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赵庆友,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来源:中国兽药杂志2010-7期

南宁兽药科技网(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上传2010-9-1

摘要: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

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

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本文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

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噬菌体;制剂;应用;现状;前景。

Rec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Bacteriophage Therapy ZHAO Qing-you, ZHU Rui-lia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Abstract: Phage therapy is to treat bacterial clinical infections of animals with bacteriolysis. In the 1920’s, Phage therapy had had efficiency in clinical treatment. Many creatur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indicate that phage therapy i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bacteria disease. This method comes along, quite opportunely to counter the resistance problem of the antibiotics.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herapy mechanism,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systemic discussion of bacteriophage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 Bacteriophage ; biological agents; appl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spects

英国细菌学家和内科医生Frederick Twort 和法裔加拿大细菌学家Flix D’Herelle

分别在1915年和1917年独立发现了噬菌体,不久之后就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d`Herelle

最早从来自痢疾的临床样本研究中观察到噬菌体滴度的增加正好伴随着病人的康复过程。他

将噬菌体称为“外源性免疫因子”[1]。1934年美国科学家报道了利用噬菌体疗法治疗肠球菌

感染的成功率可达80%【2】。但随着抗生素的成功推广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西欧的

大多数国家都终止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突现,用抗生素治疗细

菌感染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重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

1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以细菌为宿主的一类病毒,所以又称为细菌病毒,它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绝大多数原核生物中都发现了相应的噬菌体。据报道(Acker-man,1987)通过电镜观察到的的噬菌体至少已有2 850种(株),其中有2 700种(株)是有尾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发现的最多,大肠杆菌也是研究得最深入的一种宿主。如A类中的T2、T4、T6,B类中的T1、T5、λ,C类中的T3、T7,D类中的ΦX174,E类中的F2、MS2,F类中的Fd、Fl、M13等都属于大肠杆菌的噬菌体【3】。噬菌体分为温和性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可立即在宿主细胞内开始自身的生命循环,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核酸同步复制。随宿主菌的增殖而增殖的噬菌体称为前噬菌体。如果宿主菌遇到某种不利环境条件,前噬菌体可能被激活进而裂解宿主细胞。从噬菌体制剂的角度考虑,温和噬菌体的实用价值不高,我们通常提到的噬菌体均为烈性噬菌体。

2 噬菌体制剂作用机理

噬菌体制剂作用于细菌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裂解途径,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敏感细菌后,可在其细胞内快速增殖并使之裂解。裂解是一个高度调节的程序化过程,其经典模式是孔蛋白—内溶素途径。孔蛋白控制内溶素的含量,而内溶素的多少决定了裂解的时间[4]。噬菌体进入细菌体内后利用细菌体内的酶系统,进行其自身生物物质的合成。然后子噬菌体以裂解方式从细菌体内涌出,造成细菌的死亡。例如T系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B系)的过程约需30 min便能引起被侵入菌的裂解[5]。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噬菌体的分泌物—内溶素而起作用的,内溶素是噬菌体进入宿主菌后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的一类酶蛋白。根据宿主菌的不同可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内溶素和革兰氏阴性菌内溶素。革兰氏阴性菌有三种不同原型的内溶素T4gpe、λR和T7[6],这三种内溶素都是可溶性的且小于20Kda的球蛋白;革兰氏阳性菌的内溶素结构复杂且分子量大于或等于30Kda[7],C末端有一个直接与细胞壁结合的结构域,能够高度特异性的识别细菌细胞壁决定簇。结合区域可以帮助酶在厚厚的细胞壁中保持活性,并且一旦孔蛋白引发了裂解反应,将更加迅速和彻底的破坏细胞壁。这些结合区域的存在以及高度的专一性,使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制剂使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溶素则缺乏这些区域。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分离提纯内溶素,用于临床感染治疗。既可以保证治疗的高效性,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例如,噬菌体C1的内溶素粗制品,纳克级就可以在5秒钟内杀死107个肺炎链球菌[8]。同样数量的内溶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小鼠口腔中的链球菌。如果使用不同的酶不同的方式攻击胞壁质,内溶素对链球菌的致死性表现出协同效应[9]。因此,在生产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酶蛋白不同的组合,扩大宿主谱有效治疗生产中存在的多重感染。

