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导学案

大气环境导学案
大气环境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2.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解,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设计】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2.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

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

空气柱的重量。

思考:右图中A、B两点谁的气压高?

答案:B点的气压高

规律总结: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高。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总结:

1.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

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无论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总是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学法指导:等压面弯曲的规律可速记为空气受热膨胀的地方,等压面也膨胀。

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课堂达标一

右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

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

高的是④,

气压最低的是⑤。

(2)A、B两地受热的是 B 地,

空气膨胀上升;

冷却的是 A 地,

空气冷却下沉。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

环流。(略)

活动:

沿海一农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实例1:海陆风实例2:城市热岛效应

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地面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

总结:大气的水平运动

【反馈训练】

1.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B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2.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C )

3.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4.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C )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总体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具体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

3.能用地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

2.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

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

空气柱的。

思考:右图中A、B两点谁的气压高?

规律总结: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总结:

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气压;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气压。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区流向区。

3.无论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总是高压处等压面向弯曲,低压

处等压面向弯曲。

学法指导:等压面弯曲的规律可速记为空气受热膨胀的地方,等压面也。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课堂达标一

右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

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

高的是__________,

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地,

空气______________;

冷却的是____________地,

空气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

环流。

活动:

沿海一农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实例1:海陆风实例2:城市热岛效应

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2.地转偏向力

风向:

3.地面摩擦力

风向:

总结:大气的水平运动

【反馈训练】

1.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2.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3.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4.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二小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系列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学会绘制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气压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导学提纲】 一、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探究】“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②想想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 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

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探究】 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它们气流上升的原因相同么?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都是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它们气流下沉的原因相同么? ③气流上升的地方和气流下沉的地方,哪个地方多雨?哪个地方少雨?为什么? ④全球七个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雨?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少雨?【探究并交流】 想一个好办法,快速的记忆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以及风带内的具体风向。 【思考】 大气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总结】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致与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观察思考】 读“1月(或7月)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观察实际中的气压带能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为什么?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探究】 ①1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冬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 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和南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探究】①7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夏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 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 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3:2.3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降水——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境之降水——影响降水的因素1.影响降水的因素

典题在线 1.(2017·河北衡水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2)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向风的成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伊犁河谷被誉为“中国天府”、“西域湿岛”。 材料二下图为新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单位:毫米),伊犁河谷地区地形分布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形区的降水量比周围______(多或少),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3.(2018·山东聊城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雅安便有“雨城”“华西雨屏”之称。图甲示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图乙示意雅安月降水量和月降水日数分布。

图甲 图乙 (1)描述该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雅安有“雨城”之称的原因。 (3)说明雅安降水季节变化对秋季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解题必备 1.影响降水的因素

2.降水形成条件 3.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链接拓展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夏季,副热带高压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我国东部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丰沛的降水。 (2)正常年份,5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在华南;6月份副高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此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亦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10月份,雨带退出大陆。 (3)夏季风强弱带来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运行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运行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分析成因分析方法: (1)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方法 (2)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①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23大气环境(4)大气的水平运动(无答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4》(11) 课题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课型新授时间[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59512125.html,] 2019年主备审核课时 学考要求学习目标①水平气压梯度力(a) ②风的形成过程(c)(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和受力过程)【重难点】 【导学:自学导航】 1、近地面风是由、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风形成的过程(回顾热力环流的原理)[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59512125.html,] 地表受热不均→空气(水平/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差→力促使空气从___压流向___压→形成了风 3、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4、风力大小的判定: 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风力越; 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 5、三种力及其对风的影响: (1)A是力,其特征是始终于等压线,并由气 压指向气压。该力大小与风速快慢成(正比/反比), (能/不能)影响风向。 (2)B是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其方向始终与风 向。 (3)C是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能 /不能)影响风速。 【导练:基础达标】 1.下面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并不能产生运动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D.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2.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C.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D.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应() A.与等压线平行 B.垂直于等压线 C.与等压线斜交 D.无法确定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大气环境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2.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解,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设计】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2.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 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 空气柱的重量。 思考:右图中A、B两点谁的气压高? 答案:B点的气压高 规律总结: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高。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总结: 1.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 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无论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总是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学法指导:等压面弯曲的规律可速记为空气受热膨胀的地方,等压面也膨胀。 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课堂达标一 右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 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 高的是④, 气压最低的是⑤。 (2)A、B两地受热的是 B 地, 空气膨胀上升; 冷却的是 A 地, 空气冷却下沉。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 环流。(略) 活动: 沿海一农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实例1:海陆风实例2:城市热岛效应 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地面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无答案):2.3大气环境(三)第1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 【学习目标】 ⒈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 ⒉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⒊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重点】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难点】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先学】 气团的性质对比分析 思考:单一气团(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合作探究】 活动一:模拟实验——冷暖气团相遇的状况 实验材料: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实验过程:分别用蓝色冷水、红色热水代表冷、暖气团,模拟冷暖气团相遇时发生的变化,迅速抽去隔板。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

