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概要: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对回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是回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回族语言以地域为界限, 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 又以民族为中心, 形成了一些民族内部支流语言。回族语言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 民族语言的传承, 其二, 民族选择用语, 其三, 民族专有词汇, 其四, 特殊的语言组合, 其五, 富有民族特色的方音。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 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本文在考察学界关于回族用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力图概述回族用语研究的现状及尚需深入拓展的问题, 并探寻回族用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回族话形成过程中的语言整合

回族话就是回族使用的汉语。关于回族话的界定, 人们向来说法不一。回族话并不是简单的汉语方言现象, 回族话是超越了地域界线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回族话虽然不属于独立的民族语言, 但回族话和先民母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回族话形成的历史和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是唐宋元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叶,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 大批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他们中, 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 也有一些学术人士和社会上层分子。他们到了中国, 也把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带到了中国。元时, 波斯文是社会上通用的“蒙古、回回、汉字”三种官方文字之一。从当时人们把波斯文称为“回回字”来看, 波斯语言文字在元代回回的语言文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是代表性的回回语言文字。这当然是由于波斯距中国最近, 进入中国的波斯人最多的缘故。但是, 元时在回回中使用流行的语言文字, 决不只是波斯文一种。当时, 迁徙中国的, 也有不少阿拉伯人,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元代回族石刻, 有很多是用阿文书写的,说明阿文在当时回回人中也很流行。以此类推, 回族先民的语言成分, 自然也是相当复杂的。回族由先民的语言, 发展为现在的回族话, 必然经历了一个语言整合的动变过程。

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最初使用的语言不下四五种,主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中亚各国语及中国境内一些民族的语言。这应该是回族话尚未形成时的民族母语阶段。回族先民

母语的千差万别, 显然不利于语言交际。既影响民族内部的交际, 又影响和其他民族间的交际。语言交际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就很有必要寻找一种共同的交际语言, 汉语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回族先民为什么放弃了民族母语而选择了汉语, 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因素及地域、人口等多元因素, 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语言接触因素。

那么, 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

一、生活和居住情况的改变。回族语言文字的替换虽是在明末清初基本完成的, 但变化是从元代就已开始了的。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强迫迁徙, 回回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迁来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等国人, 由于政治及地理的原因, 已经与自己原来的民族主体脱离联系了, 也没有回去的可能了。相反, 他们长期与中国诸民族, 特别是汉民族生活在一起, 共同过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活, 并且逐渐习惯、乐享于这种生活, 真诚地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明、清以来, 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 将回族人民不断迁徙分散, 使他们在大分散小集中的情况下与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回族既然分散地与汉等民族居住在一起, 为了进行日常交往及生产、社会活动, 旧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字便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一种新的更为有利于人们生活斗争的语言文字了。

二、回回民族本身日常交流的需要。从回回民族本身来说, 选择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 其实也是一件很不得已的事。前面已经说过, 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多, 回回民族的来源很复杂, 有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 还有一部分汉族人、维吾尔族人、蒙古族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地区, 语言上必定是十分庞杂混乱的。他们之间在交流和来往中, 就有听懂对方语言的要求。而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的闪语族,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少, 很难统一起来。这样, 回回中就需要有一种大家都易懂、易学的“普通话” , 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密切关系, 于是, 居住国的语言, 自然而然地成了回回各方在中国, 由于他们与汉族的的“普通话”。久而久之,自己原先的语言文字反而被汉语言文字所代替, 对“普通话”的依赖性愈益增强, 终于,“普通话”成了回回人民的民族共同语了。

三、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元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曾一方面严禁蒙人、色目人汉化, 一方面又在蒙古人、色目人中大力提倡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 并以此作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即所谓“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回族青年为了仕进, 对汉文化的学习更加努力刻苦。在这样的趋势下, 汉族语言文字不能不日益深入

到了回族群众之中。另一方面, 政治上的压迫, 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宗教方面的原因。伊斯兰教始终是当时回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对回族社会的各方面发生着有力的影响。对教徒要求很严格, 但又对其他民族正当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知识采取温和的态度。《古兰经》曾谓: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 凡信真主和末日, 并且行善的, 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 他们将来没有恐惧, 也不忧愁。”“真主要你们便利, 不要你们困难。”因而, 它对传统的汉族文化没有抵触, 并同

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了起来。这种变通的精神, 对打消回汉之间文化的隔阂, 鼓励回族人民根据环境的变化学习、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 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现代回族话对先民语言的传承

