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笔记以及影片分析

电视专题片笔记以及影片分析
电视专题片笔记以及影片分析

电视专题片笔记

第一章电视专题片概述

1、关于电视专题节目的说法

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他们没什么其别,只是同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而已。

独立说: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各自成为独立的节目类型,真实性是他们的生命,但是专题片允许主管表现,纪录片则排斥。

从属说: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互为从属,尤其是纪录片,他是专题节目或专题栏目常用形式。

怪胎说:认为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怪胎,这种画面加解说的作品就不应该存在。

2、专题节目

报道类:纪实型、创意型、访谈型、讲话型。

栏目类:对象型、公共型、服务型。

非栏目类:系列节目、特别节目。

其他类:连续节目、竞赛节目。

1993年开始《望长城》重新确立了电视纪实美学。

第二章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

第一节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

1、专题片:以声画对位的解说词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叙结合的节目。

纪录片:以声画合一的现场实景为主体拍摄的纪实风格的节目。

例:对比大型纪录片《毛泽东》和大型文献艺术专题片《独领风骚》,都是对毛泽东诗词的表现。

2、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

(1)反映生活的方式

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让事实本身说话;

专题片在反映生活时具有主观意识的渗透。

纪录片则强调以事信人;

专题片则强调以理服人。

(2)表现生活手段的不同

专题片可以运用隐喻、对比等表现手法;

纪录片挖掘艺术本身声、光、色等表现手法。

(3)时空处理不同

纪录片是用现在进行时表现用当下的事去反映折射当年的事。

专题片则可以表现过去时,将来时等各种时空。

(4)镜头运用

纪录片是记录的现在进行时,较多的运用跟拍,抓拍等手法。

专题片在镜头运用上更加灵活。

(5)结构形态不同

纪录片是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

专题片是以主题思想为依据,材料的不同连接形成统一整体。

以上五个方面都体现了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纪录片更多的是展示生活,而专题片则更加注

重解释思想。

基于此,我们给专题片的一个定义:

电视专题片是从一定的主题出发,以解说为主导,用思想的逻辑对现实中拍摄或从历史资料中选择声像素材进行创造性编排的节目类型。

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特征

(1)主题的单一想与表达的深入性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比较单一

主题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多集制

(2)题材的指向性与表现多样的统一

(3)取材的真实性和加工的艺术性

第二章中国电视片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电视片的发端(1958~1965)

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

播出节目:(1)直播座谈会

(2)诗朗诵、舞蹈《四小天鹅》

(3)科教片《电视》

(4)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

新闻、文艺、专题三种类型节目三足鼎立。

第一部专题片是1958年国庆节拍摄的20分钟的专题片。

早期用胶片拍摄,有声拷贝播出:

《收租院》1965年36分钟

《长江行》1963年30分钟

《欢乐的新疆》1964年25分钟

《芦笛岩》1964年15分钟

第二节电视专题片在困难中发展(1966~1976)

1966~1976年是中国电视的停滞期,但困难中也出现了优秀作品:

《三口大锅闹革命》1970

《深山养路工》1974

《下课以后》1974

《向青石山要水》1974

《人民好总理》1976

第三节中国电视的初步繁荣和文体自觉(1978~1992)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9年8月18日到27日首次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召开,电影归文化部管理

1980年10月7日到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会议,提出了“自己走路”的方针(1)报道型专题片影响广泛

《人民子弟兵》《祖国各地》

(2)大型系列片的出现是电视专题片大发展的突出标志

例:与日本NHK合拍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

(3)电视音乐片

例:《哈尔滨的夏天》

《啊!草原》

《葛洲坝交响音乐》

《松花湖金秋》

《桃花源》

(4)抒情散文形式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盛行一时

例:《松》

《荷叶颂》

《长白山》

《雕塑家刘焕章》

《西藏的诱惑》

(5)政论片的热播

例:《迎接挑战》1985

《让历史告诉未来》1987

《河殇》1988

《世纪行》1989

第四节中国电视新的发展(1993~今)

1993年纪录片的崛起,使得纪录片与专题片分开发展

1993年中国电视进入了栏目化时代

(1)电视专题栏目不断发展,品种繁多齐全

例:《夕阳红》《半边天》

(2)选题的系列化日益明显

例:《探索?发现》

(3)文化型电视专题节目成为创作热点

例:《苏园六记》《江南》

(4)艺术手法表现进一步丰富

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3D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与可能,提升了艺术表达水准。

第三章电视专题片的类型

按节目形态可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

1、纪实型

(1)新闻性专题

往往对一个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重要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用声画结合的方式真实地记录,全面的表现出来。

例:《新闻调查》

(2)文献性专题

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电视报道的多种手段,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一个阶段的历史进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回顾,审视。

例:《百年光影》《百年越剧》《百年板声》《独领风骚》

(3)文化性专题

除了其纪实型节目的一般特点外,必须讲究知识性,文化性和历史内涵,强调节目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苏园六记》

(4)综合性专题

对某一种事件做全面的概括性介绍

例:《古琴》《世界电影回顾》

2、创意型

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

(1)抒情性电视专题

例:《表情湘西》

(2)表现性电视专题

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除去运用“再现”的手法展现生活之外还可以运用“表现”的方式,增强作品的诗意。

例:《美在广西》

(3)哲理性电视专题

其创作最终归宿体现一种思想意念,构成了作品的灵魂。

例:《七弦的风骚》

(4)愉悦性电视专题

3、政论型

往往取材于重大课题,除了对现象的表现外,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1)评述性电视专题

节目采用“评论”和“叙述”的手段,客观报道析评判定它的基本特征。

例:《焦点访谈》

(2)思辨性电视专题

根据某种客观存在,提出,分析,思考问题,带有强烈思辨色彩的的专题节目,多角度引领观众思考。

(3)论证性电视专题

兼具评述性、思辨性电视专题节目的某些特征,更强调结论结果。

例:《河殇》

4、访谈型

都是以访问谈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视角表现鲜明的主题

(1)对话性电视专题节目

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主持和嘉宾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引导话题。

例:《对话》

(2)专访性电视专题节目

往往以被采访对象为重点,嘉宾是主导,主角。

例:《艺术人生》《鲁豫有约》

(3)座谈性电视专题节目

此类节目是多对多,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各自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主次之分,促进对话问题的深入探讨

例:《实话实说》《一虎一席谈》

第四章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流程

一、制作流程

(一)深入生活实际,了解文化艺术生活实际,了解观众需求,积累素材,初步形成选题方向。

(二)根据初步选题对初步选题内容和对象进行初步采访,已确定选题。

(三)选题申报和论证

(四)选题通过后,写出初步创意脚本方案和拍摄计划草案。

(五)与拍摄对象写上拍摄计划,制定拍摄计划。

(六)拍摄准备工作

(七)进入实际拍摄和采访

(八)拍摄素材整理,相关影音资料准备

(九)后期编辑和解说词的写作

(十)节目初审和修改,节目终审与合成,入库播出

(十一)节目质量与传播效果的评估

(十二)建立节目资料档案

二、前期准备

1、选题通过后,初步是拍摄创意文本的确定

例:《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编导大纲

2、拍摄准备

(1)主创人员与其他创作部门的沟通

(2)相应摄录设备的准备与调试

(3)视听材料、资料的准备

(4)拟定拍摄工作计划

三、拍摄阶段

1、我们应但根据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即兴创作

2、在拍摄时,我们应尽量拍全,拍足,拍精,避免补拍

3、采访时采取时空的采访形式

(1)随机时空采访相对生动活泼

(2)独白时空式采访相当于电影中的人物独白

例:《???》中对杨丽萍的采访。

独白时空采访,在表现思想内容很重要时,较多采用这种形式。

四、后期制作

1、后期制作

(1)收集整理材料,认真整理好场记

(2)根据节目构思写脚本

(3)根据脚本进行后期剪辑与制作

(4)根据不同要求审查,修改

2、作品传播与评估

(确定节目等级)