3 噬菌体制剂的应用

细菌性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而抗生素自发明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最有力的武器。正因为这样,抗生素滥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致病菌耐药性日益加剧。据报道,目前在许多国家25%的肺炎链球菌已经产生耐药性。美国75%的细菌感染会

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日本50%以上的葡萄球菌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10]。随着耐药菌的日益增多,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愈发不明显,寻找新的抗菌制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噬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受到医疗机构的关注。美国医疗机构在1999年的国际噬菌体会议上预测,在未来的3~5年内美国医院将使用噬菌体制剂治疗抗生素无法控制的感染[11]。

3.1作为抗生素的替代者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现。现今全球耐药菌株多达上千种,而噬菌体制剂是抗生素很好的替代者。20世纪80年代,Smith研究小组应用噬菌体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小鼠、猪、牛、羊腹泻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当肌肉注射或脑内注射感染大肠杆菌时,单剂量肌肉注射噬菌体的治疗效果优于多剂量四环素、青霉素、氯霉素、甲氧苄啶和磺胺类药物肌肉注射的治疗效果[12]。Watanabe 等人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应用分离到的噬菌体KPP10治疗由绿脓杆菌引起的小鼠肠源性败血病,有效率达66.7%[13]。据在2008年噬菌体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在治疗24名由绿脓杆菌引起慢性耳部感染的患者中,实验组有50%的患者症状消失,而对照组只有20%的患者症状消失。从实验组患者耳部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减少了80%,而对照组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所升高[14]。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医学伦理委员会也于2007年批准医务工作者用噬菌体治疗由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烧伤后感染[15]。Iandyoung等发现从噬菌体中可以提取具有抗菌活性的噬菌体蛋白,这项突破性发现使噬菌体抗菌治疗再次成为研究的重点【16】。Nelson等从Cl链球菌噬菌体中分离出细胞壁水解酶进行了体外实验,发现该水解酶在体外可以溶解A型链球菌,并成功的进行了动物试验,清除了寄生于动物上呼吸道的A型链球菌,且不干扰其它正常菌群,证实了其抗菌效果【17】。

3.2用于细菌的检测在世界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方法来检测病原细菌。基于抗体检测方法灵敏性好,但费时费力[18]。快速PCR方法提高了灵敏度,并且对许多病原细菌都有效,但是成本昂贵,而且操作技术难度大。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裂解某一种细菌,甚至是某一株细菌,利用噬菌体途径的方法,可提供方便,快速、高度特异性的选择,而且成本较低。Gali等报道发现一种高通量的检测噬菌斑的技术,可以鉴定多重耐药性的结核分枝杆菌,总的检测时间只有48小时,其结果与BACTEC460TB 敏感性检测方法(susceptibility testing method)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19]。Neufeld 等利用新型电化学方法快速鉴定和定量分析病原菌。其原理是利用特异性噬菌体裂解宿主菌,释放出该细菌的胞内酶类,然后通过安培计测量来监测,从而确定病原菌[20]。

3.3其他应用噬菌体治疗的概念已经延伸到感染性疾病以外的其它领域。如以丝状噬菌体为载体,携带目的基因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里表达[21]。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灵活性使得很多蛋白可以与衣壳蛋白融合表达,进而噬菌体可以与真核生物细胞的表面受体特异性作用。

4 噬菌体制剂治疗作用的特点

4.1无副作用传统的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同时会杀死消化道中的正常有益菌,从而破坏微生态的平衡,导致其他耐受性致病菌的生长,引起腹泻、胃肠感染等副作用,进而可

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全身性的感染。而噬菌体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只针对致病菌,不会影响到机体内其他的正常菌群。

4.2细菌很难产生抗性据报道(Carlton,1999)细菌对噬菌体产生抗性的突变频率为10-7,而对抗生素的抗性突变频率为10-6 [22]。而且烈性噬菌体只有在一定宿主体内存活,能产生相应的变异以适应细菌的变异,而传统抗生素不具备这种优势。

4.3无残留噬菌体是宿主依赖性的,会随着细菌宿主的消失而死亡,不会残留在动物产品中。

5 噬菌体制剂发展前景

噬菌体自发现之初便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虽然噬菌体制剂早期治疗的效果不理想,但不能因此否认噬菌体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改造噬菌体,扩大其宿主谱,增强裂解能力,敲除其毒力基因。噬菌体治疗还有许多潜在的优势。