由于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现象是一种语言文字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 它不可避免地有一段实行双重语言文字制的时期。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从现代回族话中能够找出不少这方面的语料。。回族先民在由民族母语转用汉语的过程中, 把许多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之中, 形成了现在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词汇的特殊现象, 也成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也正是形成回族话的民族语言基础之一。回族话中有不少用汉语音译的, 或者音意合译的先民母语词汇, 如安拉、古尔邦0、胡达等, 这些音译词融入回族话后, 就要服从汉语的内部规律, 又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征。在语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汉语化了, 用的是汉语读音, 有自己的声调, 符合汉语声母、韵母相拼的规则。这些译词中的不少词语, 都具有宗教的内涵, 根本无法用一个相应的汉语词来翻译、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用原有的读音, 运用原有的意义, 附着在汉语的形式之上。回族话中的这些词来源比较单纯, 主要源于民族宗教的需求, 以表现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为主。回族人在民族内部交际时经常使用这些词, 如乃玛孜、胡达、色俩目,这些词在回族内部交际时已经司空见惯了, 回族人和汉族交际时并不经常使用这些词语。在宗教活动场合, 这些词使用频率最高, 在一般场合, 这些词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一些。回族宗教人士、宗教意识较强的穆斯林使用这些词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回族人。这样就形成了回族话特定的语用范围。

虽然, 回回民族接受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但是, 几百年来回族群众及其先民使用波斯、阿拉伯语言的历史, 不能不给今天回回民族的语言留下痕迹。事实证明, 双重语言的存在,

常常会使那些逐渐抛弃本族语言转而采用他族语言的人们, 把本族语言的语言要素或语言成份在改换语言之后加入到其他民族语言的结构中, 从而产生语言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现象。十七世纪初, 法国的诺曼弟人征服了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又后, 就曾把法国的语言文字带入到了英国的上流社会中去, 使英语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汇。回族使用波斯、阿拉伯语的历史, 对他们今天所通用的汉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在回族群众的语言中, 我们就常能听到一些波斯、阿拉伯语的语汇。它们中, 属于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有: 多斯提( 朋友) 、杜士曼( 仇敌) 、杜赫台尔( 小姑娘) 、乃玛孜( 礼拜) 、榜卜达( 拂晓) 、闪必( 晚夕、礼拜六) 、也贴( 心意) 、垛子海( 地狱) 等。属于阿拉伯语的有: 顿亚( 世界) 、瑞子给( 本领、好处) 、尼卡罕( 婚姻) 、塞瓦布( 谢谢) 、白黑来( 吝音) 、尔嘎布( 天诛) 等。这些至今仍在回族人民中普遍使用的语汇数量是不少的。它们不是方言, 也不是行话,因为这是全国各地区、各阶层回族群众都懂得、都使用的语汇。它们就象是“活化石”一样, 既生动地反映出了回族及其先民曾使用过波斯、阿拉伯语言文字的历史, 又有力地证明了波阿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融合现象。

另一方面, 回族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 也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回族文化从它发展的一开始, 便受到了充分发达的汉文化的良好薰陶和影响。现在这种形式的回族文化的形成虽较晚, 但它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很早。由于回族人民与汉文化的古老渊源关系, 这就给回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便利的条气我们今天发展回族文化, 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所造成的客观现实, 在目前这种状况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发展。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不承认历史现实, 闭门造车, 另起炉灶, 企图重新创造所谓的回回语言文字,同样也是违背广大回族人民群众意愿的。让我们继续加强对于回族文化的探讨研究, 更加努力地学习继承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为使回族文化发展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回族话和汉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回族话和汉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回族话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 包括语音差异、词汇差异和语法差异等。回族失去母语后, 总要努力保留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尽管回汉民族大多同居一地, 同讲一种方言, 各自语言的语音和词汇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 构成了回族话的民族特色。回族人在语言运用中, 有意回避一些汉语词汇, 代之以具有民族色彩的词, 以形成语言界限。如把汉族称为油饼的食物称为油香,特别在宗教节日

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立意或称举意,在回族话中表示从事某项活动的心愿, 并请求真主回赐。汉族表达这种意义的词是许愿。在回族宗教活动中, 忌用/许愿0之类的词而用举意来替代, 这些都是出于别同的民族心理需求。

