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6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能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产生清晰的知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们总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做出解释,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7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8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记忆是人的经验积累和心理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9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记忆的理解性,可将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0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像的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但信息量极大;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之内的记忆。保持时间最长不超过1分钟;容量一般为7±2组块;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甚至终身;记忆容量极大。

11记忆是指记和忆的完整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保持是信息的储存过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1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就是记忆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类。1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曲线图,该曲线图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5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16干扰理论: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7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记忆的持久性指识记的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记忆的准确性指再认和回忆原来识记的材料正确与否方面的特征;记忆的准备性指能及时地从大脑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

18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它是曾经感知的事物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简称表象。记忆表象基本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第三章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是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外界事物。

3思维的类型:按思维过程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按指向划分(集中思维、分散思维);按创新性划分(常规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4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又称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5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6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问题: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难以直接解决或应对的事物或情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8问题解决: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9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知觉特点、知识经验、定式、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动机、情绪和个性因素

11定式:是指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是指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2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专家和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在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差异

13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5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分为再造、创造想象和幻想。

16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言语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3.激发学生的灵感4.教给学生开放想象力的方法

第四章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它们由三种成分构成:第一,主观体验;第二,生理唤醒;第三,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

2、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1)从快感度方面来说,又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也有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这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有直接的关系,如快乐和悲伤、热爱和憎恨等。(2)从紧张度来看,情绪有紧张和轻松之分。(3)从强度来说,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如害怕有担心、惧怕、惊骇、恐怖等不同的强度(4)从激动水平来说,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具有生理性,情感则具有社会性。(2)就社会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4、情绪情感的功能(选择):(1).信号功能:指情绪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传递信息的效能,并使情绪获得了社会多样的功能(2).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感具有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效能(3.)动机功能: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促进和阻碍的功能。

5、情绪的外部表现(1).面部表情(2.)体态表情(3.)言语表情

6、情绪情感分类:1、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2、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指人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2.)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7、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情商之情绪智力也称情绪感情感商数

9、中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学会自我觉知情绪(2)、学会自我调控情绪(3)、学会自我情绪激励(4)、移情能力的培养(5)、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10、如何学会自我调控情绪:自我调控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力就是使学生获得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使之服从于总体目标的能力。调控的核心是保持平衡而不是压制情绪,实质是理智战胜情绪。由于气质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绪形态与模式,在愤怒之时,乱发脾气会影响人际关系;不发脾气,长期压抑又伤害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哪一种情绪形态,都存在一个控制与开发的问题。下面有集中调控情绪的方法,数颜色法、记情绪日记法、暗示调节法、运动缓解法、注意力调控发。

1、个性的概念:个性心理的简称,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4、气质的概念: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即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兴奋型--- 高级神经活动强、不平稳。(2)多血质---活泼型--- 强、平稳、灵活。(3)黏液质---安静型--- 强、平稳、不灵活。(4)抑郁质---抑制型--- 弱。

7、中小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案例分析)胆汁质学生的培养、多血质学生的培养、粘液质学生的培养、抑郁质学生的培养

8、性格的概念: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9、能力概念: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性格类型:(1)心里机能优势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特提出,根据理智、情感、意志所站的又是不同,分为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2)内外倾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3)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知觉方式的不同提出,分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类型

11、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液体能力与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12、能力、知识、技能三者间的关系: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1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智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特殊能力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如:画家的色彩辨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节奏感能力等。

14、液体能力与晶体能力: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如知觉,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晶体能力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他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液体能力随生理生长曲线而变化,在14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以后逐渐下降;而晶体能力不仅能够继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衰退也缓慢,可能到60岁才逐渐衰退。

1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强化、榜样。

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德意志、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关于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5-10岁);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后)(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习俗水平(9-15岁);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3、影响到的发展的因素:家庭(家庭气氛、结构、教育、父母榜样)、同伴、教师态度(民主型)、大众传媒、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第八章

学习:广义的学习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类的学习。

学习的分类:

依据学习内容分:冯忠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依据学习结果分:美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依据学习目标分:美布鲁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依据学习方式:美奥苏泊尔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关系。

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研究猫。学习的三条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研究狗,学习的规律:a.获得和消退律b.泛化与分化律。例: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研究白鼠,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一种增强某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作用。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强化的结果是使行为反应的频率增加,惩罚的结果是使行为反应的频率减少。

普雷马克原理:通过降低渴望的活动与与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以促进低渴望活动的出现。又称祖母规则,例:吃完蔬菜才能出去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a.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b.学习是对完型的认知过程,形成认知地图。S—R转变S—O—R,O是有机体内部变化。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机构转变为学生

头脑中的结构。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b.分为获得、评价、转化三个过程;c.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d.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发现学习步骤:a.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b.使学生感受这种问题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激发探究欲望;c.提供问题的多种假设可能,开拓学生的思路;d.协助学生搜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材料,丰富知识经验;e.审查相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f.分析思维证实结论,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奥苏泊尔提出“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引导性材料。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九章