首先,从噬菌体的特性来看,噬菌体可以随宿主菌的增殖而增殖。并在细菌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不像抗生素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效逐渐降低。

其次,在解决耐药性问题上,噬菌体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可以杀灭特定的菌型,减少耐药性问题的发生。其原因是噬菌体能靶向到达细菌表面受体,从而弱化耐药突变。另外噬菌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有效防控疾病。

再者,从应用方面来看,噬菌体的副作用很小,对于那些对抗生素敏感的人来说,噬菌体制剂更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途径。准确选择相应的噬菌体也可作为预防用制剂,而且噬菌体制剂获取比较方便,价格比较低廉。

总之,病原菌广泛出现耐药性,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抗菌制剂,而噬菌体正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噬菌体制剂的优点在于专一性的裂解特定病原菌,不会破坏机体的正常菌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是,我们对噬菌体是如何特异性的与细菌结合,噬菌体能否有效地作用于不断变异的细菌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还很少。为了噬菌体制剂治疗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我们还需要对噬菌体的生物特性、噬菌体-细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体内的作用系统做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Herelle,F.1926.The bacteriophage and its behavior,117-121.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d.

[2]Payne RJ,Phil D,Jansen VA.Phage therapy:the peculiar kinetics of selfreplicating

pharmaceutic- als[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0, 68(3):225-230.

[3] Lederberg,E.M.1951.Lysogenicity in E.coli K12.Genetics 36:560-612.

[4] Josslin,R.1971.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gene defect in T4-infected

Escherichia,coli. Virology 44:101-107.

[5] Chanishvili N,Chanishvili T,Tediashvili M,et al.Pha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gainst drug resistant bacteria.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2001,76:689-699.

[6] Evrard,C.,J.fastrez,and J.P.Declercq.1998.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lysozyme

from phage lambd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 and

C-typelysozymes.J.Mol.Biol.276:151-164.

[7]Sheehan,M.M.,J.L.Garcia,R.Lopez,and P.Garcia 1997.The lytic enzyme of the pneumococcal phage Dp-1:a chimeric lysin of intergeneric

origin .Mol.Microbiol.25:717-725.

[8]Jado,I.,R.Lopez,E.Garcia,A.Fenoll,J.Casal,and P.Garcia.2003.Phage lytic enzymes as therapy for antibiotic-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a murine,sepsis,model.J.Antimic- rob. Chemother.52:967-973.

[9]Loeffler,J.M.,D.Nelson,and V.A.Fischetti.2001.Rapid killing of

Streptococcus,pneumoniae with a bacteriophage cell wall hydrolase.Scince 294:2170-2172

[10] Merril CR,Scholl D,Adhya SL.The prospect for bacteriophage therapy in Western

medicine [J].Nature,2003,2(6):489-497.

[11]鲁会军,韩文瑜,雷连成.治疗性噬菌体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2,36(6):39-41.

[12] Toshihiro Nakai,Se Chang Park.Bacteriophage therap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quaculture [J].Research in Microbiology,2002,153:13-18.

[13] Kakikawa M,Yokoik I,Kimoto H,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lysis protein Lys

encoded by Lactobacillus plantrum phage phigle[J].Gene,2002,299(1-2):227-234.

[14]Medical news today:Technology to defeat bactierial in-fection shows

positive,results.Availab-

lefrom:URL:heep://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articls/98346.php,2008.

[15] Verbeken G,De Vos D,Vaneechoutte M,et al.European regulatory conundrum of phage

thera- py.Future Microbiol,2007,2(5):485-491.

[16]Grisaru-Soen G,Sweed Y,Lerner-Geva L,et al.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pediatr- ic intensive careunit:3-year survey.Med Sci Monit,2007,13(6):251-257.

[17] Capparelli R,Parlato M,Borriello G,et al.Experimentalphage therapy against,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mice.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8):2765-2773.

[18] Chaprman,P.A.,A.T.Cerdan Malo,C.A.Siddons,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e of a commercial enzyme immunoassay and confirmation system for detcting Escherichia coil O157 in bovine fecal samples.Appl.Environ.Microbiol.63:2549-2553

[19]Gali,N.,J.Dominguez, S.Blanco, C. Prat,M.D.Quesada,L.Matas,and

V.Ausina.2003.Utility of an in-house mycobacteriophage-based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rifampin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J.Clin.Microbiol.41:2647-2649.