活动二:锋面系统与天气 通过刚才的实验,思考下列问题: 1.冷暖锋过境前、过境后分别由哪个气团控制? 2.冷暖锋过境前、过境后在气温、气压、天气情况有怎样的特点? 3.冷暖锋过境时会产生怎样的天气状况? 4.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天气状况如何?你能举例吗? 活动三:列表比较图1和图2,思考如何区分冷暖锋的天气图。 图1 图2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表示某天气系统经过北京地区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图3 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 ①天气晴朗温暖②气压高③天气阴④气压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北京处在④阶段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冷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②暖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③受冷空气团控制,气温下降④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东移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东北、华北地区将有5~6级大风,气温将下降8~10℃,伴有降雪。据此,完成3~4题 ⒊“未来三天”影响东北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A. 低气压 B. 暖锋 C. 冷锋 D. 高气压 ⒋该天气系统过境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有() ①低温造成冻害②暴雨摧毁房屋③降雪阻塞交通④大风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图4为“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4 ⒌图中四城市,风力最大的可能是() A. 呼和浩特 B.上海 C.台北 D.广州 6.此时北京天气状况最可能的是() A. 烈日炎炎 B. 雨雪降温 C. 高温暴雨 D. 晴空万里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大气的运动(板书) 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 对流匡大气的受热过模 【课标要求I :运用图表说明天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犬气对却日辐射的削弱作用- 2.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 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释实际间题° 【学祛指导】: 丄.认真阅读课本,完戚自主学习齢并理解记忆° 2. 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韶分,小组内讨论交滿,统一答累?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 资料: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作 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有明显削弱, 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 削弱作用. 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 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权所有 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 而使太阳辐射被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决定云的厚薄。 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 90%。21教育网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 播,称为散射。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散射也有选择 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可见光中蓝光、紫 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 薄云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 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 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二) 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答案)

大气环境(二)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导学案 一、三圈环流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 ? 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 ③高纬环流 (2)七个气压带????? A 为赤道低气压带 ?? ??? 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六个风带????????? ?B 为信风带D 为中纬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 ,冬季 。 二、季风环流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 。 2.北半球 (1)特点:气压带相对 。 (2)原因:陆地面积 , 性质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①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区。 ②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区。 (4)季风环流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 ②的季节性移动是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1.控制的地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的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控制,盛行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 3.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4.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地区,全年盛行西风,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气温适中,形成气候。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以雾霾为例》导学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以雾霾为例》导学 案 <课堂演练> 1、读我国某特大城市2019年10月30日~11月4日气温及天气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题。 (1)该市一周内连日出现“霾”天气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风力较大,风向不稳定B.风力微弱,无持续风向 C.高楼林立,阻挡了风速D.交通阻塞,尾气排放集中 (2)该特大城市极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西部B.东北平原北部 C.华北平原东部D.珠江三角洲南部

2、2019年1月11日开始,受雾霾天气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下图为此时段我国大气中度污染及以上城市分布示意图。 (1)与南方相比,为什么我国北方雾霾重、酸雨少?(4分) (2)从生产、生活的角度,说出减少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举措。(6分) <课后检测> 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μg/m 3 ) 甲 学校。东、北、西约1 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 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西南面约1千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 较大的公路 160 丙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 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 响?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精修版【湘教版】选修六:1.1《环境概述》学案(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 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思维活动 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 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

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维活动 3.自然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 答案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3.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探究点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社会环境。“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反思归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大气环境 导学案

