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族汉语”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

族汉语”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所:刘迎胜教授

一、古代亚洲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13世纪回回人的入华

回族,又称回回。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是中国及毗邻的东亚地区的世居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但回族不同。回族的主体是由中古时代入华的外来移民的后裔形成的。

回回人的先民最早的族源是唐宋时代入华留居不归的蕃客中的穆斯林,他们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港市,聚居于“蕃坊”之中,尚处于外来移民的阶段。泉州保存至今的伊斯兰宗教刻石证明,这些穆斯林不论他们的实际种族背景是什么,其文化呈现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文明面貌。

应当指出的是,唐宋时代从海路入华的蕃客,并非都是穆斯林。泉州发现的宗教石刻证明,其中有许多印度教徒,因此这些蕃客并不能全都与回族的祖先划等号。同时,应当提及的是,唐宋时代的穆斯林蕃客虽然入华时代较早,但人数很少。在回族的族源中实际上占据着非常次要的地位。如无历史剧变和新的历史因素出现,这样少量人口的后裔,根本不足以在中国的环境中长期保存自己的文化,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它们会与唐以前入居中原的北族与胡人一样,很快融入汉族之中。当代一些研究回族历史的论著,在论述回回人的早期历史时多将其重点过多地置于唐宋时代入华的番客,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偏向。

回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历史契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远征。回回人的主要族源是元代入华的西域人。回回人的故土----中亚与西亚的自然面貌与东亚有巨大的差别。那里远离海洋季风带,缺少自然降水的自然条件,使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内陆河成为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在为数众多的大小内陆河的中下游,水流趋缓的地区自然形成了许多苇草、树木丛生的沼泽。经过人类的开垦成为宜于农耕的片片绿洲地区。这些绿洲为荒漠所包围与分割,面积大小取决于水资源的多寡,即便是最大的绿洲与我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冲积形成的辽阔平原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面积有限的绿洲与小规模的社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不可能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因此绿洲居民自古以来就以外出贾贩传统----通过长途贩运来积累财富与补充生活所需。

中古时代最为引人注意的活跃于东西陆路商道的民族是粟特人与回回人。自北朝时代起,粟特人(九姓胡)就活跃于中亚----大漠南北----中原汉地之间。宋元时代,代粟特人而起的是回回人。从粟特人与回回人祖居地与其共同的善贾传统来看,他们应当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简言之回回人不过是伊斯兰化了的粟特人后裔而已。

如前所述,回回人先民的主体是14世纪上半叶大批随蒙古军进入汉地的西域人。成吉思汗在征服华北金统治区的大片领土之后,开始了其西征花剌子模之役。为时6年的西征使原西辽、花剌子模、古儿王朝、伽色尼王朝与波斯北部、太和岭(按,今高加索地区)、宽定吉思海(按,今里海)等周围大片地区成为蒙古人属地,生活于上述地区的大批穆斯林人口成为蒙古国的臣民。西征结束后,蒙古军的兵锋转向东方,大批新近进

入蒙古国版图地区的回回军、降将降官、被掠人口、宗教人士、工匠、商贾随东回的蒙古军来到东方,在灭西夏、灭金与灭宋之战中和在华北原金、夏统治区建立蒙古政权方面均起了极大的作用。

回回人的故土西域与内地相距极为遥远,除少数早期降蒙的贵族之外,随蒙古军万里东来的回回人大多数是蒙古贵族的奴仆与臣民。在西征之役中回回人死于兵祸者不可胜计,他们虽是这场惨祸的幸存者,但又被强行驱离故土,许多人想必经历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故乡不堪回首的悲景。除此之外,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这样万里的远涉征途中的千辛万苦,更使这一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甚至可以说元代绝大多数入华的回回人都有一部血泪的家史。即便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登上宰相高位的阿合马,究其出身,也不过是西征之役中的被掳掠人口而已,后来成为元世祖察必皇后的娘家宏吉剌惕部贵族的奴仆。

现存史料中缺少对这一移民运动细节的具体描述。从蒙元时代文献中一些回回勋臣的家传、世勋碑、墓志铭等资料,和元太宗以后回回人在中原大量出现的史实判断,这一移民运动主要发生于成吉思汗晚年,即蒙古军结束西征之后,回师进攻西夏之时。成吉思汗以后元代各帝统治时代,也陆续有西来的回回人在汉地定居,但其主体进入中原的时间当在13世纪20年代后半叶至30年代。这一时代迁入汉地的回回人口是历史上空前的,可称为近代以前亚洲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远距离移民运动。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分布与构成。

