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目录

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

3.2地表移动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

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

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

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

七、绘图工作 (12)

八、观测成果整理 (12)

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3.2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以下。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观测站共设三条观测线理论图如4-1,其中走向两条(E线和F线),倾向有一条(G线)

4-1

1)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1.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走向观测线到终采线的距离D应为:

H0=(H1+H2)/2=311m

D≥0.7H0 =0.7*311=217.7m

2.倾斜观测线的位置

由于最大下沉角约为90°,所以倾斜观测线应从采空区中间穿过采区。

2)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观测长度因为受到东北部采区影响,无法用公式计算,则用CAD来直接量取长度。

1.倾斜观测线长度:G = 654.04m

2.走向观测线长度: E = 490.18m

F = 536.34m

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工作测点的外端点至控制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距离为50~100m,根据情况设置为80m。由书中表6-2可知,开采深度平均为311m,所以,观测点距离为25m,根据量算三条观测线的实际长度即每条线上的控制点数目、测点数目、测

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观测站的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置一组(3个)固定点(如条件不具备,也可在一端设置一组三个固定点),固定点间距离为50m左右;固定点距采空区边界的水平距离应大于0.7H(H为开采深度)。观测点布置在两组固定点之间。

控制点标石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预置标桩或现场混凝土浇注标桩,标桩顶部中央应有半球形标志,标桩的规格应参照《煤矿测量规程》四等水准点标石要求按规格制作(可使用一层标石),其底部埋设深度应低于当地冻土深度2.5m。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

测点标志可在现场埋设,埋点时,在标定的位置上挖一个直径0.2~0.3m,深度不小于0.6m的坑,用混凝土灌注,中间用16~20mm的铁杆作标志,中间顶部加工成球形刻十字细槽,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在冻土地区,标志浇灌深度应在冻土线以下0.5m左右,周围填紧土石,以方测点受冻土影响。

控制点观测点构造图:

(1)水准控制点采用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如下图1.

(2)水准变化监测点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如下图2所示。

(3)控制网加密作为基本控制采用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如图1所示。

图1 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单位:mm)

图2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单位:mm)

4.5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

1.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即要进行观测,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内进行不同的观测内容,主要观测时间及观测列表如下:

2.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及精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要分别进行与观测矿区控制网连测、全面观测及高精度的水准测量等测量工作,测量工作采用常规的测量仪器及方法进行,拟使

用的仪器及测量内容如下表:

3.地表移动观测站连测、观测的方法及要求的精度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在观测点埋好10~15天,点位固结之后,进行观测。

观测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1.连接测量

在观测站地区被采动之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某一个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这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再根据它来测定其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

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其地形情况,按照《规程》对四等点的测量要求,用插点或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交点或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可按四等导线测角方法所测得时角度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如果观测线仅在一端埋设控制点,应在每个控制点上用精度不低于2″的经纬仪或全站仪,以四个测回与三角点或固定目标连测方向。

如采用GPS进行观测,用不少于三台套的静态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测量,按规程规定的C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

高程连测在矿区水准点至观测站附近的水准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再由水准点测定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如矿区水准基点距观测站较近时,也可由水准基点直接和观测站连测,高程连测以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①平面连接

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采用D级GPS或全站仪导线控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7mm。全站仪导线布置如图所示。

②高程连接

由A、B、C点分别向观测线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形成附合水准网,如图所示。

观测站连接测量成果的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和常规方法一样,最终求出观测站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包括全面观测和加密水准测量两大部分,内业均采用严密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2 .全面观测

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在于矿区控制网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对地表观测站的全部测点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间的距离等。

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的同一点高程差不大于10mm、同一边的长度差不大于4mm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又称为初次观测)数据。同时,按实测数据将各测点展绘到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

在地表稳定后,要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地表移动稳定的标志是: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mm。

3 .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为判定地表是否已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0.5平均开采深度0H)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选择几个工作测点,每隔几天用DS3型进行一次水准测量,按等外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如果发现测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经开始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要进行日常观测工作,即重复进行水准测量。重复水准测量

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半个月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跃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

采动过程中的水准观测,可用单程的符合水准或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施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塌陷的形态和时间,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的相应工作面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陷落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观测站的各项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要获得的成果