[20]Neufeld T.,A.Schwartz-mittelmann,D.Biran,E.Z.Ron,and

J.Rishpon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bined phage typing and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released enzymatic activity for the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bacteria.Anal.Chem.75:580-585.

[21]Larocca,D.,M.A.Burg,K.Jensen-Pergakes,E.P.Ravey,A.M.Gonzalez,andA.Baird.200 2.Evolving gage vectors for cell targeted gene

delivery.Curr.Pharm.Biotechol.3:45-57.

[22] Carlton R M .Phage therapy: past history and future prospects[J].Arch Immunol

Ther Exp,1999,47(5):267-2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060434011),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03BS140);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GG10009023)。

作者简介:赵庆友,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

*通讯作者:朱瑞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zhurl@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

焊接技术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的开发以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赵庆友,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来源:中国兽药杂志2010-7期 南宁兽药科技网(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上传2010-9-1 摘要: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 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 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本文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 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噬菌体;制剂;应用;现状;前景。 Rec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Bacteriophage Therapy ZHAO Qing-you, ZHU Rui-lia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Abstract: Phage therapy is to treat bacterial clinical infections of animals with bacteriolysis. In the 1920’s, Phage therapy had had efficiency in clinical treatment. Many creatur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indicate that phage therapy i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bacteria disease. This method comes along, quite opportunely to counter the resistance problem of the antibiotics.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herapy mechanism,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systemic discussion of bacteriophage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 Bacteriophage ; biological agents; appl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spects 英国细菌学家和内科医生Frederick Twort 和法裔加拿大细菌学家Flix D’Herelle 分别在1915年和1917年独立发现了噬菌体,不久之后就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d`Herelle 最早从来自痢疾的临床样本研究中观察到噬菌体滴度的增加正好伴随着病人的康复过程。他 将噬菌体称为“外源性免疫因子”[1]。1934年美国科学家报道了利用噬菌体疗法治疗肠球菌 感染的成功率可达80%【2】。但随着抗生素的成功推广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西欧的 大多数国家都终止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突现,用抗生素治疗细 菌感染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重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 1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以细菌为宿主的一类病毒,所以又称为细菌病毒,它

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摘要:换热器是化工、石油、能源等各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单元设备之一。据统计, 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换热器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 , 在炼油厂中占全部工艺设备的40% 左右, 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则几乎全部是由换热器组成的。对国外换热器市场的调查表明, 虽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在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约64% 。新型换热元件与高效换热器开发研究的结果表明, 列管式换热器已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期, 无论是换热器传热管件, 还是壳程的折流结构都比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了较大的改变, 其流体力学性能、换热效率、抗振与防垢效果从理论研究到结构设计等方面也均有了新的进步。目前各国为改善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管程结构和壳程结构强化传热的发展。 关键词:换热器:发展前景:存在问题 一.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 随着高温热管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和深入, 高温热管换热器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在冶金、化学、陶瓷、建材及轻工等工业生产中, 常需要500℃以上的清洁空气以满足助燃、干燥和供氧等需要, 采用高温热管空气加热器可以轻易地达到这一要求, 并且从根本上解决常规空气加热器所无法解决的传热难题。 高温热管技术在喷雾干燥中的应用取得成功, 并已收到了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根据现场测试的参数表明, 高温热管换热器达到的某些性能指标, 是其他类型热风发生器所达不到的, 因而在某些特定工况条件下的应用也是无法取代的: 1. 向各类干燥设备( 喷雾于燥、沸腾干燥、气流干燥、隧道干燥及链板式干燥等) 提供清洁的高温热风。 2. 向气流焙炉提供800 ℃以上的高温热风,对物料直接进行气流焙烧。 3. 向各类燃烧器提供助燃热风, 改善燃烧状况, 提高燃烧效率, 节约燃料。据资料介绍, 用普通换热器将助燃风加热到300~ 400 可节约燃料15% ~ 25%, 用高温换热器可节约燃料40% 以上。 4. 高温预热煤气( 或助燃气) , 使冶金工厂大量的低热值高炉煤气( 其热值约为4 187J)资源在加热炉上的利用成为可能。 5. 回收利用六大耗能工业( 冶金、化工、炼油、玻璃、水泥及陶瓷) 的高温余热, 使这些领域的能源利用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以上可以预见, 高温热管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和推陈出新而形