(1)收视率调查:A、日记本式调查B、收视率调查仪器

(2)资料的归档:A、粗编版的归档B、播出版归档

第五章选题的制定与优化

第一节电视专题选题的制定

1、从栏目定位出发制定选题

例:同样是讲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对比《讲述》《东方之子》《艺术人生》三个节目。

由于栏目定位不同,在选材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会存在差异。

2、根据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制定选题

3、根据观众的需要制定选题

4、在制定选题时,充分考虑可利用的编创条件

(1)外部条件:

题材的报道为有关法律和政策所允许

为社会道德观念及文化环境允许

(2)内部条件:

媒介具备该选题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具备必要的机制。

第二节选题制定的方法

1、选题价值属性的分析

是指电视文艺专题所选择客观事实较之其他事实应该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新闻价值或社会意义。

对比:A、背景信息分析

B、前瞻信息分析

C、关联信息分析

(价值是在综合对比中产生的)

2、创作可用资源的分析

A、人力资源

B、保障系统

C、传播符号

3、媒介环境的分析

A、政策性信息

B、竞争者信息

4、受众的需求

A、需要性信息:确定选题时考虑观众的需要

B、期望性信息:受众对媒介满足其需要的期望与要求

第三节操作方法

(1)创新思维法

(2)联想思维法例:《北纬30度》

(3)逆向思维法例:崔永元《电影传奇》

(4)系统法使自己在某一领域长期关注,形成自己在此领域的观念

(5)来稿筛选法

(6)征稿法例:《第十放映室》

(7)超前预设法

第六章电视专题结构

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部安排

第一节电视专题结构的要求

1,、完整统一

电视作品全面的反映生活事实,结构的完整性,在完整的同时,各个内在部分有机统一2、严谨均衡

内容划分合理,布局安排恰当,条理清晰

(1)围绕主题精选素材,合理均衡使用,突出重点,兴趣点,情绪点。

(2)内容时间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不是绝对平均分配

(3)各种手法的均衡使用

3、新颖合理

善于吸收各类节目的形式

第二节电视专题结构的步骤

1、理清思路,依理定型

根据立意特点合理安排框架

例:《苏园六记》

2、安排层次,清晰条例

就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层次的整体布局推进并不是随心所欲地

层次间的关系A、并列关系B、递进关系C、对立关系

3、设置照应,安排过渡

是为了强化作品的整体感

过渡方式:(1)用解说词过渡

(2)利用编辑画面过渡

(3)利用声音过渡

(4)利用电子特效过渡

(5)利用字幕过渡

照应:(1)题文照应例:《西藏的诱惑》

(2)首尾照应例:《美在广西》

(3)首尾照应

4、瞻前顾后,调整结构

从全局角度进行调整,使安排更加合理。

看层次是否清晰,有无缺少或多余之处,是否达到各论点的证明要求。

第三节电视专题片常见结构样式

1、时序结构

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来安排结构。

(1)事物发生发展进展比较明显,使用时序结构,抓住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作为结构点。

(2)有些题材时间进展不明显或涉及面比较多,我们强化其中时间进程,或选用其中一个。

2、空间结构

按照地域地理的不同分布来排列和搭配专题中各个部分内容。

例:《故宫》

3、主题结构

例:《北京记忆》

4、集纳结构

内容相对分散也相对独立,犹如堆积木

例:《湘西,昨天的回响》

《飘白云的河》

《那晒楼,那码头》

《留住手艺》

5、平行结构

(1)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相互独立,互相展开。

例:电影《奇袭》

军教片《奇袭武陵桥》

(2)两条线并行

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第七章电视专题片的节奏

第一节节奏要素

(一)时间要素

1、音乐

音乐本身有明显的节奏,乐音强弱,频率高低,节拍长短,都产生强烈的节奏。

例:《江苏宣传片》将茉莉花作为贯穿始终的元素。

2、解说

与画面配合的解说词具有内容本身的节奏,语言技巧的使用可以赋予语调,音高等的变化,产生独特的节奏感。

3、音响

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都具有自身内在的节奏。

例:《江苏宣传片》中寒山寺那幽扬的钟声。

(二)空间要素

1、景别

画面中被摄主体占有画面面积范围的大小。

例:《巴顿将军》中两级镜头的运用。

2、焦距

(三)时空要素

不同的运动形式:

1、主体运动

2、摄影机运动

3、拍摄速率

4、剪接率

单位时间内镜头数量的多少,通常剪接率越高,节奏越快。

例:《小孔大世界》

(四)叙事元素

1、情节发展的内部联系

2、人物内心的情绪起伏

3、创作者的思绪波澜

第八章电视专题节目的表现元素

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主持语言

第一节视觉语言

1、画面语言

具有记录功能、表意功能、造型功能

例:《故宫100》第一集中的镜子

《辛亥》墙上的投影

2、屏幕字幕语言

广义上讲电视字幕包括纯粹的文字字幕和图形字幕,娱乐节目中也把卡通的符号表情运用到字幕中。

作用:

(1)表现画面和声音不易表现的内容,可以增加声画之外的新内容,对声画做了有益的补充,在有限的时空内表达更多的内容。

例:《中国江苏》中的文字信息。

(2)帮助了解作品的内容,解释作品的内涵,提前了解电视作品的主题。

例:《西藏的诱惑》里的题记

(3)可以替代某些声画元素,让字幕表情达意,从而起到调节节奏,吸引观众注意力。如标题性字幕、说明性字幕、插入性字幕、评论性字幕

例:《庐山》

(4)实现表达手法的文学化,使表达更加幽默、含蓄、深刻。

例:《中国新音乐》中的字幕

使用字幕时注意:

(1)字体的选用

(2)色彩的运用

(3)字幕的编排与画面相协调

(4)字幕的出入方式选择应当有创意

第二节听觉语言

有声语言、音乐、音响

第三节主持语言

主持语言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包括主持人肢体的语言。

主持人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的作用:

(1)作为实现电视节目内容上的一种形式上的操作人,为了完成相应的节目构思而活跃在电视节目拍摄现场,并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主持人的活动构成电视内容的组成部分。

例:《电影传奇》中主持人的角色扮演。

(2)合理艺术的主持人语言——

(3)联系前后节目,把握节目节奏

例:《档案》主持人的作用集于一身,综合利用,形成了栏目的独特特征和风格。

第九章叙事抒情议论

第一节电视专题片的叙事

1、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特点

(1)电视专题片叙事的真实性

真实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艺术真实,是对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反应。

对于电视专题片,真实不仅要反映生活本质规律,而且是各个要素都要真实。(2)电视专题片叙事的片段性

根据主题表达需要只截取事件的片段,电视专题片叙事的不是完整的事,而是其中的一个点。

(3)电视专题片叙事的开放性

叙事是在统一的逻辑下展开的,由于目的是情感的抒发,主题的表达,所以所有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4)电视专题片叙事符号的多元复杂

再多手段的表现手法下,给表达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2、注意

(1)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选取合适的叙事者,形成作品的独特视角。

①主观视角

与主观镜头是一致的,以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或创作者的口吻直接观察生活和抒情的角度。

例:《辛亥》用第一人称

②客观视角

它是一种在旁观者的立场,依据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再现生活的视角。

例:《外滩》电视版

③主客观视角

主客结合的特殊角度,就是在客观中插入主管表现,或在主观视角中插入客观叙述。

(2)抓住兴奋点、动情点,进行叙事节点的选取与设计

(3)根据作品的需要,做好“叙事断点”的表现。

常用方法:

①用空镜头进行处理

②用事后采访的方法

③“真实再现”的手法

例:《娄山关战役》中老红军的采访

第二节真实再现

关于真实再现有两层含义:

A、电视影像的记录功能

B、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

由于无法记录下当时的影像,为了让观众有一种真实的感受,而采取扮演的方式混合在真实事件当中。

1、真实再现的特点

(1)本质上,真实再现是一种新的虚构手法,它不同于纪录片简单的搬演或重构,也区别于一般的剧情片。

(2)从标新形态上看具有片段化、白描化和虚拟化

①片段化

只是一些并不连贯的碎片,只有借以解说词的连贯才能让观众理解。

例:《复活的军团》

②白描化

A、真实再现,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B、真实再现只求简练的传达出历史氛围或事件经过,而避免太实的再现。

③虚拟化

为了讲述尽可能吸引人的故事,而真实再现中的故事则要有事实依据。

例:《寻找失落的年表》

2、真实再现的手法

(1)局部暗示

设计特写镜头或主观镜头,达到暗示过去时空或某个环节的目的。

①局部法

局部(特写)代替整个事物的作法

②主观镜头法

镜头视点直接代表片中人物的视点的拍摄的镜头

③剪影法

画面的表现力主要集中于鲜明的轮廓

例:《复活的军团》

(2)场景重现

例:《1405——郑和下西洋》

(3)戏剧再现

A、细节型

利用细节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戏剧化体现

B、情节型

例:《狙击手》借助于解说来完成叙事

3、真实再现的作用

(1)真实再现可以弥补其他手段的不足

(2)真实再现能够缝合叙事

(3)真实再现能够表现情感

4、真实再现艺术化的表现空间

(1)色彩——非自然的色彩

(2)镜头角度——非常规化角度

(3)人物——符号化的,非性格化的人物

例:《狙击手》

(4)环境——抽象的,非细节化的环境

例:《复活的军团》

《狙击手》

(5)情节——非逻辑化情节

例:《狙击手》

导学堂纪录片精选——复活的军团

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往往在内容上过于深沉和凝重,在表现手法上较为沉闷和单一。然而《复活的军团》通过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影像造型以及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既对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进行了现时的影像还原,又摆脱了对声音与文字的依赖。用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用发现的态度去追寻了事实的真相,再现了一段辉煌而壮丽的历史。

一、真实美《复活的军团》对情景再现的恰当运用使得纪录片展现出一种整体的

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亮点。

变了以往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中画面叙事能力弱、情节性差、以人物采访和考古文物静态展示

;使叙事有张有弛;而且使故事情节富于节奏变化;具有极强的可视性。

片中关于荆轲刺秦、秦军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个叫喜的秦国人的生活等场景都通过演员真实的扮演,对历史镜像进行了逼真的再现。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二、视觉美《复活的军团》借鉴一些电影的造型元素。通过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达到强烈的视觉美感,这种手法的运用构成了该片的最大一个亮点。

第一、画面考究。镜头处理和光影的运用追求极致。片中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拍摄还是活动场面的展现,在画面构图上都极其讲究。片中比较常见的手法之一就是空镜头的运用。如千里荒原、落日余晖和城楼剪影等天空的比例占多大、拍摄的主体具体所处的位置以及镜头中的推、拉、摇、移都恰到好处令人叫绝。意味深长的空镜头不仅起到缓和节奏的作

点:如秦始皇加冕时的面部就用了显现人物轮廓的侧光来展现秦始皇的威严和王者之气。

第二、通过视角镜头与音乐音响来营造独特的意境。如拍摄手持秦弩的骑兵和奔涌而来的战车时都用了仰拍的手法。从而强化了秦军的勇猛强悍和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精神。对秦始皇的抑拍和六国朝丞的俯拍以及对商鞅、司马迁等的平视拍摄等都极好的衬托了人物形象。伴随故事叙述的跌宕起伏、不同的背景音乐适时而起高亢悲壮的音乐和极具渲染力的音响烘托了战场厮杀的惨烈。

第三、蒙太奇的镜头剪辑使叙事节奏富于变化。

《复活的军团》在镜头叙事上主要是由情景再现、电脑三维动画、历史文物或遗迹

事在动静结合和虚实相间中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例如:在介绍秦国的军用道路“直道”时先是一组对“直道”遗迹的画面展示,然后更直观的视觉印象。接着在点出“直道”的特殊称谓之际画面又转到《史记》中对“直道”进行介绍的画面上,再往后一段情景再现对秦军飞奔在“直道”上的场景予以生动再现。这些不同表现方式的巧妙组接、镜头剪辑使整个片子的节奏舒缓有致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第四、整体结构及悬念设计的独特蕴味。《复活的军团》在叙事结构上主要以纵向的线性叙事为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层层铺开。全片分为六集。分别讲述秦军的一个

自然、使全篇叙事清晰、逻辑严密、节奏明快。每一集在结构上主要起着入题和统摄全篇的

用疑问式的解说方式自然引出下一集的内容。片子紧紧围绕秦军这个主体对其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一一的展示显示出极强的逻辑性。在每一集的故事叙述中抛出许多的小疑问,设置诸

多悬念,在这样不断的设问和不断的释疑过程中,庞杂的叙事有条不紊地展开。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引领着观众一步步深入的去了解秦始皇,了解秦军,了解历史。

《复活的军团》通过真实的再现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2000多年前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和自豪的历史

简评电视宣传片《美在广西》

在龙脊梯田的大雾渐散的全景中,云水相应,歌谣四起,云袂飘飘下的一层层的梯田在航拍的大全景下一览无遗,恍如仙境的隔世一瞥,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这句“桃花源里可耕田?”

漓江之上,有一扁舟,切镜头之后,三舟共济,渔火东流。煤油灯与水鸟的近景凸显一种安谧与静美,然后,飞鸟掠水而去,划开了一道漓江的水,摇镜头与中景的美妙结合,让漓江在静动之间,尽显独有的秀美。随后,摇镜头展现的大全景中,三扁舟被山水揽入怀中,这时,人对水,对自然的依恋完美体现,和谐之美便在桂林的画面上平铺开来。

程阳风雨桥栏杆使用了对角线构图,其中画面的一虚一实,特写的花纹,无一不有独特的韵味。此时,多用摇臂,镜头的上下摇动,中景、远景的结合运用给人一些完整的画面,和一部分细节,瀑布的秀美完全用被展现出来,不过,瀑布的壮美中略带着一份女性的柔美,这是绿色装饰的缘故。

唱山歌小姑娘脸部的特写让人在无形之中对广西风光多了一些憧憬,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人文景色。所以,镜头带我们来到了黄姚古

镇,古居和村民在摇镜头中一一展现,或是近景、或是中景、或是全景,景别的综合运用带我们去了一个简朴却又繁华的古镇。

远景画面定在北海银滩上的时候,红绸、蓝海对比强烈。近景中忽然跳入的人脚踏在沙滩上,随着镜头的往上摇,一个小伙子跑向远方。女孩子骑马飞奔,航拍的运用使摄像机的机位提升的更高,这时,一幅大全景让我们对北海银滩更加深了一份欣赏和理解。

影片第二部分一开始的人物的脸部特写镜头很有意义,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有特色,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朴素,姑娘的甜美清秀,这些都表现了当地的民风。

当鲜红的花瓣飘荡在身着黑色衣服姑娘当中的时侯,本身就是一种颜色的对比,而俯拍镜头下的一张张干净秀美的脸庞,则如一汪汪清澈的山泉,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酌。在这群姑娘织完壮锦,将壮锦抛出窗外时,仰拍镜头的得体运用,让壮锦在高速镜头下慢慢下落,让人忍不住的想要留住即将消失的美好。

由青翠的香蕉园的大全景切到金黄的油菜花的全景,摇镜头过后的近景,小姑娘粉红色的小褂和背后的满筐的大红的辣椒让画面的颜色顿时丰富了起来,镜头使用近景跟拍小姑娘让人更鲜活的感受到浓浓的油菜花香。