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⑴野外手簿的检查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如发现粗差或超限,应及时重测,直到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

⑵各点高程计算先进行平差,然后计算高程,并将所得的各点的高程填入综合计算表中。

⑶计算各点间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由实测数据加入各种距离改正后求得。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观测数据经过整理改正后,便可计算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和移动和变形。移动和变形主要包括:各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等。各移动和变形值按下式计算:

1)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

式中 Wn 地表n点的下沉值;

H n0、H nm 分别表示地表n点在首次和m次观测时的高程

⑵相邻两点的倾斜:

式中 W n+1、W n分别为地表点n+1、n号点的下沉值;

1n~ l n+1分地表n至n+1号点间的水平距离。

3)n号附近的曲率,即n-1号点至n+1号点之间的曲率:

式中i n-1~n 、i n~n+1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和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

4)n号点的水平移动

式中U m地表n点的水平移动;

L nm、L n0分别表示首次观测和m次观测时地表n点至观测线

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

⑸n号点至1 n号点间的水平变形

每次观测之后均应及时地进行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可参考下表1,地表移动、变形综合成果整理表如下表2:

表1 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

七、绘图工作

根据每次观测的计算结果绘制曲线图,由这种曲线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沿观测线(主断面)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绘制移动和变形曲线图时,选择竖直比例尺的原则是:使绘制的曲线能清楚的反映出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并便于分析比较。水平比例尺与观测站平面图一致,1:1000或1:2000。曲线图和观测线断面图应绘制在一起,以表明各种地质采矿调价下移动和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断面图的竖直和水平比例尺与井上下对照图的相同。在断面图上应标出地面,测点及其编号,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采区位置,开采厚度,各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及采区周围的开采情况等。

在观测站平面图上应表示出:测点的实际位置,地形,地物,钻孔,保护煤柱边界线,每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回采边界,地表裂缝,塌陷坑的形态及出现日期,还可根据实测的移动和变形值勾绘等值线图。

八、观测成果整理

观测站的实测资料经过处理后,可求得下列成果:

⑴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

⑵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和变形分布及特征,移动和变形最大值的位置。

⑶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和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主要参数(起始距、超前距、超前影响角、滞后距、滞后角等)

⑷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以及工作面的相应关系。

⑸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初始阶段、活跃阶段、衰退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表移动持续的总时间。

⑹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的时间等。

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 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 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 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 (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 (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 (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 (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首先应

移动端H5页面设计实战

移动端H5页面设计实战 目录 为什么要设计H5页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赛程魔方3D旋转界面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双屏互动游戏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资讯与游戏的结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刮刮乐在移动端互动游戏中的微创新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互动调查小游戏的设计创新 ..................................................... 错误!未定义书签。设计小贴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为什么要设计H5页面 移动设备的普及给媒体和娱乐带来了一场革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已经超过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4.2%,仅次于即时通信和搜索,远超其他手机网络应用。在资讯移动化的趋势下,观察近期各大门户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表现,会发现移动优先、产品社会化、交互趣味化是三个重要的趋势。其中,基于HTML5技术的移动Web页面(以下简称H5页面),较完美地融合了上述三种属性,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内容报道形态,也引爆了社交平台上的大规模分享行为。 就像CD取代磁带成为一种更高效的音乐播放方式一样,数字文件也将取代CD,依此类推,智能手机也将会替代PC的一部分重要功能。尽管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用户从PC向移动端的迁移,从大屏到小屏,从鼠标键盘到多点触控,移动端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前沿阵地。 一提起移动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机上安装的移动应用,比如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QQ浏览器等。我们称这些应用为原生应用(Native App),因为它们是需要安装在用户设备上的软件,它们的代码和界面都是针对所运行的平台开发和设计的。这些原生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用户设备的性能,例如使用存储空间实现离线阅读,利用图形加速实现界面动效,以及利用摄像头来上传图片,等等。但跟Web专题相比,移动应用的开发周期长,开发者需要将产品提交到应用商店供用户下载使用。以苹果的iOS应用开发为例,开发者在应用商店要发布应用,需要通过约耗时8天的人工审核。因此,把PC端的Web专题做成一个个移动应用是不现实的。 除了原生应用之外,在移动端还有一种产品形态——移动Web页面。它源自于移动互联网诞生初期的WAP页面,有着和PC网页同样的优点:开发周期短、发布和更新方便。此外,用户只需要借助手机浏览器或者内嵌手机浏览器的应用就可以访问,比原生应用要方便得多。但在2014年前,因用户渠道和设备性能的原因,移动Web页面的形态通常都非常简单,也很少有用户互动。2014年,HTML5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和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渠道用户的增长彻底改变了这一点。 在移动端,要在网页上实现交互和动效需要借助HTML5技术(例如CSS3媒体查询、CSS3动画、Canvas等)。现在的手机浏览器大都支持HTML5的核心技术,例如对触摸事件和手势的响应、播放声音和视频、渲染CSS变换,以及获取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等。这些技术衍生了诸如互动小游戏、交互型动画页面、可视化新闻等,为市场营销、媒体报道等提供了大量不同形式的载体,同时为产品策划与视觉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移动界面设计——移动设备的特点