二、从移民集团到中国少数民族历程的关键----元和明初时代回回人内部的语言整合

研究回回人母语演变论著很多。依笔者管见,只有抓住回回人的主源,其研究才有普遍的意义。前以述及,回回先民的主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晚年至元太宗窝阔台时代蒙古军从西域携归的掳掠人口。因此关注回回人母语的演变史,主要应考察元初入华的回回人的语言状况。从文化背景看,元初入华的回回人成份复杂,语言不一。来自伊斯兰的世界西部的操阿拉伯语,为数不会很多。而故土为东部伊斯兰世界的回回人,有的操有波斯语,有的操突厥语,还有的操各种印度语言。(有的学者将回回人先民的语言来源划得过宽,甚至将回鹘语、蒙古语均列入。“回鹘”这个词在元代的意义与唐、宋大不相同,并非指从漠北高原西迁至今新疆地区立国的高昌/西州回鹘,而主要指伊斯兰化的中亚人。高昌回鹘在元代称为“畏兀儿”、“伟兀”,或高昌人、北庭人等。畏兀儿人在元代主要信奉佛教与聂思脱里教,穆斯林为数很少,虽属“色目”等级,但与回回人从不相混;蒙古人在元代属“国族”,地位高于色目人,是回回人所远不能企及的。)尽管各种回回人的故土文化背景各异,但他们入华后,即成为陷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弱小移民集团。他们之间的种族与文化区别不论怎样大,也小于他们整体上与汉文化的差别。同时元代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将所有回回人均划入社会的第二等级----色目人,其社会地位低于蒙古人,但高于汉人和南人。元代的社会高居于社会上层的蒙古人与处于社会底层的汉人与南人为东亚世居民族,它们是近邻。虽然农耕与游牧文化差异巨大,但互相了解程度较高。而回回人则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换而言之,在蒙元的“国族”蒙古人与社会多数民族----汉人与南人眼中,各种回回人被视为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被外界(“国族”----蒙古人与社会多数----汉人、南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回回人,尽管其内部千差万别,但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有沟通的需要,这就催生了回回人的民族共同交际语的问题,以及回回人与其他民族交际时的族际交际语的问题。我们知道,由于波斯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故自10世纪起在东部伊斯兰世界,波斯语就取代阿拉伯语占据了统治地位。元代入华的回回人也不例外,其文化面貌呈现强烈的波斯文明色彩。波斯文在东部伊斯兰世界的这种地位,造成了三个后果。

其一是,波斯语逐渐取代各种入华回回人的原有母语,成为其内部的共同交际语。

其二是,波斯文也成为回回与其他社会阶层交往的重要交际语。元政府在许多政府机关中都设有回回椽史与回回译史等官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回回官僚与其他各族官僚之间的交流。元代文人王恽的《中堂事记》(上)提到,回回译史麦术丁“其所译薄籍捣治方厚,尺纸为叶,以木笔挑书普速蛮字,该写众事。纸四隅用缕穿系,读则脱而下之。”上述史料中提到的“普速蛮”,即波斯文(musalman)的音译,意为穆斯林。明四夷馆中的回回馆所编《回回馆杂字》“地理门”第89词正是这个(musalman),其汉字注音为“母苏里马恩”,旁译“回回”。

其三,12至14世纪,欧亚大陆自东向西并存着四大文化圈:即东亚的汉文化圈、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化圈、中亚至北非的伊斯兰文化圈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又可略分东西两部分,其西部阿拉伯语占统治地位,其东部则以波斯语为第一文学语言,故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与拉丁文在当时的欧亚大陆上,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着国际交际语的角色,也就是说,波斯语是回回人内部的共同交际语和回回人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族际交际语。故波斯文成为蒙元政府对外交往的主要外交语言,这一点可从今存于梵蒂岗教廷中的元定宗贵由的国书的波斯文本得到证实。换而言之,波斯语在那一时代的中国即是一种外语,也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即回回人的共同语。这就是波斯语在元代被列为三种官方语言(国语蒙古语、汉文与波斯文)的基本背景。

波斯语言在亚洲的地位是客观形成的,故而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它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并未随着元朝的灭亡、回回人社会地位的失东而衰败。《永乐大典》中保留了这样二条记载,其一为“园水门关,密斯儿之地,有清水江一道,名卢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园水关一座,上有亮光。四边有门悬于虚空,每立春时,其门自开,水从东门中来,往四十日方闭关门,既闭,水常从门坎下细流而出”。又曰:“密斯儿麦,国朝遣使至密斯儿之地,云:其国有清水江一道,江岸间,古人种植,今但有杂果木,其所遗小麦种,大如黄豆,常自发生。”

文中“国朝遣使致密斯儿之地”一句中,“国朝”二字抬格写,故国朝指明朝。可见直至明初曾遣使赴埃及。这里提到的米斯儿为阿拉伯语(Misr)的汉字音译,乃指埃及,又写为米昔而等。这两段史料中提到“密斯儿”为有清水江,一望可知是尼罗河(Nile)。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文中给出了这条大河的名称,即“卢的泥勒”。这个“卢的泥勒”显然是尼罗河(Nile)的波斯文名称(Rud Nil)的汉字音译。这个地名足以证明,直至明初,明使臣访问埃及时,所依靠的乃是波斯语通事,而非阿拉伯语译员。