外滩》:文献纪录片的新界碑

上个月电影节期间,在MIDA的开幕式上看了影院版文献纪录片《外滩》,感觉不错。出品方很友善,没向我提什么要求,看完就让走了。这让我感到很舒服,

不像有的片方,请你去看,目的就逼你违心说好听的,搞得像绑架。他们不知道,我这人忒没职业道德,看你的,吃你的,拿点你的,该骂还照骂。最好以后别理我这种人。但对《外滩》这部片子,我倒真想为它说点什么,尽管片方并未给我任何这方面的暗示。片子用叶澄衷、杜月笙、周璇、李香兰等几位海派名流的小故事,将上海开埠以来百余年的历史沧桑用一种具体而又感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影片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国产纪录片解说词加资料画面的叙事陈套,大量使用演员表演进行情景再现,显然是想让影片抽象的历史叙述,以一种更便于观众的欣赏和消费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做法,应该说也是目前国内纪录片商业化大潮的一种投影。我对片子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影片的历史观,尤其是针对上海叙事的历史观,基本上从传统左翼史观众解放了出来。传统左翼史观通常援用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视角,把西方殖民势力看成是近代中国历史灾难的渊薮。于上海开埠之初渐次涌入的西方资本,在左翼史观看来,是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暗无天日的万恶之源。但在《外滩》当中,这一叙事立场被颠覆了过来。在影片第一个段落中,19世纪中叶,还是黄浦江畔一个小艄公的叶澄衷,因为为一个洋人主顾捡回了遗失在船舱里的公文包而受到这位西方生意人的点化。由此,叶澄衷渐渐步入商途,并最终发展成上海滩上第一代首屈一指的民族资本大亨。在这里,很显然,西方商人不再具有国产影视剧中常见的“帝国主义者”的邪恶嘴脸,相反,他被塑造成了一个第一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启蒙者角色。他不但慷慨地资助了叶澄衷开设五金铺,同时,也将一种彼时中国民众闻所未闻的现代商业理念灌输到第一批现代中国商人的心里。第二点:影片摆脱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宏大视角,而是改用了一套比较微观的、人性化的叙事态度,将城市历史的进程与几个海上名人的个体命运结合在一起,从这几个人物的个体遭际,来折射这座城市兴衰荣辱。这样一来,影片既不失同类题材影片所追摹的史诗气象,又避免了宏大历史叙事掩盖、乃至淹没个体命运的叙事缺憾。其中让我比较感动的是上海海关首任长官,英国人赫德,对于上海爱恨交织的复杂胸怀。赫德是最早发现上海这座城市发展潜力的人。他在上海开埠之初任职于上海海关,对五埠通商采取了一套相当宽松的刺激政策。使得无数在此经商的中外商贾受惠于兹。然而,赫德新政是他的祖国英国颇感不满,他们甚至嘲讽赫德忘了自己祖国而变成了一个中国人。晚年的赫德在种种误解和不满中告老还乡,为中国人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历史箴言:“如果中国选择变革,她将成为世界的领袖;如果中国不能变革,她将沦为列强的奴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恰恰印证着赫德这句力透今古的警世预言。片中还涉及到抗战时期孤岛沦陷之后,华映著名影星李香兰的故事。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是出生、成长于上海的一代日本名媛。尽管她天生丽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最终还是无法逃避汉奸的罪名,让她挣扎徘徊在中日两个民族的夹缝中,饱尝由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彼此分裂所带来的巨大煎熬。由此不难发现,影片大体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和政论模式,采用了一种更为感性和世俗化的视角,将历史兴衰与个人城市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使得历史叙事充满了感性的温度。包括个人成功的喜悦,他们的挫败感,以及他们悲喜交集、五味杂陈的心理律动,最终都成了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历史与文化经验。第三,这部关于上海的影片与贾樟柯的《海上传奇》一样,也是由一批来自北方的制作团队打造而成,因而他们对上海的呈现,显现出一种明显的外部视线。这种外部视线,在叙事上形成了与《海上传奇》一样的“片段性”、“拼贴性”甚至是一种“碎片化”的特征。表面看,这一特征似乎缺乏一种整体观和系统的概括性,但恰恰又是它,为

影片形成了一种更便于人们观察和理解上海的视

野。在这个问题上,据我的观察,上海本地创作者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应有的紧张。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内在于这座城市,熟悉它,了解它,热爱它,因此对这座城市便理应拥有一种比外来者更为“深刻”、“细致”、乃至“高屋建瓴”的掌握和认知。而实际上,当代城市生活和文化样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早已远远超出了用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一座城市所谓“本质”的程度。它甚至已经改写了哲学上关于“本质”的定义。没有什么先在的“本质”,即使有,所谓“本质”,自身也是多元化和繁复,并且变幻不拘地。站在不同的立场,处于不同的角度,我们获得的只是关于所谓“本质”的某些零星侧面。没有人能够声称他能把握一座城市的“本质”,这就如我们看泰山时,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能把握它的全貌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声称自己掌握了所谓“本质”和“真相”的声音,都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谎言。在这个问题上,那些无法把握、甚至无以捉摸这座城市的外来者,反而拥有了一种更为放松,更为宏阔的视线。他们对于上海那种碎片式的、拼贴式的呈现方式,对于上海文化、历史和生活而言,不一定具有全局性或系统性,但正是这种如同无数破碎镜片中的影像一样的呈现,才最终能以它们彼此的交相辉映,为上海这座城市提炼出一道最显眼、最闪亮的文化风景。第四、本片用演员表演再现情景的手法,对于中国早已僵化的纪录片创作观念来说,也意味着一次新的解放。在某些人看来,纪录片的使命是追索历史或事实的“所谓”真相,因此,他们将通常都将“搬演”和“情景再现”视为一种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禁忌,更不用说让演员进行替身表演了。我曾经在课堂上听到某位教授正襟危坐地告诉童鞋们,这样的才是纪录片,那样的就不是。这让我感到很疑惑,究竟是谁在为纪录片下定义呢?纪录片和故事片的边界究竟应该被放置在哪里更为合适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所谓“文无定法”,这世上能真正为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如果说“搬演”是遮盖纪录片所谓“真相”的元凶,但历史却告诉你,弗拉哈迪当年拍摄早期纪录片经典《北方那努克》的基本手法就是“扮演”。有谁又能否认《北方那努克》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故事片呢?近年来,在纪录片商业化大潮的裹挟下,尤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发现频道等强大商业运作背景下,纪录片创作手法早就超越了原有的轨道。也许美国人是这世上最不循规蹈矩的人了,他们的实践永远先行于概念和定义,他才不会管你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不是纪录片。因此才有了布里埃

尔-兰杰《总统之死》这样四不像的怪胎。不过这些跨界之作无不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这又仿佛给奄奄一息的国产纪录片打了一剂强心针。于是,我们便有了《故宫》、《圆明园》,直至去年的《玄奘法师》和今年的《外滩》。可见,国产纪录片现在也是用手脚来指挥脑袋,不管好不好听,但至少给国产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比较起来,教师里那些研究纪录片的腐儒们,倒是应了陈道明在《唐山大地震》里的一句台词,大学里也出了许多废物,不幸事实正是如此。最后,还是要说说影片的不足。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文献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的地方,还是应该有比较扎实的历史文献作为基础。这方面《玄奘大师》似有明显不足,所据文献寥寥不说,大概作者自己演绎的部分稍显多了一些,极易混淆不明就里的观众视听。在《外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便是周璇与丈夫严华的婚姻危机,影片沿用已经过世了的老演员顾也鲁回忆录中的说法,认为是周璇与韩非关系过于密切,引起严华嫉妒所致。这种说法,可以姑妄听之,不过作为一种历史事实来加以陈述,恐怕很难经得起考证地挑战。至少在我治电影史十多年的经历中,尚未看到有关旁证材料。其次,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画面中显现出的一切,包括服装、道具、场景都会流露出造假的痕迹。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唐山大地震》前半段是值得表扬的,历史氛围的营造十分逼真,也显示出了制作团对的专业品质。但是《外滩》在这个问题上似有不逮。尤其在几个洋人身上的制服,一看就知道是从车墩基地借出来的戏服,不仅不贴身,同时也与历史本身多有距离。所以我觉得这种真人扮演的文献性纪录片将在未来成为一个创作陷阱。假如有一两部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影片问世,势必引起国人蜂拥效仿,但是搞不好,这种一窝蜂上马的结果,就会扼杀这种刚刚起步的新兴片,不仅使它偏离纪录片的轨道,并且还有堕落成为一部劣质故事片的危险。但愿此话不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总是把剧情片和纪录片分得很清楚。尽管它们都同属一门,彼此乃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它们是电影的不同种类,骨子里却流着同一家族的血液。然而,对于纪录片,我一直是另眼看待,并不认为它是真正的电影。观影感觉上,与真人或动画影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近几年,随着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问世,我对它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今年,由周兵导演的纪录片《外滩轶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慕名看完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最大感受:纪录片,原来也可以拍的如此精彩!

