根据学习策略的应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

(4)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可将学习策略分为资源管理策略、反复策略、自我监督策略和自学策略。

6.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二、简答

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习的本质与过程,(3)不同学习的特点与规律,(4)影响学习的因素,(5)教学与管理。

2.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动力机制是: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既不是外部物理世界的简单复本(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协调、建构,逐步形成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

发展阶段的特点:

①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具有普通性;

②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3. 如何根据强化原理进行行为塑造?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提出该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现象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是否重复。凡能影响行为后果的刺激物均称为“强化物”,如奖酬、表彰、处罚等。人们可利用强化物来控制人的行为,以求得行为的改造。如果刺激物对某人有利,他的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刺激物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强化又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指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其中惩罚就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某种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从本质上讲,自然消退或衰减也是负强化的一种。

第一,物化奖励

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选好强化物,才能真正对求助者起到强化作用,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强化物的选择上既有有形的强化物,也有无形的强化物。所以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适当的无话奖励是决定新行为是否能产生的关键环节。

第二,积极参与

那些被部分强化的行为比连续得到强化的行为更难以消退,另外也需要注意避免强化原则的无意误用。

第三,强化原则

行为塑造法主要涉及到强化原则的应用,强化原则在新行为习惯的培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4. 什么是发现教育与结构教学?对教学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答: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育是指由教师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矛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想,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行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组,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惹事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的概念化合类型化的过程。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意义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

(二)对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正在探讨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来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三)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启发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结构

的改革。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要及时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证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对知识的组织上注重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组织,在教学上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合理地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5. 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

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6. 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保护自我价值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所有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需要,人天生具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自我价值的维护。

第二,学生的能力观和竞争的教育环境是造成自我价值保护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逃避失败、不愿付出努力与学生持有的能力观的变化有关。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无法获得成功但又不愿接受由于失败而带来的低能感的打击,于是,逃避失败成了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性动机,让学生远离真正的成就,并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第三,学生逃避失败、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学生为了逃避失败,采取了自我保护策略,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的学生,通过逃避失败,避免自己“看上去很笨”,而不通过努力来扩展自己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却是“确证”了自己的失败,这样他便由一个失败的逃避者变成了一个失败的接受者。

三、实验设计(20分)请你自选题目,并根据你的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你的研究思路。

四、微论文(30分)请你自选1个与教育心理有关的主题,并自拟题目写一篇微型论文。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北师大版教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最新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对书上内容的 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

教育心理学口诀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心理学》 开头来一段: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斯洛,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3、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4、简述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二、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 2、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速度上存在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如何? 2、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遗忘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干扰,分前摄 干扰和倒摄抑制;另一种观点是与提取失败有关。

2、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1)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4)给学生会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5)给学生适当奖励;(6)给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3、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答: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这一实验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和改变。 4、简述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布鲁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是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 (1)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 原理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3应用。讲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讲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 (5)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