《海国广记》在记天方物产时提到当地的一种动物“草上飞,番名昔雅锅失,形如大犬,浑身玳瑁斑,两耳尖黑,如猫,性复驯善,若狮象等猛兽见之,即伏不动,乃兽之王也”。

这里提到这种“草上飞”的番名“昔雅锅失”,当为波斯语(Siyah Gush)“大山猫”的汉字音译。

永乐七年(1409)郑和率船队远航西洋时,曾为向今斯里兰卡的寺院布施事在当地立碑志其事,碑文以汉文、泰米尔文与波斯文三种文字刻成,碑今藏于科伦坡斯里兰卡国家博特馆。其汉文碑文收于已故向达教授所校注之《西洋番国志》,其波斯文碑文部分亦有国外学者作过研究。永乐帝立四夷馆以译审中国周边政权统治者的来文和教习四夷语言,其中回回馆主波斯文,其译审文书的地理范围除中亚与西亚外,甚至包括东南亚某些地方,足见直至明初,波斯文仍然是明与外界交流的主要语言,掌握波斯语的回回人也因之得到重用。

回回波斯语回族波斯语元明时代的回回语言波斯语怎么称呼星期三回族汉语第一本汉语波斯语翻译的书回族语言波斯词汇残留日本的汉语发展史回族语言与波斯语的关系

探析回族语言

三、回族形成过程中的双语时期

元代是回回人从外来移民融合成为一个新民族的关键时期。前已述及,元代回回人内部成份虽然非常复杂,来源不同,种属各异,但由于他们都因为均来自西域,在人种相貌体质上差距不大,但与汉人有较大区别。元末文人陶宗仪提出,“杭州荐桥侧首,有高楼八间,俗谓八间楼,皆富贵回回所居”。一次回回人娶亲,因婚俗不同,许多汉人因好奇而攀援屋顶观看,造成房屋倒塌,宾客死伤的惨剧。当地人王梅谷戏作“下火文”,其中有句称“压倒象鼻塌,不见猫晴亮”。陶宗仪解释道:“象鼻、猫晴,其貌也”。这说明当时回回人仍保持明显的体貌体征,即鼻子普遍高于汉人和蒙古人,而其眼晴的颜色也与汉人和蒙古人不同。

陶宗仪的上述记载在其他元明杂剧的唱词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元人吴昌龄在其《西游记·回回迎僧》中,将回回人按伊斯兰教规在斋月中把斋的习俗与其生理长像联系起来,称:“回回、回回把清斋,饿得、饿得叫奶奶。眼晴、眼晴凹进去,鼻子、鼻子长出来”。这一段戏谑文字在其他杂剧中曾反复使用,但字句有时略有变化。如在另一则剧本中,其唱词是:“回回、回回把清斋,饿得、饿得叫奶奶。眼晴、眼晴洼进去,鼻子、鼻子堆出来”。明汤显祖在其《紫钗记》第30出中描述扮相回回的演员出场道:“大河西回回粉面大鼻胡须上”,其唱词中有句“骨碌碌眼凹儿滴不出胡桐半泪”。上述记载足以证明,元代以至明初回回人从相貌上是明显区别于汉人的。

现存的资料证明,除相貌体质之外,元代的回回人在文化上、生活习俗诸方面亦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元中期以后部分回回人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就是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种。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大约为入华第三代移民后裔。清《四库全书总目》,称萨都剌为蒙古人,原因是上述千文传的《序》提到,萨都剌姓萨名都拉,并说“萨都拉云都,即华人所谓济善也”。而蒙古语“结亲”正与此同音。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7却提到,“萨都拉,本色目人”。而元末人孔齐在其《至正直记》中写有一条“萨都剌”,其中云:“萨都剌京口人,字天锡,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称萨

都剌是“回纥人”,而与萨都剌同时在镇江生活过的俞希鲁在《至顺镇江志》卷16提到,萨都剌天历元年(1328)起为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并称其为回回人。与萨都剌同登泰定丁卯(1327)进士的杨维桢在一首诗中称萨都剌为“答失蛮”,可见他是回回人。陈桓先生对此有过研究。萨都剌早年曾经商,后闭门学习,于泰定四年(1327)登右榜进士,足见其汉化程度很深。