由于禁忌或传统习惯的原因, 回族对汉语中的某些词语采用了选择使用的态度。这种语言的选择, 并不拘限在语言规则的简单范畴, 而是出于民族观、宗教观、社会观、文化观以及人文心理的综合因素, 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而成为民族特质的一部分。语言的选择, 其实是民族风俗的重要标志。因为语言选择而形成了种种语言禁忌, 如:“宰”专门用于屠宰性灵、切割食品, 禁忌使用“杀”字。“无常”是对死人而言, 禁忌使用“死”字; 在宗教活动中要点香、念经, 但不能把“点香”叫做“烧香”;“口到”指请阿旬或尊长者吃东西, 如此等等。这种对语言的选择运用, 形成了回族语言中有别于一般汉语的一些特殊词汇。影响词选择的因素很多, 即有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对语言的制约。又有交际活动的场景和方式, 交际的文化心理背景等方面的制约。从一般语言理论上看, 被选择的同义词在某些场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回族语言中的语言选择则主要出于民族心理文化的需求, 词语选择对象间绝对不可替代。词语的选择超越简单语言学范畴而和民族习俗、宗教理念、人文纲常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对词语的选择, 具有不可逾越性, 成为代表民族习俗的准绳之一。正因为这种对词语选择的如此严格性, 从而形成了回族语言的又一民族特色。

在回族话中, 为了表现民族语言的相对独立性而出现了和汉语的差别。主要是为了使回族话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汉语。同样, 在回族话中, 还表现出了一种民族趋同心理。民族语言的趋同, 也是出于对本民族成员的一种认同心理。回族虽然生活在汉语的汪洋大海中, 却始终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如一位回族在外乡遇到困难, 如果向同胞道一声/包俩目, 立刻就拉近了两人之间距离, 产生认同感。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心理使互不相识、处在不同地域的回族人一见面便如遇知己, 其间, 语言便成为确定是否本民族成员的重要

工具。回族人使用跟汉语有一定差别的民族语汇, 形成具有回族特色的回族话, 也是对回族文化内核的保存与认同。回族之所以要独造词汇, 另辟蹊径, 主要是为了与一般汉语的区别, 在民族内部交流起来有一种民族语言感。语言的特殊功能构成了人类的有序生活, 促使了社会的正向运转和文化的广泛传播。语言的交际作用不是语言符号的单纯传输和反馈, 更包括情感信息的沟通。人类正是赖以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交流思想感情。说话者对词语的选择, 总要受到民族情感因素的制约, 让语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一听到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 就会产生一种民族亲近感和凝聚力。回族话中油香与油饼、举意与许愿、点香与烧香、胡达与天爷的区别, 其语言动机并不在于意义的区别, 而是为了选择民族内部情感沟通的

语言方式。

因此,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需要不断吸收养料, 在各种成分的不断完善中充实和丰富自己。回族话正是在容纳民族语言成分的基础上而形成。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华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名人,这些名人是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都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你知道回族的历史名人有谁吗?下面的回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郑和郑和(1371—1433),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人。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海瑞海瑞(1514—1587年),回族,广东琼山人。小官僚家庭出身,家境贫寒。明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浙江安知县,推行清丈、均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后因被人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他曾平反一些冤狱,民间因而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着作有《海瑞集》。 马本斋马本斋(1901—1944年),回族,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马本斋义愤填鹰,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毅然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

1、阿昌族 语言:阿昌族有语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2、德昂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潞西、镇康、保山、瑞丽、陇川、耿马、梁河、澜沧、永德和盈江等县。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 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3、基诺族 语言: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字: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4、蒙古族 语言: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文字:使用汉字。 5、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属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文字: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6、独龙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又名俅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分独龙江和怒江两个方言。 文字:独龙族没有文字,1951年,缅甸独龙族江尾列尼池人白吉斗,蒂其吉创造了一种拉丁文拼音文字,以其族名“日旺”命名为“日旺文”,但该文字没有流传开。独龙族的通讯和记事均依靠“刻木”、“结绳”。 7、水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8、满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9、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县。 文字: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0、布朗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一说属佤德昂语支)。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部分地区。分布朗、阿尔佤两个方言。布朗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八达、打洛和景洪县的大勐弄等地,人数较多。阿尔佤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澜沧、双江、镇康等县,内部比较复杂。 文字:无 11、普米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属藏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丽江等县。 文字: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一种称其丁巴文的文字。也可以说是无文字。 12、怒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兰坪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等县。此外,还分布于缅甸喀钦邦北部恩梅开江流域。 文字:无 13、佤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称佤-崩龙)。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以及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永德等县。 文字: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 14、纳西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 文字: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15、瑶族