外滩(英文名:The Bund),地处上海市的黄埔江西岸,和浦东隔江相望,本是荒芜的泥滩。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还是小村镇规模的上海,作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款项之一,被迫向英国殖民者开放。19世纪50年代,洋人们在泥滩上建造首批欧式建筑,利用它做港口贸易:输入鸦片及西洋货物,又从这里对外输出中国茶叶和丝绸。外滩历经晚清、北洋和民国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上海从小村落一步步发展为国际大都市,

外滩自始自终和这个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它自身便是上海的城市历史画卷。

纪录片《外滩轶事》,则是一幅有关外滩兴衰荣辱,微缩的历史画卷。

导演周兵没有依照一般纪录片拍摄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片子,而是选择了几位与上海外滩有着密切关联的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向观众们讲述外滩曾今发生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人物有上海海关第一任长官英国人赫德,上海首位洋买办叶澄衷,黑社会头目杜月笙,艺人周旋和敌伪时期演艺红星李香兰等。在演员进行实景表演下,还原一些历史事件的事实真相,让观众们能够比较详细的了解外滩所发生过的真实情况。

片中所展现的人物故事短小精悍,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角度,《外滩轶事》尽量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为观众们陈述一幕幕绚丽、繁华却又沉重、复杂的外滩历史。

小品段落式的剧情构造,就如微缩画卷中一块块绘画图形,美丽并富有深度和层次感。每一个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小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外滩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文社会风貌,原汁原味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也许,用演员表演的方式去阐述纪录片内容,可能会引发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有它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减少了传统纪录片带给观众们的呆板性和乏味性。纪录片的内容因此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枯燥无聊。只要演员们所表演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有案可寻,有料可查。那么,以剧情片的演绎手法,真实再现历史故事,《外滩轶事》的此种内容表现模式,应该可以被观众们接受。

因为看了《外滩轶事》,我自己对于中国纪录片有了更多的信心。

但是,作为电影商品,纪录片目前在国内电影市场中,既是稀有产品又是滞销货。纪录片不但公开上映的数量少,票房也很糟糕。随着中国影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趋成熟。我真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纪录片进入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观众会喜欢这个特殊的电影种类。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重点笔记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稿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是由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后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接手,改名为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其后又改名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形成全国性广播电视网。NBS:全国广播公司,1926年成立,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总部设于纽约,是美国一家主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孔雀为标记,为联播节目分别组建了“蓝色”(14座电台)和“红色”(26座电台)两个广播网。ABC:1943年,根据《广播联营条例》中关于一个广播组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只能经营一个广播网的规定,全国广播公司被迫出售所拥有的蓝色广播网,保留红色广播网,被出售的蓝色广播网新组建为美国广播公 司。 1、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视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 西屋电气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 2、世界上第一家成立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 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电视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视台是 5、1927年法恩斯沃斯成功用电子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器上, 这是公认的电视诞生的标志。 有线电视最早出现于1948年的美国 “广播之父”----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 “电视之父”----贝尔德[英] “广播总统”----罗斯福 “电视总统”----肯尼迪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 电视传播的制式分为: (西德)PAL制式(我国使用) (法国)SECAM制式 (美国)“点描法”NTSC制式 SNG是卫星新闻采集,也叫“卫星新闻采访车” 东京广播公司---TBS 美国之音---VOA 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2、“炉边谈话”: ①1932年,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危机时上任,为恢复民众的信心,在就任第8天 决定使用广播发表演讲。 ②因希望演讲能够亲切、温馨、得民心,就坐在白宫壁炉边谈话,并取名“炉 边谈话”。 ③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罗斯福也被称为“广播 总统”。 “这里是伦敦”:(爱德华?默罗)答案一:1940年8月18,CBS《这里是伦敦》开始进行现场报道。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每次广播都以“这里是伦敦”开始,以“晚安,好运”结束,他常常在现场第一线进行现场报道,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听众领悟到战争的性质,这就是战争现场播报。 答案二:①是二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节目 ②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每次广播都以“这里是伦敦”开始,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 传播媒介: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设备传递信息,传播手段隐藏于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中。传播时效:本质性含义(时间性),延伸性含义(时新性、时空性)事实本源: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新闻本源和灵魂;强调新闻的意义,即新闻价值。传播意义:扬长避短,真正起到“中介”和“纽带”作用。 广播时效性最强(制作周期短)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2)音响的现场感 (3)传播过程的排他性 (4)制作过程简单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现场的证实价值 (2)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3)现场的制约1、时间制约2、对人事制约3、对环境制约 (4)内容的易受性 四、“电传输”条件下的声音特点 (1)有声语言失去了非语言(表情、体语)的辅助手段 (2)听话人不直接面对说话人,一般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收听的状态 (3)失去了直接反馈,因声音固有的劣势出现的听知障碍就不能通过改善表达,得到及时克服和消除 五、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解释的多样性 2、情感的无意识宣泄 3、范围狭小 4、对语言符号的纠正 六、广播语言 1、播音语言:指在写作广播稿件时使用的一种独特的专为口语传播而写作的语言,是用笔写下来的,但其目的是要读给人听的

2、报道语言(解说语言):指没有完整广播稿件的情况下主持人通过谈话解说,讲述以第人称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语言,其目的是说给人听的。 七、广播记者如何在采访中发挥媒介优势 1、快速优势:提高采访效率,力争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或几乎同步进行采访,充分的访前准备 2、音响优势:运用精湛的录音技术采集现场事件发展中的典型音响,使人产生如身临其境的联想和感受 3、工具优势:电话、录音笔为广播记者采访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 八、解说的作用 1、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1)交代新闻要素 (2)解释说明音响 2、补充音响 3、概括音响 4、连缀音响组成报道 九、解说的写作要求(操作) 1、写作解说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应该是在音响采录后写作 2、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1)与音响内容一致,不要脱离音响 (2)与音响同步 (3)与音响的情绪,风格一致 (4)不要简单地重复音箱内容 十、伞形导语(软导语) 第一句主要提示内容方向 第二句主要讲述核心事实 十一、音响报道 运用新闻事物和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一般是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是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 十二、字幕的应用形式和功能 (1)标题式字幕