像萨都剌这样习儒汉化的回回人在元代为数很多,与萨都剌齐名的有阿鲁浑人丁鹤年。陈桓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收罗了许多资料,其中习儒的回回人有合禄鲁(哈剌鲁)人也速答儿赤,斡端(今新疆于阗)人丁文苑,《元史·儒学传》收有哈剌鲁人伯颜宗道、沙姆斯(shams-按,阿拉伯语,意为“太阳”),此外还有合鲁(哈剌鲁Qarluq)人廻贤等。

在元代恢复科举以后,因习儒学而先后登录右榜进士的有原籍西域的回回人伯笃鲁丁(Badr al-Din-按,阿拉伯语,此言“宗教之圆月”);原籍别十八里(Beshbaliq)的回回人默黑契沙(Malik Shah-按,此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合成词,意为“君王”),其父为苫思丁(Shams al-Din-按,阿拉伯语,译言“宗教之太阳”);获独步丁(Qutb al-Din-按,阿拉伯语,意为“宗教之首领”)及其兄海鲁丁(Qayil al-Din-按,阿拉伯语,此言“宗教之首领”)和穆鲁丁;荣僧;吉雅谟丁,其祖父名苫思丁(Shams al-Din);迈黑磨德(Mahmmud-按,阿拉伯语,意为“受称赞的”);札剌里丁(Jalal al-Din-按,阿拉伯语,

译言“宗教之光荣”);丁鹤年之兄爱理沙;马合末(Mahmmud);马合谋(Mahmmud);安鲁丁等。

尽管在史料中可以找到许多汉化西域人的记载,但不能就此误以为元代所有回回人都已放弃母语,改操汉语。实际上许多回回人虽然通汉文,参加科考,甚至荣登进士榜,但仍然保持回回名字,足见他们仍然有浓重的异域文化背景。

回回人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双语阶段,即兼通波斯语和汉语的过程在史料中有所反映。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破大都,得元廷所藏图籍文档数万卷,悉运发建康(南京)。明太祖召儒臣从中选书讲讲,发现其中有西域军数百册,不识其文,不晓其义。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召见儒臣李翀、吴伯宗称西域的阴阳家推算天象历来十分精密,且预测皆有应验,其专长之纬度法则中国过去未见。因为星象学与天人关系十分重要,应将这些书译出。后来明太祖召见钦天监回回官员海答儿、阿答兀丁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将这些西域书出示给他们看,要他们翻译。明太祖说:“你们西域人既会本民族语言,又通汉语。你们先口译书中内容,而由儒生将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但一定要按原意直译,不要文饰。”

《明译天文书·序》中的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在钦天监中任职的回回人海答儿、阿答兀丁与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是兼通汉语与波斯语的人。他们可被视为“双语时期”回回人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对汉、波两种语言的掌握度并不相同,他们只会说汉语,但不会书写,可能也不识汉字,但其波斯语的水平明显高于汉语,能够阅读原典。在一则有关唐僧取经的元明杂剧中记录到,老回回出场前,丑角道:“老回回,大唐师父到了,快来迎接。”这时扮老回回的演员应道:“来耶”,而丑角又插道:“必耶”。这里的“必耶”当为波斯语(biya),乃动词(amadan)“来”的第二人称单数命令式,意为“你来!”明回回馆教员所编《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之“人事门”中所收“来,比呀”,即此字。可见当时回回人仍习用波斯语。

四、回回人的新母语----“回族汉语”

虽然国内学术界的多数意见认为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汉语,并且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回回人接受汉语为其新母语视为回族形成的标志。但多数学者依然注意到即便是当代,回回人在它们内部所使用汉语与他们所在地区的汉语方言之间有重要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回族人民多数中所操的汉语中包括了许多源自波斯语/阿拉伯语的词汇和其他一些专门的词汇。

据西北民族学院郝苏民教授说,他1949年在银川读中学时,见到解放宁夏的19兵团先头部队战士手中持有“装订极为简单的小册子,里面用汉字记的全是回民群众口语中常用的一些他人不懂的词语,实际上是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词,间或夹有突厥语族中某些语词,或者是使用汉语的穆斯林约定俗成的特殊汉语(即所谓…经堂语?)”。50年代初郝先生又曾见过“一本小册子,是由西北民委(也许是国家民委)编写的供民族干部参考的内部读物,书名大约为《伊斯兰教常用语词汇编》”。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田坂兴道在其著作中就注意到回族人所使用的这些特别词汇。我国近年来专心收集这种词汇的学者日见增多。笔者仅粗略收检一下,发现手边即有杨占武所著《回族语言文化》中,页42收有西北回族口语中所习用的波斯语词汇34个,书后还附有“回族话外来词词汇表”,皆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很便于使用。此外《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和何克俭、杨万宝著《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均是近期新见作品。