回民之乱的历史

回民之亂的歷史 回部居於天山南路的地區,其人民多信奉回教。及至明中葉時,回教穆罕默德的後 力平定諸部,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通稱回部。清初以準部人徵收諸城賦稅,威行回部。乾隆初,準部內亂,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1755 睦撒納為亂。至1759年,大小和卓木敗死,回部遂平。自1764 以西。然而及至乾隆1781年甘肅新舊回教徒發生衝突,地方官袒護舊回教徒,新回教徒起兵反抗,至公元1783年始平。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亂。天山南路的國民,因受清廷官員的壓榨勒索,積忿難平,於嘉慶末奉張格爾(大和卓木之孫) 為首,屢於犯邊。1826年,張格爾陷喀 回部復定。張格爾的家屬,寄居浩罕。1829年,浩罕助張格爾兄玉素普入寇,末幾解圍。至1847年,和卓木的後裔加他漢等七人,又以復仇為名,糾眾入寇,因回民頗少響應,不戰而遁。 當清軍與太平軍、捻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咸豐5年(1855年) ,雲南回民與漢人爭奪礦產,發生衝突,官吏偏袒漢人,大殺回眾,因此激起變亂。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昆明)。十一年(1861年)12年(1873年) 雲南回亂纔完全平定。 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陜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及西捻入陜,與叛回聯合,以馬仕龍為首,亂勢益熾。天山南路回眾,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 ,又引浩罕將阿古柏入寇,盡佔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平西捻後,旋帥剿回。至同治12年(1873年) 陜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堅主進兵。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 ,清命左宗棠進討,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三年(1877年) ,亂事平定。至八年(1882年) 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 甲、回民之亂的起因: 主要是由於清朝統治階層對回民族所實施的政策所導致促成的。那是利用教派不同,挑撥回族內訌,削弱回族內部力量,利用回族地主教主壓榨回族,勞動人民;更惡毒殘酷的是,挑撥漢族與回族的關係,假借優待漢人,誘使漢人中壞分子欺壓回人,回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西方古典文论发展的历史是从古希腊到德国的美学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文论史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了许多西方文明的文化与美学思想。古希腊文艺思想包括三个时期:前柏拉图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和“艺术模仿说”的学者,苏格拉底的文艺思想则认为“美是善”;柏拉图时期的文艺思想包括“哲人之治的理想国与文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就是理式的模仿说是反对文艺的真实性。柏拉图文艺思想中其它有意义的文艺思想:柏拉图在西方文论史最早提出艺术美和作家心灵美的关系问题,作品的艺术美是作家心灵和人格的表现;柏拉图认为有艺术天才的作品往往比只凭记忆进行创作的诗匠的作品好;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提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思想,看到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是文艺本质论主要表现在《诗学》:他发展了文艺模仿说,“文艺是对人行动的模仿”,他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 历史走进了希腊化的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受古希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是赫拉斯的作品《诗艺》主张罗马的中心任务是歌颂君主和歌颂丰功伟绩:古典主义原则,理性主义原则,“合适”原则,文艺的社会作用。朗吉纳斯的文艺思想体现在《论崇高》中作品的特色、崇高的来源、作家如何创作崇高的作品、天才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艺术天才首先有先天的条件。普罗提诺是前柏拉图主义者,其哲学思想是“太一”,认为美大体分两类:即此岸美和彼岸美,还认为对不同等级的美要采用不同的关照方式。 中世纪神学文艺思想的前期代表是圣·奥古斯丁,他的教文哲学是原原本本的宣讲基督教的原罪,奉献教义,严格按教义行事。又叫原教旨教义。要点首先上帝是美的本体。上帝是真正的美、绝对的美,上帝是至高至善、至美、是至仁、至义、至美。美的本体作为美的存在是无所不在的,无中生有地创造了美。其二是艺术虚构,如一副画中的马,不是虚构的马,怎么能算是一副真正的画呢?只有虚构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其三是语象:象征语言中的形象。有了象征的语言,才有了形象性。人们常借助于生动的形象去领悟语言的含义,从而产生乐趣。例如:滋生、繁衍芸芸众生。其四是艺术分类:一是引起人们好奇心,好奇感的艺术。二是引起人们的快乐感的艺术。后期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把传统的教文哲学更理论化、系统化、精致化了的神学哲学。他的观点:他认为真理是具体的,思想和事物的符合,人的知识束缚人的感觉。人的理性提供的真知却又不能达到理想超越上帝的程度。人理性认识不能理性地认识上帝,只能说明上帝的存在。人的终极目的是真而不是善,道德只是人理性的创造物。现实中的人由这样本性构成:一是自我保存,二是种族延续。国家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个人,因此统治需符合民意。托马斯的文艺思想是他把美和善,艺术和道德在理论上做了区分,涉及到人的欲望,善就是人都对它产生欲念的东西,所以善可以当作人的一种目的看。而美在本质上是不关涉欲念,是属于形式因的范畴,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美的具体特点是对一个事物外观的理性关照。因此美关涉到的是人的更高级的关涉需要。托马斯对艺术模仿自然说的发展:首先是要符合上帝的理性。其次是要看理性是否完整的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并且把理性看作艺术是否符合真实的标准。因此,他的模仿说完整的体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他认为艺术品还应当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上帝的创造和人的创造的思想:他认为一方面提出艺术的创造首先是上帝的创造,但又认为只要人的眼睛向上,人也能够创造,而且艺术创造就是艺术家的主体向客体转化的过程。艺术品就是作家的主观观念转移到外部的质料上去,所以艺术永远是自由的,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要把构思中的观念表现出来。还有一位代表是阿拉伯:他强调文艺应表现人的感情生活,而宗教表现的是人的理性,因此文艺不应成为宗教的奴隶;艺术家在创作中应把自己的情感作为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民族报20041202第3版 记者:感谢;住先生接受采访。