移动界面设计——移动设备的特点 对于设计而言,“适合”才是最好的。所以,当在考虑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时需要明白,在此之前需要做到了解用户,才是产品在后期进行分析用户的痛点,功能的确定延展以及视觉设计风格确定的根本。那么,就产品而言,需要确定的是用户本身的生活以及工作习惯,包括痛点和需求以及当前用户人群的特点,并且还需要确定当前用户在使用这款产品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差异,在什么环境中使用这款产品的几率较多? 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是室内环境占主导还是室外环境占主导?网络运行环境是稳定的 Wifi 环境,还是户外,公共场合居使用流量的情况居多,一般在这种情况当中,通常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网络环境是不够稳定的,所以这就会影响的产品应该是以图片文字推送为主,还是以视频为主。 甚至用户在进行信息输入时是保持传统的文字输入为主,还是需要加入语音输入来减小用户对于产品的操作成本,产品背景色是深色还是浅色为主,是否需要调取极速模式来应对一些特殊的网络环境等等。的产品都会被这些因素所影响,所以当设计和规划一款产品之前,需要考虑的方面是很多的,包括用户,也包括使用环境方面。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的产品所存在的终端以及硬件。 图 1-24 手势操作 对于产品而言,它所存在的终端不同,用户在操作产品时的交互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对于移动互联这个时代来说,人们使用的终端更多是以智能手机为主来进行使用,当用户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其实更多是通过手指和屏幕的操作来进行的。其中,手势操作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如图 1-24) 那么,随着智能手机为第三方应用(Application)提供的功能接口越来越丰富,传统的交互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和更新。除了传统的手指点击之外,现有的交互方式中也加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各界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成本价格日

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各界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成本价格日趋降低,这为移动设备的普及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这也使得我国家移动设备用户大幅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2012年我国移动设备销售量累计超过10亿部(台),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渐佳。 尽管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缺乏盈利方式的问题却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小、移动流量昂贵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广告盈利模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用户面对这类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最优考虑就是卸载。 根据《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调研显示:85%以上的用户在遇到广告展示的应用后都会把应用卸载(新浪微博等除外)。这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第三方广告给用户的体验是极差的,更重要的是给用户遗留了不可信的坏印象。 当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格局逐渐稳定,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减退,盈利模式缺失开始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游戏会是移动互联网突破盈利模式缺失的重要突破口吗?最近的微信传言已经开始内测游戏了。显然,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一阵营排头兵在迟迟找不到盈利模式之后,也选择进入游戏领域。但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但是从其他手游公司的发展来看,微信要取得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小公司却依然存在推广以及产品更新速度快等问题,耗费巨大。 移动电商其实是移动互联网实现盈利最简单的方式,但是前面说到的移动设备屏幕小、移动流量费用昂贵的问题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如果你想在淘宝购买一件衣服,需要消耗100M 的流量吗?其实这是很昂贵的。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电商企业都没有公布移动电商的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某矿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6年4月17日