当代讨论回族语言的学者多将回族所操汉语中使用的这些专门词汇定义为“经堂语”,即它们是随着明末胡登洲开展经堂教育而流传下来的。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笔者将回族所操的汉语称为“回族汉语”,并拟在此讨论“回族汉语”的起源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回族形成史中的“双语时期”。这一时期回回人已经掌握汉语,但他们的汉语口语是什么状况,目前保留下来的资料很少。笔者认为今保留下来最有意义的资料是《回回药方》。《回回药方》从残存下来的目录卷下可知,原书为36卷,目录卷有两卷,分为上下,是否包含在36卷之内尚不清楚。今仅存4卷,存于北京图书馆善本室。1996年香港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作为非卖品影印出版,2000年7月中华书局在出版宋岘教授的《回回药方考释》时,亦将残卷全文影印。

《回回药方》是回回医生翻译的穆斯林医书,其语言有明显的特点。《回回药方》卷12在描述治序偏瘫症时,写道:

“治左瘫右痪右将肫的别答西塔而,又名哈即米羊,即腽肭脐也;以此物用之得济。凡腽肭脐者,双连带皮者是真的,单者多半是假的。其假的用札兀石而(Jawushir)、三额·阿剌必(即是阿剌必地面李子树上胶)、腽纳脐少许,皆研细与血相和,盛在尿胞内晒干,则盛假矣。”

《回回药方》的这一段先说治瘫痪症的药有腽肭脐,然后说明识别真假腽肭脐的方法,最后介绍假腽肭脐的制作方法。上引史料不过百余字,就有音译外来语词4个:“别答西塔而”、“哈即米羊”、“札兀石而”、“三额·阿剌必”。

其中之别答西塔而为波斯语(bid sitar)的音译,在《回回药方》其他地方又音译为“别的西答儿”,意为河狸。

哈即米羊,《回回药方》的校注者宋岘已经指出,“为波斯语词海狸香、海狗肾(Khazamiyan)的音译”。

札兀石而,宋岘提出,“为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词苦树脂、格蓬脂(Jawshir)的

音译”,按,札兀石而(Jawshir)乃波斯语中的阿拉伯语借词,其阿拉伯语原式为(Gawshir)。

三额·阿剌必,《回回药方》在词后解释道:“即是阿剌必地面李子树上胶”。宋岘在其书页对“三额·阿剌必”解释道:“为阿拉伯语词阿拉伯树胶(Samgh'Arabi)的音译。三额,是…树胶?(Samgh)的音译。阿剌必,即“阿拉伯的”(…Arabi)的音译。”

很明显这些词不经专家解释,一般人很难明白其真正含义。

明代回回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还有“回回司天监”。这个机构从洪武十五年(1382)开始,长期从事西域历法的汉译和编译工作,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机构。翻检明钦天监官员贝琳所编修的《七政推步》,可以发现其中有如下段落:

释月分大小及本音名号:

第一月大名法而斡丁(按,公历3月21日至4月20日)

第二月小名阿而的必喜世(按,公历4月21日至5月21日)

第三月大名虎而达(按,公历5月22日至6月21日)

第四月小名提而(按,公历6月22日至7月22日)

第五月大名木而达(按,公历7月23日至8月22日)

第六月小名沙合列斡而(按,公历8月23日至9月22日)

第七月大名列黑而(按,公历9月23日至10月22日)

第八月小名阿斑(按,公历10月23日至11月21日)

第九月大名阿咱而(按,公历11月22日至12月21日)

第十月小名答亦(按,公历12月22日至1月20日)

第十一月大名八哈曼(按,公历1月21日至2月19日)

第十二月小名亦思番达而麻的(按,公历2月20日至3月20日) ......

释七曜数及本音名号:

日一数名也闪别(按,公历星期日)

月二数名都闪别(按,公历星期一)

火三数名写闪别(按,公历星期二)

水四数名睿儿闪别(按,公历星期三)

木五数名盘闪别(按,公历星期四)

金六数名阿的那(按,公历星期五)

土七数名阙闪别(按,公历星期六)

上述《回回药方》与《七政推步》的两段文字有共同的特点,即其语法与基本词汇均为汉语,但语句中的波斯语、阿拉伯语的术语特别多,且均为音译词。故它们虽然以汉文写成,但没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人几乎无法读懂。但与前面提到的现代回族所操汉语相比,它们也有明显的共同之外,即出自回族人之口或笔,且包含有大量的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词汇。上述两段文字可视为早期回族汉语的标本。这两段文字均早于“经堂教育”兴起之时,可见在元代和明初的“双语”时期,回族汉语即已使用大量非汉语词汇。

一些学术著作把这些词汇多划入“经堂语”的范围。新近出版的学术著作把“经堂语”解释为“回回等族伊斯兰教经堂解语解经的一种汉语形式宗教语文”。上述论断的提出者虽然正确地指出“从起源上说,经堂语不过是通过宗教用语的形式将回回人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遗存了下来,因而其语言现象主要是双语制和混合语遗存,”这就是说,“经堂语”中存在大量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汇,是回回先民母语底层的反映,但却忽视了回回人从掌握汉语的初始时期起,就在他们的汉语中夹杂有其原先母语词汇的现象。而这些母语词汇的使用并不一定与经掌教育联系在一起。