贵州是中国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之一,李主任是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分管民族文化,请您先介绍贵州省少教民族语言的现状。 李明金:先介绍一下贵州省的大体情况。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语言丰富、民族文化异彩纷繁、民族风情独特浓郁的山_区内陆省份。全省共有9个州、市0地,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另有253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以上;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总人口387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1626.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从民族语言来看,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语言多属于汉臧语系,主要有臧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其中:属汉臧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有苗语、瑶语;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毛南语、仫佬语;属臧缅语族的语言有彝语、白语和土家语等;属汉臧语系而语族未定的有畲语和仡佬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蒙古语和满语。总的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因而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省,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少数民族不通汉语的情况较为普遍,在17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回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仍保留和使用本民族语言。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在全省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交际语;有500多万人不通汉语(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半通汉语的有200多万人;民汉语兼通的有200余万人。这是对贵州民族语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括。 记者:在对贵洲省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有一番认识后,那么政府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发展上作了那些工作? 李明金:根据贵州各民族的实际和遵循“自愿自择”的原则,我们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双语文”教学和推行民族文字扫盲,全省开展民族文字推行的县由开始的几个发展到53个县市,学习民族文字的农村扫盲点6000多个一学习人数达450,000多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1000余所,学生60,000多人,加上不同渠道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600,000多万人。用民族文字编译的课本、读物和工具书及报刊100余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民族语电影译制片360多部。民族语文正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广播影视等领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扶贫攻坚和两基攻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协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一的积极作用,深受民族地区学校和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记者: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请介绍贵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和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敕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除彝文曾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字而通行于“古西南夷”地区并传承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及其近年发现并正在组织抢救的水族的“水书”外,其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极l大的限制,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少数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传,因而导致失传、讹传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群众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受尽了没有文字的痛苦。使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时空界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回族的形成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 李富平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 [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 智不一。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 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所以,我将从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样应该是比较科学的考察方法。 一.回族的族源 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⑺。但也有不同意见,杨建新先生认为回族先民应主要是13世纪及其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信伊斯兰的人⑻。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 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 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⑼,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