成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内涵和构成。从目前各国掌握的制造技术来看可分为四个领域的研究,它们横跨多个学科,并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1 现代设计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有限元法,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糊智能CAD等。 2)性能优良设计基础技术包括:可靠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断裂设 7)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 2.4 系统管理技术 1)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2)集成管理技术;3)生产组织方法。 3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3.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现状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实现了机械制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

本文由lion089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0-01-31 23:34:06) 分类:股票财经 经过了2004 年、2005 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 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 2006 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 “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一、宏观环境分析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 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目前全球有117 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 共有 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 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 28%,北美占 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 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2、我国能源格局、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 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 20 年中仍没有大 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 年至 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 15 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 美元会、从经济稳定性来看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 GDP 下降0.8 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 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 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4、环境污染、 2006 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 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 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 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 4 吨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第42 卷第 6 期 2013 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Vol 42 No 6 2013 http:∥www.journals.zju.edu.cn / med DOI:10.3785 / j.issn.1008-9292.2013.06.019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裴景亮1,付玉荣2综述 (1.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附属医院检验科、 山东省临床检验诊断学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31; 2.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噬菌体是一种细菌依赖性病毒,在治疗细菌特别是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与传统的抗 生素比较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代谢动力学及给药途径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噬菌体裂解酶作为一种 新的治疗手段,具有比活性噬菌体制剂更多的优点。文中就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方面的作用机 理、给药途径和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噬菌体裂解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提 出展望。 [关键词]细菌噬菌体;裂解酶;给药途径;细菌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9292(2013)06-0700-05 Research advance on bacteriophage therapy in bacterial infection PEI Jingliang1,FU Yurong2(1.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linical Diagnosis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Weifang 261031;2.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 [Abstract]Bacteriophage is a bacterium dependent virus.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especially infection caused by drug-resistant bacteria.Its metabolic kinetic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Bacteriophage lytic enzyme,as a new therapeutic method,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active bacteriophage.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bacteriophage research,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bacteria lysis,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etc. [Key words]Bacteriophages;Lytic enzymes;Route of administration;B acterial infection / therapy [J Zhejiang Univ (Medical Sci),2013,42 (6):700-704.] 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人类健 收稿日期:2012-09-03 修回日期:2013-01-30 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这类细菌感染的疾病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制剂已 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噬菌体制剂作为新型 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噬菌体( bacteriophage,phage)是一类特异性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0006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0HM073). 作者简介:裴景亮(1979 -),男,硕士,主管技师,从事临床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付玉荣(1973 -),女,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病原微生物学研究;E-mail:yifuyurong@ 163.com

浅谈换热器研究应用的发展前景

浅谈换热器研究应用的发展前景 摘要 换热器是化学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单元设备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 换热器在现代化学工业中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 , 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则几乎全部是由换热器组成的。对国外换热器市场的调查表明, 虽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在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约64% 。新型换热元件与高效换热器开发研究的结果表明, 列管式换热器已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期,其流体力学性能、换热效率、抗振与防垢效果从理论研究到结构设计等方面也均有了新的进步。目前各国为改善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管程结构和壳程结构强化传热的发展。 关键词 换热器现状研究应用前景 一、换热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换热器按其功能分为:如冷凝器、蒸发器、再热器、过热器等,按换热部件的特点可分为:管壳式换热器、翅片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对于各型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换热器内流体流态变化以及对各部件的参数优化研究两方面,而对换热器部件参数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换热管(板)排列方式(顺排或叉排)、换热管(板)排数、换热管(板)间距大小、肋片布置间距、肋片形状等。通常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值

模拟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三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高温热管换热器在传热方面还面临两大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过渡段的衔接不合理, 导致部分热管处于不工作和非正常工作状态。 2. 结构庞大, 成本昂贵, 极大地阻碍了高温热管换热器工业化应用进程。 三、要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关键 1. 优化高温热管换热器结构有两个途径: 一是对单根热管进行传热强化研究; 二是合理预测壳程的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 二者的优化组合研究是今后热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发展的方向。 2. 过渡段的强化传热对优化高温热管换热器结构、安全衔接各区域热管换热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应用的发展前景 (一)换热器研究的发展前景 换热器肋片换热的研究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创新,寻求建立能支撑肋片设计选型的系统化的理论,同时要结合实验研究,寻求实际应用中最节能的肋片参数值。换热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对于换热器肋片外型、布置仍然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传统的肋片布置方式在换热效率上不如换热管表面设置的针状或圆台状肋。 换热的散布规律仍然还不明晰,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对替代传统的平板和环状肋片的高效换热肋片研究甚少。新型换热管的形状研究