笔者翻捡史料时发现,回回人在母语转变为“回族汉语”后,在本族内部始终使用这种语言。试读清初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中的一段文字:“补白克使奚商之鲁密阐圣人之教,始至奥拓,鲁密之属邑也。邑侯海叶勒遣使问话,不对,曰:…不至王前不与言。?海叶墨衣召见,奚商曰:…鲁密,天下之宗国,君侯,大臣也,不以礼接远人,将何以朝四方??海叶询其来意,曰:…奉使上国,阐扬圣教。?”这段文字虽然以文言文写成,但其中包括大量与西域和伊斯兰文化有关的术语,不了解其背景知识的人,一般很难理解。笔者还在当代回族作家的作品中试着寻找类似的例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仍保留这些特点,即其中有些段落的语言对于普通无伊斯兰文化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也是相当难懂的。

在关内爷所著记述马明心逸事的宗教著作《热什哈尔》的汉译本中,试读第15页的一段:“一次,我们的毛拉----维尕叶·屯拉召集四方远近的阿訇和多斯达尼。大家闻讯而来,进了毛拉尔麦里的打依尔。”

可见自明初至今约600年间,“回族汉语”中偏好使用其原母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以及与伊斯兰文化有关的术语的特点,一直保持着,历数百年而不败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

1、阿昌族 语言:阿昌族有语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2、德昂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潞西、镇康、保山、瑞丽、陇川、耿马、梁河、澜沧、永德和盈江等县。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 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3、基诺族 语言: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字: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4、蒙古族 语言: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文字:使用汉字。 5、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属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文字: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6、独龙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又名俅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分独龙江和怒江两个方言。 文字:独龙族没有文字,1951年,缅甸独龙族江尾列尼池人白吉斗,蒂其吉创造了一种拉丁文拼音文字,以其族名“日旺”命名为“日旺文”,但该文字没有流传开。独龙族的通讯和记事均依靠“刻木”、“结绳”。 7、水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8、满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9、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县。 文字: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0、布朗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一说属佤德昂语支)。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部分地区。分布朗、阿尔佤两个方言。布朗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八达、打洛和景洪县的大勐弄等地,人数较多。阿尔佤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澜沧、双江、镇康等县,内部比较复杂。 文字:无 11、普米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属藏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丽江等县。 文字: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一种称其丁巴文的文字。也可以说是无文字。 12、怒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兰坪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等县。此外,还分布于缅甸喀钦邦北部恩梅开江流域。 文字:无 13、佤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称佤-崩龙)。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以及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永德等县。 文字: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 14、纳西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 文字: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15、瑶族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人文学院2013级民族学高标20131010252 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各个国家不能避开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华民族不断被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各支系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认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常用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认同问题。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族群层次性 一、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当中又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深刻文化内涵的指南,同时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解决中国自身由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以后所带来的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费老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在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费老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这一体系的基层,而中华民族则是这一体系的高层。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重要一元,由于它发挥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① —————————————————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合同法三七分作业

第三章 1.何谓合同的成立? 合同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的本质是一种合意,合同成立就是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 2·结合生活现象或工作实际列举三个真实合同,说明合同成立的条件。 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法。(2)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3)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 致。(4)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法。 第一:劳动合同: 有工厂与招聘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运输公司与司机签订的劳动合同;快递公司与业务员签订劳动合同。这些是劳动合同 第二劳务合同 运管局与建筑公司签订的承包合同;销售公司与货运公司签订的运输合同;生产商与技术公司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这些情况都是属于劳务合同关系 第三租赁合同 出租人和承租人就房屋出租的租金、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租赁合同就成立了。 3·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合同,说明要约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