自考 电视艺术片创作 第五章 电视艺术片的创作

第五章电视艺术片的创作 考核知识点 什么是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的定义: 只有在电视节目中,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的屏幕作品,才称之为“电视艺术”; 只有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活动,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并集中表现为屏幕作品的美,才能称之为“电视艺术”。 所谓电视艺术片是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多种艺术样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兼容在一起,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期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样式。 (一)电视风光艺术片及其创作特征 电视风光艺术片,主要是指——以独特的屏幕造型,精美的画面语言,艺术的展现自然景观的秀丽和壮美,为其主要内容,在自然景观的展现中,注入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主观抒情色彩的电视艺术片种。 主要特征:1.显现自然风貌的神韵; 2.寄寓创作者的情思; 3.蕴含深刻的哲理意念。 (二)电视风情艺术片及其创作特征 电视风情艺术片,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以介绍、歌颂和赞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为其主要内容,以充满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的音乐、歌曲、舞蹈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艺术片种。 主要特征:1.展现地域的风情 2.内涵丰富的知识 3.充满生活的情趣 (三)电视音乐艺术片及其创作特征 电视音乐艺术片,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以音乐语言为其抒情表意的主要艺术方式,以画面语言为其烘托渲染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以音乐审美愉悦的电视艺术片种。 主要特征:1.以音乐艺术为母体; 2.以画面语言为烘托; 3.完成声画有机结合。 (四)电视舞蹈艺术片及其创作特征 电视舞蹈艺术片——主要是指以舞蹈的艺术形式为主题的电视艺术片,其中的舞蹈表演,既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又是为表现统一的、完整的思想已经而设计的,是纳入整体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艺术片种。 主要特征:1.以舞蹈艺术为形式 2.以时空交叉为手段 3.以艺术鉴赏为目的 (五)电视专题艺术片及其创作特征 电视专题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采用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揭示一个共同主题、阐明一个统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和“艺术性”,达到一定审美品格的电视艺术片种。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概论 论文题目:《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学生学号:100012010017 学生姓名:何疏思 专业年级:2010级新闻一班 辅导老师:伍新明

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摘要: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的时代。本文仅从四个角度解读该节目的成功之道。 关键字:电视相亲成功《非诚勿扰》 电视叙事主题的宽广性和多声部的呈现方式,使电视展现出无限兼容的多维视角。从政治到艺术,从市井小事到国家大事,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起初定位为大型婚恋交友节目,2011年初做出此改变)《非诚勿扰》。 其实,《非诚勿扰》并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相亲类节目。早在1998年,湖南卫视与上海电视台就分别推出过《玫瑰之约》和《相约星期六》,但在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非诚勿扰》这样火爆。可见,《非诚勿扰》的成功必有其值得研究之处。下面我仅从四个角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一、顺应时代潮流。 现在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的确,娱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整个人类文化进程中,充溢着某种游戏娱乐因素,电视节目出现后,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某种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娱乐功能是电视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电视文化也经历着从宣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正逐渐加快,人们整天忙着工作,分配给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认识异性结交伴侣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用节目主持人孟非常常在节目中提及的那句话说,就是:“《非诚勿扰》只提供相识的机会,而不包办爱情和婚姻。”这就为整天忙于工作的人提供了结识异性的机会,并且节目并不煽情,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不一定就必须要成为恋人,一切由嘉宾自主决定,这一切无疑充分迎合了现代人的婚恋方式。 在娱乐化的同时,当下的大众文化还呈现出一种“草根化”的趋势,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以及筷子兄弟等人的迅速蹿红极好的体现了这一趋势。这表明,大众的眼光开始从星光熠熠的明星身上移开,转而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非诚勿扰》则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趋势。 作为主角的男女嘉宾都来自普通人,同时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具有较佳的外貌仪态,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还拥有相当的、至少是稳定的物质条件,他们乐于、也勇于展示自我、了解异性,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都抱着成则喜,不成亦可的轻松心念,彼此之间平等对待,直率坦白,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人品、学识和情趣等内在的因素,注重双方心理和气质上的契合等等。这样一来不仅使节目具有“草根”的特点,还兼具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贴近现实的基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考试模拟题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估计占10%,每小题1分,错选、多选、少选不得分) 1、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代表媒介编辑部,就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的评论体裁是: a.社论 b.本台评论 c.编后话d.谈话类评论 2、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的新闻评论,叫做()。 a.广播评论 b.广播漫谈c.编后话 d.谈话类评论 3、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以表情达意、叙事分析,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叫做()。 a.新闻述评b.新闻调查c.电视述评d.舆论监督节目 4、在新闻评论中,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叫做()。

a.评论的要素b.论据c.论点d.论证 5、按照编排好的顺序,加上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与串联,把分散的节目、稿件录制合成为完整的播出带,以备按时播出,这种播出方式就叫做() a.录播b.录像c.播出d.直播 6、新闻节目播出前的最后一个编辑环节,它根据媒体、栏目的定位和特色,把单独的稿件、节目按照一定的原则有序地组合成一个栏目整体,这一环节叫做()。a.栏目编排b.统筹策划c.录制播出d.通联e.稿件编排 7、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录的音响、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处理,配以解说词、字幕、音响效果、音乐等而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的过程叫做()。 a.音像编辑合成 b.栏目编排c.录制播出d.稿件编排e.修改稿件 8、广播电视中播出时间、名称、内容范围相对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即()。 a.片头b.评论c.专题d.节目e.栏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自考 电视艺术片创作 第三章 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第三章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考核知识点 (一)何谓画面语言?它主要由哪些语言元素构成? “画面语言”,主要是指电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主要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诸多语言表达方式。 构图语言:它主要是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空间,以及由此构成的视觉形象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光效语言:由光的性质、成分、角度、层次、强弱、明暗,所体现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光效语言。其主要任务有:记叙时序、描写环境、塑造人物、表现感情。 色彩语言:指色彩的艺术表现和合理配置是电视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同线条、光效、影调相融合,构成了十分和谐的电视色彩语言。其任务有:描述自然环境、抒发深沉感情、确定情绪基调。 影调语言:是指屏幕上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明暗层次,明暗反差和明暗对比,构成了电视艺术的影调语言。影调语言也是构成屏幕可视画面的基本因素,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手段。 (二)何谓声音语言?他们各自承担着哪些不同的表意功能? 有声语言主要是指在电视屏幕上,凡是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如人声、音乐、音响,总称之为有声语言。 人声语言:是指屏幕上的人物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诸如,言语、啼笑、感喟等。这些有声语言,是电视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的表现形态: 1、对白人物对话 2、独白自言自语 3、旁白画外音 4、心声内心活动 5、播音向观众直接传达信息 6、解说客观叙事者的角度 7、主持人 8、同期声当事人的现身说法 9、现场声 实例:电视纪实作品《少年启示录》、《沙与海》 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主要是指专为电视艺术作品编配的音乐,主要由节奏、旋律和音韵所组 成,它构成了电视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意、抒情的语言要素。 音乐语言的特征: 1它的语言表达内容,一般以电视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构想为基础,音乐语言的听觉形象和画面语言的视觉形象,应该结合、交融为一体。 2音乐语言根据电视艺术作品的情景和画面的长度来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视画面编辑的制约。 3音乐语言在电视艺术作品中出现时,必须经过演奏、演唱、录音、编辑等一系列制作工艺流程。 音乐语言的体现 音乐语言的表意功能,只有在与画面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整理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整理 一、播音主持中的备稿六步: 答:“备稿六步”是狭义备稿六个步骤的简称。狭义备稿是播音员主持人播出稿件的具体准备方法、要求和步骤。可概括为六个步骤:1、划分层次;2、概括主题;3、联系背景;4、明确目的;5、分清主次;6、确定基调。 二、主持人临场应变的要求及应变策略: 答:1、临场应变的要求:1)反应迅速,举重若轻;2)恰当得体,自然天成;3)化险为夷,锦上添花;4)情理之中,意料之外。2、临场应变的策略:1)借题发挥,自圆其说;2)欲扬先抑,顺势而发;3)善解人意,及时调整;4)有意岔题,峰回路转;5)以攻为守,合理“冲撞”。 三、播音主持创作中情景再现的内涵: 答:1、情景再现的定义:情景再现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2、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情景再现的内涵:1)情景再现属于一种联想、想象活动,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再造想象特点的概括。2)播音员主持人的联想与想象必须以语言内容为依据,以符合稿件的需要为前提,必须遵循稿件规定的目的、性质、范围、任务,不能信马由缰,任意驰骋。