2020年全球及中国钎焊材料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20年全球及中国钎焊材料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恒州博智(QYResearch) 2020年

2019年全球钎焊材料市场总值达到了64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增长到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9%。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钎焊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钎焊材料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产品类型、不同产品类型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主要生产商包括: Lucas-Milhaupt Umicore Voestalpine B?hler Welding Prince & Izant Nihon Superior Aimtek Linbraze Wieland Edelmetalle VBC Group Materion Indian Solder and Braze Alloys Saru Silver Alloy Harris Products Group Morgan Advanced Materials

Stella Welding Alloys Pietro Galliani Brazing Sentes-BIR Wall Colmonoy Asia General Seleno Huaguang Boway Yuguang Huayin Huale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银钎焊合金 铜钎焊合金 铝钎焊合金 镍钎焊合金 其他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汽车 航空 油和气 电气工业

换热器发展状况

换热器发展现状 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结构,传热面积小、体积较大、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管壳式换热器的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20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生产。在此期间,为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20世纪60年代,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管式换热器[1]。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被推向市场,如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等高效换热器。 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世界换热器产业在技术水平上获得了快速提升,板式换热器日渐崛起。 为了节能降耗, 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要求开发适用不同工业过程要 求的高效能换热设备。因此, 几十年来, 高效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2]。 各国对强化技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见表1[3]。气—液换热器中,液体侧的传热系数大大高于气体强制对流值,即在某些气一气换热器中,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也存在差别, 此时,强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强化技术的主要工作也是针对气体传热工况的。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己内酰胺的理化性质及主要用途 己内酰胺caprolactam (简称CPL) 分子式:C6H11NO 分子量:133.16 结构式: 己内酰胺是ε-氨基己酸H2N(CH2)5COOH分子内缩水而成的内酰胺,又称ε-己内酰胺,它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生产尼龙—6纤维(即锦纶)和尼龙—6工程塑料的单体,可生产尼龙塑料、纤维、及L-赖氨酸等下游产品。它常温下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熔点(CH2)5CONH69~71℃,沸点139℃(12毫米汞柱)、122~124℃(665Pa)、130℃(1599Pa)、165~167℃(2247Pa)。比重:1.05(70%水溶液),熔化热:121.8J/g,蒸发热:487.2J/g。纯己内酰胺的凝固点为69.2℃,在760mmHg时沸点为268.5℃,85℃下密度1010kg/m3。在20℃水中溶解度为100g水溶解82g己内酰胺。受热时起聚合反应,遇火能燃烧。 常温下容易吸湿,有微弱的胺类刺激气味,手触有润滑感,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石油烃、环己烯、氯仿和苯等溶剂。受热时易发生聚合反应。 己内酰胺(CPL)主要用于生产聚己内酰胺纤维树脂,广泛应用在纺织、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

二、市场分析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叫尼龙-6切片,或锦纶-6切片),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尼龙-6切片随着质量和指标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应用领域。世界己内酰胺的消费结构为:工程塑料和食品包装膜占总消费量的25%,尼龙6纤维占总消费量的75%。在尼龙6纤维的消费量中,民用丝(包括运动服、休闲衣、袜子等)的消费量占47%,地毯的消费量占30%,工业丝(包括帘子布、渔网丝等)占23%。在我国,尼龙6纤维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86.2%以上,尼龙6工程塑料占12.2%以上,其它方面的消费量不大,约占1.6%。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达到487.2万吨,巴斯夫、帝斯曼和霍尼韦尔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己内酰胺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总能力的15.1%、12.6%和7.7%。 我国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直到1994年我国引进的两套大型己内酰胺装置建成投产,才使国内己内酰胺的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南京帝斯曼(DSM)东方化工有限公司、石家庄化纤责任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巨化集团公司4家企业生产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为48.7万吨/年。除了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装置采用甲苯法外,其余装置均采用苯法生产工艺。