根据史上宽《债法总论》第19页:“要约为意思表示,应适用民法总则关于意思表示之规定,仅因要约尚不能发生当事人所欲之效力,看看国际动态。故非法律行为。”以及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204页:“传统的大陆法观点认为,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而不是法律行为”。根据这两位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要约不是法律行为,它只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的意思表示。 集体合同要约书 ··总经理: 为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提高,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劳动部《集体合同规定》、《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要求。为使集体协商工作能顺利进行特发出如下要约: 一、集体协商会议的时间、地 点 1、时间:建议定 于年月日进行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民族报20041202第3版 记者:感谢;住先生接受采访。贵州是中国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之一,李主任是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分管民族文化,请您先介绍贵州省少教民族语言的现状。 李明金:先介绍一下贵州省的大体情况。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语言丰富、民族文化异彩纷繁、民族风情独特浓郁的山_区内陆省份。全省共有9个州、市0地,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另有253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以上;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总人口387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1626.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从民族语言来看,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语言多属于汉臧语系,主要有臧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其中:属汉臧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有苗语、瑶语;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毛南语、仫佬语;属臧缅语族的语言有彝语、白语和土家语等;属汉臧语系而语族未定的有畲语和仡佬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蒙古语和满语。总的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因而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省,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少数民族不通汉语的情况较为普遍,在17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回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仍保留和使用本民族语言。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在全省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交际语;有500多万人不通汉语(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半通汉语的有200多万人;民汉语兼通的有200余万人。这是对贵州民族语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括。 记者:在对贵洲省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有一番认识后,那么政府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发展上作了那些工作? 李明金:根据贵州各民族的实际和遵循“自愿自择”的原则,我们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双语文”教学和推行民族文字扫盲,全省开展民族文字推行的县由开始的几个发展到53个县市,学习民族文字的农村扫盲点6000多个一学习人数达450,000多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1000余所,学生60,000多人,加上不同渠道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600,000多万人。用民族文字编译的课本、读物和工具书及报刊100余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民族语电影译制片360多部。民族语文正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广播影视等领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扶贫攻坚和两基攻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协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一的积极作用,深受民族地区学校和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记者: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请介绍贵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和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敕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除彝文曾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字而通行于“古西南夷”地区并传承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及其近年发现并正在组织抢救的水族的“水书”外,其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极l大的限制,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少数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传,因而导致失传、讹传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群众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受尽了没有文字的痛苦。使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时空界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回族的形成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 李富平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 [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 智不一。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 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所以,我将从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样应该是比较科学的考察方法。 一.回族的族源 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⑺。但也有不同意见,杨建新先生认为回族先民应主要是13世纪及其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信伊斯兰的人⑻。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 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 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⑼,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

计算机三百八十年发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计算机编年简史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 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 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 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 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2年: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 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他与阿达所设想的分析机最终也未能问世,但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的精神,以及那数十种设计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 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人Dorr E. Felt (1862-1930), 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方案-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 是人类在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斯大林说:“语言是属于 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①同样,民族语言也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因而不同民族都有着互不相同的语言。 回族 的内容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问题,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语言是汉文汉字。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来语确实曾经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宗教的缘故及其他因素,这些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回回民族语言上的特色之一。根据这种遗留和积淀,从文献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馆杂字》的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两种名称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波斯文。当然,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的语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传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怎样从外来语过渡到汉语的呢7本文拟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语言问题,做一概略性认识。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

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成高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年级:14春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号: 学生:吴晶 指导老师:汪玲 完成日期:2016年5月4日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会用,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与未来,以便站在一个考前的地方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调查以及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和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计算机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当今时代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代一代的升级。计算机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计算机;芯片;计算机的普及 引言;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诞生,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ENIAC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2,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1.计算机 当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是个社会系统。 在网络普及的21世纪,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甚至是在社会上工作的人,

三七灰土合同.doc

灰土地基工程承包合同 甲方(发包方):___ ____ 地址:________ ____ 邮码: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签约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__ 邮码: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签约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公平、公正、自愿、互利的原则,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滨州市龙马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物料堆放场地 工程地点:惠民县经济开发区龙马重工院内 工程内容:地面三七灰土(工程达到甲方要求地面砼工程优先考虑由乙方施工),地面三七灰土工程包括1、地基整平压实2、上土平整稳土3、上灰摊灰4、拌合机拌合5、整平压实3—5遍6、上土平整稳土7、第二遍上灰摊灰8、拌合均匀9、整平压实3—5遍10、撒水养护灰土。 承包范围:××××××三七灰土 2.开工日期:2011年月日竣工日期:2011年月日总日历天数:天 3.质量等级:质量要求合格,符合现行国家规范要求 4.合同价款:两遍灰土执行7.5元/平方米,现场面积经施工完成后由现场进行实测实量,并不超过图纸面积(灰土单价由以下价格构成:1、地基整平压实1元2、上土平整稳土0.5元3、上灰摊灰0.5元4、拌合机拌合1元5、整平压实3—5遍1元6、上土平整稳土0.5元7、第二遍上灰摊灰0.5元8、拌合均匀1元9、整平压实3—5遍1.2元10、撒水养护灰土0.3元),现场工序若未按要求进行施工时按分项扣除相关费用,并可根据情况给予处罚。 第二条合同文件及解释顺序:本合同原则上不再订立附加合同,若订立则附加合同先行解释。 第三条合同文件使用的语言文字、标准和适用法律。 1.合同语言:本合同使用标准汉文语言。 2.适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地方法规。 3.适用标准、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第四条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演讲稿频道《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竞聘演讲稿国旗下演讲稿建党节演讲稿七一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团中学的参赛选手崔永辉,今天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学生的故事——《我的维吾尔学生阿不都》。 阿不都是我的学生,他热情、大方、努力、阳光,他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生活,一起聆听他与汉族师生的点点滴滴。 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是五团中心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在他一年级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五团,走进了五团一小的校门,从此成了汉校里的“小巴郎”。如今他已经16岁了,在五团学校上学也有8个年头了。八年来,他与汉族老师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故事在五团中学传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记得在他刚进入五团一小的那一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惯曾经给幼小的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他在学校感受到了无比的困惑和恐惧。他是左撇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不会说汉语,害怕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