3)依据语言内容想象出的画面应是连续的、活动的、有内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4)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联想、想象的目的应该是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需要强调的是,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要以情为主。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对语言内容的具体感受,要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进而激发强烈的播讲愿望,而不能只满足于“画面”清晰,只重视景而忽视情。 四、在播音中气息运用的方法: 答:在播音发声中,气息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气息的激发因素——思想感情的运动。气生于情而融于声,气随情动,声随情走; 2、注意开源节流——呼和吸是一对矛盾,但呼气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是在呼气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加强呼气发声时的控制能力更重要; 3、要注意播音发声中呼吸控制只是综合状态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其他方面(如: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等)的配合; 4、注意联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如何处理好播音员主持人形象的多重关系: 答:1、职业形象与个人形象的关系职业形象和个人形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职业形象是播音主持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形象,个人形象是工作之外的生活所表现的形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播音员支持人身上的光环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依托于特殊的公共资源-广播电视强势媒体的影响力而存在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滥用职业形象、将个人形象“神话”

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节目主持人笔记

节目主持人 第一节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和类型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 近10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主持人的定义见解不一。大致有: 一为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员。在节目中,他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起着“组织串联”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为主持人是节目方针的体现者,内容的组织者和节目的主播者。 三为主持人是节目之主要操作者,相当于乐队的指挥。其作用不仅仅在台上,更多的工作在幕后,即在登台指挥前进行。主持人应该参与、制定节目的方针、计划,确定选题,应对整个节目负责,否则就称不上是节目主持人。 四为主持人在演播阶段起主导作用,不一定是“露面的主编”。主持人是节目演播阶段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节目和听众、观众之间感情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节目的代言人。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CBS)新闻部经理伦纳德认为:作为主持人,应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能够在电视上传播消息,胜任报道和写作工作,并且形象较好。2、在屏幕后

有做记者的能力,具有新闻敏感性,能察觉到一些将会成为新闻的东西。3、危急时刻,能理智的做即席报道。4、主持人要具有好的人品。 二、节目主持人的类型 1、“四分法”分类 第一种,是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形态来分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分法”: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一番分析之后,也有认为部分结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 傅成励在《再谈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中认为, 1、独立型主持人的特点是可以独立的承担节目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 2、“单一型”主持人主要是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播音工作,但是和播音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由播音员表达编辑(记者)的文章变为编辑为主持人写稿”。 3、参与型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播、控各个环节的工作,这种主持人是和编辑平等合作的关系。 4、主导型主持人:是节目的指导者和领导人,“实际上是个在话筒前、荧屏前露脸的主编”。 然而由于四分法主要借鉴国外的说法,和我国的主持人现状

《电视写作》期末复习题

《电视写作》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第一章电视媒介与电视写作 1、电视写作包含哪些内容? 2、为什么电视写作要有“喉舌意识”? 3、为什么电视写作者要具备法律意识? 4、电视的传播特性有哪些? 5、电视写作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电视策划文案的写作 1、简述电视策划的特征。 2、电视策划的作用是什么? 3、电视策划有哪些主要任务? 4、电视栏目的定位包含哪些内容? 5、什么是栏目的样式和风格? 6、简述栏目策划文案的写作要求。 7、谈话节目的分类、主题、嘉宾。 8、策划一个谈话节目。 第三章电视新闻稿的写作 1、新闻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2、简述新闻的特性。 一.真实——新闻的生命 二.新鲜——新闻的存在价值 三.重要——新闻的意义 四.公开——新闻的目的 3、简述新闻的功能。 传播信息,沟通情况 宣传教育,反映民意 引导舆论,实行监督 播种知识,服务社会 4、新闻价值的要素有哪些? 1、时新 2、重要 3、接近 4、显著 5、趣味 5、电视新闻文稿的作用是什么? 1、揭示政治思想内涵。 2、从具体事实方面补充画面内容。

3、扩大信息量,为画面增加知识内容。 4、衔接画面。 5、控制节目节奏。 6、解释画面。 6、导语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7、“声画同步”有什么特点? 这种视听同步的组合方式最具有真实感、现场感,当然也最具有可信性。同时,由于声音和画面同步显现、相互确证,观众看起来无需再进行判断,会感觉比较轻松,比较通俗。 8、“声画分立”有什么特点? 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声音的想象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使画面更富有充实的内涵。 9、简述消息的分类。 1、简讯简明扼要,增加信息量 2、动态新闻一事一报,内容集中,时效性强 3、综合新闻看清一件事的全貌 4、解释性新闻跟其他新闻配套的新闻,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 5、述评新闻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夹叙夹议 10、什么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 它是作者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电视节目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注意: 1、主题不等于问题(主题是对问题的回答) 2、主题不等于内容(主题是内容的升华) 11、简述新闻主题的价值。 1、从地位来看,主题是整个节目的统帅,贯穿节目始终。评论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首先要看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有现实意义。 2、从作用来看,主题是整个电视节目的灵魂。 3、从结构来看,主题是整个电视节目结构的中心。 12、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保证重要内容的传递。便于编辑快速处理。适应人类信息交流的需求。 缺点:程式化、单一化,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新闻,而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富有故事情节、事实复杂的新闻就不太适宜。 13、第三代导语(提示性导语)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强调本条新闻的价值意义,概括了报道的宗旨,提请受众注意。将大部分新闻要素和新闻事实安排在主体部分,使新闻主体的内容十分充实,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要成分。 第五章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 1、简述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2、解说词不能简单重复画面; 3、解说词要与画面有机联系。 2、什么是解说细节? 是指在表现过去已经发生但没有形象资料的细节时,依靠解说词来向观众传递这些细节,画面上没有具体展示解说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3、解说词中运用细节有什么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情感世界。 3、升华节目的主题思想。

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狭义广播——声音广播 广义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无线广播 有线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传播媒介(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传播时效(时间性、时新性或时宜性)、事实本源(第一性: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二性:新闻的意义)、传播意义(通过信息共享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体产生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广播新闻传播特性: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简洁性、传递通道的同一性、传播过程的排他性、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现场的证实价值、画面情节的片段性(关注画面细节、最大表现力、发挥声音文字图表等视觉表现符号)、现场的制约性(时间、人和事、环境)、传播的及时性、节目播出的同步性、内容的易受性 ——二者传播共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顺序的制约性、传播信息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亲身介入)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1)传播新闻,播报政令2)沟通监督,引导舆论3)交流信息,服务社会4)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三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 B 混杂性;C自主性;D隐匿性;E稳定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中的流动性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重点简答论述题目汇总

重点简答、论述题目汇总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2)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3)广播电视新闻的各构成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准确;(4)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5)受众的多样性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2、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广播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 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1)政务渠道,又称官方渠道,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及其行政事务活动,包括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2)生活渠道,是记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和采访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3)受众渠道,是来自受众的信息;(4)传播渠道,即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报刊、通讯社、网络、其他广播电视报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3、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进行现场报道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哪些能力? (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

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末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 (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4、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广播电视栏目设置是指时间、名称、内容范围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栏目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2)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把握,这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电视新闻实务)【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电视新闻实务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电视新闻采访 采访,是指记者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发现新闻,并为解释、阐明这些新闻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依据与起点。 1.电视新闻采访的形式 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囊括诸新闻媒介采访使用的全部手段:笔记、录音、摄影。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常用的形式有: (1)按照采访线索,进行现场采录

信息线索的来源有两种形式: ①记者主动获取式 记者出于职业使命感,按照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依靠群众、深入实际,从有关会议,从有关文件、材料和从基层的调查研究中,主动获取报道线索(或“由头”)。 ②记者被动获知式 电视传播的辐射面大,社会各界都想通过它向公众传播信息,送上门的有新闻价值和无新闻价值的“线索”使记者陷入被动获知状态。 a.好处:为记者提供了选择、发掘新闻的机会。 b.弊端:严重束缚了记者的手脚,影响了采访内容的开拓,一些不受观众欢迎的专业性“会议新闻”,在地方电视台长盛不衰。 (2)抓住机遇性线索,现场突击采访 机遇性线索是指以突发状态出现的事件性新闻,这类新闻大多是在记者猝不及备的情况下出现的,其来势猛,结束也快,要求记者以纯熟的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量抢拍现场画面,而后进行新闻背景、事态起因、后果等方面的追踪采访(或文字、或录音、或摄像),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与充实和积极的社会效果。 2.电视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的要点 (1)巧取画面角度,保证信息容量 以“看”为主的电视新闻,画面形象无疑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记者在拍摄中应尽量突出画面信息的三个特色: ①明确的信息 作为“语言”的画面,其明确的信息特色是有明确的“语言”目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说”什么。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