目录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2)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2)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6) 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 (6) 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 (8) 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 (8) 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9) 十观测站经费预估 (14)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某矿 6200 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 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6200 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 2 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 3 煤的一采区 1308、1310、1312 采空区和二采区 2310、2311、2312 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 工作面基本沿倾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 m ,走向宽为 46~129 m ,煤层厚度 0.70~1.33 m ,平均 1.10 m ,煤层倾角 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 196.16 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 煤与下伏 3 煤的层间距一般为 21 m 。6200 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 43 m 左右,冻土深度 0.4m 。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 =75°,下山移动角 =75°-0.6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 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平均采深 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 ?--+=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数据库逐步走向应用,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移动数据库更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研究了移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了移动数据库在应用中关键点,并指出了移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1.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数据库技术一直随着计算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随着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嵌入式操作系统对移动数据库系统的需求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移动数据实时处理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嵌入式移动数据库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从而被学界和业界所重视。 2. 移动计算与嵌入式移动数据库 移动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它使得计算机或其他信息设备在没有与固定的物理连接设备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数据。移动计算的作用在于,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中央信息系统相互作用,分担中央信息系统的计算压力, 使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能提供给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需要它的任何用户。 所谓移动数据库是指支持移动计算环境的分布式数据库。由于移动数据库系统通常应用在诸如掌上电脑、PDA、车载设备、移动电话等嵌入式设备中,因此,它又被称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 移动计算环境比传统的计算环境更为复杂和灵活。计算平台的移动性、连接的频繁断接性、网络条件的多样性、网络通讯的非对称性、系统的高伸缩性和低可靠性以及电源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对移动数据库的性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移动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也能促进移动计算的广泛应用。 3.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在应用中的关键 移动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好数据的一致性(复制性),高效的事务处理,数据的安全性等问题。 3.1 数据的一致性 移动数据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移动终端之间以及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弱连接,即低带宽、长延迟、不稳定和经常性的断开。为了支持用户在弱环境下对数据库的操作,现在普遍采用乐观复制方法(Optimistic replication 或 Lazy replication)允许用户对本地缓存上的数据副本进行操作。待网络重新连接后再与数据库服务器或其他终端交换数据修改信息,并通过冲突检测和协调来恢复数据的一致性。 3.2 高效的事务处理 移动事务处理要解决在移动环境中频繁的、可预见的拆连情况下的事务处理。为了保证活动事务的顺利完成,必须设计和实现新的事务管理策略和算法。 1)根据网络连接情况来确定事务处理的优先级,网络连接速度高的事务请求优先处理。

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移动计算复习资料

1.移动计算基本概念 ○1指节点处于移动状态下或非预定状态下的网络计算技术; ○2移动计算是使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不间断地访问网络服务(数据)的技术的统称-ACM; ○3利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和固定网络与远程服务器交换数据的分布计算环境。 2.移动计算主要研究内容 ○1关键技术:移动计算机制、情景感知、移动计算环境、应用任务迁移方法、移动计算软件支撑平台、移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2核心内容:情景认知建模方法、服务自发发现与资源自适应管理策略、用户任务无缝主动迁移方法、面向普适服务的移动应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移动设备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线网络技术、移动安全、移动数据管理、人机交互技术、移动商务。 ○3未来五大关键:移动支付、手写笔重生、企业业务、广告业务、语音业务 3.应用领域 ○1信息访问设备: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穿戴计算机、传感器节点、智能家电、智能玩具 ○2军事应用:穿戴计算机(实施快速作战指挥与控制、实施战场侦察探测、作战信息处理、广泛地应用于各兵种);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战场观测与监视、敌方侦察、目标跟踪与分类、核生化攻击检测、有害物质(气体、液体、辐射等)检测、战场可视化、导向系统)。 ○3民用应用:智能交通、智能手机、穿戴计算机、传感器网络 其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城市交通(高速公路车辆监测、交通状况监测、停车场位置导引、车辆识别);健康医疗(医疗检测与诊断、医疗设备联网、病人状况监测、人体内部情况监测);商务应用(商场保安监测、交易过程监视、工厂内部监视);家庭应用(网络家电监控、家庭保安、儿童监护、智能玩具);环境监测(农田环境监测、土壤监测、气候监测、水文监测、森林火灾观测) 4.环境模型 MH:Mobile Host 移动主机FH:Fixed Host 固定主机 MSS:Mobile Support Station 移动支持站 5.简述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思想 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其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可实现低成本的单波段接收机。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目录 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 3.2地表移动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 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 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 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 七、绘图工作 (12) 八、观测成果整理 (12) 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3.2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html5页面设计