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导语: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 生活常识分享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方案-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 是人类在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斯大林说:“语言是属于 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①同样,民族语言也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因而不同民族都有着互不相同的语言。 回族 的内容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问题,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语言是汉文汉字。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来语确实曾经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宗教的缘故及其他因素,这些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回回民族语言上的特色之一。根据这种遗留和积淀,从文献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馆杂字》的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两种名称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波斯文。当然,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的语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传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怎样从外来语过渡到汉语的呢7本文拟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语言问题,做一概略性认识。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

回民的文化

一、回族由来简述 今天,回族遍布中华大地,人数众多,我国无一省无回族。对于回族的渊源,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 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回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就构成的成份来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就迁入我国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早期的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后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纪中叶被蒙古人先后征服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 人、波斯人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这些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随蒙古军从陆上 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人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

“回回军”。 元朝建立前后,蒙古人屡次西征,成吉思汉征调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组成“西域亲军”入侵我国,参加灭宋战争的“多达数十万人”。蒙元百余年间来华的回回人从人数上讲已经远远超过了“土生蕃客”,他们在元代称为“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优于汉人.据《元史》载,“西域亲军”中的许多工匠、军士,按战争需要,分配全国各地从事屯、垦、牧、养等活动,主要在甘肃、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地,他们是穆民又是伊斯兰教宣传者。这些人娶中国妇女,繁衍后代。《明史.西域传》中谓:“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时居甘肃省尤多。同时,大批回回在蒙元朝廷做官,被派驻到全国各地。周密《癸辛杂积续集》说: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从北方到南方,从内地到边疆,从农村到成镇,到处都有穆斯林,全国各地据估计有200万人。元时穆斯林助蒙灭宋,功劳显赫,在科学、宦、荫叙等方面得以发展,许多穆斯林享受官禄。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況下形成了。 明代回回人仍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土。有的回回“寄住”于甘肃一带后,进而“附籍”于京师、南京、德州、杭州等地。明朝还从甘州(今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迁徙数以百千计的维吾尔人到江南各卫,这些人大部分也成了回族。明永乐年间,东南亚古苏禄国(今菲律宾)东王巴都葛、叭哈刺来华,病卒于德州,其次于安德鲁、三子温哈刺留德州守墓,遂成为德州北营安、温二族回民的先祖。因此,有明一代回族的聚合过程仍然在继续。清代回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族居住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增加上。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全国无一省份无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增加尤其明显。乾隆时西安城内回族不下数千家,而陕西回族居住较其他省为多,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甘肃临夏、天水、西宁及河西走廊,远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东

关于宁夏回族清真寺的研究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暑假社会实践 关于宁夏回族清真寺的研究报告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1208105 学号:1120810533 姓名:马亮

关于宁夏回族清真寺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1、研究意义及目的: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 有“中华回乡”、“中国穆斯林省”、“世界伊斯兰之乡”之美誉。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清真寺建筑脉络的把握和风格语言的解读,对了解我区回族文化,认识当地传统建筑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便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提供民族认同感,更有利于促进地方民族建设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基地来吸引更多的中外观光游客,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再发展。作为一名出生并成长在宁夏这块热土上的我,对宁夏回族文化、伊斯兰教建筑等,都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围绕回族清真寺建筑形制、装饰艺术风格及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研究背景: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截至2010 年11 月1 日零时,宁夏全区总人口为6301350 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 人,占总人口的34.77%,在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壮族和满族。依据《圣训》:“谁为真主建造了清真寺,真主就为他在天堂里建造同样的一座建筑物。” 因此,清真寺建筑在回族居住区比比皆是。据 2008 年相关部门统计,宁夏境内有清真寺 3698 座,其中银川市 150 座、灵武市 202 座、贺兰县 66 座、永宁县 54 座、吴忠市1049 座、石嘴山市141 座、固原市1181 座、中卫市855 座(数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局于2011 年8 月提供)。 3、研究范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回族分布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番坊”、元代“回回遍天下”、到明代“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定型的历史过程。“大分散”主要表现在,回回聚居区遍布黄河上下游、大江南北以及云贵高原;而“小集中”则主要表现在,居农村者自成村落,居城镇者则集中于一隅或自成街巷。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全国 98%的县级行政区域内都居住和生活着一定数量的回族人口,回族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有人聚居地方就有建筑,而有穆斯林居住的地方就有伊斯兰教建筑存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根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宁夏清真寺主要分布在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同心、西吉、海原、泾原、固原、吴忠、灵武、银川等地。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演讲稿频道《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竞聘演讲稿国旗下演讲稿建党节演讲稿七一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团中学的参赛选手崔永辉,今天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学生的故事——《我的维吾尔学生阿不都》。 阿不都是我的学生,他热情、大方、努力、阳光,他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生活,一起聆听他与汉族师生的点点滴滴。 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是五团中心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在他一年级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五团,走进了五团一小的校门,从此成了汉校里的“小巴郎”。如今他已经16岁了,在五团学校上学也有8个年头了。八年来,他与汉族老师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故事在五团中学传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记得在他刚进入五团一小的那一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惯曾经给幼小的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他在学校感受到了无比的困惑和恐惧。他是左撇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不会说汉语,害怕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