名词解释: 电视文艺:主要指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主客观世界,通过电视生化语言,发挥电视本体特性,塑造鲜明的屏幕艺术形象,给电视观众以认知、娱乐、教育、审美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享受的电视节目类型。它涵盖了电视屏幕上的一切电视文学艺术样式,包括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文学节目、电视音乐舞蹈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曲艺节目、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电视综合文艺节目、电视动画片、译制片与电视电影等。 电视文学:主要通过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把文学作品转化为电视艺术,把文字的表述形态转化成为视听综合表现形态,是一种审美体系的转化,总结了文学作品的叙述和电视艺术叙述得双重表现形态,通过生动形象地塑造艺术形象,给观众以极大的文学审美情趣的作品,经过这种表述形态的转化,在其艺术特性上,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感和行文的结构力。它包括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等。 电视散文:是在电视屏幕上通过声画造型手段塑造艺术形象,从而抒情写意的一种电视文学样式。是在散文作品基础上的电视化的再创造。“电视化”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体现散文的意境美。这直接关系到电视创作和接收者对原作的体验。 电视戏曲:也称戏曲电视,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阻截艺术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其节目形式包括电视戏曲栏目、电视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综艺类电视戏曲等。 电视艺术片:内涵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观绿,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旋律与节奏等表现手段构成屏幕形象,营造美的境界,以期达到感人、娱人、启迪人的目的。外延指历史文献类、知识性的、教育类的、欣赏类的、文化类的电视艺术片等。 电视短剧:电视戏剧中能比较全面地运用戏剧元素来进行叙事,有完整的情节结构,比较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时间相对较短的剧种。它具有题材简短、平实,能够迅速反应社会热点、在有限的场景中完成叙事,形象生动,细节有感染力,简洁明快,富有情趣,同时蕴含一定的思想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等特点。 主题歌:从属于电视剧音乐范畴。通过词曲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宁连的情感刻画和充实举重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展现特点的历史氛围,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怀等等。主题曲往往在风格、曲调上规定了如插曲或者片断音乐的风格和曲调。 金熊猫奖:四川电视节设立的奖项,创办于1990年。金熊猫奖具有国际性,参评单位包括英国BBC、国家地理频道等。最重要的奖项是纪录片奖。旨在通过电视节目的竞赛与评选,增强世界各地电视工作者的相互了解,共同探索和推动世界电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金鹰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以观众投票为主、观众投票与专家评选相结合的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2000年开始我国在原有基础上举办“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举办地点固定在长沙。 台湾金钟奖:金钟奖创始于1965年,命名取自古文”编钟为中华古代教化之礼器,古人作乐,钟居其首”,希望通过金声玉振隐喻广播电视事业对于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金钟奖设奖之初,是以广播为主, 1971年,将“电视节目”纳入奖励范围,现已成为台湾地区广播电视界的最高荣誉。 电视综艺:根据电视文艺节目主题的需要,运用艺术手段将各种不同艺术体裁的单个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各种参与整体的单个节目在综合文艺性节目中产生内在的联系,发挥出具有整体优势的系统效应。这种节目类型对节目样式、节目风格、节目筹备、人员分工、技术条件都有较为专业、复杂和系统的要求。在内容上综合文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于一体。 电视文献专题艺术片:是运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对历史文献资料或者某一专门话题进行艺术处理,进而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的一个电视艺术片种。它要求创作者应当投入饱满的创作激情,以浓烈的情感,负载起深沉抽象的思想,实现情与理的交融。

电视艺术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艺术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区别 (陶桃广电二班2011092150) 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特有名称,一般是指介于电视纪录片和电视艺术片之间的以某一话题为拍摄对象的片子。报道类纪实型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见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较强,反应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的纪实风格,不允许外加虚假操作。早期的专题片只讲求真实,对艺术性不看重,现在的专题片越来越讲求艺术性。电视新闻专题片和电视新闻一样,强调报道词与画面的有机组合,是所谓“双主体”的并重关系。 而电视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为手段,将多种艺术样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兼容在一起,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期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样式。电视艺术片的类型很多,比如说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等。 相较于电视专题片来说,电视艺术片更注重艺术性,往往具有独特的屏幕造型,精美的画面语言,并且比专题片也更讲求在作品中注入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并且艺术片是以体现一种拍摄对象的精神内涵为目的,可以说是技术艺术与人文艺术的综合体现。从题材上来看,专题片的拍摄对象多是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某一话题,电视艺术片有时候会以这些话题为拍摄对象,往往又会超越这些话题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解读和展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虽然可

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价,但不能加入艺术想像的成分,但电视艺术片则没有这个局限。从传播的方式看,电视专题片需特定时段和特定的电视节目中播出。从创作主体上看,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分析对象,而电视艺术片才创作者更多运用形象思维、充满情感,描述对象。二者比较而言,电视专题片创作者重在“理”上,而电视艺术片的创作者更重在一个“情”上。这也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教案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之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的目标。 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电视导演基础

1. 导演形成的历史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电影特点是单一镜头,自然表现。 (2)1895年,乔治·梅里爱代表作《月球旅行记》戏剧电影:特技电影。 (3)1901年,法国史密斯首次使用特写、远景镜头,标志着蒙太奇的诞生。 (4)1905年,美国人埃德温·鲍特,代表作《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插入镜头(5)格里菲斯,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贡献是①镜头调度②交叉剪辑技术 2. 电视导演与电视编导 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导演是指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各类电视文艺节目和晚会的指导者。 有的新闻类节目,比如大会实况、大型直播现场的导播也称导演 电视编导的范围涵盖了除硬新闻消息类节目意外的各类节目的编创人员。 工作中的导演:融策划、编辑、导演、导播、编剧为一体的核心人物 电视编导——一个新的职业群众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 3. 影视导演的类型:再现型导演表现型导演 4. 电视导演的工作程序 (1)筹备阶段 ①研究剧本 ②遴选演员 ③写作导演阐述(案头工作) ④选景 ⑤创作分镜头脚本 △导演选取场景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从实际出发 ②场景尽量集中 ③经费开支 (2)拍摄阶段——文字转换为影像 拍摄的最大魅力——即是制作一部分影片最具体的部分,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 ①分镜头脚本的具体实施 ②即兴创作和临场发挥 △拍摄阶段的实施步骤 ①排练 演员走台和镜头调度 ②场景和段落 场景——地点和时间的统一性 段落——动作和结构的统一性 ③技术掌握 单机拍摄 多机拍摄 外景/内景拍摄 (3)后期制作阶段 ①艺术再创造(剪辑) ②声音的处理

广播电视学概论_笔记

狭义广播——声音广播 广义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无线广播 有线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传播媒介(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传播时效(时间性、时新性或时宜性)、事实本源(第一性: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二性:新闻的意义)、传播意义(通过信息共享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体产生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广播新闻传播特性: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简洁性、传递通道的同一性、传播过程的排他性、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现场的证实价值、画面情节的片段性(关注画面细节、最大表现力、发挥声音文字图表等视觉表现符号)、现场的制约性(时间、人和事、环境)、传播的及时性、节目播出的同步性、内容的易受性——二者传播共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顺序的制约性、传播信息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亲身介入)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1)传播新闻,播报政令2)沟通监督,引导舆论3)交流信息,服务社会4)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三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 B 混杂性;C自主性;D隐匿性;E稳定中的流动性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C 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但同时也混沌了社会风气 D 电视台进入市场经济,又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E 电视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电视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