html5页面设计 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移动互联网研发和培训的机构之一,千锋集团旗下现有千锋教育、移动产业、项目研发、创业孵化业务,是国内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训和人才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已在深圳、上海、郑州、广州、大连、武汉、成都、西安成立了分公司。 千锋集团旗下的千锋教育一直秉承“用良心做教育,做真实的自己”的理念,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研发培训领导品牌,全力打造移动互联网高端研发人才服务平台。千锋教育每年培训和输送近万名移动互联网研发人员,是唯一真正获得企业一致好评的移动互联网培训机构,从千锋走出的学员在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可。2014年,千锋教育集团成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指定实训基地”。截止目前,千锋教育已与5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携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高等院校骨干教师iOS/Android暑期培训班》,千锋讲师团队技术水平得到业界一致认可,好评如潮。千锋教育组织的技术研讨会名企云集,是千锋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桥梁。千锋讲师发布的免费培训视频、学习资料、源码下载等浏览量近千万,每年约有数百万研发人才从中获益。 一、千锋教育八大优势 1、中国移动互联网研发培训领导品牌,专注iOS、Android 、HTML5、UI等技术研发培训,坚持“用 良心做教育,做真实自己”的理念; 2、业内唯一一家敢推出“两周免费试听,不满意不缴费”的政策,让学员更真实的了解千锋、了解自 己是否适合做开发; 3、零学费入学,工作后分期还款,业内学员毕业薪水最高,培训就业协议明确写出薪水保障,平均薪 水专科5000、本科6000、硕士7000; 4、权威资深师资阵容,业内最具责任心、最懂教学、拥有最强技术、有大型项目经验实战派讲师授课, 由业内知名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组成; 5、自主研发QFTS 教学保障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培训课程体系,讲练学相结合,课程内 容紧贴当前前沿实用技术和企业实际需求; 6、企业级项目实战训练,从千锋科技及合作企业项目中研发出几十个企业级教学项目,让学员参与真 实的企业级项目研发,最后让学员能够独立设计开发自己的上线项目; 7、最严格、最科学、最负责的教学就业管理制度,班主任、职业规划师全程跟班,把握每个学员的学 习状态,并有专业的职业素养课和就业指导课,保证教学及就业质量; 8、免费加入千锋开发者联盟,为会员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及终身就业服务,免费参加千锋举办的各类技

移动界面设计——移动设备APP的特点

移动界面设计——移动设备APP的特点 以智能手机为例,通常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是以竖屏并且更多是以单手进行操作。那么对于的智能手机屏幕来说的话,通常会以屏幕上半部分为眼部热区,下半部分为手部操作热区这两个区域来进行区分。所以,会通常把展示类型的信息,例如 banner 图,logo 等视觉元素放在上半部分的眼部热区进行展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操作和点击按钮会放在手机的中下部分,方便用户的手指点击。 例如在有些 APP 当中,已经开始逐步将返回到上一级的“返回键“以及部分重要操作放在屏幕下方来进行展示。(如图 1-31 a 所示)以及也会经常发现手机移动产品的登录页面其输入框和按钮也会放置在屏幕中线以下来进行展示。(如图 1-31 b 所示) 图 1-31 a 返回键及重要操作图 1-31 b 登录页面 另外还有一些特点总结如下: a)操作界面精致、界面操作性高,所以这也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在手机屏幕大小,信息合理完整的传递和用户阅读,界面视觉效果的美观留白以及功能区域划分之间寻求平衡。 b)记忆负担尽量减少、尊重用户操作习惯,在使用移动端设备进行操作的时候,要求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时间成本。以及增加产品的易学习型,并且能够尊重用户所形成的操作习惯,能够保证快速,智能,高效的完成用户需求。