§2.1大气环境(一)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的的垂直分层;能够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垂直分层: 教材引领: 在下图左侧的方框中填出大气层的名称。 高层大气中80~500km 的高空有 ,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 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 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 温度 思考: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 。 思考:太阳辐射按波长长短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其中紫外光大部分被 吸收。可见光中的 的蓝色光等易被大气分子所散射。绝大部分 可直接到达地面。相当数量的红外光被 吸收。(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是 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长波辐射或短波辐射)。 2、大气辐射属于 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被称为 。 思考:为什么同一季节的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气温不会太低? 为什么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 思考: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地面辐射的? 2、 3、 §2.1大气环境(二)

学习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自学 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地面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将出现弯曲(画出弯曲的等压面) 冷却受热冷却 B A C B A C 热力环流的形成:地区间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学以致用:请按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城郊环流 和山谷风的形成 郊区城市郊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等压线,由高压指向。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垂直,背风而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不偏。 3、摩擦力方向与相反。 4、风向: 高空风受力情况 高空风风向与平行。近地面风向与斜交。 在以上两图中标出风向和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 师 生(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师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 师 (1 (2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因此,该 (2 )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 板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 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7%(包括 X γ射 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 师 激励性评价,并 问题探究:(1 (2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

大气环境学案(高一地理)AwwKMM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掌握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逆温现象。 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能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大气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学会判读等压面图。 4、掌握风的形成;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读风向和风速。 5、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移动;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7、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8、理解锋面的特征;掌握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9、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0、理解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掌握等压线图判读。 【重点难点】 1、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大气现象; 2、热力环流原理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3、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常见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厚度 温度 大气运动 与人类的关系 图示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突破〗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1)含义: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的现象。 (2)成因:冬季晴朗的夜晚因地面辐射降温而产生辐射逆温;盆谷地因山坡冷空气下沉至谷低,暖空气被抬升而形成地形逆温;锋区因暖空气在上、冷空气在下而形成锋面逆温。 总第 19 课时 页码: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大气层次: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2、从图中看出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原因是: A 、对流层大气密度大,平流层大气密度小 B 、对流层温度低,平流层温度高 C 、对流层大气上热上冷,平流层下冷上热 D 、对流层天气变化复杂,平流层天气变化单一 3、有生命保护伞之称的“臭氧层”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和平流层 (自编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40%,而在红外光谱区减至60%。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大气对紫外区削弱的能量总量最多 B 、大气对太阳辐射各波长的削弱能力是相当的 C 、大气对可见光近乎于“透明的” D 、削弱能力比较:可见光区>红外光区>紫外光区 5、下列大气现象不能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是: A 、阴雨天空的灰蒙蒙 B 、极地夜空的极光现象 C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D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自编题)读“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大气及地表流动图”(图中序号为不同形式的能源辐射),据此完成6~8题。 6.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7. 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的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8.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①可能减少 ②箭头②可能增强 太阳辐射 大气 地面 ① ② ③ ④ 地球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污染教案

大气污染教案 教学设计理念: 1.《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在这节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平衡学生的个性差异。 3.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实践,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身边其他的大气污染现象,并探究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4.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活动、讨论、动手制作中学习课文。让学生亲自把文中的大气污染知识办成海报和宣传栏,互相交流,学生既有一种创作的成功感,又有展现成果的激情。在读、说、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大气污染知识也就在悄然无息中内化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防治措施。 2、初步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烟尘(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二)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通过保护空气的教学,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措施。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问:看看这些图片给我们提供了些什么信息?

3、指名学生回答。 生1: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我们美丽的城市。 生2:汽车排放的尾气使人看不清路。 生3:沙尘暴污染了我们的环境。 ……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说了好多,也说得非常好。这些现象就是大气污染。(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看图片,学会从身边的资料获得信息。) 二.大气污染的概念: 师:什么是大气污染?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发言:如果大气中的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师总结:人和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新鲜的空气。如果大气中的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这时候我们就说大气被污染了。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三.大气污染的来源。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头的图片和你平时看到的,思考空气污染的来源有那些?请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生1: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生2: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 生3:我们生活中的炉烟。 生4:垃圾也会释放刺鼻的气味,这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师:生活中燃烧香烟、建筑装饰材料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也会污染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