国内外焊接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国内外焊接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在现代工业中,焊接技术已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和船舶、海洋结构物及压力锅炉,化工容器、’机械制造等产品的建造。就船舶建造而言,焊接工时要占船体建造总工时的30~40%,由此可见,焊接作为一种加工工艺方法在制造业中的重要 作用。为了实现焊接产品或焊接结构生产的高效率、低,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创新新的焊接技术, 国内外焊接技术的新发展 一、电阻点焊 电阻点焊被认为是汽车车身制造中最重要的连接工艺。 二、激光技术和使用激光束加工材料 将激光束焊接与弧焊工艺相结合可以获得一种值得注意的焊接工艺:即CO2激光束与气体保护金属极电弧焊工艺相结合的工艺。采用该工艺,能对不同级别的钢材进行高效率的焊接。 三、等离子弧焊 一种新开发的用于等离子弧焊的焊矩系统,采用反极性电极和选用100~200A焊接电流可以经济有效地焊接铝制零件,焊接质量很好。 四、粉末等离子弧表面堆焊 通过表面堆焊,可以经济有效地制造具有不同特性的零部件。 五、焊接电源 六、机器人和系统 七、热喷涂技术 八、钎焊 九、微连接技术 十一、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焊接 在第十五届焊接和切割国际展览会上在保护气体方面,建议针对被焊材料和焊接要求的确定所需气体和精细调制的混合气体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了。主要的研发特点是关注改善润湿性能、提高焊接速度和优化焊缝成形。 十二、细晶粒结构钢和高强度钢的焊接 国外新技术开发实例:1,肯倍Wise?焊接工艺软件 -- 更富成效的焊接解决方 案 全球知名的焊接解决方案提供商--芬兰肯倍公司(Kemppi Oy)推出全新智能焊接工艺软件Wise TM。该系列软件与肯倍最新FastMig Pulse与KempArc Pulse 焊接设备配套使用,可提供更多专业功能。 Wise TM系列软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造船与海洋工程、汽车厂等各种焊接领域,

换热器分类及发展趋势

换热器的种类及各种发展趋势 一、按照传统方式的不同,换热设备可分为三类: 1.混合式换热器 利用冷、热流体直接能与混合的作用进行热量的交换这类交换器的结构简单、但价便宜、常做成塔状。两种容许完全混合且不同温度的介质,在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完成其热量的传递。 例如:冷水塔(凉水塔)、造粒塔、气流干燥装置、流化床等。 2.蓄热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能量传递是通过格子砖或填料等蓄热体来完成的。首先让热流体通过,把热量积蓄在蓄热体中,然后再让冷流体通过,把热量带走。由于两种流体交变转换输入,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小部分流体相互掺和的现象,造成流体的“污染”。 蓄热式换热器结构紧凑、价格便宜、单位体积传热面大,故较适用于气——气热交换的场合。主要用于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原料气转化和空气余热。回转蓄热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是实现连续操作,换热器中的蓄热体一般采用成型板片或金属丝网组装的扇形柜内,其外部由金属壳体密封,并以每分1~4转得慢速转动进行连续换热。 3、间壁式换热器 所谓间壁式换热器,是指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在固定的壁面(称为传热面)相隔的空间里流动,通过璧面得导热和壁表面的对流换热进行热量的传递。参加换热的流体不会混合,传递过程连续而稳定地进行。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面大多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制造。在某些场合由于防腐的需要,也有用非金属(如石墨,聚四乙烯等)制造的。这是工业制造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类换热器。冷、热流体被一固体壁面隔开通过璧面进行传热。按照传热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可分为: (1)管式换热器: 如套管式、螺旋管式、管壳式、热管式等。 (2)板面式换热器: 如板式、螺旋板式,、板壳式等。 (3)扩展表面式换热器: 如板翅式、管翅式、强化的传热管等。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摘要:本文就中国能源建设面临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结合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及相关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对国内外煤炭储量、产量及市场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对煤化工技术进展及前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我公司未来发展提前寻找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产品,指出了煤化工产业将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预见,煤炭的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将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必由之路,现代煤化工在中国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 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数据统计,2006年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全球总计9090.64亿吨,可采年限为147年。总体上看,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 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70%以上。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拥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大约70个,其中储量较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波兰和南非地区,它们的储量总和占世界的88%。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0%集中在美国(25%)、前苏联(23%)和中国(12%),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南非4个国家共占29%。根据2006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美国以2446亿吨储量稳坐头把席位,俄罗斯以1570亿吨储量排第二位,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145和924亿吨排第三、四位。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和巴西占据第五到第十位。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焊接技术 发展 现状 及发展趋势