c)设计风格和版本的一致性,在设计应用视觉效果的时候,不同的应用以及不同的系统要区别使用的视觉元素的风格,不要混合使用。 同时也要注意版本更新过程当中视觉风格的延续以及重要功能操作图标要保持其一致性,保留产品核心功能以及遵循用户之前的操作习惯,所以当产品界面的视觉设计接近尾声时,通常要根据产品的视觉来总结“产品视觉规范性说明文档“来保证产品视觉风格的一致性。 手机应用通常以页面刷新的方式为主,由于屏幕较小,所以对于手机应用的信息展示来说,通常都要以新的页面展示为主。那么列表页跳转到详情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例如,社交平台中从好友列表进入到好友详情页面的时候,由于手机屏幕较小以及竖屏使用的情况,这两个功能页面通常会分别在两张页面进行展示,如果这两层信息放在一个屏幕中显示又势必会遮盖当前页面住更多的有效信息,所以把这种方式称为“页面刷新“或者”页面跳转“。(如图 1-32) 图 1-32 页面刷新/页面跳转 页面跳转过于频繁的话,会无形中增加产品的点击深度,耗费用户更多的时间成本。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IOS 系统当中结合苹果手机的屏幕特性加入了 3D touch 这样交互方式,来减少页面跳转。其目的也是为了寻求在页面刷新,信息展示和传递以及提升界面操作效率之间寻求平衡。属于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五沟煤矿 2008年4月

前言 为了获得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沟煤矿决定建立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五沟煤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013首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013工作面倾向长1000m,走向宽150m,面积约15万m2,平均采深为385m,平均倾角10o,该工作面10煤层厚度在0~5.5m之间,平均3.1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本区有“四含”水,其中四含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渗透性差,补给条件较差,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而与上覆一、二、三含水层无直接水力联系。该工作面老顶为泥岩、粉细砂岩,岩性和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工作面外段为中厚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为6.4~10m;中段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一般厚度为3.7m;里段直接顶板则为深灰色~灰黑色块状泥岩,含炭质,厚度为2.5m。直接底板岩性变化不大,岩性为粉、细砂岩或粉细砂岩互层。上部松散层厚度为270m左右。

移动界面设计论文

中北大学软件学院 人机交互论文 专业软件工程 课程名称人机交互 学号 姓名

移动界面之手机短信界面设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信借助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更是作为迈向信息社会的两个重要标志,它们分别满足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灵活性与移动性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已渗透到商务、购物、娱乐以及信息获取等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人们已经习惯于移动通讯方式,手机的出现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根据移动界面原则,本文介绍了手机短信界面的设计原则、过程以及可用性评估: 一、手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让手机用户界面达 到便于用户使用。 手机提供新功能、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交互界面的复杂性,因此,手机视觉界面设计应遵循易识别、易理解、降低用户认知负担的设计原则。操作流程应简单、方便、高效。操作方式应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习惯。但是手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也不能纯粹追求易用和高效率,同时要体现出情感化和人性化;其次,要注意细节的设计,让用户在细节之中体会到新功能、新技术的趣味性。在设计优秀的交互产品中发现,易用、高效与人性化、趣味性并不矛盾,比如, iPhone、iPod、android的交互界面设计,不仅高效易用,且操作的同时颇具趣味性。

手机是一种移动设备,交互界面的设计要考虑到手机的两大特征:移动性和便携性。由于手机大小的局限性,必须考虑到用户使用手机时空间的限制,不能在同一界面呆的时间太久,所以界面要体现简洁、易理解、使用户一目了然、提高操作效率的设计原则。对于用户常用的几个操作界面,要尽量简化,使用户操作更加方便快捷。总之,手机交换界面的设计要遵循易用性、易理解性、高效、人性化、情感化的设计原则。 二、移动界面开发工具 1、手机采用J2ME架构。Java ME 以往称作J2ME(Java Platform,Micro Edition),是为机顶盒、移动电话和PDA之类嵌入式消费电子设备提供的Java语言平台,包括虚拟机和一系列标准化的Java API。J2ME 在设计其规格的时候,遵循着「对于各种不同的装置而造出一个单一的开发系统是没有意义的事」这个基本原则。于是 JAVA ME 先将所有的嵌入式装置大体上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运算功能有限、电力供应也有限的嵌入式装置;另外一种则是运算能力相对较佳、并且在电力供应上相对比较充足的嵌入式装置。手机采用的是第一种装置。 2、手机操作系统采用嵌入式linux开发手机联盟(OHA)开发的Android平台。Android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 三、手机短信界面设计