欺负他;但他的疑虑马上就在小学班主任田荆树老师的帮助下消失了。田老师给了他太多的回忆,曾帮他学写汉字的是田老师,帮他说好汉语的是田老师,帮他处理同学关系的还是田老师······这位田老师帮助了他,后面也有像田老师一样的老师在默默的帮助着他。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里,他就像一棵努力汲取营养的小树茁壮成长。老师们的帮助也使得他比别的同学更懂事、更努力。由于他优良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年级到现在,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优异的成绩和开朗活泼的性格也使得阿不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博士”、“小词典”、“开心果”。每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时,他都会说:这都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功劳,我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不都渐渐地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的阿不都明显感到了课业负担的加重。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位无私帮助他的好老师——廖静文。廖老师知道他对汉语的有些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时,总是想办法解释给他听,同时还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很快,阿不都就适应了中学生的学习,在次考试时,他就进入了年级前五十名。 阿不都还是一位“热心肠”。班里的桌凳坏了,他总是个发现,个维修;班里的玻璃碎了,他也是个买来新的装好;班里面谁的学习有困难,他总是个前去帮助;在学校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他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平时省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族汉语”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 族汉语”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所:刘迎胜教授 一、古代亚洲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13世纪回回人的入华 回族,又称回回。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是中国及毗邻的东亚地区的世居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但回族不同。回族的主体是由中古时代入华的外来移民的后裔形成的。 回回人的先民最早的族源是唐宋时代入华留居不归的蕃客中的穆斯林,他们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港市,聚居于“蕃坊”之中,尚处于外来移民的阶段。泉州保存至今的伊斯兰宗教刻石证明,这些穆斯林不论他们的实际种族背景是什么,其文化呈现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文明面貌。 应当指出的是,唐宋时代从海路入华的蕃客,并非都是穆斯林。泉州发现的宗教石刻证明,其中有许多印度教徒,因此这些蕃客并不能全都与回族的祖先划等号。同时,应当提及的是,唐宋时代的穆斯林蕃客虽然入华时代较早,但人数很少。在回族的族源中实际上占据着非常次要的地位。如无历史剧变和新的历史因素出现,这样少量人口的后裔,根本不足以在中国的环境中长期保存自己的文化,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它们会与唐以前入居中原的北族与胡人一样,很快融入汉族之中。当代一些研究回族历史的论著,在论述回回人的早期历史时多将其重点过多地置于唐宋时代入华的番客,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偏向。 回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历史契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远征。回回人的主要族源是元代入华的西域人。回回人的故土----中亚与西亚的自然面貌与东亚有巨大的差别。那里远离海洋季风带,缺少自然降水的自然条件,使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内陆河成为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在为数众多的大小内陆河的中下游,水流趋缓的地区自然形成了许多苇草、树木丛生的沼泽。经过人类的开垦成为宜于农耕的片片绿洲地区。这些绿洲为荒漠所包围与分割,面积大小取决于水资源的多寡,即便是最大的绿洲与我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冲积形成的辽阔平原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面积有限的绿洲与小规模的社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不可能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因此绿洲居民自古以来就以外出贾贩传统----通过长途贩运来积累财富与补充生活所需。 中古时代最为引人注意的活跃于东西陆路商道的民族是粟特人与回回人。自北朝时代起,粟特人(九姓胡)就活跃于中亚----大漠南北----中原汉地之间。宋元时代,代粟特人而起的是回回人。从粟特人与回回人祖居地与其共同的善贾传统来看,他们应当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简言之回回人不过是伊斯兰化了的粟特人后裔而已。 如前所述,回回人先民的主体是14世纪上半叶大批随蒙古军进入汉地的西域人。成吉思汗在征服华北金统治区的大片领土之后,开始了其西征花剌子模之役。为时6年的西征使原西辽、花剌子模、古儿王朝、伽色尼王朝与波斯北部、太和岭(按,今高加索地区)、宽定吉思海(按,今里海)等周围大片地区成为蒙古人属地,生活于上述地区的大批穆斯林人口成为蒙古国的臣民。西征结束后,蒙古军的兵锋转向东方,大批新近进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