欺负他;但他的疑虑马上就在小学班主任田荆树老师的帮助下消失了。田老师给了他太多的回忆,曾帮他学写汉字的是田老师,帮他说好汉语的是田老师,帮他处理同学关系的还是田老师······这位田老师帮助了他,后面也有像田老师一样的老师在默默的帮助着他。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里,他就像一棵努力汲取营养的小树茁壮成长。老师们的帮助也使得他比别的同学更懂事、更努力。由于他优良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年级到现在,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优异的成绩和开朗活泼的性格也使得阿不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博士”、“小词典”、“开心果”。每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时,他都会说:这都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功劳,我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不都渐渐地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的阿不都明显感到了课业负担的加重。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位无私帮助他的好老师——廖静文。廖老师知道他对汉语的有些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时,总是想办法解释给他听,同时还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很快,阿不都就适应了中学生的学习,在次考试时,他就进入了年级前五十名。 阿不都还是一位“热心肠”。班里的桌凳坏了,他总是个发现,个维修;班里的玻璃碎了,他也是个买来新的装好;班里面谁的学习有困难,他总是个前去帮助;在学校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他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平时省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族汉语”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 族汉语”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所:刘迎胜教授 一、古代亚洲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13世纪回回人的入华 回族,又称回回。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是中国及毗邻的东亚地区的世居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但回族不同。回族的主体是由中古时代入华的外来移民的后裔形成的。 回回人的先民最早的族源是唐宋时代入华留居不归的蕃客中的穆斯林,他们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港市,聚居于“蕃坊”之中,尚处于外来移民的阶段。泉州保存至今的伊斯兰宗教刻石证明,这些穆斯林不论他们的实际种族背景是什么,其文化呈现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文明面貌。 应当指出的是,唐宋时代从海路入华的蕃客,并非都是穆斯林。泉州发现的宗教石刻证明,其中有许多印度教徒,因此这些蕃客并不能全都与回族的祖先划等号。同时,应当提及的是,唐宋时代的穆斯林蕃客虽然入华时代较早,但人数很少。在回族的族源中实际上占据着非常次要的地位。如无历史剧变和新的历史因素出现,这样少量人口的后裔,根本不足以在中国的环境中长期保存自己的文化,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它们会与唐以前入居中原的北族与胡人一样,很快融入汉族之中。当代一些研究回族历史的论著,在论述回回人的早期历史时多将其重点过多地置于唐宋时代入华的番客,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偏向。 回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历史契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远征。回回人的主要族源是元代入华的西域人。回回人的故土----中亚与西亚的自然面貌与东亚有巨大的差别。那里远离海洋季风带,缺少自然降水的自然条件,使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内陆河成为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在为数众多的大小内陆河的中下游,水流趋缓的地区自然形成了许多苇草、树木丛生的沼泽。经过人类的开垦成为宜于农耕的片片绿洲地区。这些绿洲为荒漠所包围与分割,面积大小取决于水资源的多寡,即便是最大的绿洲与我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冲积形成的辽阔平原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面积有限的绿洲与小规模的社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不可能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因此绿洲居民自古以来就以外出贾贩传统----通过长途贩运来积累财富与补充生活所需。 中古时代最为引人注意的活跃于东西陆路商道的民族是粟特人与回回人。自北朝时代起,粟特人(九姓胡)就活跃于中亚----大漠南北----中原汉地之间。宋元时代,代粟特人而起的是回回人。从粟特人与回回人祖居地与其共同的善贾传统来看,他们应当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简言之回回人不过是伊斯兰化了的粟特人后裔而已。 如前所述,回回人先民的主体是14世纪上半叶大批随蒙古军进入汉地的西域人。成吉思汗在征服华北金统治区的大片领土之后,开始了其西征花剌子模之役。为时6年的西征使原西辽、花剌子模、古儿王朝、伽色尼王朝与波斯北部、太和岭(按,今高加索地区)、宽定吉思海(按,今里海)等周围大片地区成为蒙古人属地,生活于上述地区的大批穆斯林人口成为蒙古国的臣民。西征结束后,蒙古军的兵锋转向东方,大批新近进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为李珣之妹。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原籍西域(今新疆)。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 ABSTRACT 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