知识的类型:按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也叫类属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名词)

知识的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知识的保持(怎样培养学生记忆); 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间隔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5.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6.适当过度学习

知识应用的过程:审题联想类化解答

完善化和自动化是技能形成的标志(选择)

技能是通过有意联系而形成的(选择)

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个体借助来骨骼肌肉的运动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

连续程度分: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分:精细型动作技能和粗放型动作技能

动作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开放性动作技能和封闭性动作技能

动作是否操纵工具:徒手型动作技能和器械型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个体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分: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比较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智力技能表现为对事物直接行动中实际动作方式,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观或外部肌肉,具有客观性;而智力技能表现在智力活动中的智力动作方式,其活动对象是内在的观念,具有主观性。2.就活动的进行来说,动作技能是肌肉运动实现的,可以凭借肉眼来观察到,具有外显性;而智力技能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大脑默默地完成,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具有内隐性。3.就活动的结构来说,动作技能是序列动作的连续,每个动作步骤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和简缩,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而智力技能不想动作技能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作出,而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甚至察觉不到其操作的过程,具有简缩性。

动作形成的阶段:1.动作定向2.动作模仿3.动作整合4.动作熟练

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训:1.准确的讲解与示范2.必要而恰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智力形成的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的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活

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中小学生智力技能的培训: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定向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提供练习的机会,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十一章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活动。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4.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好人附属内驱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P215(图)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培养学习动机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五)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六)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七)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第十二章

学习迁移是对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前已与具体歉意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中的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话说(贾德)关系转换说(苛勒)学习定式说(哈洛)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两种学习的相似程度2.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3.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4.学习者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5.学习者的学习定式

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迁移: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2.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3.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4.合理安排教学程度5.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6.充分利用学习定式的积极影响

第十章

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迈克卡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笔记、画线等(2)精加工策略,如想象、类比、做笔记、记忆术等(3)组织策略,如列提纲、画概念图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2)监视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3)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复阅读、复查等。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2)学习管理环境策略,如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放等(3)努力管理策略,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如寻求教师或伙伴帮助、与小组一起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4、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 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P5 三、顶叶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P12 四、人类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P15 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P16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知道华生的这句话代表外铄论观点即可) 七、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每个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话展开)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八、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P29 九、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P31 十、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符号系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37 十一、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P39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P48 二、领域的特殊性:持有领域的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P51 三、威廉姆斯综合征是认知领域特殊性的例子。P52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59 1、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 2、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 出现守恒的概念。 五、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P62 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2、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必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里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他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科具体的心理学问题。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的性质有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5》综上所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即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但从总体来看,它更是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3、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称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他又写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事前结合的典范。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学的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这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27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这本书是最早正是研究老年人心理学的著作。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1903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另一种观点以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索心理学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里规律提高其素质。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性原则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2》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里活动进行评价。3》聚合式交叉设计。 9、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饭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试法10、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的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11、观察法的种类: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1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13、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4、华生的心理学发展理论: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3》华生论人格发展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5、弗洛伊德论心里发展的动力弗洛医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1》原我受欢乐原则支配,即寻求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原我的核心就是本能。2》自我3》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知,一是自我理想。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和自我是人格控制系统。但他们控制的成都不一样。超我有是非标准,自我则是控制原我的盲目冲动。以保护机体免受损伤。16、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世人公认是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竖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18、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3》主动与内疚阶段(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4》勤奋与自卑阶段(6-12),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19、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展认识论的创始人。20、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动阶段(2-7):第一,自我中心主义。第二,直观形象性。第三,不可逆性。第四,知觉的集中性。3》具体运动阶段(7-12):第一,守恒性;第二,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三,进行群集运算;第四,具体逻辑推理。4》形成运算阶段(12岁以后)20、维果斯基是钱苏联心里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21、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角度。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22、遗传: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子代在表现的现象。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23、家谱分析法,就是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数目。高斯顿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决定论。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高斯顿是第一人。24、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身心的成长变化。25、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成长的人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26、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决定性)27、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28、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29、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30、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的结果。31、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所谓的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33、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于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印刻”。印刻现象最初由斯波丁于1872年提出。 34、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是如此。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35、差异可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热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称为个别差异。3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37、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倾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37、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特指在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38、美国特曼用斯丹福-比纳量表、特曼集体测验等方法,得出:在天才儿童中,成就最大者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有进取心、有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不自卑及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品质上,显著优于成就最小者。39、超长儿童的元认知特点: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远认识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40、人们都将致力测验作为鉴别智能超常儿童的主要工具,把高智商(IQ在130-140以上)作为鉴别超常儿童的重要指标。41、遗传和环境对智能超常都是重要的:遗传素质是形成超常儿童的基础;良好的早期教育是超常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催化剂。42、智力落后儿童:智商(IQ)值在70或70以下的。茅于燕把智力落后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三中类型。43、智力落后的预防:1、劝阻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妊娠。3、加强任期保健和产前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44、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能力的一种变化。(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45、美国以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 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 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 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 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 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