焊接技术的发展及使用情况 姓名:xxx 学号:20100226x Xxxx学院 摘要:机械工业是为所有的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交通运输业提供机器和装备的工业。在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行设和制造效能高、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容量大、成本低的机器和设备的问题十分重要。本文所介绍的焊接技术作为一种加工工创新新的焊接技术,艺,在机械行业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工业中,焊接技术已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和船舶、海洋结构物及压力锅炉,化工容器、’机械制造等产品的建造。就船舶建造而言,焊接工时要占船体建造总工时的30~40%。为了实现焊接产品或焊接结构生产的高效率、低,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 关键词:压力焊熔化焊钎焊 一、焊接技术的发展历史 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中国最古代早的焊接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在商朝时期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19世纪末,当Oscar Kjellberg成立伊萨公

司以探索他发明的涂层焊条时,伊萨从一开始就和电弧焊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19世纪80年代,焊接只用于铁匠锻造上。工业化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焊接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影响。基本焊接方法—电阻焊、气焊和电弧焊都是在一战前相继出现。但20世纪早期,气体焊接切割在制造和修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过些年后,电焊得到了同样的认可。 (1)压力焊 压力焊,对焊件待焊处加压或加压又加热,最后在压力下焊接的方法,如:电阻焊,摩擦焊,冷压焊等[1]。 。近代首例电阻焊实例是在1856年。James Joule(Joule加热原理发明者)成功用电阻加热法对一捆铜丝进行了熔化焊接。第1台电阻焊机用于对接焊。1886年,英国的Elihu Thomson造出了第1个焊接变压器并在来年为此项工艺申请了专利。该变压器在2V空载电压时能产生200A电流输出。此后,Thomson又发明了点焊机、缝焊机、凸焊机以及闪光对焊机,后来点焊成为电阻焊最常用的方法,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和对其它许多金属片的焊接上。1964年,Unimation生产的首批用于电阻点焊的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公司使用。(2)熔化焊 熔化焊,将焊件待焊处加热至融化状态,冷凝固后焊接的方法,如: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氩弧焊等。 1888年,俄罗斯发明了手工电弧焊接技术,使用无药皮的裸露金属棒来产生保护气体。直到20世纪初,在瑞典发明卡尔伯格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876289.html,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伟胜李玉保王守荣等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8期 摘要:大肠杆菌病为畜牧养殖业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进行控 制。随着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急需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噬菌体是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分离纯化方法、保存方法、形态、pH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分子生物学以及应用方面作了简要概述,并对以后的科研和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志码: A[HK]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08-03 近年来,由于畜牧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升高 [1],同时,抗生素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宿主专一、不产生耐药性 [2]、使用安全 [3-4]等优势,在美国已应用于儿童腹泻疾病的治疗 [5]。因此,噬菌体有望在防控畜牧业肠道性疾病中替代抗生素。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和保存方法、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大肠杆菌噬菌体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 目前研究发现的病毒种类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是噬菌体 [6]。大肠杆菌噬菌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普遍存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多种大肠杆菌噬菌体,并对所分离的噬菌体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在养殖场的鸡粪 [7-8]和污水中 [9],以不同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不同种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养猪场的粪便中,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 为宿主菌分离并纯化了1株噬菌体PK88-4 [10];在城市的污水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为宿主菌分离出裂性噬菌体 [11]。此外,在医院的污水中,用大肠杆菌E1~E17共17种细菌做指示菌分离出1种广谱噬菌体IME11 [12]。 2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对于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大致可以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纯化4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包含1种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状况将不同方法组合,进而得到最佳的分离纯化方法。

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换热器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结构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也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独的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石化、煤炭工业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等。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换热器的分类,各种换热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对目前换热器的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1换热器的分类方式 随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各种换热器层出不穷,难以对其进行具体、统一的划分。虽然如此,所有的换热器仍可按照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来加以区分,具体如下。 按照用途来分:预热器(或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等。 按照制造热交换器的材料来分:金属的、瓷的、塑料的、石墨的、玻璃的等。 按照温度状况来分:温度工况稳定的热交换器,热流大小以及在指定热交换区域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温度工况不稳定的热交换器,传热面上的热流和温度都随时间改变。 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来分: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