移动计算技术

063815移动计算技术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 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y 适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 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移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若干移动计算典型案例,重点掌握无线网络MAC协议原理以及移动自组网和无线Mesh网的基本组成、 结构、原理、相关协议以及实现与应用,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计算机网络 教学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应预先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等相关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的 演变、移动计算技术概论、通用计算技术简介、无线网络MAC协议原理、移动自组 网、无线Mesh网、下一代无线Internet、移动计算的仿真技术以及移动计算的典型应 用案例等。 内容摘要: 移动计算技术是随着无线网络、移动网络以及移动设备的发展而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技 术提升,主要解决不同网络的接入和无缝计算;它是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与 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移动性为特征的新的计算和问题求解规范,是 下一代分布、移动、开放环境中的工程系统模型,是目前的一个学术研究热点,并在 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课程主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使学生了解计

算技术的演变过程,把握信息技术的未来。同时,本课程将系统讲解移动计算的基础 理论、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描述了移动计算多个应用案例。此外还对与移 动计算相交叉的移动自组网技术、无线Mesh网技术、穿戴计算技术、和移动计算仿 真技术作了详细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移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若干移动计算典型案例,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考核方式: 总成绩(百分制)=平时成绩(10%)+实验(10%)+口头报告(30%)+大作业(50%)。 平时成绩根据上课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评定;课程讨论要求每名学生作口头报告并 提交PPT,根据报告难度和质量评定成绩;课程结束时,每名学生需将自己研究方向 与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撰写一个完整、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课程主要教材: 无. 主要参考书目: [1]《移动计算技术》徐明、曹建农、彭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GloMoSim网络仿真-从入门到精通》高振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 [3]《普及计算》[德]Uwe Hansmann, Lothar Merk 等(著),英春、孙沛(译) 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4-1 [4]《Mobile Computing》Chander Dhawan 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5]《下一代无线因特网技术:无线Mesh网络》方旭明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6]《Ad Hoc移动无线网络》王金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5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 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 平均采深 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 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2014年移动端界面设计分析

2014年移动端界面设计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悄然袭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大批设计力量涌入了移动端的设计领域中,这也说明了大家越来越重视用户在各个设备终端层面的体验。在规划产品时,往往会把PC端和移动端的产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思考。然而,设备的多样性和产品形态的多样性为设计师们带来的既是更多的发挥空间,也同样是更大的挑战。这些产品在设计之间有何不同?如何规划不同平台上产品的功能?设计时有哪些差异?2014移动端的界面设计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1.唯一主色调 2014年,追求极简设计风格,主色调可能只是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将色彩变淡或则加深),从而产生新的色彩,这样能够很好的表达界面层次、重要信息,并且展现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当前上线的一些移动应用都采用极少的色彩,甚至放弃所有的颜色。仅仅用一个主色调就能展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2.多彩色风格设计 Metro引领的多彩色风格是与唯一主色调形成对照关系的设计风格,多彩撞色更多的表现于多种纯色块的使用,就是很简单的纯颜色,只需要注意多彩配色的方式,就能得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多彩色拼接的设计风格,一屏式的页面排版布局,总体来说是时尚大气简洁的设计。“多彩撞色”的概念,在2014年手机端仍会继续发展。

3.信息框架扁平化 在设计的表现形式上我们追求界面扁平,注重通过弱化视觉效果来强化应用的功能。在移动设备上,过多的层级会使用户失去耐心而放弃对产品的使用。而且移动端上页面小,没太多地方摆多层的tabs导航或者面包屑导航,就只剩下左上角的一个“返回”按钮作为导航了,可以一次接一次的深入,但跳转了三、四次后,再看左上角的“返回”按钮,你已经很难判断出将会返回到哪里了。应该从信息架构角度,再进一步的去应用扁平化的设计理念,信息框架扁平化的目的是减少信息层级,追求信息到达用户的最短距离,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扁平化思想是一种让设计者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减少信息层级的思想。 4.动态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是将枯燥繁琐的列表和文字转换为直观的饼图、扇形图、折线型、柱状图等丰富直观的设计元素,提高用户体验。而且现今数据可视化不只是静态展现数据,用户希望通过互动及时获取数据流,若以动态效果来呈现,能多维度呈现给用户实时信息,同时能与用户形成互动,提高数据表现的趣味性。动态数据可视化将更加强调数据转译实时更新的图形,以及动态的图形化表达。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 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 2013.06.01

前言 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 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 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 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